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整理10篇)

时间: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1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毛姆对女性存在着偏见,但是仔细想想就大部分女性,写的还是一针见血。早期不明白为什么斯特里克兰非要抛弃家庭才能追求理想,严格意义上这两者并不冲突。

斯特里克兰夫人失去斯特里克兰绝望过后能坚强面对生活而布兰琪则绝望到自杀,人之间真是相差太大。最困惑的是布兰琪在斯特里克兰来之前和德克可以说是相亲相爱,相濡以沫,而斯特里克兰来后却完全是相反的,难道说他们之前的表现出来的爱都是假的,都是布兰琪虚假的表现?

最可怜的是德克,但是最富有的也是德克。他的.善良、热情、仁慈、富有同情心…,他对布兰琪说,不是因为斯特里克兰是个天才画家才把他接到家里照顾,而因为他是一个人。超感动,他是本书的超级大好人。

斯特里克兰不善言辞,不遵照社会规则行事的怪人艺术家。我个人觉得爱上了一个不爱你的人是可悲的,强行介入他的生活是不值得同情的。我不喜欢斯特里克兰但是敬佩他,如船长说的追求美,他为了追求心中的那份美可以抛弃一切、放弃一切、摒弃周围一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2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戏剧家。著名的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和他七十多岁是的著作《刀锋》,短篇小说集有《叶的震颤》、《卡苏里那树》、《阿金》等。“毛姆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剖析人的内心世界。他的笔锋像一把解剖刀,能够挖掘出隐藏在人们心底深处的思想活动。”

毛姆的作品,让人对于艺术有了一层不一样的感觉。他的小说扣人心弦,让人每每深入其中而不自觉,不得不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天才。“《月亮与六便士》通过一个作家的口吻讲述一个普通人,突然放弃原本宽裕舒适的生活,像“被魔鬼服了体”一样迷上画画,最后,远走他乡追求理想。在异国受尽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后,他最终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了灵魂的`故土,并在那奔放和原始的热带岛屿上完成了许多令后世景仰的杰作。”通过描述这样一个人,毛姆探索了“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的产生与本质、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正如他所说:“一个艺术家你可能不喜欢他的艺术,但无论如何你不能不对他感兴趣,他的作品使你不能平静,扣紧你的心弦。”对于艺术家,人们的界定界线很是模糊,有人觉得他是个很伟大的人,很了不起的人,但也许另一些人便会觉得他就是一个神经病。对于一位艺术家或者是一件艺术品往往都是充满争议的。艺术到底是什么,是名工巧匠才能完全理解的艺术技巧还是人人都有资格理解的语言。?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作者认为“艺术史感情的表露,艺术是使用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

艺术品,它是一种大雅大俗的东西,就像酒一样,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总是会有不同的认识。大雅大俗的东西,往往是流传最久远也永远不会过时、富有魅力的东西。

艺术在人类文明中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我认为,若文字是人类文明与自然中最重要之处,那么艺术便是人类超出人类自身的创作。对艺术接触的越多,你越会感觉到它的伟大魅力与不可思议之处。

“我想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都羞于使自己的感情外露,因为怕人嘲笑,所以都约束着自己不给人以傲慢自大的印象。我们对自己的一些荒诞不经的行为遮上了一层保持体面的缄默,并不认为这是虚伪。我们讲究含蓄,并不是口无遮拦,说什么都直言不讳。”我觉得艺术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敢于表露,艺术家和哲学家一样,他们敢于将自己所思所想,敢于将自己的一切,表露出来。曾有人说,“真正的模特儿,是将自己的灵魂撕开,展现给下面的观众,她的一个眼神,就可以引发一场战争,或者止息战争。”

我个人认为,一件艺术品。当你认真的去欣赏它、理解它的时候往往你不自觉得就会发现这位艺术家的了不起之处。我一直觉得,艺术是一种灵魂的碰撞。当艺术家在创作之时,它是大自然或者是茫茫宇宙中的任何情感与存在和艺术家灵魂的碰撞,而当我们再欣赏一件艺术品时,是和艺术家的灵魂、艺术品的灵魂以及大自然中的不同的情感与存在的一种碰撞。任何一件倾注艺术家心血的作品都是很了不起的,都有一种灵魂的交流与碰撞包含其中。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3

