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七夕的诗句范例(3篇)
有关七夕的诗句范文
有关乞巧节的诗句汇总
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3、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4、玉钩斜傍西南挂。——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5、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6、陈迹晓风吹雾散。——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7、鹤钩空带蛛丝卷。——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8、上窗风动竹,月微明。——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9、梦魂偏记水西亭。——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0、黄四娘沽酒当垆,一片青旗,一曲骊珠。——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11、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12、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13、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14、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15、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16、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有关七夕的诗句范文篇2
明末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笠翁有一好友,名为宋建三。宋建三生于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所居之地名为“百花巷”。有一次,正值宋建三寿辰,李笠翁触景生情撰就一寿联,联云:“七夕是生辰,喜事业功名从心,处处带来天上巧;百花来寿域,羡玉树芝兰绕膝,人人占却眼前春。”联语道出了宋建三事业有成,家庭美满,都因占天时(出生七夕节)、地利(居住百花巷),可谓立意见巧,想象奇特,匠心独运。
传说每年“七夕”之时,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民间有联云:“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联中既有星星名称“牛女(牵牛星和织女星)”对“参商(参星和商星)”、“星”对“曜(日、月、星都叫曜)”、“河(银河)”对“斗(北斗)”,又有数字“二”对“两”,还有方位“左右”对“西东”,可谓对仗工稳,意趣盎然,读来耐人品味。
明代诗人高启、杨基为至交好友,常作对互娱。相传有一天,两人徘徊月下,高启触景吟道:“玉兔捣药,嫦娥许我十五圆。”杨基应声对道:“喜鹊成桥,织女约郎初七渡。”上下联巧用神话“嫦娥奔月”、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信手拈来,流畅自然。联中的“许我”、“约郎”两词颇具人情味,读来妙趣横生。
有关七夕的诗句范文
文/朱玲
曾以《哲学与人生》风靡内地的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日前关于《老子》、《论语》、《庄子》、《孟子》、《易经》的“解读系列”正式推出内地版。近日,他在台湾家中接受了记者连线专访。
记者:在您看来,世人解读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学,误区在哪儿?
傅佩荣:现在许多人读古代经典,还在文字上打转。很多人记背《论语》、《孟子》等,仅仅因为接受它是一种权威,但对古人何出此言,则不清楚。单单《论语》,被当下忽略的、不求甚解的、比较普遍的误会,大约就有十几处。尤其是自宋朝朱熹注解之后,有很多明显的错误。
譬如,《论语》有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其中“时习”二字通常被解读为“经常复习”,正确解读应为“适时实践”。
再譬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寡”、“贫”二字互调,更符合逻辑。
对孟子,也有一个重要的误解。宋朝以来,一直讲“人性本善”。其实,孟子从未说过“人性本善”。这个“本”字,是后代的解释。我现在的理解,是把那个“本”改成“向”,人性“向善”。“向”,代表人内在的力量,代表了人可以通过自省达到自我的平衡。
奉承为何又叫“溜须拍马”?
文/文选
溜须拍马是由两个词合成而来的,其中“溜须”说的是宋朝时候的事:宋朝宰相寇准有一门生叫丁谓。一次二人共同进餐,寇准的胡须上不小心沾上一个饭粒,丁谓瞧见忙上前将其从寇准的胡须上小心顺下并将老师的胡须梳理整洁,极尽奴媚之相,旁人看了大打喷嚏,后来称丁谓这种行为是“溜须”。
而“拍马”则和蒙古人有关:蒙古族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夸他的马好,不论说什么,总之是要把上司的马夸成是宝马良驹。
由于两个词都有阿谀奉承的意思,所以人们就把两个词合而为一,成了奉承的代名词。
古人的“晒书”雅趣
文/韩永清
古人为防止书籍善本受潮或遭虫蛀,会“晒书”。晒书,又称曝书。看似琐碎小事,但由此生发的风雅趣事,常常令人回味无穷。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载有“袒腹晒书”的段子:“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从中看出郝隆生性狂傲,自诩才高八斗,满腹诗书。晒肚皮等于晒书,看古人行事何其洒脱幽默。
这故事后来衍化为“仰卧曝日”之典。《漳州四时竹枝词》就有“晒衣六月蠹能除,酷热金乌燎太虚。此日天门开好晒,郝隆惟晒腹中书”的诗句。
曝书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魏晋时期有了七夕曝书的习俗。
到汉唐时,曝书逐渐形成制度。至北宋,更形成独特的馆阁翰院文人的曝书集会。曝书至此成为文人士大夫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成为博雅文人品鉴学习诗书的绝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