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6篇)
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篇1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贫血血红蛋白
为掌握黄埔区学龄前儿童贫血状况,推进幼儿营养卫生保健工作,我们将2002年与2007年辖区内托幼园所的学龄前儿童的体检情况进行了贫血状况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黄埔地区托幼园所儿童。2002年共调查学龄前儿童9149人,其中男4846人,女4303人。2007年调查学龄前儿童9728人,其中男5054人,女4674人。
方法经一般体检后,选择心肺听诊正常,肝脾触诊大小正常,无先天性、遗传性等重要脏器疾病者作为常规检测对象,由专人常规采血,检测仪器为日本东亚公司的F8-20血液分析仪。
贫血诊断标准按照1992年WHO规定标准执行,即1~7岁儿童Hb
结果
2002年学龄前儿童贫血患病率为3.61%(330/9149),2007年学龄前儿童贫血患病率为2.91%(284/9728),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002年与2007年学龄前儿童男女幼儿间贫血患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讨论
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篇2
关键词:氟离子导入;儿童;龋齿;预防.
中图分类号:R78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066-01
龋齿是临床上常见的口腔疾病,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重点预防的疾病之一,其是指牙齿硬组织发生脱钙,牙釉质和牙本质发生崩解,好发于儿童,学龄前儿童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危害着儿童的健康成长。其发病与患儿的口腔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口腔中细菌结构以及牙齿的结构与排列等密切相关[1]。幼儿园是儿童比较集中的场所,学龄前开展儿童龋齿预防对于降低龋齿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2]。为研究“氟离子导入”预防儿童龋齿的临床应用效果,本课题选取2008年1月-2013年月期间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幼儿园1400名儿童,采用“氟离子导入”法预防儿童龋齿,观察儿童龋齿的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所幼儿园共14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46名,女654名,年龄3-7岁,平均年龄(4.5±0.8)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未使用过“氟离子导入”预防龋齿。
1.2治疗方法
使用南京医科大学生产的NF-Ⅱ氟离子透入仪,该仪器的一个端口为能够握在手中的电极棒,另一个端口为连接口模的电夹,使用四节1号电池,配制1%氟化钠溶液,现配现用,一次性口模。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儿科保健医生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口腔患龋情况进行检查,10儿童为一组,可同时进行检查,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选取不同型号的口模,饭后0.5h清洁牙齿后,将口模放入儿童的口中,使儿童闭口轻咬其下颌牙列,将上下牙都存入口模槽之内,然后手握电极棒,接通电源,电流为0.3mA,10名儿童可将电流调至3mA,每组治疗时间为3min,设置计时装置,到时自动关闭电流开关,然后取出口模。每年治疗2次,每次治疗时间间隔必须超过2周。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经过“氟离子导入”治疗后,2012-2013年份儿童患龋齿发生率降至30.07%,明显低于其他年份,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研究显示氟是人体促进人体骨和牙齿正常生长发育以及正常新陈代谢的必需微量元素,在儿童生长发育时期适量补充氟对于预防龋齿以及儿童生长具有重要作用[3]。临床研究显示正常生活饮用水的氟浓度应控制在0.6-0.8mg/L最为适宜,可有效降低牙均和龋齿率。因此对于低氟地区,采用适当的补氟措施是极其必要的[4]。“氟离子导入”预防儿童龋齿的机制是在氟离子透入仪直流脉冲电流的作用下,氟化钠电离出氟离子,透入人的牙体组织形成氟磷灰石,可有效降低牙釉质的溶解度,促进牙釉质再矿化,增强对口腔微生物的抵抗力,使牙齿表面不易被侵蚀;同时可有效抑制口腔的乳酸杆菌,抑制致龋菌发生糖酵解,从而可有效预防龋齿的发生[5]。王利芝研究[6]报道显示我国儿童乳牙患龋率从1岁起开始直线上升,6岁儿童的乳牙龋齿率可超过80%,7-8岁达到高峰,每名儿童的平均龋齿数较高,目前已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疾病,因此预防儿童龋病应重点放在学龄前儿童,儿童家长应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使其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在幼儿园应开展集体的防治龋病工作,保健机构应定期进入幼儿园进行口腔保健以及防治龋齿相关知识的宣传,使患儿了解并适当掌握口腔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7]。
通过本组资料研究显示,采用经过“氟离子导入”治疗后,儿童患龋齿发生率从2008-2009年份的61.64%降至2012-2013年份的30.07%,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充分肯定了“氟离子导入”的临床治疗效果。总而言之,“氟离子导入”方法治疗龋齿无创伤,可避免交叉感染,且安全性较高,工作效率较高,适用于幼儿园儿童群体的防治,是一种疗效确切,操作简单且经济的预防龋齿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竹芳.学前儿童氟离子透入法预防儿童龋齿五年回顾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2):1015-1016.
