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的含义范例(12篇)
数字农业的含义范文篇1
汉语的“成语”和英语的idiom是不对等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解释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中的idiom有两种含义:1、aphrasewhichmeanssomethingdifferentfromthemeaningsoftheseparatewords;2、thewayofexpressiontypicalofapersonorapeopleintheiruseoflanguage。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中提到的成语是汉语定义中狭义部分和英语中的第一种含义。这里不对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进行区分。另外,文中所涉及到的汉语学习者特指母语为英语或者精通英语的留学生。
一、英汉成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积淀,并有相对固定形式的一种语言形式。通过英汉成语的对比研究,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能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从而使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主要从成语的来源出处、结构和表现形式、意义的整体性以及其中的文化色彩四个方面来讨论英汉两种语言形式表现在成语上的异同。
(一)来源出处
英汉成语的来源有一些是共同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下面从几个来源和出处对英汉成语进行对比。
1、生活方面
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callaspadeaspade,汉语中“瓜熟蒂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以农耕为主的文化,所以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相对多得多。
来自航海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toclearthedecks等,汉语中“一帆风顺”、“同舟共济”等。由于西方的航海业发达,而中国长期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中心,航海业并不发达,所以这方面的成语英语要比汉语多很多。
来自商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talkshop,noneofmybusiness等,汉语中有“奇货可居”、“利欲熏心”等。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来自商业方面的汉语成语大多含有贬义的色彩。
来自军事方面的成语:英语中toputupthesword,汉语中“破釜沉舟”、“偃旗息鼓”等。汉语中的相关成语大多和历史故事有关。
2、来自着名文学作品中的成语。英语中的成语大量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伊索寓言》和希腊罗马神话等;汉语中的成语多来源于古代诗词歌赋,以及传世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老骥伏枥”(曹操《步出夏门行》),“刻舟求剑”(《吕氏春秋》)等。
3、来源于宗教中的成语。英语中的这类成语主要来自《圣经》,如theforbiddenfruit,Judas’skiss;汉语中的相关成语主要来自佛教,如“五体投地”、“回头是岸”等。
通过对成语来源的对比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体相同,英汉成语在来源的几个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每个来源的具体表现上则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不同的来源分析方面,英汉成语表现为数量上的必然差别,这也是两种语言形成过程中受到不同价值观和对世界的不同认识所引起的。其次,不同的对成语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结构和表现形式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遗传下来的一种语言形式,结构都相对稳定,一般是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示的是独特的意义,用简单通俗的话表示深刻的道理。两者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具体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上,从成语的外部特征来看,汉语中的成语多数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其中96%是四个字的,但是也有三字和四字以上的成语。而英语中的成语则没有固定的字数限制,结构相对灵活。
(三)成语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思维方式等
汉语的四字格成语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对对称之美的追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不仅是指汉语成语的字数和结构,还指成语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且中国人喜欢偶数,四字格的语言形式体现了汉民族“以偶为佳”的心理,以及汉语和汉文化庄重典雅的特点。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正统思想,使得由《论语》中演化而来的成语非常之多,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国重视儒家思想的特质。当然,根据上面提到的成语来源,还有一定数量的成语体现了中国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而在英国,航海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多成语是与航海业相关的,体现了当时丰富的航海文化;英国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国家之一,故英语成语中有不少是来自《圣经》和基督教的。另外,还有一些反应古时候中西方不同政治体制的成语。英国历史上教皇和国王互相统治国家,彼此之间的权利争斗几乎没有停止过,所以反应这种斗争的成语比比皆是,例如“thekingandpope”“kingshavelonghands”等,而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产生的相关成语有“为富不仁”“官官相卫”等。
二、原因探究
英汉成语在各方面表现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原因:
(一)从成语的源头可以一窥其差异产生的原因。首先两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同的人民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而使得成语的来源大不相同。其次,也是成语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督教对英语成语的影响,佛教、道教及儒家文化对汉语成语的影响导致了英汉成语的另一个显着差异。再次,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促使不同成语的产生。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成语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汉民族整体思维方式在汉语中的体现是大量的对偶、对照、排比和反复等。这在成语中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现。汉语成语四字为主,字数和结构对称对偶,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
(三)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英语是形合为主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为主的语言。而语言中形合和意合差异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导致的。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数字农业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自然语言理解;自动回答;知识库;自动分词;语言理解
自然语言理解(naturallanguageunderstanding,NLU),又称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NLP),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语言理解,是指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音,形,义等信息进行处理,即对字,词,句子和篇章的输入,输出,识别,分析,理解,生成等操作和加工。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来理解自然语言,使计算机懂得人的语言,让计算机在人的语言的指挥下,进行某些“智能”活动。
自然语言理解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内容涉及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声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而以语言学为基础。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综合应用了现代语音学、音系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的知识,同时也向现代语言学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和要求。这门学科也通过长期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使我们加深了人类语言现象的理解,并且能解决在自然语言的应用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
中文信息处理
1.领域知识库构建,中文自动分词
领域知识库是用来存储领域专家提供的专门知识的集合体。这种专门知识即包括领域对象的原理性知识,如有关对象的概念、事实、定理、方程、方法、模型、实验、和操作等。一般或存在于书本或文献中,大多数有确定的数学模型;也包括专家解决复杂的不良结果问题时得到的经验等启发性知识。
领域知识库是基于知识的系统的核心部件,知识库中的知识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系统性能和效率。
构建领域知识库。知识是智能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机具有智能,使它能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就必须使它具有知识,但是需要把人类拥有的知识采用适当的模式表示出来,才能存储到计算机中去,这就是知识表示要解决的问题。知识表示是对知识的一种描述,或者说是一组约定,是一种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用于描述知识的数据结构,对知识进行表示就是把知识表示成便于计算机存储和利用的某种数据结构,知识表示方法又称为知识表示技术,其表示形式称为知识表示模式。
目前使用较多的只是表示方法有: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产生式表示法,框架表示法,语义网络表示法,面向对象表示法。
一个完整的知识库非常庞大,不仅需要精密的框架设计还要录入海量的词汇数据,甚至还有一次多义、多词同义等特殊情况。知识库中需要一个词汇集合来存放已知的词汇信息。在数据库中建立词汇表,各字段如下:编号(id)表示本条词语在数据库中的编号。为整数类形,自动递增且为主键,必填字段。词语(word)表示词汇本身,为字符类型,必填字段,词性(partos)表示词汇的词性,为字符类型,必填字段。近义词(similar)表示词汇的相近词汇,为字符类型,可选字段,词义(acceptation)表示词汇的词义,字符类型,可选字段。备注(remark)例如:id:1,word:大豆partos:名词,similar:黄豆。当然基于农业领域的知识库构建只有词汇表是不够的,还要有农业信息知识库。以大豆为例,大豆的基础知识,大豆的品种介绍,大豆植物学特征,大豆生物学特征,大豆病害,大豆虫害,大豆草害,大豆栽培技术,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大豆栽培新技术,大豆市场信息等等。所以要对各种农业信息进行详细入库,并使其更高效查询。
