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范例(3篇)
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范文篇1
[关键词]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引言
21世纪,我国现阶段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608个乡镇,全州总人口428.56万,其中彝族192.56万,占总人口44.9%,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凉山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农业比重高,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的特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凉山民族地区普遍选择了开发特色资源、走特色经济的道路。然而,资源经济毕竟不是长久经济,况且,所谓的特色也因其相对性而不具备绝对竞争力。如何提升市场竞争力,充分释放并尽可能延长特色经济的特色效应?这对于凉山欠发达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稳固增收、农村面貌的改善以及全面小康的建设,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特色农业是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特色农业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对培育区域经济竞争力,对优化地方产业结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民族地区脱贫的需要
到2005年底,全州未能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64万人减少到43万人。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38元,分别较2000年增加1841元和1077元,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文化教育落后,社会发展滞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人均纯收入低。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就业压力加大。
2.民族地区自然条件的需要
(1)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富集。凉山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光照辐射强,无霜期长达230天~306天,光热资源富集,特别是境内的安宁河流域,为仅次于川西平原的省内第二大平原,素有“川南粮仓”、“天然大棚”之称;大小凉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形成独特的多气候带特征,生物资源特别是经济类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适宜发展立体农业、特色农业。
(2)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全州幅员面积大,人均土地22亩,高于全省、全国人均水平。其中山地占71%,平坝占12%,高原占17%,耕地470万亩,耕地面积为765万亩,林业用地4988万亩,草原、草山2716万亩,耕地后备资源丰富,是凉山州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开发的后劲之所在。
(3)生物种类繁多,农作物优质高产。州内优越的光、热、水资源,孕育着我国南北兼有的高等植物200多种,各种生物资源6000多种,其中植物4000多种,动物1200多种,微生物类群1000多种。各种作物生长快,产量高,品质优,素有西南“基因库”之称,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优势
凉山民族地区具有实施特色农业的良好基础。凉山州总耕地面积470万亩,人均1.2亩,其中稻田105万亩,占全州耕地面积的20.8%。全州有宜农荒地480万亩,近期可开发的宜农荒地120万亩。境内安宁河流域地势平坦,物产丰富,精耕细作,大多一年两熟。
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对农民增加收入,解决就业,特色农业产业群的基本建立,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了地区产业结构,支持了地方财政和地方城镇化建设。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培育了农民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风险观念。
三、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
特色农业经营上所呈现的不足与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一是效益低。典型的就是凉山苦荞,有规模,有品质,无规模效应。二是组织化程度低。三是龙头企业少。四是品牌建设力度弱。
1.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规模企业数量少,经营水平不高;基础差,底子薄;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深度不足,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不到位;农产品品牌经营和科技投入不尽如人意;整体竞争力不强。
2.农户参与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凉山农产品加工制造能力偏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仅为5.3%,与同期全省30.2%的比重相比,相差24.9个百分点,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力明显不足。这些产业化中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阻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难题。到目前为止,凉山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业产品传递给外界的,大多数还是传统的“土特产”形象,只在周边地区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无论是市场竞争还是自身发展的逻辑,无论是国内外经验还是本土教训,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普遍面临着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水准的问题。
四、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对策
1.调整农业结构,巩固和加强农业
(1)加强特色农产品良种开发和新技术推广。要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动物保护工程”等项目向特色农业的倾斜力度,加强特色农产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开发步伐,推广更新一批适合西部特点的优良品种。继续实施粮食直补政策,保护粮食生产,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2)建立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要尽快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实行依法保护,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
(3)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广科技应用和技能培训,增强自然灾害和动植物疫情的防治能力。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教育培训体系。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拓宽农机服务领域。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4)加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采取工程、农艺、化学控制和生物技术等,注重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实施保护性耕作。积极推广沼气等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2.培育壮大与产业化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业