[2]黄小伟.氟化泡沫预防幼儿龋齿的作用及效果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9,24(12):730-173.
[3]Kamila,Plutzer,AJohn,etal.Reassessmentat6-7yearsofageof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initiatedbeforebirthtopreventearlychildhoodcaries[J].Communitydentistryandoralepidemiology,2012,40(2):116-124.
[4]何苗,殷忠平.应用氟化泡沫预防学龄前儿童乳牙龋齿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6):168.
[5]田亚光,廖天按,谢奇.5岁儿童患龋情况及其家庭口腔健康行为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9,24(33):4701-4703.
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篇3
【摘要】:目的:全面了解十堰市学龄前儿童龋病发病情况,探讨预防龋病的措施,找出影响学龄前儿童龋病的相关因素,为防治儿童龋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该区6所幼儿园3至5岁儿童为筛查对象,由专业人员在自然光下进行口腔检查。结果:该区儿童龋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3岁组儿童患龋率为49.17%,4岁组儿童患龋率为61.64%,5岁组儿童患龋率为55.78%。结论:积极开展儿童龋病的防治工作,采取有效防龋措施极其重要。
【关键词】十堰市学龄前儿童龋病现状对策分析
我国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率很高(70%以上,龋均为4颗以上),据2005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5岁及以下儿童患龋率为66%,且97%的龋齿未经治疗。这远高于WHO2000年5岁儿童无龋率达到50%的目标。为了全面了解十堰市学龄前儿童口腔龋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对该区内1000名3至5岁儿童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
1、十堰市学龄前儿童龋病的现状
本课题通过对该区1000名3至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并向其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以及走访相关部门和当地居民来了解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787份,其中有效问卷782份,回收率为78.70%、问卷有效率为99.36%。在调查对象中,男生362人,占50.84%;女生350人,占49.16%。调查对象主要分布在市、县的幼儿园,调查对象中,分别抽取大、中、小班进行调查,在年龄和性别上分布选取具有一定覆盖面和代表性。以上表明本次调查资料可靠可信。
本次调查表明该区3至5岁学龄前儿童患龋率为55.53%,较全国口腔普查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还是超过了WHO规定的水平,并且充填率仅为2.14%,有相当部分的龋齿未经治疗。
2、十堰市学龄前儿童致龋因素的探讨
2.1缺乏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造成龋病高发的主要因素
此次调查发现乳龋的好发牙是第1、2乳磨牙,尤其是第2乳磨牙,以咬合面为主。根据Newbrum四联因素论,龋齿的发生和发展,由细菌、食物和宿主以及时间四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1。主要致龋菌为变形链球菌。菌斑(由粘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和糖类食物残屑形成)是细菌在牙齿表面代谢和致龋的生态环境,细菌在牙菌斑深处产酸,酸逐渐腐蚀牙齿,使牙齿脱钙、软化造成组织缺损形成龋洞。儿童爱吃具有粘连性的精细糕点、甜品等易粘附在牙齿表面的食物,并且没有刷牙漱口的良好习惯,这些为致龋菌提供了极佳的生存环境,从而诱发龋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蔗糖的消耗量与患龋率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2。糖类的进食时间、频率、方式对龋病的发生有不同影响,儿童睡前吃糖和饮用含糖饮料更易于患龋。因此,减少、消除菌斑是防龋中最关键的一环。而实现这一环的最经济、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是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使儿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和选用合适的牙刷。
2.2家长受教育程度以及口腔保健意识的匮乏导致儿童龋病高居不下
健康行为学认为,学龄前儿童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模仿,这为从小塑造健康行为模式、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提供了天赐良机3。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行动则是把知识、态度具体化行为的过程,其结果促进健康,父母是儿童获得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国外学者对学龄前儿童调查发现,受教育程度不一样的家长对孩子进食甜食的态度和自我诊断行为存在这明显的差异,龋病的发病率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4。家长的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儿童口腔卫生习惯,从而间接的影响儿童患龋。如家长刷牙的频次、刷牙的时间和饮食结构的组成,会对儿童的口腔卫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儿童口腔中的微生物数量。变形链球菌可以通过饮食生活,直接传染给子女5。
