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例(3篇)
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
历史知识具有广延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零散的知识点纳入知识体系,梳理出历史知识结构,进行系统的掌握,是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之一。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加工和建构,才能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如何教会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
课题研究主要针对现行(旧)人教版高一历史课本下册,探索出教会学生自己梳理历史知识结构的有效方法。研究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资料源自于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的作业及梳理历史知识结构方面的各类文章。
(三)课题研究时间:2008年2月~10月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和内容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形成阶段2008年1月3日~2008年2月18日
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修改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第一步骤:(2008年2月18日~2008年4月20日)
通过学生梳理一节历史知识结构的作业发现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一些教会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的方法。
新学期开始,高一讲《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我给学生布置梳理本节知识结构的作业,通过学生作业发现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以高一(6)班,梳理〈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课为例:
发现问题:
1.学生普遍缺乏把零碎的知识整合为一件历史事件,并把不同历史事件分辨开来的能力,及对历史事件之间逻辑关系的把握。
2.学生缺乏对时间顺序的把握。
3.梳理的太过详细。
4.梳理成大事年表了。
5.认识不到梳理历史知识结构有什么意义,缺乏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解决问题:
学生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方面:一是知识方面的,二是能力方面的,三是思想方面的,针对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知识方面的
上课时老师讲解的透彻些,给学生一些历史书编排体例的认识,培养学会读历史课本,教学生做好笔记。总之,在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学会读透课本。
二、能力方面的
能力是在知识基础上的,是在知识认知基础上,归纳、概括、分析的结果。
首先,教学生把零碎的知识整合为一件历史事件,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第二目〈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用了六个自然段讲解长征,学生很容易把它分成很多的事,特别是把长征和遵义会议当成两件历史事件。要教会学生把一个个小事归成一件大的历史事件。
第二,教学生把不同历史事件分辨开来的能力,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第二目〈的战略反攻〉,讲解了解放战争第二年,外线作战、内线作战、外线作战的作用、内线作战的作用,以及外线作战、内线作战的整体作用。
第三,对历史事件之间逻辑关系的把握能力,历史事件之间主要有这样几类逻辑关系:因果、包括、并列等。如:因果关系:《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第一目〈政策转向反动〉是第二目〈皖南事变〉和第三目〈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的原因。包括关系:《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五节第四个子目〈西安事变〉的背景包括前三个子目。并列关系:《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第一节中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的四项措施〈大陆领土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之间就属于并列关系。
这些问题教师看起可能已很简单,但学生不是很容易就能归纳出来,要经常引导学生归纳,训练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三、思想方面的
在梳理历史知识结构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有这么一个过程,开始时大家是情愿不情愿、自觉不自觉都跟着做了,过一阵,学生的思想就分化了:有些学生就自觉地把它当自己学习的必须做的事做了,有些学生还是情愿不情愿、自觉不自觉都跟着做了,有些学生的思想就出现了惰性,不想做了,敷衍了。针对学生思想的波动,不论哪种情况的学生,老师都得时常做思想教育工作,给他们鼓劲,得给他们讲清这样训练的好处。还得给学生点压力,告诉学生这是我本学期的一项课题任务,是我的教学目标之一,把我的任务压在学生身上,学生就不觉得是梳理仅是自己的事,也是分担老师的事,他们倒是愿意做了许多。
解决问题时教与学的方法:
教的方法主要有:讲解法、示例法、个别辅导法、说服教育法
学的方法主要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相互评价法
第二步骤:(2008年4月20日~2008年5月20日)
通过学生梳理一章的历史知识结构的作业发现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一些教会学生梳理一章历史知识结构的方法。
在梳理一节历史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学生梳理一章的历史知识结构出现这样的问题:
1.梳理的太细,小的一件件事梳理的好,对一段历史时期的宏观把握不够。
2.把一节一节的知识梳理合在一起就当作一章的知识梳理。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一节知识的梳理大致相同,只是在这个环节要教学生宏观的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学会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长时期的不断训练的过程。六月份各类考试纷至沓来,我这学期的小课题的研究进入总结阶段。
(五)小课题研究总结:
1.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梳理,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独立学习,对历史的语言、名词等都有了一个熟悉与巩固的过程,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
2.通过大半个学期的教与学,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梳理有了一定的感悟,会梳理的同学多了,班级的梳理水平整体有所提高了。
以高一(六)班,《政策转向反动》一课的梳理为例:
从表中的数字可以看出,较好与好合起来有27人,占作业总数比例48%,反映出全班有近一半的人基本学会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一般与差的人在减少。
3.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促进了教师的进步。教师怎样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使更多学生学会梳理历史知识结构。这对教师的教学无疑是一个挑战。同时,学生梳理时会有一些独特的视角,对老师从新的角度思考有一定的帮助。
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
历史具有真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对历史讲解的真实性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一个乏味无趣的氛围中去。所以故事性教学法把历史事实通过故事述说的方式呈献给学生,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去搜集一些历史小故事来作为课堂学习的“热身”训练,收集历史故事的方法也帮助了学生更快地去了解历史,调动学生学习欲望。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一些关于科举制度的小故事并且摘录下来,然后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些“科举”小故事。同学们在搜寻科举制度的故事时,会接触到一些历史名人、历史重大事件等,而这些内容正代表着当时时代的突出特点,对学生把握历史阶段特点有着直接的帮助作用。学生对历史上科举制度时期、关键人物等的把握也为科举时代的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人教版初衷历史八年级下册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学习中,学生课前收集的历史故事更能代表着本课题的真实性。“红军长征”这个主题涉及到太多感人事迹,也有许多民族英雄的壮举永远成为历史的定格。学生收集这篇主题的历史小故事扩宽了教材内容,把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呈现给老师同学,加深了师生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小组合作,演绎历史
