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病隙碎笔读后感(整理10篇)

时间: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1

此书虽无与其另一作品《我与地坛》那般,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但仍在20xx年时,获得了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且被文艺评论家誉为“史铁生最具灵性的生命笔记”,可歌可贺。本书乃是在作者身处艰难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和眺望。在书中,史铁生从生命的困惑与痛苦出发,对所处的世界和时代进行审视,对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不断追问。

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史铁生的写作与生命融合在了一起。在他的“写作之夜”,他经历着生命的苦难,却表达着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作者一生如此多灾多难,“铁生”二字似乎又暗含着坚韧长寿的意蕴,作者自想,可能是前世有什么不好的记录,所以此生便活得较为长久,以此作为补偿,将功补过。作者还曾想借此前世的罪过与今世的补偿,来警戒正在腐败的官员们,可还是想想作罢,认为那些官员们会无动于衷。由此可见,腐败官员的影响是多么地恶劣,欲挽回其过错,又担心白费力气,对其丧失了很多信心。即便作者对其无所作为,可难道这不该引起官员们的深刻反省吗?个人犯错,损人又不利己,还没意识到要赶紧悬崖勒马吗?回头是岸。

没有谁天生坚强,史铁生也一样。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他也曾迷茫、绝望,甚至想要放弃生命。还好,作者及时醒悟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吗?要是没有了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是否会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乍一看,他的观点似乎有些偏颇,但却不无道理,世界本来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矛盾组合而成的啊。此外,这也算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安慰吧。

在他对生命的叩问中,我读到了一种坚韧、奋发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凌驾苦难,超越生死。情绪低落时,徜徉在他的文字世界里,我感觉,自己悲凉的心在被一点点捂暖。

作者曾说过:对他而言,职业是残疾,业余是写作。本书的书名,无意间印证了此话,可谓有相得益彰之妙。

本书虽为病隙闲散的随笔,但依然充满了浓重的哲学气息,闪烁着智慧与哲理的光芒,关于生命,关于信仰,关于爱情,关于自然规律……时时处处引人深思。

或许,因为自身的残疾,进一步丰富了人生经历,所见增多,所感增多,便期盼自身能得到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认可,从而改善现在的处境,可又左右迷茫,想找条路,又不能用腿,于是便用笔去找。然而,太渴望之下,身心俱疲,又会走进残疾。似乎在作者看来,残疾与写作有着隐含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但真的一定是这样吗?不一定吧,残疾之下,想要改善现有处境,如何选择,人各有异,只不过作者选的是写作这条路罢了。此外,过于渴望,也可能创造出身心愉悦,精神焕发,从而更快地恢复健康的奇迹呢。

“人可以走向天堂,但不能走到天堂”,对此,我的理解是,天堂,是精神的归途,虚幻而非真实存在,只不过是作为人类的一个信仰,一个精神的支撑,从而促使人类不断地向善,向好的方面发展。我想,作者有时应该也很苦闷吧,他以笔代腿,想要到往天堂,却无奈,天堂之路太遥远,怕是无法到达,便感叹:天堂是精神的恒途,不能走到,只能走向。似乎合理,但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些许的妥协。作者认为,天堂,若是可以走到,那便意味着信仰的终结,意即天堂是人类灵魂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我认为不然,为什么天堂就一定是终点站呢?有什么证据或理由可以证明呢?如果不能证明,那么可能还会存在更高的阶梯,引导我们不断朝着新的方向前进。

静读此书,我感受到一种涤荡心灵的力量。“发烧了,才体会到不发烧时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时的嗓子多么的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得天昏地暗。直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时,才意识到端坐时的日子是多么晴朗。终于醒悟,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苦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幸福本就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无法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吧。

