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作文(整理10篇)
历史人物作文篇1
一只鱼儿的自述我是一只鱼儿,遨游在历史的长河里,在这里我懂得了吕后“巾帼不让须眉”的尊严;我看到了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我品到了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
巾帼不让须眉——吕雉经过楚汉相争战火洗礼的吕雉,巾帼不让须眉,在历史上第一个站出来向皇位男性传统格局叫板,勇于在男人垄断的政权世界里角逐争锋,斩韩信,剁彭越,临朝称制,开外戚专权先河,变刘家江山为吕氏天下,呼风唤雨,让男人们低下高贵的头颅,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她俯视众须眉,雌威伏万民,无为治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执掌国家大权、政绩卓著的巾帼枭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明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
孙权、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战,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的“火烧赤壁”之计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惜之意,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系尽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型。最终北伐未能成功,星殒五丈原。精忠报国——岳飞岳飞出生在一户佃户家里,少年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青年时代正遇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亲眼目睹了北宋灭亡的悲惨史实和中原的沦陷。他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的压迫、收复故土、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岳飞投军后骁勇善战,屡建战功,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岳家军”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皇上赵构得知岳飞的胜利,怕金军放了他哥哥,让他当不成皇帝,再加上奸臣秦桧勾结金军的阴谋诡计,连向岳飞发了12道金牌,让岳飞退兵回京。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飞的凌云壮志,只可惜他终生追求的梦想终究没有实现。我是一只鱼儿,遨游在历史长河里的鱼儿,在这漫长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千千万万的英雄人物,而我却独爱巾帼不让须眉的吕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精忠报国的岳飞。
历史人物作文篇2
时光逝世,距离三国时期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但我始终忘不了那以义为代表的人物——关羽。
关羽是我最崇拜的历史人物。关云长身长九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武艺高超,神勇不凡。如他那温酒斩华雄,当哀绍一伙人面对来势汹汹的华雄束手无策时,关于主动奋勇上前,一刀便将那华雄斩于马下,短短只用不到温酒的功夫,就将那华雄之头扔在帐中。像此例还有许多,如他那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危。
关羽算是有勇有谋的一个人,如他那单刀赴会,当吴国的大都督鲁肃摆鸿门宴邀请关羽去时,关羽的部下纷纷议论这是一个陷阱,都不同意去赴宴,虽然关羽知道这是陷阱,但关羽却毅然要去。在宴会上,鲁肃故意想逃避归还荆州这个话题,于是关羽故意抢下周仓的刀并让周仓去调兵,随后一手握着鲁肃,一手握着大刀,假装醉倒,让鲁肃扶着他送他一程,此时鲁肃已经被关羽吓得神魂颠倒,哪还有心思捉拿他呢,只有听众,吴国众将看着关羽握着都督也不敢上前,最后关羽在事前约好的地方坐船离开了。
如此婉转地赴了鸿门宴,令人钦佩。关羽重情重义,义薄云天,当刘备兵败于曹操,被围在山上,本想与曹操决一死战,但为了保护二位嫂子的安全,关羽只好向曹操投降。当曹操想收买他时,关羽面对曹操的金银财和美女,关羽都丝毫不接受,当曹操送他锦衣时,他还是将曹操送的锦衣穿在里面,将自己的'锦衣穿在外面。只有当曹操送他赤兔马时,他才欣然接受,他说只要知道兄长的下落,边去团聚,在晚上,关于为了保护嫂子的安全,便手持大刀站在嫂子的屋前,当知道刘备的下落时,他带领嫂子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最后关羽还是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关羽的一生来看,做人要重情重义,还要谦虚做人。关羽的重情重义,使我明白做人的原则,使我明白人生的真谛,使我明白为人处事之本。
历史人物作文篇3
穿越了时光,穿过了檐廊,将生命的绝唱留在了世间的某个地方;看过了沧桑,经历了悲凉,将不朽的英名留在世上。提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首首慷慨激昂的诗歌千古流传,而智勇双全的曹操便在我心中筑成了光辉的英雄形象。
硝烟四起,刀光剑影,群雄争霸。曹操则纹坐帐中,指挥千军万马,统北方。他那种豪情霸气,注定着成为世豪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充满着对韶光易逝的感慨,他那种苦闷的情怀,成为心中的番色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视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的写照,他那种胸怀大志的报负与理想,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纵观历史,曹操生有所作为,文韬武略无点值得逊色之处。
在多数人眼中,曹操乃为一代奸雄,是位双面人物。但在我心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毕竟在历史的沙场上,他的成功还是不可估量的,他的伟大事迹还是值得人们去颂扬的。
在三国鼎立时期,有谁能超过曹操,论智慧,他不亚于诸葛亮,论武力,他与关羽,张飞之比不差分毫。三国第人,决定是曹操之所得。在那个勾心斗角的时代,谁不心狠手辣,只有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番霸业,与其说曹操奸诈,不如说他那是种自保的智慧。与其说曹操毒辣,不如说是他果断做事。他不只是空有番理想,而且也拥有成就大业的决心,决心在历史的征程中抒写不朽的辉煌!
