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西方饮食文化的内涵(6篇)

时间:

西方饮食文化的内涵篇1

[关键词]赣菜;品牌塑造;品牌营销;泡菜文化

赣菜是中华餐饮文化中一支富有江西地方特色的菜系,《后汉书·豫章记》盛赞赣菜“嘉蔬精稻,擅味八方”。唐初诗人王勃赴洪都滕王宴,留千古名篇盛赞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赣菜有着丰富而悠久的饮食文化积淀。赣菜讲色泽、求质地、重原味、喜鲜嫩,享誉一方。“三杯子鸡”、“永新狗肉”、“兴国豆腐”、“黎蒿腊肉”等名点菜肴是家喻户晓。

民以食为天。如今餐饮业已成为关系民生民计的朝阳产业。赣菜在江西的经济崛起战略中举足轻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相较于国内其他主要菜系的产业繁荣,赣菜在餐饮市场的竞争中却相对逊色。为此,省长吴新雄呼吁:一定要把江西的餐饮搞上去。这无疑为我们探讨赣菜的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赣菜产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赣菜振兴路在何方

赣菜虽未列“八大菜系”,但其特色堪与“八大菜系”相媲美。在中华餐饮文化历史长河中,赣菜以自身的特色享有过辉煌的历史。赣菜味美可口、酥烂脆嫩、咸辣适中、色型斑斓、自古有名,与赣菜有关的名人佳话更是举不胜举。例如,滕王阁上王勃欣命“洪都鸡”,白居易感怀“思乡鱼”,朱元璋饿吃“流浪鸡”等菜肴典故流传至今,令人神往。在现代,赣菜也获得过骄人成绩。1983年,赣菜在北京的全国菜肴展销活动中赢得八方留恋,“三杯鸡”、“永新狗肉”、“双色蛋菇”等菜点让食客赞不绝口。在2003年第十三届中国厨师节上,赣菜再次获得海内外烹饪高手和烹饪理论界权威的高度赞赏。据统计,2003年江西省餐饮业实现营业额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2%,餐饮业正成为江西消费市场中增幅最高、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然而,随着我国民生经济的快速发展,赣菜的产业化发展速度、菜品特色创新、餐饮管理等方面相对于周边省市及主要菜系产业还处于相对弱势状态。据统计,2006年全国餐饮业实现营业额达6000亿元,江西只占1.4%,而湖南餐饮业营业额达224.57亿元,安徽为159亿元,福建则是211.22亿元,普遍高出江西2倍至3倍。而能够体现江西餐饮业特色的赣菜名点、名宴尚未得到充分发掘和推广。

既然赣菜具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优势,为什么在市场上叫不响,或者叫得不够响?振兴赣菜路在何方?从现代经营理念来讲,关键是品牌营销的问题。从根本上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品牌整合力和品牌营销力的竞争。品牌可以把有价值的资源整合到主品牌之下,凸显其内在与众不同的市场差异化和独特的竞争定位,从而内生出渗透市场的强大营销力。在此,韩国泡菜文化的品牌塑造与营销的经验能够为我们探讨赣菜的振兴之路提供很好的借鉴。

二、韩国泡菜文化品牌塑造与营销的启示

泡菜是韩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菜肴。在过去,泡菜只是穷苦平民餐桌上的佐餐小菜,如今却成为上自总统下至百姓,从老人到小孩的每餐必备,即使国宴也少不了。世界所在,只要是韩国人必思之念之。泡菜已经成为韩国的象征,代表韩国餐饮文化的世界品牌。

泡菜的制作颇多讲究,将整棵大白菜竖着劈成两半,将辣酱、蒜、葱等配料加上捣碎的虾、海鱼汁等均匀地涂抹在每片大白菜上面,然后层层码好放入泡菜冰柜里贮存。吃起来酸脆爽口,清凉开胃。如今,整个韩国的饮食业已经将泡菜衍生出系列化的泡菜产业,诸如泡菜烤肉、泡菜鱼、泡菜粥、泡菜汤、泡菜饭,还有泡菜方便面等等,品种繁多。在电视等大众媒体上,影视明星们常与观众一起交流泡菜的腌制技巧。韩国人总是形象地说自己是在泡菜坛子里长大的。

韩国人为什么离不开泡菜?除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外,泡菜专家们还挖掘出了泡菜价值的科学根据,为他们嗜好泡菜找到了充分的理由。泡菜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腌透的泡菜含有丰富的乳酸菌,能抑制肠道病菌。另外,泡菜可以防止体内脂肪堆积,对减肥和降血脂效果显著。

