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合作创业(6篇)

时间:

合作创业篇1

关键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原则制度变迁制度创新

一、合作社制度的历史变迁

合作社制度是指包括体现合作社性质、宗旨、目的、价值的合作社原则以及合作社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内的规则体系.研究农业合作组织制度创新应以研究合作社制度的历史变迁为切入点.

(一)合作社的历史发展.合作社在各国的发展进程虽不尽相同,但就世界范围内,以合作社原则发展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等因素为主线,可分为五个阶段

史前期:1844年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社--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诞生前.该阶段的合作社从今天所研究的合作社制度内涵角度讲都不具有典型性,可称为史前期.

初创期:从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产生至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创建.该阶段合作社大量涌现,消费、生产、信用、农业合作社在这一时期均已形成.各国有关合作社的最初立法基本完成.

发展期:从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合作社联盟的成立加强了各国合作社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各国政府也开始更为积极地扶持合作社发展.合作社立法大多从综合性合作社法转向了各类专业合作社法.

成熟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七十年代.这一阶段,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大规模地开展了合作社运动,合作社原则经过多次修改有了大的发展和完善.各国根据本国特点创建了各类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合作社.

创新期:从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这一时期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动,既对合作社发展提出了挑战,又为其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条件.发展了合作社若干原则的北美新一代合作社就诞生在这一时期,它是合作社制度创新的典型代表.

上述简单回顾表明:我们虽在理论上可以把合作社发展的第五阶段称为创新期,但事实上在合作社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实现着创新.创新是生命体的本质内涵.因此,必须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问题加以研究.

(二)合作社原则的演变.合作社制度的核心是体现合作社本质与特征的合作社原则.合作社原则是合作社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形式的要素,是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社--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在当时确定了如下原则: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按市价销售商品,收取现金,不赊购赊销合作社的盈利,按社员购买货物的比例分配给社员表决权一人一票,不因出资多少而有差异合作社的资金不靠捐献,而由社员自己出钱入股遵循公平交易,货真价实,足斤准尺重视社员教育,提取合作社盈余中的2.5%作为社员教育费用对政治和宗教保持中立.这些内容成为后来国际合作社联盟制定和修改合作社原则的基础.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把罗虚戴尔合作社的这些原则作为国际合作社联盟办社原则列为联盟章程,史称罗虚戴尔原则.

1937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将合作社原则归纳为七条,新增股本利息应受到限制.1966年又作了修改,去掉了现金交易和政治宗教中立,增加了促进合作组织间的国内和国际合作.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100周年代表大会将合作社原则修改为七条:自愿和社员资格开放社员民主管理一人一票社员经济参与自治和独立教育、培训和信息合作社间的合作关心社区发展.

纵观合作社原则的演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当合作社原则由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提出并实践后,一种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的新型经济组织--现代合作社诞生了.合作社原则凸显了合作社的本质,成为指导各类合作社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准则第二,为了回应外部环境的挑战,合作社原则在不断发展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为了使合作社既保持自身的性质,又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第三,无论合作社原则如何变化,最能体现合作社本质特征的主要原则没有根本性改变.比如,自愿入社、民主控制、按惠顾额分配盈余、资本报酬有限等.

(三)传统合作社的主要制度缺陷.伴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传统合作社在制度上的缺陷越来越凸显出来.

1、合作社规模不稳.传统合作社社员资格开放原则使得社员进入与退出比较随意,成员的不稳一方面导致合作社规模的不稳,要么生产能力过剩,要么供给能力过剩另一方面也使社员的责任心不强,对合作社关心不够.这些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2、合作社融资能力有限.传统合作社所有者与惠顾者(即投资者与利用者)统一的原则将只想投资不想利用合作社的人排除在外,不能很好地吸纳社会资金.社员的经常变动致使合作社的资产也不断变动,这又使合作社获得贷款也变得比较困难.融资能力下降必然导致竞争力下降,发展艰难.

3、合作社产权制度模糊.传统合作社是典型的人合,决策一人一票,盈余分配按惠顾额,这两方面都与社员投入资金的多少无关联.且合作社的规模越大,社员个人在合作社财产中的份额就越小又不清晰,这就会产生搭便车行为.社员对合作社关心度不够,合作社对社员吸引力不强,合作社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4、合作社专业化管理缺失.传统合作社遵循社员民主管理原则,而合作社成员未必一定是专业素质好的管理人员.

二、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现状

从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和提速三个阶段.其运行现状主要表现为

(一)加入条件.合作组织的基础是会员.成为会员的条件与程序直接影响组织的运行.(1)资格条件.缴纳会费是成员的一项重要义务,部分合作组织成员还必须缴纳股金.无需缴纳会费的也占一定比例.对个体会员的加入一般没有限制,但部分合作组织对法人会员进行限制,规定不能超过某一比例(2)加入程序.已经从事相关产品生产的农民,由组织成员或组织领导推荐,即可加入(3)退出.大部分合作组织都允许会员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自由退出.会员退出时,对于投入资金的处置情况:撤回、继续持有以及享受分红、必须退还给组织、将股金自由转让给其他成员、不退还股金或组织在此方面没有相关规定.