有人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啊,如果他生在太平盛世,那定是治国之人,但转念想,若是如此,他的抱负或许没这么远大,所以不论怎样,曹操在我心目中都是代枭雄。整日的忧愁与对江山的挂念,令他的心渐渐疲惫,但胸中仍有支撑的力量,他还有梦想,要去实现,去创造,不管结局会如何,他都成功过。
时光在宇宙中不停的穿梭,几千年匆匆逝去,他仍在灿烂星河中熠熠生辉。他的生慷慨激昂,又同涓涓小流般缓缓流淌。曹操,千古风流人物。个我心中的英雄,个用生命来吟颂的英雄。我想经历风雨的人生,他定无悔。
历史人物作文篇4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名家,但最让我感动的人是华罗庚,他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在他身上有很多动人的故事,下面我就给你讲一个吧。华罗庚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卖棉花的铺子)。
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师傅便让他坐车追,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可见华罗庚对数学的'热爱和执着,也正是有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成就了这位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数学家。
历史人物作文篇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你伴着历史的涛声向我们走来,舞台上,你的形象似乎不算太玉树临风:小白脸、阴险的三角眼是你的标志。汉贼啊汉贼,奸臣啊奸臣,几千年了,人们似乎一直都没有停止这样对你唾骂。你就是曹丞阳,那个惹来无数争议,却让我十分敬佩的枭雄。割发代首、官渡之战是你的佳话,但更多人记住的是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诈”,甚至那个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也有“拥刘反曹”的倾向。曹丞相,你真的像大多数人心目中那样,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奸雄佞臣吗?我相信你一定期望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想当年,你破黄巾,平袁绍、除吕布,大败张鲁,挟天子以令诸侯,还能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你战略家的天质和磅礴的胸怀可见一斑。
问天下,英雄谁数?
你不仅是一个军事家,一个战略家,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开创了建安风骨的才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你的作品气蕴深厚,极右可畏。你诗人的情怀、雄浑的气魄同样表现在你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你,一个胸襟博大的伟大诗人、潇洒才子正向我们走来。
你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东汉末,天下大乱,贼臣董卓当朝,败坏纲纪。是你,只身行刺,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灭袁术收刘表,与孙仲谋刘皇叔一起三足鼎立。你的一生,充满了勇武、谋略和才智。只可惜,你的青史留名氨氲着文学加工的迷雾,给你招来了身后骂名。真英雄却成奸雄,这怎不令人比司马青衫更湿?
