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总结 > 个人总结

传统文化作文,传统文化作文800字高中(整理6篇 )

时间:

传统文化作文篇1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有剪纸、刺绣、戏剧、陶瓷、皮影戏、国画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国画了。

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介绍国画。国画就是用颜料在宣纸或是宣绢上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国画又称为“中国画”,古时称为“丹青”,我国传统绘画主要是指以毛笔、墨、国画颜料等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中国的`国画大师的作品中我最欣赏齐白石画的虾、徐悲鸿画的马。我的画画老师张老师在二年级暑期开始教我学国画,张老师说:“国画,是我们中国的国宝,你要努力学习国画,把国画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国画练好!

传统文化作文篇2

潮州,是我的家乡,在这个人才辈出、美丽富饶的地方,有一种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那,就是潮州的功夫茶。潮州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是一种在潮州抬头不见低头见、十分平常的民俗。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尝过功夫茶了。宋代诗人苏辙曾经有一句诗:“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意思是说:功夫茶的茶品质非常好,达到了天下的至高点了,侍弄这样的好茶,身体从不知疲倦。在潮州,不论嘉会盛宴,或是闲处逸居,乃到豆棚瓜下,担侧摊前,只要是有空闲时间,潮州人就会端上茶几,摆上已洗好的茶壶、茶杯,抓一把潮州功夫茶叶,往茶壶里冲热腾腾的白开水,水满壶口为止,再刮去壶口的泡沫,再把壶中的水倒掉,然后再冲一次,盖上盖子,不一会儿,功夫茶的清香味就会开始四溢出来。这时的潮州人就会拿起“壶耳”,把壶中的工夫茶倒入几个小小的茶杯中。经过再三礼让,端起杯,一闻其香,二观其色,三再慢斟细呷。色香入脑,不由让人精神抖擞,有时细细斟呷还能品尝出人生先清苦后甘润的韵味来。真可谓是“优哉游哉”啊!

综观各地的名茶,其中,潮州工夫茶为最为精致、最为著名,为什么呢?因为各地的饮茶方法有很多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一般都能在潮州工夫茶艺中得到补偿。潮州人饮工夫茶时,真可谓是“乘热连饮”:一系列的烫罐淋杯、罐外追热、高冲低斟的程式,能有效地减少泡、斟过程中热量的'散失;而别处的工夫茶虽然也散发出清香,但是,先一口、后一口的冷热不均,使品尝者感到十分反感,而潮州的工夫茶却恰恰相反,它“乘热连饮”的特点使品尝者回味无穷。

其实有时候,工夫茶不是专为解渴的。它是一种合乎道德、科学和艺术的真善美的高级享受。工夫茶座洋溢着祥和的气氛,共饮的人相敬相爱。茶具雅洁,冲沏精美,诗情画意,开通思路,可以说是人间极乐。功夫茶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饮茶艺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赏,大雅而大俗,这正是它的魅力与生命力之所在。人们从它身上既可寻求理趣,更可得到愉悦与怡乐。

潮州工夫茶,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如果说,“和与思”是功夫茶的总体精神的话,那么,“精”字,就是功夫茶的本色,而“洁”字,便是功夫茶的灵魂。关于潮州的工夫茶,是永远也说不完的,因为,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潮州功夫茶的影子……

传统文化作文篇3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

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是人山人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奶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外面有许多“砰、砰、砰”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父亲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下楼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

我还喜欢过“重阳节”,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重阳节,又有“老人节”,重阳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愉。这一天放学,我和父母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心中非常开心,因为我明白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

“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也放了许多烟花,还吃了元宵,猜了灯谜,还到公园里观了灯。一家团团圆圆,那时的.我心中充满无比的幸福和欢乐。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

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作为我们新一代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作文篇4

长安这古都,在历史文化的长河里,守着这份静谧,却忽闻时代的喧嚣。

——题记

你是浩浩史册里温存的那一缕墨香;你是朱弦震颤后的袅袅余音;你是皇冠上托起的炽热太阳。千百年来你于无声中见证历史,于静谧中浅吟歌诗。是你吗?长安。

你是我心中—个永恒的传说,无怪乎我要追寻梦的翅膀,以朝圣者的姿态奔向你。你一定还是那个恬淡安静的处子吧?阿房的舞漾得你柔波婉转;华清池的水洗得你铅华尽去;丰镐的国风吟得你意气风发;未央的宫灯照得你神采奕奕。将士的剑,挥H{无尽边关意;思妇的泪,酿出无数离别情。庙宇下的风铃随风摇荡,伴随着远方的黄钟大吕之音直贯苍穹。你的情,编织了无数醉人的梦,引得世人深陷在那个无言的传说里。