(二)机构设置.大部分合作组织建立了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理事长、监事会和具体经营部门,组织机构比较完整会员(代表)大会由全体会员(代表)组成.监事会和绝大多数理事会都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提名方式主要有生产经营大户提名、理事长提名和海选会员(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履行组织章程中规定的职责,如选举或罢免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制定和修改章程等等.理事会是合作组织的常设机构.监事会代表大会执行对理事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投票方式主要为一人一票,也有一股一票、按人投票与按股投票相结合、交易额与股权相结合等方式.一些组织对出资额较多的会员给予附加表决权,但为避免一股独大,保障普通社员的决策权利,一般对单个社员表决权占表决权总数的比例进行限制.

(三)资金来源及构成.(1)没有兴办实体的专业协会(在组织中所占比例较大),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一些无需缴纳会费的日常支出则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2)严格意义上的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社员股,吸收的非社员股较少.一些合作组织对单个会员持股比例有限制,限制的比例彼此不一.此外,领导成员(理事长、理事会成员等)持股相对较大,普通会员的持股量较小.

四)利益分配机制.(1)分配方式.收益分配方式主要有:按经过组织销售的产品数量分配、按经由组织销售的产品价值分配、按提供给组织的资金分配、不分配利润(其收入全部用于组织的开支)(2)分配项目.盈余分配项目包括:公积金、公益金、风险基金、二次返利和按股分红.能够提取公共积累的组织占一半稍多(各组织提取的比例不等).二次返利的标准主要有按成员的交易量、交易额、股金等.二次返利的分配范围主要有:在所有与合作组织发生交易的会员和非会员中分配、在全体成员中分配、在持股成员中分配等.

上述运行状况表明,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国际合作社的发展相比,一方面需要加强规范另一方面需要在入社条件、资金来源、利益分配等方面结合我国实际,推进制度创新,促进组织发展.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

任何组织的制度安排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适时的制度调整和创新不可避免.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原则.原则是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和反映,研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原则,对于指导创新,实现其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现实问题原则.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矛盾就是问题,就是差距.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在哪些方面取得创新突破,首先取决于它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什么.

2、发展趋势原则.从问题出发是立足当前,创新更要立足长远.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必须研究社会经济、农业经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即现代工业和现代技术将深入农业和食品工业,农业日益采取工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与服务,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环节连成一体,形成一体化经营.农业合作组织的制度安排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和要求.

3、事物本质原则.创新是为了发展而不是毁灭.当事物本质发生改变后,一事物就不再是其自身而变成了他事物.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不能改变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属性:所有者与惠顾者同一成员民主控制按惠顾额分配盈余资本报酬有限等.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条件.只有具备相应条件,创新才能实现.就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而言,至少需要三方面的条件

1、客观层面: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时期,农业拥有了较好的发展条件.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更加重视,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支持.我国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这些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客观条件.

2、主观层面:人们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的认识.改革开放30年来,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已经具备.但就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而言,人们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合作组织本质、作用、前景的认识与判断都还比较模糊,思想上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还需要做艰苦的创新宣传教育工作.

3、操作层面: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政府已做了许多支持推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的工作,如制定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颁布相关法律、出台合作社(示范)章程,等等.但在把优惠政策做实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政府放手让农民去实践,不追求形式而更注重实效,创造更有利于合作组织发展创新的外部环境方面还有许多细致工作要做.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内容

1、社员结构创新.传统农业合作社作为小农的互助组织,其成员由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生产者组成.据此可推断,传统农业合作社的规模比较小,社员来源单一,不利于合作社增强活力,参与竞争.因此,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上应加以变通,扩大包容性,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不仅农民可以加入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加入,允许他们以技术作价出资自然人可以加入,法人也可以加入,利用它们拥有的技术设备资源或信息资源.当然,为保持农民社员在合作组织中的控制地位(合作社性质),对非农民及法人入社要在所占成员比例或股金比例上做出限制性规定.具体比例应从实际出发,允许彼此有一定的差别.

2、融资机制创新.传统合作社存在融资能力弱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合作社融资机制上进行创新.比如,有入股的生产者社员,也可以允许有纯入股的投资者社员允许一人认购多股,也允许缺乏资金的农民多人认购一股社员认购股金的方式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实物作价出资为增加资金的流动性,可以规定经合作社同意,股金在合作社内部社员之间可以转让等等,以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扩大自身的融资能力.

