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读后感(整理5篇)
《物种起源》读后感篇1
我对达尔文的印象,最初只限于他那一把给人感觉乱蓬蓬的胡子,好像西方的伟人都有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胡子。
为了更进一步接近这个伟大人物,我不辞劳苦地上了百度、搜狗,但得到的说几乎千篇一律:“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爱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这样的文字吸引不了我的光,因此我只好另辟蹊径,看我能不能从别的途径摆脱我只有关于他胡子的浅薄认知。
我翻开了《物种起源》,从其绪论开始我对达尔文的了解。
“五年的工作,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从那时起直到此刻,我曾不间段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的健康很坏”……这样的语句在文中随处可见,达尔文拖着病重的身躯,专心致力于自然生物的研究,作各种观察和实验,找无数联系和特性,把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了他所追求的科学事业上。
“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只有对于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个科学家最要拥有的就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达尔文正因身体的原因,没有更多的时刻去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他为此深感遗憾和歉疚,这不正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才具有的品质吗?达尔文虽然深信自己的观点是科学的,是相对合理的,但他依然为没有带给强有力的事实论据而感到惭愧。
在那个年代,违背教会之难,难于上青天。但乌云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无法阻拦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总有那么一批坚持真理的人,不畏教会等反对组织的压迫,坚持真理,经过几个世纪,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真理终于战胜谬误,人类终于见到了科学的曙光。达尔文就是这样一个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人。
然而,科学与唯心的斗争是长期的。直到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有的宗教人士才承认了进化论。1996年,在生物进化论日趋深入人心的环境下,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不得不改变了教会对达尔文主义的否定态度,教廷不得不抛弃了“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始祖”的信条。
而事实上,如今仍有很多人(主要是一些宗教信徒)否定并驳斥进化论。我不久前还看到一篇文章,文中仍然以神创论否定进化论。
由此,可想而知,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要否定残酷的教会的理论是多么的困难。读此书,让我知道了对待科学一定要认真,对真理,就要百折不挠地坚持。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体现的认真精神同样值得钦佩。当他谈论到一些问题时,由于版面的限制,无法进行再多的论述,虽然书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证实他的观点,但他仍告诉读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将有对此问题更深入的论证。我想,对这种问题,能够不敷衍,充分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
《物种起源》读后感篇2
我看的这本书,是讲了达尔文的一些故事和一些物种进化和万物怎么来的的事。
很久以前的时候人们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万物,直到一个天才的诞生,他就是“达尔文”!
达尔文,确定了世间的万物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在一开始,地球是上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每个微生物各变化成一个物种,还有一些是原来的一个物种变异(进化)成一个新物种,那么变异是怎样产生的呢?那得说到生物的一种神奇的功能“遗传”,达尔文说:“生物的变异并不是一生下来马上就能变成那个样子,而是通过遗传,把变异的样子一代一代地累积下来,变成最终的样子。”
你在动物园看到的各种马,可能就是一种马进化出来的,还有,最早的长颈鹿脖子并不是那么长,而是长颈鹿想吃树上的叶子给一点一点给拉长的。
看完这本书,我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
《物种起源》读后感篇3
随着科学与哲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世界及人的主体性,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题。
例如生命的起源究竟是什么?人及世界上各物种在进化中是否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如果有,它同客观决定的力量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谁也解释不清楚。
但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在阅读当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结论,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而来的。这与圣经里创世记里讲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气而得到生命的写法有点相似。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是逻辑推理。也就是说自然的选择与进化只是通过推理的论据来表达,是一种逻辑上的顺延。事实上,生物改变并不一定是按这种推理进行的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是科学的假设。
达尔文证明自己理论的证据是缺乏说服力的,只能解释一些不寻常的现象。他却由这些特例推广到普遍进化,因而只能是特殊基础上的假设。的确,达尔文的理论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如果生物真是由一个物种向另一种物种进化而来,那么必定存在物种间的过渡类型。可是为什么我们所发现的化石中却几乎找不到这样的证据?如果生物的进化真的是长时间的逐渐变化,那么从单细胞又如何产生出复杂多样的动物门类呢?从同一个祖先那里又如何进化出多种不同基因组合的物种呢?为什么大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几乎所有动物的“门”同时在地层中出现呢?
理论的最终思想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推理只能用在动物界,然而达尔文却把这种理论强加给人类社会……他忽视了人和动物的智力在空间上的差距……人类的大脑思维是三维的,而动物的思维是二维的,从动物要想过渡到人类,首先智力要过渡到三维,但是二维的事物是不能过度到三维事物的,就像二维空间几何图形要变成三维立体图形一样,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达尔文和当时的科学家却忽略了这个致命的关键!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被资本主义理论的推崇者由生物学转移到人文学、社会学,把人类和谐互助精神退化为生物界的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丛林生存原则。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每一个铜板都渗透着鲜血。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所谓的科学假说,经不起逻辑推敲和科学论证,早已被有理智的人们所唾弃。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转移至今还有其市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毫无人性可言,多少适者生存于被掠者的血汗之上,多少不适者死于适者的倾轧之下啊!