凉山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资源十分丰富,开发的潜力巨大。应以产业化、协作化、标准化的要求改造传统农业。在此基础上,还应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更为优惠的政策,以农户增收为核心,以西昌卷烟、豪吉、三牧、华宁等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烤烟、马铃薯、蚕茧、畜禽肉等大宗产品和花椒、干杂品、荞麦、水果等特色产品为重点,以工农商协作、互利互惠的经营模式,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包装,切实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增值链;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牧产品交易市场的作用,拓展流通渠道。
3.培育西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要落实国家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依托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基地。重点建设好安宁河流域80万亩优质稻基地、100~150万担国家优质烤烟生产基地、25万担国家优质蚕茧生产基地、70万吨高产糖料基地、1万亩优质花卉基地、20万亩反季节蔬菜基地;积极发展会理石榴、盐源苹果、雷波脐橙、凉山白魔芋、西昌花卉、凉山苦荞、优质花椒、布拖洋芋等基地,努力把凉山建成全国优质烤烟、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4.加快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步伐,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前提,积极开发优势资源。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有经济从战略上调整布局,形成比较合理的布局和结构,大胆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通过股份制改造,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发展混合制经济。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清理和取消妨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个体和私营经济。
优化投资环境,构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模式。状大民营经济,在民族地区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的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
发展民营企业,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民族地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比如:食品工业要以“绿色食品”为目标,进一步扩大名优产品比重,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发展调味品、酒类产品、畜产品、果蔬制品、绿色保健食品。重点推动豪吉集团、正大集团、禾嘉集团、重啤集团、喜德火把液、华宁公司等一批企业加工项目的发展壮大。
5.继续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牲畜养殖,保护粮食价格,增加农民农畜产品收入。针对农村和农业生产特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在食品加工、采矿、建筑、商贸、餐饮等劳动力密集行业,以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搞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农村信息、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规范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加强农村劳务输出,增加劳务收入。坚持“少取多予”的方针,加大中央扶贫转移资金,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养老保险、合作医疗覆盖面,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在西部开发的专项资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资中,应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田基本建设、草原建设、旱作节水设施和保护性耕作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特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培育、开发和推广。各地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鼓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凉山特色农业。
参考文献:
[1]凉山州统计局:凉山统计年鉴2006[J].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
[2]凉山州人民政府:凉山年鉴2007[J].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
[3]师佳英: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名牌战略研究[J].太原:经济师,2008,1
[4]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2,3
[5]张克俊:论特色农业的理论与发展思路[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1
[6]刘志民等: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1
[7]王向明等: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别,2000,6
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物流发展;城乡收入;差异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4-0031-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去掉物价指数的影响,1978-2007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为9.2%,人们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居民收入差异也在不断扩大,如果将居民收入差异进一步细分为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异、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异和城乡居民收入差异,那么,1978-2007年,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0.16上升到0.34,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0.2124扩大到0.362,而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则由0.165扩大到0.50,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0.4。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三种类型的差距中是最大的,而众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YaoandZhu,1998;KhanandRiskin,1998;KanburandZhang,1999;李实,2003)[1-4]也表明,中国巨大的收入差距与城乡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有关,sicular[5]等人的研究甚至认为中国的收入不平等有一半以上可归咎于城乡差距,对其原因,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其中,陆铭、陈钊(2004)[6]分析认为城市化率、地区间人口户籍转换、经济开放、非国有化以及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还有其他学者认为农副产品价格的管制、不合理的农村税赋安排、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就业市场的歧视、金融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等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从现有文献来看,基于物流发展视角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作出实证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物流在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属于基础性活动,涵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农产品的流通加工以及信息服务等多个方面。