3、民主管理创新.传统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一人一票.由于现代农业合作组织社员认购股金数量增大,且彼此不同,这给民主管理原则带来了挑战.严格遵循一人一票原则,实现了公平,但会置投资额于不顾,损害效率.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要求改变单纯按社员人头设置投票权的原则,而要照顾社员持有股金的差异.可以在实行一人一票的同时,允许一人多票或多人一票,但同时对单个社员占总票数的比例做出限制.这样变通,便于协调利益与风险、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既有利于调动持股大户的积极性,又不会改变多数社员对合作组织的控制,保证民主管理.

4、分配机制创新.传统合作社比较强调公共积累,往往忽略对社员投入资金的分配.从合作社的本质、宗旨及有利于自身发展来看,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其合理性,然而却不利于产生投资激励.鉴于目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润水平还不高、财务管理薄弱以及过去归大堆产生的阴影,对分配机制应做出调整:盈余分配中少提公共积累,兼顾投资额.当合作社发展需要资金而公共积累不足时,可以采取再次进行新筹资的方法加以解决.对于盈余分配要兼顾投资额,可仿效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做法:每个社员必须事先承购与其交货量相应的股金.这样就把按惠顾额分配盈余与股金参与盈余分配结合了起来.这种对资本报酬有限原则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合作社产权模糊的问题,增强了产权激励,同时又不违背按惠顾额分配盈余的本质规定性,是一项非常巧妙的制度创新.

5、经营方式创新.传统合作社强调通过合作社间的横向联合促进合作社发展.但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应重视纵向发展.它不应仅仅是初级农产品的经营者,而应是通过注重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合作组织规模,形成集团化,提升竞争力,促进自身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白立忱.外国农业合作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合作创业篇2

关键词:产业链;链合创新;竞合创新;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21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16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34-02

一、研究回顾

合作创新是指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通过明确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及规则,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共同投入、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它分为纵向的链合创新和横向的竞合创新[1]。

Aspremont与Jacquemin(1988)提出的基于研发溢出的动态博弈模型(AJ模型)是关于合作研发的开创性研究之一,模型在完全信息假定条件下,对双寡头市场结构下非合作与合作博弈进行了分析,认为研发溢出足够大时,合作研发能够促进企业研发支出,增加企业收益[2]。Kamien(1992)等人对研发合作模式进行了比较,认为卡特尔形式是最佳的组织方式[3]。JayPilChoi(1993)考虑了研发成功概率问题,分析了企业在研发投入和产品市场两个阶段都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的研发合作动机[4]。Poyago与Theotoky,J(1995)对合作研发中溢出的内生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内生溢出对研发合作的影响[5]。Amir(2000)认为AJ模型对于研发合作模式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忽略了其他合作模式[6]。Banerjee与Lin(2001)首次研究了垂直研发联盟问题,分析了上下游企业形成合作联盟的动力机制[7]。郭丽红和冯宗宪(2002)考虑了合作研发组织形成的成本因素,分析了垂直研发联盟的动机,认为应该对产业中的基础研究给予研发补贴[8]。侯光明和艾凤义(2006)以AJ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三阶段研究模型,得出双寡头横线研发合作的研发投入利润比不合作时要高的结论[9]。文守逊和郑存丽(2009)研究了网络外部性条件下双寡头的研发合作策略,发现企业研发合作比研发竞争更能增加企业利润且有助于改善社会福利[10]。

二、合作研发模型分析

(一)链合创新模型

假设产业链上下游只有2家企业,上游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为c1,并以价格m销售给下游厂商;下游企业以单位成本c2生产产品q,并以p的价格向外出售。上游企业进行研发活动,存在研发溢出。由于研发投资规模大、风险高,只有下游厂商能部分的承担研发费用,上游厂商才有足够的创新激励。

设上游厂商的研发费用y=?姿e2/2,其中?姿>0为研发效率,其值越小,研发效率越高;e表示研发投入水平,通过创新可以新增利润?琢e,下游厂商可新增利润?茁e;下游厂商分担的研发费用为ty,0?荞t?荞1,其他参数为常数。在进行技术或产品研发后,上下游厂商利润函数可表示为:

(1)

(2)

假设厂商进行斯坦伯格模型竞争,下游厂商首先承诺分担创新费用的比例为t,之后上游厂商选择创新投入。给定下游厂商创新分担费用比例,上游厂商选择创新投入强度。上游厂商的反映函数为:

(3)

从公式(3)可以看出,上游厂商的创新投入强度与下游厂商的研发费用承担比例正相关,将公式(3)带入(2),可以得到下游厂商的利润反映函数:

(4)

从公式(4)可以看出,下游厂商的研发费用承担比例与创新带给其的利润增值额正相关,即利润增值越多,费用承担比例越高。如果我们考虑双方进行合作研发,产业链利润函数演变为:

(5)

对公式(5)关于e求一阶导数,并比较合作研发与不合作研况下的研发投入水平,可以得出,

,说明合作研发下上游厂商的研发投入水平高。

(二)竞合创新模型

依然假设某产业由2个企业组成,企业生产同质产品,线性逆需求函数为:

(6)

公式(6)中q=qi+qj(i=1,2,j=3-i)表示产业总产量。设企业是对称的,其单位生产成本均为c0(0

(7)

假定双方在产出阶段进行古诺竞争,给定2个企业的研发绩效,企业的产量决策条件为:

(8)

企业研发投资的期望利润可以表示为:

(9)

在研发成功概率足够大的情况下,双方进行投资时,设两企业研发投入相等,可得两企业的研发投资水平为:

(10)

在此投资决策下,企业可以实现的研发绩效和利润函数分别为:

(11)

(12)

在研发合作条件下,企业在研发阶段协调投资活动,共享研发成果,并追求联合利润最大化。我们仍假定在产出阶段,企业间进行古诺竞争,给定双方的研发绩效,其联合产品市场利润为:

(13)

双方以联合利润最大化确定各自研发投资水平,考虑研发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利润最大化条件为:

(14)

假定研发成功概率足够大,企业选择研发投资,考虑到企业的对称性,可以得出均衡研发投资水平及企业可实现的研发效益为:

(15)

(16)

研发合作时的利润函数为:

(17)

将研发竞争和研发合作下投资水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当溢出效应u>0.5时,ed0.5时,Ed>Eh,企业的研发投资与投资水平同向变动,即合作研发绩效更佳;将均衡利润比较,可以看出:当u>0.5时,。上述事实说明,在研发溢出较大的情况下,企业之间合作研发在促进研发投资水平、企业研发绩效及利润创造方面,都较竞争研发的方式更加有效。

三、研究结论

由链合创新模型可以看出,在非研发合作情况下,若下游厂商选择不承担研发费用或是承担较低的研发费用,则上游厂商的研发投入较低;在合作研发的情况下,双方共同承担研发费用,研发投入水平高于非合作研况。在竞合创新模型中,在研发成功概率足够大的情况下,只要溢出效应显著,企业合作研发的投入水平高于非合作研发的投入水平,合作研发下利润创造也比较高。(责任编辑:郭士琪)

参考文献:

[1]、刘志迎.基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链合创新”的博弈关系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05):67-70.

[2]D’Aspremont,C.,Jacquemin,A.CooperativeandnoncooperativeR&Dinduopolywithspillover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8,78:1133-1137.

[3]Kamien,M.,Muller,E.andZang,I.ResearchjointventuresandR&Dcartel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2,(82):1293-1306.

[4]Choi,J.P.CooperativeRandDwithproductmarketcompetition[J].Internation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1993,(11):553-571.

[5]PoyogoTheotoky,J.Equilibriumandoptimalsizeofaresearchjointventureinanoligopolywithspillovers[J].TheJournalofIndustrialEconomics,1995,XLIII(2):209-226.

[6]AmirR.ModelingimperfectlyappropriableR&Dviaspillovers[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2000,18(7):1013-1032.

[7]Banerjee,S.,andLin,P.Verticalresearchjointventur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2001,(19):285-302.

[8]郭丽红、冯宗宪.垂直性研究与开发合作联盟的博弈模型新探[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02):50-53.

合作创业篇3

从__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上看,主要做法有四个方面。

一是选准突破口,准确定位,引导群众闯新路。20__年,__村面对落后局面,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后,把重点放在了化解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上,把扭转落后局面的突破口放在了以村民入股分红形式搞企业上。通过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动员村民入股,筹资192万元,创办了机砖厂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当年销售红砖3000万块,纯利润200多万元,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200人,实现集体收入4.5万元,入股村民投资回报率达到30%,最多分得红利2万多元。与此同时,受上海《村讯》杂志关于“农民合作社试点经验”的启发,广大村干部和村民萌生了发展合作社的想法,村党支部成员带领村民到南方发达地区农村实地参观,开阔了视野,加之成功创办股份制砖厂的基础,使原本思想保守的村民对“合作社”这一新型模式有了深刻认识,在内心深处埋下了“抱团取暖、攥拳发展”的种子,同时也使__村找到了一条共同致富的新路子。

