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幸福》读后感(整理10篇)
《真实的幸福》读后感篇1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进步,现代人感受到了各方的压力,背负了各方的压力,不光是生存压力,学生有读书的压力,成年人有就业的压力,有医疗,保险各方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我们极度渴望得到幸福。渴望感受幸福。
那幸福是什么呢?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怎样才能变得更幸福。《真实的幸福》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对自身所有的优势的辨别和运用,来源于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它是可控的。
这本书问从心理学的角度从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用幸福斟满人生三个主要方面阐述真实的幸福。
我以前所定义的幸福,是真的幸福吗?在学习这本书后,我在认真审慎自己,我以前所定义的幸福,是真的幸福吗?还是强加给自己的概念上的幸福,我真正感受到了吗?在这本书中,有一个法则:未来不全像你想像,首先是要认识自己的乐观程度,不管是悲观型的还是乐观型的'人要认识到永远有多远,这两种人对待坏事和好事的看法是相反的,悲观的人认为好事没有永久性,坏事有永久性,乐观的人却认为好事是永久性的。是不是事事都糟糕,同样这个问题两种也会有相反的看法,对好事有永久性和普通性解释的人,当遇到挫折时,他会很快重新振作起来,当成功时,他会继续努力,悲观的人恰恰相反,很难东山再起。
在学习这本书后,我在认真审慎自己。
所以我们要学习增加乐观和希望,学会与自己争辩,学会把坏事变成好事,从现在开始,如果在不幸的事件发生后,你有效地反驳了自己的悲观想法,便可以改变自己受事件打击时反应,使自己变得更有朝气。同时在反驳自己时要提出证据,其他的可能性,学会与自己争辩,另外,通过事实证据的反驳,把坏事变成好事,把生活中的事情变成永久性的,普遍性的解释,这样就会不断取得成功。
真实幸福:
在这本书中另一个解惑点:在职场中寻找幸福。因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同样工作中,我们自己往往很难找到突破点,久而久之,会有很多抱怨,很难在工作中寻找幸福的感觉,本书中用大量的案例来阐述我们如何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如果定位自己的工作与自己后半辈子的关系?工作有三种不同的层次:工作,职业及事业,工作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养家糊口),没有薪水就不干了,职业表示你对这份工作有更深的投入,每次升迁都带给你更多的特权和更大的权力,当然薪水也增加了,事业是对这份工作本身充满了热情,这份工作本身能带来满足感,我们要将任何工作变成事业,把任何事业变成工作。在工作中,找到一个方式,在工作中施展你的突出优势,会发现工作慢慢会变成事业,心灵的充实会将工作的重任转化成满意,同时将美妙的心流在工作中,转化目前的工作,使自己的优势可以发挥出来。
让我们学习到了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怎样抓住自己的幸福,用心感受幸福,让幸福延续,美好的生活中孕育着意义的生活。
《真实的幸福》读后感篇2
很惭愧,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才读了《真实的幸福》的一半。到底什么是幸福?马丁?塞利格曼说幸福是有章可循的,幸福是可以评估的,幸福是可以养成的。
塞式幸福法则之一: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对事物的认知有所差别,对幸福的要求也会不一样,有的人睡一个懒觉、买一块面包就会幸福感爆棚,可有的人即使站在金字塔的顶端也没有太多的幸福感。每个人的道路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幸,所以我们能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应对不幸的能力。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只能是积极面对未来。我们都有过快乐与幸福,也有过悲伤与痛苦,这些每个人都可以切身感受到。事实上,我们这样的感受,总有一天会成为过去,既然已经感受过、拥有过,你就必须要承认它的出现与存在,并且接受它,容忍它,让它在你的生命里轻轻地滑过,自然会收获到一种坦然、诚实、豁达,这样才会得到升华、美化。
塞式幸福法则之二:未来不全像你想象。
当面临同一选择时,不同的人想象的未来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就会把问题复杂化,将事情灾难化,我好像就是这样的人。记得中学时代,要走进一间教室做什么,记不清楚了,我说我不敢进去,怕没有座位,我的'老师对我说:你不进去,你怎么知道没有座位呢?走进去是不是才知道呢?我犹豫了犹豫,还是他的话让我鼓起勇气走进了教室,这是我记忆很深刻的事情,这就是把未来想象成灾难的思想的自我约束,从而导致了行为的自我约束。
所以换个思维思考问题吧,希望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只有永远心怀希望,才会拼尽全力去实现。
《真实的幸福》读后感篇3
幸福是发现自己擅长什么,并且实现它。本文对愉悦,幸福,都有涉猎。更讲了如何培养子女的幸福感。
另外一个特点,是讲明白了悲观,乐观是什么,并且如何使用。幸福与否,某种程度是基因决定论,而非童年决定论。荣格那套不可信。
悲观:好的是短期的,坏的是长期的。
乐观:反之。儿童教育到底能决定什么?很难讲。混沌,但重要。我自己的体验,思考的习惯。对人的信赖。
健康的重要,因为其他很多东西都被证伪。比如钱,不是越多越好,你会习惯。悲观,乐观。两种心态,各有其用武之地。别用反了就好。美好回忆和心态的力量?如何把握自己的悲观和乐观?
