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媒体与视觉设计艺术范例(3篇)

时间:

媒体与视觉设计艺术范文篇1

关键词:数字媒体;语境;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B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3-0136-02

在数字时代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媒体行业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人们越来越重视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在媒体中的作用。当前社会,人们对数字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进行视觉艺术上的创新,才能使媒体行业获得长效的发展。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正在朝着虚拟化、交互化、网络化等方向多元发展。因此,探究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十分有必要。

一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理念

媒介是艺术存在的基础。艺术和媒体从产生之日起,两者就有着紧密且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介就是将新媒体的艺术联想具体运用到新媒体的艺术实践中的载体。再通过对新媒体的反思和批判,将成果集中体现出来就成为了新媒体艺术。在艺术领域中应用数字技术,能够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创作平台,创新艺术形态,使其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可以将设计师的理性思维与艺术的感性思维有机融合在一起,利用数字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媒体技术,开展新的艺术形式。既可以将其定义为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数字技术全面参与或者部分参与的创作活动,也可以将其定义为具有数字技术特征的艺术作品本身的创作活动。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在创作过程中、承载过程中、传播过程中、鉴赏过程以及批评过程中,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当作技术支撑,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艺术形态。在艺术审美的感受方面、体验方面以及思维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设计师通过计算机等数字设备,对自身的创作理念进行描绘和创作,最终实现带有数字技术特征的艺术作品的产生。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就是通过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数字技术作为传播媒介,向观众展示作品,为观众提供参与平台和互动平台。

二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特征

(一)交互性和超文本

互联网使视觉艺术实现了“超文本”的构想,观众能够使用一种和传统观看方式完全不同的方式,只需要利用电子搜寻功能就能够快速正确地找到任一文本。利用“超文本”的特征。观众可以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进行艺术观看,而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线性观看方式。不需要观众一页一行甚至是一本地去观看,而是通过直觉、想象的方法将这些信息联结起来。交互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关于虚拟空间,可以通过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计算机用户进行互动。第二,关于现实空间,利用根据传感器设备、激发器设备以及计算机组成的系统,对人体的位置、人体的触摸、人体的声音进行检测和反应。第三,关于信息扩散和传播。计算机网络上的终端具有信息接收功能以及信息发送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可以实现人机的双向互动,达到信息扩散和传播的目的。数字媒体技术使信息的扩算速度和传播速度更加快速,在信息量的规模上也比以往更大。不仅如此,数字媒体技术还为人机互动提供了交流和体验空间。因此,交互性是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最突出的体征之一。

(二)现实虚拟以及沉浸体验

现实虚拟即通过计算机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创建出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世界,为观众提供视觉方面、听觉方面以及触觉方面的感官模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世界,能够及时地、无限制地对三维空间里的各项元素进行有效观察。虚拟的现实和真实的现实,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第一,虚拟的现实世界是真实现实世界的特殊部分。第二,虚拟的现实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相互平行。第三,虚拟的现实世界和真实的现实世界相互套叠。沉浸是指当事人把自身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某一境界或者某一思想活动中的特殊精神形态。这种精神形态通常表示人们对这一境界高度向往,这种思想活动往往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把这种“沉浸”体验当作创作的最高追求。沉浸体验是在陈金技术支撑下所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三方面的表现,第一,全感官体验。第二,参与性。第三,戏剧性。

三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

(一)将科学信息技术和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进行完美结合

当前社会,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都在飞速地发展和创新,在许多行业和领域都在引进相关的科学信息技术,并且效果非常显著。推动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不仅能为科学信息技术增加更多新的活力和元素,还能够促进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拥有更多的创作平台、展示平台等。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蓬勃向上发展的同时,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风格和优势特色被彰显和强调,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将科学信息技术和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进行完美结合,是当前信息化时代最基本的要求和最根本的标志。只有这样,才能为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动力。