二是探索新模式,股份经营,带领群众奔小康。创办股份制砖厂,__村迈出了合作经营的第一步,在逐步探索实践中,__村建立并运用“党总支+合作社+公司”的“1+2”股份经营模式先后创办了生猪养殖、蔬菜种植、农机生产3个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20__年9月,由106户农民以生猪养殖合作的方式集资兴建了“众一”畜禽养殖合作社,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建猪舍9000平方米,年出栏商品猪26000头。合作社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投资500万元,20__年4月开工建设,四栋3600平方米标准化猪舍及内部配套设施已竣工投入使用,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创产值1650万元,纯利润300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带动了周边700多个养猪散户。20__年10月,由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通过,村民以土地有偿流转的形式入股创办了“众一”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总投资300多万元,年生产各类蔬菜20万斤,首批入股农民56人,目前入股农民发展到401人。20__年投资290万元,建成标准化日光温室20栋,占地2公顷,现有食用菌棚3栋,单栋经济效益6万余元;特色蔬菜棚8栋,单栋经济效益5万余元;应季蔬菜棚5栋,单栋经济效益4万余元;反季蔬菜棚4栋,单栋经济效益4万余元。规划到20__年,建成标准化日光温室300栋,发展棚膜蔬菜20__亩,成为服务于长春、__的菜蓝子基地。20__年11月,由56户农民投资入股创办了“众一”农机生产合作社,总投资460万元,购进大马力拖拉机、大型收割机及灭茬、中耕、播种、喷药等大型机械42台,建有农机库房1栋,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20__年,机收玉米410公顷,深翻深松土地作业面积530公顷,全村及邻近地方20__公顷耕地实现了机械化耕种。同时,彻底打破“土里刨食”的思维,改变以农为主的单一产业状态,使土地进入资本市场流动,对全村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土地流转300公顷,以每公顷土地1万元租金的形式使农民获得收益和参与入股,集中一家一户分散的资本创办股份制企业。继股份制砖厂之后,集资120万元,创办了空心砖厂,年生产空心砖10000立方米;集资200万元,创办了新型墙体材料厂,年生产保温墙体材料5万平方米。

三是抓住关键点,村企融合,整体推进上水平。立足本村资源、产业基础和现实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具有自身基础特色、最适合__、最能发展__的新途径,把建立“以村带企、村企融合,利益联动、共建共享”的村企合一机制作为关键点,大胆推进组织创新,在村所属3家股份制企业、3个专业合作社,分别组建了党支部,实行村党总支成员与产业党支部班子交叉任职,由总支成员分别兼任6个经济组织党支部书记,构建了村组织与合作社、股份制企业密切相关、交集合作的发展格局,建立了一整套具有__特色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对畜禽养殖、农业机械、蔬菜种植3个专业合作社和红砖厂、空心砖厂、新型墙体材料厂3户股份制企业进行整合,成立了以合作社为主体、以企业为补充的农业发展集团公司,总投资1500多万元,村民入股300多户,入股资金达到1200万元。成立了董事会,由股东推选董事,健全完善了财务管理、质检、安全、预算等一系列责任制度,建立了董事会定期向股东通报企业生产运营情况、股东监督董事会工作等制度;明确了“入股自愿、退股自由、股份平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入股原则,股份企业村上投资占20%,每个村民在一个企业入股最高金额不能超过5万元,使更多的村民成为股东,以保证每个企业都是老百姓的企业。对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聘用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行家对企业进行管理,使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和壮大,增强了村级经济体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抗摔打能力,实现了效益提升。

四是发展科学化,强村富民,全体村民得实惠。研究制定了全村20__年—2022年发展规划,确定了建设现代化新村的总体目标,在经济发展上,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股份制农民主业合作社为主体,打造村级企业化集团;在社会建设上,建立村域公共服

合作创业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合作;合作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043

1潍台文化创意合作的基础

11潍坊、台湾两地文产业发展情况

通过近十年的发展,2015年潍坊文化及创意产业产值达21654亿元,全市文化企业发展到4000多家,资本总额400多亿元;投资过千万元文化产业项目208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60个,过10亿元项目29个。山东省第一支文化产业基金落户潍坊,该基金总规模高达5亿元,首期规模102亿元人民币。潍坊市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风筝会、文展会、中国画节等十余个节会带动了文化市场全面繁荣。一批拥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民俗、绘画、影视、广告、创意、动漫等为主的文化产业体系,并逐步成为海内外投资热点,文化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已经显现。

十多年来,我国台湾地区文创产业发展很快,其产值由2002年的43526亿新台币增长到2014年的7945亿新台币,占GDP的比重达到484%。2014年我国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为62264个。

12潍坊、台湾两地文创产业发展的特点

潍坊、台湾两地文创产业发展的特点具有共性也具有各自特性。首先,政府是两地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极点,具有设计唯一性,产业竞争力较强。从产业转型角度,潍坊市历届政府在发展第一、二产业同时都充分认识到文创产业的发展既能满足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具有无限扩展的产业发展潜力,投入相当力量集中发展文创及相关产业,助推潍坊文创产业的步步发展。2014年潍坊市推动文创产业顶层设计创新,提出《加快产业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编制《潍坊市文化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2年)》,潍坊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即将在2017年竣工。

同潍坊文创产业发展相似,台湾的文创产业发展同样肇源于政府的行政推动。20世纪90年代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逐渐衰弱,台湾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文建会”开始注意推动发展文创产业。2002年5月31日,台湾省“行政院”开始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列为“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年)”的子计划。台湾文创产业通过行政力量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发展环境,产生巨大收益,15年来台湾文创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2014年受台湾地区经济不景气、温和复苏影响,文创产业营业额较2013年仅增长180%,达7945亿元(新台币)。