中文自动分词(ChineseWordSegmentation)指的是将一个汉字序列切分成一个一个单独的词。中文自动分词是文本挖掘的基础,对于输入的一段中文,成功的进行中文自动分词,可以达到电脑自动识别语句含义的效果。汉语自动分词的任务,通俗地说,就是要由机器在中文文本中词与词之间自动加上空格。
现有的分词算法可分为三大类: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和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
(1)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本质就是基于大规模词库的机械分词方法。
(2)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基本思想就是在分词的同时进行句法、语义分析,
利用句法信息和语义信息来处理歧义现象。通常包括3个部分:分词子系统、句法语义子系统、总控部分。
(3)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主要是利用词是稳定的字的组合这一规律,这样就可以通过记录字与字相邻共现的频率从而利用概率统计的方法给切词系统提供切分标准。
本系统为自动回答系统,所以要充分理解每一条用户所提信息,以上分词方法作为本系统基础分词的方法,在对领域内的名词用概念从属树组织起来,再利用格语法理论建立动词的静态知识库,用静态事实库配合概念从属树的爬树过程来完成对切词结果的语义分析,同时对切词结果进行歧义排除。
2.进行语言分析,语言理解的实现
语言虽然表示成一连串的文字符号或者一串声音流,但其内部实际上是一个层次化的结构,语言的分析和理解过程也应当是一个层次化的过程,一般分为词法分析、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词法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找出词汇的各个词素,从中获得语言学信息,汉语中每个字都是一个词素,但是切分出各个词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例如,我们研究所有东西,可以是“我们——研究所——有——东西“,也可以是”我们——研究——所有——东西“。句法分析是对句子和短语的结构进行分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模式匹配,如noun+verb+noun,但自然语言有很多变化,一个句子可以表示成((pronoun∨(adj*noun))verb(pronoun∨(adj*noun))
这也可以用状态转移图来表示,称之为转移网络(TN,transitionnetwork)。语义分析就是通过分析找出词义、结构意义及其结合意义,从而确定语言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和概念。语义分析方法主要有谓词逻辑、语义网络、格语法、概念从属理论等等。
语言理解的实现,农业信息的语句结构相对简单,句子组成远不如日常用语那么复杂。农业词语根据行业特性、构成特点的差异,可以划分为农业术语、农业语词、农业用语三个层次。农业术语一般运用于行业典籍,农业语词较易为行外人士理解,农业用语容易发生分化。其扩散以南北朝同类文献为起点,到普通文献的农业语境,然后到普通文献的非农业语境,经过激烈竞争,部分词语保留到了后世文献中。专门词语和一般词语可以互相转化,行业色彩轻重是决定性因素:农业术语演变为一般词语的难度较大,演变为农业语词的难度较小,演变为农业用语的难度最大。农业信息提问句式以农业方面名词开头,并大多数以疑问句存在。下面以“大豆子叶上产生赤褐色圆形斑是什么病,怎样防治”。
这个句子根据上面的切词方法,首先字符匹配可以切成“大豆/子叶/上/产生/赤褐色/圆形/斑/是/什么/病/,/怎样/防治”.用这种方法会产生歧义,也可以分成“大豆子/叶/上/产生/赤褐色/圆形/斑/是/什么/病/,/怎样/防治”。大豆和大豆子在农业上是两种植物,所以还要进一步对这句话理解,分析其句子成分,找到主语,谓语,宾语。只要能准确分析出句子的每个成分,那么整句的分析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大豆子叶上产生赤褐色圆形斑)主语(是)谓语(什么病)宾语,(怎么)主语(防治)谓语。首先找到句子谓语(谓语一般由动词构成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分词到指示表中找到句子中的谓语,在程序中一般扫描谓语前面的为主语,谓语后面的为宾语。找到主语和宾语到知识表中各个词进行搜索,搜索引擎会把搜到的结果进行排列,降低切词带来的歧义性,找到用户提出问题的最佳答案。
3.语言自动生成。
一个基于中文自然语言理解的农业信息自动回答系统不仅是理解了提问就算完成,最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回答。语言生成就是把在计算机内部以某种形式存放的需要交流的信息,以自然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语言生成是自然语言理解的一个逆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两部分:1、建立一种结构,以表达出需要交流的信息。2、以适当的词汇和一定的句法规则,把要交流的信息以句子形式表达出来。同自然语言理解一样,语言生成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这不仅由于它们所采用的内部表达结构不同(如采用语义网络或者概念从属等),而且由于语言生成的目的不同(如有的目的是为了对输入文章作摘要,有的是为了作为问题回答系统的人-机界面等)。
本系统首先要建立一种结构,以回答的形式为主,如:主语+”是”+(宾语),如果我们要回答“大豆子叶上产生赤褐色圆形斑是什么病”这个问题,就要提出主语(大豆子叶上产生赤褐色圆形斑)+谓语(是)+宾语(来自知识库)。知识库中有大豆紫斑病(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程序查找到(大豆子叶上产生赤褐色圆形斑)为大豆紫斑病的症状里边的字段,程序可得出宾语(大豆紫斑病),同时第二个问题也进行了回答。
在本问题得到完善回答后,系统后台在程序运行前期需要进行人工审核,如果问题回答出现偏差需要及时修改,并存入历史数据库。如有相同问题出现时,可直接读取历史数据库进行回答。使本系统更加完善,搜索更高效,回答更准确,更加有利于用户使用。
结束语
本文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基于中文自然语言理解的农业信息自动回答系统,本系统的核心技术为中文的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实现了领域知识库的建立,中文的自动分词和进行了语言分析、语言理解的实现,并成功对其所提出问题进行了合理回答。经过简单的输入测试,系统初步达到设计目的。能够满足一些简单农业信息要求。还存在不足之处待以后改进。
(1)扩充知识库。虽然是农业领域知识库,但其内容涉及也是十分庞大的,
所以无论在结构上或内容上都要扩充知识库。
(2)完善分词算法。本系统分词还存在歧义性,还需要长时间的对各种句子测试和改进。
(3)完善语言理解和自动回答。
自然语言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这些,如何做到更高级的自动回答系统,使机器语言理解更加智能,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冯志伟。国外主要自然语言理解系统概况计算机科学1984(2)
[2]吴江。中文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与智能检索图书馆学研究2006(3)
[3]尹朝庆,尹皓。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4]丰博,胡钢伟,赵克,亿珍珍。一种自反馈汉语切词系统的研究和实现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5)
[5]王祥滨,赵克,程培涛,许威。基于领域自然语言理解的知识库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12)
[6]蔡自兴,徐光祐。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数字农业的含义范文篇3
关键词关键词:VC++;数据处理;Excel工作簿;SCI期刊
DOIDOI:10.11907/rjdk.162170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1013502
引言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是世界核心期刊文献检索的主要工具,其收录了全世界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具有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对于科研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SCI数据库内容繁多,快速、准确地筛选所需要的SCI期刊相关信息,对于科研人员具有重要意义。Excel是Office家族中功能强大的办公软件,使用广泛。SCI数据可以通过Excel直接导出,大多数科研人员采用Excel手动筛选,以获得所需的内容。人工处理SCI数据库工作量大、易发生误删,影响最终结果的准确性。用VC++编程对Excel工作簿进行数据处理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VC++是Microsoft开发环境VisualStudioProfessional的一部分[1],VC++是常用的可视化界面开发工具,具有界面设计灵活多样、代码执行效率高、数据处理速度快等优点。利用VC++操作Excel,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对于快速处理数据具有重要意义[2]。
使用本文程序在Window10系统中利用VC++2013对Excel2013的处理、编译,达到了预期效果。
1Excel接口与对象模型
COM(ComponentObjectModel)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模式,它定义了对象在单个应用程序内部或多个应用程序之间的行为方式。VC++编译的外部程序通过接口与Excel对象模型进行交互,从而实现对Excel的操作,相比早期2003版本,该程序接口和对象模型发生了一定变化,程序中用到的对象主要有Application、Workbook、Worksheet等[3]。
首先插入一个类:按2013版的Excel安装位置对应地选择为Excel.exe。选中常用的类对象:Application、Workbook、Workbooks、Worksheet、Worksheets、Range、Font,注释类的头文件#import。
3软件介绍
3.1软件设计原理
首先根据相关领域业关键词进行初步筛选,筛选出含有此关键词的所有SCI论文;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程序收集的关键词库作进一步筛选,删除含有这个词汇同时含有其它专业核心词汇的一行数据;最后较为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论文数据。程序流程如图1所示。
自定义筛选原理:通过学科关键字删除不含有该学科的无关数据,通过自定义筛选之后还有一部分含有学科关键字词根,同时明显属于其它学科的数据、例如“disease”中含有“sea”关键字,但明显与航海交通无关,需要通过关键词库进一步删除。
关键词库中含有10个学科的主要专业词汇。部分关键词如下[78]:
图1程序流程交控类:traffic;ocean;isa;ship;navig;Transport;model;automat
医学类:Medic;diabet;psycho;toxicolog;dermatolog;cardiolog;nurs
生物类:Bio;parasitolog;nutrit;entomolog;metabolism;Anthropo
人文类:Cultur;publi;manage;
market;famil;child;Sociolog
环境类:Water;geographclimat;environ;ecolog;earth;geolog
物理类:material;nano;molecular;physic;nuclear
化学类:Combustion;carbon;oil;chem;tobacco;plastic;algebra;steel;
经济类:Business;econom;financ;invest
农林类:Forest;fish;agr;struct;sphere;geomet
数字农业的含义范文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提高途径
数学阅读能力主要考验学生对数学教材或习题中的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是为促进学生数学方面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针对性教学。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拓展知识;对于课外而言,学生高超的数学阅读能力减轻了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难度,使学生拥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
一、初中数学阅读独特之处
1.阅读方式。初中数学的阅读不同于普通阅读,需要运用独特的阅读方式。例如对于阅读速度的要求,对于日常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速度、慢读和反复阅读。而数学阅读不仅要求学生利用短时间内阅读清楚题目要求,而且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寻找多读内容的主旨,并分析思考题目的出发点,推敲题目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构建解题思路。
