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学进展范例(3篇)
急救医学进展范文
作者:赵峻峰,张婷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大学生急救知识还比较缺乏,大部分的大学生还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根据2013年一项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的技能掌握率均低于6%[4]。另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不会心肺复苏等初级救生术者占80.0%,对溺水、电击、CO中毒等不会救护者占76.2%,对出血、骨折不会救护者占88.9%[5]。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极度缺乏。但同时,学生们通过系统学习获得急救知识的机会十分贫乏。学生们只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讲座或者网络等宣传媒体对某些知识有简单了解,而没有系统、科学地学习和实践。但同时,学生们也表现了对获得急救知识的渴求。200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95.1%的学生对急救课程内容十分感兴趣;98.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的操作训练十分必要,而且非常有效;85.5%的学生认为如能成为必修课、增加学时会更好;82.3%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一年级学习院前急救知识,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会有所帮助[6]。在校大学生年轻好学,活动面广,易接受新生事物。一旦出现突发灾害或面对危重病人时,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大学生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从跨时间角度考虑,率先向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并试图通过他们,采取“滚雪球”的方式逐渐向社会推广,整个社会人群的急救知识普及率必将大幅升高。这对增强整个国民的健康素质,提高全体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水平,具有积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开设急救医学课程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我校为一所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学校一向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在教学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在急救医学教学中更是走在前列,急救技能已列入医类专业学生实习考核范围。同时,学校拥有完备的临床技能中心,3家附属医院和多家教学医院,为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及师资配备。学校教务处还组织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的一线医务人员,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多年的心得体会,精心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配备了必要的教学模型、急救器材等。经过3年的教学,在教材逐渐完善、实验室建设陆续补充、教学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我校在各个非医学类专业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备了一定优势。
急救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学生已经成年,在智力、体力方面具备了学习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术的能力。在我校各专业开设急救医学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眼界,启发其思维,增强学生“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现场急救技能就是救命能力”的救命意识。在实践操作训练中,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动手能力,激发每个人无限的潜能,培养学生勇于助人的精神、乐于助人的品质、冷静坚毅的性格和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
学校教育中开设急救医学课程,对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比较系统地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急救知识,进行严格规范的现场急救技术的训练,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比之于接受过公益性短期培训的人而言,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
三急救医学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应该说我校非医学专业类学生急救医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还是非常雄厚的。目前担任教学任务的讲师均为各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急诊医学科的一线临床医师,尤其是担任理论教学的均为高级职称的医师,多位急诊科主任亲自担任主讲。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历,给学生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了教学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笔者认为,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提高。我们的许多讲师虽然在临床急诊医学专业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但很少与其他的学校教师进行过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多数没有接受过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培训,基本处于独立发展状态。要在我校各专业普及急救医识知识,提高急救医学课程教学质量,必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目前我校现状,可以从4个方面解决师资问题:第一,抓好教研室建设,形成教学龙头。通过教研室来团结和领导全体成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在备课、讲课、辅导诸方面起到学科教学的核心与指导作用。第二,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各位讲师应经常性地引进一些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材料,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第三,讲评结合。由教研室牵头,每学期组织听课、评课,对课程教学作出评估,可在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开展示范观摩教学活动,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奖励。第四,开展教学检查,检查要认真仔细,提出问题,共同解决,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四急救医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为了配合急救医学课程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组织3家附属医院具有丰富经验的急诊科专家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此后又根据教学实践,统一编制了教学PPT。根据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们最想学习的急救医学知识依次为常见病急性发作的救治(占61.25%)、常见外伤止血骨折的外置(占53.75%)、心肺复苏术(占47.5%)、自然灾害自救(占37.5%)、其他急救医学知识(占7.5%),85.92%的同学希望学习实用强的急救医学知识、4.23%的同学希望了解一下就行,还有9.86%的同学希望学习专业强一些的急救医学知识[7]。这说明我们教材内容的设置基本上是符合学生需求的。作为非医学专业类的大学生,通过比较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充分的实践操作训练,能初步了解常见病症的急救处理、准确快速地实施现场心肺复苏、处理外伤急救等急救知识。通过4个章节的系统学习,利用模型和急救器材进行操作指导,学生能够增强急救意识,掌握急救知识,准确熟练地实施现场急救。但其中部分内容过于专业化,可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产生。作为一本现场急救的教材,要时刻关注学科研究新的进展,时刻进行更新和补充。教材建设任重道远。
五急救医学课程的实验室建设
急救医学进展范文
关键词:急救医学;模拟教学;教学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岳颖,女,(1980-),博士在读。天津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训教学部,研究方向:高等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训教学。作者简介:周桂桐
