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话题的作文(收集8篇)
文化的作文篇1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曾寄情于祖国的壮丽河山,而我,独爱乡村的山水、山村的文化。
在我的家乡,没有高耸入云的山峰,但这里的山却永远忠厚地伫立着;在这里,没有波涛汹涌的大江大河,但这里却永远流淌着清澈的小溪,流淌着清澈的童年。
乡村的山不高,无需费力攀登,但你可以从山脚奋力冲向山顶,体味一次飞奔的感觉。站在山顶之上,你依然可以眺望远方,眺望远方片片绿荫掩映下的屋舍,眺望远方蓝色的天空和无尽的渺茫。
村里的少年经常来到山上,村里的老人和儿童也来此闲游。人们登上山,望见了蓝天白云,领略了无限风光,感到了无比的恬静,之后,他们就欣然归去。但山的奉献却点燃了少年的`激情,唤起黄发垂髫者的活力,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感受到那只属于乡村的质朴风情。
山伫立在乡村的一方,水却流淌在乡村的胸膛;山让村风质朴,水让心灵澄澈。
村旁流淌的河水,是孩子们天然的游乐场。孩子是水上的鸭子,时而在水中翻腾,时而在水面击掌,时而长吸一口气,钻进水中,追赶水世界里的精灵。水永远是那么清澈,保护着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不受沾染,天蓝色的水最终哺育出清澈的童年。离不开水的孩子长大了,依旧需要流水的哺养,冥冥中似乎人的心灵已与那般的流水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在宁静的田野中,在山水的环绕中,农民们不停地播种着,收获着。有了青山,有了绿水,人们心中便有了动力,对未来就有了希望,世世代代的生命也就在时光的流动中轮回着。
一束阳光不经意地照在一滴坠落的汗水上,却在顷刻间散射出万道光芒;一道道光照在山上每一株招摇的小草上,照在每一颗晃动的水珠上,照出了太阳的笑脸,照出了一幅和谐美妙的乡村画卷。
文化的作文篇2
山水是大自然的画,挂在那里,一挂就是几千年;画前的文人是历史的笔,望着画,望着望着就把自己溶进了画中……
有的山雄伟,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远远望去,山腰间云雾环绕;站在山脚,极力仰视山顶,望到云层遮住视线。
有的水激荡,或渲泄成瀑布或奔涌成河。瀑布一落千丈,粉碎石块撞到悬崖底,溅起万千水花;江河浩浩万里,奔腾不息,汇入汪洋。
有的文人向往这些山水的豪迈大气,他们为山水称颂,于是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情怀……他们融入山水,于是有李白有“写万里黄河”的胸怀,有“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感叹……
有的山青翠连绵。汲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养万物之天年,一座又一座接连起伏,构成锦绣山川。
有的水明净秀美。从地下浸出,流动着甘甜,汇成小溪,在山间嬉戏;流入湖泊,静静地倒映周围美景。
有的文人喜爱这样的山水。青山绿水显得那样和谐迷人。于是有陶渊明“见南山”的悠然,有王维“鸟鸣涧”的幽静……他们痴迷于这样的山水,于是有白居易吟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有朱熹喜悦的探求和发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山是骨架,水是血肉,山水相互融合展现出人间美景;山水养育了文人,文人滋润了山水。
哪里有山水,哪里就有文人的向往;哪里有文人,哪里就有山水画。
山水依旧挂着,画前站着文人……
文化的作文篇3
家乡的山虽说是太行山的余脉,可是早已没有了那山高林密、峰回路转的磅礴气势,因此,每次放假回家,父母让我去地里看看庄稼,散散心,我总是一副老大不愿的样子。
今年的秋天似乎来得特别早,中秋还没到,母亲的电话却一个接一个地催我回家收秋。谁知,就在我回家的第二天早上,父亲就意外地从打工地回来了。
玉米还有些生,当务之急自然是收枣儿了。父母拉着小车走大路,我扛着杆子抄小路。
虽是中秋,景色到底多了些萧瑟,我就是踏着林中一层厚厚的落叶登上山坡的。当我站在自家田旁的山峰上眺望时,却别有一番景象:萧瑟的落叶掩映着收获的粮车,像是在默默地祝福;高秀、挺拔的玉米遮住了道路两旁的阳光,显得蓊蓊郁郁,树边的野草竟疯长的漫过了人腰。远处的枣树叶子已从翠绿褪成了鹅黄,带着些微微的感动,迎着朝阳下的微风摇动。温暖而令人流连的色彩中,缀满了“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的枣儿,一阵醉人的微风袭来,我不禁脱口而出:“天火点树叶鹅黄,风吹露滴草沾香。疑是行者翻天炉,却道周郎遗火光。”
这时,我不禁对家乡的'山肃然起敬,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这里没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文人骚客,也不会引起遗世索居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更不用说激起军政骄子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万丈豪情。这里有的只是农村人的淳朴,收获者的喜悦,奉献者的无言!
