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总结 > 个人总结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精选6篇)

时间: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篇1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第一学段安排在二上,第二学段安排在五下。

二上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五下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张老师在课前安排自己剪了一只漂亮的蝴蝶,接着让学生自己把一张纸对折,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此刻的学生拿着剪刀,无从下刀。学生可能在想,我也要像老师一样,剪一个漂漂亮亮的小动物,可是不知道怎么剪才行?老师设计这个环节时的预想与学生的现实情况严重冲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没有激发出来,反而有一种“这么难”的感觉。我认为可以安排对称图形的欣赏,然后组织学生按对折后备有一半图形的材料剪一剪,最后展开图形,感受图形的变换比较合适。

同时,为了便于学生表达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可以给图形配上方格,方便学生具体描述。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篇2

一、总评

卢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升华,是值得我学习的一节课。

二、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卢老师由学生熟悉的叮当猫、卡通转笔刀等实物入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凭借自己的已有知识去感知对称。接着又让学生举例,把数学融入了生活。

2、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卢老师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卢老师主要由两方面入手:(1)学生在做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让学生动在其中,乐在其中。(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结合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愿,如:"我做的是松树,希望同学们能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我折的是飞机,希望他变成真飞机,爸爸妈妈上班就方便了。"卢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值得商榷的问题。

1、对练习反馈处理不够到位。

2、在讲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时,要指出是正五边形。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篇3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的教学内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识别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畅老师第一次执教后,教研组的老师们进行了研讨,总体感觉到主导痕迹较重,学生更多的是完成教师的任务。课堂平铺直叙,学生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其实,针对这部分内容,如果让学生先独立自学教材:如何将一张正方形纸剪成一件衣服?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自学,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次执教后,教研组的教师感觉比第一次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了剪一件衣服的方法,并过渡到了剪一件“轴对称图形”作品的方法。但是,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中,教师还是没能舍得“放开”,让“学生大胆去交流、讨论”没有做到实处;此外,学生动手操作过程当中,多数学生没有将思考与操作相结合,个别学生还出现了拖延时间现象,所以要求教师要把握时间、严格要求学生。

经过畅老师反复执教并修改,课堂结构变化明显,教学理念有所创新,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学习方式有所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畅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还在课前搜集了本课所需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课上,通过操作与观察,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了学习,这样将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同时又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为了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经验,在教学中,畅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唤醒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关注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直观形象的确定对折后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同时,也有一些细节处理不太得当:教师在让学生通过“对折”正方形纸来判断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时,教师没有给足学生时间,没有让学生真正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就公示了答案,有点操之过急了。

通过这次评教评学活动,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自我认知、提升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引领方向的角色,我们交给学生更多的是学习的方法,并不是知识本身。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篇4

今天有幸听了黄鸿雁老师的一节达标课,可谓是获益匪浅。黄老师讲的是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无论是课件、教学设计,还是老师上课的个人魅力,堪称优秀。

首先令我艳羡的是黄老师的'心理素质之好。达标课在我个人看来也是很重要的一节课,上至领导,下至老师,还有专门的评委团,可想而知,黄老师还是有压力的。可是事与愿违,今天的多媒体教室却临时出了故障,当上课铃响的时候黄老师又带着学生从5楼转移到了3楼的多媒体教室,而在上课的途中,多媒体还是屡屡出故障,可是这么多的意想不到,黄老师却一点也不急躁,而是沉住气,很快的带领着学生进入了学习状态,我觉得黄老师这点做得非常好。我想如果是我的话可能会有情绪的。

其次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的非常科学,富有新意。黄老师从猜图游戏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通过动手剪、观察一系列的活动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认识了对称轴;在巩固练习中,第一个处理书上的练习,判断一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的话并指出对称轴,第二个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尤其是巩固练习的第三个练习闯关游戏,可以说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在ACTMNSXZ这几个字母中找到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篇5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的教学内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识别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李凤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课堂结构变化明显,教学理念有所创新,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学习方式有所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李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还在课前搜集了本课所需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课上,通过操作与观察,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了学习,这样将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同时又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为了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经验,在教学中,李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唤醒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关注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直观形象的确定对折后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同时,也有一些细节处理不太得当:教师在让学生通过“对折”正方形纸来判断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时,教师没有给足学生时间,没有让学生真正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就公示了答案,有点操之过急了。

通过这次评教评学活动,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自我认知、提升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引领方向的角色,我们交给学生更多的是学习的方法,并不是知识本身。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篇6

一、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本课张老师设计了撕纸的游戏倒入新课,这种形式赢造了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张老师安排了折一折,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对称轴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两条、有的甚至是三条、四条或者无数条。张老师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数一数,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在本课中,张老师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中年级学生作图能力不是很强,对于正确美观地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不同,针对一部分学生已会制作的实际情况,张老师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怎样拼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评一评小组成员中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轴对称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