幸福tips:细细品味,专注当下。回忆,沉浸,想象。愉悦,在于偶尔为之。刺激的坏处是,麻木。孩子的心流——一时的愉快和正确的事?捷径,不知道做什么,就是抑郁症?什么是幸福的生活——找到你擅长的事,并且实现它。
工作有很多符合心流出现的条件——专心,目标,反馈——所以要给自己创造这样的.条件——要让自己有工作。这是辞职后的关键。
merrage:需要花时间,需要乐观,需要幻觉,始终有浪漫的关系。最后这句是目标也似手段,说得非常好。为什么我不喜欢fight,因为是悲观心态。终于明白fight是不好的心态了。被动休息(放松)和主动休息(心流,满足感,幸福感)。
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和幸福感:发现孩子的优势并鼓励强化。订立积极的计划,而不是消极的。睡前分享好事和好情绪。不要无原则的称赞。
陪伴,回应,尽量少拒绝。总之就是个正常和健康的环境。
《真实的幸福》读后感篇4
花了两周的时间断断续续终于看完这本书,在职场心理与企业EAP服务的课程中,老师强烈推荐塞利格曼的书,积极心理学和传统的心理学不同,他不认为你应该花太多时间去改正自己的弱点;相反,他认为生命最大的成功在于建立及发挥你的优势。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优势及美德,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幸福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受。一直以来我想知道的是我们对那些永恒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生活的有意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何处去的答案。这本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的第一本书,竟在结尾也给了我比较收获的解释。
上帝存在吗?这种神现在无法存在,因为我们又会再碰到两个相同的问题:假如现存的神是无所不知、善良正直的.话,那为什么世界上还会有邪恶存在?如果现在的神是万能和全知的,人类怎么会有自由意志?所以过去没有神,现在也没有神。但问题仍在那儿,从长远来看,这个双赢的原则将把我们带到哪里?给我们带来一个非超自然的神,一个需要通过自然的双赢法则才能得到万能、全知和美德的神。或许,神就是我们的终点。
一个不断选择复杂的过程最后一定会止于万能、全知和美德。当然,这个目的不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完成,甚至无法再人类有生之年实现。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自己成为这个历程中的一分子,使他前进一步。这是进入有意义的生活的门,有意义的生活必须与比我们自身更宏大的东西连接上,这也将使你的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你的生活取向,你可以选择走向这个目的,或选择与这个目的完全无关的生活;你甚至可以选择故意妨碍它。你可以选择以增加知识为中心的生活:学习、教书、教育你的孩子,或从事科学、文学、新闻学等许多类似的行业;你也可以选择一增加力量为中心的生活,通过技术、工程、建筑、医疗服务或制造业来达到这个目的;你还可以选择以增加美德为中心的生活,通过法律、宗教、道德、政治等途径,或通过当警察、救火队员或从事慈善事业来达成你的目的。
美好的生活来自每一天都应用你的突出优势,有意义的生活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将这些优势用于增加知识、力量和美德上。这样的生活一定是孕育着意义的生活,如果神是生命的终点,那么这种生活必定是神圣的。
《真实的幸福》读后感篇5
美国心理学之父,塞利格迈,那位做了习得性无助实验被广为流传的心理学大家力作《真实的幸福》是一本提升幸福感不可不读的经典。科学研究表明,有幸福感的人会更长寿。爱笑的女人更幸福,所以,幸福只是一种主观上的感受,一种来自自我内心的满足。
在遭遇打击和挫折后,我们很容易放弃希望,不再努力,其实乐观的人具有坚韧性,他们把自己所面临的挫折看成是特定的暂时的,是别人行为的结果。在教育孩子中,教育不能通过校正他的缺点来做到,因为他可以改变自己,只要他愿意下决心,家长的任务应该是培养他的优势,从他表现出来的优势中去引导启发他。不修正缺点,同时还要发觉他的优势和没得,帮助孩子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使他的积极人格特质得以全面发展。