(二)对虚拟艺术进行创新

虚拟艺术就是将传统的艺术形态进行打破和创新,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艺术的模仿和复制,对艺术的应用方式高度重视。传统的艺术往往是通过平面二维的方式进行作品的展示。而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则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数字技术对作品进行三维空间立体的展现。首先,设计者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利用数字技术,对虚拟的事物进行适当地发挥和联想,展现出事物的三维立体形态。其次,利用虚拟技术改变艺术在时间上的进度,让观众能够在同一时间里对大量的事物进行观察和体验,实现艺术从图像世界到视觉艺术世界的创新发展。

(三)利用高科技作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载体

视觉艺术从诞生之初到今天,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改革浪潮。视觉艺术从诞生以来,就在各个发展时期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新鲜的元素,也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特别是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更为显著。在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基础上,注入先进的高科技技术,并且把这些高新技术当作艺术创造的后盾支撑。利用高科技作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载体,在现代视觉艺术创作中十分普遍。例如,电影行业、网络行业、电视行业都利用了高科技作为艺术载体,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场恢弘的视觉盛宴,让观众在体验画面真实感的同时,还深切感受到了设计师创作的艺术理念。利用高科技,可以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带来新的创作元素和新的创作活力,使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元素和新活力,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视觉信息的跨界组合,实现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多维创新

对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进行创新,就是对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因此,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设计师不仅要对艺术形式创新,艺术风格创新,还需要对艺术语言创新,艺术手法创新。在这些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设计师的思维模式。设计师的思维模式就是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最根本的动力,通过设计师运用自身的大脑对当前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模式进行改变。只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才能够取得高速地发展和进步。利用视觉艺术实现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多维创新,就需要设计师在不同的领域对各种艺术手法进行不同的尝试和创新,并且将人脑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从而实现视觉艺术形式上的多维创新,让这些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等从多维度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引入新的活力和新的生机。

(五)对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观念进行创新

虽然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在实际创作中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尽管如此,对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观念进行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技术研究人员要具有先进的相关艺术观念,只有这样,技术研究人才才能够研发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视觉艺术的创作提供物质条件。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设计师们先进的艺术创作理念。其次,观众也要具有先进的艺术观念。传统的视觉艺术体验方式在观众的心中已经基础深厚,不易动摇了,观众习惯于传统的视觉艺术体验方式,特别是老年人极其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传统的行为模式使观众的思想得不到解放,造成创作过程中的时间浪费、劳动力浪费以及资金浪费。因此,对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进行创新,就要重视技术人员和观众的观念更新,从而为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引导人们对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具有交互性特征、超文本特征、虚拟性特征以及沉浸性特征。因此,对该视觉艺术的创新需要从这些特征着手,融合技术和艺术,创新虚拟艺术,利用高科技作为艺术创作的载体,整合视觉信息,转变艺术观念。

参考文献

[1]谢晓彤.城市数字媒体语境下如何看待视觉艺术的创新[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1:123-124.

[2]季晓奕.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研究[J].艺术科技,2015,03:189.

媒体与视觉设计艺术范文

一、为什么要创建新艺术理论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从“多媒体艺术”的时代特色和艺术属性谈起。

(一)多媒体艺术的时代特色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艺术是在信息时代问世的,

因此在对待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上,不可避免地带着很深的时代烙印。正是由于这一时代特色,需要我们转变看待艺术的观念。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在跨领域、多元化意识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人们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科学技术与艺术,认识到二者实际是人类追求的两大目标:“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

信息时代四大热门课题之一的人性化、自然化界面设计,其显著的特点便是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旨在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例如在去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一方面通过“水立方”、“鸟巢”等建筑,体现了“工程艺术化”的设计思想,将一座座现代化的场馆建筑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示在人们面前;另一方面通过开、闭幕式的表演,反映了当今“艺术技术化”的时的支撑,有时甚至内化为艺术因素融入到表演之中,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又如在电器商场中,集功能与式样于一身的各种手机、冰箱、电视机、电脑、复印机等家电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使顾客在满足视觉美感的环境中享受购物的乐趣。因此,信息时代对当今科技人员的要求是,除了掌握本专业的技术外,还应该具备起码的艺术修养,通过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结合,才能实行对产品进行人性化和自然化的设计。