2.阅读内容丰富。对于初中生而言,接触的有关数学的符号较普遍,因此在数学阅读材料中,包含有关图像、图形、字母。而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理解数学基本符号是基本要求,因此在初中数学阅读中仍考查学生对抽象符号的认识和掌握,并可以熟练地将其转变成语言文字,供学生解题。
3.阅读目的。文科类教材的阅读需要学生认真针对课本内容的每一字、每一句进行认真琢磨,并判断其运用的表现说法,进行想象。而数学语言需要短小精炼,其阅读内容的每一句话都富有深刻的含义,对学生解题有较大的帮助。因此在阅读数学材料时,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总结能力和联想能力,根据简短的文字理解出题者的目的。除此之外,尽管数学文字表现直接,但数学文字的抽象性仍然成为部分学生的困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需要注重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根据问题联想到相关公式定理。
二、初中数学阅读的作用
首先,无论对于数学阅读还是文学阅读,都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现问题的习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发现问题,说明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而数学一类抽象式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脑海中存在的思维模式,数学思维的形成主要依靠大量数学阅读的练习。当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下探索知识,并快速解决数学问题。
其次,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接触的事物比较单一,对于数学学习中的空间模型想象能力较差。为了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即为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模拟数学模型,充分利用自己本身具有的思维能力理解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数学符号千变万化,教师的死板式教学,使学生对数学公式和符号的学习失去学习兴趣,往往不能取得意想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多次接触数学公式,这些独特的数学语言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锻炼了数学习题的解答能力,而且帮助学生快速学习数学知识,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三、提高数学阅读的有效途径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数学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或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训练,引导其进行数学阅读练习。
1.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面对枯燥抽象的阅读内容,初中学生不能主动进行阅读训练,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例如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教师在课前布置一道相关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并告诉学生题目答案在明天即将学习的数学内容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会带领其进行课前预习,在对一元一次方程习题进行解答后,阅读数学教材内容,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继续编织脑海中有关方程的知识网。这种带着问题阅读的训练使学生养成数学阅读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进行边画边读。数学问题的阅读材料短小,教师可培养学生反复阅读的习惯,但复读的内容并不包括教材的所有阅读材料。例如在有关几何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在本章小结中有一项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内容,这些内容均为编者细心挑选所编写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带领学生解答习题后,安排学生反复阅读这段文字,并在阅读过程中用笔画下对自己有用的文字,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及时与老师和同学沟通,方便日后复习。
3.快速寻找阅读内容的重点。根据长时间的数学阅读训练,我们总结经验发现数学阅读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问题,理解数学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日常训练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平行线及平行公理”这一内容的阅读,“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刚刚接触定理的学生甚至不懂得怎么读这句话,其实学生只要抓住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的关系即可快速理解平行的概念。所以教师教导学生如何进行筛选,自我总结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关键。
结语
农村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长时间的教育与引导,用最简洁的语言使学生明白数学阅读的意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运用上文提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面对数学阅读材料不再恐惧,快速有效地提取阅读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数学思维模式的形成,实现数学阅读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方式最有化研究论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2]王爱红.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分析猜想――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分析[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3(05):205.
数字农业的含义范文篇5
【关键词】农作物;种子;标签
1.种子标签的定义
种子标签:标注内容的文字说明及特定图案。(注1、文字说明是指对标注内容的具体描述,特定图案是指警示标志、认证标志等。注2、对于应当包装销售的农作物种子,标签为固定在种子包装物表面及内外的文字说明及特定图案;对于可以不经包装销售的农作物种子,标签为在经营时所提供印刷品的文字说明及特定图案。)
2.种子标签标注的内容
标签标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以下内容必须直接印制在包装物的表面或者制作成印刷品固定在包装物的外面:(1)作物种类与种子类别;(2)品种名称;(3)生产商或进口商或分装单位名称与地址;(4)质量指标;(5)净含量;(6)生产年月;(7)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编号;(8)警示标志;(9)标明“转基因”或“转基因种子”。其它如“产地、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编号、品种审定编号、检疫证明编号和品种说明等”不作要求,可标在包装物表面,也可以制作成标签放在包装物内。近两年大多数企业小包装种子从节约成本等角度考虑将所有标注内容全部标在包装物表面,便购买者了解和选购。
3.种子标签常见不规范标注及注意事项
3.1品种名称标注的合法性
《种子法》明确规定,主要农作物品种在推广应用前应当通过审定。《标签管理办法》规定,属于审定通过的品种,应当使用批准的名称。如有些企业在其生产、经营的种子外标签和内标签上,标注的是通过审定的该种子的品种审定编号,却因为炒作和价格因素,而冠以别的品种名称进入市场销售,这种现象属于以此种品种种子冒充他种品种种子,造成品种名称标注不合法,应判为假种子。
3.2质量指标标注不规范
质量指标也称质量特征,由标注项目(如发芽率、纯度、净度等指标)和标注值组成。
3.3净含量标注不规范
定义:除去包装物后的内装物的实际质量或数量。
例:(1)“净含量:1.5公斤”;(2)“净含量:1500克”;(3)“净含量:1.5千克±10克”;(4)“净含量>1.5kg”;(5)“净重≮1.5kg”;(6)“净重:1.5KG”;(7)“Netweight:1500g”,以上标注均为不规范标注。
正确的标注是:“净含量:1.5千克”。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时,净含量少于1000g的,以g(克)表示,大于或等于1000g的,以“kg(千克)”表示。如例(1)也是常见的不规范标注,“公斤”不是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3.4生产年月标注不规范
生产年月标注在《标签通则》有明确的要求,基本格式:YYYY-MM。如种子于2009年9月收获的,应标注为:“生产年月:2009-09”。近年部分企业常用的不规范标注有:“生产日期:2009-9”或“生产年月:2009年9月”。
《标签通则》中明确规定,种子的生产年月是指种子的收获或种苗出圃的日期,标注时应具体到月,但在市场检查中发现许多包装袋上标注的是生产加工日期,使用者不知道生产加工日期具体是指收获日期还是指加工日期,甚至有的标签上只有加工包装日期,无生产年月。种子是有寿命的生命载体,种子的使用寿命是从种子收获开始产生的,与种子的加工包装日期无关,使用者凭种子的生产年月可以判断种子的使用寿命还有多久。另外还可以结合生产地点,判断这批种子是否合法生产,因为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地方,它的收获日期相对是固定的。对企业来说,加工包装日期可不做标注,但必须标注生产年月,即种子从地里收获出来的年月。
3.5药剂处理种子警示标志的合法性
种子企业为增强种子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会对种子采用包衣或药剂处理。但必须注意的是药剂处理的种子应当标明药剂名称、有效成分及含量、注意事项;并根据药剂毒性附骷髅或十字骨的警示标志,标注红色“有毒”字样。警示标注必须醒目,如没有警示标志或警示标志不明显,造成影响人身安全的事故时,即视为销售者没有尽到告知义务,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3.6进口种子标识不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种子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有许多企业开始涉足种子的进出口业务。进口的种子也应该遵守相应的法律规定,但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进口的种子普遍存在标识不全。按规定,进口种子除了一般种子需标注的内容外,还必须标明进口商、种子进出口贸易许可证编号和进口种子审批文号、进口种子检疫证明编号、产地等。其中进口商是指直接从境外购买种子的单位,检疫证明编号是指引进种子检疫审批单的编号,产地是指收获或采集种子的领土所在国。此外,无论是从哪国进口的种子,在中国境内销售必须使用相应的中文说明,以便购种都知晓,而且其它语言的文字不能大于中文。
3.7产地标注的合法性
《种子法》规定,种子标签上标注的产地与种子实际产地不符的属于假种子。在种子标签管理过程中发现,某些种子企业标签上标注的产地和植物检疫证书编号认定该种子的产地是A地区,但该种子企业调运种子时所附的植物检疫证书查明种子是在B地区生产的,与种子标签标注的产地不一致,因此种子企业生产所以地隶属的行政区域与标签标注的产地不符,按《种子法》规定,判定为假种子。
3.8一些企业为规避责任,在包装袋背面的“购种说明”(或为“注意事项”)中标注
(1)“从购种之日起15天内请试芽,若出现芽率不够,可携带包装袋及所购种子的收据到所购处协调解决,过期视为合格产品,不承担任何经济损失。”
(2)“无购销票据、原种子包装袋、防伪标签和内标签保存不全或不符的,不负赔偿责任,由用户自己承担。”
(3)“因种子本身具有复杂之遗传因子,且气候栽培管理条件对于栽培之结果影响甚大,故播种后结果恕不负种子价以上之责任。”
(4)“本品种出售之后,恕不退换(恕不负任何责任)。”
(5)本品种种子繁育严格选择在没有自生稻的非直播田块,若大田种植因自生稻引起的纯度的,本公司不负赔偿责任。
(6)本包装种子加工及销售前已按国家规程检验合格发芽率达标,但由于直播稻(尤其是旱直播)田间出苗影响因素多,故因直播造成田间出苗问题的,本公司不负赔偿责任。
以上六种标注均为不规范标注,没有任何法律依据,为无效标注,也不作为企业免责条款。
3.9其它不规范标注
(1)根据种子发芽率的高低或品种的商品性等分别标注精品包装和普通包装。
(2)由中国种子协会在行业内部评定的“中国种业五十强”称号标注在种子标签上。