物流业的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农产品运输、仓储环节的损失率,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农产品具有生物属性,容易腐烂变质,而目前中国农产品物流以常温物流为主,这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率较高。有数据表明,中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仓储等物流环节的损失率在25%~30%之间,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在5%以下。因此,物流业的发展可以通过降低农产品物流环节的损失率提高农民收入。二是通过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农民收入。物流业的发展可以使农业生产资料以更少的中间环节、更快的速度供给到农村,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农民收入。三是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物流业的发展可以加快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速度,不仅可以创造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减少损耗,而且通过农产品的初加工、深加工,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一个地区的物流业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该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在城乡间的快速流通,从而增加该地区的农民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异;反之,物流业发展水平低,则不利于农民增收,城乡收入差异则较大。
二、模型建立与数据说明
笔者从研究收入分配的文献中受到启发,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认为影响城乡收入差异(UC)有很多因素,主要可概括为物流发展(wl)、经济增长(y)和其他控制变量(x)。其函数表达式为:
UC=f(wl,y,x)(1)
对(1)式全微分可得:
dUC=■dwl+■dy+■dx(2)
对于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的度量,笔者以两个指标来表示,一是以地区物流业从业人员占该地区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表示(wly)。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1994年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因此笔者采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从业人员占该地区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来表示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二是各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度(wlu)。对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度,笔者采取了以各省区的铁路和公路里程之和与该省区的国土面积之比表示,网络密度越高,则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度就越大,反之则越低。即:
wl=(wly,wlu),全微分可得:dwl=■dwly+■dwlu,代入(2)式可得:
dUC=■dwly+■dwlu+■dy+■dx(3)
在(3)式中,UC为城乡收入差异,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值表示;y为经济发展水平,以各地区的人均GDP表示;x为一系列控制变量,参考相关文献,笔者设定这些控制变量为: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城市化、财政支出。其中,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行衡量并用cj表示;市场化水平以非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出的比重进行衡量并用op表示;城市化率则以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之比来衡量,用ur表示;财政支出用当年各地政府财政支出额占GDP比例来衡量,用gov表示。
因此,回归方程设定为:
lnuc=?琢+?茁1lnwly+?茁2lnwlu+?茁3lny+?茁4lncj+?茁5lnop+?茁6lnur+?茁7lngov+?着it(4)
三、实证分析
考虑到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除了对中国整体物流业发展与城乡收入差异的关系进行分析外,还分别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进行检验:
(一)全国物流业发展与城乡收入差异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采用中国31个地区1998-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1.各变量的面板单位根检验。为了避免虚假回归,对式(4)中的8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面板单位根检验的方法较多,但每种方法都有优缺点,笔者选择Levin,lin&Chut、Im,PesaranandShinW-stat、ADF-FusherChi-square、PP-FisherChi-square四种检验方法,并选择四种方法检验一致的结果。检验结果见表1。
表1结果表明,开放度ln(op)变量的原始序列为平稳序列,而城市化率ln(ur)的一阶差分序列仍不平稳,为I(2)序列。其他变量的原始序列没有同时通过四种方法的检验,而一阶差分项则同时通过检验,这说明除ln(op)、ln(ur)之外的其他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
2.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及协整方程估计。由于ln(uc)、ln(wly)、ln(wlu)、ln(y)、ln(cj)、ln(gov)6个变量都是I(1)序列,存在协整的可能性。Pedroni(1999)[7]提出了基于EngleandGranger二步法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方法,该方法以协整方程的回归残差为基础通过构造统计量来检验面板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因此,笔者采用两步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经过检验,产业结构变量ln(cj)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将其剔除,重新检验,在式(4)基础上,进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残差的面板单位根检验表明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相关的统计检验值说明模型的估计结果令人满意。但是,物流业发展水平ln(wly)这一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三个变量则都通过检验。衡量物流业发展的两个变量其系数皆为负值,表明物流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尤其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度(wlu)这一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显著地促进了城乡收入差异的缩小。由于笔者采用的是对数方程,因此,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度每提高1%,城乡收入差异将缩小3.3696%,这验证了上面的理论分析,同时也说明,物流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经济发展水平ln(y)这一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137120,表明在过去的10年中,经济发展使中国城乡收入差异扩大;同样,财政支出变量回归系数0.239606,也表明了政府的财政政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异,这与中国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有关,大多数财政支出集中于城市投入而忽略了农村投入,虽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已经实施,但效应还没有显现出来[8]。