幸福法则rule1: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过去的事不能决定你的未来,不要把自己桎梏在过去。感恩。宽恕能改变你的记忆,感恩能增加美好记忆的强度,而宽恕这将痛苦记忆的保险丝拆掉,是他不能再被引爆。
幸福法则rule2:未来不全像你想象
如果你把不幸的事想成“永远”。“从来”。“总是”,把他归因到人格特质上,那么你就是一个悲观的人。如果你把不幸的事想成“有的时候”。“最近”,把它当成偶发事件,你就是一个乐观的人。
乐观的人认为好事会惠泽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而悲观的人则认为好事只是特地条件引起的
幸福法则rule3:抓住现在的幸福
眼前的幸福和过去的和未来的幸福有非常不同的成分,他包含愉悦pleasure和满意gratification
愉悦带有很强的感官和情绪特点,例如狂喜。兴奋。高潮。欢笑。兴高采烈等。纯粹的感官上的满足与快乐,不需要思考。
满意是做了我们最喜欢做的事而带来的.感觉。这种满意会使我们整个沉浸在里面,失去了自我意识。
心流指的是我们全心投入地做事情时的感觉。
拉近幸福的六种美德: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
我们需要发挥出每个人的天赋和优势,例如,当我们去购物,告诉收银员他少收了50元钱,我们自我感觉就非常好?这是人性根本的层次。人在快乐时,他们更有创造力,视野变宽,更有探险精神,这个变宽变广的过程增加了他们的资源,使他们面对挑战时更可能获胜,这反过来又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从而更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作为父母最快乐的事应该是建构孩子的积极情绪和人格特质,而不是去化解她的消极情绪。
孩子也需要失败,他们需要感到悲伤。焦虑和愤怒。当惩罚孩子时,你惩罚的是他的某一个行为而不是他的人格。美好的生活来自每一天都应用你的突出优势,有意义的生活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将这些优势用于增加知识。力量和美德上。
《真实的幸福》读后感篇6
很惭愧,断断续续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才把《真实的幸福》看完,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了解什么是幸福。它与我以前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我一直都觉得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就是知足常乐。但看完塞利格曼的书之后,发现幸福是有章可循的,是可以评估的,是可以养成的。我不得不佩服塞利格曼博士,他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幸福的大门,而我也正努力使自己和身边的人幸福!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赛式幸福法则:过去就让它过去,未来不全像你想象,抓住想要的幸福。
塞式幸福法则之一: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幸,所以我们能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应对不幸的能力。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只能是积极面对未来。一切生机勃勃嫩绿的小草,有朝一日都会枯萎;一切鲜艳明丽沁人心脾的花朵,也往往盛开一季,就自然地凋谢了。小草的枯萎,鲜花的凋谢,都无法挽回,我们只能够默默地接受。我们都有过快乐与幸福,也有过悲伤与痛苦,这些每个人都可以切身感受到。事实上,我们这样的感受,总有一天会成为过去,既然已经感受过,拥有过,你就必须承认它的出现与存在,并且接受它,容忍它,让它在你的生命里轻轻地滑过,你自然会收获到一种坦然,一种诚实,一种豁达,这样,才会得到升华、美化。
