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论文范例(3篇)
语言与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东西方艺术表现文学体裁和文学理论差异语言文化差异
引言
东西方文学在观念和表述上,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一直成为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影响长达数千年。这种影响也辐射到周边一些国家,它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行为中,成为具有东方特色的思想文化。西方的文化是建立在宗教和历史文化上,在两种不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思维的运用,使得东西方文学领域中语言的表现各不相同。虽然同一种事物在表达思想上意思相近,但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各具特色,呈现出不一样的体现。
一、中西方文学体裁和文学理论之间的差异表现
中国语言和文字流传下来的文学名篇及典籍浩如烟海,不论数量还是种类,都令西方世界叹为观止。从文学起源上看,中国文学是从最初民谣、俚曲、诗歌形式出现的,最初的这些文学形式短小通俗,表达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随着文明的进步,这种诗歌在体裁和表现形式上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五言诗、七言诗、词牌、歌赋等艺术形式。诗的长度和种类也在增多,表达的意思也更加精湛和富有神韵。戏剧和长篇小说,直到明清时期才有大范围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学表述上,一直重视意境的体现,这也成为我国文学写作的特色形式,即“意境”,最高境界是虚幻的形态和意境之美。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评判作品价值和对作者艺术风格、写作进行衡量的标准。这种意境的表达,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诗歌等文学形式的创作上,穷词追意地以其简练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写作形式在中国古代唐宋时期达到巅峰,也是文言文发展到极致的表现。随着后来白话文逐渐普及,但对文章神韵和意境的描写表现成为中国文学表现的特点。
在西方社会,文学启蒙也是以诗歌、俚语开始,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类文化起源的共性。但与中国诗歌发展不同的是,西方世界对诗歌的创作往往采用长篇来表述,而中国的诗歌更加注重言辞精炼和神韵体现。西方文学史上,长篇叙事长诗、史诗和小说戏剧更加多见。在西方世界的文学表现中,更加重视对所要表达事物的实际描绘,而轻视其意图表现。不论是莎士比亚还是雨果等作家的作品,都以这种方式呈现其文学艺术特色,对真实的客观事物描述要远远大于其意义的描述。因此,西方文学逐渐形成真实描述直达主题的艺术特点。这种文学形式是要求作家、诗人能用自己的文笔语言,像肖像画家那样,能够绘出人物原貌,并能够表达得比原物更美。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不论史诗、小说、戏剧文学,大都采用鸿篇巨制的写实手法来表现。
二、中西方表述形式在文学中的体现
从文学内在因素层面来对比,中国文学更加注重悲欢离合与精神境界的结合,在传统思想下收放适度。而西方文学在这里却突出悲欢离合、灵与肉的分离,经常出现大喜大悲、情绪极度反常的现象。这使得西方文学中悲情结局更加浓重,这也是西方悲剧小说创作众多的特点之一。在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中,《关雎》是最早的一部作品,孔子曾高度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里的淫不是荒淫,而是对作品内容掌控得当。作者对人物感情和故事情节描绘具体生动,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体现出中庸之道的特点。这种文学理论的形成是深受传统儒家理论的影响,成为传统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西方文学表现则恰恰相反,传统西方文学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很多成分是演绎神话英雄故事和历史传奇。在故事演绎过程中多数作品十分理性严肃,逐渐演变成作品的悲情成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曾专门探讨古希腊悲剧特色,在悲剧世界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会引起读者的同情心,在他看来,古希腊悲剧的人物命运以及故事结局的安排,就是希望能够引起读者了解世界的变幻和命运的无常。在感受命运无常中,体会人生的意义和心灵得到的净化。为了突出悲剧效果,古希腊悲剧中的故事冲突往往事发突然而且无可挽回,这让故事主人公经常深陷险境,被命运打压到极限。随着主人公顽强的毅力与命运不断抗争搏斗,观众读者都会体验到主人公与命运抗争的残酷。这让读者在感叹命运不公的同时,更能够审视现实命运。
三、文学审美形态的差异
传统中国文学讲究工整对仗,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相对和谐统一。这使得中国文学更多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特性。而外国文学讲究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分离。外国文学的这种特性,从古希腊神话时代就已经开启。古希腊神话中酒神与日神的严重对立,神话作者所选用的表现手法将人物的善恶美丑,以相对明显的对比进行呈现,这使得西方文学中感性与理论、恶魔与天使的对立表现经常出现在作品中。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剧情开始之时,罗密欧还对爱慕的女孩产生幸福的幻想,可到了第二幕,朱丽叶的出现,使罗密欧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两个人相互爱慕很快就秘密结婚。在罗密欧误杀朱丽叶表兄,为两个人的结合设置了又一道障碍,在罗密欧被逼出走,朱丽叶被父亲强迫嫁人这一系列的感情挫折遭遇后,两个恋人的感情之途蒙上浓重的阴影,故事矛盾冲突已达巅峰。这种情感和现实的强烈反差,符合西方人的审美特点。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两位主角,朝夕相处长达三年,时间的长久,感情的积淀让他们的感情得到升华,也让彼此对对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种感情的积淀和升华,让读者有水到渠成之感。
中国文学侧重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性,这与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伦理有直接关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结果,正是体现了这种现实意义。一对恋人的爱情是建立在深厚感情基础之上的,两个人的双双离去是现实社会制度所造成的。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悲剧成因与中国人的思维有很大反差,更加偏重理想主义倾向。如果不是送信人送错了信,这一对恋人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罗密欧不服毒自尽,他们也会幸福牵手,但故事情节在这里的起伏剧烈,体现出中外文学对情感处理的不同表现,从中也可以看出其审美意识形态的不同之处。