(二)东、中、西部①地区物流业发展与城乡收入差异分析
1.三大地区城乡收入差异比较。由表3看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有一个从东部往西部逐渐扩大的梯度,东、中、西部地区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一直呈现扩大趋势,最高值出现在2007年,分别为2.61和3.02;而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最大值出现在2003年,之后又逐渐缩小,但到2007年,差异仍然为3.84,在三大地区中是最高的。
2.三大地区物流发展对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在对三大地区的分析中,首先对6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同全国的一样,皆为I(1)序列。进行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见表4。
表4结果表明,回归结果较好,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三大地区经济增长变量ln(y)对城乡收入差异扩大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每提高1%,城乡收入分别扩大15.49%、16.62%和11.96%,与全国的结论一致;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在三个地区都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政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异扩大同样为显著的正向作用,支持了陆铭(2004)、陈伟国(2009)等学者的研究结论。
笔者重点关注物流发展对城乡收入差异的作用:东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度指标ln(wlu)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衡量物流发展的两个变量ln(wly)、ln(wlu)对城乡收入差异的回归系数都是负值,表明东部地区物流发展能促进城乡收入差异的缩小;中部地区物流发展的两个变量ln(wly)、ln(wlu)分别在10%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系数同样为负值,同样表明了中部地区物流发展对城乡收入差异缩小的影响;而西部地区ln(wly)对城乡收入差异扩大具有正向作用,ln(wlu)虽具有负向作用,但极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主要以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为主,农业生产在农民收入中占的比例较低,因此,物流业的发展对农民收入增加有限,从而表现为扩大了城乡收入差异。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采用1998-2007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物流业发展与城乡收入差异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就全国整体而言,物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城乡收入差异的缩小,衡量物流发展的两个变量ln(wly)、ln(wlu)每提高1%,城乡收入差异将缩小2.52%、3.37%。第二,从三大地区来看,物流发展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异缩小具有较明显的影响,而对西部地区影响则不相同,其中ln(wly)具有扩大城乡收入差异的作用。第三,物流发展对三大地区城乡收入的影响差异较大:物流业发展水平每提高1%,东部和中部城乡收入差异分别缩小3.71%、11.06%,西部地区则扩大23.40%;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度每提高1%,东、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异分别缩小1.45%、13.41%和0.68%。第四,经济增长和政府支出对全国和三大地区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正向作用。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表明目前中国正处于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效应“倒U型”的左边上升阶段;而政府支出的正向作用则表明过去10年中,中国的财政支出主要集中于城市投入而忽略了农村投入。
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已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物流发展在缩小城乡收入差异方面的作用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此结论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异又寻求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当前,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中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并把物流列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但主要是针对城市物流,而农村地区物流在发展水平极其落后的情况下,获得的政策支持仍然比较少,根据本文结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中国农村物流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合理、顺畅流通,以此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异。
1.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地区获得的投入有所增加,但农村物流设施建设仍显相当落后,农产品运输、仓储手段落后,成本高,因此,必须加大投入,提升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水平。
2.改革传统的流通渠道和方式,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原有的农资和农产品流通渠道长,环节多,成本高,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全面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生活资料流通网络建设。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与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开展农产品从“农田到超市”的一体化物流通道,促进鲜活农产品跨地区流通[9],同时,建立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资流通体系,形成畅通、便捷、低成本的城乡农产品和生产、生活资料物流网络。
3.培育和壮大农村地区的物流主体,充分利用物流的流通加工环节,实现农产品增值。目前,中国的农业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制度,决定了众多小规模、分散的农户成为农产品物流的主体[10]。“重生产、轻流通”,绝大多数农产品是以采摘后的初级形态进行销售,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因此,必须培育农村地区的物流骨干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实现农产品的增值。
基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国情,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必须从农民自身出发,寻找更多改变农村现状的途径。针对当前中国农村、农业的现状,通过构建一个合理的现代化的农村物流体系,对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中部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西部包括重庆、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参考文献:
[1]YaoshujieandZhuLiwei,1998,“UnderstandingIncomeInequalityinChina:AMulti-AnglePerspective”,EconomicsofPlanning,31.