其次,文创产业立足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潍坊市文创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潍坊是山东省的文化资源富集区域,古属齐鲁之邦,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兼具鱼、盐、农、工、商之利。

潍坊地域文化可以分解为民俗文化、平原文化、山区文化和海洋文化。潍坊在地理区位上海陆兼具,是典型的大陆海岸多重文化汇聚地。其主体地区是广阔的平原,潍坊文化中平原地区的民俗文化有着丰富的载体。潍坊西南山区亘叠,山区农耕文化和平原农耕文化冲击融合。潍坊的北部海岸线长154公里,海域面积4462平方公里,包括寿光、寒亭、昌邑三个市区的北部和滨海经济开发区,海洋文化培育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截至2016年5月,有剪纸、古琴艺术两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茂腔等14个项目入选部级名录,昌邑柳疃丝绸、安丘景芝酒传统酿造技艺、公冶长传说等55个项目入选省级名录,另有市级名录164项。

台湾地区文化资源同样丰富,原住民文化、各地传统文化汇集。台湾文创产业围绕当地文化特色,依据民俗风情做文章,将无形的文化资源融入到文创产品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将许多传统产业注入文化特色与创意设计,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例如高雄市的“驳二艺术特区”,原本是高雄港二号接驳码头的废弃仓库群,过去储放鱼粉与砂糖,如今这里汇聚了设计与创意能量。类似的文化体验区还有台北县陶瓷博物馆、花莲县柴鱼博物馆、苗栗木雕博物馆、客家文化园区、宜兰传艺中心、三义旧山线火车、“九份”茶坊与陶艺等。这些创意文化体验区,无不打着历史牌,通过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深耕文化,台湾文创产业给人的回忆里填满了难以忘怀的温暖。

最后,文创产业重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台湾文化主管部门先后从台湾烟酒公卖局租赁了台北、台中、嘉义、台南以及花莲等5处的旧厂房使用权,进行基础设施的修缮以及产业活动的导入,建成了五大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2潍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现状

21潍台文创合作过程

潍台经贸良好的合作是两地文创合作的基础,潍台经贸合作发展历史悠久,从1994年第一届鲁台经贸洽谈会开始,潍坊就开始大规模加强与台湾的合作。2016年9月第22次鲁台会更是吸引了台湾52家工商团体1257名台商来潍参会,文创产业是两地合作的重要平台,潍台双方互设“潍坊民间创意文化馆”和“台湾文化艺术馆”。继鲁台教育交流中心后,鲁台科技合作中心、鲁台农业技术交流中心落户潍坊。会议期间,仅潍坊市就现场签约22个重点台资项目,总投资额675亿美元。会后,为提升潍坊文化在岛内影响力,潍坊市在台举办了“潍坊・台中城市交流会”和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潍台两地目前在休闲观光农业文创产业方面合作发展较为成熟。2012年开始每年4月在潍坊定期举办海峡两岸休闲观光农业交流会,到目前已经成功举办六届。2013年潍坊市利用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举办契机,同时举办了台湾农产品精品展示展销会,当年共设102个台商展位,展出面积3000平方米。2015年9月7日,台湾中华购国际电子商务营销有限公司总部落户寿光,潍坊利用现有的鲁台会、菜博会、花博会等平台促进了潍台农业文创合作的发展。

22潍台文创产业合作互补性和机遇

潍台文化创意合作机制的建立基础牢固,两地文创产业合作优势互补性强劲,对于合作双方都是重要的发展机遇。

首先,潍台合作是台湾文创产业“走出去”的重要步伐,有利于台湾文创企业和产业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2002―2007年台湾文创产业营业额年平均增长率曾经高达734%,2014年以来台湾文创产业发展遭遇瓶颈,2015年文创产值7833亿元(新台币),较2014年走低产值,与2013年产值持平。台湾文创产业发展低迷的主要表现为受2014年下半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但从结构上看,台湾文创产业严重依靠内需市场,外销发展不足,2014年,文创产业内销占总营业额的9033%(含数字内容产业)。在总量做大的情况下,潍坊乃至山东文创市场是台湾文创产业方面资金、技术、人才的重要流入市场。

其次,潍坊是大陆文化资源大市,传统文化底蕴丰富,双方有坚实的文创产业合作基础。潍坊寿光观光农业在山东乃至整个中国都走在前列。潍坊是中国民俗文化富集区域,安丘石家庄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打响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品牌。潍坊是山东千里民俗线上的璀璨明珠,诸城市的恐龙地质文化得天独厚,龙文化源远流长。青州市山川秀美,古九州文化底蕴深厚。潍坊文创产业有能力吸纳台湾的文创人才、创意技术、产业投资等合作,双方合作有利于两地的文创产业发展,实现双赢。