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设计、开发媒体教材时,只有将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艺术结合起来,才能将多媒体作品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学习者在满足审美需求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多媒体艺术的艺术属性

讨论多媒体艺术的时代特色,旨在说明信息时代设计观念发生了变化,即人们对产品(或作品)的功能与审美是并重的,应该转变那种重技术制作、轻艺术设计的过时观念;而讨论多媒体艺术的艺术属性,则是强调艺术类和技术类的思维方式不同,学习多媒体艺术要按艺术思维方式去学。

设计、开发多媒体教材,对于许多非艺术专业的人来讲,可能缺乏所谓“艺术素养”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艺术素养包括艺术基础知识和艺术思维方式两个方面。前者是有形的,可以通过阅读有关书籍等方式很快地补上;后者则是比较容易被忽视,而且是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非艺术专业的人,在学习艺术代特色,表演中采用的高新技术,不仅是对艺术呈现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淡化逻辑推理的理性思维,逐渐养成用视(听)觉经验和审美心理观察事物的感性思维习惯。[2]例如,在学习“点以忽略外观形态为特征”的概念时,一方面讲可以将画面上满山遍野的羊群或马群都视为一些点(需要忽略外观形态);另一方面又讲必须将这些羊或马的形态画出来,而不能用—些圆点替代,否则分辨不出“羊群”和“马群,’(不能忽略外观形态)。像这类“自相矛盾”的问题,只有按艺术思维方式才能学习进去。

特别是多媒体艺术,由于它具有跨领域、多元化的时代特色,更是连搞传统艺术的人也需要更新观念,否则则难以适应设计多媒体教材的需求。现在研究表明,多媒体教材中表现出来的多媒体艺术,不仅包含了美术、摄影、音乐、动画、影视等领域中的艺术元素,而且还涵盖了运用影视领域中编辑功能和计算机领域中交互功能的艺术;不仅需要遵循艺术规则,而且还要遵循认知规律。因此前一阶段为了设计多媒体教材的需要,仅仅通过学习美术或影视艺术来提高艺术素养的做法是不够的,充其量只能视为在新艺术理论问世之前的过渡之举。

综上所述,便可以理解为什么笔者提出要专为设计、开发多媒体教材创建一门新理论的缘由。经过一大批专业人员近八年的努力,现在这门新理论终于建成了。它不仅为上述各类艺术媒体及各类画面组接功能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归纳整理出几十条可供操作的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以便在设计、开发多媒体教材时有章可循。这门新理论叫做“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TheMultimediaDesignTheory。顺便说明,英文Multimedia有两种译法,即“多媒体”或“多媒体画面”,后者意指在画面上呈现的多种媒体),表明该理论与那些基于画面呈现的美术、摄影、动画、影视等传统艺术是兼容的。

二、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简介

对新创建的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有一条基本要求,即让多媒体艺术所包含的各门类艺术媒体,及其所遵循的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均以统一的形式在多媒体画面上运作,而且由新艺术理论得出的结论,应与传统艺术兼容。由此确立了创建的思路,即在深入研究各门类艺术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并且将新艺术理论建在各门类艺术的共性之上。看来这个在艺术领域中难解的课题,只能跳出艺术领域之外去寻找解法。事实上,支撑该理论框架的基础便是从系统论中引入的:将各门类艺术视为不同的系统,每一系统都由构成该系统的若干基本艺术元素(或基本元素)所组成。这就是各门类艺术的共性,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两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

—方面按照各门类艺术基本元素(Elements)的异同,对传统艺术重新分类。研究的结果是,将计算机作图艺术和摄影艺术合并,形成静止画面艺术(简称为“图”);将动画艺术和影视艺术合并,形成运动画面艺术(简称为“像”);将计算机文本独立出来,形成文本呈现艺术(包括标题文本和说明文本,简称为“文”);将影视中的声音独立出来,形成声音呈现艺术(包括解说词、背景音乐和音响效果,简称为“声”)。这就是说,可以将构成多媒体画面的基本元素分成四类,分别简称为“图”、“像”、“文”、“声”。这些门类的媒体在多媒体画面上的呈现艺术,称为“媒体呈现艺术”。此外,研究还进一步表明,多媒体画面艺术是由两类艺术组成的,除媒体呈现艺术外,还有另外一类“画面组接艺术”,这便是将计算机领域中的交互功能与影视领域中的编辑功能合并形成的,用于组接(包括电视画面、动画画面在内的)运动画面的艺术。在多媒体教材中,媒体呈现艺术属于教学内容的认知范畴,而画面组接艺术属于教学过程的策略范畴。