[2]Khan,AzizurR.andCarlRiskin,1998,“IncomeInequalityinChina:Composition,Distributionandgrowthofhouseholdincome,1988-1995”,ChinaQuarterly,June,221-253.
[3]Kanbur,RaviandZhangXiaobo,1999,“Whichregionalinequality?Theevolutionofrural-urbanandinland-coastalinequalityinChinafrom1983to1995”,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27,686-700.
[4]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季刊),2003,(2).
[5]Sicular,T.,X.Yue,B.Gustafsson,andS.Li,2007,“Theurban-ruralgapandincomeinequalityinChina”,ReviewofincomeandWealth53(1):93-126.
[6]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7]Pedroni,P“criticalvaluesforcointegrationtestsinheterogeneouspanelswithmultipleregressors”OxfordBulletin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99,61,653-670.
[8]陈伟国,樊士德.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效应研究[J].当代财经,2009,(3).
[9]陈婧.现代农村物流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
[10]黄祖辉,刘东英.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与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4).
LogisticsDevelopmentandUrban-ruralIncomeGap
ZhangJiansheng1,2
(1.CollegeofLogistics,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0031,China;
2.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ChongqingThreeGorgesUniversity,Chongqing404000,China)
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范文
一、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基础和条件
(一)地理区位优势突出
广西地处中国华南地区西部,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从东至西分别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省接壤,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枢纽作用。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联系中国—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是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和大西南出海通道,是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广西北部湾港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新的战略支点”建设,广西作为中国和东盟互联互通中心地带的特殊区位优势会更加凸显。
(二)农业经济发展良好
广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富集的资源优势,盛产的农产品主要有南亚热带水果、蔬菜、甘蔗、麻类作物、桑蚕、药用作物、香料作物、松脂、桐油、三黄鸡、奶水牛、水产品等。2008年以来,广西紧紧抓住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两个重点,农业农村经济一路保持“广西速度”,高歌猛进。2012年广西农业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农村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2207.3亿元,比上年增加21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农业增加值1091.76亿元,增长5.6%。广西农业经济总量已连续两年稳居西部省区第2位。
(三)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
近年来,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截止2012年底,全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31家(占广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的2.3%)、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近200家,其中年销售10亿元以上17家,构建起较完善的农业、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梯队。广西农业龙头企业有效地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涌现出以南糖集团(糖业)、金源公司(木薯)、华虹集团(桑蚕)、梧州松脂公司(松脂)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群。目前,广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强,成为广西支柱产业之一。
(四)政策机遇多重叠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建立、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尤其是海上互联互通启动建设、广西北部湾港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关于切实加强全区农产品销售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2011)等国家和广西一系列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产品流通政策的出台,中国—东盟农产品市场需求稳步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农产品总量的70%以上销往全国各地,部分出口东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2012年广西对东盟出口的农产品达6.3亿美元,占广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8.5%。
二、建设面向东盟的广西农产品物流体系的主要障碍
(一)物流技术落后导致损耗较大