家乡的山啊,你用王者的胸怀、仁者的大爱和母亲的汁水,包容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甚至在百花残落、万木枯萎的季节,还为我们送来收获和喜悦。
如果有来生,我愿意变成一座山,为人们承担风雨,为人们带来生命的希望。
文化的作文篇4
每当提到龙文化,双流人总会想到黄龙溪。
黄龙溪,这个拥有2100年历史的小镇,有许多闻名遐迩的特色,比如有饮食、建筑等,但最具特色的还是它的龙文化。
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黄龙溪黄龙桥旁总是摩肩接踵。人们在这里消暑,玩水,其乐融融。溪水中的黄龙更是引人注目,那石雕雕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之际,“有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预示天降祥瑞,真龙下凡。”黄龙溪由此得名,所谓“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黄龙溪由此得名,因龙而灵,龙佛、龙寺、龙灯、龙舟,构成丰富多彩的龙文化。
“岁岁春节烧火龙,烟花启蒙乐融融。一行火焰高百丈,龙腾人欢气势雄。”这是对舞龙灯习俗的'生动描写。火龙节也是黄龙溪的龙文化之一,节日当天,黄龙溪会有烧火龙表演、彩龙表演、南狮表演,场面十分壮观,气势磅礴,这就是黄龙溪被称为“火龙之乡”的原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川西文化风格。
黄龙溪有三个寺,最具龙文化的当然是古龙寺,古龙寺正门上为戏台,名为万年台,万年台院坝南北各有一棵古榕树,传说这两棵树是黄龙祖师来此普化百姓脱离苦海时亲手所植。两树盘根错节,就像两条龙一样。
小吃一根面也煞有龙文化,因为一根面下锅时煮熟就像猛龙过江般,一时间龙飞凤舞的,甚是好看。说这也是民间一着流传着“不吃一根面,枉到黄龙溪的原因”。
黄龙溪处处弘扬着龙文化,由此可见,龙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的作文篇5
今天,我拿着第二课堂券去良渚博物院参观,对于我来说这里既是故地重游,也是温故而知新,因为在二年级时我已参观过良渚文化博物馆的旧址了。来到新址,我顿时眼前一亮,原来的“良渚文化博物馆”已被改名为“良渚博物院”了,新的良渚博物院依山傍水而建,从外面看上去既漂亮又大方,这里的环境也十分优美。我心想,这么美的环境里面的藏品也一定很精致。
首先我来到第一展厅,我看见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有石犁、石铲、石刀、破土器、石镰和当时人们用来捕鱼的网坠。还有代表良渚文化物质文明的黑陶和精密的织物、神圣的玉器、艳丽的漆器和发达的竹木器都令我叹为观止。
接着我走进了第二展厅,其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玉琮和玉钺。玉琮是良渚人祭祀的宗教法器,是良渚文化精神文明的象征,它上面的'纹路惊人的对称,花纹很精细。这让我很难想象,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先人们是如何制作这些精美的玉器。玉钺是军权和神权的象征,在五千多年以后的今天,看上去还是闪闪发光,那时候的制玉技术让我觉的简直可以用“鬼斧神工”来形容。
最后我来到了第三展厅,这里主要展示了一些不同等级的墓葬出土的照片,通过这些丰富的墓葬资料了解了良渚文化社会等级的分化和贫富的形成。
这次参观良渚博物院让我再一次的走进良渚文化,让我进一步的了解了良渚先人们在五千多年前的生活状况和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我为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如此悠久和灿烂的文化而感到自豪!