结语
中国文学中语言的精练、意境的深远、含蓄的表达处理,将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展露无遗,如古诗词中寥寥数语,就将叙述事件以及深远含义、映射都涵盖其中,读之令人回味悠长。这种文学艺术表现,曾令其他民族文化叹为观止,这种艺术特色也成为中国文学独有的艺术特征。西方文学艺术表达方式与中国文学艺术有明显的区别,其文学理念的构成也使得西方文学在表达方式上,更加注重实际和直白表述,这也成为西方文学表述场面细腻,对事物,以及人物形象特点勾勒更注重写实风格的体现。这种文学艺术审美价值观的不同,使文学艺术产生不同的风格与特色。语
参考文献
[1]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37.
[2]亚里士多德.诗学・诗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0.
语言与文化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非语言交际与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除了要懂得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文字字面以外的蕴含了许多文化因素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从而就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几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引起的交际障碍来阐述文化在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与种类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samovar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有关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根据samovar的观点,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为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非语言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广泛,其语义也很复杂。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含义,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其分类方法有很多。胡文仲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而环境语则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而后两类则指非语言手段。
二、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是密不可分的。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交际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在非语言交际中,有关文化的表达方式异常丰富,以至于文化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于非语言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语言方面的因素。birdwistell认为,没有一种表现行为是适用于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文化的产物,而不是生理上的遗传或天生的。因此,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的一些情感都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samovar认为,通过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的基本模式,我们可以探寻人们的举止态度;通过非语言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通过对非语言行为的研究可以排除狭隘的文化优越感。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更为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由此可见,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错误破译信息是显而易见的。
1.体态语中的文化差异
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与动作,它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它包括身体语言、手势语、态势语和体语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它也是文化的载体。在体触行为方面,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美国学者将英美文化列为非体触文化。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近体交际的亲密距离非常敏感,人们不才惯相互拥挤,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在捍卫属于自己的领地。尤其是同性之间如拉手、勾肩搭背等行为都被视为禁忌。而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近距离体触并不属于异常现象,人们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亲密、温暖的表现,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同性朋友之间的体触都被认为是非常正常、完全可以接受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2.副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副语言又称伴随语言,它一般指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副语言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最显著的方面之一是对沉默的不同态度。hall曾把“沉默”作为他划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一条重要标准。在他看来,东亚文化如中国、日本、朝鲜等属于高语境文化。在这些文化中,信息往往是通过手势、对空间的利用甚至沉默来传递的,因此对信息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言行为以外的语境。在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人经常采取的沉默态度很不习惯。西方有的学者将东方人的“沉默”视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甚至认为东方人的沉默态度是对交际对方的蔑视或侮辱。而中国人却很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具有丰富的含义。恰到如处的停顿能产生惊人的效果,甚至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3.客体语中的文化差异
