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火山挚恋》观后感(精选4篇)
火山挚恋观后感篇1
电影《火山挚恋》讲述了一对彼此相爱多年且热爱冒险的法国夫妇寻觅火山的故事。二十年来,卡蒂亚与莫里斯两人探索于世界各地惊心动魄的火山,用惊艳世人的影像作品与新奇震撼的演讲内容来赠予观众一份份关乎自然奥秘的挚礼。
随着他们对火山的热爱与对彼此的相守之情逐渐融合,观众也从中感受到一种最为独特与珍贵的爱情力量。电影于2022年1月20日圣丹斯电影节上映,放映至今,口碑高涨,网友好评如潮,不仅在国外的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9%,国内的豆瓣电影软件评分高达9.0分,连续三周蝉联周口碑电影榜第一名,提名第38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纪录片大奖。
作为一部纪录片,在科学纪实的题材内容上添加爱情元素,使得叙事始终充满温馨之感。故有网友称:“这哪里是纪录片,简直是一部壮丽浪漫的爱情片。”倘若你观看了《火山挚恋》,那么你既能感受到那火山的神秘巍峨,同样也能感受到那相守恋人的相爱至终。
以上就是火山挚恋观后感相关内容介绍,这些精选的优质范文可以在大家需要时提供一些帮助或是灵感上的启发,希望大家都能从上述模板中摘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火山挚恋观后感篇2
当炽热的岩浆从地底涌出,爆裂飞跃至高空,火雨纷披而下,淋淋漓漓,势不可挡地将磐石融化、将叶林吞噬、将小镇房屋掩埋。随着爆发后的寂静,红河冷却凝结成大地的一道疤,这个世界的土地微微发生了一点改变。
这种摧枯拉朽的力量,犹如热烈永恒的爱情。而主人公卡提亚·克拉夫特与莫里斯·克拉夫特两人爱情的力量,便犹如他们毕生挚爱的火山一样,热烈而又永恒。
在充满危险与未知的探险过程中,他们都以一个整体且互补的身份陪伴在对方身边:莫里斯像一只鸟,始终保持动态捕捉;卡提亚像一只海豹,喜欢保守静态地观察记录。
两人在观测偶尔也会做着旁人看起来怪异、但彼此乐在其中的行为。比如在火山喷涌而出的瞬间彼此拥抱、在刚凝固的火山岩石上煎熟鸡蛋、在漫天飞舞的火山灰里踢跳嬉戏、用价值不菲的胶卷去记录两人无意义的相处。
在火山作业中,只要一个差错,就可能让两人付出惨痛代价,但是要做这份工作,莫里斯不能没有卡提亚,卡提亚也不能没有莫里斯。他们同艰苦共患难,一同将生命献给壮丽的自然。
正如卡提亚所言:“我的伴侣,一定要跟我一样喜爱待在火山上。”在这部极致浪漫的纪录片中,诠释了理解是爱情的同义词。
火山挚恋观后感篇3
作为今年口碑最高的纪录片之一,《火山挚恋》已然成为明年颁奖季的大热作品。在这部充满着火与热的影片中,酷爱冒险的法国科学家夫妇卡提亚、莫里斯结伴前往危险的野外,探寻火山喷发的秘密,为世人留下了惊心动魄的影像资料。
上世纪70年代,卡提亚和莫里斯走到了一起。他们究竟是以何种方式相识,似乎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兴趣爱好惊人一致的两人,在对的时间和地点遇到了彼此。他们是火山学家,这一职业即便在现如今,依然处在科研的边缘,从事相关研究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对火山的迷恋,让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他们很快就决定携手共度人生,一同发掘地心深处鲜为人知的秘密。
《火山挚恋》散发出来的能量是惊人的。作为一部纪录片,它并非干巴巴地记录两人满世界追随火山喷发的历程,而是用震撼人心的影像,展现火山灰和熔岩形成的壮丽景观。这是人类对自然充满敬畏的凝视,也是透过镜头发出的无声惊叹。银幕上火山喷发的景象,全部由卡提亚和莫里斯夫妇亲自通过摄影机与相机记录,特写镜头无时无刻提醒着我们,为了捕捉这样的瞬间,他们曾经无数次地逼近滚烫的岩浆,将自己的性命放置在这场伟大的冒险之中。他们是带有浓烈艺术家气息的科学家,带着法国人浪漫至上的精神,如飞蛾般扑向喷发的火山。
在这个意义上,《火山挚恋》是一部关于“爱”的双重奏的电影。卡提亚和莫里斯夫妻之间,自然存在着无可撼动的情感,这支撑着他们二十年如一日地相互陪伴,在探访火山的孤寂之路上无法离开彼此。但他们对于火山的爱,又超越了平凡的情感范畴,带着对未知的深深迷恋,他们驻足、观察,继而讶异、赞叹。彼时,全球研究喷发火山的科学家不足350人,卡提亚和莫斯科凭借自己的执著成为这一小圈子中最为耀眼的明星。影片不仅呈现了自然的壮丽,对人物的把握也极具分寸感。
影片的前半段,卡提亚和莫里斯的执念被不断地强化,他们奔波在一次又一次火山喷发的现场,浑身上下只有简陋的装备护体。他们视危险于无物,是常人眼中的疯子。然而,电影的后半段,却致力于发掘两人身上的“理性”的部分:面对火山,他们的淡定源自于对其深入的了解。而持续不断的研究,则是出于科学家的使命感。他们深知,在这个边缘的科研领域,人们的知识盲区太多,他们所能做的,便是尽可能地收集更多的资料,设计火山喷发预警机制,好让人们免于自然灾害的威胁。于是,他们一边沉浸于自己的科研中,同时不忘借现代媒体之力,向大众科普火山知识。
