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总结 > 个人总结

语文小学教学反思(收集8篇)

时间:

语文小学教学反思篇1

在《识字7亭停闻鸟鸣》中,由于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形象思维比较活跃。当他们看到自己学的这些生字竟和一幅幅图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一个字就是一幅图,一个字就是一幅图的意思,感觉真是独特。在图与字的对照学习体验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原本干巴巴的汉字中隐藏着的趣味。这样的汉字学习,已不再是单调枯燥的,而是有滋有味,乐在其中。在教学中,我依据形声字的特点,先出示基本字,然后再和不同的偏旁组成不同的生字,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偏旁地字所代表的不同含义。这个环节中,教师运用孩子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方法,给予识字教学一定的童趣。孩子们在听听、看看、说说、想想的学习体验中,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妙”——这哪里是在学习生字,简直就是在玩魔术。一个字摇身一变就是几个形状极其相似,但意思又相差甚远的生字。这样的教学,大大调动孩子们学习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语文小学教学反思篇2

这个星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教”讲座。这个讲座,让我受益匪浅,让我领悟到了超乎讲座内容的内容。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因为这个讲座主要是宣传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其间列举了很多成功的例子,也让很多家长和老师对教育充满的信心。

回到学校,我与办公室的.几个老师展开讨论:赏识教育,真的适合每一个学生吗?每个老师都各抒己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我们都肯定了赏识教育的优势,同时我们却认为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这种教育模式。这令我想起上星期的家长会上三位家长的家教经验交流:家长一说她在家里完全是按照周弘的“赏识教育”来进行家庭教育,效果很好,孩子各方面表现是越来越好;家长二说,她的家教方式完全和家长一的相反,孩子一不听话,自己就要发脾气,对其进行棍棒伺候,不然,孩子会骄傲。家长三却中和前两位家长的方式,赏识和棍棒相结合,结果也一样令人满意。

事实上,这三个学生各方面都不错,但他们并不是在同一模式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我想,我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是不是不应该用同一种教育模式呢?

我觉得孔子说得好教育要“因材施教”。已经几千年了,到现在还是那么受用。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72人成才。有一次,孔子在引导学生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却给出三种不同的答案。有个学生不解,于是问他:“老师,为什么同一个问题,你会给出三个不同的答案呢?”孔子笑着说:“这三个同学有三种不同的性格,我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来引导他们解决这个问题,要比给出唯一的答案强得多。”这说明了孔子很善于“因材施教”。

我认为赏识教育很好,但它并不适合每一个学生。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来定出不同的教育方式。

语文小学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力求抓住第一课时的特点,完成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认识生字、朗读课文、学习第一则寓言。

学习中,我采用我们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首先出示三个教学目标,接着告诉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们将进行三次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依次出三个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学习,检测时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尽量请学习较差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当学生出现错误时,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完成的相当好。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要求学生说一说身边有没有类似于狐狸这样的人,一开始只有几个同学举手,于是我让同学们小组交流讨论,孩子们在交流中打开了话匣子,举了不少“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事例,充分理解了寓言的寓意。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没有再读课文,缺乏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其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待加强自己评价语的“修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始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去钻研,才能使这种缺憾降低到最小限度。

语文小学教学反思篇4

《恐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知识性短文。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以平时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来看,我想孩子们对这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的,所以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多花了些气力,希望能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达到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掌握介绍一种物品的方法,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下面就《恐龙》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预备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恐龙生活在非常遥远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领悟情境,可能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为此,我鼓励学生回家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然后有条件地把资料打印出来或者重要的记录下来,让大家在晨会课上进行恐龙知识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恐龙的知识。