最后,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丰富,潍坊市必须加以引入和利用,促进本地区文创产业的腾飞。台湾在创意科技、创意人才、产品创造、园区集聚、市场营销、金融投资、政府管理等多方面都可为潍坊文创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3潍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内容

31潍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机制建设

两岸文化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在2009年贾庆林在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提出时机成熟时可将商签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纳入协商议题。机制设计理论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利奥・赫尔维茨(LeonidHurwitz)最早提出,1973年赫尔维茨在《资源分配的机制设计理论》中全面解读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框架。机制设计理论提出合作机制的创设主要考察三个要素,即信息成本问题、显示性原理、激励相容。依据该理论,从宏观方面看潍台文创产业合作机制要构建:国家层面完善政治互信机制,加强信息沟通的对话机制,地区层面健全文化双向交流机制,潍台文创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机制和文创产业合作的激励相容机制,建构潍台经济融合发展机制。

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善意信息构建,有利于节约潍台文创产业合作机制的信息成本。两岸的政治互信机制正在建立,双方经贸文化合作机制开始建构。2010年海峡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实现两岸关系的正常化、机制化和制度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32潍台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潍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机制建设的关键在于地区文化交流的健全发展,潍台文创合作的载体丰富壮大,实现企业间的文创资源配置良性流动,最终实现两地文创产业的融合发展。潍台文化交流机制目前已经成型的主要有鲁台经贸洽谈会的文创产业部分、潍台两地的文创产业交流会、鲁台教育交流中心、鲁台科技合作中心、鲁台农业技术交流中心;主要的形式是潍坊・台中城市交流会、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台湾生活体验馆。潍坊市要依托建立齐鲁台湾城和文创产业园区的项目,力争把鲁台文化创意中心落户潍坊。

在加强岛内潍坊文化资源展示的基础上,吸引文创台资来潍坊发展,潍坊文创企业入台发展。潍坊要开始探索两地共建文创产业合作的示范@区,推动各县市区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创产业合作,鼓励台资文创企业投资潍坊文创产业,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借助台湾创意技术和创意人才做强文创产业。鼓励两地文创企业股权合作、技术开发、共创品牌、开拓国际市场,探索新的合作途径和模式。

2016年6月台湾文创从业者李训华的“五号仓库”入驻潍坊国际人才创业孵化中心。李训华创办的“五号仓库”是一家集导演、监制、制作人才共同创立的动漫影视服务型企业,服务囊括影视中的动漫创作与制作、互动设计与规划、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等。潍坊要吸引更多的“五号仓库”式的公司来潍坊发展,推动两地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如忠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3

[2]包博闻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4(33)

合作创业篇5

关键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创新

一、前言

一个企业最精髓的地方是它们自身独有的企业文化,这时企业的灵魂所在,一个企业只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才能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从三个方面来研究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创新,主要是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融合创新的意义、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融合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融合创新的策略。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融合创新的意义

1.二者的融合创新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个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前行的指路明灯,指导着企业的各项工作,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一个企业的文化则是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表现,企业文化的存在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一个新的想法,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效的融合创新是更加有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对外的状态,在外人眼中的形象,将二者进行融合创新更有利于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的是人道主义观念。这是在各行各业必须体现的,21世纪人才最重要,企业的发展是依靠员工来推动的,员工自身得到发展,那么企业也会进步壮大。

2.二者的融合创新有利于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外展示出来的形象,在外人眼中这个企业是什么样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站稳脚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进行思想上的建设,而是由内到外,即使从环境,职员状态都能看出来企业的文化,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企业文化提供思想政治基础,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指明方向,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融合创新更有利于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手段,它能够带领企业建立更优优秀更适合自己的企业精神,成为一个企业独一无二的特点,最大的一个王牌。

3.二者的融合创新有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

一个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都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是企业的核心,只有正确进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将二者有效的融合创新起来能够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在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树立诚信的形象,将诚信列为企业文化,企业由内到外都透露着诚信,这样的企业是不会缺少合作伙伴的。

三、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融合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1.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提供方向和指导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引到企业文化的建立,能够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让企业文化始终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行走。在近代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尴尬境地中,是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指明了无产阶级和物产阶级是工人阶级获得解放的正确道路。我党丰富的革命与思想工作经验,使得党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上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能够带领着企业文化向社会主义方向迈进。

2.企业文化有利于开拓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开展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一个将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创新的好办法,通过这种形式的工作能够更好地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手段,它能够带领企业建立更优优秀更适合自己的企业精神,成为一个企业独一无二的特点,最大的一个王牌。突出社会责任意识。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只有整个国家壮大了,企业才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国际上不至于受人欺负。企业不仅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也要对员工进行关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观念,使得以人为本观念深入人心。