2.3宣传工作滞后,学校健康教育不足是造成学龄前儿童患龋的客观原因
在走访当地相关部门以及与当地民众的交谈中得知,口腔保健的宣传工作较为滞后,群众没有较多的渠道了解口腔保健知识,从而造成群众保健意识低下。此外,在幼儿园的调查中发现,学校在口腔保健教育方面工作并未全面开展,孩子缺乏正确的口腔卫生引导,口腔卫生状况不佳,龋坏严重。
3、探讨十堰市学龄前儿童龋病防治措施
3.1增强孕期保健意识,减少母婴传播
胎儿的牙齿是从孕期第6周开始发育6,乳牙的硬组织是在胚胎时期形成,母亲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胚胎时期乳牙的发育,关系到孩子出生后乳牙的健康。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致龋菌存在母婴传播,因此儿童防龋干预应从母亲孕期开始,良好的口腔卫生、合理的膳食,会促进儿童乳牙矿化,减少母婴传播机会,降低儿童患龋率。
3.2加强卫生宣传,正确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通过电视、漫画、儿歌等形式把防龋知识教给儿童,也可通过家长、保育员老师,让儿童们懂得注意口腔卫生,培养儿童养成早晚刷牙、饭后及吃糖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的习惯,并教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后要充分漱口。
3.3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充分发挥保健部门和幼儿园医务室的作用,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每年1次,早发现、早治疗。通过儿童来院健康检查,开展对儿童口腔保健个体化指导及对家长口腔保健知识提升,提高家长自身口腔健康水平和关爱儿童牙齿健康的意识和责任。彻底摒弃“有病才就医,反正乳牙早晚要替换,治不治没关系。”的想法7。
3.4合理营养,经常锻炼
适当增加含钙及多纤维食品,限制糖类食品,多进行户外活动,接受足够的日光,使牙齿得到正常发育,增强防龋能力。
3.5合理使用含氟牙膏
氟是一种坚固骨骼和牙齿的元素,世界卫生组织一直推荐使用含氟牙膏来预防龋齿。但氟的含量过高对人体也有危害,尤其对正处在发育期的儿童。
3.6扩大儿童口腔医疗资源的投入
光固化窝沟封闭、局部用氟等技术是儿童龋齿重要的预防措施,无痛无创,政府投资建立定点医疗项目对3-6岁儿童进行防龋干预。
为了让更多的儿童享有口腔保健服务,降低儿童龋病的患病率,必须积极开展儿童龋病的防治上作。同时加强监督指导,确保口腔保健工作落实到位,不断提高全区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水平。
参考文献
[1]岳松龄,现代龋病学[M].北京:京医北科大学出版社,1993:59-60
[2]NobredossantosM.Relationshipamongdentalplaquecomposition,dailysugarexposureandcariesintheprimarydentition[J].CariesRes,2002,36(5):347-352
[3]华科医科大学,健康行为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25
[4]AstromAN,KiwanukaSN.Examiningintentiontocontrolpreschoolchildren’ssugarsnacking:astudyofcarersinUganda[J].IntJPaediatrDent,2006,16(1):10-18
[5]高艳霞,冯希平.家庭口腔卫生行为与儿童龋齿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调查[J].上海口腔医学杂志,2009,18(1):35-39
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篇4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微量元素;检测分析
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小于人体体质量0.01%(万分之一),仅占人体元素总含量的0.05%,在适宜的低浓度条件下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元素。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但与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它们的摄入过量、不足、或缺乏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体生理的异常或发生疾病。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公布了“中国十城市0~6岁儿童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示,我国儿童微量元素摄入状况不容乐观[1]。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量按千克体质量计算比成人多。因此,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从营养素的质和量上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2006年至2007年在兰州市红古区妇幼保健所儿保门诊进行体检的1000例0~7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体内铁、锌、钙、铜及铅含量,并与正常值比较,以了解兰州市学龄前儿童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并为学龄前儿童的合理饮食提供指导,减少和避免学龄前儿童因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疾病和亚健康状态。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随机抽取兰州市红古区妇幼保健所儿保门诊体检0~7岁学龄前儿童1000例,男587例,女413例,进行微量元素钙、铁、锌、铜的检测。
