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颈椎术后康复训练方法范例(3篇)

时间:

颈椎术后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方法:实验组加强心理护理、气管推移训练、术后适应性训练、术后护理,加速患者康复。

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少,康复的速度加快。

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时治疗颈椎疾病的主要手段,手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手术中很好的配合好手术,术后正确地行功能锻炼,对预防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颈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39-02

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多趋势,除理疗、药物治疗外,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在临床上亦比较常用。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并植入钛合金钢板可有效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是恢复颈椎功能的有效手段。但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变化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很大,所以做好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对预防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临床资料

2011年5月—2011年7月共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24例,随机分组对照组男7例,女15例,实验组男8例,女4例,年龄42—74岁,平均(52+0.31)岁。术前均经MRI检查确诊。术后对照组发生喉上神经损伤1例、肺部感染1例,血肿压迫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1例,实验组发生脑脊液漏1例,均未发生严重后果,康复出院。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对照组的患者护理人员给予常规的术前宣教,实验组的患者护理人员从患者入院起就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目的、手术过程、手术时间、术后如何功能锻炼、预后情况、与术后恢复快的患者交流、介绍主刀医生的经验等,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焦虑和恐惧,取得医患之间理想的合作状态。

2.2气管推移训练。实验组的患者护理人员反复强调气管推移训练的重要性,术前施行系统而正确的气管推移的训练,除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外,患者主动进行训练,6—7次/天,时间逐渐增加能够耐受至30分钟以上。

2.3术后适应性训练。

2.3.1卧位训练。训练术后卧位对术后非常重要。仰卧时枕既不能过高也不能悬空颈部,沙袋固定颈部两侧。侧卧时枕与肩宽同高,使颈、肩与躯干保持一直线[1]。

2.3.2咳嗽、排痰训练。术前应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在呼气末咳嗽,重复数次。实验组的患者反复强调咳嗽、排痰训练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动进行训练直到完全掌握。对照组的患者术前常规给予指导。

2.3.3饮食和排便训练。术前2—3天开始指导患者在床上仰卧位进食和排尿、排便。两组患者都能掌握。

3术后护理

3.1心理护理。患者术后护理人员要及时的给予心理安慰,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减轻患者的疼痛。实验组的患者从返回病室护理人员就陪伴在患者的身边,不时的握握手给予鼓励,替患者盖好盖被、湿融口唇、擦汗以表示对患者的关心。同时给患者做好宣教,应该如何与医护人员配合好。给患者讲解保持好地心情对术后的恢复很重要。

3.2护理。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护理人员协助托起患者颈部、躯干、下肢,平卧硬板床上,保持颈部中立位,使头颈和躯干在同一水平。颈部用颈围外固定制动。仰卧位时,头下不垫枕,肩下垫一薄枕,使下颌抬起,预防颈前受压。侧卧位时应注意将颈部垫起,避免颈部屈伸、扭曲,保持颈椎的相对稳定[2]。

3.3生命体征观察。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3天要特别注意呼吸的频率、节律及氧饱和度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3.4呼吸道的护理。常规在床边备气管切开包、吸痰用物等。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咳嗽,及时予以背部有效叩击,协助排痰。实验组的患者因术前训练的好,排痰效果较好。

3.5切口和引流管护理。因颈部血肿常发生术后48小时内,因此密切观察切口渗血及切口引流管情况。

3.6康复锻炼。术后第2天可适当抬高床头,逐渐过渡至半卧位,术后3-5天可佩戴颈围下床活动。术后佩戴颈围3个月。出院后仍不能做剧烈活动,可缓慢左右转动颈部,或轻微上下活动颈部,忌猛然回头等,以免内固定移位或植骨块脱落。并告知患者,经X线检查确定骨性融合后,方可去除颈围。解除颈围前需有一段适应时间,如先在睡觉时取下,以后改为间断使用直至解除。养成良好的坐、站、行及工作姿势,减少颈椎间盘得慢些摩擦损伤。每天进行双手的握、伸锻炼,或捏皮球锻炼。继续口服营养药物、补钙、增加蛋白质。3个月、半年、一年来院检查。

4讨论

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颈椎疾病的主要手段,手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术中很好的配好手术,术后正确地行功能锻炼,对预防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颈椎前路手术的解剖比较复杂,术野较小,且比邻重要器官,难度大,早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3%~30%[3]。术前给予积极地心理干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本组对照组共发生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25%,其中喉上神经损伤1例,肺

参考文献

[1]许惠莲,高粱斌,李健.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康复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359

