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范例(3篇)

时间: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范文篇1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春节: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寒食节、清明节:

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四月八:

相传是释迦牟尼的诞辰日,多有庙会和朝山活动。

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六月六:

亦称“晒虫节”,有“六月六,晒丝绸”的民谚。此日午间晾晒丝、绸、皮、毛等经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虫蛀。还有“翻经会”“晒袍会”等,陕西还有放捞河灯和汲水造酒的活动,有的地区还举行“六月场”活动,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赶表,掷花包形式,寻求恋爱对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瑶族的重大节日。

七巧节:

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

取九九重阳之意。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十月一:

俗称“鬼节”、“寒衣节”,也是祭祖节。俗语说“十月一,送寒衣”,这天黄昏,家家都要上坟祭祖。因故不能上坟或远离家乡的人,就在场心或十字路口划个圆圈,焚化纸钱。

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范文

广告一定要结合一个国家的习俗、民情和习惯,更要照顾到民族情绪。我们前几年耳熟能详的一则广告:“孔府家酒,叫人想家。”这则广告之所以成功,自然和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与民族心理有着重要的联系。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孔子似乎就代表了我们的正宗,我们的正根,因此喝了孔府家酒,就很自然地能想到家,而这个家也是泛指意义上的家,可以是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家庭,是指可以给我们心灵慰藉的地方。这样一则有人情味、有民俗感的广告,怎么会不受消费者欢迎呢?还有立邦漆的广告:一根柱子没有用他们的油漆,所以上面盘腾缠绕着一条巨龙,而另外一根柱子上用了他们的油漆,因此这条龙滑了下来,望着柱子而无可奈何。从广告本身的三个因素考虑,这个创意没有问题。但是,广告设计和者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广告与文化的联系。用龙做文章本没有什么不可,但是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传统的龙凤、石狮,长城、故宫都有其厚重的符号象征意义。上下数千年,龙已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蕴、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外,还被远居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这些文化禁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广告一旦忽略了与文化的联系,就会使受众感到不舒服甚至产生厌恶。因此这则广告的创意是失败的。

我们都知道,广告是对生活的一种戏剧化“讲述”,它通过一些符号的组合,启发受众进行联想,从而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吃象征着团圆的月饼是该节日的一个习俗。为月饼打广告自然离不开阖家团圆的感情诉求。诸如此类的还有端午节的粽子、元宵节的汤圆等,这些传统的民俗习惯传承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有关这些传统美食的产品自然少不了在经济社会中谋求地位,这一切又为广告打下了生活的烙印。做广告不可能不考虑这些,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民俗的、传统的、本我的东西还是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也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区有着不一样的习俗,因此在各地都有着属于自己特有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更是如此。可以说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尽管它的许多方法和观点,特别是考察问题的视角来自西方,但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因此一个产品的投放和推广都要考虑到不同的民俗风情。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文化的象征,不只是我们国家有,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我们涉足世界的广告市场,对于外国的习俗也要熟悉,这样广告才能找到正确的诉求点。记得2001年初,日本多家报纸相继报道了一条消息:印尼政府保健省指责日本味素公司印尼分公司的产品违反伊斯兰教徒信条,命其三周内收回所有上市产品。随后,该公司日方社长及日方数名人员被逮捕,工厂暂时停工。这就不得不提醒我们,去重新认识和开发异文化国度的经济市场和进行异文化交流时应注意当地的民俗。要使企业进入国际经济市场,不但需要掌握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文化氛围的异同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民族文化的禁忌、民间信仰、生活习俗的异同等也不容忽视。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仅仅带着经济目标和经济头脑进入另一国家或民族的异文化区域,而不是事先尽可能地理解那里的文化,则不仅无法顺利开展经济活动、获得经济利益,还会碰到异文化的厚重墙壁上,卷入源于文化的误解或纠纷之漩涡,最终招致经济损失甚至引起两种文化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有句古话,要“入乡随俗”,而在当今社会,需要事先问其俗、知其俗,然后才能在“入乡”后顺利地“随俗”。例如,中国有“四平八稳”、“四六成双”之说,用具多以四个为一套。而日本忌其与“死”同音而极力避之。茶杯、水杯或饭碗都是五个为一套,块茎类青菜或水果遇到四至六这几个数时,也一般改为五个一盒或一袋。如果面向日本市场销售产品,4个一套的国内程式需要改变。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看得出来民俗根植于社会生活,广告在社会生活中发展,民俗风情与广告在社会中彼此存在又联系着。只有把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最终实现商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建立:《广告文化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2.胡川妮:《广告创意表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卫军英:《广告策划创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范文

节日文化中的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是教师和学生通过讨论共同选择的。节日活动的开展也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探索性的文化根源探索实践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快乐的小组合作,不断变化的时间空间,以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探究学习内容的自主形式,都深深地牵动着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带给他们课堂教育中所无法得到的乐趣。

如今的美术教材中,相关的传统文化节日的宣传也有不少,如《看花灯》《贺卡》《年画》等等,教师在备好这些课的同时,可以将它渗透到家庭生活中,让节日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一、让节日文化走进墙面宣传

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在大力提倡传统特色的文化教育,为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节日文化的研究活动,如:地方戏剧课程、传统手工艺制作,包括书法特色项目的引入,让学校办学特色越发风采。学校在教学楼间的通道和楼梯间等墙面上张贴了相关传统特色的宣传画贴,这些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很好地创设了我们学校环境文化研究的氛围。在教学中,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传统特色宣传,如,在教学《看花灯》一课时,我刚好把正月十五元宵节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春节、元宵节的相关知识,如,元宵节要吃元宵、猜灯谜,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跟家长一起亲手制作彩灯,亲身感受节日的文化氛围。教学时,我将教室墙面上张贴灯笼等相关的元宵节内容,增添节日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制作灯谜现场猜一猜,感受节日的喜悦,再启发学生回忆元宵节那天的情景,学生一下子在喜悦中体会到了元宵节看花灯、猜灯谜的兴奋、热闹的情景,有感而发,作业自然也是精彩纷呈,对元宵节的认识就更深入人心了。

二、节日文化活动渗透家庭

五年级有一课专门表现招贴画的内容,为此,我结合“三八国际妇女节”的主题,带领学生学习感受体会妈妈的艰辛,从而用招贴画的形式倡导学生对妈妈的爱意。课伊始我播放一则“洗脚”的广告,问学生:这则公益广告说明了什么?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我跟学生们讨论在家跟妈妈的相处,体会母爱的伟大,让学生知道妈妈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每当想起妈妈,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跟妈妈在一起的每一个温馨的场景。再过两天就是三八妇女节了,有没有想过要为妈妈做些什么?如果让你用简单的话语来表达你对妈妈的这份爱,你会说什么呢?一连串的话语让学生与妈妈的心紧密结合在一起,尽情在画面中流淌。

课后,我让学生将制作的招贴画贴于学校的走廊,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去感受妈妈的付出,平凡的母爱,怎样去感恩妈妈的行动。看似小小的一个节日,看似简单的一堂课,我们用心布置课堂,用爱浇灌课堂,用情延伸课堂,让更多的家庭了解节日文化的喜悦,让更多的学生感受节日文化的内涵。

三、让节日文化成为生活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