1.2方法采集末梢血20ul,加蒸馏水3ml定溶,将定溶液分成五份,分别加入测定试剂,按操作方法上机。
1.3仪器SK-Ⅱ型微量元素分析仪,山东海天设备有限公司。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1.5forWindows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微量元素失衡情况由表1可见,钙低于平均值占43.40%,锌低于平均值占26.70%,铁低于平均值占16.90%,铜低于平均值占7.50%。总体水平四种元素偏离正常参考值的平均水平均较大。
由表2可见,微量元素钙、铁和锌在男童和女童均有不同程度的缺乏,但仅元素钙的缺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各年龄组儿童微量元素失衡情况由表3可见,将不同年龄段分组,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钙、铁、锌和铜缺乏,不同年龄之间除元素铜的缺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元素的缺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经济发达国家。人群中发病率最高及影响最广的疾病仍然是必需微量元素缺乏症或铅、铬等有害微量元素中毒症及其引起的地方病。由于儿童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身体对微量元素的需求更大,而儿童本身的平衡机制(吸收、利用、排泄、储存等)不完善,所以不论是必需微量元素缺乏症还是微量元素中毒症,往往主要是侵袭儿童,根据近几年大规模的调查,我国儿童必需微量元素缺乏症,微量元素中毒症及由其引起的各种地方病的发病率十分惊人。微量元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功能,对于维护正常的人体机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钙是人体最丰富的阳离子,大约99%集中在骨骼和牙齿内,血钙不及人体总钙量的0.1%,儿童较成人稍高。钙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参与神经肌肉的应急过程、参与血液凝固、细胞的粘附等。钙缺乏在儿童中易发生佝偻病,出现“方颅”,坐、站、走,出牙、说话等体力和智力的发育都可延迟、身材矮小,如不及时治疗,不但影响体形,而且危及健康,甚至造成终身残废[3]。
铁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它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包括各种内分泌腺,以肝、脾、肺含量最高。体内铁元素含量不足或体内吸收障碍均可造成铁的缺乏,从而引起机体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铁是合成血红素的原料,也是卟啉合成中的辅酶。缺铁时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引起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其次缺铁还可以引起儿童生长发育迟缓,体质量低于正常,儿童注意力不集中,体力耐受力下降、口角炎、舌炎等皮肤、黏膜改变。免疫功能下降。铁中毒,急性可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呕血、面部紫绀、昏睡或烦躁、休克甚至死亡。慢性可出现肝硬化、骨质疏松、软骨钙化、青少年生殖器官发育受影响[4]。
锌分布于人体所有组织、器官,是含量仅次于铁的微量元素,参与体内200多种酶的组成,也是DNA和RNA核糖体稳定所必须的物质[5]。儿童缺锌可引起食欲降低,可以影响免疫功能,影响生长和发育[6],还可以影响儿童的视力和记忆力。
铜是人体维持正常发育和功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在人体中是独特的催化剂,有着奇特的功能。其主要功能为辅助造血,催化血红蛋白的合成。铜不足可影响铁的吸收。铜还是碳水化合物代谢中的催化剂。也是多种酶的活性组成部分。铜还以脑铜蛋白的形式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内氧的代谢及儿茶酚胺神经递质的代谢有重要作用[7]。因此,缺铜会影响脑的发育。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红古区学龄前儿童缺钙、缺铁、缺锌和缺铜显著,各年龄段除铜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除钙外无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个阶段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膳食结构不合理或儿童偏食、挑食、食物加工过于精细会丢失某些微量元素从而导致食物中微量元素的缺乏,食物过于单调使体内微量元素失衡引起疾病因此,在学龄前期对儿童进行合理的微量元素补充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微量元素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营养是儿童身体素质和健康的重要因素。一定要注意各种营养素的搭配,并且要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各级保健机构要建立监测网点,做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预防微量元素缺乏所带来的损害。
参考文献
[1]贾奎寿,郑秀琴.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3,10(01):60-62.
[2]梁建.0~6岁儿童微量元素结果及相关性分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6(7):825-826.