塞式幸福法则之二:未来不全像你想象。当面临同一问题时,不同的人想象的.未来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就会把问题复杂化,将事情灾难化。有时候抓住一个想法不放的后果其实比它的真实性还要糟。所以换个思维思考问题吧。希望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只有永远心怀希望,才会拼尽全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塞式幸福法则之三:抓住现在的幸福。正如书中所言:“人都不愿意糊里糊涂地过一生。你可能会像我一样,午夜梦回,躺在床上想自己的生活是如何越变越幸福,而不是一天天减少痛苦。”很少静下心来,想想一段日子以来的幸福。在《真实的幸福》感召下,仔细想想,我是幸福的,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不必担心什么。工作上,和同事们相处十分愉快,生活中时常跟三五好友逛街、喝茶、聚会、聊天,虽然生活中也会有一些不如意,但总体来说,这样的生活让我很知足。
我想,只要让过去的悲伤随风而去,对现在的幸福好好珍惜,对将来的问题坦然面对,我们就拥有了真实的幸福。
《真实的幸福》读后感篇7
最近在一个学习群里给大家分享了马丁·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现在又基本上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把这一本书做了一个学习上的小结,现在给大家分享在这里。
这本书主要告诉了我们如何增加我们的幸福感,过上有意义的生活——那就是增加你的积极情绪。
而人的积极情绪也是后天可以习得的,虽然消极情绪如恐惧、悲伤、愤怒等在进化中具有优先性,但积极情绪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建构了我们的各种资源,使我们走向双赢、共赢,而这正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共同的目标。
美好的生活来自于每一天都应用你突出的优势,有意义的生活是再加一个条件,将这些优势用于增加知识、力量和美德上,这样的生活一定是孕育有意义的生活。
你首先要了解你突出的优势是什么?人类有六大美德,24项优势。你对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深刻的了解,写出你的'三五个突出优势,然后每天都应用于生活中,那你生活的意义或者你的幸福感一定会增加,同时会形成一个向上的积极情绪的螺旋。
愿我们每一位家人朋友都了解这些知识活出生命的意义。
《真实的幸福》读后感篇8
《真实的幸福》是美国马丁·塞利格曼所著的一本心理学经典。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赛事幸福的三法则:过去的让它过去,未来不全像你想象,抓住现在的幸福。用曾经很文艺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不念过去,不惧未来,活在当下。此外,还提到了人的幸福感的六种美德和二十四个优势。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别让孩子输在幸福感上”这个章节。
如何提升孩子的幸福感,给孩子真正的爱的教育?
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起了当下正在热播的《少年派》。这部电视剧说是四个高中生的青春剧,不如说是四种中年夫妻的婚姻写生图。学霸钱三一的父母都是名门之后,但是父母关系不和,夫妻常年分居。父亲家外有家,母亲一人抚养孩子;校花江小琪没有父亲,只有一个母亲,是个交际花,外号江半城,意思是半个江州的男人都拜倒在江妈妈的石榴裙下。假男孩林妙妙生活在一个母亲绝对强势、父亲永远在和稀泥的家庭里。虽然家里天天大呼小叫,但是基本还算正常的家庭。富家少爷江天昊,父母恩爱,家里有亿万家财。
这四对夫妻,我最欣赏的是江天昊的父母。在家里事业遭受严重危机,陷入低谷,一家人不得不搬离豪宅时,江爸爸带着妻子和儿子在宅子前合影。人生顺境易过,但面对几近毁灭性的打击,巨大的落差,江家人的胸襟和气度,让我对这家人刮目相看。在灾难面前,这对夫妻给孩子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接受现实,重新出发。
父母爱孩子,必为之计之深远。虽然江天昊的父母不是四对父母中形象、个性最鲜明的,但他们却是让孩子最舒服的父母。所以,江家的少爷天昊,虽然曾经豪门,但身上却没有豪门的'骄奢之气;虽然也曾落入谷底,却能绝地反击,不向命运屈服。而且,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被爱也会爱。所以,他面对喜欢的女孩子江小琪,敢大胆示爱,被拒也不气馁,整个一阳光少年的代言人。幸福的父母,更容易提升孩子的幸福感。
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多说是少说不。理由无它。一个总是被否定的孩子,是很难找寻到自信的。但是多说是少说不,并不是说不能说不。比如孩子十句话,你否定个一两句就好,千万别每次孩子说什么,都是不行。孩子收到的不行越多,孩子就越不行。
