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论文(收集5篇)
循环农业论文篇1
技术路线
1养猪场废水生产量、养分与BOD等变化动态监测,腐熟状况与积温关系分析
定期测量废水生产量,分析废水生产量与温度或季节的关系。从贮存池满载时开始,定期测定出口废水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有机氮、有机磷、BOD含量,分析腐熟程度与积温的关系。
2处理废水农田施用技术小区试验
水稻上设计处理废水不同稀释比例、不同废水用量配合组成试验处理,评价对土壤肥力与重金属含量、水稻生长、产量、品质和稻谷中重金属特别是铜含量的影响。废水每次施用后每天取田面水样测定全氮、全磷、硝态氮、氨态氮、BOD等水质指标。定期取地下水样测定水质指标。小麦试验在基肥(越冬期前施肥处理)施用量与常规大田施肥一致的基础上,三叶期后不同废水用量与穗肥不同氮化肥用量组合,分别进行试验处理。在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取样,测定小麦生长、养分吸收、土壤养分供应状况,成熟期测产、籽粒品质和铜含量。
3大田比较试验
水稻上设计不同化肥施用量,搭配常规灌溉与废水灌溉比较试验,基于灌水与废水耦合、叶色诊断的废水施用2种调控模式。对不同处理、不同时期养分分布均匀性、养分提供量、水稻养分吸收、产量形成与品质进行测定。废水施用以后每天取稻田水层,测定水质氮、磷、BOD等水质指标的动态变化,为确定稻田适合的排水时间提供依据。小麦上设计在基肥施用一致的基础上,三叶期后进行移动泵喷灌,进行不同废水用量与不同化肥施用量的比较试验,从成本、投肥效率和经济效益上进行比较,以及废水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进行监测,得出科学的“废水—化肥”组合模式。
4处理废水农田周年利用优化模式
初步分析,与麦田施废水相比,废水在水稻上施用成本明显较低,且效率较高,水稻前茬、栽培模式、水稻品种生育期不同,废水最早和结束施用时间也不同。废水周年优化利用的基本思路是尽可能多用于水稻上,在水稻可施用时期结束后贮存池废水尽可能少。因此,设计水稻抽穗后不同时期施用废水处理试验通过大田比较试验明确废水施用最迟时期结束。另外,要适当缩短废水在贮存池的发酵时间。
成效
1预期成果
明确废水在贮藏池达到腐解的合适时间,改变欧盟固定时间的技术要求,从而增加废水使用时间的灵活性,为周年优化使用提供有利条件;提出规模化养猪场废水在大型农场稻麦田施用的高产高效技术方案,建立周年施用的优化模式;提出废水灌溉工程系统改进方案;明确废水农田利用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影响。
循环农业论文篇2
论文摘要:我国农业循环经济链务的断裂是由于制度建设的缺失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是根拳因此,只有进行制度建设.才能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一词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它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一种把经济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规律改造经济社会运行的方式。它倡导的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和减少废弃物的经济活动为行为准则,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农业资源投.人—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中,自然资源投人品都能在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农业产业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因此,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建设融为一体,是一种可持续农业生态发展模式,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二、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也不可避免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在此种经济行为中,人们以农副产品在数量上的高速增长为驱动力,无计划、无节制、高强度地将农业资源过度掠夺开发。同时,采用粗放型、低利用工艺生产,不仅产生了大量污染物,而且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产生的危害和问题日益严重。
1.资源耗竭。我国耕地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3.8%,人均耕地为1.5亩,不足世界人均面积的1/3,每年耕地面积还在以700万亩左右的速度递减。1953--2008年,我国耕地减少了2000亿万亩,耕地数量已逼近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同时,耕地的质量也呈下降趋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2.5%--4%;耕地持有水量低于世界年均水平30%左右,人均占有水量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分别仅占世界的4%,1/3--1/2和1/7;草地资源退化,绿色屏障功能削弱,人均占有草地量仅为4.8亩,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0%,有13亿亩草地退化,30亿亩草地处于风沙的威胁之中,每年还在以1500万亩的退化速度增长。
2.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面积共达55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8%,流失的土壤超过50亿吨,流失肥料约5000万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大国之一;土地荒漠化面积达到23亿亩,而且每年仍在以2400万亩的速度递增,即一年荒漠化一个中等县,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荒漠化大国;遭受“三废”污染的农田急剧增多,由此而导致每年粮食减产1000亿公斤以上;环境污染加重,由于CO和SO2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全国每年受酸雨危害的农田达399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土壤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下降。
3.农产品质量低劣由于农业环境的污染和农业生态系统的退化.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质量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品质低劣的农产品不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不合理使用农药而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类中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允许标准的1—3倍。由于氮肥施用过量.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部分农产品巾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超过国家允许标准,农产品污染严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也随之降低。