韩国泡菜之所以显示出长久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产业效应和市场效益,更在于他们对自己传统泡菜文化的珍视,在于他们对泡菜的创新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品牌推广意识。早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期间,韩国政府就制定了泡菜品牌战略,不遗余力地推广以泡菜为代表的韩国餐饮文化及传统文化。在此后的许多大型体育赛事中,韩国泡菜总有一席之地。每年11月初,全国各地的“泡菜文化节”内容丰富多彩,更为宣传以泡菜为代表的韩国饮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如今,泡菜已经成为韩国料理的灵魂和民族文化的象征。

从营销学的视角来看,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代表了产品的特定价值形象。这种价值形象反过来又可以为产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个性,即为产品创造出品牌差异性。韩国泡菜在韩国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被塑造为韩国餐饮的主品牌得到全力推广。在持续长久的品牌推广中,韩国泡菜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象征。韩国泡菜文化品牌的成功塑造,有效地促进了韩国泡菜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营销,为泡菜产业化发展和进军世界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借鉴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韩国泡菜作为韩国饮食产业的典型代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情节。因此,韩国泡菜产品及其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市场差异性和良好的品牌沟通性,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所知晓与认可,即具有广泛的品牌知名度。

第二,韩国泡菜文化体现了韩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而且产业化体系完整,科技水平高,具有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和市场培育平台,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和特色优势。因此,韩国的泡菜文化深入国民心灵,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优势,其差异性使他国餐饮文化难以模仿,从而赋予了韩国泡菜产业进军世界餐饮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韩国泡菜营养价值丰富,常食有益健康。其价值得到营养科学界的肯定和广大消费者绿色健康价值观的认同。因此,韩国泡菜产品可以为消费者创造富有价值的利益,从而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和长久的产业生命周期。

第四,韩国泡菜攸关全民的生活和企业的生存,其品牌质量长期受到政府和国民的高度关注,从而保证了泡菜产品和泡菜文化的品牌生命力。

第五,在全球化战略指导下,韩国泡菜作为韩国饮食文化的代表,得到政府和企业乃至全民的大力推广,使其具备在世界市场上引领整个韩国餐饮业的品牌整合营销力。

三、赣菜的品牌塑造与营销

企业在市场中的较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营销能力的较量,品牌营销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根本着力点。对企业来说,生产一种产品所能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但创造一个品牌对于企业资本的增值却是惊人的。因此,市场竞争的最后归宿就是品牌营销力的竞争。

江西的崛起为振兴赣菜提供了契机。振兴赣菜必须站在品牌营销的高度参与市场的竞争。塑造赣菜品牌也必须体现“赣人劳作所创,生息所系,习俗所酿,史地所蕴”的特点。具体由韩国的泡菜文化而论及赣菜的振兴,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大力发掘和凝聚赣菜特色品种,通过强化区域共性来创造市场个性。在品牌塑造上,区域品牌与产品品牌是不一样的。消费者是先感知到产品利益,由产品认同而去认同区域或者企业。只有产品品牌被认同,才能达成区域品牌或企业品牌的认同。因此,振兴赣菜,首先必须大力发掘和凝聚富有代表性的经典赣菜系列,通过强化赣菜特有的区域共性来创造赣菜在市场中的鲜明个性。强化赣菜的区域共性,就是要发掘能够凝聚江西地区独特的饮食情节与联想的、具有浓厚的江西区域特色的赣菜品类。创造赣菜的市场个性,就是在餐饮市场中创造赣菜产品的差异化,让广大消费者从独具特色的赣菜产品中获得价值满足。

在韩国餐饮产业中,品种系列繁多,但是泡菜因其凝聚了韩国餐饮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而担当了韩国餐饮产业的主打产品品牌和文化品牌。泡菜也使韩国美食闻名于世,能够在世界餐饮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类似的经典在我国也不少,比如四川的火锅、兰州的拉面、北京的烤鸭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世界闻名。

