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礼仪(收集5篇)
国际礼仪篇1
一、招呼语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第二,谈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
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
三、告别语的差异
国际礼仪篇2
关键词:商务礼仪文化差异国际商务
文化差异必然导致行为差异,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也会形成不同的商务礼仪。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要达到有效交际的目标,就必须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了解国际商务礼仪,去了解跨国商务礼仪的差异。概括来讲,造成商务礼仪差异主要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时间观、饮食观以及语言习惯等。本文将基于中西文化层面的差异分析国际商务礼仪的差异,希望对跨国商务工作者有一定的帮助。
一、价值观差异
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人生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社会价值之中,总是把个人或者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否定个体的自我主体性,人生意义常常与“忘我”或者“牺牲”相联系。它追求的是这一种群体和谐的、稳定的伦理道德社会,个人可以弘扬个性,但不能将自我置于国家、集体之上;西方则不然,其主张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是社会的核心,追求个人利益的主观能动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将个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实行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个人有满足自己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权利,有自己生活上的隐私。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它是决定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的根本因素。
二、时间观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中,人们推崇一种环形的时间观念。因此,中国人利用时间比较随意,比较灵活;西方人奉行的则是线形的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因此,他们的时间观念非常强烈,做任何事都有严格的日程安排,时刻保持“紧张”的时间观念。这种差异表现在国际商务礼仪中,主要导致例如以下两个方面的中西差别:首先,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中国人不重视预约,有时候即使预约,也不严格遵守预约时间,而西方人则注重预约,且严格按照预约时间安排活动。其次,在商务谈判中,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且在谈判中不喜欢停下或者保持沉默,而是习惯于速战速决。然而,中国人则喜好感情投资,喜欢宴请或者送礼物,在交杯换盏中达成一致,商务活动进程一般比较缓慢。
三、饮食观差异
在中国,饮食已经上升到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民以食为天”是其最好的表达。中国的菜肴讲究“五味调和”和“色、香、味、形、器俱佳”,追求美味,而忽略营养均衡;西方人饮食追求科学搭配,营养均衡,菜肴的“色、香、味”是次等要求。他们喜欢清淡少油、原料新鲜的食物,只是将饮食当做一种摄取营养的手段,吃得比较简单,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与客人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在形式上形成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然而,西方的宴会则讲究优雅温馨,富有情趣和礼仪,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在宴请礼仪方面,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西方则以“右”为贵,
“女士优先、尊重妇女”是人们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宴席中,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此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语言习惯差异
在中国,谦虚被奉行为一种美德。所以,在得到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常以“哪里”、“不好”、“不行”、“还不够”等来回应。这不符合西方传统,尤其是美国。西方人会对别人夸奖做积极的回应,常说“thankyou”。另外,中国人讲究贬己尊人,把自己的家叫“寒舍”,自己的作品叫“拙作”,称对方为“您”,对方的意见为“高见”、“宝贵意见”。而英语中的敬语和谦词则非常少见,在英语环境里,不管谈话的对方年龄多大、辈份多长、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您老、鄙人”等敬谦语。所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中国人的谦虚与贬己常常让西方人感到不礼貌。
行为语言差异也是语言习惯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手势语、身势语、目光语、体距等。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举手投足之间往往都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比如,商务礼仪中最常见的非语言习惯首推握手。在西方国家,两人握手后马上松开,两人的距离也随即拉开;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尊重对方,常常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放,还十分满足的闲谈消磨时光,有时还往往拍打对方的肩和背,对此西方国家的人会觉得就窘迫不堪,他们认为体距太近会显得过于亲密。
总之,从上述几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商务人士要想成功地进行国际商务交往,就必须文化层面理解和认识国际商务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最终存进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吴熹、陈悖,跨文化交际语言得体性分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7,(5).
国际礼仪篇3
在国际交往中,个人收入的多少,一向被外国人看作自己的脸面,十分忌讳他人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打听。除去工资外,那些反映个人经济状况的问题,例如,纳税数额、银行存款、股票收益、住房面积、汽车型号、度假地点、服饰品牌、娱乐方式等,因为和个人收人相关,都不适合提到。
在国外,普遍把实际年龄当作“核心机密”,而对于“老”字很忌讳。对亲友、晚辈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不以为然。在一些国家里,跟异性谈论此类问题,极有可能被对方视为无聊致极,甚至还会认为是“性骚扰”。闲聊时,一般都反感别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关注过多。
外国人大都把自己的私人住所看成是私生活领地。他们都不喜欢轻易地把个人住址、住宅电话号码等纯私人资讯“泄密”。我们对于别人打听诸如“是哪里的人”、“什么学校毕业的”、“以前干过什么”等问题,认为是正常的。然而外国人却把这些内容看做是“商业秘密”,反对询问交往对象的既往经历,随随便便地擅自查对方的“户口”。
国际礼仪篇4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国际商务活动也日益频繁,各大高校也广为重视并相继开设了与此相关的课程。但国际商务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通过口头语言和简单的形体示范将礼仪知识传授给学生,考核方式则选择论文或报告的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因缺乏实战性演练,不能满足学生对礼仪知识的需求,也不能反映出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由此可见,对国际商务礼仪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行为导向教学法,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别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其最核心的意图就是提出个体行为能力的培养。行为导向教学法实质上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用行为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
3.1项目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各类教学模式中,项目教学法最具代表性。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和教师为了共同实现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国际商务礼仪的教材中,很多礼仪知识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中,具有分散性,而在一个完整的商务活动中,需要涉及的礼仪知识非常全面。如在一次商务宴请活动中,需要用到个人形象礼仪、形体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接待礼仪以及用餐礼仪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教学项目,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礼仪整合到一个礼仪项目中,然后以需要完成任务的方式交给学生,学生需自行收集材料、分配角色、讨论项目流程并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可与其他观看的同学一起参与点评,将存在的问题指出来并加以正确示范,最后可通过视频或其他方式进行总结。项目流程如图1所示,本文以接待美国客户来公司参观访问为例来分环节探讨项目教学法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
