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例(3篇)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篇1
【摘要】当前中国的人才培养主要途径为教育,接受教育的学生,在教育场所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与创造力有较大的联系。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发散思维入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联想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特点
引言:创新是当前社会中各个行业中,关注度最高的焦点,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也需要进行创新,这个创新除了教学方面的创新,还要从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低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学生自身的特点,发挥其想象力,对其发散思维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1.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的特点
从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创新思维影响着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也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育,所以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在处理数学问题时,可以充分的引导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在低年级学生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发散思维入手进行培养,帮助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可以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帮助学生在处理数学问题时,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思路。对低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发散思维作为创造思维的核心,具有以下这些特点:
第一,敏锐
在学生发散思维中,敏锐性主要是指学生对观察的事物的敏感度,可以将事物中不寻常、缺损等部分特征找出,可以根据自己的敏锐性,将问题解决。在低年级学生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敏锐性进行培养,让学生主动的发现数学问题,并利用自己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将遇到的数学问题解决。
第二,流畅
在创新思维中,发散思维有个流畅性的特点,在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其发散思维将发挥其作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是在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其思维较为敏捷、迅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多种解决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其思路是畅通的,思维是活跃、敏捷的。
第三,变通
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变通,也就是随机应变,也就是俗语中的“不一条道走到黑”。发散思维就具有随机应变的特性,在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变通能力,要让学生不受常规知识、解题方法的束缚和限制,要让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敢于大胆的构想,转变思路,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创造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发散思维,其除了以上这些特征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特征,例如独创性、创新性等。发散思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2.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学生学习、成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解题能力,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分析,要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入手。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有很多,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活跃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一,在疑问中培养
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喜欢问为什么,所以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在疑问中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疑问点,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对学生问题的见解,学生针对数学教学中有疑问的地方,有不同的见解,学生的想象力、思维活跃度非常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会充分的发挥想象力,所以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从数学疑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第二,在变化中培养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问题,转变为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或者是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将数学问题中的主语等进行转变,使其接近学生的生活,通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的问题分析,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第三,在想象中培养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这是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中可以充分利用的,面对数学问题时,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将其想象成自己喜爱的水果、饮料等问题,通过想象,将遇到的数学问题解决。想象力是发散思维培养中的关键因素,所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需要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锻炼和提升。想象力促进发散思维能力等的培养,所以在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要从学生的特点、学习状态等入手,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小结
数学在生活和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在低年级教学中,是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掌握更多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成长,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永兵.活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09(09):41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习惯;培养;倾听;数学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会使学生受益终身。低年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只有从低年级抓起,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我就对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聚焦倾听,让思维与表达共舞
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人际交往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会倾听才会学习。低年级的孩子由于贪玩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短,往往不会倾听,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
1.指导倾听方法,促成倾听习惯
2.锤炼课堂语言,激发倾听热情
3.加强倾听训练,提高倾听能力
4.作出倾听榜样,传达倾听态度
5.巧设评价机制,强化倾听习惯
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呈现声情并茂的语言、精彩的提问、巧妙的设计,充满智慧、激情的评价,那么就可以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眼睛、耳朵、心灵,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倾听的契机,逐步形成倾听的习惯。
二、问题意识,让质疑与创新同行
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敢问”。立足课堂,放眼课外,引导学生“会问”。“好奇是引导思维探究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兴趣”又来自于有意识地引导与培养。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让问题止于自己,使之绽放出创新的美丽花朵。
三、数学阅读,让思维与文本对话
解决问题的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低年级学生缺乏阅读理解能力,面对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感到很困难。此外,文字、图画、对话、表格等多样化的问题呈现方式,加大了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难度。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尤其注意指导学生认真读题,每道题至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懂内容;第二遍捕捉有用的数学信息,标出关键词;第三遍读后准确答题。
四、动手操作,让探索与发现碰撞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学生亲身感受了,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低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画一画”“摆一摆”“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积累学习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估算验算,让高效与质量并重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不确定性,它是开放的,如何根据条件来选取主要信息进行估计,这是一种能力。我觉得,在低年级最常用的估算方法有:(1)近似估算法;(2)联系实际估算法;(3)数位估算法。当然,估算的方法还有很多,学生坚持在计算前、检查中估算,将会尝到估算的好处,从而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因此,我们要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的点滴细节中,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要把目光放长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借助习惯的“东风”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尧城,向鹤梅.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彩兰.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甘肃教育,2010(3).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深刻度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它是人脑对现实事物中有关数量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要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就要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而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其特点是: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即善于用概念和规律去提示问题的本质特征。它不仅表现在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上。低年级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必须重视直观教学,让学生实际操作,在丰富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各种规律发现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正确而迅速的特点,它反映智力活动的速度。只有善于深刻地、独立地灵活思考,才能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机立断,及时解决问题,迅速得出结论。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思维能力,对思维敏捷性的认识应把握住两点:其一,前提是正确;其二,关键是速度。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遵循的规律,为使学生能迅速、快速地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处理好数与形的关系。学习数的概念和数的计算时,可用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学习几何知识,可利用数的概念和数的计算来揭示几何形体的特征,使数和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独创性包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小学低年级概念教学中思维独创性的培养,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敢于质疑的习惯来实现。不仅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用学具搭桥”“用学具开路”,让学生手脑并用建立概念。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灵活性强,就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问题,善于敏捷地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切情、严格、求效,注意开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寻求变异,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小学低年级,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主要通过思维起点高、灵活性强的问题来实现
五、注重合作学习,互补个性思维盲区
常人在思考问题时总难免会出现思维的盲区,不可能任何事情都能考虑得百密而无一疏。小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同样如此,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显得很薄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集体交流,共同思维,共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