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古诗凉州词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

凉州词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习惯的学习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ppt)(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习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1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近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

(六)作业:把两首《凉州词》朗诵(也可以唱)给家长听。

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不超过300字)

一、尊重学生个体感悟: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读自悟自批,让学生用几个词来表达读完前两句诗的感觉,再引导学生静心轻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学生会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

二、紧扣诗眼,从带给学生感触最深的“孤”字入手,以质疑“片”,加深对意境的感受,再配乐朗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次接读,让学生在哀怨悲壮的音乐感染下,为情所动,随情而读!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

三、朗读指导有目标,分层次,讲实效:定了“三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读出感觉——读出意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

四、大量课外拓展,如课前题目的理解等,直至课后的拓展阅读王翰的《凉州词》。

凉州词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2、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指名背——齐背

2、师:这是一首边塞诗,说到边塞,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词语呢?生自由答

师补充介绍。【边塞,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正如同学们所说这里荒芜人烟,常常是黄沙漫天,主要指今天的甘肃、青海、内蒙古一带,也就是我国的西北边陲。(出示中国地图)在唐朝时期,曾与周边外族(出示唐朝地图)如吐蕃,突厥,契丹等先后发生过多次战争,我们的战士们为保家卫国,远离家乡,驻守在边关地区。许多诗人也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边塞诗因此在唐朝兴盛起来,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2、师: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师深情朗读)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唐杜甫《兵车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些诗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指名答

3、师总结: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板书:20、凉州词唐王翰

二、读题、解题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习,你对诗题“凉州词”和作者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答、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豪放壮丽,可惜很多已散失,现存仅有13首,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葡萄”的读音,“催”的写法)

3、师: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

四、理解诗意

1、师: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多读、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查工具书、结合注释等)

2、运用适合的方法,结合预习试着理解古诗,把不懂之处画上问号

3、质疑交流

五、品读感悟

1、一、二句。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那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答(出示: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将士)——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指名描述(端起盛满葡萄酒的夜光杯刚要喝,耳边就想起了琵琶声,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板书:热烈)——把这种气氛读出来(指名读第一、二句)——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试?琵琶声越来越急促了,战士们举杯痛饮,准备上马出征……

2、三、四句。师: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引读后两句(板书:醉)——在说什么呢?指名答(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是啊,在你的想象中,战场是什么样的?(战鼓隆隆、呐喊声、战马嘶鸣,尸横遍野)——带着你的想象让我们一起去边关战场看一看(课件展示边关战斗场面)——这战场怎样?明确:残酷、惨烈(板书:残酷)——这次酒宴之后,将士们就要奔赴这残酷的战场,等待他们的也许会是什么?死亡——而此时他们仍在高兴的喝酒,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引出:举杯消愁、视死如归、将生死置之度外等,带着自己的体会练读后两行——此刻,在战士们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也许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想举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将奔赴沙场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板书:豪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齐读后两行——引读后两句:是啊,这一醉,醉在这热烈的气氛,还有什么不能看开呢?;这一醉,醉在这残酷的现实,在潇洒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这一醉,醉在这豪迈的气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六、拓展延伸

1、师: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就这样壮怀激烈,共赴国难,精忠报国,魂归关外。豪放不羁的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曾亲历边关,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却又对战士们残酷、悲凉的军旅生活无可奈何!于是,诗人将这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壮丽的诗篇!齐读

2、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一位即将出征的将士,出征前你会对朝廷、自己的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谈

师:让我们把这殷殷的期盼,把所有的豪情壮志再次诵进古诗中,全体起立,齐诵全诗。

七、作业

课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边塞诗,请同学们细读品味,进一步体会边塞战士们在大漠风沙中磨练的坚定的报国之志。

因此,通过本篇凉州词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更好地探讨和传承凉州词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真领会,欣赏其中的美妙之处。通过对凉州词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学素养,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凉州词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习惯的学习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凉州词教学设计篇4

【教学内容】《凉州词》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能用较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读诗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

2.体会诗的韵味,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采用多种方式诵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接力赛——对诗游戏

老师出上半句(带有表情和动作)

2.谈话:回忆学习过的唐诗,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位诗人,为什么?