客体语言指人工用品,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等。这些物品具备双重功能:实用性与交际性。以交际角度来看,这些用品都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个人特征。东西方文化对嗅觉信息的感受也不一样。中国人适应人身体的自然气味,中国人很少习惯使用香水;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这种人体的自然气味是很难接受的。因而无论男女都注重对身体气味的掩饰,都习惯每天使用香水。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正确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身体气味,即身体气味的文化差异,不能从本民族的喜好出发去厌恶、反感外族文化的生活习惯。
4.环境语中的文化差异
环境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来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颜色、信号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所以环境语也能展示文化特性。
hall在其《无声的语言》中对不同文化对于空间、领地、近体距离等的不同认识作了详尽研究。他认为,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在每种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也不同。在中国,人们比较能够容忍拥挤;而在英美国家,一旦公共场合出现拥挤,人们会马上尽量回避,因为他无法适应过近的近体距离与体触。西方人的领地观念明显强于东方人,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无形的领域被侵犯,就会马上采取各种反应进行维护。领地观念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对待隐私的不同态度。英美文化中的人十分重视保护自己的隐私,这也是他们与中国人交往时感受到的最大的文化冲突之一。东西方文化对待时间的观念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西方人具有更强的时间观念性,他们非常注重守时,并十分珍惜时间。
语言与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作为承载西方文化的有效载体,电影以其独特的诠释方式在不经意间帮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英文电影片名其内含或反映的英语语言文化在当今的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内含的英语习语或俚语可以使我们更生动形象地了解英语文化,而在对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和接受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审美特点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深入,电影作为承载文化及语言的有效载体越来越显示出其在有效传播信息和搭建文化桥梁方面的优势。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意义,电影都能真实地反映目的语社会群体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往往在不经意间帮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语言和文化。有鉴于此,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语言及文化教学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研究范围极广,可谓包罗万象。其中英文电影的片名往往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对我们深入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内涵及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有着重要意义。故本文将英文电影片名作为突破口,研究其内容、翻译和传播在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英文电影片名内容本身学习英语语言文化
许多英文电影的片名本身即是英语习语俚语或者内含部分习语俚语,了解这些片名的来源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清晰地了解英语语言文化。
有很多英文电影,其片名即是一个英语习语或俚语。比如动作电影《虎胆龙威》,其英文片名为DieHard,汉语字面意思为“死硬”。说来有趣,“死硬”这个词实际上来自英语的动词短语todiehard,die的意思是“死”,hard是“硬”,合在一起就是“死硬”,本意是“拼死抵抗”。这是源于英国“中萨克司团”的团长在一次战役中说的一句话:They(指士兵)werealldie-hards(他们都是拼死抵抗的)。他把动词当名词来用了,所以这个团得到了一个外号,叫TheDieHards(拼死团)。[1]随着时间推移,今天已把词义演变为“死硬分子”,意思完全相同。汉语和英语的这种交融确实令人玩味。了解到diehard的含义及其历史渊源,更能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电影主人公约翰·麦克蒂尔的果敢和坚毅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对其硬汉的形象印象深刻。英文电影片名使用习语,往往还具有双关含义。如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其英文片名RomanHoliday就是一个英语习语,但意思另有所指。“罗马假日”源于古罗马时代战俘或奴隶在公开场合彼此格斗或与野兽搏斗,供罗马贵族、奴隶主们观看取乐。换句话说“罗马假日”实际上是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上的快乐和享受,在英语里比喻“以欣赏别人受苦为乐的娱乐”。我们如果知道这一词组的含义,就会深入了解影片的内容,而欣赏电影名的一语双关。
除了片名本身就是英语习语之外,还有许多电影片名中包含英语习语或俚语。这类电影的命名和翻译往往根据电影的题材,找出一个契合的词组或习语,然后从中截取或加以改编。因此,观众一看到片名,首先能从字面的解读知道电影的大概情节,再间接联想到片名原来的出处。举例来说,电影《飞越疯人院》英语片名是OneFlewovertheCuckoo’sNest,“cuckoo’snest”(字面意思是杜鹃巢)怎么和“疯人院”扯上关系了?这是因为杜鹃老是将卵产在其他鸟巢里,在英语里杜鹃的名声很臭,相应的cuckoo俚语解作“疯子”,因此Cuckoo’sNest在英语中是精神病院的意思,译名《飞越疯人院》传神地体现了原片名和影片本身的真谛;而如果对此不了解直译为“飞越杜鹃窝”,那就贻笑大方了!