再有,给与孩子陪伴。在孩子的童年时期,每天给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一定要有。这是孩子幼小心灵里最大的安全感。
比起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培养一个幸福的孩子更重要。有一句话说的好: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真实的幸福》读后感篇9
断断续续地把《真实的幸福》看完了,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什么是幸福。它与我以前的理解有一点点的偏差,我一直都觉得幸福就在身边,幸福只是一种感觉,看完马丁·塞里格曼的书之后,发现幸福是有章可循的,幸福是有注解的,幸福是可以评估的,幸福是可以养成的。我不得不佩服塞里格曼博士,他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幸福的大门,而我也正努力使自己和身边的人幸福!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幸福就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谁会当真呢?一个拙劣的比喻,引人笑笑而已。还有比这更高级的隐喻,也终究不过是讲述说了幸福丰富内涵的一个方面,想准确解释“幸福”这个词,还没有哪种说法能够单独胜任。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专家,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曾以最高票当选为美国心理协会主席。他说“定义幸福的字句比定义任何一个哲学问题的都多,幸福是被误用、滥用最多的词之一”,由此可见,对于什么是幸福还是不要去管的好。塞利格曼也认为,他只关心幸福的成分,基于科学上的发现,就可以增加幸福感。弄不清楚什么是幸福,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没有办法增加幸福呢?也不是,就像饥饿难耐的时候吃上一顿大餐,酒足饭饱之余,心满意足,情绪极佳,我们大约知道此时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小撮人之一。这种幸福可能非常短命,因为吃坏肚子的概率总是存在的,但比起饥饿时的痛苦,饱餐之后的幸福感是大大的增加了。塞利格曼也认为,他只关心幸福的成分,基于科学上的发现,就可以增加幸福感。可不可以这样说:幸福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幸福的成分。
“当一个人沮丧的时候,他比较容易唤起悲伤的记忆,而不会想起幸福的往昔”。对过往美好的时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赏,对过去的不幸夸大其词、念念不忘,这两种行为是我们得不到平静、满足和满意的罪魁祸首”,塞利格曼还说,“只要知道一个事实---早期的事件对成人生活没有或者只有一点点影响就足以解放很多人的心灵”。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过去发生的一切呢?首先要学会感恩,过去发生的一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如果我们试着抱以感恩之情,就会赋予这些事件非同一般的意义,更何况有些事情本身就值得感谢,例如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往往被视作理所当然。过去还有很多事情会引起我们不好的记忆,对这些不好的记忆,我们没有好的办法做到直接忘却或压抑记忆,外显的压抑反而会导致反作用。唯一能够改变这些消极情绪的办法是宽恕,“只有宽恕可以在不改变记忆的情况下,转换、去除伤痛与仇恨”。塞利格曼作了精辟的总结:感恩和宽恕能改变你的记忆,感恩能增加美好记忆的强度,而宽恕则将痛苦记忆的保险丝拆掉,使它不能再引爆,这样你会更幸福。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过去就让它过去,未来不全像你想象,抓住想要的幸福。只要你对过去的悲伤随他而去,对现在的幸福好好珍惜、对将来的问题坦然面对,我想,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真实的幸福》读后感篇10