江西属吴头楚尾,部分地区又属于越,所以赣菜兼具吴、楚、越的特点。赣菜偏辣,但辣不过湖南和四川。赣抚平原偏甜,但甜不过吴菜风味。赣东赣南喜吃生鲜,这又似越菜风味。而且,赣菜的地方菜系众多,赣州菜系、鄱阳湖菜系、南昌菜系、九江菜系、景德镇菜系以及井冈山山区菜系各具特色,难以整合。即使是江西本土居民对赣菜也是说不清道不明,更不要说外地消费者的认同了。另外,尽管赣菜的著名菜点有“三杯子鸡’、“黎蒿炒腊肉”、“石鸡炒蛋”、“兴国豆腐”,等等,但是,这些菜点其实也不是江西老表四季享用,因而很难被提升到赣人饮食情节的高度,自然也就不能凸显其江西的区域共性。因此,可以说,赣菜的品目繁多,但也过于分散,没有引领赣菜的魂,或者说赣菜之魂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强化。因此,赣菜要在全国乃至世界饮食市场具备强有力的品牌营销力,就必须发挥赣菜产业行会的集体智慧,全力打造和推广能够凝聚赣人饮食文化情节的系列化菜品,使赣菜的品牌个性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

其次,要努力发掘赣菜的健康价值,赋予赣菜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开放的竞争市场,产品往往容易被竞争者替代。而品牌既基于产品,又赋予产品文化内涵,因此不容易被竞争者超越。而且,从利润贡献度来说,产品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品牌却能够使市场效益最大化。因此,营销产品应该站在品牌的高度,不应停留在产品销售层面。品牌的创建需要核心价值的支撑、时间的积累和文化的演绎,从而使品牌的价值观沉积在消费者的脑海里,逐步成为消费者的生活必需或文化的象征,这样的品牌才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品牌虽由企业组织实施,但由消费者需求决定,它不是由生产主导而是由消费主导。换言之,品牌营销就是让消费者认同你的品牌价值,并产生购买行动。现代营销已经从产品营销、关系营销进化为价值品牌营销时代。营销的核心已不再是花样百出的概念,而是引领消费者的价值观念。赣菜品牌要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就必须能够在市场中倡导与众不同的、同时又为消费者所追求的价值主张,这种价值主张的源泉来自于顾客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

在当前绿色环保消费的大环境中,消费者对饮食的要求更加科学,营养、健康的饮食价值观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同和追求。我国各大菜系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但缺乏健康的追求。赣菜所凝聚的主打菜系产品必须符合消费者“吃出健康”的价值追求。赣菜产业要学习韩国泡菜的营销模式,从学科上强化对赣菜的研究,打造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产业链,增加赣菜的科技含量和价值内涵,为赣菜品牌注入消费者所认同和追求的核心竞争力。赣菜只有在为顾客提供健康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在市场上具备品牌竞争力。

第三,要借赣文化的舞台,丰富和凸显赣菜的文化内涵。品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消费情节与追求。品牌的文化底蕴越丰富,与消费者的思想、情感就越密切,就越有市场魅力。品牌竞争的核心就是品牌文化的竞争。消费者接触到的品牌元素除了产品标识、品质、价值承诺、包装表达,还有一系列的文化典故,以及定位的连贯性。传统的品牌推广都把重点放在广告上,通过广告轰炸来制造品牌效应。现代营销理念已经把品牌推广提升到文化的高度,通过高尚文化的传播来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并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不断表现、不断重复来放大品牌内在价值和市场特色,从而达到文化力拉动品牌力,促进产品力,进而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江西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赣鄱大地孕育了赣文化丰厚的历史底蕴,景德镇的陶瓷文化、龙虎山的道教文化、婺源的乡村文化、九江的书院文化、赣南的客家文化多元并存,使赣菜在历史上素有“文人菜”之美誉。尤其是井冈山和瑞金等地的红色苏区文化,更是体现了赣文化的时代主旋律。在今天空前活跃的赣文化舞台上,赣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掘赣菜的文化内涵,赋予赣菜丰富的文化特质,借赣文化特色,推广赣菜文化品牌,都应该成为学界和业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政府和企业要对赣菜的品牌营销作出系统的规划和持久的推广。品牌营销在整合资源的同时,强调经营的战略性。品牌的传播需要长期不懈的演绎,与时俱进的整合传播。没有一个持续的战略规划,营销将变得浪漫而神秘,市场推广将呈现盲目而缺乏一贯性。品质超越固然有助于品牌的塑造和营销力的提升,但是政府的大力提倡和系统推广也是重要的方面。韩国向世界推广泡菜的战略即充满了文化亲和力,体现了鲜明的政府——企业——市民一体化战略规划。为此,要做足赣菜品牌的营销文章,政府部门应该结合江西崛起的有利态势和红色赣文化的时代主旋律,系统制定“赣菜振兴工程”,积极组织力量发掘和凝练赣菜精深产品系列,扶持和引导赣菜企业与行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赣菜餐饮服务特色,并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以大格局、大视野策划赣菜产品及赣菜文化的品牌经营与推广。而且,全省上下身体力行最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建荣.赣菜崛起路在何方[N].江西日报,2007-11-15.