二、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中体会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外壳,受思维方式支配。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到中西语言的语言结构上亦是相差甚远。从思维方式上来说,“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中国人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电影片名的翻译上就是中国观众习惯于接受那些能够高度概括故事情节的片名,它有利于把握全剧的内容。因此英文片名翻译成中文时很多时候都会照顾到中国观众这种心理特点,其中文译名会体现电影情节或主题。如电影ItHappenedOneNight字面意思为“发生在一个夜晚”,讲述了一个记者与一个离家出走的名门淑女一段偶遇的爱情轻喜剧。中文译名为《一夜风流》,这一译名不仅反映了故事情节,而且不色情不暧昧,照顾到了中国观众重暗示重含蓄的习惯,令人拍案叫绝。此类经典的译名还有GonewiththeWind《乱世佳人》、WaterlooBridge《魂断蓝桥》、RandomHarvest《鸳梦重温》等。而西方人“研究问题都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这种思维反映在电影片名上就是大量采用那些在影片剧情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事、地点等作为片名,如ErinBrockovich,ForrestGump,TheGreatWaltz,Casablanca等,甚至往往简单的一个单词就是影片的片名。针对这类片名,为体现故事情节以照顾中国观众的观赏习惯,译者往往采取加译的方法,即根据电影的内容或类型,把观众未知的影片情节或主题明白地表达出来。比如希区柯克的经典悬疑片Suspicion,字面意思为怀疑,讲的是妻子怀疑丈夫这样一个情节,表现的主题是人的怀疑的力量。中文译名《深闺疑云》“信、达、雅”俱全,“疑云”二字蕴含许多神秘色彩,把希区柯克电影的风格入木三分地体现出来。此类经典的译名还有Saw《电锯惊魂》、Matrix《黑客帝国》、Ghost《人鬼情未了》、Island《逃出克隆岛》等。
另外,顺应论认为片名翻译的选择应该对语言结构进行动态的顺应和选择,也就是有策略地选择那些顺应交际语境、顺应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成分的翻译。汉语作为目的语语言,它的一大特色是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四字格这种语言形式内容言简意赅、形式整齐匀称、语音悦耳顺口,中国观众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因此,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大量采用四字结构或者直接将片名翻译为汉语成语,如影片Collateral,Entrapment,MyFairLady翻译为《借刀杀人》《将计就计》《窈窕淑女》。而一些影片翻译成汉语时会套用某个现成的成语或俗语并稍加修改,比如影片WhileYouWereSleeping,MadMoney,WallaceandGromit,分别套用“一见钟情”“点石成金”“掌门人”译作《二见钟情》《点爱成金》《超级无敌掌门狗》,真可谓妙趣横生。
三、从英文电影片名的传播中领会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片名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影片艺术性的展示和商业吸引力的大小,关系到影片的上座率。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无疑是重中之重,好的译名在推介影片、吸引观众、提高票房收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导视作用。在英文电影介绍到中国市场后,片名汉译传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许多不同的英文电影其汉语翻译都差不多。我们会发现银幕上一系列的“总动员”“一箩筐”等电影,而其英文片名却是千差万别,都有其特定的名字。皮克斯公司的ToyStory是世界上首部电脑制作的全3D动画片,于1995年11月22日在北美公映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无论票房和口碑都是极佳的。它在中国被译作《玩具总动员》,中国的银幕上“总动员”满天飞,在百度百科中输入总动员这一词条,会找到33个以“总动员”命名的影视剧作品。不夸张地说,几乎每年都有电影被翻译为“总动员”,以近几年为例,2004年的TheIncredibles《超人总动员》、2005年的Valiant《战鸽总动员》、2007年的Ratatouille《美食总动员》、2008年的Wall·E《机器人总动员》。如此众多的片名翻译有着模仿旧译的特点,基于商业上的考虑去包装这些片名会让观众对影片产生直接认同。笔者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电影宣传的途径远远跟不上西方,只好借用现有资源影响而保证票房的无奈之举。另外这是否说明了国人的“跟风”及“从众”心理以及影视翻译界急功近利的浮躁,因而在创新力上缺乏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及东西方不同的文明模式和文化精神,造就了东西方人民不同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特征。西方“科学+商业”的文明模式和“理性+利益”的文化精神造就了自律人格,而中国“农业+伦理”的文明模式和“经验+实用”的文化精神成就了他律人格。自律人格因为强调个性,因而有进取意识,有利于自身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西方人养成了开放包容的心理特征,看重独立自主精神。这种心理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使人们敢于标新立异。而他律人格由于缺乏内在自我的支撑,故而依赖性太强,容易忽视、压抑个性。这也造成了国人封闭保守的心理特征。简言之,西方人相对更重个性,重创新;而中国人往往表现得更具趋同性,随大流。
虽然出于推介影片,激起观众的观看欲望的需要,可以利用观众背景知识,通过激活观众原有知识储备而模仿旧译。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借用原有影片的影响,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影片BruceAlmighty《冒牌天神》曾被译作《上帝也疯狂》,这明显是想借影片SisterAct《修女也疯狂》的东风,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疯狂”的译名不如原来的译名接受度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冒牌天神》成功地将影片中Bruce借用上帝“万能的力量”(Almighty)这一内容概括出来,观众很轻松地就获得了影片的有关信息,自然乐意走进影院观看。但《上帝也疯狂》这个译名却无法做到这一点,观众无法从中正确猜测影片内容甚至理解发生极大的偏差,反而丧失了其标志。另外,过多套用原有片名,银幕上出现一窝蜂地“魔鬼”“疯狂”,使得片名翻译缺乏特色,这种现象也受到翻译界的诸多谴责。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追求特色的翻译。如英文电影Wall·E,片名即是片中小机器人的代号,现在大部分网站和杂志还是坚持译作《机器人瓦力》,而非俗套的《机器人总动员》,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夏之秋.趣闻英语手册[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2:156.
傅雷.论文学翻译书[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94.
王炤,井永洁.文化语境顺应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