文章前几章跟普遍的欧洲文学作品类似…无聊却又不可少缺,让读者一边吐槽一边坚持读下去……毛姆回忆“斯朱兰”并后来到大溪地去追寻这位天才的足迹…写下了这本书;作者写了这位大画家怎样脱离世俗的牵绊抛家弃子去追寻自己内心的理想,写了斯朱兰的才华,也写了他的人性;总的来说还是让人心底肃然起敬,不过感性的读者恐怕要小心,因为文章中段对斯朱兰性格的.描写实在是让人窝火,我读的时候也是暗想怎会有如此“忘恩负义”“狼心狗肺”的东西,可是越往后读,我越否定了自己最初的对斯朱兰的看法,一开始作者说他没有人性的弱点,所以我觉得他我行我素,可是有的时候我又偏偏看到了他的弱点,从道德的层面来说对于斯朱兰的行为我认为的确应该被批评,可是…后面我又觉得那是我们赋予人性该有的特征,而人性本没有特点,就像动物界强肉弱食,没有人去评论一只老虎吃了一只兔子到底对或者不对……好在他在大溪地找到了自我,完成了内心深处才华表现欲望,所以到最后连自己也不察觉的原谅了他。都说这位斯朱兰先生其实就是大画家高更先生,于是我去网上搜了关于高更先生的作品(虽然我不懂画也不懂艺术),希望能找到他的些许痕迹,找到跨时代感情的共性…最后竟莫名的懂了关于绘画上的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和后印象主义的皮毛,倒也是个意外的收获;最后,我当然佩服这位天才作家,可是仿佛我更喜欢毛姆先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4

花了点时间,思考该如何评价这本好评如潮、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的书。

看到很多人在争论到底应该抬头仰望月亮,还是俯身去拾六便士,然后得出一个让我很想呵呵的结论:要对这个庸俗的社会竖起中指,一头扎进理想且永不回头的人才是最酷的。毛姆塑造了一个冷漠自我的天才,借以藐视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所倚重的一切,物质、名利和人际,撕掉这层面具之后的我们还剩什么,我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自我,二是自我对外界的感知,三是自我感知的个性化表达。非要在月亮和六便士里选择其一,大概就像在问你妈和我同时掉进水里你要救谁\这种智障问题一样吧。斯特里克兰是个极端设定的小说角色,极端自我又极端天才,人们可说他恃才傲物也可对他的成功顶礼膜拜,但如果他的一身臭毛病落在一个凡夫俗子身上,比如一个同样不顾一切追寻梦想却最终失败的人,众人的评价一定是截然相反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梦想与人情味、友善待人、社会道德感并不矛盾,相反其实我更喜欢布鲁诺船长关于生活的温和追求,这同样是一种美。

整体来说有启发有感想,其实可以打四星,扣掉一星纯粹是因为部分对女性充满恶意、过分刻薄的讽刺(不客气地说一句,毛姆大概是个自命不凡的朴素唯物主义论者),以及不喜欢各种过于直白、充满灌输性的主题说教。

斯特里克兰用绘画这样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知,毛姆也是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只是这看法是否被人认可就见仁见智了,我只是一个持保留意见的读者。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5

“Theaveragepersonisnotthekindofpersontheywanttobe,butthekindofpersontheyhavetobe”

——毛姆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来自《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书名来源于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刊发对于毛姆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的书评,称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菲利普·凯里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于是用“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他下一部作品的名字,也就有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上面这句话是本书男主角——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为了心中的月亮,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前往巴黎,大家都以为他是带着某个女子一起私奔,所以委托“我”前去巴黎了解,当“我”发现人至中年却离家出走的克兰德是为了“画画”时,十分惊愕,但看到他决绝的样子,“我”还是忍不住把家乡的道德谴责以及他妻儿的悲惨遭遇告知他甚至试图骂醒他,他已经完全不在意,只是拼了命地想要继续追寻他童年未实现的绘画梦想时,“我”放弃了,看到这里,我看到很多网友力谴克兰德的渣男行为,和妻子结婚多年,养家糊口了这么多年,突然撒手不管,也没有留下供妻儿接下来生活的费用,一下子断了家人的生活来源,我当时就想反驳,不是这样的,大家是不是没有看懂,后面一想,罢了,何必去和互联网上不想干的人浪费口舌。

的确,克兰德的转变来得太突然,但不是没有预兆的,第一,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只是因为父亲认为他画得不好,或者说还没来得及学习绘画技巧,况且父亲认为绘画不能养家糊口,所以就强制他学了经济学,成了一名银行经纪人,也就是和我们一样,寻找地上的六便士(英国金币的最小单位),这算是把绘画梦想扼杀在摇篮里。第二,据克兰德太太回忆,在结婚前,克兰德就捣鼓着绘画,随时兜里都藏着画纸,只不过大家都没在意,足以说明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是从出生就注定的,只不过直到他中年才彻底觉醒,想要拼命回应灵魂中的呼唤,而且他一定是了解他妻子为人的,所以才敢对“我”说,她一定能养活自己,果不其然,克兰德太太利用丈夫出走的悲惨故事获取了人们的同情,从而营造了潜在的.故事市场,为她后来的事业成功奠定了基础,几年时间,就赚的盆满金箔,她说她最爱的是丈夫,其实只是她自己,我们也一样。如果不是克兰德出走,估计她会一辈子甘愿成为家庭主妇,永远不知道自己也能像男人一样顶天立地,养家糊口,尽管她并未以此为荣。

