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范文

各地端午节习俗(收集5篇)

时间:

各地端午节习俗篇1

1、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2、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3、岳阳汨罗市屈子祠镇屈子祠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

4、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5、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6、我瞪着两只眼睛茫然地看着奶奶,奶奶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悠悠地给我讲述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端的意思。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即初五、十五、二十五。所谓“端午就是头一个五的意思。

7、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8、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9、中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元旦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其他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因为我端午节过得最快乐。

10、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2、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从俗、阖家团圆、欢歌笑语、粽叶飘香、香嫩糯米、鲜美夹心

13、今天过得真快,让我明白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许多民间风俗,让我感到很开心很快乐地过完这个端午节。

14、我们边吃边听老师给我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我还知道端午节有包粽子、做香袋、插菖蒲、赛龙舟等习俗呢。

16、端午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17、每到端午节,秭归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18、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19、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辟邪。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

20、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21、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

22、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23、午日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雄黄酒、赛龙舟、人声鼎沸

24、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各地端午节习俗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习俗;和谐

中华文化不仅以其悠久、丰富著称于世,还因其浓郁的神秘性为中外瞩目。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盛大节日――端午节,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后来我们的端午节节俗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文学家屈原。

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1)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2)吴越民族祭龙说。考古学家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印着几何纹的陶器,使用过这些陶器的部族,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百越族。他们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有断法纹身的习俗。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1]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很多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3)恶日。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4)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1)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也把它划入夏至日的活动。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因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有可能是夏至。(5)纪念伍子胥或曹娥。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的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隋唐之时可能已有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的说法。“人们出于对伍子胥的崇敬和对曹娥的同情,便驾舟相伴,后来发展成群众性的竞舟活动。”[2](6)辟邪说。这一说法是端午节起源诸说中最先提出来的。并且据载屈原说是辟邪说提出二百多年后才流行开来的。很多种迹象表明,这最早提出的辟邪说有着深远的民俗根源,例如古代民俗观念中兰草有辟邪的功效,从端午节的习俗“浴兰”来看端午节是辟邪的节日。

2端午节重要的风俗与古代中国人的和谐观念

俗语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为了对付五毒,在端午节要插菖蒲、艾草,赐扇,小孩要佩香囊,系五色线,贴端午符,沐浴兰汤,食五黄,吃鸡蛋、粽子,龙舟竞渡、抢鸭子等等。

(1)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2)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3)食五毒,系五彩丝线、戴香囊。在传统的端午节法物中,有一些与“五”有关的较为特殊的物品,主要有食五黄(五黄指的是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食五黄是为了驱邪解毒,身体健康)、五彩丝、五虎花、五色缕(五色丝线)、五色缯(五色帛)、五色桃印符、五时图和五时花等。端午节系五彩丝线的习俗由来已久。五色线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线撮在一起,成为一条细索。按照阴阳五行家的观点,五彩之中,青属木,代表北方;赤属火,代表南方;白属金,代表西方;黑属水,代表北方;黄属土,代表中央。中国古代崇拜五色,认为五色为吉祥色。香囊源于古代的“艾符”,是用五颜六色的布拼凑成三角,下面坠着五色丝线串着小珠的小穗,里面装着各种芳香类的中药。另外,端午节期间还有众多的水上活动如龙舟竞渡、抢鸭子等。各民族中的龙舟竞渡、抢鸭子等水上活动主要是祭水,水是阴性物质,是端午节的象征物,其目的亦是增强阴性的力量,祈求阴阳调和。

3端午节的食品与古代中国人祈求均衡和谐的理念之间的联系

(1)闲话粽子。粽子,又称为“角黍”。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故称“角黍”。角黍之所以要包以菰叶,盖取义于“阴”。古人认为黍具阳火之性,又称“火谷”。火属阳,而菰叶生于水中属阴,以之与黍相配,象征“阴外阳内”、“阴阳相合”之状。也就是象征阴阳和合、阴阳调和,表达古代中国人祈求端午之后,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的愿望。(2)吃鸡蛋。鸡蛋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民间相传立夏吃蛋主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一些地方在端午节还有滚鸡蛋的风俗,这天早上老奶奶要把煮熟的鸡蛋放在小孙子的肚皮上来回滚几滚,嘴里还叨念着“宝子吃蛋,灾星滚蛋”。我国的东南沿海很多地方都有端午立蛋的风俗,台湾也沿袭了这一传统习俗。(3)龟、鸭、咸鸭蛋。端午和夏至古有食龟习俗,之所以食龟,一方面是龟生活于水中,是阴性动物;另一方面,象征阳性,龟甲象征阴性,与粽子一样,骨表肉里,阳内阴外,也象征人们祈求阴阳调和。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追求“和谐”的文化,中华民族是追求和谐的民族。阴阳五行说认为,阴阳支配万事万物,阴阳和谐便平安吉祥,阴阳不调便会发生天灾人祸。为了驱除灾害和避毒去邪,阴阳不调的节气就必须举行各种驱邪和祭祀活动,以祈求阴阳调和。端午节的各种习俗都与阴阳五行观念密切相关。然而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既有糟粕的成分,也有精华的部分。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传统文化中每一个问题,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王康,杨健.中国节日文化[M].华文出版社,2007:128.

