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总结 > 个人总结

寒食节作文,寒食节作文开头(整理7篇 )

时间:

寒食节作文篇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告诉人们我国传统节日寒食节要来到了。

听说寒食节是当时晋国公子重耳,曾经流亡国外。一天,重耳饿的昏了过去,他身边的大臣介子推,把自己腿的肉割了给重耳吃。几年后,重耳当上晋国的国君,却没有封赏介子推。于是,晋文公给了他一个大官,他却拒绝。重耳一气之下用火烧死了介子推,可是重耳很后悔。于是定了寒食节纪念介子推。

寒食节那天妈妈来带我做青团。我一脸期待看着妈妈做准备工作,先把菠菜放在开水里煮上十分钟,然后把煮烂的菠菜压出汁,汁水放在米粉里,雪白的面粉和青色的菠菜汁混合,瞬间变成青色的面粉了。面团越揉越糯,越揉越粘,慢慢地一个青色的面团就新鲜出炉了。这时,用手揉成面团搓成长条,再分成均匀的小面团。我忍不住开始插手了,抓起一个小面团,学着妈妈的`样子揉圆、压扁,包上馅、再搓圆,看似简单的几个步骤,我却来来回回好几次,终于包了一个完美的青团。包好的青团在放锅里蒸,大约十几分钟的时间,伴着蒸气青团发出阵阵香气,馋得我口水直流。又十几分钟过去了,青团出锅了,咬上一口,又香又甜。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寄托美好情感,愿这美好的感情代代相传。

寒食节作文篇2

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是纪念介子推的,这一习俗还有一段“火烧绵山”的故事呢。

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人,在晋公子重耳避难出逃期间,介子推追随重耳十九年。重耳逃难途经卫国,饥饿难当,介子推便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让重耳吃。重耳感激不已,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当重耳回晋国执政(号晋文公)后,赏赐随从人员时,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背上老母,进入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境)隐居起来。晋文公醒悟后,便亲自到绵山求访介子推,但介子推却不肯相见。晋文公决定举火焚林,以为这样做,孝顺的介子推为了保全老母的性命,定会出来。没想到介子推宁死不肯出山,和老母相抱烧死在一棵大树下。晋文公将他葬在绵山,并改绵山为介山。同时,传令全国,禁止在介子推忌日生火做饭,这天只准吃冷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由于寒食节正值春末,野外空气清新,景物宜人,是野游的好日子。古人是很重视这个节日的,一到这天,不论官民,家家禁火,户户寒食。现在,寒食节已不时兴,而与清明节自然合一了。

寒食节作文篇3

记得那是我清明节放假的第一天,但是那天还没有到清明节。我陪着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一些扫墓用的祭品,比如水果之类的。

在去的路上我看到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奶奶挑着一种绿色食物在卖。我很喜欢绿色的东西就拖着妈妈去看了看。买东西的奶奶说那个叫做清明团子。我好奇的问奶奶,这个团子是用绿色的颜料染过吗,为什么会那么绿。奶奶耐心的告诉我,这是用艾叶捣碎的浆液做的。接着她还拿了一个让我尝。我满心欢喜的接着,一种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

在回家的路上,妈妈告诉了好奇的我为什么那个奶奶要做那好吃的团子。因为那一天是寒食节,在妈妈小的时候外婆就会在寒食节这一天给她们做这绿色的清明团子。

妈妈还给我讲了一个寒食节的.故事。说的是两千多年前,一个国君为了请出曾经割肉给自己吃的名字叫做介子推的人,而放火将介子推烧死。那个晋国的国君为了悼念他而在每年的这一天定为“禁火节”。在这一天他们只吃冷食所以也称为寒食。而清明团子就是后来寒食中的一种。

寒食节作文篇4

或许很多人都知道清明节,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清明节前一两天还有一个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还有一个割肉让主子充饥,却又不求回报的故事。