生活不会总是顺心如意,不可避免的尴尬或许会让人难堪,但这尴尬,也是一种可贵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反躬自问是一切爱愿与思想的初萌。要是你忽然发现你处在了尴尬的.地位,这不值得惊慌,也最好不要逃避,不如由着它日日夜夜的惊扰你的良知,质问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进退维谷之日可能也是别有洞天之时。史老的处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尴尬,值得欣慰的是,他能够坦然直视,找出根因,不断完善。

透过文字,我的思想也和史老一起,在无边无际的宇宙里徜徉。史老说,“我们太看重白昼,又太忽视黑夜”,此言,我深表赞同。处在喧嚣纷杂的社会中,我们很难让自己安静下来。只有黑夜时,我们才能更多地静静冥想。西方推崇忏悔,可东方人却总是不肯反思,或者说很少进行真正深刻而有效的反思。我们在黑夜里过着所谓的夜生活,以致白天总是处于昏昏噩噩的迷茫之中。史老此言,算是对我们的一个提醒吧,黑夜和白天同等重要,我们理应合理安排。

读书,读的不只是书,更是自己的内心,个人反思也好,与书中之人亦或作者交流也罢,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提升,这种与己与人的交流习惯,值得我们一直保持下去。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2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完成的一部,让很多人做出迷茫,建立信心的文章。

为什么这么说?史铁生的一生是不幸的。因为肾功能的逐渐衰竭,二十岁之后,他就只能躺在病榻上或者坐在轮椅上。但它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自己的信仰。他有勇气去接受现实。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去学习的。

当我在读《病隙碎笔》时,我很少从文字中读出史铁生的悲观。没有悲天悯人,没有愤世嫉俗,他只是淡淡的道出自己的不幸,也乐观的去对待。这对我感触很深。是什么支持着他呢?从《我与地坛》不难看出,在他的母亲还未过世前,是母亲支持着他,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在母亲过世之后,信仰成为了他生活的一个部分。初读《病隙碎笔》时,我对于其中的信仰问题只是一知半解。在我的思想中,信仰,不过是迂腐之人的自我安慰罢了。但细细品位才对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也许在经历了天灾****,病痛的折磨时,史铁生无依无靠。但他相信着老天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开启一扇窗。他自暴自弃过,但在自暴自弃之后能重新站起来的人不多。史铁生就是一个。他信仰着,坚强着,自由的生活着。

让我钦佩史铁生的还有一点,在独到几篇关于史铁生对社会的看法时,我看到了他依旧满怀热血。他悲叹着世界的黑暗。他鄙视着贪污的官员,没有人性的家伙。

有人说,细读一本书,可以更了解作者这个人。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强烈的感受到了这点。史铁生的坚强,乐观,深深打动了我。我想,在接下来的成长道路上,他的精神也会随时激励着我!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3

在孤独的生命中思考

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对生命的来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感受到了作者于内心的苦闷与彷徨中生发出的坚强与豁达。生命就像一场又一场永不休上、永无止境的期盼。

当人初初降临这个世界时,你孤零零地来到这个世界,你走之时,悲伤的泪水会在汇入时间的汪洋后,不见其影。回望岁月长河,生命就是孤独的,人生本就该平静地出场,安静地离场。

生命无论站在安稳处还是偏倒于裂缝中,只要有呼吸、有行走,就会有沉思与追问,只要有一息尚存,就应该热爱生命!

从来到这个世界起,我们就注定在死亡倒计时,所以死亡不应该是决定我们做不做一件事、快乐与否的原因。我想,生命害怕单调甚于死亡,它不在乎结局与长短,在乎的是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度过这些日子,我们应该拥有的是过程的精彩而不是短暂的结果。

改变你能改变的,珍惜你所拥有的。你不能延长生命,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是你可以改变心情。要学会相信相信的力量——我行!我们的`生命绝不能在费尽心思地刮骨索取、争夺名利中蝇营度过,绝不能排徊在得与失,苦与乐之间,绝不能在不同概念中争论不休,平凡也极其伟大!