[2]杨水生.中外民间节日[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44.

[3]张君.神秘的节俗:传统节日礼俗、禁忌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各地端午节习俗篇3

1、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2、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3、岳阳汨罗市屈子祠镇屈子祠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

4、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5、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6、我瞪着两只眼睛茫然地看着奶奶,奶奶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悠悠地给我讲述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端的意思。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即初五、十五、二十五。所谓“端午就是头一个五的意思。

7、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8、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9、中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元旦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其他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因为我端午节过得最快乐。

10、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2、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从俗、阖家团圆、欢歌笑语、粽叶飘香、香嫩糯米、鲜美夹心

13、今天过得真快,让我明白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许多民间风俗,让我感到很开心很快乐地过完这个端午节。

14、我们边吃边听老师给我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我还知道端午节有包粽子、做香袋、插菖蒲、赛龙舟等习俗呢。

16、端午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17、每到端午节,秭归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18、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19、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辟邪。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

20、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21、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

22、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23、午日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雄黄酒、赛龙舟、人声鼎沸

24、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各地端午节习俗篇4

文化背景与传承发展

作为“吴根越角”的嘉兴,端午文化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嘉兴的端午习俗具有“吴越文化”、“稻作文化”和“水乡泽国”等深厚背景,凸现了江南水乡独特的传统文化。2008年6月,“嘉兴端午习俗”被列为首批“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月15日,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四川等17个省(市、区)的上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在嘉兴举办的2010中国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武亮靓在致辞中指出,嘉兴端午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民俗学价值。近年来,嘉兴市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出发,制定了《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已经连续八年举办裹粽比赛和龙舟竞渡,在保护和传承嘉兴端午习俗的生态性、多样性、独特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2008年,端午节成为我国法定假日;2009年,中国端午人选‘世遗’名录。端午节能超越春节人选‘世遗’名录,说明其重要性和影响力。因此设立研究基地顺应天时。”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晓峰,对于选择在嘉兴设立全国首个“中国端午文化研究基地”表示了肯定。刘晓峰认为,嘉兴地处吴根越角的独特区位优势及其富有江南特色的端午习俗均为嘉兴端午文化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嘉兴端午习俗和伍子胥有着深厚的渊源。嘉兴是伍子胥练兵之地,嘉兴人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南宋时期,龙舟竞渡已在嘉兴形成一定规模,成为端午最重要的节庆活动。明清时,嘉兴的龙舟竞渡达到了鼎盛。清代大学者朱彝尊曾在《午日吴门观竞渡》一诗中写道:“胜日衔杯罢,轻舟解缆初;尽传迎伍君,不比吊三闾。”可见,嘉兴的龙舟竞渡也是纪念伍子胥,且规模不亚于楚地纪念屈原。

端午吃粽子,在嘉兴的历史更为悠久,考古发掘与史前文化研究证明,嘉兴地区是我国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早在七千多年前,嘉兴人栽培水稻就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两千多年前,粽子的雏形“角黍”正式出现。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吴风越韵”的水乡特色令端午习俗成为嘉兴人民极为重视的一项民俗。嘉兴端午习俗,有门上挂“三草”(大蒜、艾叶、菖蒲),午饭吃“五黄”(黄鱼、黄鳝、黄瓜、黄泥咸鸭蛋、雄黄酒)以及吃粽子等。嘉兴是一个河道密集的水乡泽国,历史上的嘉兴居民,无船难以出行。还形成了与水共生的奇异习俗,如端午日让蛤蟆上灶、嘉善丁栅一带吃篙秧粽等。

自古以来,嘉兴有“泰伯辞逊之遗风”、“夏禹勤俭之余习”。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嘉兴地方风俗融合吴越文化背景。嘉兴学院教授李瑞明认为。嘉兴端午节俗在宋之前。与以苏州为代表的吴地端午习俗有着天然不可分的历史渊源,但与苏州相比,既相承又改作。比如嘉兴“儿童以雄黄涂面塞耳,或书王字于额”,苏州则以雄黄酒“染小儿额、胸、手足心”。嘉兴端午节俗在演化过程中,积极吸收异地的价值观念,来丰富节俗文化内容,如对苏州端午“伍相”纪念的吸纳,体现了涵容性。