原本我也不知道由这个故事,后来是在书上偶然看到。看到后我便被他的气节所深深的震撼了。对于某些人来说介子推的行为想法有些许的愚昧。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这和急功近利只为功利的人,对于做事前先考虑对自己影响的好坏的人来说,是多么的引人深思。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

赵之珩说,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这个节日,有助于人们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非常有意义。

寒食节作文篇5

前几天上语文课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关于寒食节的课文。讲的是一个名叫介子推的人,在他的主公重耳逃亡在外的时候,他一直跟随左右。在重耳饿昏了以后他就把自己的.肉割给重耳吃,才得以存活下来。

在重耳当了国君之后他却忘记了,曾经割肉救自己的介子推的事情。介子推并没有据理力争没有宣功邀赏。而是带着他的母亲隐居绵山。

重耳为了逼他下山接受自己的封赏,就放火烧山。可介子推宁愿被火烧死都没有下山。结果介子推就被火给活活烧死了。之后身为晋文公的重耳就把每年的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晋国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有着高尚气节的人,而把这个节日一代代传了下来。

听完这个故事后,我的感触很多。同时我也决定以后再这一天里只吃冷食。今天就是寒食节了,我决定不吃热饭,纪念介子推这个有独特气节的人。

寒食节作文篇6

谈到清明节,就必须要提起寒食节。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今年清明,我们家按照清明节的习俗到外面买来了青团子。趁着空闲的时候,我又来到了王国维网上纪念馆。你瞧,这位国学大师正在专心致志的研究学习呢,他目不转睛地盯着书本。我为他点燃了一支白烛,并留言道:“我们新一代的.接班人,一定不让您失望,我们肯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和祖国对我们的期望。”

留完言,我似乎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这担子里装着祖国和“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我们中华儿女的期望。这期望是什么?当然是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家之栋梁,为祖国做出点儿贡献,给国旗上的那五颗星争光添彩!

寒食节作文篇7

刘禹锡有句诗,“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唯觉祭文多。”像我这样的年纪还不至于如此境地,但在这样的日子,蓦然回头依旧有亲人和朋友再不能如面,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前天晚上想起以前的日记,闲翻几页就找到了外婆。小时候最高兴的时候就是到外婆家,她慈祥的眼神,如今每每想起恍若就在身边。外婆过世的时候,外公没有哭,他那个年代的人,即使永别也不会当众哭出来,他只是跟在棺椁后面,一直望着车走远,久久不肯回头。他们是七十多年的夫妻,那种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外婆走后外公一下老了很多,他在屋里呆不下去,常常在外面走。他说很闷,说姥姥走了以后就感觉没有家了,到哪里都不是家,连住了几十年的屋子也觉得又冷又暗,没有一点温暖。家!家是什么?外公的家就是姥姥,老人都盼着多看看儿孙,其实儿孙就是他们的家。两年后外公也走了。

前年一别十几年的同学聚了一次,惊闻和我同宿舍的.阿虎,两年前在山上挖土,因塌方而死,那时他结婚仅俩月。我们嗟叹不已之际,谁知别后仅半年,军又亡于车祸,留下两岁的孩子而去。

平常忙忙碌碌,绝少想起他们,记得年小时想起生离死别,就觉得无法承受。但是人就是这样长大的,在经历之中磨练自己。就像那年奶奶的大姐去世前,我陪奶奶看她。九十岁的姨姥姥闭着眼侧身躺在床上,奶奶喊着,“大姐,大姐!”她慢慢转过身来望了一眼,又转过去闭上了眼睛。“大姐!你认得我吗?”奶奶又喊了几声,“认得!”“我是谁?”“你是三妹”“你想吃什么”姨姥姥不作声,只是摇头,而后转过身去再不做声。我感觉她实在是累了,真的想睡了。我以为奶奶会哭,奶奶却没有哭。

失去了才感觉没有了,现有的更应弥足珍惜。岁月如流水,孩子越来越大,父母越来越老,感觉还是孩子的自己,脸上也有了皱纹。岁月往复,代代更迭,是件很残酷的事,但唯有此我们才会珍惜,唯有此我们才会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