在整个流程中,教师除了第1及第6两个环节中处于主导位置以外,其他环节可以作为旁听者和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帮助。在项目的设计环节,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并进行整合,再进行项目的设计,避免遗漏重要知识点或知识点过于重复。在第2-5环节中,学生将以小组分工的形式完成,学生可分别负责项目实施中的不同部分。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注意,首先,教师的项目设计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项目,确认学生有能力完成该项目。其次,教师在中间环节中不应彻底将主导权交于学生,应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保持兴趣并顺利完成项目。最后,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客观理性的提出自己的意见,给予公正、深刻、到位的评价,最后教师可通过PPT或亲自示范等形式进行归纳与总结。
3.2案例教学法
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为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针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此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拜访礼仪时,可设计一个存在诸多问题的案例,如拜访时衣着问题、行为举止问题、自我介绍问题、递名片时存在的问题等,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正确的方案。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也可选择有针对性或新颖的案例。
3.3“参与式“教学法
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国际商务礼仪的兴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例如,国际商务礼仪中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各国风俗习惯与禁忌,教师可提前列出十个左右国家,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三人左右,每组可选择一个国家进行介绍,由学生担任主角收集材料、教学图片和视频、制作PPT并讲解,每次上课时预留十分钟时间,请不同组别分别介绍,每个同学都可参与到教学中,而其他学生也可在这个过程中汲取他人经验。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予不同分数,这个分数也可计算入期末考核成绩中。
4建立配套的考核评估方案
国际礼仪篇5
关键词:国际文化;国际文化理解教育;幼儿园教育;幼儿礼仪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68-01
在幼儿教育中,及早对幼儿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让幼儿了解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习俗、传统及文化知识,可以做到教育的有的放矢,让幼儿及早学会尊重、接纳不同国家的礼仪,感受各国文化礼仪的魅力,及早接触世界文化。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促进幼儿的礼仪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一、营造国际理解教育的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重要的,尤其是幼儿,环境对幼儿的心理、认知的影响更是润物无声的。因此,幼儿教育要充分利用环境对幼儿的熏陶作用,通过对幼儿园外部设施以及教室内环境的布置,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国际理解教育的熏陶和感染,让幼儿的多种感官感受到世界各国的不同礼仪,较早地接受各国的礼仪教育。比如,把各国友人见面时的礼节制成图片,悬挂在教室外的长廊上,学生每天都可以看到。日久天长,这些礼节就会在幼儿脑中形成烙印,从而对幼儿的行为有了良性的影响,让幼儿自幼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还可以在每天晨操时播放不同国家的儿歌,或根据节奏编排学生喜欢的舞蹈,帮助他们识别和记忆这些国家的风俗习惯。
二、在活动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活动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之一,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因素,刺激幼儿多种感官,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尽情地展示自己,让幼儿充分享受学习、认知带来的无穷乐趣,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效果。比如幼儿特别喜欢“过家家”,老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在活动中渗透各国的问候礼仪和就餐礼仪,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异国文化。同时,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时间,向幼儿渗透各国的节日、礼仪知识。例如,我国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那么国外有哪些国家过感恩节和圣诞节,并举行哪些活动来庆祝?通过比较,学生对各国的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选择性地设置国际理解教育内容课程
幼儿的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所以,在设置国际理解教育内容课程时,要全面考虑儿童的兴趣,选择那些能多方位刺激儿童感官、儿童感兴趣的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比如婴小班的幼儿对活动的画面和悦耳的声音感兴趣,因此,可以把各国的习俗、舞蹈、建筑、景点等通过flas的形式播放给孩子,强化他们对各国文化习俗的认知。还可以播放各国的儿歌,伴随着音乐节奏,和孩子们一起载歌载舞,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幼儿感受到异国风情。
中高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较高,可以让他们了解各国的国旗文化、标志性建筑、童话故事、著名作家等。根据特点,把各国的文化习俗、传统节日等分成不同类型,将其制成精美的图片,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并定时举行识记比赛,从而巩固学生的认知成果。
很多学生对世界各国的国旗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以比赛的方式将国旗文化定为授课内容,向幼儿讲解不同国家制作国旗的故事,通过国旗来认知这个国家的文化,进而更多地了解其传统礼仪、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
四、利用文化差异,强化国际理解教育
各国传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各国的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国际礼仪教育。例如,哪些国家过春节,各国的国庆日分别是什么时间,在某些传统节日中,人们会穿什么样的服饰,采用什么样的庆祝方式,中国的春节和国外的圣诞节有什么区别。老师可以通过现场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扮演角色,以幼儿较为熟悉的美食、服饰、音乐、舞蹈为主要内容,让幼儿亲自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的独特气息。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五、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追求进步
幼儿园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新生事物,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把日常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活动视频及教师制作的教学挂图,及时储备起来,以便下次利用。同时,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和改进,使其更符合儿童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教师要把课堂中一些好的做法记录下来,在教研活动中和其他教师共同分享教育成果,共同探讨更好的教学方式。若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供大家共同学习和提高,则更为理想。
总之,幼儿园国际文化理解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方式,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随着我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这种教育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我们要在原有教育实践基础上,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更加细化,使教育方式更灵活,使教学活动更丰富。
参考文献:
[1]王世光,邱德芹.社会科学教科书中的异域文化――以国际理解教育为视角的考察[J].教育学报,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