3.复习边塞诗和边塞诗人,体会感情。

4.通过王之涣的《凉州词》引入王翰的《凉州词》。

学生对出下半句(模仿老师的表情和动作)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背诵边塞诗,谈感受。

齐背王之涣《凉州词》,谈体会。

二、初步感知

1.配乐范读。

2.出示《凉州词》。

3.指名朗读。

4.齐读古诗。

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借助拼音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认真倾听,扫除字音障碍。

指读古诗。

三、体会诗情,练习诵读

1.找出古诗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

2.汇报交流。

3.找出诗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战士勇敢的一个字。

4.学生交流。

5.练习诵读。

6.出示边塞风光。

7.配乐诵读。

8.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诵读古诗。

9.汇报诵读。

10.识记生字:葡、萄、场。

男生读,女生认真听,找出印象深刻的诗句。

女生读出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女生读,男生认真听,找出重点字。

男生找出重点字词,并说明理由。

同桌交流。

感受边塞的荒凉,体会边塞生活的艰*和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在古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诵读。

找自己的好朋友、老师一起表演读、齐读、轮读、接读。

自创动作表演读。愿意上台表演的到讲台上表演读。观众评比最佳演员。

认读、组词,合作学习。

四、拓展

1.无论现在还是古代的战士,都不怕牺牲,保卫国家,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什么?

2.王翰用《凉州词》表达了自己的对战士们的敬意,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

谈感想。

配乐诵读。

凉州词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内容

凉州词又叫凉州歌,是唐朝时期的一种曲调名,主要用来描写边塞军旅战争生活。王翰的这首《凉州词》就是描写了戍守边关的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视死如归的情景,表现了唐朝将士们英勇豪迈的保家卫国的气概。

二、整体设计思路

让学生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借助课文注释等资料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疑难交流,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文义,主要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PPT视频音乐等手段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多次朗读,品悟掌握字词的意义,联系所学过的诗歌知识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的文义,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难点:品悟字词的意象,联系所学过诗歌知识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策略

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教学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对比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王之涣的《凉州词》,导入今天的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板书课题和作者,引导破题。

凉州词是什么意思?(是唐代曲名,起源于今天的凉州一带。)(出示思维导图)

2.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瀚《凉州词》的悲情世界

【设计意图】开头破题解题,为学生学习诗文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前充分的预习可以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作者王翰、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让大家说一说

2.老师出示王翰和背景资料(课件出示)

3.学习生字(课件出示)

词、催、醉

指导规范书写生字:“词、催、醉”,他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词和催”都是左窄右宽;“醉”左右结构匀称。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理解字音字形,为学好这首诗,领会作者的情感打好基础。

(三)速读诗歌,理解诗意

1.PPT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让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字词读正确、诗句读流利。

2.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字音,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停顿的时候还要做到停气不停声,要读出诗的韵味来。老师示范读一遍,听一遍视频资料上的读音。

3.古语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文读的遍数多了,意思也就会渐渐浮出水面。

接下来给学生讲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1)出示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

了解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杯子。

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交流:芳香醉人的葡萄酒、典雅精致的夜光杯,荧光闪闪,盛满了香甜的美酒。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催促声,多么热闹的场景!谁能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男生女生都来读读。

(2)出示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

将士们正在举杯畅饮,突然听到,有什么声音传来?那是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思考,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边疆,去保家卫国。

从“催”字里读出了什么?(课堂趣味分类活动)

a.快尽兴畅饮;b.快奔赴战场c.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d.战事紧张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ppt出示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让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

交流:激越的琵琶声,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士们兴致飞扬,诸位老兄,我有点醉了,要告辞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该一醉方休。

展开想象:“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请诸位莫笑,引入下一句。

点名让一个学生读,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他们那份潇洒从容,小组读,醉了躺在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能从战场上能活着回来。

扩展两首诗: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结合这首诗,让同学们体会“几人回”,读出了将士的凄凉悲壮的心声,大家再好好读一读这一句,想一想你从几人回中读出了什么?小组讨论后让一个代表汇报。

自古以来边关烽火难息,战事不断,多少将士血洒疆场!多少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多少妻子望穿秋水。战争实在是太悲凉!太残酷!将士们奔赴沙场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没有几个人活着回来,还是要勇往直前,这里运用反问的句式说出将士们的心声,也是在控诉战争的残酷!

小组一起读。男女分读。

正是因为将士们有这样的豪迈的气度,才有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潇洒从容。全班齐读全诗。

小结:好一个“几人回”,同学们今天很会学习,通过反复品读,读出了几种不同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文义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象和意境,锻炼学生的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吟唱诗歌,体味感情

1.总结全文

《凉州词》短短二十八个字,就把那盛大的场面描写出来,让我们不但闻到了芳香的美酒,还看到了将士们醉卧沙场,义无反顾的那份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把整首诗再一起读一读。(播放音乐,吟唱古诗)

2.指导背诵。(蒙层出示)

全班学生自由背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背诵中体会,是诗歌学习最好的方式。

(五)当堂检测字词和背诵情况,布置课后作业

背默《凉州词》

【设计意图】步步推进学习,逐层深入积累。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