[3]王红武,刘郁明,屈萍,等.801例0~5岁儿童全血铜、锌、钙、镁、铁五种元素测定结果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5,12(3):593-594.
[4]王勤,曹继华,王正益,等.微量元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4,2(17):14-16.
[5]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7-128.
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篇5
【关键词】集居儿童健康体检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367-01
为了解远安县集居儿童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找出儿童健康的群体性变化趋势,降低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全面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对远安县2006~2010年集居儿童健康体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对象
受检对象为我县2006-2010年集居2-7岁儿童,共检查3359人。
1.2方法
每年5-6月由县妇幼保健院有经验的儿童保健医师对集居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参加检查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填写统一表格。
1.3评价方法
贫血:取无名指末梢血,经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hb<11g/l为贫血;龋齿:按全国牙防组织制定的标准诊断;其它:按临床诊断标准诊断。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5年间共计检查集居2-7岁儿童3359人,其中:2006年588人,2007年603人,2008年583人,2009年786人,2010年799人。在受检儿童中分2-3岁、3-5岁、5-7岁三个年龄组进行统计,轻度沙眼总发生率为30.52%(1025例),乳牙龋齿总发生率30.04%(1009例),轻度贫血总发生率为4.38%(147例)。
2.2儿童轻度沙眼发生率5-7岁组明显高于2-3岁组和3-5岁组,各年龄组间呈显著性差异(x2=23.16P<0.01)。
2.3儿童乳牙龋齿发生率5-7岁组最高,2-3岁组较低,各年龄组间差异极为显著(x2=177.36P<0.001)。
2.4儿童轻度贫血发生率2-3岁组最高,5-7岁组最低,其发生率小年龄组明显高于大年龄组(x2=32.95P<0.01)。(详见表1)
3讨论
3.1随着年龄的增长轻度沙眼发生率明显增加的原因:在集居儿童中,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儿童接触玩具、餐具等儿童公用器具的机会增多,交叉感染的机会相应增加;部分农村集居儿童没有完全做到一人一盆一巾,一日一消毒,没有养成勤洗手、不用手揉眼的卫生习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儿童接触面增大,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也增多,从外界感染的机会增多。预防轻度沙眼的传播的主要措施:加强农村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监管,做到一人一盆一巾,注重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环境卫生,严格加强消毒管理,对儿童公用的玩具、桌椅、餐具、毛巾等要做到一日一消毒;对儿童定期进行沙眼检查,一经发现沙眼患者,要进行彻底治疗。
3.2乳牙龋齿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的原因:儿童食物多为软质食品,粘稠性强,含糖量高,易发酵且缺乏氟、钙、维生素D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使牙齿抗龋性降低;儿童自我保健意识不强,未养成饭后濑口、早晚刷牙的卫生习惯,食物软垢易滞留在牙面上与细菌、唾液中的粘蛋白混合形成菌斑等成为龋齿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宣教,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龋齿对儿童健康的严重危害,对患龋齿儿童的治疗配合不积极,且县级儿童保健机构中,口腔病防治专业人员和设备匮乏,未建立完善的口腔保健网络,以致使儿童患龋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龋齿防治的措施:大力宣传龋齿的危害以及口腔卫生知识,让全社会都重视儿童龋齿的防治工作;改善儿童膳食结构,在儿童三餐一点中多食含糖量少、粘稠性低、含氟、钙、维生素D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改善口腔环境,使用含氟牙膏,养成饭后濑口、早晚刷牙的卫生习惯,减少和消除菌斑;儿童保健机构要加强口腔科建设,采取口腔氟化泡沫护齿等有效的防龋齿方法定期为集居儿童进行龋齿防治,对已患龋齿的患儿要尽早治疗,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龋齿的患病率。
3.3轻度贫血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下降的原因: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儿童食物的品种由单一到多样化,儿童对食物的需要量由少增多,儿童摄取的各种营养成分逐渐增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功能逐渐增强,使儿童对铁、维生素C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增多;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儿童生长速度逐渐变慢,对铁元素的需要量相对减少,患贫血的机会相应减少;近年来,我们逐渐加强了集居儿童保健工作,逐步完善了对贫血等缺点的防治,尤其在儿童膳食上注重科学指导,合理搭配,对贫血患儿实行专案管理,做到了早发现、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县儿童轻度贫血的发生。轻度贫血的主要防治措施:加强对儿童的营养指导,改善儿童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合理膳食,不偏食、不挑食,多食含蛋白质、铁、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大力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加强集居儿童系统管理,定期做好集居儿童贫血的普查工作,以便早期及时治疗轻度贫血患儿。
3.4为了促使我县集居儿童轻度沙眼、乳牙龋齿和轻度贫血发生率尽快、尽早降低,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儿童保健工作的领导,妇幼保健机构要切实加强对集居儿童保健工作的管理,加强儿保基础设建设,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宣传疾病、缺点对儿童健康和生长发育的危害。对儿童家长及幼教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培训,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都来支持儿童保健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卫.桂林市区集体儿童2000~2004年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1):91~93.
