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洪涝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范例(3篇)

时间:

洪涝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范文

关键词:湖西洼地水利建设防洪除涝综合治理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P343.1文献标识码:A

1基本情况

南四湖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即大沙河以西的丰县区域,涉及欢口、顺河、师寨、首羡、常店、赵庄、凤城、孙楼、宋楼、王沟、华山、大沙河等12个镇,总面积1120.5km2,耕地面积92.3万亩,总人口90.05万人,占全县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三。区域内主要河流为复新河干河及其白衣河、苗城河等14条支河,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地面高程大部分在39.5m以下,其中淹没损失较大的重点易涝洼地是北部圩区,地面高程均在37.0m以下,最低处为34.5m,圩区地势周围高、中间低洼,是典型的“锅底洼”地形,约320.5km2,占总流域面积的28%,是丰县重要的商品粮和其它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复新流域除涝标准普遍较低,除上游宋楼、王沟等镇大部分已达5年一遇除涝标准外,其它地区特别是低洼圩区大多不足3年一遇除涝标准;骨干排涝河道除太行堤河、丰沛河、沙支河最近几年已治理达到5年一遇除涝标准外,其余排涝河道除涝标准大部分不足3年一遇。受自然地理、气候及工程条件的影响,复新河流域涝灾具有经常性、普遍性的特点。尤其2003~2006年连续四年发生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据统计,累计受灾面积260万亩,绝收面积27.5万亩,受灾人口122.8万人,水毁房屋14215间,水毁工程2240座。复新河流域涝灾已成为制约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2存在的问题及涝灾成因分析

复新河流域低洼易涝地区产生涝灾,与其自然环境、农田抗灾能力、管理水平、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2.1排水体系不完善是发生涝灾的重要原因

复新河流域部分支河至今尚未进行系统治理,河道淤积严重。目前除太行堤河、丰沛河、沙支河达到5年一遇除涝标准,其余河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积,不满足3年一遇除涝标准;排涝涵闸、泵站大多修建于六、七十年代,59座170台套排灌设备,但目前能维持运行的机泵仅84台套,排涝流量为48.7m3/s,排涝模数为0.13m3/s.km2,仅相当于五年一遇机排标准的四分之一,108座自排涵闸均出现不程度地损坏,多数不能正常运行,加重了涝灾损失;面上工程不配套,洼地内河淤堵,涝水无法外排。

2.2客水压境及下游洪水顶托,导致洼地因洪致涝严重

复新河担负着丰县和上游安徽、山东等1812km2的防洪排涝任务。汛期上游客水压境,下游水位抬高,给复新河下游圩区的排水造成被动局面,极易发生洪水顶托现象。2003年7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上旬和2006年7月2日,分别遭到上级湖的高水顶托。特别是2006年7月2日,复新河下游水位达36.9米,圩区因机排能力低,导致田间积水无法排除,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2.3人类生产活动对工程人为破坏的影响

当地群众为了生产方便,常在排水通道上任意建路坝、拦鱼等阻水建筑,影响了洪涝水的及时外排;圩堤遭到人为破坏,不能封闭,容易造成“串排”现象,使低洼地区的排涝更为困难,受灾更为严重。部分洼地位于省界河流上,河道治理不彻底、标准不一,易产生水事矛盾。

2.4管理欠缺,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复新河流域的除涝工程除复新河干支河属县河道管理处统一管理外,其余面广量大的内河及涵站工程均属镇管或村管,管理机制不活,运行管理经费难以落实,管理设施落后不全,工程维护不到位,洼地的水情、工情、灾情信息采集能力薄弱,这些都恶化了区域的排水条件,加重了灾情。

3洼地综合治理对策

按照“全面规划,重点突出,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复新河流域洼地具体的地理特征、存在问题和多年来受灾情况,将复新河流域洼地治理规划为二个封闭的大圩区,即以苏鲁界河、四联河、太行堤河、史南河为封闭的地面高程为37m以下圩区和以太行堤河、史南河、城南二号沟、城西二号沟、丰徐河、沙支河为封闭的地面高程为37m以上圩区,以治涝为主要目标,兼顾洪、旱、渍的防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分片综合治理。