三、制度建设是重塑农业循环经济的根本保证
1制度建设的缺失是导致农业循环经济链条断裂的症结所在我国传统农业基本上是一种符合循环经济理论的生产模式,.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大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消化.如秸秆被用做肥料、饲料及燃料.产生的畜禽粪便被用做肥料,少有固体废弃物排放尽管我国循环经济在理念和实践上是先进的,但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过程中.在体制和技术上却落后了.传统生态农业技术正在萎缩。由此使我国农村发展偏离了循环农业的轨道.形成了高投入、低产出和高污染的农业发展路径,大量原本是宝贵资源的农业废弃物反过来成为农村的主要污染源.导致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间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农业、农村无法可持续发展。
据《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资料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有机肥占肥料养分投入总量的90%以上.1980年为47.1%,2000年为30.6%,2006年已降到25%。农业废弃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有机肥施用比例不断下降.化肥用量迅速上升。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用掉了占世界近30%的化肥这给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表,对我国农村变革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我们缺乏应对措施。当农村经营规模缩小、专业化生产加强、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劳动力价值提高以后.有关农业废弃物的有机肥加工利用技术、政策和相关的法律规范却没有与之相适应地发生变化.致使其利用受到影响,农业循环经济的链条也就随之断裂了。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到2023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推进农林副产品和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对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行政领域的强制性规范问题。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主要是规制工业污染.针对农业循环经济规制.第23条规定禁止损毁耕地烧砖第24条规定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第34条规定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发展生物能源第35条规定发展生态林业这些规定除第23条属强制性规范外.其他都是指导性的,笼统而不具体,实践中缺少可操作性。因此.在立法、司法系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仍没有系统的法律规范.而且最大的问题是立法的理念并未达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程度。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不在立法和司法领域强化农业环境保护的制度设计.仅在行政系统提升国家意志.其力度是有限的。
2制度建设对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循环经济是生态保护型经济.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建设首先要明确两个基本前提。一是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有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二是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生产的过程只有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领域来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或者将农业作为一个工程.借鉴、运用工程项目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和评估等办法.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才能达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容的理想状态。
基本前提是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所要规范的行为和内容.但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它是决定经济社会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也决定着人的行为。优越的制度可以不断激发经济主体的创造性,挖掘其创新的潜能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就不会产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制度高于技术.制度建设高于技术设计。
制度建没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至关重要我围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整体性问题.与一直强调经济增长速度有关现在.相关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过度刺激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会产生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不利后果.所以.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弱化了速度要求而增加了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关注.这说明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来解决环境经济问题,虽然地方政府有很大的作为.但主要取决于制度建设和政府决策国家是经济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因此.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制度建设做起“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首先是在国家层面制度建设上提出的命题
制度建设对农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管是可靠保证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具体过程发生在基层.但监管的权力来自于国家的法律授权。目前,农产品质量管理上“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是同时存在的.执法不严也与法律制度规定有漏洞相关因为在许多环保法律法规中.法律责任的规定都比较轻.处罚程序漫长.这不仅对严格执法是先天不足。而且与相关制度设计有密切关系。