另一方面对画面艺术形成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图、文、声、像均由各自的基本元素构成,但是它们在画面上呈现所产生的视、听觉效果,却并非取决于这些基本元素本身,而是由基本元素衍生出来的视觉要素(VisualEssences)或听觉要素(AudioEssences)决定的。[3]换句话说,可以将画面对视、听觉形成的客观剌激分为两类:显性剌激(即基本元素)和隐性剌激(即视、听觉要素)。从主观方面看,由于人在知觉过程中,经常有长时记忆中的经验、知识参与,往往使人的知觉比客观剌激之和还要多,在认知心理学中将此多出的部分叫做“新质”(或“格式塔质”)。画面上由显性和隐性剌激所产生的视、听觉艺术效果,主要是通过这“新质”反映出来的,即通常所说的“纵深感”、“质感”、“真实感”、“动感”等等。研究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发现了艺术领域中视、听觉要素与认知心理学领域中新质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如果在基本元素衍变视、听觉要素的过程中遵循了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那么便会由新质配合显性刺激的反映形成视、听觉美感,即所谓“亮点”;反之,如果违背了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则会产生不和谐的视、听觉效果,即“败笔”。由此可见,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的功能,实际是用来在画面上选择基本元素,并且规范它们的衍变形式(即视、听觉要素),旨在通过画面达到传递知识信息和传递视、听觉美感的目的。前者可以操作,后者是期待的结果,二者通过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建立起一种因果(或函数)关系。这便是画面艺术形成的内在机理。

在传统艺术中,各领域的艺术家探索各领域艺术规则的过程,实际是反过来进行的,即收集大量产生视、听觉美感的画面,对其中选择基本元素、规范视、听觉要素进行分析、归纳,并提炼出一些抽象的规则,这就是艺术规则。换句话说,艺术规则是从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了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的理论框架,余下的任务便是借鉴各门类传统艺术对媒体呈现艺术和画面组接艺术进行细化。具体地讲,就是要对图、像、文、声等门类的基本元素、视听觉要素及其应遵循的艺术规则,以及对交互功能在多媒体画面上运用的艺术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这是一项工作量很大、涉及面很宽的任务。细微决定成败,对其中的每一部分都需要进行精雕细刻,稍有疏忽,便会使新理论的完整性、严谨性或实用性受到影响。限于篇幅,此处仅举两例说明。

例1.虽然静止画面沿用了传统美术中的七类基本元素,即面、线、点、空间、色彩、影调和肌理,并且将其归纳为形态、空间、属性三大类,但是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中的静止画面有两点不同于美术。前者包括计算机绘图艺术和摄影艺术两个领域,而且基于屏幕呈现,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加工后再纳入到新理论中去。

为了使美术理论延伸到摄影领域中去,将“图形”概念和“面”的定义延伸,图形即图的形态,包括抽象的几何形态(即矢量图)和具体的写实形态(即位图)两类;美术中将面定义为“在二维空间中由轮廓线决定的形态”,这是指抽象的几何形态而言的。为了将其延伸到写实形态(摄影)领域,需要引入群集点的包络概念,这样便可将写实形态的面类似地定义为“在二维空间中由包络线决定的形态”。

通过用RGB色域取代CMYK色域,将美术色彩理论改为屏幕色彩理论。

在新理论中,对静止画面视觉要素的界定是,将上述基本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的衍变,包括变化、布置和(或)互相搭配。而将在衍变过程中进行规范的艺术规则概括为对比、均衡、变化等几种类型,这些都是从传统艺术中借鉴过来的。

