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千古风流人物的作文(7篇)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
历史似梦,轻盈若飞花,飘渺如浮云,一次次目断苍穹,不知何处才是天尽头?历史的尽头,又在何处?
英雄的时代暗淡了,英雄的背影远去了。慨叹之外,是他们的是非功过,既然担当生前事,难免身后评。于是,千百年之后,我们有了新的眼光去重审历史。在这种新生的。历史观之下,便有了新生的声音:
“诸葛村夫不过一个政客而已。”
“蜀汉亡国,亡于诸葛亮。”
“权倾朝野诸葛奸臣。”
诸葛亮在这一个个“还原历史”的呼声中走下了神坛,退出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心,像一个普普通通的过客,融入历史的大潮,一遍遍地淘洗。
历史是冰封的,一切无与有、是与非、善与恶,它无法给出答案,却镌刻了灵魂。历史的行人把他们的伟岸与平凡、寂寞与喧嚣尽数留下了,成了事实,不管在长河里发生了多少惊涛骇浪,曾经存在的历史注定无法改变,历史是寂寞的。
这是诸葛亮。世人的眼中,不论他是将星、是神、是英雄还是凡人,他都是诸葛亮,是隆中抱膝长啸的年轻人,蛰伏垄亩,瞩望着风云际会的天下;是新野意气风发的军师,奇策绵绵,只为匡佐汉室衰落的帝祚;是祁山扶病理事的丞相,殚精竭虑,报一个君臣际会的知遇之恩与如履薄冰的托孤之重……诸葛亮用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换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基业,憔悴了身影,换来一场福泽两川生灵的春雨。
位极人臣,在生命的尽头,他说“简葬”,于是“殓以时服,不需器物”!定军山寂寞的山脚,一抔黄土,是他最安宁的归宿。为什么选择了这里?不为阴阳,不为风水,只因为这是入蜀的咽喉,他要永远永远地守在这里,守住这一片他付诸热血与梦想的地方,生而治蜀,死犹护蜀!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他坦然无私心,家无余财,外无营盈!
连亘的群山为他肃穆,绵延的大地为他低泣。是怎样神圣的感召,让巴蜀震撼,令敌国亦为之痛伤?
历史是安静的,走下神坛的诸葛亮,依然是那位呕心沥血、为了一个承诺披肝沥胆的诸葛亮。
寒风瑟瑟吹过五丈原。那颗赤色的大星闪耀着它的光芒、滑过幽深的天际,似乎就已经注定了诸葛亮这个名字要千千万万代流传下去。
秋风再度吹起,杜甫看到了,他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看到了,他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岳飞看到了,用他气壮山河的大毫,啼血而就“出师二表”,像挥斥万里黑夜的一道闪电。
大忠,大智,大仁,大勇!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个政治家所能为百姓做的,诸葛亮几乎都做到了。那么对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尽管,诸葛亮也有局限,也有不能为,但是像他这样的人又有多少?我们不该把他奉若神明,却也应该给他历史应有的定位。种种的挑剔,所谓的“还原历史”又给了历史多少公平呢?矫枉过正的心态会歪曲历史原貌,更达不到以史为鉴而知兴替的目的。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正值得人们去关注和思考。
历史是清冷的,八阵图沉默,静静地看江流石不转。
介绍一位诗人作文篇2
该走的人走了,不该走的人也走了,走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留下来。就像那些黄鹤,它们远没有人类的感情那么丰富和细腻,所以它们不再回来了。无论是一千年还是一万年,能留下的只能是人们的臆想。
乡关在哪里呢?原来的那些人都在寻找你自己的故地,谁都知道自己出生的地方也将是自己最好的归宿。
从早晨起来直到现在我一直都是这么坐着,在诗句里徘徊,我不知道我能看到多少人。能读懂多少人的心,我只是任凭着自己的思绪,静静地想着你们当时的心思。
我正要闭上眼睛,突然听到一声幽远的唿哨,那种似是鸟鸣的声音,是那么的唳亮.我抬眼望了望天空,我多么渴望看到一只大鸟,伸着宽大翅膀和长长的脖子。我希望它就是被人们称为仙鹤的鸟。但是那只是我的想象。现在它们越来越少了。偶尔能见到的也只有在属于它们的保护区内!