[2]胡勇飞.江西餐饮期待突破瓶颈[EB/OL].中国江西网,2007-10-10.

[3]洪礼和.赣菜新谱[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西方饮食文化的内涵篇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的要求不断提高,由简单的三餐“吃饱”过渡到了四季“吃好”,在注重安全营养卫生的基础上,人们还希望吃出内涵和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饮食文化教育不断推进,研究和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诸如:原料学、烹饪工艺学、食疗保健、饮食思想、饮食考古、饮食商业、营养学、酒店管理、贮运学、饮食服务、饮食与公共关系、饮食与心理等都是其研究教育的具体方面。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饮食文化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这些饮食文化教育内容,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建设高校标准化食堂,提倡安全营养文明就餐;二是通过大学生社团组织和校园主题活动,拓宽饮食文化相关宣教活动的渠道和受众;三是开设饮食文化相关课程,设立专业研究教育阵地。各高等院校都试图探索饮食文化宣传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饮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饮食文化教育是日常的持续性的教育,它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注意到对大学生培养的促进作用,发挥其应有的正面影响力,如对大学生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身体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丰富,人文素质个人修养的提高;饮食礼仪的贯彻,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文化内涵的传承,道德境界提升,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形成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下文逐一分析探讨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2.1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是铁,饭是钢”,身体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食育”相对于“德育”、“智育”、“体育”来说是缺失的,大学生没有受到系统全面的“食育”培养,在饮食行为上存在很多不良倾向。有偏食如偏肉食、零食、小吃、宵夜、饮料等的大有人在;偏西化,如部分人饮食内容过度崇尚西方,将吃汉堡、薯条、牛排,披萨,咖啡作为日常饮食,认为这是小资和时尚;多浪费,节约意识淡薄,米饭菜肴不光盘;无规律,大学生的约束相对较小,很多学生吃饭不安餐点,就餐时间紊乱,作息无常,破坏了肠胃功能;无节制,随着大学校园的开放,大学生喝酒的群体越来越多,高等院校时有因醉酒误事甚至丧命的学生。大学生身体素质堪忧,每年的新生军训,有很多学生体弱病倒,不能坚持到最后,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很大一个原因。通过饮食文化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生活作息,定时定点就餐,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调节好肠胃功能。通过食品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合理搭配饮食,不偏食,不挑食,不盲目崇洋,调整好个人的膳食结构。运用传统饮食文化理论和思想引导,如孔孟食道中孔子主张“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即他在论语中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饮食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身体免疫力。通过食品法规监管体系的宣传,规范大学生的饮食行为,不乱吃不合格的零食、小吃,提高身体素质。因此在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营养知识的普及教育、食品安全法规监管体系的宣传、饮食文化的传承和食品科学技术的推广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2.2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人文素质修养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观念、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形成的一个人的独特的内在的品质,其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和气质[1]。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市场经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开放和改变。西方社会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在社会中盛行,金钱至上、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信徒不断增加。比较之下,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人文主义在日渐淡化,人们表现出来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都不同以往。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同时受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洗礼。在日常生活中,中国独特的筷子文化,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和茶文化,其乐融融的合餐模式,别具功能的饭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将这些日常生活传统融合历史与文化,深入发掘,追溯渊源,探究影响,吸取精华,批判继承,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弘扬继承优良的传统。同时在开放中国不断蔓延的外来饮食文化,也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让他们了解世界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通过饮食文化宣传教育,在世界饮食文化之林知己知彼,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着他们的观念、情感和性格的形成,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修养。