问天下,英雄谁数?非你莫属。
曹丞阳,你是我最景仰的历史人物,今天,我拨开文学创作的迷雾,给你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一个更真实的你正向我走来。
历史人物作文篇6
穿越厚重的历史,走过曲折的流年,回望这风风雨雨的几千年,有这样一位女子,被人们成为“千古第一才女”。她——就是李清照。
在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时节,在她与她的丈夫即将分别之时,李清照在锦帛上为赵明诚写下了这样的离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占兰州。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的丈夫身还未到泰山,心却早已在计算归期了。他们结婚二十六年,有着如胶似漆的感情,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他们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1277年,李清照夫妇随难民流落江南,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李清照终于心灰意冷,完成了《夏日绝句》。她的词一直都那么悲伤,凄婉,忧郁。她再也没有了“沉醉不知归路”的生活,只剩下“人比黄花瘦”的感叹,说不尽的愁。她是脆弱的,她把她的惆怅融入了诗词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又是坚强的,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压制下,她要承受怎样的质疑,受到多少敌对?但是,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所以,便有了“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李清照,坎坷的一生造就了她的不平凡,让她的词更有韵味,更有内涵。我没有资格来评价这样一位才女,我只能说,她是一位奇女子,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作出这些不俗的诗词。“才藻非女子事”,陆游是这样说的。
但是,李清照用她的情感,用她的心血浇灌出了璀璨的诗词花朵,告诉了世人,告诉了那个时代,谁说女子不如男。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历史人物作文篇7
牛顿因为什么成就被称为“近代物理学之父”
谈起牛顿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牛顿与苹果的故事了。牛顿是剑桥大学的学生,相传在一六六五年到一六六六年之间剑桥大学由于黑热病的流行导致学校被迫停课。所有的学生只能离开学校返还家乡,当然牛顿也不例外。
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他在家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有一天牛顿照往常一样靠在一颗苹果树下学习,专心致志的牛顿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到无比幸福快乐。突然树上掉下了一颗苹果正巧砸在了牛顿的脑袋上,这着实吓了牛顿一跳。众所周知,牛顿是一个热爱学习、酷爱思考的孩子,于是苹果落地这件事情一下子就启发了这位“问题少年”。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呢?是什么东西把它来下来的呢?对!苹果一定是被地球引力拉下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想法如泉水般涌出他的心头。就是这个契机,牛顿展开了对于力学的研究,并且最终他不负众望终于完成了万有引力的推导阐述,让人们在对力学领域方面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其实关于牛顿与苹果的故事近来有许多“倒牛顿”历史学家提出了争议,他们认为这个故事并不是事实。他们认为“万有引力”这一伟大力学理论是由历史上许多人逐步探索出来的,这一研究成果不应该只是由牛顿一人独占。可是纵观历史,正是一个苹果的落地引发了一个坐在树下少年的思考,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
牛顿一生辉煌,在物理学、天文、力学、神学等方面都有所涉猎,所以他荣获了很多殊荣和称号,例如说牛顿是“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以及“近代物理学之父”。
关于第一种说法是因为他仅在力学方面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牛顿在毕业后尚未工作留校,就在此时他研究了许多的书籍,并运用其知识发现了众多力学理论,这些规律被众人认定成定律。关于牛顿的第二种说法说与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原因是牛顿都以有理论依据的操作和方式为基础进行科学实验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发展,以至于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都有所影响。关于牛顿是什么之父第三种说法,对牛顿赞誉极佳。这种说法与其说是一种称呼,不如说是一种赞誉。因为他在力学方面的成就,使得其引领了物理学研究进程。
总结三种牛顿是什么之父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但三种说法字面不同,但实质相同。无论是物理学还是科学的方面的说法都是在赞誉牛顿人生中的成果,我们看到这些成果,在发出赞叹的同时也深受其蒙泽。
历史人物作文篇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有多少圣君贤相豪杰之士被埋没在历史的车轮之下。
在历史中有这么一个人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是知彗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无所不知圣,无所不能,我想大家都猜到是谁了——诸葛亮。
他的一生历经波折,他3岁丧母8岁丧父,与姐弟一起由叔父诸葛玄带大。然而,在他16岁时,他的叔父也病逝了。于是便和姐弟移居南阳。
17岁时与友人徐遮等人一起拜水镜先生——司马徽为师。出师后,由于看不起刘表的昏庸无能而隐居于南阳卧龙岗,于是被人称为——卧龙先生。
有一天,在一座极其普通的茅屋下,有二人侃侃而谈;“……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话不过度,时不过半更,这位未出茅庐的年轻人竟将数十年后的天下大事分析的如此透彻,真乃奇才也!