(3)药剂处理种子中毒引起的症状、可使用的解毒药剂的建议等在种子标签上不标注。
数字农业的含义范文篇6
关键词:数字技术;农庄改造;生态;效率
数字技术改造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大数据技术和多媒体等技术,对农庄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获取、分析、处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实现农庄的农业资源、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客源管理等的科学化、智能化、智慧化。数字技术对农庄的改造,促使传统农庄规划中出现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的现象得到解决。本文以福建省南平市博远农庄为例,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改造规划,探讨传统农业园区数字化改造的理论与方法,以期为该类农业园区规划提供借鉴。
1数字技术对农庄改造的启示
1.1促进农庄规划的科学化由于农庄改造规划设计过程需要大量基础资料分析整理,所需基础资料数据量大,涵盖面广,而传统农庄的基础数据还没有完全数字化,数据缺乏高效管理,造成许多数据丢失和数据变动问题,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对规划方案造成了影响,并随之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景观营造缺乏对基础自然资源现状的充分利用和尊重,破坏农业观光的本质;缺乏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便需要对农庄进行科学化的规划改造。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农庄进行改造,有利于实现社会、空间、环境的一体化的规划目标,从而促使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例如运用数字技术之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可对农庄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贮、查询、处理、分析与可视化表达。其主要功能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反映地理对象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拓扑关系,描述地理信息的动态演变,时空建模,分析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最终进行科学决策[1]。
1.2促进农庄管理的智能化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风向、风速、雨量等数据都是农庄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态数据,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这些数据将被传输到服务管理平台进行分析处理并形成参考信息,农庄可据此对农作物及其他相关管理内容做出安排。并且农庄管理者可在物联网终端上浏览智能温室内蔬菜的实时生长情况,从而进行精细化种植。通过屏幕便可查看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为其量身定做灌溉和营养计划。依托于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大力推进农庄创新,建设适合城市人群需要的特色农庄,才能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体验大自然带来的清新,享受真正的绿色生活,向往智能化的生活环境[2],提高城市生活的服务效率[3]。
1.3实现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就是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数字技术手段,融合社交网络、APP等终端工具和方法,实现数字反馈的时效性。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可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农庄应将与客户的线上交流活动与线下跟踪活动相融合,做好线上的客户意愿咨询与线下交易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生态农庄与客户及潜在客户间的交流与互动效率。这便要求生态农庄通过微博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数字社交网络平台来关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动趋势[4]。外地客商也可通过物联网终端平台上浏览大棚内蔬菜的实时生长情况,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真正实现溯源清晰。
2数字技术在博远农庄改造中的应用
2.1前期资料数字化收集与处理基础资料数字化收集与处理是各类规划的基本保障,是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所以对博远农庄改造项目规划前期的基础数据收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数字化收集与处理主要分为:平面数字收集与处理即资料收集、数据共享与信息交流,空间数字收集与处理即空间分析与信息提取、景观处理等方面,下面就针对这点,依例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2.1.1平面数字收集与处理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应用的过程中,首先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方面,将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媒介,通过对其相关信息和数据的收集、规划、远程等方式,有效地实现信息、目录检索与查询、改造信息、方案征集、网络会议、网上方案评价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在数字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中的相关功能,可以有效地实现规划信息和数据共享功能,从而有效地提升农庄改造的工作效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这对我国城郊农庄再建乃至相关园林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闽北地区有众多农庄,这些农庄往往占地广、跨地形地貌程度高。南平下辖市邵武市博园农庄的土地现状比较复杂,除农场建设用地、交通工程用地外,草地、林地、耕地、滞留用地、滩涂地、水域面积都较大———即使规划中最少的交通用地亦有2.43hm2,仅占总面积的1%;此外,整个农庄的景观资源也需要重新分析,譬如山泉水稻田共计121.5hm2,它既包含了水域部分,也包含耕地部分。这些分析很多重叠,将交错的数据整合与再分配是改造过程中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需采用数字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多维度考量,从而进行权重配比,譬如,交通工程用地需要考虑避让生态景观、连接主要景观外,并且考虑客源的分布,对南平市及各辖市乃至省外旅客成分进行历年数据比对与预测。当然,这还有待更多的后期验证,单从目前的农庄经营效果来看是初步成功的。这些分析中很多如客源分析都是数据共享的,通过网上便可查询,非常便捷。
2.1.2空间数字收集与处理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应用的过程中,还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对较好的空间数据与相应分析。同时,通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其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的提取和分析,并且在相应的系统中,构建完善的空间层面的数据库。由此,设计双方都可以进行全面的提取和查询,并且对各个数据可以进行全面、长期的统计,这样对工程的操作、编辑、提取及输出等工作的开展和后期的管控提供了重要且可靠的参考依据。在博远农庄设计前期,利用地理3S技术对农庄原基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并且运用如ArcGSI提供的坡度、坡向测量算法等对场地进行了虚拟测量,这些都已经是常规的数字技术手段。这些数字技术对于地形、地貌复杂的农庄,并且往往没有数据记录史的对象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必经之途。甚至一些简单的测量已经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协助完成,非业内人士也完全可以进行测量,数字化相应带来的即是大众设计参与度的巨幅提升[5]。平面数字与空间数字的结合也可应用在如农庄工程样式与材质的选定的前期多个方面。利用Au-toCAD3DS、3dsMAX、Quest3D、2Dshaper、SketchUp等软件,构建相应的三维立体模型。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材质编辑器的形式,对其样式及材质进行全面的选定,这样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园林的艺术感;同样,平面数字、空间数字各自内部的相互叠加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农庄内的博物馆就采用了参数化建筑建模,这就是将平面数字联系、集成起来的一种有效方法[6],虚拟现实手段在这些多重数字的集中处理方面是极为擅长的。
2.2中期效果的虚拟数字化展示
景观处理是数字技术在农庄再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作用之一,主要利用网络信息处理的形式,对农庄景观进行全面的虚拟、描述和处理。整个过程中主要包含有两种展现形式:静态效果展示、动态效果展示。
2.2.1静态效果展示主要是以农庄的二维、三维数字展示、景观效果展示为主,利用3S技术,可以对庄园内的园林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评价,为其后工程施工与维护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经过前期的资料数字化原始收集与简单处理对如水的酸碱度、硬度、导电率等自然条件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对包括农庄内农作物的植物选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期的数据使用上非常便捷。农庄设计中反复比对果园与农田的分割、用数据论证设计结果。同时还要结合旅游景观需求,这便是景观效果展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应用了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对景观效果在数字与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虚拟展示。因为还有后期实景数字化,故不赘述。
2.2.2动态效果展示主要是在时间轴线上利用遥感图像、地理信息等技术,对农庄原生资源的变迁、农庄次生绿地的发展、农庄长期建设的情况,实施动态预测与模拟。以博远农庄为代表的闽北地区的庄园都背靠大山,有河流穿过,这对农庄绿化、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是非常好的自然优势亦是规划挑战。除此之外,将整个庄园的排水排污系统重新规划,利用ArcGsi技术建立水系模型演示污水处理效果,既能保证污水的快速流通,又能保护旅游景观效果不受太多影响。两种形式的效果展示是相辅相成的,如涵水条件,它既要考虑静态的一些水源特征、储量,又要考虑月降水量分布、多年年平均降水量等等,这些没有数字的支撑很难整合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设计的细节。
2.3后期实景的数字化采集与管控
2.3.1农庄实景的数字化农庄的实景数字化主要是指:将庄园风景的真实图像,通过利用图像化等方式,进行全面的表达。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方面,对其相关的地理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取。同时,在应用过程中,通过利用可视化、虚拟化等技术形式,对其图像进行全面的技术化处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展现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中的作用。在动静效果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实景数字化,强调的是整个循环方法的再验性,这便是区别于中期图像处理的地方。在博远农庄的前、中期景观数据收集、处理中,没有套用类似农庄的效果模板,而是充分利用人工拍摄、航拍图像的再处理,以此演示设计效果。这样不仅便于甲方理解设计方案,也让后期施工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再次得到提前校验。