制度建设对农村经济实施生态管理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以制度和政策引导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农民对环境保护得到更多的效益.可以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例如: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手段调节或影响农民的行为,以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指导农民制订和实施清洁生产计划.无偿为农民提供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信息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制度.使激励和惩罚制度并重,引导农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管理。超级秘书网
循环农业论文篇3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与传统农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以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在循环原则作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减量化原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即减少农业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原则就是指在农业生产、消费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使用用于生产和包装农产品的机具和容器,实现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防止它们过早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就是指对废弃物的再加工处理,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二、积极创新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发展,但是发展模式不多,覆盖面积不大和普及率不高,还没有大范围推广,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不断创新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农民从中获得经济效益,让社会取得生态效益。加强宣传,就是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宣传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使得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加强培训,就是要对农户进行培训,要让农户真正掌握那些“学得来“用得上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本领,进而激发农民群众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快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任何一项工作推广都必须要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支持,要推广农业循环经济,也离不开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要求相关部门要尽快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深入、持久,比如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给予经济奖励措施。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对已经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科技就是生产力,只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再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现在农村实用最多的“沼气资源,虽然已经作为循环经济常见、有效模式被大家所接收,但还是可以继续利用科技这个工具,优化、创新相关设备,提高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四)加大、加强资金扶持力度。
推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除了技术瓶颈外,关键是资金,如果能有专项资金的扶持,确保专款专用,发动和鼓励社会各界人捐资,帮扶农村贫困户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造,积极引导和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充分依靠农户自主投入的主体作用,防止过分依赖政府。
(五)树典范、立标兵,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推广。
虽然经过广泛深入宣传之后,农民对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了,但这还不够,只是给了大家一个美好的印象,毕竟百闻不如一见,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必须要选择条件较好的镇、村组织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试点工作,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样板示范户和生态示范村,让农民亲眼看到循环经济所带来的好处,通过以点带面,示范辐射作用,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六)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模式很多,关键看哪种模式更适合自己,应该积极探寻符合当地实际,吸收成功模式经验,创立自己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要追求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比如有些地方以沼气为纽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需要,同时发展农业生产,这样一来,对增加农民售、保护森林资源、节约能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生态平衡产生了作用。
三、结语
循环农业论文篇4
论文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已成为必然和现实的选择。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在重视循环经济理念的基础上,注重有关政策、法规建设,通过财税支持、技术创新及提高农民素质等多方面途径进一步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但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一定的问题。为此,需要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大胆探索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农业发展模式。