3.1实施干支流河道及排涝干沟治理工程

目前,复新河干河和众多支流河道淤积,排水能力不足,除涝标准大多不足3年一遇。实施干支流河道及排涝干沟治理工程,按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治理,打通排水线路,理顺内外河排水体系,为机排站的排涝创造有利条件,并有效增加洪涝水下泄量,提高洪涝水下泄速度。

3.2加强圩堤工程建设

复新河流域洼地损坏较为严重,残缺不全,部分堤身单薄,大多数圩区不能封闭,甚至有的小圩区根本没有圩堤,容易造成“串排”,使低洼地区的排涝更为困难,受灾更为严重。结合圩区的“合圩联圩”规划调整,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抢排、便于管理”的原则,将37m以下的圩区划分为27个小圩区,37m以上的圩区划分为5个小圩区,每个小圩区均为自排、机排相结合的除涝模式,当外河水位较低时,通过大、中、小沟逐级自排汇入骨干河道,若外河水位较高,通过内部泵站抽排,并按照5年一遇除涝标准及时恢复与完善圩堤,理顺圩区内灌排体系,确保圩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3兴建排涝、灌溉设施

复新河流域洼地高程在37.0m以下的圩区,最低点高程为34.5m,这部分地区是复新河流域汛期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因外河水位较高,机排能力严重不足,现有21座排灌站,目前可以维持运行的有13台套;圩内自排涵闸大都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年代,年久失修,洞顶坍塌,底板和翼墙出现不均匀沉降,一些早期使用的木闸门均已腐朽,启闭设施无处购置配件,无法启闭,每到汛期要打坝子封堵,严重影响了排涝和汛期的防洪,为彻底根治内涝,必需进一步加强防洪除工程建设。因此,要分步改造、扩建、新建现有灌排设施。另外,为提高流域内的除涝能力,减少投入,灵活调度,可建立一定数量的移动抽排机泵。

3.4调整低洼地区农业结构

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属于易涝低洼地,雨涝灾情频繁,不宜按常规进行农业生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需因地制宜对低洼地区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

3.5重视非工程措施

建立健全防洪除涝预报系统:根据南四湖流域洪水特点及暴雨特征,建立健全防洪除涝预报系统。徐州历史上常发生先旱后涝及旱涝急转现象,因此,应特别注意加强汛期的气象、水文的预报、预测工作,及时掌握准确的雨情、水情预报,以便早作准备,避免或减轻灾情的发生;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根据南四湖水文特征和洪水特点,分析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历年来洪涝灾害的成因,依据国家、省、市防洪除涝的有关法则,制定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防洪除涝预案,实现从防御洪涝灾害向管理洪涝的转变。

3.6加强工程的运行管理

湖西复新河流域灌排工程面广量大,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为此应完善和创新灌排工程管理体系,应将所有灌排工程设牌立卡,登记造册,承包到人,实行管理人员责、权、利有机结合的管理办法,落实管理维护经费,使灌排工程管理走制度化道路,确保工程良性运行,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益。

4洼地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4.1减灾效益显著,初步构建了区域除涝减灾体系。

复新河干支河道疏浚后,其排涝标准由原来的三年一遇提高到五年一遇,防洪标准恢复、提高到二十年一遇,为洼地的防洪除涝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开挖、疏浚排涝干沟,新建、改建涵闸、泵站,较大程度地改善了重点平原洼地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了除涝减灾体系。经测算,洼地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多年平均减灾面积约42.57万亩,洼地内综合农作物亩产值1180元(2011年价格标准),减灾损失按40%计,计算涝灾损失指标为472元/亩,则多年平均除涝效益为20093.04万元。

4.2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洼地综合治理实施后,可以建立较为完善的与流域、区域防洪相协调的现代防洪减灾体系,实现从防御洪涝向管理洪涝的转变,提高和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解决连年洪涝灾害严重制约湖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使湖西地区改善生产条件,脱贫致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4.3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以及文明的乡风,而每次洪涝灾害,都会使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农民收入下降,居住环境和交通条件恶化。而洼地综合治理时,结合河道疏浚、排涝干沟清淤、建筑物工程的实施,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绿化工程,保持水土、美化环境,可为湖西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洪涝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范文

首先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向出席分会的各位来宾、专家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中国防洪减灾事业的各方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防治洪涝灾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战略问题。下面,我谈三个问题:

一、防治洪涝灾害是中国需要长期应对的严峻挑战

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中国的洪涝灾害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发生频率高。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较大洪水。二是受灾范围广。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三是一旦受灾,损失严重。在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约有全国二分之一的人口受到洪水的威胁。

防治洪涝灾害历来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目前,全国重要江河具备了防御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一般中小河流具备了防御5~10年一遇洪水的能力。能够有效应对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防洪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人与水争地矛盾日益突出,江河行洪能力与湖泊调蓄能力萎缩,大洪水缺乏出路。二是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域与人口高密度区域、经济财富集中区域相互重合,洪水风险大。三是洪涝灾害与干旱缺水、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相互交织、相互转化,使得防洪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传统的防洪模式受到挑战。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实施洪水管理

中国防治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人类对水的约束越大,洪水对人类的破坏越强。洪水是客观存在,洪涝灾害不可避免。在江河中下游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中国已经形成的密集人口、发达生产力不可能作很大调整。随着人口增加,人水争地的矛盾还会更加尖锐。而洪涝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协调人类生存发展与洪水出路的矛盾,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政府对防洪减灾工作正在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核心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科学实施洪水管理。

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建设综合防洪体系,使防洪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工程体系是防洪的基础。目前,中国大江大河干流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立,但多数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蓄滞洪区建设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预报、监测、指挥调度等非工程措施建设,配合工程措施,提高综合防洪能力。

2、规范人类自身活动,使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与有效规避洪涝灾害的要求相适应。洪涝灾害表面上是洪水对人造成的伤害,本质上是人水关系不协调。因此,要从以往单纯注重防御洪水,转变为既管好水又管好人,规范人类活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要调整工农业生产布局,防止侵占行洪通道,尽量保护河湖水系、滩涂湿地。对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地区,要根据防洪需要,实施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退田还湖,增加洪水的蓄泄空间。

3、实施洪水风险管理,使洪水带来的风险能够与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解决人多地少、水土资源需求压力过大的问题,必须承受适度的风险。中国政府开始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防洪工作中,力求通过建立健全洪水风险控制与补偿、防洪保险与社会保障救助等制度,借以分担、承受和化解洪水风险,将洪水风险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的限度以内。

4、科学利用洪水资源,使洪水的资源化能够与中国短缺的水资源形势相适应。中国水资源的70%是洪水资源,洪水资源的利用对于解决我国水资源的紧缺问题至关重要。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既保防洪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5、优化防洪措施,使防治洪涝灾害与保护江河生态的要求相适应。洪水在维系流域生态系统平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科学规划江河治理方案,合理建设防洪工程,优化洪水调度,有效配置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促进生态和环境的改善或修复。要高度重视解决水利工程对生态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6、鼓励公众广泛参与,使防洪减灾管理模式与洪涝灾害的社会化特点相适应。防洪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承担防洪责任和风险。要通过加强宣传,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抗灾避险能力,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管理。

三、中国防治洪涝灾害的近期目标和任务

中国防治洪涝灾害的近期目标:在五年之内使得重要江河达到流域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分别能够防御100年、50~100年和20~50年一遇的洪水,重点海堤防御50年一遇潮水位加8-12级风暴潮。

中国防治洪涝灾害的近期任务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五大体系:

一是标准适度、功能合理的防洪工程体系。加强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建设与河道治理,优化工程布局与调度运行方式,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体系的综合效益。

二是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在主要江河流域和区域初步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加强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以及洪泛区的管理,提高水文预测预报、防洪调度和决策的能力与水平。

三是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明确和落实政府各部门所承担的防汛责任和任务,广泛发动群众,坚持军民联防,逐步建立社会化投入和保障机制。

四是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依法协调各方权益,维护整体利益,规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活动,规范工程抢险、防洪调度、救灾救助、经济补偿等行为。

五是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大力研究推广科学、实用、先进的防汛抗洪技术、材料和设备,早日实现洪水管理技术现代化。

女士们,先生们:

洪涝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范文篇3

【关键词】望谟,暴雨;洪涝、防灾减灾

1、引言

望谟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间的斜坡地带,地势总的倾斜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山区丘陵、盆地(坝子)和河谷阶段相间分布。东西部岩溶地貌发育较典型,以石灰岩峰丛山地为主,西南为非岩溶地貌,呈立体状展布。全县地层岩性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分布最广,其中,碎屑岩占全部岩性的72.4%,县境各地均有分布。境内沟壑纵横,群山高耸,山谷相间,河溪交错的地貌景观十分分明。