虽然借鉴了传统艺术,但是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认为,还是应该将基于屏幕呈现的静止画面艺术,与在纸介质上呈现的美术、摄影艺术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没有与运动画面实现转换、配合的技术背景。

例2.为了实现静止画面向运动画面的过渡,将运动画面的基本元素界定为:“使静止画面上的基本元素产生变化、运动的所有因素。”如电视画面中采用的各种运动镜头或各种景别组接技术。但是由于运动画面中还包括计算机动画画面,因此需要考査一下后者是否符合上述界定。结果发现,虽然计算机动画与电视的制作手段不同,但是电视中出现的推、拉、摇、移、跟等运动镜头以及对全景、近景和特写等景别进行组接的画面效果,计算机动画不仅都能够达到,而且还能做得更多,如变形、镜像等画面效果便是摄像机拍摄不出来的。如果将两类画面考虑进去,则可对运动画面基本元素的界定略加修改为:“使摄像机拍摄的图像或计算机软件绘制的图形产生变化、运动的技术手段。”并且沿用静止画面的思路,顺其自然地将运动画面的视觉要素理解为:在使用技术手段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技巧(这符合“视觉要素是对基本元素进行衍变”的界定)。而且将规范其技巧采用的艺术规则概括为:突出主体(或主题),排除干扰;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将动、静视为一体统一设计等。这些也是从传统艺术中借鉴过来的。

由此可见,整个细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借鉴各门类传统艺术领域中的理论和经验,并且经过修改或延伸后,将其融入到新理论框架中去的过程。实践证明,按照这种“博取所长,为我所用”的思路创建起来的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既能保持新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也能实现与各门类传统艺术的兼容。

三、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的应用

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所具有的兼容性,使其不仅能够适用于设计(或赏析)多媒体教材,而且对于传统艺术领域也是适用的。

一、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应用于传统艺术领域,将意味着门类艺术各自为政局面的转变,代之以用统一的设计(或赏析)思路和艺术规则,分别运用于绘画、摄影、动画、影视等艺术领域的作品,要求画面效果(或得出结论)与各艺术领域得出的相同。显然,这是艺术领域中的一次质的转变。

一般地讲,艺术作品通常是经过创意和制作两个阶段完成的,其中制作是指技术实现,需要设备和使用设备的经验;而创意则是指艺术构思,依据的便是艺术理论。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弱化了艺术构思对艺术门类的依赖,统一按照作品中的基本元素、视觉要素及其遵循的相关艺术规则这一思路进行设计(或赏析)。显然,这种思维方式对于非艺术专业人员涉足艺术是比较易于接受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中,绘画和摄影已合并为静止画面,动画和影视已合并为运动画面,其中的文本、声音也分别划归到各自的门类中,因此设计(或赏析)上述各艺术领域的作品都可以在新理论中找到依据。

二、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应用于多媒体教材时,其设计(或赏析)思路和遵循的艺术规则与上述传统艺术应用时是相同的,但是要注意两点:_是处理好认知与审美的辩证关系,二是用好交互功能。

多媒体教材以传授知识内容为目的。按照现代教育观点,优化认知环境将会有利于认知过程,因此与上述传统艺术作品不同,美化画面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艺术欣赏,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在设计(或赏析)过程中,除遵循艺术规则外,还需要更多地按照认知规律办事,判断标准也应以教学效果的好坏为依据。

媒体与视觉设计艺术范文

关键词:茶艺文化;新媒体时代;视觉设计;美学形态研究

引言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成熟,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已经实现了实质性改变。视觉设计对人们的吸引力也进一步增强,而传统的视觉设计方式不仅无法满足人们的兴趣,同时也不能满足信息传达的具体需求和内涵。在技术创新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对媒体传播形式和内涵实现了重要突破。正是传统媒介逐渐被新媒体所取代,需要我们在进行视觉设计时,要注重形式到内涵的创新和发展。新媒体时代,视觉设计艺术日益朝着综合化、多样化、内涵化方向发展。