一、现阶段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的观念缺乏。农民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一些地方领导对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的甚至还提出一些不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口号和建议。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舆论宣传缺乏力度,宣传渠道和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环境。…这种观念的缺乏致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缺乏系统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虽然我国已颁布《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一系列促进企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但我国的环保法律仍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于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专门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还没有制定,不能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
(三)技术研发滞后。科学技术是循环农业发展的支撑,而且循环链越长,所需的技术就越复杂、越精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急需的技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已有的技术推广应用也很不到位。总体看,我国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而且推广应用效率低。
循环农业论文篇5
1.1发展资金短缺就目前情况而言,在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上明显不足,特别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合作社发展等资金短缺问题尤为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投资周期都比较长,而且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再加上市场推广力度不够,使得一些银行不愿意对其进行投资,在资金上主要依靠的是国家和政府的扶持。另外,生态循环农业若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有大量的、多元化的投资作支撑。现在很多城市的生态循环农业后续的运行管理缺乏资金的支持,而且仍未建立起长期的发展模式,对农业环境的维护也缺乏资金的投入,无公害的、生态的循环模式也未实现大规模推广。
1.2土地污染严重有调查表明,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到4214万t,占世界的35%,平均施用水平为368kg/hm2,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所设置的安全上限,使得土地污染严重。以氮肥为例,它在土壤中会发生硝化反应产生硝酸盐,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交换性氢离子,与土壤吸附性复合体相接触时,会使土壤中的碱性离子淋失。此外,除草剂中所含有的阿特拉津、氟乐灵等在土壤中残存1a以上,也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这些问题都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质难以转化及降解,从而导致土壤严重板结和养分流失。
1.3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若想使生态循环农业得到有效发展,适度的经营规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目前的现状是人口多、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在农村,每户耕地在0.53hm2左右,劳动力平均耕地约0.27hm2,而且在地区分布上也极不均衡。这种过小的农业生产规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成本的浪费,使得土地和劳动的生产效率不高;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在这种小规模的农户中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很低,使得农民采用的积极性不高,使用率低,限制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另外,这种分散的、小型的生产规模,也使得农户在农业资源的利用和农业生产上缺乏限制,随意性较大,这都不利于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而通过政府使用强制手段、施加外力来督促农户采用循环农业技术,也会因为交易费用和监督费用过高而行不通。
2农业配套种养结合型技术模式
随着生态循环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多种多样的农业配套种养结合型技术模式开始发展起来,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本文就选取几个典型的农业配套种养结合型技术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2.1稻—鸭共育的生态技术模式稻鸭共育是一项不需要使用除草剂而农药施用量又少的低成本生态农业技术。一般情况下,20d左右大的鸭子按225只/hm2投放到栽种不久的稻田,以鸭粪肥田,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追肥量,而且除草、除虫效果显著,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病虫害药剂对农作物的损害,从而促进稻田的良性生态循环。稻-鸭共育的生态技术模式的具体优势有以下几点:
2.1.1可以促进养鸭的发展由稻鸭共育养殖的鸭子,将原来的庭院圈养改为了田间放养,鸭子可以在田间自行觅食,减少了鸭子的饲料成本。据相关数据统计,平均每只鸭子减少喂配合饲料2.4kg,就可以节省4.8元/只的饲料成本,还能增强鸭子的体质,降低了交叉感染病菌产生的几率,从而使得发生鸭子疫病的现象也大为减少,能够大大提高鸭子的成活率,为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1.2可以促进水稻增产通过鸭子在田间的各项活动,如:觅食吃草、松土浑水、增氧通气等,既可以对影响水稻生长的有害物质进行有效防治,又能促进水稻根系延展及分蘖发育成稻穗;而且鸭子在田间游动时,水稻也会跟着摆动,进而增强其抗病虫、抗倒伏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使用稻-鸭共育的生态技术模式对无公害、绿色、有机水稻的生产种植体系的推广和完善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2.1.3改善土壤结构鸭子在稻田间不断的活动,使绿肥紫云英、稻草等在嫌气条件中分解出来的沼气、硫化氢等气体能从水稻土壤中快速排出,从而使得水稻根系能够深扎入土壤内,促进水稻的良好生长。而且与常规的水稻栽培相比,稻鸭共育能减少土壤中的大孔隙,增加容重和水稳性团聚体,使得土壤的物理性能获得良性转变。另外,稻鸭共育可以避免用农药防治水稻病、虫、草害时给土壤带来有害物质,有利于水稻土壤环境向自然环境方向修复。