火山喷发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红色高温岩浆的喷射,一种是浓烟般灰色气体的升腾。前者看似危险十足,运动轨迹实则易于预测,熔岩融化后形成的流体,也会朝着既定的方向流动,并不骇人。而后者却是真正在无形中置人于死地的杀手,因为气体膨胀扩散的速度迅猛,温度极高的火山灰对人体也极具侵害性。毫不令人意外地,卡提亚和莫里斯将他们的后期的研究方向转向了这一危险的领域,而两人也最终在一次日本的观测中,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他们挚爱的研究对象。
《火山挚恋》是人文与自然纪录片的完美结合,卡提亚和莫里斯并非科班出身的导演,却凭借对火山的稔熟和完美的直觉,二十年如一日地捕捉它多样的身姿,大量的照片与影像素材在灵动剪辑下焕发新的活力。火山是地球的奇观,是拒人千里之外的庞然大物,而有人能够如此虔诚地携手向其靠近,在仿佛世界尽头的熔岩边缘跳舞,这份极致的投入,实在令人动容。
火山挚恋观后感篇4
一、灵魂伴侣——追索科学的浪漫
在大陆漂移说与板块构造说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火山学作为一个新兴科目深深吸引了莫里斯・克拉夫特(MauriceKrafft)和卡蒂亚・克拉夫特(KatjaKrafft)。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却不约而同的爱上了火山,这种探索的热情在他们相知相遇之后更是得到升华,粹炼出了浪漫情怀——他们是火山的狂热追求者,也是彼此的灵魂伴侣。随后的二十五年里,他们积极投身火山学的研究,他们用摄影机近距离拍摄、记录、研究了上百座活火山,曾亲眼见证过百余座座火山爆发,给火山学的研究留下了丰厚的一手资料。
莫里斯・克拉夫特(MauriceKrafft)和卡蒂亚・克拉夫特(KatjaKrafft)不仅作为科学家留下了严谨的数据,而且记录了作为人在面对火山这一地理奇观时的精神过程。受法国新浪潮主义的影响,莫里斯・克拉夫特(MauriceKrafft)和卡蒂亚・克拉夫特(KatjaKrafft)也逐渐开始在科学记录的影片中加入一些思考和感悟。在《火山挚恋》中那些晃动的充满意识流的镜头,就是在表达二人与火山之间关于回忆、遗忘与追忆的故事。
二、人文地理的终极形态——“恋地情节”
《火山挚恋》这部纪录片在充满哲思与浪漫的镜头语言中,充分表达了以“个人”为视角的“恋地情节”。著名地理学家段义孚的代表作《恋地情结》(Topophilia)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他将地理学、现象学、符号学、生理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融会贯通,这本书一经发出便成为很多地理院系的参考书目。但“恋地情节”并不是自人文地理诞生开始就有的概念,而是经过了漫长的选择、发展、再选择的过程。
美国的华盛顿大学地理系开创将数学模型应用到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从此逐渐形成计量地理学派[1,2]。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前者强调概括归纳,后者重视实验分析。虽然它们在大学中仍共存于地理学系之中,但是性质已越来越分化了[3,4]。在这个阶段人文地理大部分是研究人文因素的地理学,其研究的深度尚未赶上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70-90年代,人文地理学得到长足的发展,逐步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逐渐成为了具备独特方法论和固定研究领域的成熟学科[4,5]。但这一时期人文地理学常常关注的是“经济人”或者机械的人口数量,而非充满个性的“个人”。新世纪伊始,许多人文学科都开始转向对于个人、个体的关注,地理学也开始逐步关注个性化的、道德的人文研究。人类常常对生命滥情,却对无生命之物忽视,现在的人文地理学也在唤起人类对无生命之物的爱,开始重新以族群视角为基础、以个人的视角为中心来审视人与地球的关系。
三、了解并热爱世界与改造世界同等重要
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和许多其它学科一样,受到不断增长的“存在价值”的挑战,这使得许多人文地理学家积极的投身应用研究,迫切的证明人文地理的“有用”,诸如空间分析、城市与区域规划、住房政策和房地产策划、商业和市场分析、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等。但是,人文地理学是否还应该允许更加个性但“无用”的存在呢?答案是肯定需要的,首先我们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本我与大我的关系其实我们尚未回答明确,其次我们不能忽视我们DNA里就有对无生命之物的感情。我们看到大雨滂沱会伤感、看到阳光灿烂会欣喜、看到山川会发出“会当凌绝顶”的感概、看到荒漠会感叹“大漠孤烟直”的孤寂……
我们身处地球之中应当如何自处?我们对于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应当包以何种感情?如果不去思考无生命之物带给我们的情感,《火山挚恋》中的莫里斯和卡蒂亚・克拉夫特也不会拥有在火山学方面有着超出同代学者的热情与探索精神,更不会相爱相伴成就一番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