颈椎术后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观察;护理

颈椎病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者可致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高位截瘫,对生活和工作均造成很大影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我院于2009年5月~2013年9月进行了10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并给予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满意,现将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11节段)男7例,女3例,年龄在32~63岁,平均年龄45.1岁,其中脊髓型颈椎病7例,表现手部发麻,握力减退,下肢无力,步态不稳,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表现颈痛,咳嗽、打喷嚏及活动时疼痛加剧,上肢肌力和手握力减退。行单节段置换9例,双节段置换1例,所有患者颈椎动力位片目标间隙无明显节段不稳。

1.2手术操作患者颈椎中立位仰卧,根据术前体表定位在颈椎间隙的平面,与颈部右侧行一横切口,内端稍超正中线,外端稍超胸锁乳突肌前缘,长约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断颈阔肌,纵向切开颈深筋膜,分离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间隙,将血管鞘牵向外侧,内脏鞘牵向内侧,用手指朝椎体前缘方向分离到达椎体前方。分离松解椎前筋膜直达前纵韧带,用拉钩分别向两侧拉开两侧的颈长肌,暴露出颈椎体及颈椎间隙;再次C臂机下证实手术间隙正确后,切开前纵韧带、纤维环,用髓核钳由浅及深,由一侧向另一侧分次摘除椎间盘,用刮匙刮除颈椎间隙纤维环及颈椎体上缘软骨终板,并用椎板咬骨钳咬除椎体后缘增生之骨赘,直至清晰显露后纵韧带;撑开器的辅助下,取一个大小适合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模块,在限深工具辅助下打入椎间隙,并C形臂透视下复查,见试模假体大小及深度满意;用专用限深电钻于颈椎体上缘开槽,取一个上述试模相同尺寸大小的人工椎间盘,在限深工具辅助下打入椎间隙,再次C形臂透视下复查,确认假置、大小及深度满意;最后放置橡胶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1.3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48个月,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10例患者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1~2d拔除引流管,可戴颈托开始下床活动,术后10~13d切口拆线,切口均Ⅰ期愈合,平均住院20d,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未发生颈髓、神经根及重要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由于颈椎间盘置换术是新开展的手术方式,颈椎疾病患者术前心理压力往往高于一般脊柱外科手术患者[1],患者对其效果及成功率会持有怀疑的态度,担心手术失败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存在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紧张心理。通过我们耐心与患者交谈,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麻醉方式,手术的必要性、方法、优点及术后康复程序、注意事项;介绍成功病例,创造舒适的环境,取得家人的配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

2.1.2气管食管推移训练为了适应手术中的牵拉,指导患者用自身2~4指的指尖将气管及食管持续由右向左推移,必须过中线,15~20min/次,循序渐进增加至30~60min/次,严格训练3~5d。

2.1.3呼吸功能锻炼术前3d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训练。①缩唇呼吸。②咳嗽训练。有吸烟史的患者入院时开始戒烟。

2.2术后护理

2.2.1常规使用心电监护,记录1次/30min。术后第1d开始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给予雾化吸入,2次/d,防止喉头水肿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挤压引流管1次/30~60min,确保引流通畅。正常50~200mL/d,色淡红,若引流量>200mL/d,色鲜红,应及时处理。本组2例术后当天引流量多,血压偏低,及时予以输血后病情稳定,未发生并发症。术后24~48h引流量≤30mL即可拔管,本组患者均于24~48h拔出引流管。术后3~5dX线摄片了解人工颈椎间盘的位置。

2.2.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患者回病房后予心电监护及吸氧,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并记录,重点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及有无缺氧表现,床头备气管切开包,若患者出现呼吸费力、张口状急迫呼吸、应答迟缓、口唇发绀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气管切开及再次手术准备。

2.2.3观察脊髓神经功能脊髓及神经根损害加重是颈椎前路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4]。本组均无脊髓神经根受损的发生。

2.2.4伤口及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定时捏挤引流管,严密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及引流液的量、色、性质、若伤口渗血多或引流液>250mL/d,应及时汇报医生处理。一般24h内≤250mL,并逐渐减少,在48~72h内停止或24h引流量

2.2.5观察有无喉上神经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并发症喉上神经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是颈椎病前路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鼓励患者发音,注意有无声调降低或声音嘶哑,观察患者进食,尤其是饮水时,有无发生误咽和呛咳。本组患者未发生喉上神经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并发症。

2.2.6术后功能锻炼①术后第1d在床上进行主动或被动屈伸旋转肢体各关节;②术后第2d拔引流管后在颈托制动下下床活动,进行拇指对指、握拳、伸指训练增强手的灵活性及握力,4次/d,20min/次;③术后第3d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适度进行颈部肌肉各方向旋转运动;④肩胛部活动范围的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耸肩、放松运动,4次/d,20min/次;⑤鼓励患者继续进行直腿抬高及踝泵练习,以增强下肢力量,活动量以不疲劳为度。

3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可靠有效的方法之一,手术前后正确全面的护理至关重要,指导患者术前做好术前各项训练,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四肢活动感觉、有无喉上神经与喉返神经损伤、有无脑脊液漏并发症等常规护理以外,还应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出院后要与患者保持联系,随时督促患者继续坚持功能锻炼以及进一步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马琼,李正风,张述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手术配合[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25-26.