2.3.2农庄工程后期对旅游景观效果的处理主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承接上述的实景数字化处理,对其相应的图像全面过滤,并进行艺术效果分析,主要通过隶属函数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利用相应的图像处理技术,将其全面的视图进行输出,可以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整,以此提升农庄建设和设计的效果。农庄的景观效果往往需要长期经营(博远以一年为近期规划,五年为中远期),这样的虚拟手段不仅可以更真实地接近实际情况,也是旅游宣传的一部分。2.3.3农庄后期管理的数字化这一部分虽未彻底完成,但依然对其他项目具有参考意义与启发,故一并罗列。农庄的后期管理除了常规的旅游、经营管理,更要强调的是不断监控客源地、客流量、农庄内旅游路线、消费组成等,对相应的农庄部分进行调整;景观的监控则需要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依照不同季节、时间段进行长期的评估,并加以干预改造。依照前期数据收集与处理形成的数据库,在后期可以帮助构建评价体系并做多维参照,这样构成一个基本的循环方法论,可以永续循环以求动态的数字稳定、农庄兴盛[7]。
3小结
新型的观光农业园是在传统农业园基础上,融农业产业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笔者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对于农庄改造的启示,并以南平博远农庄改造为例,阐述数字技术对其景观规划、设计的数据获取、空间分析、成果表现、决策支持、后期的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运用,以期为该类农业园区改造提供借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也逐步被运用到各类规划改造中来,也必将对新型观光农庄的发展,运营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前勇,马友平,常胜.3S技术导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2]汪成亮,温鑫.智能环境下分布式Rete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6,36(7):1893-1898
[3]席晓晶.“智慧城市”时代“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6,6(5):55-56
[4]周永刚.“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庄的精准营销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5(10):128-129
[5]蒋文燕,栾汝朋,朱晓华.基于VRML_ArcGSI的虚拟旅游景观设计与实现[J].地理研究,2010,9(29):1715-1723
[6]宣千云.参数化建筑建模实例研究[J].江苏建筑,2012(6):111
数字农业的含义范文篇7
关键词:农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基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有全面完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网络化为趋势的信息化产业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农业”,给农牧业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农牧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深入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5]。
1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1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
1.2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7]。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8]。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5,9]。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5,10]。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1,11]。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4]。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3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12]。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14]。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1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15-16]。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17]。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15,18]。
2.2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19]如表1所示。
表1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20]。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1]。“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22]。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15]。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23]。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12]。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25]。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12]。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6]。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25]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1]。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27]。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26];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24,26]。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8]。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1]。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5]。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29]。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30]。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4,2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29]。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6结束语
推动农牧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及数字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04,15(2):30-33.
[2]XuZenghu,iLiYingbo.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infor-mationservicesystemanditsinteractionwithagriculturale-conomicgrowth-intensive:theCasefromChina[C]//ServiceSystemsandServiceManagement,2007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ngdu,2007:1-5.
[3]付鸿瓒,解鸿博.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J].
现代情报,2008(6):76-78.
[4]佚名.农业信息化技术[EB/OL].[2009-03-16].
http://countryside.com.cn/[5]胡伦赋.农业信息化研究[J].现代情报,2002,(11):43-45.
[6]黄胜海,邹剑敏.对我国畜牧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禽业导刊,2003,20(14):9-11.
[7]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
http://sd-taishan.gov.cn/sites/yantai/articles/F00000/1/1155301.aspx.
[8]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9]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N].中国财经报,2005-12-28(6).
[10]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11]熊海灵,杨志敏.试论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5):27-29.
[12]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7(1):4-9.
[13]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J].今日科苑,2007(16):30.
[14]陈新文.为畜牧业插上IT的翅膀[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6):42-43.
[15]赵静,王玉平.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07(6):80-85.
[16]佚名.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http://wzma.gov.cn/directionary/showarticle.asp?id=121&sort.
[17]佚名.解放养猪业生产力的新技术-数字化养猪[EB/OL].[2009-03-19].http://agr.icom.cn/doc/2008/3/19/150228.htm.
[18]吕晓燕,卢向峰,郝建胜.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1):121-125.
[19]刘世洪.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0]张建立,张建鑫,世昌.数字农业概述[J].农技服务,2007,24(9):116.
[21]佚名.数字农业和精确农业[J].北京农业,2006(6):4.
[22]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EB/OL].[2006-07-26].http://soft6.com/tech/9/97096.ht-m.l[23]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EB/OL].[2006-02-28].
http://tzag.gov.cn/documents/docdetai.lasp?doc-umentid=137491&sub_menuid=101.
[24]徐婷婷,付龙.加快畜牧业信息化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11):118.
[25]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26]刘宇,蒋国滨.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18.
[27]赵颖波.让信息化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7(2):1.
[28]卢钰,赵庚星.“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485-488.