由于农产品是有生命的动物性与植物性产品,存在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易腐烂变质等问题,大大限制了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所以农产品物流特别要求“绿色物流”。广西农产品种类繁多,且多半属于新鲜蔬菜、时鲜瓜果、生鲜蛋、鲜奶、鲜活水产品和禽畜等鲜活农产品,需要冷链物流、保鲜等技术及设备。但目前广西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形式为主,不利于进入东盟市场,且农产品在物流活动中损耗很大,单单水果蔬菜在运输过程中就有23%的损耗率,而国外发达国家仅有5%。同时,农产品的加工包装能力较低。广西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仓储、运输工具等相应设施大多较为落后,且农产品大宗物流的一般环节中,未加工的农产品占大多数,至使大多数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产品保鲜技术的落后而损失巨大。
(二)公、铁、水(海)等多式联运尚未形成
基于农产品特点和区位地理优势,广西农产品流通特别是农产品出口东盟需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支撑,即公路、铁路、水(海)运等运输方式的无缝链接。但目前广西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较为成熟的多式联运系统相比,其农产品物流的运输基础还比较薄弱,多式联运系统在“联”的方面还很欠缺。具体表现在:全区主要运输通道均存在通道供给单一、节点衔接性差等问题。由于各地、各部门在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方面“各自为政”,公、铁、水(海)等各种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仍未实现互通互联。疏港道路衔接不畅,且主要港口缺少与铁路、高速公路等快速高效的集疏运方式,公水(海)联运、铁水(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滞后,制约了广西水(海)运优势的充分发挥,农产品物流出口营运成本居高不下。
(三)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
广西的农户经营分散,且农业信息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农业物流资源信息不集中,导致信息共享度低、流通不畅,对于生产、销售、农产品价格等信息的获得只是依靠传统方式,没有形成农产品物流信息采集和交换平台,造成供需双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一是物流信息网络不健全,目前虽然已经有了广西农业信息网,但农资信息网和农产品加工、仓储网特别是面向东盟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网仍鲜有建立;二是企业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相互联网和信息共享程度低,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不足;三是计算机在农村的普及使用率较低,农民应用网络电子交易极少。另外,对广西部分地市农产品市场供给信息的调查显示,不提供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的占63.2%,可见目前的批发市场在信息提供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缺乏有力的信息导向,广西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带有盲目性,流程带有不合理性。
(四)广西龙头物流企业较为缺乏
农产品物流企业在农产品从产出到消费整个物流过程的成本节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广西农产品流通市场化水平低下,物流成本偏高,已成为导致广西本地市场供需矛盾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更为关键的工作已从生产领域转入流通领域。据不完全测算,全区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30%左右,鲜活农产品达到40%以上,而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即为整合化、系统化、产业化的龙头物流企业的运作和支撑。但在广西,整体物流产业发展尚不成熟,作为物流产业发展新势力的农产品物流,更是缺乏旗帜性企业引领行业发展。截止2012年底,全区示范性的大型龙头物流企业不足10家,应对东盟大市场更是缺乏整体竞争力。
(五)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保存、运输等作业有特殊要求,所以发展农产品物流,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从事仓储、加工、配送、通讯设备和计算机维护、经营、管理等业务,促进农产品物流发展。物流经理、仓储主管、配送主管、采购经理、物流总监、物流系长(外资、合资企业)等岗位的人才已经成为广西人才市场最急切需要的几项专业人才。与此相对应,目前广西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人才结构很不平衡。从事农产品基础物流的如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储运活动的人受过专业物流教育的非常少,而了解东盟市场需求、掌握国际物流标准和熟悉东盟国家语言文化的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三、建设面向东盟的广西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广西—东盟农产品立体物流路径建设
广西农产品要走出广西、走进东盟、走向国际市场,客观上需要建设与时俱进的物流渠道。农产品物流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要求很高,广西须在完善区内公路网络和水路结构的基础上,把加快出海出省出边国际大通道建设作为突破口,统筹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管道等综合运输方式协调发展,不断拉近与东盟国家和发达地区的距离,形成广西—东盟农产品立体物流网络体系。目前,广西北部湾港拥有集装箱班轮航线30多条,每周50多个班次。其中,防城港—香港—蛇口—海防集装箱班轮航线、防城港—巴生—新加坡—曼谷集装箱直航班轮航线,以及广西沿海港口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巴生港、泰国曼谷港、越南海防、胡志明港等航线相继开通,但所到港口仅占东盟国家主要港口的1/5。2012年底,中国—东盟陆路通道(沿海公路重要路段)钦州至崇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与此同时,广西德保至靖西铁路开通运营,结束了广西与东盟国家只有一条经凭祥至越南的铁路的历史。事实上,随着CAFTA的建立和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启动,港口(航运)、公路、铁路已成为广西—东盟农产品物流的主要载体。