2.3注重饮食礼仪,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饮食也有诸多讲究,大学生通过饮食文化教育,坚持中华民族的饮食礼仪,做到合适的接人待客,不失礼仪风度,对指导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意义重大。生活处处是文化,用餐、布菜、宴请、就坐、饮酒、喝茶、婚嫁、做寿、丧葬等,都需要大家了解各宗始末,做到学以致用。宴请,要注意明确对象、目的、形式,选择时间、地点要注意和邀请对象商量,邀请注意方式和时间,安排席位桌次注意符合嘉宾身份,拟定菜单和酒水要注意规格和搭配。中国俗话“无酒不成席”,喝酒宗旨是体现敬、欢、宜的精神,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之一,酒要饮到不影响身心,不影响政党生活和思维规范的程度最好,要以不产生任何消及的身心影响与后果为度。“茶”被称之为“灵魂之饮”,饮茶看作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茶文化中也包含着秩序、仁爱、敬意、友谊,人们以茶明理,借茶表敬,以茶促和等。在经济高速度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网络社交盛行的社会,人们之间现实面对面的交往减少,人际关系趋于淡薄。茶也能使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情感,增进了解,加强友谊,或洽谈生意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将关乎饮食的这些食礼贯彻落实,很大程度上可以缩短大学生融入工作环境的时间,迅速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学会礼让、尊重、感恩、节制,有利于平和浮躁的心态,洗涤心灵,扩大大学生的交际范围,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4重视文化内涵,提高大学生道德境界

民生、敬神、祭鬼、献礼都离不开饮食,饮食是向来是人民生活的重心,由此开始了饮食文化不断发展。在传统饮食文化之中还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思想观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如中国饮食生活中不断深化的孔孟食道,孟子食生活信念和准则概括起来为:食治-食功-食德。食治:“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尧之天下,不以为泰”,要求人们不吃白食。食功:“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告诉人们以等值劳动换取养生之食。食德:“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要求大家吃正大清白之食、符合礼仪之食。宋代学者黄庭坚所写《士大夫食时五观》,也融入了儒家理念。倡导大家自律反省,珍视他人劳动,爱惜粮食等。老子主张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寓意国家治理也要把握火候。中国茶道以儒、释、道文化为主体,总体基调高雅而深沉、博大而精深。主张和谐与宁静,践行中庸、静心顿悟、天人合一,表现出淡泊与旷达,向往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大彻大悟、无为不贪的境界、倡导礼仪与养生,要求克己复礼等。从以上所列的诸多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伦理观念,具有了道德风尚、宗教伦理、政治伦理、社会礼俗等文化特质,还融入了艺术、文学、哲学、史学、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追求个人的完美和健康,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大学生优良品德的塑造,高尚情操的陶冶,道德境界的提升,完善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加强传统饮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2.5形成比较思维,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思潮和观念不断涌现,国人面临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以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局面。进行饮食文化教育,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介绍世界其他国家瑰丽多彩的饮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辩证公正看待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形成比较思维,启迪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崇尚心理,对糟粕部分的批判改正。使大学生面对多元复杂的文化现象,及时鉴别和引导,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不贬低民族文化也不盲目崇拜民族文化。同时,通过饮食文化教育,大学生们在比较重继承精华,在发展中创新文化,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可以结合时代要求、专业特点和传统文化,做出更多好的设计和研究,如“中国饮食文化对厨房设计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馒头的沿革探索”、“中日茶道的比较研究”、“新时代饭局的功能”、“中日酒文化研究”等。传统文化结合专业、时代、地域,中外贯通,古今交汇,有利于大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饮食审美经过不断发展,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系统完善的“十美风格”,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上层社会和美食理论家们对饮食文化生活美感的理解与追求的十个分别而又紧密关联的具体方面,是充分体现传统文化色彩和美学感受与追求完备系统的民族饮食思想[2]。包括:“质、色、香、味、形、器、适、序、趣、境”其中“质”是原料和成品的品质、营养,它贯穿于饮食活动的始终,是美食的前提、基础和目的。“趣”是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格调。在物质享受的同时要求精神享受,最终达到二者结合通洽的目的和境地。还有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茶,“茶通六艺”,它与琴、棋、书、画、诗、酒等相通、相连,也增添了美的内涵。对大学生进行饮食审美的培养,进行茶艺、茶道等相关方面的教育,将饮食蕴含的美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情感和鉴赏,提高审美范围和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观。

西方饮食文化的内涵篇3

引言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寻求新的休闲方式,旅游的文化性、新奇性、感官体验受到旅游市场的青睐,美食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舌尖上的中国》大热,使得游客出行目的不再单一,出行意向选择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沉淀,有着“烹饪王国”的称号,并且饮食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排名首位,可见饮食文化不但能够体现中国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更是旅游经济效益的体现。川渝地区地处祖国西南,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使得川渝饮食既充满了江湖味又时时体现着现代文明。川渝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及历史优势。