接下来就进入了“月亮”和“六便士”的辩论时刻,我们都知道“月亮”代表了心中那遥不可及的理想,比如在你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的时候,想成为航海家,旅行家,诗人,作家……“六便士”就是我们为了生活不得不从事的工作和劳动。克兰德只带了一百多磅前往巴黎,尽管他不在意任何物质,一心只想追求心中的“月亮”,可是没有“六便士”,他差点病死在巴黎的阁楼里,如果不是施特略夫那个毫无心机,心直口快的小胖子热心救助他,可能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伟大作品问世,尽管他本人早已看淡生死。

关于施特略夫,到现在都觉得十分心疼他,我觉得他的遭遇是理所当然且不可避免的,这样的小人物真的可笑又可悲,与生俱来的助人情节,因为自己淋过雨,就毫无底线地为他人撑伞,这样一来,他的悲剧结尾其实早已因他的性格注定了,很多读者十分痛心施特略夫将克兰德接到家里来治疗,都责怪他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妻子,其实不是的,她的妻子其实早就死了,在作为家庭教师因意外怀孕却被抛弃时,就已经对尘世心灰意冷,是施特略夫收留了她,给了她一个家,她看到了施特略夫的问题,她要留下来帮助他,当看到读者们愤愤不平地责骂克兰德时,我想到了韩剧《黑暗荣耀》里,女主大仇得报并没有获得解脱,一心寻死,却看到男主还活在杀父仇人的阴影下时,才决定继续活下去,帮助男主复仇,对于一个已死之人,活下的最强动力莫过于帮助他人,所以施特略夫的妻子总是一言不发,默默收拾家里可能就是原因之一,至于为什么后来在毅然选择抛弃施特略夫,转而追随克兰德,一方面是作者描述的x,我觉得更多的原因是在照顾克兰德的日子里,她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克兰德比施特略夫更需要她,由于克兰德早已将自己的灵魂和心智全部献祭给了自己的“月亮”,所以他对她说“如果有一天,我不需要你了,你得离开。”爱情上头的克劳什(施特略夫妻子)点头应允,最后的结局就是克兰德绘画完其身体后,失去了兴致,克劳什不再被需要,所以她吞酸自杀。

笔者看来,克劳什的死是必然的,是无法避免的,她的内心早已一片荒芜,为什么她总是沉默不语,很少笑很少说话,第一是因为门不当户不对,违背家庭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少爷产生了男女之情,最后被迫分离,还怀孕了,这对一个有知识有见识的女性势必产生打击。第二,在所有人都谴责她时,施特略夫娶了她,然而婚后几个月,孩子没有保住,这又是一个巨大打击,相当于人生中爱没了,如今骨肉也没了,任何一个女子想必很难不为此难过,何况是那个礼教约束的年代,所以她寡言薄笑,只有在见到克兰德后,才重新激发了她生的希望,这个男人执着坚定,超脱世俗,他奄奄一息,他需要她,所以她薄情寡义,决绝地抛弃了施特略夫,住着他的房子,养着她的情人,尽管结局令人惋惜。

最后,几经波折,来到他生命最后的岛屿——塔希提岛,取了一个十四岁的土著女孩,在原始岛屿上生活,这里远离尘世,是最接近原始和自然的地方,当地的土著就是他心中的最佳模特,所以成就了一代绘画大师,纵观全书,似乎不只是“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一句话那么简单,尽管他是为了月亮而离家出走,受尽人间苦难,事实上,他一直没有完全摆脱六便士,无论是施特略夫的帮助,还是船长的带领,或是岛屿老板的倾囊相助,包括他后来的全心投入创作,都离不开六便士,这个六便士既是金钱,更是他背后的朋友和女人,所以很多网友说这是一个软饭男和月亮的故事,这样说或许有些极端,但也无可厚非,因为人追求月亮一定离不开六便士,不然为什么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克兰德只不过是执着于月亮,不老重六便士,对他来说,坐硬椅子比安乐椅更自在,他不在意外界任何物质因素,只想画出自己内心深处看见的景象,所以造就了一身苦难,一生苦难,终因麻风病折磨而去。