我终于明白了,先生为何要站在烟波浩淼的江上发愁了。
你的目光多么遥远,且具有着那么大的穿透力。
介绍一位诗人作文篇3
我最喜欢的是诗人是王安石。
王安石生于北宋时代,是个伟大的改革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文学上有突出的成就,《临川先生文集》就是他的著作。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写作风格,但是王安石的写作风格让我十分敬佩。比如说《泊船瓜洲》第一二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首诗是他去京都当官的时候,恰巧路过家乡时写的,从“一水间”,写出了到家乡不远了,但根据当时的情况,完善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他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刻划了深深的思乡情感。
王安石也特别体谅平民百姓,他看见百姓们常常被地主恶霸欺负,于是王安石就说服当时的皇帝改革变法。由于在变法过程中触动了地主恶霸们的利益,坏人们联合起来,把王安石弄下台,导致王安石不但变法没成功还被流放异地。尽管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这种为百姓着想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王安石是个文人,更是个爱国文人,我要向他学习。
介绍一位诗人作文篇4
若将文化比作一条璀璨的银河,那么诗人就是银河中一颗颗闪亮的繁星,我认为,最闪亮的非王昌龄莫属。
无论是那句刷爆网络的“青山一道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还是那句让人热血沸腾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是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亦或是那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不论是哪一首都出自于“七绝圣手”王昌龄之手。王昌龄,字少伯,是“四大边塞诗人”之一,有“诗家夫子”之称号。
公元724年,王昌龄27岁,王昌龄过阳关,出玉门,远赴西域边关。边疆的天空格外明亮,皎洁的明月,雄伟的城关,感慨之下,一首《出塞》涌上心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好像带着我来到了唐朝的战场,让我看到战火四起,黄沙漫天。让我看见浴血奋战的士兵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战甲。千百年来,无数的诗人都在讲述战场,即便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都不及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尽管千年已逝,王昌龄的诗篇从古至今依然是熠熠生辉,年少贫苦,却能勤学不辍;陈海沉浮,却能不忘初心,所谓的“七绝圣手”,圣的不仅仅圣在诗,圣的更是王昌龄那高洁挺拔的人格。
大唐诗人,或温暖,或豪迈,每一个名字都是一颗闪亮的恒星,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这些恒星中,我最喜欢七绝圣手——王昌龄。
苏轼_话题作文600字_话题作文篇5
如果没有苏轼,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不过中国历史上就少了一个文学家,少了一个政治家,少了一个书画家,《宋词》也会变薄一点点,“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豪四大家”也略显不完整。
如果没有苏轼,在宋代辛弃疾就无法沿续苏词,开创出一种豪放磅礴、高旷开朗的品格,中国历史上也不会有“苏辛”这个合称;李清照也会孤立存在,没有“济南二安”这个并称;同时欧阳修,晏殊等人的地位也会提升一档。
如果没有苏轼,我们可以少背很多诗词,同时,我们的生活应该也会失去不少鼓励,学习时,说不了“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迷茫时,说不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观景时,说不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面对世界的宽广明朗,说不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眼前的滔天巨浪,说不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命途多舛,痴迷淡然,当岁月的风霜的袭上沧桑的鬓角时,我们也没有“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豁达心境。