一、川渝少数民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川菜是中国菜系之一,具有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川菜具有麻、辣、鲜、油等特点。而川菜最负盛名的菜肴钧出于少数民族传统作坊,如自贡江湖菜、宜宾燃面等。全国少数民族有30个民族分布在西南地区,而每个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目前川渝地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尚且处于附属资源,直接带动经济效益作用较小,只是通过游客被动消费带来旅游增长点。

二、川渝少数民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重视度不够,规划发展不协调

如今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重视旅游业发展,大力开发和建设旅游景区,缺忽视了对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把饮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看待,忽略了饮食的精神层次,忽略了饮食文化和体验式消费的结合开发,未能将饮食相关的饮食文化、饮食禁忌、饮食节庆以及饮食礼仪与旅游结合起来提升民族区域旅游品牌,政府缺少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视。

(二)饮食知名度低,宣传推广方式落后

川渝少数民族美食众多,但都未形成品牌效应,许多美食只在民间流传。最传统的川菜做法、最地道的民族菜肴,只有形成品牌效应,才能传承和推广。美食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美食旅游的品牌影响力尚未形成,政府、旅游企业及餐馆经营者对美食旅游推动旅游业整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认识度较低。少数民族地区饮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是人们品牌意识淡薄,做工复杂工序繁多的美食,知名度只限于地区,未能全国推广。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社会信息交流畅通无阻,传统的宣传方式已然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全国餐饮业竞争激烈,旅游者消费观念也越来越理性化、推进品牌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三)专业人才缺失,饮食教育落后

餐饮企业随着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竞争越发激烈。消费者的餐饮选择与餐饮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相关。因此,提高餐饮企业人员服务态度和管理水平对少数民族地区餐饮经济效益起着重要作用。川渝少数民族地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厨师极少,甚至有些只有中小学水平。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进入性的提高,游客饮食要求不再是简单的吃饱和吃好,他们更加注重菜肴的艺术水平及文化内涵。但目前民族餐厅餐饮服务人员素质和教育水平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饮食文化内涵缺乏,饮食环境粗糙

川渝少数民族地区美食旅游开发过程中,对美食本身所包含的文化挖掘不够。例如藏族团圆饭吐巴(类似于饺子),面团中将石子、辣椒、木炭、毛线等放于面皮中。每一种物品代表不同的含义,石子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心肠硬,毛线表示心肠软,木炭表示心肠黑,辣椒表示嘴如刀。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深度开发美食文化既能满足游客旅游活动又能体验当地特色饮食风俗带来的高层次境界。

川渝美食中除了大品牌大规模连锁店吸引游客之外,一些口味正宗地理位置偏僻的“苍蝇”馆子同样受到青睐。川渝地区尤其是民族餐馆,常常会出现人流爆满却买不到的现象。众多的“苍蝇”馆子就餐环境简陋、餐馆景观设计陈旧,极大地影响游客就餐体验。

三、川渝少数民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注重资源保护,强化宏观管理

首先,各民族在旅游发展期间,既要去迎合游客,迎接市场的需要,以获得经济和生活上的提高,更要加强对饮食旅游资源的保护,让其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游客面前,保持饮食文化的传统性,建立文化保护机制。其次由政府牵头,制定政策与方针,积极引起餐饮企业方向,实现宏观管理。加大对特色餐饮创业的扶持奖励政策、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持和帮助企业提升餐饮档次,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旅游产销会、博览会、交易会等,拓展饮食旅游资源市场。

(二)树立饮食文化品牌,拓宽宣传手段

一方面要求政府引导川渝少数民族地区餐饮、食品加工、配送等企业树立起自身的品牌,形成品牌文化优势;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已有的特色产品的商标注册,加快形成品牌效应,以品牌为龙头带动其他民族旅游行业升级发展。

川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加强宣传和推广,不仅仅是人们熟知的菜肴加大宣传力度,更应该重视民族特色菜肴的推广。除了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等进行传统宣传手段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第三方等形式进行宣传。同时,借助电视平台打造美食节目、视频直播吸引观众眼球、网络平台设计美食网、旅游节庆活动提高市场影响力。以此吸引旅游者的关注点,加快川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饮食教育水平