总之,笔者既佩服他追逐“月亮”的勇气和投入,又不得不反思“六便士”的存在意义,反观当下,很多人的理想变成了“六便士就是月亮”,“月亮就是赚取无尽的六便士”,生逢现世,难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6

人这一生到底该怎么过?好像一路走过来都是选择,不管选哪个都是后悔。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我们都是在现实中挣扎奔跑的人,而他眼中只看到了理想。通往理想的路从来都不好走,可是只有精神在,毅力在,就会改变现状。

妈妈说确实如此,一路走来,小时候小学毕业面临选择,同学们各奔东西,但是十几年之后大家的选择就会各有不同,等三年初中又开始选择,大家奋斗三年之后又面临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未来,尽管我们小时候都是在一个小学学习一样的知识,但是十几年过去,我们经历的不同,人生的路不同。所以妈妈才会为我焦虑,而我并没有感到恐慌,生活很美好有什么可顾虑。

最近在看奥运比赛,都是佼佼者,有年轻人有中年人还有老年人,都在参加着这个全世界的比赛,感觉真是新奇,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进入到这个圈子里来的呢?看了他们的简历,有选择,有机缘才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表面上看他们轻而易举的'拿到了世界冠军的奖牌,但是背后他们付出的汗水是我们不能想象的。但是不管怎样,如果我们不想被生活所选择,就不如从现在开始,去做那个主动选择生活的人。扭转一下乾坤。

生活就是顾此失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小说的主人公从小喜欢画画,相当一个画家,可是他的父亲并不同意认为画画没前途,坚持让他做生意,他的梦想就搁置了,想着总有一天一切顺利就可以重操旧业拾起画笔,但是现实生活并不给你喘息的机会,他在伦敦一家证券工作,结婚生子,日复一日,生活的压力压抑着他对画画的渴望,他不能这样一直过下去,没有人生目标的日子,他决定拿起画笔去巴黎寻梦,他留下一封信就去闯荡巴黎了,留下妻儿。

每一种自由都是有成本的,每一种生活,都是有遗憾的,每一种选择都会让你后悔,但是你能做到的就是认清自己想走的路,承担起相应的后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自己的选择自己受着。也许虽然以后会后悔,但是当下是欣慰的。小说的主人公为了画画,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他努力学习画画,但是画作并不被人赏识,无法赚钱,无法生活,日子越来越难熬,他越来越瘦,最后奄奄一息,还好有朋友及时发现并解救了他。就算这样他也放弃他之前的安稳生活,在巴黎卖苦力,做推销,搬运工,他之前的职业为什么不能在巴黎帮助他呢?不明白那个时代的生活。他的执着在于画画,对于物质生活享受都不看重,这也许才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灵魂吧,我看好多艺术家都是饥寒交迫的过日子,等过个几十年几百年他们的作品开始有名了。

小说的主人公明知道前路荆棘依然选择,这就是他觉得幸福的生活吧。他的日子过得并不舒服,他的晚年是在一个小岛上度过,但是他一直和病魔斗争,尽管这样他一直醉心于画画,哪怕他双目已经失明,所剩时光不多,他都要画画。小说的主人公其实有一个原型,他就是印象派画家高更。在外人看来看不透的他们,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原来人生路上真有这么一种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存在着。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7

“可是他瞎了呀。”

“是的,他瞎了快一年了。”

不知道斯特里克兰奇是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作画的。大概是一生的追求与积淀,早已超越色彩与技巧,当他终于寻到了她的伊甸园时,他的欣喜,美丽又污秽。

或许这就是艺术家们想要表达的,熟悉的材料熟悉的颜色,却表达出了未知的情感。文字也是一样。我突然也想一睹斯特里克兰奇最后的那幅画作的真容,我也只能从作者的'模糊的叙述和高更的画作中再试着理解一点他对世界,对自己也世界的情感。

我好像看到了世事的矛盾,看似相反的东西实则可以兼得,而看似相近的东西却必须舍弃一方才可得到。或许我不该奢求更多,而是专心奋力纯粹的追逐一样我渴望的。成功与否,那就要看个人的境界了。

不顾所有人的眼光,所有人都不理解还坚持自我,太难了,像溺水的人不得不自救,或许换是我,早已放弃自救选择死亡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8

《月亮和六便士》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生平为素材,除了高更的生平经历外,毛姆还赋予斯特里更为鲜明饱满更富有争议的人格。书中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月亮是什么,六便士又是什么?刘瑜先生在《送你一颗子弹》中有一句非常巧妙的话:月亮是艺术和理想,六便士是世俗价值观和欲念,这部作品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生活和艺术,梦想与现实的故事。