1茶艺文化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分析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国家,随着饮茶习惯与传统文化融合性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了内涵独立、体系全面的茶文化。通过对茶艺文化进行体系化认知,可以看到茶艺实际上是在人们饮茶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茶艺作为当前一种文化体系,其形成基础是汉族文化,同时在形成过程中,也充分有效融入和借鉴了其他文化体系的内容,尤其是对其他文化艺术形式进行了有效融合吸收。茶艺文化中包含了茶叶品尝以及用艺术手段操作泡茶过程,同时也有对品茶环境的有效品味等。而选择不同的背景,其都有风格完全不同的茶艺形式予以展现,想要领略到茶艺文化的内涵,必须选择合适的环境,因此茶艺文化实际上是精神内涵与文化表现形式的全面统一。茶艺文化中融入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和美学理念,在茶艺文化形成过程中,其全面完善的融入了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和精神寄托。因此,如果想要全面了解茶艺文化,就需要在了解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了解其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实际上,总体来说,茶艺文化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茶艺文化是将茶与艺术的体系化融合。茶艺文化的基础就是人们通过使用茶道规范,结合艺术加工,从而将普通的饮茶习惯展现为一种技巧,从而将普通的饮茶习惯发展成为一种艺术,从而有效丰富了饮茶的内涵,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整个饮茶过程中所具备的美感。其次,茶艺也是一种生活艺术,整个茶艺文化体系内容多样,充满各种情感,其不仅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客观上提升了我们生活的艺术化品质。此外,茶艺文化,还是一种具有独立魅力的表现艺术,想要给予品茶人具体的艺术情感,就需要借助一定表演,通过视觉上的吸引力,增加人们的具体了解。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茶艺文化中更重要的在于其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理念,可以说茶艺文化就是人生品味的过程。对人们来说,想要感受到茶艺的内涵,那就必须细细品味感受其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通过品味茶艺,从而实现自身心灵的有效升华。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茶艺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其在形成过程中,通过充分有效融入传统民族文化内涵,同时也对其他文化艺术体系进行了有效借鉴,并且随着发展应用不断完善,茶艺文化体系逐渐成熟,其也对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2当前新媒体时代对视觉设计的全新要求

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时代正在到来。实际上,新媒体只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的统称,其内涵是不断变化的。当然与无线、移动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媒介相关联的技术都可以成为新媒体。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媒体。新媒体时代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承载容纳的信息极其丰富、信息传播过程倾向碎片化、整个信息传播是在虚拟化环境下实施,以及其信息传播过程极其迅速及时。而在新媒体影响下,无论是消费者的视觉需求,还是其视觉影响都有着重要创新。在新媒体时代,其对视觉设计有着重要突破,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的视觉设计已经成为新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视觉设计过程中,其主要通过的是数字技术和电子媒介,因此要想赋予整个设计应有的生命力和内涵,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赋予其应有的价值。因此,需要我们先弄清设计美的具体内涵,从而有效指导新媒体时代的视觉设计工作。事实上,我们通常认为设计是一个创造性活动,通过围绕某一目的,从而制定相应设计理念和方案思路,进而实现具体设计。根据设计的具体内涵,可以认为设计实际上就是一种思想情感的有效表达。而整个设计活动,不仅要满足应用目的,也有融入人们的情感内涵,同时随着人们对设计的期待值不断提升,赋予设计活动的艺术价值和美的内涵也极为必要。在设计活动日益细致成熟的今天,人们关于设计美学内涵的认知也更加完善。关于设计美的认知,事实上是在设计理念不断成熟、持续发展的表现。所谓美感,实际上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主观认知。设计美不能割裂来看待,其美感是在设计活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在设计活动开展的初期,其更在意的是实际应用,一直到当前注重设计形式美与内涵实际应用之间的有效融合,可以说人们对设计美的认知也进一步成熟,设计美的细节也进一步成熟。随着新媒体时展不断成熟,加上设计活动日益完善,人们对设计美的期待从简单的形式美感发展为整个设计功能属性应用过程中所带来的具体美感。同时,人们也在尝试去挖掘和探究这一设计美感背后所具备的价值和情感,探究设计美的本质和内涵。设计活动不仅是一种创造,更是一种将实用性需求与艺术性特点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设计活动作为艺术形式的展现方式,其有着自身独立的境界内涵。总体来讲,设计境界中包含了满足应用需要,具有形式之美和情感内涵等。而这一内涵与茶艺文化的美学内涵实际上是一致的,无论茶艺文化如何展现,其基础是品茶,这一根源不能背离。而整个茶艺文化中也具有相应的观赏形式,同样,在茶艺文化形成过程中,也融入了丰富而成熟的价值理念。随着新媒体时代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是整个视觉设计美学形态的期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将茶艺文化融入其中,不仅符合时展特点,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视觉设计美学内涵的期待。