初中历史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故事化教学提供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编排历史故事,把真实的历史故事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给师生。这种演绎历史的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将历史事实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述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学生就可以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小组合作过程中制作道具、服装和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等都要体现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始居民所代表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具。比如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生产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使用耒耜,种植蔬菜,住半地穴式的房屋。这两种类型的原始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要通过小组演绎充分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甚至可以编排一些小情节、小故事来体现原始居民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去理解远古时期的历史。学生参与与合作,共同构建这样一种生趣的历史课堂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又比如七年级下册中“贞观之治”这一课,学生也可以采取故事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讲述历史。学生们可以演绎“唐太宗”,通过小故事创编来表现唐太宗在选用治国措施的过程,并且列举出贞观之治中采取的具体措施。这种小故事表现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下贞观之治的历史概况以及唐太宗治国之道的方法,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起到帮助作用。所以故事化教学通过历史演绎的方式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更能帮助学生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三、课后交流历史故事
学生在经历课前、课中的历史故事性学习后,形成了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此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去再次加强历史性认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对历史更加客观、深度地了解。比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学生可以举出明清时代的历史故事,比如青花瓷制造的故事、李贽离经叛道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教师要强调的是明清时代的经济、政治等的特点促使着这些故事、现象的出现,所以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学生通过历史故事交流达到这种认识也是一种历史学习的成就,通过现象反映实质,通过具体问题总结出历史概念。所以,课后交流历史故事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了历史事件这种现象性的问题,更给学生启发性的思考机会,到达对历史表象地总结性认识。从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学生参与历史故事交流同时也给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间接地推动着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
四、总结
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历史图册读图兴趣读图方法
近年来,在各大省市中考历史考试中,图片和图表题分量都很大,有的市县的图片图表分量越来越大。例如,从我简单做的一个小调查发现:在江苏省十三市中,淮安中考,50分的历史试卷上2010年中考有8幅图,2011年中考有5幅;2011年盐城中考历史试卷上有10幅图;2011年宿迁中考历史试卷上有13幅图;2011年徐州中考历史试卷上有16幅图;苏州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上11幅图,而2011年中考更是达到19幅图。这么多的图片、图表题的出现,提醒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解题能力。我经过深入思考,结合教学实际,有如下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认识使用《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充图册》的必要性
《历史地图册》是配合历史教科书编排的,它用简单的地图语言形象地描述历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不同于常规地图,而是凸显与历史有关专题内容有联系的地图。因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发展,大到社会生产方式,小到某一具体历史事件的经过,都是在确定的地理环境里按时间顺序发生和发展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历史空间与时间概念。当遇到疆域沿革、都邑位置、民族分布、战争态势、经济建设、交通发展、河道与海岸变迁等多方面的内容时,历史地图比抽象的文字叙述形象和直观,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古人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学生往往记不清楚红军长征所经过的路线,常常混淆红军经过的重点地区的先后顺序,但如果结合长征路线图就十分简单了。与此类似的案例很多,比如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路线的对比,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哥伦布、达伽玛、麦哲伦、迪亚士所经过路线的区别与联系等。表现的内容主次分明、清晰易读,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目了然,图文并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历史图册的基本知识
初中生在初期很少或根本没有接触过历史地图,因此,要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就要让他们学会阅读历史地图。
首先,知道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与普通地图大致相同,只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特征。历史地图有图例和注记,历史地图上的方向基本上也是“左西右东,上北下南”。同样,历史地图也有比例尺,只是教学用的历史地图由于对地图的精确度要求不是太高,因此大多省略了。
其次,培养熟练掌握图例,养成读图先读图例的习惯。历史地图的图例在阅读历史地图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历史地图比喻为一个蕴藏着丰富资源的宝库,那么历史地图的图例就是打开这所宝库的钥匙。只有先熟练地掌握图例,读起历史地图才会得心应手。
三、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历史图册的兴趣
如果想引起学生对历史图册的重视,就应该从一开始就培养他们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并贯彻始终。中国有句俗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是个人修行与师傅积极引导都很重要。这里我强调的是,在学生学习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时,老师要积极引导。例如,初中生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的第一课,讲的是“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老师在讲授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时,可以引导学生打开相配套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一),翻到“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一图,学生们通过图中醒目的大红点,很快就会发现,原来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外,比较重要的还有课本中未提及的丁村人、蓝田人、巫山人、马坝人等,而且通过形象地表示中国地貌的图及其中表示出来的各省省界,学生们很快就明确各主要远古人类遗址所在的较精确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此时,老师不妨反问学生:“图中许多的小红点又表示什么呢?”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通过图例,学生不难知道,这些小红点表示的是我国境内的其他一些重要的远古人类遗址。这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我国的远古人类遗址分布非常广泛,除了新疆、海南、上海等极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外,都有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这样,学生们就会对课本中提到的“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不只是简单、机械地记忆课文中这段文字。
四、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历史图册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