数字农业的含义范文篇8
关键词:土地流转;信息化管理;图形验证码;站内搜索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7)10-0153-01
农民拥有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运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加强土地利用率,确保农村产业化经营。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管理平台,主要提供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咨询,土地供求信息汇总、流转合同签证、流转纠纷调解、登记簿批量打印、经营权证书等一条龙服务,减少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护供求双方的合法权益。并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城镇一体化发展的步伐。
本平台框架设计为1+3,就是一网三子平台。一网指的是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综合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它属于一种网络门户,而且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公布的条例来看。信息平台的平台,合同管理的平台和土地流转的平台,在整体系统分布上都是采用的矩阵式架构。平台采用B/S技术,基于.NET框架,使用C#语言开发。使用大型数据库,实现信息的海量存储,采用三层架构设计,保证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1系统关键技术
1.1B/S结构
B/S我们通常情况下也管它叫做浏览器或者是服务器。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兴起,在一定程度上C/S这种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改善。B/S可以在任何地方不需要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就可以直接信息操作,操作既简单又便捷。而且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正常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客户端可以通过系统维护的方式,加强了系统的扩展和访问。
1.2SQLServer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
SQLServer作为微软的搜索的大型数据库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它更方便,人们的使用。同时SQLServer2008作为一个重要的产品版本,在推广的过程中,经过了不断的改进和系统的更新,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为强大的SQLServer版本。
SQLServer2008在微软的平台上,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加以管理。通过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同时,进行一定的内置服务。而且在数据进行搜索和查询的过程中也会将不同的数据储存在设备中,保证设备的运行。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开始到桌面的计算机和移动设备都在不同的更新着。
1.3访问安全性处理技术
系统登录时,会要求用户输入一定的用户名和密码,这样的操作程序是为了确保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如果不是合法的用户,也无法访问相应的网址和该页面,即使用户知道了某个页面的地址也无法访问,所以系统会率先提示用户要先登陆,取得合法的信息。
1.4图形验证码生成技术
验证码的功能一般是防止使用程序恶意注册、暴力破解或批量发帖而设置的。我们通常所说的验证码就是一串随机性的符号儿生成的一些图片数字或者是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都是可以用肉眼直接识别的。通过输入相应的网站、信息验证等验证成功后才可以安全性的使用。本系统中的用户登录页面中就使用了图形验证码技术。生产一个图形验证码需要三步:(1)随机产生一个长度为N的字符串,该字符串可以包含数字、字母等。(2)将随机生成的字符串创建成图片并显示。(3)保存验证码。
1.5站内全面搜索
通过站内搜索的方式有很多种,网站开发人员和根据搜索的范围大小进行设置,系统设置的搜索功能主要是根据应用SQL语句中的Like运算符进行模糊查询。Like运算符用于在确定了字符串是否匹配的同时,模式往往是按照常规字符合通配字符来进行配比的,只需要语字串符相互匹配就可以了。
1.6数据分页显示
使用DataList控件绑定数据并实现分页。DataList控件是一种数据绑定控件,其分页功能是借助PagedDataSource类實现的,该类封装了数据控件的分页属性。
2平台总体设计与实现
2.1系统首页和系统登录
进入系统首页后,系统用户和管理员在登录系统之后,需要输入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在输入了相应的密码和验证码的同时,系统用户在输入过程中,会将输入的密码和密码数据加以比对。
2.2信息功能实现
从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管理是影响较为深刻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信息的及时和沟通可以加快对于信息过程中的管理。可以方便实现的功能有政策法规、土地百科、农业新闻、法制时空、本站动态等信息的。
2.3合同管理功能实现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书在签订的过程中它是包含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种法律文书,在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过程中是为了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的。所以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管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会提供合同的管理功能,合同的管理可以清晰的分析出每一笔交易的成功信息。这些信息既包括了土地坐落位置、转让限制交易方式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责任验证单位和各种约定事项。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管理平台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既包括了合同的管理模板的管理。合同管理主要是对已签订的合同进行管理,模板管理提供了签订合同所使用的合同模板。
2.4土地流转功能实现
具有权限的用户可以土地求购信息,并在“流转资讯”栏目,符合条件的农户可根据这些信息与者联系。
3总体性能指标
系统性能需求主要从系统响应时间、并发数等方面对目标系统进行定义。业务请求响应的平均时间≤4s。系统登录最长时间≤4s(2000用户并发时)。最大并发用户数≥2000
除了上述性能指标之外,还要具备很多功能性要求:可靠性:系统的安装环境要求是Windows2007以上的版本在一定程度上系统的兼容性非常好,可以通过数据自动保存在系统出现异常时也可以对于数据及时的恢复,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易用性: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界面较为整洁,而且还可以通过人性化的提示,便于用户可以正确的操作学习系统。
4结语
数字农业的含义范文篇9
关键词:数字农业;时空推理;专家系统
0引言
数字农业应用涉及大量的气象、环境、水文、地质、土壤等领域的时空数据。这些时空数据分散在异构系统中,有着不同的数据格式和规范,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基于不同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推理方法。这些多领域时空信息对农业生产、决策均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以前由于缺乏高效、合理的技术手段,即使付出很高的代价,也很难将这些时空信息完整无损地共享和融合集成到数字农业应用中,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数字农业的应用发展。同时gis等商业软件平台成本较高也不利于大规模应用推广。
为此,本文基于自主版权gis、专家系统等系统软件,应用时空推理、本体论、语义web、关系数据挖掘和专家系统等技术,建立一个数字农业时空信息智能管理平台,对多源、异构的数字农业时空数据和推理分析方法进行集中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便于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融合、集成和共享。基于该平台快速建立起了数字化测土施肥系统、大豆种植标准化管理系统、无公害水果蔬菜栽培指导系统等一批智能应用系统。这些应用系统精确控制农田每一地块种子、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能够实现精确控制农业生产过程,有效降低成本,充分保证农业资源科学地综合开发利用,减少和防止对环境和生态的污染破坏,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实现“绿色农业”的重要途径。
1主要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1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是在“数字地球”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的,是21世纪新型的农业模式和挑战性的国家目标,包括精准农业、虚拟农业等内容,其核心是精准农业。以3s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研究是数字农业研究的突破口[1,2]。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数字农业的概念,它是针对农业生产稳定性差、技术措施差异程度大等情况,运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控制位置,用计算机精确定量,把农业技术措施的差异从地块水平精确到平方厘米水平,从而极大地提高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产量,减少环境污染。法国农业部植保总局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系统。日本农林水产省建立了水稻、大豆、大麦等多种作物品种、品系的数据库系统。新西兰农牧研究院利用信息技术向农场主提供土地肥力测定、动物接种免疫、草场建设、饲料质量分析等各种信息服务。同时,我国紧跟国际研究的前沿,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应用研究。
1.2时空推理
近年来,时空推理(spatio-temporalreasoning)已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在军事、航天、能源、交通、农业、环境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十年来我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清华大学、解放军信息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在时态gis、时空数据模型、时空拓扑、时空数据库等时空推理相关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1.3时空数据标准与共享
不同领域和应用环境对时空数据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这造成了异构时空系统集成的困难,因此时空数据共享、互操作和标准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方面研究最初从空间数据入手,近期开始向时间数据和时空结合数据发展。时空数据的共享有以下方式:
(1)空间数据交换
空间数据交换的基本思想是各系统使用自身的数据格式,通过标准格式进行数据交换。目前空间数据交换标准有:sdts、digest、rinex等国际标准;以色列的ief、英国的moepstd、加拿大的saif、我国的cnsdtf等国家标准;autodesk的dxf、esri的e00、mapinfo的mif等厂商标准。尽管各gis软件厂商提供了公开的交换文件格式来进行空间数据的转换,但由于底层数据模型的不同,最终导致不同的gis的空间数据不能无损的共享。虽然空间数据交换仍然在使用,但效果并不理想。空间数据互操作标准是当前国际公认的,比空间数据交换标准更有前途的数据标准。
(2)基于gml的空间数据互操作
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协会(opengisconsortium,ogc)提出了简单要素实现规范和地理标记语言(geographymarkuplanguage,gml)。ogc相继推出了一整套gis互操作的抽象规范,包括地理几何要素、要素集、ogis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空间参考系统、定位几何结构、存储函数和插值、覆盖类型及地球影像等17个抽象规范,2003年1月推出gml3.10版[3]。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基于gml在空间数据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2001年rancourt等人[4]将gml与先前所定义的空间标准进行比较,认为gml能有效地满足空间数据交换标准。2002年,zhangjianting等人[5]提出了一种基于gml的internet地理信息搜索引擎。2003年,zhangchuanrong等人[6]在网络环境下以gml作为异构空间数据库交换共享空间数据的格式,成功实现数据的互操作。2003年,崔希民等人[7]提出了gis数据集成和互操作的系统架构,在数据层次上实现gis数据的集成和互操作。2003年,张霞等人[8]提出一种基于gml构造webgis的框架结构,给出实现框架技术。其中采用gml作为空间数据集成格式。2004年,朱前飞等人[9]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gml的数据共享解决方案。2005年,陈传彬等人[10]提出了基于gml的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集成框架。gml数据类型较完整,支持厂家较多,相关研究丰富,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时空数据标准。本文选择gml作为农业时空数据标准。