史铁生生病的日子长极了,像是永远扯不断的渔线,这一头死死钩着他,使他无法游得更远。但他的坚强与豁达让人觉得他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人生路上顺风顺水之人。

因为残疾,他才有机会抛却一生中要经历的太多繁纷复杂,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他不逃避苦难,因而能静静地看着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他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在“碎笔中指引我们”。他碎笔成山的文章,时而幽默、时而深邃,时而旷达……史铁生是如此平实地谈死亡。生命是一种淡然安静的姿态,我们要学会同生活、同生命和解。

个人的生命从来都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在追寻人生意义的途中,每个人都应倾听自己的心。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失去看向太阳的决心。强大,无一例外都是来源于在苦难中的坚持,在炼狱中的磨砺。

《病隙碎笔》里所传递出来的,绝非只是一个疾患者的苦难与抗争,更多的是哲学的沉思。史铁生存在的意义在于他最终没有被死亡摇落反而更加坚固了信心。多变的命运无法预测与掌控,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选择正是,不回避,选择勇敢与坚持,选择做蔑视命运的“史铁生”,这才是真正的勇士,这才是苦难中真正的清醒。

我们都是一介凡人,我们会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各自的岁月,纵然终点尘霭迷蒙,但勇敢的我们依然能无畏地向前走,因为沿途必有重重风景!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4

如未曾20岁开始双腿瘫痪,寸步难行,何以言苦楚,如未曾患上尿毒症,卧床生疮,何以言病痛,如未曾昼夜不分地苦思冥想,涅盘重生,何以言人生。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却用自己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成为了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xx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之一,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他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等六部分,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在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没日没夜的病痛里,他这样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这段关于生病的参透,让我时常感慨万千,我们常常抱怨自己没有的东西,却没有为自己的东西尚未减少而心存感激,比如身体健康、父母安在、前途在望等等。

虽然以病床为桌、药水为墨、病痛为笔,但是这本书折射出的却是生命与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个体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他都没有回避与躲闪,而是用轮椅上日日夜夜的凝练与浓缩,给予了我们智慧的回答。史铁生用他寸步难行之躯,走到了我们健全人尚且无法抵达的理想之路。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5

在生命的漫漫长河中,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各种起伏与波折。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便是这样一部记录了他在病痛与生命边缘的所思所感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他个人经历的写照,更是对生命、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病隙碎笔》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史铁生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他写道:“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这句话让我深感震撼。命运并非完全由我们掌控,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史铁生虽然身处病痛之中,但他从未放弃过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这种坚韧和勇气令人敬佩。

在书中,史铁生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人性是复杂而多面的,既有善良与美好,也有自私与丑恶。但无论如何,人性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理解的。他写道:“人性如水,可以清澈也可以浑浊。”这句话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随着环境和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人性中的各种可能性。

除了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外,《病隙碎笔》还涉及了社会问题。史铁生在书中对社会的种种不公和矛盾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他认为,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公平和正义的地方,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他写道:“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但有些人却成了观众。”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我们应该努力消除这些不平等现象,让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在阅读《病隙碎笔》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史铁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虽身处病痛之中,但他的心灵却比常人更加宽广和深邃。他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他的作品不仅是对自己的救赎,更是对社会的贡献。

读完《病隙碎笔》后,我深感震撼和启发。这部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人性和社会等问题。我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努力消除不平等现象,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公正。

此外,《病隙碎笔》还让我认识到写作的力量。史铁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写作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人。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写作才华,用它来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

《病隙碎笔》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人性和社会等问题,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关注社会问题。同时,它也让我们认识到写作的力量和价值。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病隙碎笔》将会继续影响和启发更多的人。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6