2.2果园—鸡共生的生态技术模式果园—鸡生态综合技术是利用果园间隙地等资源,以自由采食、自然饲料为主,人工科学补料为辅,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下对化学合成物的使用进行有效限制,实行舍养和放养相结合的模式。能对果园的土地与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利用,达到养鸡、果园双获利的目的。果园—鸡共生的生态技术模式在环保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养鸡综合技术。具体优势如下:
2.2.1减少果园肥料施用量果园—鸡共生的生态技术模式能够减少果园肥料的使用量,为果园的经营节约成本。这是因为鸡喜欢采食草籽和嫩草,从而能够降低杂草的生长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与果树争抢肥料与养分的对象,使果树吸收更多的肥分,使得肥料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鸡粪也是一种很好的农家肥,可以降低人工施肥的用量和成本。
2.2.2增强鸡群体质果园可以为鸡群提供一个空气新鲜、水源清洁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鸡病的传染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降低鸡的死亡率。但是在果园里养鸡时,要注重鸡的免疫工作。在果园内为了满足鸡的饮水需求,要有足够的水源而且要保证水的清洁。可根据鸡的数量设置相应的水盆或水槽,白天放养时最好不要放饲料,以保证水的清洁;在阴雨天鸡不能外出觅食时,需要及时提供饲料,最好将料控制在25g/只。为了防止果树发生病虫害现象,需要对果园喷洒农药,这时就需要巧妙安排,穿插闲置进行,避免农药对鸡群造成毒害。
2.2.3增加社会效益果园—鸡共生的生态技术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鸡大都是无公害、优质的土鸡,可以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从而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而且也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农民的发家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有利于规模效应的形成。
2.3猪—沼—鱼生态技术模式猪—沼—鱼生态技术模式主要是利用饲料养猪,将猪粪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将沼渣、沼液用于水产养殖的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围绕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增加农户收入。对这种生态技术模式进行推广,能够将国家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在实际中落实,对于城乡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统筹作用,对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发展现代农业有着莫大的助益。其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2.3.1猪圈的设置在对猪圈进行设置时,要按照两栏设计,最低养殖量不得低于3头,从而能够为沼气池提供足够的原料。建设地点要尽可能选择在房屋的后面、地势较高的地方,而且在猪圈的朝向上还要保证能够避风、向阳,这样不仅能减少猪圈的占地面积,在冬季时也能起到保温、防治疫病的作用,同时也不影响所在地方的村容村貌。
2.3.2建设标准沼气池沼气池是“猪—沼—鱼”生态技术模式的中间环节,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建设沼气池时,要按照标准去建设,并且要分设多个沼气池,以便轮换使用,确保原料在发酵过程中能够正常运行。
2.3.3合理进行鱼、猪放养在鱼苗的选择上要慎重,并不是所有的鱼都能够用沼肥饲养,目前的沼肥养鱼以鲢、鳙鱼为主要品种,对鱼的放养量要以池塘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为依据。通常情况下,精养鱼塘一般每667m2投放大规格鱼种1500~2000尾,粗养鱼塘每667m2放养1500~1000尾,其中鲢鳙鱼和混养鱼的比例是3:2,而且混养鱼要以底层鱼为主,这样才能对水层进行合理利用,增加单位面积产出,可选用名优新品种进行投放。
2.3.4加强日常管理工作要适时调节水质,鱼种放养后要每周加1次水,加水量深度可控制在10~15cm之内,到6月中旬达到最高水位时,可以延长加水时间,每隔半个月浇1次水;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要进行巡查工作,检查的内容包括:沼气设施运作情况、鱼猪吃食情况、养殖水体水质情况、猪圈卫生情况等,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以保证整个程序正常运行;要保证猪圈内温度适宜,及时做好通风、降温、保暖等工作;对沼气设施也要进行经常性的检修,防止泄漏、污染现象的出现。
2.4秸秆还田生态循环技术模式秸秆还田后,对微生物的活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加强生物的固氮能力,避免氮素损失和作物中后期脱肥现象的产生,使土壤中代换性钾的水平得以提高,同时还为土壤增加了硫、硅等微量元素。秸秆还田生态循环技术模式中要注意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2.4.1注意秸秆的翻埋量秸秆直接还田时,翻埋量不宜过多,一般每667m2最好不要超过500kg,否则就会使秸秆腐朽速度变慢,影响作物的正常种植。而且秸秆在腐朽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机酸,对作物的根系具有严重的损害作用。
2.4.2注意翻压时间和方法在翻压时间上,最好是一边收割,一边耕埋,因为刚刚收割下来的秸秆含水量是最高的,如果这个时候进行回田处理,能加快秸秆的腐解。
2.4.3注意避免病害传播农作物中一些特殊的秸秆很容易引起病虫害的传播,如病虫害严重的水稻、玉米、大豆等秸秆,这类秸秆在还田前,要对其进行高温堆沤处理,然后再施用,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病虫害的传播。
2.4.4加强水分管理土壤中的含水量的高低对秸秆腐朽速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秸秆还田时,要对秸秆进行切碎处理,然后再翻埋到土壤中,翻埋的深度可控制在20cm左右。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覆土时一定要严密,以免出现跑墒情况;对于一些墒情较差的土壤,在翻耕后要及时进行浇灌;而对于墒情较好的土壤应该镇压保墒,这样可以使土壤变得密实,便于秸秆吸收水分和分解。
2.4.5加强养分补施加强养分补施是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微生物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的矛盾,因为大多数粮食作物秸秆的碳氮比都很低,如果不增施化学氮肥,微生物为了分解有机物质,必然会与作物幼苗争抢土壤中有限的速效氮素,从而对幼苗的正常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秸秆还田的同时还要相应的增施氮肥,也可以选用过磷酸钾,也能起到增加养分的作用,从而促进秸秆的快速分解,使肥料的效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