1.4时空本体
1.4.1本体、语义web和owl
本体方法目前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语义web、搜索引擎、知识处理平台、异构系统集成、电子商务、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工程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尤其是目前随着对语义web研究的深入,本体论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建立语义web的核心技术。owl是当前最有发展前景的本体表示语言。2002年7月29日,w3c组织公布了本体描述语言(webontologylanguage,owl)的工作草案1.0版。目前工作草案的最新更新为2004年2月10日的版本[11]。
1.4.2时空本体
基于本体方法对时空建模的相关研究工作如下:
1998年,roberto考虑了作为地理表示基础的某些本体问题,给出了关于一般空间表示理论的某些建议[12]。2000年zhouq.和fikesr.定义了一种考虑时间点和时段的时间本体[13]。2000年,córcoles基于xml定义了一个类似sql的时空查询语言,该语言包含八种空间算子和三种时态算子用于表达时空关系[14]。2003年,grenon基于一阶谓词逻辑定义了时空本体,使用斯坦福大学的protégé环境实现[15]。2003年,bittner等人[16]提出了用于描述复杂时空过程和其中的持续实体的形式化本体。以上工作中grenon的时空本体研究相对完整,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网上共享,本文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建立农业时空本体。
2主要研究内容
(1)农业时空数据规范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公认的农业时空数据标准出台。本文基于时空推理技术,研究通用性更强的时空数据表示模型,能表示气象、土壤、环境、水文、地质等各领域的农业时空数据。gml是目前公认的时空数据标准,利用上述模型扩充gml,兼容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农业资源空间信息元数据的分类及编码体系草案”等国内现有的地方性标准,构建针对数字农业中时空数据的da-gml标准,作为数字农业基础时空数据的规范。现有的土壤、环境等基础空间数据库均支持到gml格式的转换。
(2)农业基础时空数据库
基于笔者自主开发的gis平台建立农业基础时空数据库,该平台具有运行稳定、资源占用少、结构灵活、功能可裁减、成本较低、便于移植等特点。采用了时空推理技术,支持对空间和时空信息的表示和推理。通过da-gml能够直接从现有系统中获取领域农业基础时空数据,主要包括土壤数据库、环境数据库、气象资料数据库、农业生产条件数据库、林业信息数据库、影像数据库等。
(3)农业时空分析方法库与农业时空知识库
时空推理是研究时间、空间及时空结合信息本质的技术,通过时空推理技术将现有面向农业领域的时空分析技术进行整合和规范化表示,形成农业时空分析方法库。对领域农业时空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同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从基础数据中提炼知识,建立农业时空知识库。
(4)农业时空本体库
在(2)、(3)中存储的数据、方法和知识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进行组织和管理。就目前技术而言,本体是表达一个领域内完整的体系(概念层次、概念之间的关联等)的最有效工具,所以本文选择建立农业时空本体库。具体包括本体获取、本体管理、本体服务与展示三个模块。使用protégé做本体开发环境protégé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基于java的本体编辑与知识获取工具,带有owl插件的protégé可以支持owl格式的本体编辑与输出。
以上三个库通过webservice方式提供基于internet的服务,可以在线对库中信息进行维护和检索,并能无缝集成到应用系统中。
(5)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首先,外部系统的时空数据转换成gml格式(现在绝大多数系统支持该数据标准),进入农业基础时空数据库。通过本体获取与编辑模块将时空数据和时空知识整理,形成本体库。外部系统的请求通过webser-vices发给仲裁者,仲裁者区分各类情况调用三个库调用服务、提取数据和执行操作,结果返回给用户。
(6)基于平台开发农业生产智能应用系统
基于数字农业时空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数字化测土施肥系统、作物种植标准化管理系统、无公害水果蔬菜栽培指导系统等一批农业生产智能应用系统,解决实际问题。
3相关系统对比分析
3.1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
平台基于信息和知识支持的现代农业管理的集成技术,对农田信息进行动态采集、分析、处理和输出,从而根据农田区域差异、农事安排进行模拟分析、决策支持管理和指挥控制,并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区域差异进行精确定位、动态控制等定量操作[17]。
3.2全国农业资源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全国农业资源空间信息管理系统(nasis)实现对全国农业资源空间信息的查询分发,具有系统管理、动态数据字典、数据检索、查询、数据分发、制图、报表统计、数据分发等功能。该系统已经用于全国农作物遥感监测、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科研和农业政策信息支持服务等方面[18]。
3.3中国西部农业空间信息服务系统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建立基于web的中国西部农业空间信息服务系统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从西部农业空间信息服务系统的数据库构建开始,全面地介绍了系统的运行模式和数据库访问技术,详细论述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平台环境和开发实现等。
(1)基于平台提供的开发框架,能方便、高效地建立大量的数字农业智能应用系统,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也能快速开发出技术含量高的应用系统,各应用系统能互通、共享,便于升级维护。
(2)由于大量的底层服务、数据、知识和方法由平台集中统一提供,简化了开发数字农业应用软件的工作,节约了成本。
4结束语
数字农业时空信息管理平台从系统目标、适用范围、采用技术、系统接口等方面不同于任何现有的基础农业空间数据管理平台,是一个概念全新的系统,定位于基础农业空间数据管理平台的上层,更便于开发数字农业应用。其中的本体库等机制为将来建立农业时空数据网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淑惠.数字农业及其实现技术[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5(7):5-8.
[2]唐世浩,朱启疆,闫广建,等.关于数字农业的基本构想[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3):183-187.
[3]geographymarkuplanguage(gml)[eb/ol].(2003)./techno/specs/002029pgml.html.
[4]rancourtm.gml:spatialdataexchangefortheinternetage[d].newbrunswick:departmentofgeodesyandgeomaticsengineering,universityofnewbrunswick,2001.
数字农业的含义范文
随着赵光农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开展赵光农场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精准农业技术装备建设,形成赵光农场农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探索出信息时代农业生产的新思路,寻找农业高效、高产、优质、低耗生产的新方法。利用农业高新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场发展。
1数字农业管理系统意义重大
通过数字农业技术的应用,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经济收益和最佳的环境效益。大幅度提高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实施数字农业、精准农业不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而且是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
2赵光农场农机概况
赵光农场现有农机总动力达到2.8万千瓦,农机具858台件,耕地动力比为17.85:1,田间综合作业机械化率达到98%,大宗作物全部实现机械化,农机具原值已达1.4亿元,其中:
(1)动力拖拉机89台,其中375马力以上5台,180-210马力50台,180马力以下(1204)34台;(2)收获机68台,其中进口收获机17台,国产3518收获机7台,1076/1075收获机33台,割晒机8台,玉米扒棒机3台;(3)运输拖拉机81台,其中90马力拖拉机24台,80马力以上51台,70马力拖拉机6台;4)农具现有858台件:其中进口播种机25台,国产播种机75台,重轻耙125台,玉米灭茬机80台,秸秆搂草机10台,打包机4台。
现已投资4800万元建设大型服务中心两处,投资4000万元购置进口机械66台套。以农机中心为管理中心,作业半径范围30公里,可承担跨区作业120万亩。
根据目前农场的农业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特点,在数字化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集成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精准农业及数字化农业技术应用的软硬件平台和信息服务体系,应用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建立地学空间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动态更新获取采集系统,引进开发适宜本地作物的精确施肥、平衡施肥、病虫草害诊治专家系统(ES);实现RS、GPS、GIS、ES技术与自动变量施肥机、自动变量喷药机和与收获机配套的作物产量实时计产系统等智能农机设备的集成应用,将产生明显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3赵光农场数字农业管理系统主要完成的功能
3.1门户系统门户系统是数字农业信息网的门户系统,提供日常信息的、系统入口的引导功能等功能。具体包括:农业概况:展示农场及农业的基本情况。基础信息:包括气象数据、土壤指标数据、生产资料、农机、种子数据、其他等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农业图库。技术推广。网络视频协同办公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领导决策桌面系统等等。
3.2日常信息
3.3系统功能入口为数字化管理系统、数字化辅助决策系统和第三方应用系统提供连接服务,使得第三方系统可以方便快速的嵌入到整个数字管理系统中。
3.4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主要体现服务、管理、精准农业三大功能模块。
(1)服务系统:基于WebGIS的测土配方施肥辅助决策;基于WebGIS的病虫害防治辅助决策;基于WebGIS的高清影像与作物长势决策;基于WebGIS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2)管理系统:基于WebGIS的农场资源管理功能:农业、农机、气象、水利、林业、畜牧等资源进行汇总分析。(3)精准农业系统:①作物产量实时计产系统;②土壤养分检测与管理系统;③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④精量播种、变量施肥实施管理系统;⑤农田病虫害监测系统与变量施药作业系统的集成;⑥农机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系统、3G(无线)视频监控系统。
在农业机器上广泛应用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系统、提高机车作业精度达到亚米级。同时在机车上安装3G(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当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在田间作业时,无线视频监控装置将农机作业图像通过无线数字传输设备送到管理指挥调度中心,农机管理人员可以在等离子大屏幕上监控作业机车当前作业实况,实时掌握机车当前作业的情况,如机车是否在行走作业、机车使用指标监测、农机具作业质
数字农业的含义范文1篇11
“有机食品”并不是像字面含义那样属于化学的有机无机范畴,而是源于英文的“organicfood”,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按照这种方式生产和加工的,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并通过国家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都属于有机食品。所以,我们看到的有机食品不仅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等,还包括相关的调料、糖果等等。
为什么要选择有机食品?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有38%的农产品有害物残留量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部分地区蔬菜农药超标比例达80%。
如果你是一个孕妇,或准备怀孕,你无疑要进食比别人更多更大量的蔬菜和水果补充所需的维生素、叶酸等营养素,这些肯定是你的宝宝所必需的。根据调查和生活经验,怀孕的女性会对蔬菜和水果更感兴趣,但现在看起来准妈妈吃得越多,摄入的农药也越多。农药残留对儿童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它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孩子们的身体,智力和情绪。每个孩子在出生时都会注射很多疫苗,以预防疾病的产生。病菌的危害在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医疗手段改变的,而农药残留的危害却远胜于病菌的危害。
那吃“有机蔬菜”有什么好处呢?