民俗文化作为“草根文化”,成长于民众中,离不开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情感文化,与民众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体现普通大众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嘉兴端午文化节俗,如何在维护其特有“文化基因”前提下,合理构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新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发展自身的文化形态,满足今天民众的精神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认为,嘉兴具有端午文化研究的优越条件,有着丰富经验的当地学者要与民俗学专家一起,切实做好田野调查,深入探索传统节日尤其是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嘉兴人民端午文化自觉很高,应该在“基地研究”的基础上,让端午这个节日变得更加神圣和崇高,成为老百姓真正喜欢的节日。

端午文化研究,也受到了世界的瞩目。在东南亚一带,已形成了端午文化圈,显然,世界端午文化有着渊源联系。日本的端午节是祈求男童平安成长的节日,5月5日这天许多人家将菖蒲及艾草捆绑成束,插在自家屋顶3处。当天还将菖蒲放在水中沐浴(称之为菖蒲汤);大约在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开始悬挂鲤鱼形状的旗帜(即鲤帜),这缘自中国“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韩国江陵端午祭是向乌金替神祈愿,乌金簪神具有治水的神秘力量。新加坡也保留着吃粽子、赛龙舟的端午习俗,还举办端午诗人节,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民俗跨越了国家。可见其在国际的影响,超过了春节,因为春节流传在中华民族和华侨中,而端午文化变迁却影响着许多东南亚国家,我们从中认识到端午文化的国际化、多样性,以及对于提升人们心灵境界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性。作为端午节重要食品的粽子,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承与创新的象征,而嘉兴粽子担当起这个重任,如今“五芳斋”粽子已经走向了世界。

民众欢庆与城市品牌

传统节日是“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也是维系历史与现代的纽带和沟通民众情感的桥梁。其传承主体主要由民俗事象传承人、社区和政府组成,其中政府担当起主导作用。2008年,嘉兴端午习俗被列为浙江省首批传统节日传承基地,加之嘉兴市国际友城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给嘉必这个端午民俗异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深刻触动,也唤起了政府与民众极大的文化自觉,打响“过端午,到嘉兴”的城市节庆品牌。

赛龙舟、包粽子、祭伍相、民俗表演大巡游、踏白船等具有浓郁嘉兴特色的端午习俗文化,让四海宾朋尽享传统端午的无穷韵味。6岁的女孩“乐乐”来自北京,这个端午节,父母带着她来到嘉兴观看了一系列民俗活动。乐乐的母亲说:“孩子喜欢体验热闹的欢腾场面,嘉兴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参与活动,以及生气勃勃的城市面貌和充满热情活力的市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6月16日,端午节正日。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表演大巡游,把今年端午民俗文化节推向高潮。早已期待的9岁女孩陈斯亮由父亲陪伴,来到中山路建国路交界处观看节目,陈斯亮父亲在嘉兴一家箱包厂工作,他告诉记者,他们

一家从江西来到嘉兴,已在嘉兴定居8年,希望能够留在这个幸福的城市。

嘉兴悠远的传统端午习俗,浓缩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令外地游客兴奋,也让嘉兴市民由衷地欢欣。60多岁的夏阿姨穿着桔红色绣花真丝上衣,看起来不过五十多岁的样子,她说,“今年的节目比以往精彩,一年比一年好看。”

嘉兴民间艺术家龚德康热爱剪纸艺术,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得大奖,并被授予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艺术人才”。在今年端午节,他专门创作了《端午壶》等剪纸作品,受到了游客和收藏者的欢迎。

“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举办了六项主体活动和十项群众性活动,呈现了一个个热闹非凡、异彩纷呈的端午节庆场景:南湖水面龙舟竞渡、百舸争流,月河古街精制香囊、纳福避邪,大街小巷粽香四溢、欢乐祥和,巡游方队载歌载舞、气势恢宏……

6月13日晚,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开节仪式暨文艺晚会在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前的七一广场举行,在舞蹈《虎虎生威》中,嘉宾和虎娃们现场演绎嘉兴端午点雄黄习俗;歌舞《吉祥酒歌》汇集了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彝族、蒙古族、苗族等民族代表性祝酒歌,醇厚酣畅;36名手持彩灯、踏歌起舞的姑娘给嘉宾送上祈福安康的香囊;歌舞《花开中华大家园》将56个民族的文化有机融合,暗合端午习俗文化从嘉兴到江南、从江南到大中国,表达了中华民族崇尚团圆的愿望。在第二个板块的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栏目“嘉兴端午特别节目”中,“江南才子队”、“蚕花美眉队”、“高校精英队”这三支海选产生的嘉兴民间文艺团队大比拼,并融人了诸多嘉兴端午元素,充满创意想象,洋溢着青春活力。