同时我也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借助网络资源,查到了很多相关资料,并制作了《恐龙》的课件。我们反复查阅资料,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竭力再现恐龙生活时代的场景和意境,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生动、真实、亲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赏期——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在教学时,一开始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就播放了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象。当画面上出现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奔跑、嬉戏、漫游的宏伟场景时,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惊叹不已。悠扬的音乐声,美丽的画面,拉近了孩子与文本间的距离。孩子们仿佛进入了恐龙的时代,他们兴奋不已,对自己所要学习的对象又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触摸期——研读文本了解特点。

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古代,谁也没见过,其种类、外行和习性都是科学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文章多处运用了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恐龙形态、生活习性等,我在制作课件时也力求图文结合,即每一种恐龙都和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说明相配。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研读课文,了解恐龙的教学中,先重点教雷龙,教会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其余种类的恐龙以表格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学。并让孩子们在逐词逐句朗读中理解课文中多处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例如在教学“雷龙”时,我先出示雷龙的图片,让孩子们猜猜这可能是书中介绍的哪种恐龙,并说说你判断的依据。由于课前的收集资料,他们一下子就猜出了答案,接着让他们说说雷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且书上是怎样描述的。然后通过体会雷龙的特点来学习作比较和打比方的两种说明方法,最后再请学生通过朗读把雷龙的特点告诉大家。孩子们既读懂了课文,也掌握了说明方法,一举两得。

四、说演期——迁移方法模拟介绍。

孩子们掌握了说明方法,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请他们以“我”的口吻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恐龙,无疑是他们最兴奋的一块教学。先前,以书上雷龙为例,写一段自我介绍,(嗨,大家好!你们认得我吗?对了,我就是梁龙。我的身体可长了!猜猜我有多长?我从头到尾足足有二十多米呢!我走起路来,就象一架移动的吊桥。别惹火我哦!惹火我可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会用长长的尾巴把你甩到天边去!不过平时我可是很温柔的,假如你在侏罗纪公园游玩时有小河无法趟过去,你只需拨打求救电话,我会立即赶来帮助你们过河的。哪位小朋友胆子大,我还可以让他在我身上过一把滑滑梯的瘾哦!)帮助学生理清介绍的顺序,然后运用文中学到的说明方法作一番介绍。

五、探险期——拓展阅读探索奥秘。

“你们猜测一下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将学生的兴趣更广泛地指向课外阅读,探索这至今尚未揭开的神秘世界。有兴致的可以相互借阅书籍,交流资料,观看电影等。

假如能把这堂课设计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行学习,提供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网址,引导他们阅读。我相信,利用网络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学生会有更多的体会。而对自我介绍某种恐龙的小练笔,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书写,讨论交流。但愿笔记本的进入能改善我校的网络环境,让教师和学生能甘心在“网中挣扎”,并乐此不疲!

语文小学教学反思篇5

美具有规范的本事,但它既不是任意的,更不是强制的,而是顺其自然天成的。这种规范,是自然与社会向统一的自由造型。正是自由这个目的把人性、美和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教育和美有着共同的冲动,那就是把自由赋予人,在这个目的面前,它们又互为手段。在教育的王国里,也像在美的王国一样,遵循着“经过自由给予自由”的基本法则。

本课中,在欣赏钱塘潮之美上,教师给听众最大的印象即在于此——他不是经过强制的手段,经过外力把美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品读、感性的材料(录像),点拨、引导,把学生关于潮水、关于壮观的审美经验挖掘出来,自我感受和欣赏钱塘潮之美,并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

教育是美的实践外化,美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性趋向于引导人走向自由、完整、全面的发展(这正是我们此刻的学生所最欠缺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该课文是审美教育的典型材料,该教师也充分发挥了自我的审美素养,经过读、听、看,在课堂上很好地营造了审美的氛围。

语文小学教学反思篇6

《柳树醒了》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儿童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课文通过对柳树与春雷、春雨、春风、春燕这些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让学生理解春天、感受春天里事物的变化,从而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教学时,我让学生说说春雷是怎么跟柳树说话的,春雨是怎么给柳树洗澡的,春风是怎么给柳树梳头的,春燕是怎么跟柳树捉迷藏的,整堂课,孩子们各抒己见,给了我太多的感动,听——

“春雷跟柳树说话时轻轻的,柔柔的,就像妈妈在我们耳边叫;”“不对,柳树睡熟了,春雷的'声音很响;”

“春雨给柳树洗澡时很轻很轻,生怕弄疼了柳树;”

“春风给柳树梳头就像妈妈给我们梳头,好舒服好舒服!”