《病隙碎笔》是一本由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写的医学经典,全书总结了孙思邈的诊治经验和理论。这本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一部经典的医学著作,它将古人智慧与经验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经典。在《病隙碎笔》中,孙思邈先生对很多疾病给予了详细的论述,他的解释非常详细、简明易懂,很有助于读者了解和掌握各种疾病的诊治方法。对于某些常见疾病,孙思邈先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治疗方法和经验,比如说感冒。在书中,他提出了预防感冒的方法,就是要保持温暖,多喝姜汤,在预防感冒方面要比治疗感冒更为重要。如果确实感冒了,孙思邈先生就提出应该及早治疗,绝不能拖延,否则病情会恶化。在《病隙碎笔》中,孙思邈先生关注的'不仅是病人的疾病治疗,更是病人的全面健康状况。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他也建议病人要注意饮食,控制摄入的热量和盐分,尽可能保持身体健康。

《病隙碎笔》还涉及了孙思邈先生的个人经验和理念,他提到每个医生都应该特别重视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以保证诊疗过程中的公正和准确。他强调,医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病人的各种需求,发现病人的潜在问题,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疾病情况。总的来说,读完《病隙碎笔》之后,我感到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更多关于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些普遍存在的医学理念和道德,这些理念和道德在当今社会依然至关重要。在医学领域,医德医风是医生职业素质的体现,也是医疗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每个从事医学工作的人都应该有这种起码的医德和医风。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7

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方知道,原来竟然有这么一个人,对外界的事物,对人生,看得那么的通透。

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很多时候难以避免。那既然如此,何不直面困难。

读完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我惊觉原来苦难不怕多,也不怕够。苦难可以接踵而至,可以从任何一个时候开始,然后还可以给人源源不断之感。

可是这又如何?正如老舍先生写的《四世同堂》里,瑞全要离家走出北京,那晚他问钱默吟,有什么话需要对他说的吗,老伯伯说:“只有一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人一灰心便只看见别人的错处,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堕落!”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刻,希望其可以像一盏会走的灯,照亮在黑暗里前行的路人,直至黎明破晓,旭日东升。

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愤怨的积累。从某一程度看,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卑的地方吧。一自卑,就很容易失去自我。这个时候对爱是有很大的期盼的,可是爱而不得,愤怨也会积累起来,转而一发不可收拾,很多悲伤的故事也是因为这般而发生。

其实我们做很多事情,就如同玩游戏。那游戏没有什么含金量,也没什么实际意义,然而我们却成为了痴迷又疲惫的玩客。这和吃力不讨好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啊,人在无端地浪费时间的时候,应该懂得悬崖勒马,及时醒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留下自己的人生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平均就等于是一种不公平。比如拿跑步说;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些人跑得很快,有些人跑得很慢,有些人则是中等水平。那如果要求人人都是中等水平,让快的人慢下来,让跑慢的人快起来,原来是中等水平的人是保持原来的速度吗?这种平均是不是太强人所难,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有时候我在想,监狱的意义是什么?是复制仇恨吗?当然不是。是对人的一种心灵上的培训,让那个本身认识到自己的罪责,从而心里产生爱,去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赎罪。

经济在日益增长,可是同样的,地球日益枯萎,人间恨怨飙升。大自然具有极其强大的力量。人类应该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如若是一味地索取,肆无忌惮,将追悔莫及。

生病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让人懂得满足。咳嗽了发现不咳嗽时光的美好,不能走路发现可以活蹦乱跳的美好;饮食需要诸多忌口方知道可以胡吃海喝的美好。

爱是什么?爱是相互敞开。只有双方相互敞开心扉,那才是爱的体现。好感和摸索,亦或者说是追求,那都只是喜欢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爱无关。