(1)更安心:不用担心农药残留的问题,能长期安心食用。
(2)更健康:很多报告都指出,有机蔬菜富含高级营养,其中,2007年,英国的《周日泰晤士报》称,为期四年的欧盟资助有机研究项目(QLIF)发现有机蔬菜和水果中抗氧化剂的含量比常规产品高出40%,而且,含更高维生素C和有益矿物质(如铁和锌)。
(3)更有菜味:有机蔬菜,不用化肥催促,蔬菜原味较浓,风味佳。
(4)更省时间:有机蔬菜不含化学物质,不需长时间浸洗、不需用果蔬清洗剂或农药消毒柜来处理;只需用清水冲洗或稍为浸洗表面尘埃等污物就行。
(5)保护地球:有机耕作用合符自然的农法来施肥、防虫、除草等,不损害生态环境,更不会慢性污染土壤和水源,为“零”污染的未来出一分力。
感受季节,耕读大地
在离成都市区约25km的新津县兴义镇,就有一个有机农场――翔生大地。兴义镇面积40平方公里,在成都翔生实业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姚智怀看来,兴义镇有着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交通区位优势,正是发展有机农业的风水宝地。“这个小镇四面环水,以前与外界不通,完全是一座无工业污染、风景优美、宁静淳朴的农业小镇。当我们了解到离成都这么近的地方,还有这样一片原生态的土地时,都很惊讶。”
从2009年开始,5年来,“iGarden田园城市”创办人兼CEO姚智怀及其团队致力于将兴义镇打造成全国第一个数码化生态小镇,首先便是从发展有机农业做起。
兴义农场规划1.5万亩有机种植体系,涵盖有机植物工场,有机西方香草园,有机中草药园等。预计种植品种包括有机芽苗菜、有机中草药,有机西方香草、有机特殊品种蔬菜等多个类别300多种不同地域和国家的特色蔬菜作物。走进兴义镇,你会被小镇特有的宁静风景所吸引。新鲜的空气,郁郁葱葱的树木,生命力旺盛的农田。这些,都是在城市里所无法见到的景致。
为了做好有机种植,翔生大地以150亩的示范试验农场,用3年时间进行有机转型,从惯行农业转进有机农业,这3年间不使用农药、化肥,大量试种各种作物,让大地回复生机,同时筛选出适地适性可栽培作物,作为下一阶段的有机农场生产模型。
在取得有机农场认证后,再以此为原型扩大规模为1700亩,打造细胞农场及主题农场,再加以15000亩有机产业成为小镇经济产业。有机蔬菜是怎样种出来的呢?翔生大地生态农场遵循永续理念,即低碳、生态、有机的种植方式。
农场采用物种相克的方式,维护物种多样性,摒弃化肥催长、农药杀虫的不健康的传统农业模式,采用人工除草、人工杀虫、施放绿肥等环保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从土地中获取更少,回报更多,在不断的改良土地的同时,也确保食物的绿色、健康、安全。这里也没有反季节蔬菜,秉持生物原则,不违背自然规律,不抑制或催促作物生长。
“我们还将整合各方专家学者,共同建立一个专业有机实验室,对有机农产品进行检验,并制定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同时对土壤、水质等进行检测。通过试验数据更深入的了解各种生物的生长环境和影响因素,以利对技术的改进。”姚智怀介绍说。
翔生大地还建立自己的有机标准体系SunshineEarthOrganicStandard,坚持以“无农药、五化肥,无转基因”为基本准则,是全球与中国第一家受到IFOAM国际有机组织所认可的企业有关认证标准,将为中国本土的中小型有机农业生产单位、中小型农户、家庭农场、销售商、零售商、餐饮机构以及其他与有机农业相关的营运组织机构提供一个以市场导向为核心的消费保障与信用平台。
“我把它叫做有机标准4.0。”姚智怀透露说,“其实现在实行的有机认证方式是有些不方便的,比如在中国,每一茬蔬菜都要拿去检测,检测完后才能贴上有机的标签,这个检测的成本很高,而且可能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那等检测好我的菜早已经蔫了,还怎么卖?所以我觉得应该以市场为核心,建立一个适合实际情况、消费者认可的有机标准,除了满足一般的有机种植方式,还要提高农场的透明度,开放农场,消费者可以随时参观、监督,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改进意见。”
“另外我们每个人也要有大我的生态观念,我们都想要去消费最好的食品,但这些食品也是来源于这个大环境,这个环境我不去维护它的话,以后我要去消费同等级别的东西,付出的代价就会越来越大。”
数字农业的含义范文1篇12
1.农业产业中信息机构产业的发展和进化
人们了解生物生活状态及环境变化等情况是通过农业生物及环境信息的采集而来的,这是实施人工调控及管理决策的基本途径。一般传统的人工手动观测方法,难以实现精确农业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如准确、大量、及时、有效等。传统的信息采集方法如今已逐步被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自动信息获取方法所代替,从而成为农业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
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信息主要包括农作物的需水量、需肥量、生产量、气候环境等信息。检测这些情况的主要技术有计算机视觉、传感器、微电极、显微图像等。目前,对于精细农业的实践研究国内外已在开展,大多数是从农田土壤特性的变异性开始研究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集中对一些要素的快速采集方面,如土壤的养分及水分、电导率、土壤PH值、耕作阻力和耕作层深度等要素。对于土壤养分的快速测量,目前为止采用的测量仪器有3类,分别是基于光电分色等传统的养分速测技术的土壤养分速测仪;基于近红外技术通过土壤或叶面反射光谱特性直接或者间接进行农田肥力水平快速评估的仪器和基于离子选择场效应晶体管集成元件的土壤主要矿物元素含量测量仪器。
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水分。精细农业中实施节水灌溉的基础是土壤水分的测量。土壤信息主要包括土壤质地、结构、有机物质含量等一系列的参数,这些参数对于特定土壤来说是基本固定不变的,一般是不需要测定多次的。对于土壤的含水量、含盐量、含养分量等是需要进行多次采集测定的,因为这些参数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土壤水盐的电磁测定是基于土壤的节点型质,而介电常数又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土壤介质中插入“L”型的波导棒,高频的电磁脉冲信号会从波导棒的前端传播到末端,且会在探头的周围产生电磁场,波导棒由于前端是出于开路状态的,脉冲信号则会因反射而又沿波导棒返回于前端。土壤的电导率可从检测脉冲输入与反射回的时间以及发射时间的脉冲幅度的衰减情况反映出来,从而计算出土壤水盐含量。土壤的电导率能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土壤中盐分、水分、有机物含量等参数的大小。对于确定各种田间参数时空分布的差异来说有效的获取土壤电导率是具有一定意义的。2.农作物生产目标信息检测技术
农作物的生产目标信息主要有病虫害、农产品质量、成熟度等。农作物品质检测的技术主要有超声波、视觉技术、红外、激光、GPS、频谱、近红外检测、人工嗅觉及味觉和图像处理等。农作物品质反映三方面内容,一是农作物外表特征的外部品质;二是农作物基本物理性质的品质;三是农作物内部特征的内部品质。无损检测(即非破坏性检测)是在不破坏所测物品的化学性质及状态的前提下,为获取与所测物品品质有关的性质、内容等信息所采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农产品中采用的无损检测技术一般有电磁特性、声学特性、X射线与激光、可见光与近红外,!光谱、机器视觉技术等。而机器视觉检测技术是通过图像传感器获取农产品的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转换成数字图像,利用计算机判别准则去对图像进行识别和理解,以达到分析图像并作出结论目的的一种技术。它可以对农产品的大小、形状、成熟度、颜色等内外品质进行无损检测。
3.信息中介机构的完善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信息中介通过其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力,信息化产业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在各个行业中,是行业进步的推动剂也是行业发展的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信息中介机构减少了行业间的操作步骤,节省时间提高工程效益,行业对于信息中介机构的要求也促进了信息中介机构的快速发展。在行业竞争和信息要求的不断升级中,信息中介机构不断的优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