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实现融合创新的策略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的是人道主义观念。这是在各行各业必须体现的,21世纪人才最重要,企业的发展是依靠员工来推动的,员工自身得到发展,那么企业也会进步壮大。企业员工之间也需要相互尊重,互敬互爱,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竞争。突出社会责任意识。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只有整个国家壮大了,企业才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国际上不至于受人欺负。企业不仅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也要对员工进行关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观念,使得以人为本观念深入人心。在近代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尴尬境地中,是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指明了无产阶级和物产阶级是工人阶级获得解放的正确道路。我党丰富的革命与思想工作经验,使得党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上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能够带领着企业文化向社会主义方向迈进。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思想也在不断更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也必须走向现代化,将现代的知识、思想文化与原有的企业文化相结合,当然这里说的结合并不是指对以往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工作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把不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东西去除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也应该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不能一味的故步自封。当前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网络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网络的作用,将更有利于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创新。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和时代潮流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建设企业文化,进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五、结束语

一个企业最精髓的地方是它们自身独有的企业文化,这时企业的灵魂所在,一个企业只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才能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的融合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贾效明.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6.

合作创业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

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许多应用型人才,而如今却出现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强烈反差现象。为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实现校园与企业的有机融合,实现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笔者提出应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推行“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

一、有效利用“校企合作”开展创业教学

目前,在我国越来越多的职校中,创业教育已经逐渐融入了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并且其地位也得以提升。在整个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校企合作”的形式,让企业的业务骨干、管理精英走进创业指导课堂,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

创业教育课程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为创业文化类课程、创业专业类课程。

创业文化类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而设置的课程。在这类课程中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人员对各专业工种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职业发展进行系统讲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如邀请业内人士就小企业开办和小企业主能力要求等一些学生知之甚少的专业问题,以及小企业经营过程中如何适应市场、如何创新经营理念等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专题报告,理清学生的创业思路。紧紧依靠校园和企业,加强德育建设,引进优秀企业文化,生产实习进行企业化管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培养学生创业的能力。

创业专业类课程是为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尤其是提高其专业能力而设置的课程。专业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只有得到企业的认同和参与,才能确保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依照社会要求进行,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尤其是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要参照行业标准制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与企业的生产过程、设备条件、管理模式、技术改造方向相适应。“校企合作”能将企业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到专业教学中,使课程与内容更具先进性、应用性和针对性,并能及时将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更好地进行课程的开发。

二、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施创业模拟

在“校企合作”中推行创业模拟,充分利用企业这个社会环境作为学生专业的学习形式和模拟场所,通过创设教与学的社会交往情境,引发创业理论的假设和实践验证,引导学生在其中经历全部的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进行课题研究、设计创意、服务销售等业务学习活动。在实施创业模拟初期组织学生到他人的创业现场,如小厂房、小店铺等小型企业场所实地参观,让学生产生“我也能干”、“我一定要干”的心理渴望。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搞创业模拟活动,如“创业设计、企业设计”等主题活动,指导学生围绕资金来源、经营场所、雇员分工、广告设计、经营特色、营销策略、成本核算和利润指标等方面进行创业操作。在实施创业模拟过程中让学生针对一项经营业务或考虑成立一个小企业而制定一份创业计划书,包括创业蓝图、创业战略、资源准备、经营模式、管理制度等多种构想,然后以小组形式联系一个对口的社会企业,请企业主对计划书作出评价。如教师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以一个小型广告公司小老板的身份作一份校园活动的海报宣传,然后邀请有关业内人士审阅学生计划,给出意见和建议,最后让学生完成创业计划。这样,学生在创业模拟中便体验了创业的真实感受,获得了创业的感性认识,丰富了实战经验。

三、合理利用“校企合作”践行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实践性,良好的创业品质和能力只有在创业实践中才能得到磨练和提高。对于创业实践的实施,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建立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基地,因为企业是磨练学生创业意志的最好课堂,可以为学校提供稳定的创业教育和实习基地,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化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从中发现和弥补自身知识和技能的缺陷,还能充分体验到创业的酸甜苦辣,培养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掌握创业必须的承受挫折、合作竞争、交流融通、承担风险等关键能力。合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对学生的创业实践进行个性化主题设计,这就是直接把学生安排到企业去,对学生进行符合学生创业愿望的实践锻炼。如装饰设计,包括:室内设计、施工绘图、装饰施工、装饰样板等;又如广告设计,包括广告喷绘、广告刻字、招贴画、广告样品设计等。聘请专业公司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设计师指导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实践活动。在实训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安排学生到有关公司进行实训,既可以让他们做一些辅助工作,又可以让他们承接一些小的简单项目,从心理上、技术能力上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这样,学生便能在创业实践中磨炼创业意志,培养创业能力,得到创业技能训练。

如今,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面向市场办学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能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及就业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实习制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将为社会输送越来越多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进.论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