自此以后,他开始了自己辉煌的时刻,火烧赤壁、计取南郡、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以满腹韬略与过人的胆识将摇摇欲坠的'蜀汉王朝延续了数十年之久。
只可惜天妒英才啊!仿佛老天爷只成就了他的辉煌,但没能让他功名成就,一次次的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自己也在最后一次北伐中逝世。
后代的文人墨客无不赞叹诸葛亮的智慧,但也为他的一生而感到悲伤,最终没能同一天下而感到惋惜。后有诗人写到“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诸葛孔明,生而不能与公交游,实人生之大憾也!
历史人物作文篇9
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抒写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文明,抒写了无数威武雄壮的战争史诗,也掀起过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大潮,在这其中涌现出成千上万富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物。在无法逆转的社会大潮中,他们用各自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一串串不可磨灭的印记。在这一串串印记中,最予我启迪的是远在春秋鲁国的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以“仁爱”、“礼义”为根本,形成了孔子思想,创建儒家学派,对中国两千年的社会和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孔子一生为实现充满“仁爱”、“礼义”的理想社会,为教书育人而不懈努力。故此,他特别注意自身修养,一生学无常师,孜孜不倦:问礼于老子,学琴与师襄,拜访八旬老翁。不断的学习使他成为博学多才的学者,无论在政治上、教学上还是生活中,都闪现出其睿智的光芒。“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和主导精神,其内容十分广泛,体现在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为,以“礼”为行为规范就是“仁”了。原有的礼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孔子又提出“仁者爱人”的观点,即仁者要对世人有同情心,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他又以此概括为“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加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他提出“以德治国”,他认为以德治国的根本保证就是统治者必须成为道德的楷模,“惠民”,“爱民”。他还认为,一个要成为仁德的人,主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为人应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自己有德行,就不要老是担心别人是否会赏识和理解自己;君子要安贫乐道,舍生取义,不断地自我反省。此外,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其一生弟子达三千多人,精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孔子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他教育学生,只有通过艰苦地学习才能得到知识。
在学习态度上,他要求学生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倡导“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他还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等言论教育学生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孔子,这个伟大的名字,是用奋斗、坎坷、智慧、光环、失败和坚韧铸成的丰碑。
孔子的一生是治学教书育人,执着追求仁政德治,不计荣辱,为国为民的一生。他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座高峰,第一个形成完备思想体系的思想家。在孔子仁德的影响下,我懂得了“礼”、“德”、“忠恕”、“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明白了反复温习学过的旧知识,才能获得新知识,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学习方法。我将在孔子这座丰碑,这座航标的指引下,逐渐成长,把儒家学说推行并完善下去!
历史人物作文篇10
古人不远,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精神与品质时刻影响着我们,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有自己的榜样,也有自己所喜欢的伟人,他就是屈原。
对于屈原,也许大家都非常熟悉,因为他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长大后担任楚国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这样一位爱国诗人,最终的结局竟是如此的悲惨,令人感到惋惜……
我喜欢他,因为他的精神让我佩服,让我对他肃然起敬。当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的时候,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这种精神是何等的可贵,得要拥有何等的勇气才会这样做?
记得很清楚,以前看过有关屈原的故事,其中有一则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那是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从他们的对话中,我领悟到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些人认同渔父的看法,认为屈原很傻,认为他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为了明志,而去选择自杀,更是愚蠢之计。我并不这样认为,我想应该也有许多的人和我有相同的看法。难道他真的是傻吗?不,他并不傻。他的做法有他的理由,只是有些人不了解而已。他之所以选择这样做,是因为他胸怀大志,爱国爱民,不愿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遇难。古人云:苟且偷生,还不如轰轰烈烈地死。所说的不正是像屈原这样的吗?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直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是我最为崇敬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我喜欢他,因为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也会为了捍卫真理与不良的社会风气做斗争。他的精神品质,时刻影响着我,且终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