3新媒体时代茶艺文化视觉设计美学形态的具体内涵

我国有着丰富而完善的茶艺文化,尤其是在人们对茶文化认识进一步成熟的今天,应用茶文化,融入茶文化,极为必要。而在新媒体时代,随着各种技术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如今人们对视觉设计美学有着更高期待。茶艺文化与视觉设计有着融合上的可行性,其不仅符合新媒体时代对视觉设计美学形态的要求,同时也将有效提升视觉设计的整体水平。当前整个社会在科技迅猛发展推动下,其整体正在发生变化。技术创新发展直接催生的是新事物,直接影响的是设计理念的丰富和完善。可以说现阶段新媒体艺术设计形式不仅出现,而且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主流。整个新媒体时代视觉设计中,不仅要注重的是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结合,同时也需要将新技术与整个设计活动相结合。而且,还要让人们通过观赏设计内容,产生实质性感受。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其视觉设计美学内涵的感知更多是设计者与观赏者之间的互动,因此设计不仅要有视觉美,还要有真实感受。在新媒体时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整个社会的物质元素也实现了极大发展,而茶艺文化的展现形式也可以更为直接。相对于以往的文字记载或者图片阐述来说,在新媒体发展应用日益成熟的今天,可以通过更为全面和体系化的方式来引导人们感受整个茶艺文化中所包含的美学内涵。而对于视觉设计美学形态来说,茶艺文化其不仅要展现出茶艺技术的美,还要融入必要的观赏美和艺术内涵的美。而每一个环节中都有其独立的价值内涵。也就是茶艺文化可以展现三种美学内涵的层次性融合,从而在展现其观赏效果的同时,整体提升其设计境界内涵。当然,通过新媒体途径所展现的茶艺文化,还需要展现出茶艺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这是其美学内涵最深层次的表现。基于新媒体时代特点,评判茶艺文化的视觉设计美学形态的标准有很多。尽管新媒体时代正在迅猛发展,但是在认知其美学形态时,仍然会使用一些传统的观念,而在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理念也会出现全新变化。其中不仅会融入新的价值理念,同时也会对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自然环境等等一系列因素进行有效考虑。在新媒体时代,整个社会赋予视觉设计全新价值内涵和美学理念,尤其是整个视觉设计认知更注重人性化。通过对茶艺文化进行认知和理解,可以有效融入观赏者的情感,从而形成美的共鸣。因此,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通过茶艺文化展现形式更加注重体验,其表现途径更加丰富,其美的情感内涵更容易被人们认知。

4结语

随着当前新媒体逐渐替代传统媒体,整个社会媒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其整体视觉设计和人们的美学期待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人们来说,不仅对色彩搭配应用有了更期待,同时也希望整个设计过程中,具备相应文化内涵。因此,结合新媒体时展趋势,探究视觉设计美学形态研究极为必要。实际上,在新媒体时展过程中,人们对美学内涵的认知和理解从以往的实用性发展成为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体系化内涵。但是当前多数视觉设计并没有适应这一需求。因此,将茶艺文化融入到新媒体时代,整个视觉设计将更具有内涵,同时也会吸引消费者感受到相应价值情感。

参考文献

[1]杨东娜.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研究[J].包装工程.2012(12):176-182.

[2]谭旭红.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新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影响[J].东南学术,2013(4):229-235.

[3]程笑君.论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13(15):76-81.

[4]陈振平.视觉传达设计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趋向[J].艺术教育,2014(21):2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