急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其专门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临床特色。建立中医院校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可让学生掌握临床急救技术,提高临床应急处置能力[1]。同时,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的建立,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早期接触临床的安全教学环境,是一种高效、人性化、合理化的医学教育、培训以及考核的新模式[2]。
1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建立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生命安全的意识越来越强,急救医学在医学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院校的急救医学教学也面临着改革和挑战[3]。因此,寻求医学生新的教学方法和培训途径,是现阶段对医学生培养的重要任务[4]。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医疗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也促使理性化和人性化的医学模拟临床实践教学经验得到推广[5]。如急救技能教学中利用仿真模拟人系统,采取先模拟操作,后真人操作的实训模式,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技能,缓解临床教学与患者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实习效果[6]。
1.1高校规模扩大实习环境需要改善
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多,使得现有实习环境很难满足生源增长的需求。同时,学生目前在医院进行见习、实习时亲身体会如何处理急症患者的机会较少,急救医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学科,以基地形式将理论转化成临床实践尤为重要。
1.2现代医学领域对中医急救存有偏见
传统观念认为急救医学属于西医范畴,中医只能调养生息、治疗慢性疾病。同时,西医为我国医疗体制的主体是现实,而中医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没有与现代科学技术完全融合,这就需要中医急救医学发展通过模拟教学基地建立进一步得到拓展和集成。
2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的建设重点
作为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注重现代医学急救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充分发扬借鉴中医针灸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在加强现代急救医学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时,强调中西医并重,熟练运用中医针灸急救知识进行辨证施治。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建设,为“中西医并举,突出中医特色”的教学理念奠定了基础。
2.1急症急救实训室建设
(1)急症急救基本操作技能实训室。该实训室主要用于进行急救基本技能操作训练,通过先进的设备和一系列基本技能训练系统,承担对心外按压、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电除颤以及针刺放血等基本技能的实训教学[7]。
(2)ICU仿真实训室。该实训室主要由交互式仿真模拟患者(成人或新生儿)、高仿真模拟医学设备(如模拟除颤仪、模拟呼吸机、模拟输液泵及模拟注射泵等)组成。受训者可以与仿真模拟人与各种模拟设备实现交互,犹如身处真实的ICU病房中,得到非常接近真实的操作感觉和体会,形成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判断能力[8]。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分站式测评的考试站使用[9]。
(3)急症急救多媒体示教室。该示教室主要用于教学演示及多媒体教学,主要设备包括多媒体投影设备、实时视频录播设备[10]。示教室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开展急症急救综合技能训练或演示,适用于群体化教学。通过教学软件与高仿真模拟人系统组成的“临床急救模拟培训”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临床急救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强化训练实效[11]。
2.2急救实训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有密切关系,有助于现代教学技术的落实和推广,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组织中西医专家编写高水平中西医结合急救实训课程教材,并将教学改革成果融入特色教材中,能体现高校的教学水平和风格,对发展中西医结合急救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2.3急救情景模拟演练开展
针对传统教学活动中所出现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急救医学教学实践中,利用医学模拟教学基地,突出开展急救情境模拟演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注重培养医患、护患及医护沟通能力[12]。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及事故现场时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和灵活的应变处置能力[13]。
2.4提供优良的教学实践环境
随着医学科技飞速发展,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建立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不但为教师提供了临床实践能力培训和提升的场所,也为师生提供了教学和科研的良好环境,成为学校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考核、教学及科研的重要场所。
急救医学进展范文篇3
目前绝大多数基层医院的急诊科仍由别的专科派人轮流从事急诊工作,即依赖型运着模式,专业从事急诊医学的医师很少,即使有,大多数人员也是来自其他不同专业的专科医师,急救队伍极不稳定,急诊医师的培养成为首要任务。现有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急诊医学专业,但人员远不能满足,大部分急诊医师仍需自主培养。急诊医学的内容、对急诊医师的要求、急诊科的运行模式等决定了急诊医师的发展方向,急诊医师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培养方式和目标。
1急诊医学的内容和对急诊医师的要求
急诊医学包括院前急救、复苏学、危重病医学、创伤学、中毒学、灾难医学、急诊管理学等七个方面,同时还要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医学的紧急救援,内容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与处理急危重症患者及伤员的现场急救、途中监护治疗、院内治疗,及其组织和管理等。它要求急诊医师必须具有全面扎实的医学知识,准确的判断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以及熟练掌握、合理使用各种急救设备的能力。
2急诊科的运行模式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及对急诊模式的不断探索,我国目前急诊科的运着模式大致可分为依赖型模式、半自主型模式、自主型模式三种。依赖型模式只固定个别医师和护士,主要依靠各专科医师支援。半自主型模式有固定的医师和护士,能完成大部分工作,还需各专科经常性的支援。自主型模式急诊科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与各专科只是会诊和协作关系。
大型综合性医院多采用自主型模式,有的实际上将急诊科建设成了院中院,住院部不缺患者,多余的患者就住在急诊科,急诊科也和住院部一样,分成不同的内外科专业,所以把急诊科变成了医院里的又一小型医院。有的把急诊科变成了第二个某专科专业,具体取决于负责人原来的专业。
基层医院急诊科的模式应是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ICU三位一体的自主型模式。该模式可以涵盖、贯穿急诊医学的所有内容。院前是危重疾病、创伤、各种突发事件的现场,院前急救体现了急诊的突击队作用,为疾病的进一步治疗赢取时间。院内急诊是疾病治疗抢救的重要场所,是院前院内的涵接点,决定了抢救治疗是否顺利进行。急诊ICU是急诊医师抢救技能发挥的重要场所,是急诊医师抢救技能进一步得到提高的场所,同时也是急诊医师抢救技能传、帮、带的教学场所。因此,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ICU的这一模式贯穿了生命的急救链,有利于急危重病的抢救。
3急诊医师的发展方向
急诊医学的内容、对急诊医师的要求、急诊科的运着模式等决定了急诊医师的发展方向是多能一专:即通过各专科培训,在全面掌握急救知识和各种急救技能的基础上,每个急诊医师根据科室需要及个人兴趣发展的需要,向某一专科方面纵深发展,个人做到技术全面,各有专长,科室做到各专业全面发展,抛弃专科急诊,达到大急诊的工作模式。
4急诊医师的培养方式
要达到急诊医师多能一专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基层医院急诊医师的培养基本方式为:全面系统培养+重点专业培养+急诊医师的自身培养。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系统培养阶段。此阶段在全院各专业系统轮转,达到系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使其得到各个方面的训练,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此阶段为期2~3年。
第二阶段:重点专业培养阶段。此阶段选择在与急诊急救联系最为密切,对急诊急救技能提高、对生命支持最有帮助的专业重点轮转,如呼吸、心血管、创伤、麻醉、心电图等专业。此阶段为期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