“春燕跟柳树捉迷藏最好玩了!柳絮飞起来好漂亮!”

我还让同学们加入到春雷、春雨、春风、春燕的队伍中,一起来叫柳树醒来,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有的还用上了识字1中的词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后来,孩子们还纷纷当起了柳树,伸着懒腰,打着呵欠,醒了!

最后,我还让小朋友展开想象的翅膀:春天跟()说话了,说着说着()。课后安排对文章内容的延伸,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整堂课,孩子们给了我太多的惊喜,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时,应该注重突出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主动思考,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语文小学教学反思篇7

这是一堂令人比较兴奋的课,一扫前几日的“阴霾”。教师与学生共同走进了文本,师生的对话自然,课堂氛围融洽。忙玩了手头上几个该上交的任务,此时的办公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静坐下来,打开电脑,迫不及待写下教学本课的一些感受。感冒的影响,先前教过的两课,我只是在走教案,没有什么生成可言。课堂上老师的情绪不高,导致课堂上波澜不惊。两课学下来,没有太多的亮色,也找不出太大的问题,总是让人绝得心里不舒服,真是郁闷不已。今天这堂课的成功,我将其归结为敢于打破事前预设,教师忘记了教案,切实关注学生的心里感受。正是教师的激情点染了学生,师生之间的情感碰撞中产生了智慧的火花。

初读课文,学生轻松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主要介绍陨石的样子、来历和研究价值。我请学生试着使用一组关联词,把课文主要内容说清楚。泽巨同学使用了“既……又……还……”讲述清楚合理。接下去,我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品悟语言。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具有极大限度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探究的欲望比较强烈。在汇报交流时,每一个部分请两位同学进行“比赛”,请全班同学做评判。学生参与积极,师生对话精彩纷呈。特别是刘洁和王修仪两位同学在比拼“陨石科学价值”的`谈话环节,将这堂课教学推向了高潮。

刘洁同学率先阐述自己的观点:它认为陨石的科学价值体现在两点,第一点是它的价值高,第二点是它的知识多。说它价值高,是因为它的含铁量达到百分之八十。说它知识多,是因为科学家可以根据陨石推算它的年龄,推测它的形成经历。发言的最后落脚在它称得上是“天然的史书”。

王修仪同学在交流前又一次与文本对话,把同学们再一次带入科学探查的现场。然后,他抓住陨石的含铁量高,谈到可以解决地球上能源危机的问题。抓住大自然的礼物,谈到人类发射飞船探究宇宙的复杂性。与此进行对比,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在陨石身上得到科学研究的材料,真可谓是“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两位同学的发言搏得热烈掌声,最后进过讨论王修仪同学胜出。本节课即将结束,我布置学生思考。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读课文,看看除六位同学关注的语句之外,还有什么地方是你有所感悟的,请在语句旁批注,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第二堂课,我主要引领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学习文章写法。使学生明确作者写陨石外形主要抓住陨石的大小、纹痕、颜色、形状。写陨石的来历作者着重从陨石下落和落地后两个场面描述。下落是抓住声音和颜色,充分调动自己身体多种器官观察。

这堂课的一个遗憾是没有想好练笔的点在哪里,加之两课时授课完成本课教学,没有将读写结合起来。怎样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至于顾此失彼,是今后在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语文小学教学反思篇8