时光太过倔强,一只昂首向前,从不曾眷恋和回首张望,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细数一路走过荆棘时的伤痕累累,然后在角落里,无助,迷惘。我相信,这是很多我们经历过高考不如意的孩子们最真实的感受。我也一样,经历了高考之后,整个人好像进入到了人生的低谷,以为再也没有幸福可言。此时,却是父母给予我一双丰盈的翅膀,让我鼓起勇气再次飞翔。那些早已掩埋掉的年少单纯的梦想,如同摩天轮一样相继而来,永不破灭。而他们给的爱,如同一日又复一日的时光,永远向前奔流,永远不会老去。
正如当代积极心里学之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在其名著《真实的幸福》所言:“人都不愿意糊里糊涂的过一生。你可能会像我一样,午夜梦回,躺在床上想自己的生活是如何越变越幸福,而不是一天天减少痛苦。”
很少静下心来,想想一段日子以来的幸福。在《真实的幸福》感召下,我想我该好好扳指细数曾经收获的和现在拥有的幸福了。来看看我一天幸福的生活吧!早上美美的懒觉被窗外明媚的阳光唤醒,在妈妈温暖的目光中,狼吞虎咽的吃过早餐,与姐姐天南海北的聊天,然后告诉爸爸妈妈,缺零花钱用。
上面的一天生活也可以被我这样描述:本想多睡一会儿,却被早上刺眼的阳光叫醒了,妈妈的饭也没有什么味道,还坐在旁边絮絮叨叨,和姐姐聊天,她也不理解我的心,总是乱扯话题。零花钱爸妈总也给不够。
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心情。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不妨将幸福先生热情的迎进门,聊聊最近的快乐。也许某一天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幸福的时光。仔细想想,我是幸福的,每天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从不必担心什么。每个人都有他固定的幸福范围,没有幸福感的人不会感到长久的'幸福,而有幸福感的人不会感到长久的不幸。
对于我们来说,幸福是一个美好的象征,但是真正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钱,有了钱我就幸福了。”
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权,有了权我就幸福了。”
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名,有了名我就幸福了。”
真的如此吗?事实好像不那么简单。一般人会赞美那些成功者说:“那人已经攀上了人生的高峰,实现他的目标了。”或者说:“他是那么成功,再也不缺少什么了。”事实上,“成功者”往往会感到寂寞,似乎遗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他们的生活往往不幸福。因为推动他们跨越高峰的原动力已经变得淡薄。对于实现目标,不再像过去那样感到刺激和兴奋。随着最终目标的完成,努力的方向不再明确,即使胜券在握,也毫无喜悦之感。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一种不断追求的生活状态!我们达到一个目标后,又接着设定下一个目标,再度接受挑战,完成这个目标。过去的梦想实现后,又抱着新的梦想,向更大,更能专心投入的目标努力迈进。这才是幸福产生的基础。度,不管是悲观型的还是乐观型的人要认识到永远有多远,这两种人对待坏事和好事的看法是相反的,悲观的人认为好事没有永久性,坏事有永久性,乐观的人却认为好事是永久性的是不是事事都糟糕,同样这个问题两种也会有相反的看法,对好事有永久性和普通性解释的人,当遇到挫折时,他会很快重新振作起来,当成功时,他会继续努力,悲观的人恰恰相反,很难东山再起。在学习这本书后,我在认真审慎自己。
所以我们要学习增加乐观和希望,学会与自己争辩,学会把坏事变成好事,从现在开始,如果在不幸的事件发生后,你有效地反驳了自己的悲观想法,便可以改变自己受事件打击时反应,使自己变得更有朝气。同时在反驳自己时要提出证据,其他的可能性,学会与自己争辩,另外,通过事实证据的反驳,把坏事变成好事,把生活中的事情变成永久性的,普遍性的解释,这样就会不断取得成功。真实幸福:
在这本书中另一个解惑点:在职场中寻找幸福。因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同样工作中,我们自己往往很难找到突破点,久而久之,会有很多抱怨,很难在工作中寻找幸福的感觉,本书中用大量的案例来阐述我们如何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如果定位自己的工作与自己后半辈子的关系?工作有三种不同的层次:工作,职业及事业,工作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