当我走近你时,我怕我的脚步惊扰了你,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泪。然而我却于无声处听惊雷,如梦初醒的,是我,不是你。车水马龙的嘈杂声震破了我的耳膜;鳞次栉比的摩天楼刺穿了我的心;霓虹灯的光辉使我彷徨迷离。刹那,朱弦断、明镜决。葡萄美酒夜光杯,洒了;银烛秋光冷画屏,倒了;士人置于溪中的流觞,覆了。酒随溪水滔滔向东流,一如我的.记忆,和着泪,一去不复返。你在诗词歌赋里向千百年来的世人承诺的那一抹静呢?滚滚驶来的现代化的车轮终究碾碎了你的锦绣华裳吗?你的风姿是那么多文人墨客的拓荒。你负了义山的那一只青鸟,负了贵妃的回眸一笑。商铺的叫卖声,街头艺人的嘶吼声,汽车的鸣笛声,工地的打桩声……—切都急切地拉我脱离梦境,回望现实。守静,真的就那么难吗?

我默默地抚摸你的城墙,想再闻一回浅吟低唱。回看轻罗小扇扑流萤,你叹息了吗?再听长笛一声人倚楼,你哽咽了吗?护城河的柔波摇碎了月亮,恰如你的盈盈眼波,带着一抹无声的笑。我恍然大悟了。这里不过是西安,哪里是长安?长安,依旧在泼墨山水里,在绣娘指尖的金线流光里,在太白的侠骨柔情里,带着那份神秘邈远的静,守护无数遥远的秘密。然而若要融入此梦,亦需使自己静心,枕琴声醉于此间。

传统文化作文篇5

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建立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古为今用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如此重要,那我们该如何学好它呢?

我觉得,首先,学习传统文化,要从认识传统文化起,不认识它,我们学了半天都不知道学些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几千几的流传下来,它是真正教育人,解决人类问题的文化。

其次,了解一下传统文化在中国乃至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就会增加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这样就知道如何学、学什么、真正去学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下大力气背诵一些重要东西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只有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自然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少年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记住、背诵下来的东西,就能铭记在心,终生不忘,就会慢慢内化成为自己的文化素质。

总之,我们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一是要肯定,肯定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肯定它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这是我们的光荣和骄傲,绝不是我们的包袱。二是要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敢于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无情地加以揭露批判。在此基础上,吸收一切有益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东西,使之重现辉煌,再攀高峰。这才是真正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

传统文化作文篇6

古往今来,悠扬文化,而今,去了何方?——题记

浩瀚如云,那一首首绮丽的佳篇不知撩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佳期如梦,那一阕阕仄仄平平的诗词不知动容了多少人的意愿;凝眸望远,那巍峨巨章,滚滚词藻,不知激荡着多少壮士。

可如今,如今的地球村,便轻而易举地开工动土,将流淌了几千年的悠扬打断根茎,让现代,真正现代了。

饿死文人的世纪

当不能再花前月下,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沧海桑田时;当那摇落漫天芳华的梧桐兼细雨不再映入眼帘时;当峨冠博带,长袍轻袖已成齑粉时——疲惫了的心,该怎样才能释放?

没有去处!人,赤裸裸的暴露在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没有去处!文化,又岂是说去就去的,古往,又岂只是高楼大厦堆砌而成的?

季羡林大师曾倡议“国学”乃根本。中国的根,便在这儿,中国的魂,本就于此。古今多少事。悠悠,切莫让,文人骚客,在其心之初,梦之萌的地方,画上休止符。

没有诗歌的.世界

我念,那红酥柔夷,香脂粉腮,定是难得的尤物;我信,那一枚红叶寄相思,蜀女的爱连梧桐叶也载不动的刻骨铭心,定是时空再移,也难再有的佳话;我怜,桃花血泪,落红流水,定是咳断了心肺,也诉不尽哀怨的相思——五千年,便就锤炼了多少凄艳、哀绝的佳话。

这些,你舍得丢吗?舍不得!

钱钟书不知倡议过多少次了,王国维大师也不知提过几遍,就连最“潮”的教授也倡议——人之根本,树之种粒,文化,丢不得!

黑夜寂寥,无人对月怀吟,邀玉盘,端酒觞时,这黑夜,真就黑了,没了心中的那抹光,暗下的,又岂只是世界?

由此观之,文化,不该丢,也不能丢。

莫忘,当听到“本草纲目”时,也要想想天青色雨下,一把纸伞,撑起的一颗千年执拗的心。

莫忘,当吃到不知油滚了几遍的炸鸡炸虾时,一枚艾叶,还香着,一艘龙舟,还游着。

莫忘,当一切都充斥着尖端科技时,这远古而来,早已泛黄的纸页,是其根本。于是,自己便懂得,雨天,行于舴艋中,缓步轻移,等一缕香,看一缕魂,悠长了,几世的缠绵。

文化于我,而今,依旧在我心中,永驻。

莫失,莫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