因此,广西应积极参与和推动多区域交通运输合作,深化中国—东盟交通运输合作,积极协调推进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交通建设,推进和加快中越界河桥、中越峒中大桥建设,发展与越南纵深地区的运输线路,积极推动开通桂林至河内、百色至高平等国际道路运输班线,增加广西北部湾港与东盟班轮航线,以适应广西—东盟农产品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二)加快农产品流通标准化与规范化进程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标准化、规范化已成为取得竞争主导地位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包装、储存、运输、装卸、搬运等环节,要充分考虑产品形态、腐变性、串味性、抗震耐压性、通风透气性和吸潮吸湿性等特点,以保证在物流过程中不变质、不污染。广西农产品物流要适应WTO(世界贸易组织)和CAFTA的要求,采用国际标准,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如货架、装卸运输机械、货物包装箱(袋)等,不断改进物流技术,实现农业物流活动的科学化、合理化。一要大力推进广西农产品流通标准化进程,把标准化作为农产品现代流通的基础和抓手,通过推行农产品流通标准化,促进生产标准化,从而解决消费者安全消费的问题。二要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可追溯系统建设,以广西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现代物流调运服务平台建设依托,通过推进“农超对接”、发展“农批零对接”、提升“农批批零对接”模式,建立起电子购运销凭证和台帐制度,形成以集配中心为始端、零售为终端,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全过程追溯链条,从而实现广西农产品流通的全程可追溯。只有推行标准化,才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才能使价格较低的农产品产生应有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农产品物流龙头和品牌建设
加强广西农产品物流龙头和品牌建设,对加快全区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发展、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着力农产品物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培育,重点建设广西“十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十大农畜产品加工产业群”、“六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中国—东盟(钦州)农产品大市场,形成联合舰队效应;以经营自治区级以上名牌、著名商标农产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范围,凸现品牌效应。在农产品物流项目建设方面,大力发展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重点抓好与中粮集团、中化集团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合作,以广西南方农产品物流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和特色农产品,并通过提高品质、精深加工、精细包装、拓展市场;在“象州红米”、“灵山荔枝”、“西林砂糖桔”等已有部级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批新的具有较大产业规模效应的新品牌,切实提高广西农产品出口东盟的品牌竞争力。
(四)整合市场主体,完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
广西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应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整合市场主体,实现农产品“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美国农业生产和贸易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农产品物流量大且非常频繁。在最为先进和完善的物流理论指导下,美国拥有一个庞大、通畅、复合、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日本物流发展十分迅速,这与政府确立海运立国战略和对物流业的宏观政策引导有着直接的关系。荷兰位于欧洲的中心地区,它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发展农业物流。当前,广西应围绕全区农业主导产业,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为依托,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增强市场的辐射能力,全面提升市场功能,使之成为强有力的农业物流纽带。重点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中的带动作用,突出产品特色,在已初步形成的南宁、柳州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框架基础上,新建、改造和扩建若干有特色的批发市场。重点建设一批面向东盟的广西农产品批发企业定点市场,健全和完善具有地域特色专业市场。要建立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重点,政府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农民自我服务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以中国—东盟农产品市场准入系统为平台,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强化市场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促进城乡市场的协调发展。
(五)拓宽流通渠道,打造现代农产品SCM模式
广西农产品交易目前仍以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为主,通过新兴流通渠道进入消费领域和东盟市场的农产品比重都比较低;批发和零售功能在空间上混为一体,常常导致人、物流混杂和环境污染。农产品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模式则是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农户)、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农产品加工、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在现代农产品SCM模式理论下,广西应加快原有农产品及农资流通企业资产重组改造,建立健全以地市、县(区)级供销系统和农业经济企业为重点,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农资物流专营购销体系,改变目前规模较小和松散运行的现状。按照农业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资购销企业、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物流配送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成立生产协作小组,实施整合型生产物流机制,将区域内的农作物耕作、田间管理及农产品的收获、加工、存储等作业形成的物流统筹由共同机制运作,引入HACCP和ISO14000系列标准等认证,确保食品安全,着力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