土壤类型有红壤、红褐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土、水稻土六个土类,其中,红壤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以外的大部地区,是该县的主要土壤类型。全县土壤侵蚀面积占43.8%,喀斯特面积占49.1%,石漠化面积占6.5%。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良。笔者认为,提到地质结构并非无关。便于阅者参考并有兴趣者分析,为何该县近几年来洪灾如此频繁发生。主要原因何在?共同探讨,寻找减灾良策。

2、望谟县暴雨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

2.1.1灾害损失特征:灾害发生频繁,经济损失大,往往伴有人员伤亡。据资料统计,在1959―2011年这近53年间,该县共发生洪涝灾害240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6246.3万元。因暴雨洪涝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共造成死亡202人,失踪43人。

2.1.2时空分布特征,该县暴雨洪涝灾害多发生于每年的5―8月。尤其以6月发生最多,占总次数的34.3%,7月次之,总次数的21.2%。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范围广,县内西北部的打尖一带东北部的乐旺镇,中部的复兴镇、新屯镇和北部的打易镇等,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其次是西南部的油迈乡(平卜)。

2.1.3时代特征,从灾害发生时代特征来看,2000年以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远比1959年-1980年的要重。尤其是近几年来,特别是自2006年“6.12”至2011年的“6.06”特大山洪灾害,六年出现五次暴雨山洪灾害。因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沿河两岸谈水色变,一旦有雷雨交加,就是一个不眠之夜。

3、望谟县暴雨洪涝灾害的防御

3.1建立有效的防御洪涝灾害的联动机制

3.1.1加强开展防治洪涝灾害的宣传教育力度

由于山洪和地质灾害突发性强,成灾快,特别是乡村人员居住分散,交通和通讯不畅,因此,人们的自我防灾意识非常重要。从近33年来造成人员伤亡的洪涝灾害个例来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应有的防灾意识和必要的防灾知识。因此相关部门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重点宣传山洪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毁灭性,普及防治洪涝灾害的基本常识,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尤其要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和灾害隐患地区的宣传力度。

3.1.2,制定防御和治理洪涝灾害的规划:县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国土、水利、防汛、环保、交通、气象、农业、林业、水文、通讯、电力等相关工作部门,制定洪涝灾害防御和治理的工作规划,明确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积极联合开展山洪灾害监测,预测预报系统建设。通讯预警系统建设,制定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和躲灾避灾方案,积极探索避灾躲灾的有效途径。

3.1.3建立健全防御洪涝灾害的责任体系。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部门防灾责任制和基层防灾责任制。山洪灾害从形成到发展,其预见期极短,而且极有可能因交通或通讯设施遭到破坏而与外界失去联系,因此,防灾避灾工作不适用常规指挥方式,而必须由最基层一级直接按照预案实施组织指挥。最关键的是在县及乡镇、村组一级应建立严密及严明的防汛责任制,如建立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责任制。

3.1.4加强洪涝灾害跨区域的联防工作: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洪涝灾害的联防工作,加强与上下游县如上游的紫云县乡镇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地质、气象、水文等信息互通机制,在山洪防御工作中形成合力。

3.2加快实施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建设

(1)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巩固和加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做好水土保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2)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工程等建设步伐。(3)对受山洪和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要抓紧实“移民搬迁工程”。

3.3积极开展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3.3.1做好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日常监测。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山洪和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的排查工作(特别是每年的5-8月),做好地质情况的监测,加强日常巡查。

3.3.3加快落实,实施《望谟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是县水利局委托(受权)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的防御山洪灾害的系统工程。该《方案》的第6部分即:新建水雨情自动监测站点情况:“望谟县已建成自动监测站点共计46个,结合2011年洪灾为弥补站网点设的不足,考虑到望谟县山洪存在区域小、发生快,推进时间短,小流域降雨,暴雨集中,区域发生等特点,结合危险区域控制等原则,本次新建自动雨量站13个,自动卫星雨量站5个,自动卫星水位雨量站1个。即加上原有46个监测站点共计65个监测站点。

参考文献

[1]《贵州气象》2010年第4期,石昌军:黔南暴雨洪涝灾害情势及防御

[2]《望谟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年8月

[3]《贵州省自然灾害年表》贵州省民政厅编199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