6月14日至15日,由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省市和嘉兴本地的26支龙舟队参加了“五芳斋”杯全国龙舟邀请赛,在南湖和环城河,“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的精彩场面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大连乾龙飞虎龙舟队表现出色,勇夺500米直道竞速和7500米环城河拉力两项比赛冠军,同时获得团体总分第一。

6月14日上午和15日上午,端午祭的两场祭祀――神龙祭和伍相祭分别在南湖畔祭龙坛和伍相祠举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是吴越民族祭祀龙的节日。龙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无论天涯海角,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为荣。伍子胥性格刚毅,直言不讳,作为一位心忧国家的爱国者形象被人们所怀念。嘉兴至今保存着与伍子胥有关的纪念意义地名,如南湖胥山、秀洲吴越国界桥、嘉善千泾塘、平湖水仙庙、海盐尚胥庙、海宁海神庙、桐乡天花荡、纪目墩等。73岁的伍尚颜从海南风尘仆仆赶来,追踪先祖足迹来到这座处于“首尾吴越,襟带苏杭”的江南名城,他显得兴致勃勃。世界伍氏宗亲总会联络处主任伍廉湛来自美国,他告诉记者,伍子胥后裔分布在世界94个国家,拥有700多万人。世界伍氏宗亲总会还专门创办了《胥山月刊》,称之为“伍氏家书”。

6月15日,还举行了嘉兴市伍子胥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以及将军的女儿伍一曼等伍氏后裔出席了会议,该研究中心主要任务包括整理伍子胥与嘉兴的历史文化资料、举办伍子胥学术研讨活动、参与国内外伍子胥研究学术活动、密切与世界伍氏宗亲会的联系等,成为伍氏后裔研究和纪念伍子胥重要基地。

6月15日至17日,国内外民俗文化专家学者和嘉兴史志、文化工作者以“中国端午习俗流变与嘉兴节日文化传承”为主旨,以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伍子胥与嘉兴端午为切入点,举行2010中国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嘉兴),就吴越文化背景下的嘉兴端午习俗形成、流变、保护、挖掘与传承展开学术研讨。

6月16日上午,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表演大巡游在嘉兴市区主干道中山路精彩呈现。大巡游通过“嘉兴记忆”、“水乡风情”、“秀美江南”、“节日狂欢”四个板块19支表演方队、5辆彩车,以动态表演与静态展示并存、文艺表演与情景再现互补、演员与观众互动、定点表演与行进表演结合的巡游方式,达到欢乐祥和、严谨有序、气势壮观、艺术感染力强的表演效果,体现了嘉兴地域民俗风情的原生态,展示了嘉兴优秀传统文化。

6月17日,2010中国南湖踏白船表演赛暨端午民俗文化节闭幕式在南湖举行,24支参赛队伍通过直道竞速、障碍赛、抢荷花等趣味性表演,再现嘉兴民间水上运动盛况。

各地端午节习俗篇5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最高兴的莫过于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了。每逢过节,孩子们个个情绪高涨,喜气洋洋,在节日当中也会有许多有趣、难忘、热闹的事情发生,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也就随之而来,例如: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是怎样形成的?……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案抓住这一时机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围绕“独具匠心的端午节”为主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书店、走进计算机室、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走进社区……广泛地开展阅读交流、调查分析、实践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把各自的思维引向深处,从而进入研究者的境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围绕“独具匠心的端午节”这个主题,从“为什么要过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你想怎样过端午节?”这三个部分入手,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参与,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研究目标可归纳为: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询问、网上浏览等方法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及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如:了解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人们为什么要给小孩子挂香包、戴手链和五彩线等有关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过节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再畅想一下“我想怎样过端午节?”

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诗歌,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写一写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3、引导学生尝试设计“怎样过一个独具匠心的端午节”?

四、课题实施的步骤

1、提出问题

(1)你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关于端午节有哪些传说?

(2)在我们这儿过端午节有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呢?你知道哪些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呢?

(3)你打算怎样度过今年的端午节呢?

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只是为他们创设了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方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2、探索与展开

(1)组织调查

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一个小组长,由组长组织调查了解有关部门端午节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整理成文,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在调查过程中是通过什么渠道调查的,碰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2)网上阅读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一些地方过端午节的习俗,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3)协作交流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提议学生相互协作,学会自己想学会的一些风俗习惯的做法。例如:编手链、包粽子、折葫芦等。

3、应用与深化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让学生设计自己怎样度过今年的端午节?并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有关端午节诗歌的搜集,鼓励学生培养善于搜集整理的能力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