《物种起源》读后感篇4
达尔文所著的《物种起源》一书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在历史、生物等多门学科中都有所提及,尤其在生物学科中,还专门有一个章节来探讨生物进化理论,可见这一著作的影响之大,所以,也难怪它被公认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之一。作为一名选修生物的学生,我一直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这个暑假,我终于将其翻开,走进了达尔文先生的思想世界。
《物种起源》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全书分为15编,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物种起源》的内容:讲述生物进化的过程与法则。这本书以全新的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对后人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现代进化论”创立的基础。此外,恩格斯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我刚开始阅读时,着实被他在绪言中提及的诸多先前的学说、理论搞晕了,曾一度想要放弃阅读,然而,当我坚持下来读到后面,我领会到达尔文思想之深入。他的思维是十分严谨的,提出他所参考的大量文献大概也是出于此,他从丰富的事实出发,通过大量观察和思考,逐步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解释;同时,他的语言文字并非如我想象的单调乏味,而是精练、生动、而又发人深省的,比如,他以一句“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解释了自己的主要观点;“看一眼缤纷的河岸吧!那里草木丛生,鸟儿鸣于丛林,昆虫飞舞其间,蠕虫在湿木中穿行,这些生物的设计是多么精巧啊!”生动的描绘了自然场景,带领读者进入了神秘的自然世界;“说到生存斗争,我们不必为之感到恐惧,死亡的来临通常是迅速的,而强壮、健康、幸运的生物不但能生存下去,而且必能繁衍下去。”这样的语气是平和的,让读者平静地、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它的观点......读罢全书后,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精彩的书!
合上书本,我不由得反思起来:首先,达尔文能在当时那个有神论盛行的年代里,能坚持不懈的完成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实属不易,我还曾在课本中看到过当时的人将达尔文画成猿猴以讽刺他的荒谬图片,可见他当时承受的压力之大,而达尔文的内心要有多强大才能抵抗这样的非议啊!我对这个伟大的生物学家心生敬佩!其次,我通过一些书籍也了解到,达尔文的学说是有缺陷的,比如:他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等,但是达尔文作为一个诚实的科学家,他实事求是,他曾经说过:“关于变异的规律,我们实在是无知的,我们所能够说明这部分或那部分发生变异的任何原因,恐怕还不及百分之一。”可见达尔文的谦逊、严谨。最后,自然选择的学说在如今的现代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或许人也属于生物的范畴吧,“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现实与达尔文提出的“优胜劣汰”不谋而合,这正提醒着我们努力完善自己,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
达尔文先生在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看到的一切生物不是特别的创造物,而是远在寒武系第一层沉积下来以前就生活着的某些生物的直系后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透过它的眼睛瞻望到过去,更瞭望到现在乃至未来。
《物种起源》读后感篇5
我曾今在生物书中见过这本书的名字《物种起源》,在暑假我读起了这本书,受益匪浅。
有人曾评价这本书说:《物种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如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一样,好处重大,影响深远。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繁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场革命,马克思自己在世界嚣嚷的中心所准备的也正是这种革命,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能与马克思主义相提并论,《物种起源》这本书又将是何等的优秀啊。
达尔文是如同马克思一样的革命者。《物种起源》将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特征,变模糊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物种起源》将自然科学呈此刻我们眼前,将生命的奇特展此刻我们的脑海中;《物种起源》使人们从进化论从此代替神创论,在思想上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物种起源》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石。
达尔文找不到一个合理的遗传机理来解释自然选取。人们也开始对《物种起源》自然学说产生了质疑,达尔文也在遗传问题上陷入了绝境。我认为,拉马克主义也好,孟德尔主义也罢,都是达尔文提出的自然学说的补充和理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提出的自然学说,在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我们无法估测的,对生物学界做出的贡献更是让我们望洋兴叹。
《物种起源》也为行为学、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中的传播理论奠定了基础。
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最后一部续篇是《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他试图借此扫清假定存在于人与非人动物之间的最后一道障碍──只有人才能表露痛苦、焦虑、悲伤、绝望、欢乐、爱、忠心、恨、愤怒等感情这种认识。达尔文将对人类面肌和发声的研究与相应的感情状态联系起来,并认为非人动物若表现出相同的面部动作和声音则也表示相似的感情状态。
《物种起源》不仅仅让我学习到了进化学说,其中阐述的适者生存,过度繁殖,遗传变异让我受益匪浅。
适者生存,生物只有去适应自然才能存活下来,这也就引发了生物的进化,达尔文在其书的一到五章重点阐述了生物的进化,在进化中适者生存。同样在人类社会中,只有你像动物一样不断进化般的不断发奋去改变自己,才能被社会所适应,如果不去适应社会,要么就是被社会所淘汰,要么你去改变社会,可知,连社会都不能适应的你,何谈改变社会呢。适者生存,让社会留下你生存后的一片天。
适者生存,是的有人说,陶渊明因不适应社会而隐居后,他依然自由自在的生存着,反而适应社会的人群,却生死叵测。陶渊明所处的社会是黑暗的,在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黑暗官场中,难倒也要去适应么?回答当然不可置疑是否定的。比如说,当你得知大家吃的是会生病的食物,你还会去适应群体,一齐吃么。适者生存,不是盲目适应,是为了生存而适应。
《物种起源》学说虽然不是完善的,但是他的影响和内含的只是理论是让我不容小觑的。达尔文把建立了在科学上的生物学展现给了我,让我对生物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让我学会了适者生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