[2]马静,冯彩虹.经后路上颈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手术配合[J].天津护理,2010,18(3):136.

[3]杜杏利,陈海霞,胡利敏,等.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21(22):43-44.

颈椎术后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延续性康复护理;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预后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61-02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多趋势,除理疗、药物、手术治疗外,射频靶点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是在局麻下C形臂X光机监视下经皮穿刺成功后,行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治疗,介于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之间,具有微创、安全、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疗效肯定等优点。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很大,我们对研究组患者实施了全面系统的延续性康复护理模式,其临床效果较为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对14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了射频热凝加臭氧消融术,随机给予分组,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0例。对照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42―70岁,平均(52±11.4)岁。研究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38―69岁,平均(50±12.8)岁。两组患者术前经查体及影像检查都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症。根据突出的位置,侧方型81例,旁中央型40例,中央型19例,均有神经根压迫症状。术中穿刺均在3针之内,140例病人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给于常规护理宣教和术前、术后护理,研究组则给于延续性的整体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具体方案如下:(1)第一阶段护理。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包括心理护理、气管推移训练、卧位训练、术后观察、术后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2)第二阶段护理。专科责任护士在患者出院前三天,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出院前护理评估,其评估内容主要包括VAS评分和Harris评分,精心详细的记录。(3)第三阶段护理。护士在患者出院后的第一周进行耐心细致的电话随访,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指导和康复训练指导。(4)第四阶段护理。在患者出院后第四周进行家庭访视,对第三阶段的护理工作进行巩固,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加深患者训练影响。告诉患者5个月后到医院随诊,进行VAS评分和Harris评分。神经根症状疼痛的缓解VAS评分标准(术前及术后半年),根据评分的分值,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颈椎活动度,测量手术前后的活动度,采用harris评分,90-100为优;80-89为良;70-79为可;

1.3数据处理:分别比较患者术后3天内饮水呛咳与平均住院天数的情况采用t检验,两组术前及术后半年内神经根症状疼痛的缓解及颈椎活动度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对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见表1及表2

两组患者射频术后3日内喉上神经损伤导致饮水呛咳及平均住院天数情况

:(P=0.01,P

表1颈椎射频术后1日、2日、3日饮水呛咳及平均住院天数情况(±s)

表2术前及术后VAS、Harris评分、颈椎活动度情况(±s)

注:a与术前比较,P

3讨论

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纤维环、髓核退行性变,导致纤维环及其内的髓核向外突出压迫神经根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射频电凝治疗是利用射频电极在椎间盘内形成射频电场,使胶原蛋白固缩,体积缩小,盘内压力减小;也可使深入纤维环内层的伤害感受器消融,并阻止神经长入,毁损窦神经末梢,减少椎间盘退变组织对神经的刺激。臭氧能够氧化分解椎间盘髓核内蛋白多糖,特异性的氧化或破坏髓核结构,使髓核体积缩小,从而减轻对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两者均是在CT精确引导下,优势互补,通过同一工作通道进行靶点和椎间盘内减压治疗。

进行该项手术的患者术前我们给予充分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在接受手术时充满了信心,并增加术后获得最大程度功能恢复的可能性[1];术前给予气管推移训练及颈部过伸训练,可避免术中发生神经损伤;术前给予卧位的训练可使患者术后能很好的适应及有效的配合,有利于神经根症状的恢复;术后给予及功能锻炼的指导,尤其是术后严格卧床3天,可使患者的创伤及神经根得到充分的恢,有利于症状的恢复。使护理更全面、更好,更有利于疾病最大程度的恢复。而延续性护理模式则是整体护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出院后的患者在住院治疗结束后的恢复过程中得到持续性的保健知识和康复指导,从而有效巩固和保证了患者的整个康复治疗,也降低患者因病情反复再次住院的机率,从真正意义上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2]。通过开展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既能提高患者依存性又能早日恢复颈椎僵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减轻患者痛苦,明显改善预后,也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