首先要转变餐饮企业管理者思维。餐饮企业生存的根本不单单依靠口碑效应更重要的因素是创新。企业管理者只有跟随市场的要求不断提高创新水平,才能将民族餐饮做大做强。其次,加强对厨师队伍的培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注重营养搭配养生长寿,而这些需要专业的营养学厨师。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不但能够提高餐饮的内涵更加快了中国餐饮的国际化进程。最后,民族餐饮企业应加强与知名院校的合作交流,既能宣传本地区的餐饮文化又能提升现有餐饮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四)挖掘饮食文化内涵,改善饮食环境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中的文化背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渊源是餐饮企业提高产品内涵打造品牌影响力的关键。饮食旅游的开发还应该注重内涵的开发,将饮食禁忌与饮食文化相结合,既能满足游客好奇心又能提高美食旅游的开发层次。少数民族餐厅景观应重点突出民俗特色,围绕饮食开展多种文化活动,有利于加深游客对美食旅游的体验,满足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四、结语

西方饮食文化的内涵篇4

论文摘要:餐饮业是一个重要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安排社会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阐述了餐饮业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对旅游业、农业、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拉动作用,并指出挖掘餐饮制品的文化内涵可拉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使餐饮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餐饮业与农业、食品加工业、旅游业、饭店业等行业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民以吃为天、国以民为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餐饮业肩负着增强国民体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城乡市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重任。特别是餐饮业逐步向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的今天,将会更有效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更有力地影响与促进生产、流通和其他服务以及外向型经济的综合发展。

自1992年以来,我国餐饮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连续15年达到两位数以上,近5年来则达到18%以上;2006年,全国餐饮业营业收入7486亿元,同比净增1330亿元,增长21.6%,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快出8.3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9%,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2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79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餐饮业营业收入突破8800亿元大关。“十•五”期间,餐饮业每年新增就业人数160万;全国现有餐饮网点400多万家,从业人员达2000多万。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并以年均增长7%-8%的速度向人均GDP3000美元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不断改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日趋加快,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餐饮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更趋成熟,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强,我国餐饮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据资料显示,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必须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尊重客观规律,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国家对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重点,就有发展高效农业及加工业和发展特色旅游业,这便为与农业、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有着相辅相成联系的餐饮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餐饮业拉动旅游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特色旅游业是西部地区的优势和重点之一。广西的桂林山水、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云南的大理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四川的九寨沟、的雪域高原、陕西的兵马俑、宁夏的西夏王陵、山西的大同石窟、内蒙古的大草原、新疆的天池、青海的高山湖泊、重庆的三峡风光闻名遐尔。一般来说,旅游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旅游资源,另一类是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山光水色,也包括这一方水土滋养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名胜古迹,也包括风土人情、书法碑刻、地方戏剧舞蹈、工艺品、土特产品、风味美食等地方文化。地方的风味美食兼具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双重因素。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乡土特产,乡土特产可以制作各种风味美食。各地方的风味美食是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精神创造的结晶,是一种文化积淀。

旅游具有社会性、普及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它集观光浏览、了解风土人情、品尝风味美食等多种内容为一体而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地方的风味美食既是土生土长,独具地方特色的物质产品,也是每一个地区的独特的文化标识。因此,品尝地方风味美食就成为旅游活动中一项不可少的内容。

逯耀东发表在《餐饮世界(2003•5)》中《黄山顶上吃石鸡》一文描述到:“餐餐菜色相同,韭菜炒蛋,白菜帮炒肉,炒青菜炒的是白菜叶,端的是一菜两吃。还有萝卜烧肉,另外是辣油笋丁,用的是现成罐头加热,笋老似竹根。汤是盐水飘蛋花。而且碟子很小,一桌八人,每人一筷就没有了。菜无残汤无法泡饭,只好干咽白饭”。由于饭菜质量问题,造成的心情不好,美景在自然也黯淡无光了。文章说:“第三天早晨,终于离开贡阳宾馆,晚上投宿玉屏山庄。玉屏山庄在玉屏峰下,从这里再往上爬就是天都峰,哪是黄山最高的地方。著名的‘迎客松’就长在山庄旁的岩壁上,但远不如画像里好看,真不知花了大半天的时间,费了这么大劲,爬到这里干什么?”。文章最后说:“石鸡的确鲜美,虽名曰鸡,绝胜于鸡,惜山中无酒,若配以徽州的甜米酒,移席松下,把盏静观脚下云生云涌,那该是神仙的境界了。饭罢,步出山庄,山风冷冽,群山云雾萦绕,真是山在虚无缥缈间了,山和松都好看起来,心想这次黄山没有白来。”逯耀东的这篇文章道出了山光水色与风味美食相得益彰的道理。其实有些游客不光因风景而来,美食也是重要因素。可谓游客之意不但在景,也在美食之间。

