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整理 > 成语大全

子虚乌有的意思_子虚乌有成语解释

时间:

子虚乌有

zǐ xū wū yǒu

成语解释:指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事物(子虚、乌有:人名)。

成语出处: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辨形:乌;不能这与作“鸟”。

成语辨析:~与“荒诞不经”有别:~侧重于形容不存在;“荒诞不经”侧重于形容不合理。

近义词:捕风捉影 、荒诞不经

反义词:千真万确 、铁证如山 、勿庸置疑

成语例子:文贵征实,不蕲于振奇,所以愧文士子虚乌有之习也。(清 沈惟贤《万国演义序》)

成语谜语:一点不在乎

词语分词解释

子虚 : 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构的人物。后以“子虚”或“子虚乌有”指虚构的、不真实或不存在的事物。
乌有 : 没有:化为乌有|梦当好处成乌有。

子虚乌有是什么意思

1.指虚构的﹑不存在的事情。

国语辞典解释

子虚,参见「子虚」条。乌有,参见「乌有」条。子虚和乌有都是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构的人物,故以子虚乌有表示为假设而非实有的事物。《汉书.一○○.叙传下》:「文艳用寡,子虚乌有,寓言淫丽,托风终始,多识博物,有可观采,蔚为辞宗,赋颂之首。」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然其事为理所宜有,固不必以子虚乌有视之。」

子虚乌有的其他解释

子虚乌有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亡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为楚称:设为楚使称赞楚地富有之美的话。为齐难:设为齐人提出的诘难。后因称假设的、非实有的为“子虚”或“子虚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