文化的作文篇6
龙,活在东方的传说中,也活在我们的心中。
传说,龙是一种很神异的生物,但在我们中国的眼里,龙是中华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所以,自然它在我们中国是很受欢迎的,那么,它所象征的是什么文化呢?
相传,在传说中,龙的形象综合了各种生物的特征:鹿角、牛头、驴嘴、虾眼、象耳、鱼鳞、人须、蛇腹、凤足九种生物的特征,并且能够飞行。龙的传说中国人没有几个不知道的,而在远古时期,龙的传说就已经有了。在黄帝统治的时期,人们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创造了这样一个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偶像,对其膜拜,祈求平安。相传黄帝也曾乘龙上天,也有应龙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传说。数千年来,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图腾代表。古人把龙看成神物、灵物,而且变化无常,缩小如蚕蚁,伸展能遮天。有时显露于云端,有时隐形入深渊。所以,龙在华夏子孙心中的地位从千年前就已经根深蒂固了。
龙的`本领高强,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又是正直的、能为人民著想的,为了解救人间干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条。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大家熟识的例子。这也成了为什么我们崇拜和赞美龙的原因。
龙不止是被崇拜,日常生活中也有龙的踪迹。衣有龙袍;食有龙虾、龙眼、龙须面、龙冠;建筑有龙宫、龙亭;行有龙舟、龙车。家具有龙椅、龙床。正月十五要舞龙灯,五月端午要赛龙舟等。
我是龙的传人,我是龙的子孙,我也为此而骄傲。
文化的作文篇7
他无所不能,用他那富有“魔力”的气魄,获得人们的赞赏,让人们在古诗里、文章里、赞美他;用他那无畏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们通过建筑,历史,歌声来传承着他,让他永存世间!他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奇动物——龙。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一提起他,这首歌就回响在我的耳畔。数千年来,龙的影响延伸到中国文化多个领域,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从古代的“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混沌一初判,洪荒若始分。”到现代的“贯斗双龙”“神龙见首不见尾”,可见龙被国人赋予了多少的期待与盼望!龙文化上下八千年,渊远而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作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在中国历代正史记载的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他类型的.文献更是庞大。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一系列活动,节目也都少不了龙。古代人们常常把龙刻画在各种各样,的青铜器,瓷器上,象征着美好,顺利与富足。
他还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一个特有形式,国人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将“龙”注入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内涵,形成了中国文化特殊的印记。
如“游手环竹箔作笼状,蒙以?,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所言,现在人们为了把龙文化传承下去,在每年的元宵时,都将舞龙灯作为庆祝的形式之一。还有每年的“二月二”“龙抬头节”,据说,“龙抬头节”可能是从上古的“龙见而雩”演化而来……
龙文化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巨龙脚下成长起来的我们,更应该将这一文化继承弘扬,让中国“龙”再一次腾飞于世界的东方。
文化的作文篇8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图画;有宏伟的古代建筑,如:故宫、长城;有美丽的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还有中国传统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我最喜欢的是传统节日——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阳节、五月节等等。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怀抱石头投泪罗江自尽,两岸百姓知道了,纷纷划船捞他的尸体,并向江中放粽子,使鱼、虾饱食后不吃他的尸体。
此传说历代沿袭下来,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端午节,家庭要备一桌丰盛于平日的饭菜,全家共享。大人会在不能喝酒的小孩头上沾上雄黄,或画一个“王”字,去病消灾。吃粽子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吃粽子已在流行。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拯救,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竟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这让我感受到了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倍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