如果没有苏轼,我们熟知的景物,也会模糊起来。我们不再知道庐山有多么重峦叠嶂?承天寺中有什么?谁最先知道那春江水暖?什么时候是君须记的一年好景?为什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人生竟然还能回到少年?门前流水为什么还能向西回流?西湖、承天寺、庐山的风景,都要失色几许;黄州、惠州、儋州的名气,都要略降一格。
如果没有苏轼,中国历史上就少了一位书画家,没有豪放大胆的画风,墨竹、怪石、枯木也不会如此有生机,中国也就少了一个如此自由的灵魂。
正气浩然,率真自然,豁达安然,记住,有个大文豪,叫苏轼。
幸甚至哉,我们的历史有一个苏轼。
幸甚至哉,我们的心中有一个苏轼。
英雄如你,甘愿接受世俗的磨难。
介绍一位诗人作文篇6
在我眼中,中国最好的朝代,就是唐朝。
不仅仅是因为唐朝国力强盛,我喜欢唐朝,更多是因为那帮有趣的诗人。
真要讲起来,他们的故事就是好大一团纠缠的线,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粉丝线。
唐人追星甚为拼命,比起今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流行的送礼物对他们来说那都不叫事儿,想要表现出对偶像的爱,就必须得做些什么惊世骇俗的事儿。比如杜甫的脑残粉张籍,天天把杜甫的诗烧成灰拌上蜂蜜吃,希望能变得更聪明;贾岛的脑残粉李洞,把贾岛的像当神一样供着。
有些粉丝追星比较冷静,文艺。比如上述脑残粉张籍的偶像杜甫,他的男神是李白。身为一名有才华的粉丝,杜甫天天给李白写诗。比如《天末怀李白》、《赠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简而言之,他一年四季都在想李白或者在给李白写诗。不仅如此,夸起李白来他也很有一套,像“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看看,直接夸自己偶像天下无敌了。所以说,有文化的粉丝真是可怕啊!
然而不幸的是,李白对这个小粉丝并不怎么关注。他们初次相遇时,李白44岁,杜甫只有33岁,对于一个小自己11岁的粉丝,李白并没有十分在意。毕竟在他们认识时,杜甫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四处漂泊的落魄诗人;而李白,虽然不再出入宫廷,却已经名重一时。更何况,李白也有自己的偶像——孟浩然。
对于孟浩然,李白可谓是推崇倍至,瞧瞧他的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连平时喜欢用的“我”都换成了更为正式的“吾”,可见他有多认真。另外一句名句更广为人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偶像的船都已经开远了,他还站在江边默默的眺望。这事要是让杜甫知道了,一定会羡慕得死去活来。
不过风水轮流转,李白也被孟浩然冷落了。他们不是同龄人,而且孟浩然还有自己的好友王维……
我喜欢这群诗人,不光是因为他们才学出众,更是因为他们在许多方面都与我们身边的人一样,同那些死板的古人比起来更多几分有趣,亲切,使人感受到他们的有血有肉。
千古风流人物作文篇7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千年的时光在这片黄土地上留下了段段佳话。
回首古代历史长河,那一声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带领农民揭竿而起;那一番千古奇策“未出茅庐就知天下三分”使诸葛亮流芳百世;那一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笑出了风流;那一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道出了曹操心中的宏图。他们是忠肝义胆的英雄,他们是聪明过人的智者,他们是才华横溢的文人。
我敬佩他们,但要说得上崇拜,还是孔明当之无愧。三顾茅庐,使诸葛亮现身风起云涌的乱世,卷入了这场“江湖风波”。
诸葛亮的博学智慧令我惊叹。周公瑾精心巧计的给曹孟德上演一场痛打黄盖的戏码,可只被孔明一眼识破。七日之内早出三千箭,本想为难孔明的周公瑾,却不想孔明的智慧远胜自己。三天之内就轻而易举的从孟德处骗到三千箭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公瑾急的积劳成疾,可孔明却一语道破天机,巧借天时“借”来东风;“既生瑜,何生亮?”周公瑾被孔明三气吐血身亡,临死之前仰天质问。
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才智足以远胜任何一位君王,可为报刘玄德的知遇之恩,他把一生都服务于兴复汉室之中。
他,为人公正严明。大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陈寿的父亲也因此连坐。可陈寿却对诸葛亮依旧高度评价:“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