上课伊始,简单的师生对话之后,我就播放大瀑布的实物录相。真实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呼出:“真美啊”“真壮观啊”的赞叹声。接着,我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话去赞美它。安排此环节的目的,一方面是丰富发展学生的语言,另一方面就是进一步唤醒学生喜爱大瀑布的情感。正当学生们陶醉在大瀑布的美中畅所欲言之时,我问:同学们,想不想身临其竟地感受大瀑布的壮观景象啊?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想!我却声色凝重地话锋一转:很遗憾,老师今天不是带你们去欣赏大瀑布的优美,而是带你们参加大瀑布的葬礼!在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差中,我引出了课题《大瀑布的葬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葬礼是给死人举行的的仪式,怎么会有大瀑布的葬礼呢?谁给大瀑布举行葬礼呢?为什么要给大瀑布举行葬礼呢?等等。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被激起,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顺理成章地要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在学生初知课文大意后,引导学生抓住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留给大家的两幅画面直奔重点,大大缩短了阅读路径,提高了阅读效率。

在讨论第二个问题“菲格雷特总统为什么要为大瀑布举行特殊而又隆重的‘葬礼’”时,学生说出了葬礼的目的是要号召人们保护环境,不使大瀑布的悲剧重演。我抓住“悲剧”一词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说说自己对悲剧的理解。在这里我为什么要对“悲剧”一词让学生咬文嚼字呢?因为该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是知识的盲点。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已有经验和新信息的相互作用和重组的过程。因此,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对“悲剧”一词建立感性认识,这样才会有相应的情感支持。在这个环节里,我主要是围绕重点问题,组织课堂对话,层层深入文本,并打乱文章顺序,将叙述大瀑布昔日的壮美和今日的枯竭的段落放在一起教学,然后再找它消失的原因。通过教师的激情读和训练学生对重点段的有感情朗读的手段,达到学生情感、教师情感和作者文本情感产生碰撞、共鸣交融的目的,并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当学生为大瀑布的消失深感悲痛的时候,最想知道的问题就是“大瀑布为什么会消失?”“是谁让大瀑布消失的?”当学生自学了相关段落,总结了大瀑布消失的原因是人为的因素之后,我很严肃地问学生:“大瀑布的消失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再不收手,正在消失和即将消失的又仅仅是一条大瀑布吗?用这个问题牵引学生进入拓展环节的学习。学生交流了自己在课前了解到的由于人类不当的使用资源、毫无节制的乱砍滥伐和无尽的贪欲,造成的很多动植物灭绝和即将灭绝的例子,我用课件为学生演示一组人类破坏生存家园的图片,并列举了今年夏天,由于大气气候的`平衡被破坏,在世界各地形成的极端天气。例如,欧洲的热浪,使

25000多人死于高温;意大利7月飞雪,出现了炎炎夏天气温降至零下6度;还有广州的紫堇花因不堪高温的炙烤,提前进入秋天,形成黄叶满地的现象;以及四川印尼等地的暴雨、泥石流灾难造成房屋被毁、多人死亡的悲剧。还让学生观看了美国最近上演的一部灾难科幻片──《后天》中的部分触目惊心的画面。以上的例子和画面都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让人感到灾难就在身边了!所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学生都真情流露,有的说“我们人类真可恶!”“我们一定要保护自然和动物,否则就会自取灭亡!”此时,学生的情感已不再只是对大瀑布的悲痛,而是升华到关心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并产生了要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学生情感积聚到要一吐为快的时候,我安排这样一个激情练说的环节:我们就在巴拉拉河上,就站在大瀑布的脚下,虽然我们再也看不到大瀑布那雄奇壮观的景象,再也聆听不到大瀑布那震耳欲聋的声音。但是巴西总统正领着一批热爱环境的人在大声呼吁,号召我们要热爱环境、保护地球。

同学们让我们穿上黑色的礼服、佩上庄严的白花,加入到这个特殊而又隆重的葬礼吧!如果总统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次演讲的机会,你想说什么?这时候学生能说什么,会说什么以是水到渠成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