小说讲的是一位家庭美满、事业如日中天的证券经纪人斯特里步入中年后人生之路陡然一转,决绝地告别自己的事业、家庭和所有一切,流浪巴黎学画作画的故事。斯特里在异国他乡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但他并不是很在意,认为只要能满足基本需求就足够了。他生了一场大病,德克把他接到身边悉心照顾,他痊愈后抢走了恩人德克的妻子布兰奇,把这个本来温馨美满的家庭拆得七零八落之后又毫无留念地抛弃了布兰奇,致使她最后无法接受吞食草酸自杀。斯特里最后选择远离文明社会到与世隔绝的一个太平洋小岛上专心绘画,他与岛上的女子阿塔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震惊后世的杰作。但他在临死前,却嘱咐妻子把他的尸体和壁画一起用一把火烧掉,和自己的心血一起化为尘土。

这不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诗与远方的故事,斯特里是真的不把功名利禄和外界的评判放在眼里,他在这份旷世奇作完成的过程中就得到了满足,之后会不会被世人看见,能不能得到赞誉对他来说都毫无意义。他的伟大在于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并且再也没有为六便士低过头。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性格即命运,命中注定是哪样就是哪样,人不仅要活着,还要生活。专心抬头追着月亮走也好,认真低下头捡地上的六便士也罢,边捡着六便士边抽空抬头看一眼月亮也好,你要有认清自我的勇气,也要给予自己去追寻真实所想的自由。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9

本书讲述了两个人的故事。其一是思特里克兰德,在他离家后,就一直过着落魄的生活,但他没有放弃画画,在一路追求过后,终因麻风病离世,并且带着他的作品一起离开。而施特略夫则是个心善的好人,但他的好经常给人带来负担;让我不能理解的是他所谓的宽容大度,尤其是思特里克兰德和他太太在一起后,施特略夫还担心他太太是否过得好,甚至把房子留给思特里克兰德和他太太,结果是施特略夫的太太带着悲伤自杀而去。

思特里克兰德最后和爱塔相爱,因为他是个向往自由的人,爱塔与他的前两任妻子截然不同,她不会干涉思特里克兰德,她会尊重他的意愿,不会强迫他做事,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应该给彼此留一点空间,不要事事都干扰。故事结束时,思特里克兰德完成了自己的画,也达到了自己追求的目标。

这让我又想起了开头的那句话,“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文中对月亮这样的字眼只字未提,但我看懂了,六便士是物质生活,月亮则是一种摆脱了六便士的精神境界。思特里克兰德有着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他明明可以一直安静的活到老,可是他突然抛妻弃子。我曾一度认为他是个自私的,没有责任感的人。而事实上他只是在实现他的梦想,他看着很老实,但内心对梦想又是如此狂热,正如他冷漠、不世故、偏执、矛盾以及精神世界的富足。这样的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夸张却真实,也注定了他与妻子那一份在外人看来完美无瑕的`婚姻,实际上,个中滋味,只有个人懂得,生活这杯水,冷暖自知。

于我看来,他是一个天才,同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实现梦想固然重要,能够活在当下也很可贵。如果脱离生活单独把月亮和六便士放在面前让人做选择,任谁都会去选择那纯洁皓然的月亮。可是在生活当中,一个虚无缥缈的,一个却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哪怕它的价值仅仅只能换两个包子。无论是自由还是梦想,如果以牺牲烟火、朋友、真我为代价,都是昂贵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10

这本书一直在各大书单中看到、迟迟未读。《梵高传》后对高更产生了兴趣,听说是本以高更故事为蓝本而衍生的小说才开始阅读。读后发现和高更的人物形象相差很多,不能用史实的方式来看待这本小说。但如果脱离这样的背景之后,就能看出作者是想借用这个故事来表达我们中大多数人穷极一生都无法探寻的意义,找到自己投掷足够热情愿意一以此奋斗终身的事业或生活,像书中从事证券交易、拥有美满家庭的查尔斯突然抛弃一切去开始画画、书中那位人人眼中高材生拥有大好前途的预备医生短暂旅行后辞掉工作一心留在海湾做一名水手、或者像真实中一生郁郁不得志精神崩溃的梵高至死也没有放弃手中的画笔。听说那是他们的月亮、纵使满地六便士。

产生共鸣的怕是在生活中没有找到出口看不到月亮、也没有勇气戳出孔的匍匐前进的'自己吧。但也并非一味追求月亮而罔顾了责任的重要,大多数人并不能放弃他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附带的所有关系,六便士也成为压在很多人心中的一杆秤。所以对这种能丢掉所有一心逐月的人和这种自由精神,还是令人羡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