[2]吴娟,周淑红.不同性质幼儿园儿童营养状况比较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7,18(4):274-277.
[3]孙雪萍,唐新红.1999-2004年金山区幼儿园儿童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2):182.
[4]闫淑娟,藤红红.北京市0~5岁儿童2004年体格发育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3):226-228.
[5]张淑芳,陈晓艳.唐山市路北区0~6岁儿童查体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6):2178-2179.
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篇6
【关键词】预防接种儿童保健
1健康儿童预防接种
对丁儿童在接种疫苗前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家长应做好充分的了解和准备,下面介绍儿童任接种前后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下。
(1)家长应当详细了解《儿童预防接种证》上的所有内容,知道儿童在相应的年龄段应该接种何种疫苗,每种疫苗可预防哪种传染性疾病。与此同时家长还要知道疫苗接种次数以及接种的时间。特别值得家长注意的是那些具有一定时间限制的疫苗接种,比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须任每年的5月份进行疫苗接种。
(2)家长必须十分了解孩子的基本健康情况,是否有不利于接种疫苗的疾病在身,是否存接种疫苗前吃过药物,都应详细的告诉给孩子接种疫苗的医护人员,以便医护人员检诊确定是否接种。虽然免疫接种程序的安排是考虑到了儿童接种疫苗的最佳接种时期,但是疫苗使用说明中有明确规定的,儿童处于一些疾病状态时是不能进行疫苗接种的。例如高烧发热、急性传染病潜伏期及恢复期、过敏体质(哮喘、荨麻疹)、重症的慢性病(如活动性肺结核、心脏病、急慢性肾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血液系统病儿)、严重化脓性皮肤病、婴儿重度营养不良等症状或疾病均须暂缓接种。在接种前最近6周注射过丙种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被动免疫,也应延缓活疫苗接种,这样可以避免对所接种疫苗的下扰。
(3)家长应该了解儿童在接种疫苗后要注意的事项。一般来说,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都是安全有效的,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会在机体产生免疫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反应例如:发烧、扎针部位红肿,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会强一砦,出现发烧、扎针部位红肿等。接种疫苗后儿童体温在38~C以下属于正常反应,这种情况持续2、3d就可恢复正常。如果接种疫苗后持续发烧38~C以上、扎针部位红肿持续时间超出1周或者接种疫苗后身上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时应该立即向疫苗接种有关单位反映情况,并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对于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的反应,除了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外,其他药物不会影响免疫效果。现在有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接受了疫苗接种就算进了“保险箱”,肯定不可能在感染相关的传染病,这是错误的想法,任何免疫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后都不可能达到100%保证其免疫的效果,由于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孩子接种后的免疫效果也有所不同。
2儿童保健原则
2.1婴幼儿保健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速度较新生儿时期减慢,尤其在体格发育方面。其活动范围变大,接触事物逐渐增多,智能发育较快,语言、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增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还是不足,因此应注意防止婴幼儿出现意外创伤和中毒的事件。饮食已从乳汁转变为饭菜,因此需要注意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这个时期接触外界较广,而其自身免疫力比较低是传染病发病率较高时期,因此防病是此时期的保健重点。
2.2学龄前期保健学龄前这个时期的孩子体格发育速度较慢,而智能发育比较快,求知欲强,能参与较复杂的动作,能够学会照顾自己,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应根据这个时期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特点,从小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劳动、和卫生习惯,为入学作好准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学龄前的孩子防病能力有所增强,但随着接触事变多,仍可能发生传染病。因此学龄期的孩子也应该做好防病预防保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