在美妙的肉体唾手可得的年代,爱怎样?孤独怎样?美妙的肉体唾手可得的年代,爱当然显得难能可贵,孤独当然显得莫可名状却又真实可感,还无处不在。

人人都一样,岂不是万籁俱寂?所以每个人有其自身的特性,反而有一种百花争放的感觉,那才是春意盎然的景象。

天堂是一种姿态,是精神的恒途。如果天堂成了可以到达的目的地,那天堂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试想一下,到了目的地之后呢?人人都到了天堂的那个目的地,那岂不是又是另外一个社会,另外一个世界?难不成那个社会上的人或者说那个世界的人没有贪念,没有欲望了吗?那人人又岂不是都一样的完美了,那不是又是一种万籁俱寂了?所以天堂是一种姿态,是精神的恒途。人人才会为自己的那份信念,为这种姿态,为这精神的恒途,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升。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8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被加快。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还能不能找回纯真的自我?还能不能沉下心来仔细思索生命的真谛?最近我读的一本书—《病隙碎笔》给了我答案。读这本书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其作者—史铁生的敬慕。一个一生与病魔相伴且始终抱有〝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并用一篇《我与地坛》感动数亿中国人的人,其作品我相信也是像其人一样有着品味不尽的内涵,于是我与《病隙碎笔》相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当我们在抱怨事命运时,史铁生开篇第一句便给了我们最深刻而彻底的对命运的阐述。〝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史铁生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得十分准确。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史铁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那些洋溢着阳光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病痛。残疾,他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的去面对。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并将他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当我们在贪生畏死之时,史铁生却在设想他的墓志铭,他说用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再合适不过: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并说,〝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

曾经看着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抱有的只是一种同情和心酸,但在看了这本书后,对于他们,又多了一份敬佩。他们有着比我们普通人多出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的勇气,这种勇气,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看一部电视剧可以让麻木的心灵暂时激荡一下,而读这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我想怕是对心灵一生的触动。《病隙碎笔》让我对生活。对人生产生新的思考!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9

作者史铁生是一位受苦受难的人,他二十多岁就双腿瘫痪,后又得了肾损伤、尿毒症等病症,但他很顽强地活了下来,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出了四五本书,是一位令人敬叹的作家。

也许是年纪相差太大,也许是他的思想太深奥,我怎么也读不通他文章中的句子。他的文章没有分章节,也没有标题,一路读下来我却找不到一个主题。像散文又没有一个不散的'“神”,像杂文却又没有一个明确的论点,说是日记吧,文中又很少有自我的陈述

现在回头看来,书中还是有值得我学习和回味的东西的。比如他说:“文学是挺讲究的东西,写作不然,没那么规矩,痴人说梦也可,捕风捉影也行,满腹狐疑终无所归都能算数”这是他对自己写作的一种自解自嘲,同时也给我一些启示。写作并不是一件很考究的事,并不是需要专科毕业,学了技巧才能写好。只要你的灵魂有话说,你就写吧。

“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的,我们总是将好的忘却,其实倒霉的事情才是我们所要忘却的。清点背包上不应该带上路的东西,时时准备着人生的意料不到的事,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理想中的天堂。

也许,当我们遇见苦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好好想想史铁生,我们不应该面对挫折、困难时,竟然还不如一个残疾!所以我们要活出生命的坚强和勇气!指导老师:魏永红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10

生一炉火,择一本书,品其中之精华。——题记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段碎笔,篇幅很长,但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用长者的身份教导我们怎样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信仰,道义,字字珠玑,平易又精辟,朴实又鲜活跳动,充满智慧与哲理。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坚持写作,在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完成了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史铁生在开始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随意调换,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他将生命比作一场戏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一个人的角色都不一样,命运不一样。

在书中,史铁生认为当人无法被改变时,我们应该寻求爱,爱是一个神圣的词。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恒在于激越,在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爱也许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许只是远远观望,默默陪伴。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痛苦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而减少,对别人不尊重,只是乐观的活下去,勇敢的面对这世界。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能够看出他对生的意志力很强,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而表现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他用理性的文笔,显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抗战,对生的意志,对死的无畏。

这部书是对人的灵魂洗礼,改变了生命的追求,《病隙碎笔》这部著作是史老先生在病痛中写作,写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品《病隙碎笔》,解人生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