餐饮业拉动旅游业的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也得到很好的印证。南宁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我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大西南和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带出海通道的枢纽城市。南宁夏长冬短,雨量充沛,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半城绿树半城楼,被誉为中国的“绿都”。南宁的旅游资源丰富,市内有世界名洞——金伦洞,中国的下龙湾——大龙湖,广西的庐山——大明山,九龙瀑布群,龙虎山自然保护区、青秀山风景区和昆仑关战役战场等名胜古迹。南宁市的风味小食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如“游邕不吃谟觞粥,神仙返去也顿足”赞的就是南宁(邕是南宁的简称)美味粥品。南宁市以开放、包容和追求时新百味的饮食理念,吸引了海内外餐饮商家前来投资经营,餐馆遍布大街小巷,餐饮业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经营特色,除了传统的桂菜、粤菜外,还有淮杨菜、川菜、湘菜、黔菜、滇菜、闽菜、台湾菜以及东盟十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风情美食。

根据南宁的餐饮业优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南宁市委书记马飚提出把南宁建成一座“美食天堂”,扩大内需,推动南宁经济的发展。2004年以来,以“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载体,南宁连续举办了多届“旅游美食节”,向海内外游客全面展示南宁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取得良好的效果。2004年接待入境旅游者6.5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711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9.05%和109.42%;接待国内游客1386.9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1.65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1.54%和16.47%。2005年接待入境旅游者8.3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360.0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98%和37.93%;接待国内游客1623.8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3.26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17.08%和16.20%。

餐饮业拉动农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餐饮业的原材料主要取材于农产品、畜牧业产品及其深加工的产品。餐饮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产品、畜牧业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的销售。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又为餐饮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从而促进餐饮业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是优势产业,所以餐饮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拉动作用是无庸置疑的。

1999年5月,吉林省政府推出了创建吉菜菜系的重大举措。近年来,通过不断地挖掘、整理和创新,吉菜菜系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吉林省餐饮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吉林特色餐饮业拉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作用日益凸现。全国首创省一级的“第一把”手抓菜系,也成为勤政美谈。笔者认为,关于吉菜的创建和开发原则对西部地区不乏借鉴意义。

据了解,目前,吉林省的恩格尔系数在50%左右,人们对吃的需求还是第一位的。过去,人们吃是仅为温饱,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选择性更强了,要求更高了,吃的消费蕴含很大潜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发展吉林特色的餐饮业拉动吉林经济增长,用促进吉林的消费需求增长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办法,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这一点看,吉菜应成为经济发展的铺路石。吉林省的经验表明,餐饮业成为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力量。

餐饮制品的文化内涵可拉动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伟大文化创造,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挖掘餐饮制品的文化内涵,借助各少数民族风味美食与人文渊源、景点的传说,促进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提高西部地区餐饮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广西是壮族的聚居地。铜鼓是壮族文化的象征。柳州市南疆饭店开发了以壮族文化为背景的“铜鼓宴”,深受国内外游客和本地居民的青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铜鼓宴”所用的原材料主要是南瓜、冬瓜、西红柿、莲子,配予鸡鸭鱼肉。南瓜雕成蟠龙飞凤,栩栩如生;冬瓜做炖盅烩渔鲜,外形雕成铜鼓的模样;西红柿镂空,当中放肉末,用蒜苗搭成栅架,名曰“田园风光”;莲子裹以肥肉,装碟形似真的莲蓬。“铜鼓宴”的菜式有一百多种。主食有“八宝饭”、“五彩糯饭”等等。酒杯、筷子、调羹一色是木制品,真的是返璞归真。饮料用的是壮族的糯米酒。服务员穿戴壮族少女的服饰,宴会当中按壮族的习俗给客人敬酒,唱大家熟悉的电影《刘三姐》的歌曲,与客人对山歌,把客人融入浓浓的壮族文化之中。“铜鼓宴”成为“政府采购”的项目,柳州市政府宴请外宾和重要内宾必上“铜鼓宴”。“铜鼓宴”既经济又美味,深受本地居民的喜爱,成为南疆饭店的核心竞争力。

南宁银河大酒店是一家三星级旅游饭店,是越南旅游团选定的入住饭店。该饭店在传统桂菜、粤菜基础上,使用本地出产的原材料开发的龙皇桂花虾、滋补蛤蚧寿龟鼎、银河九层糕获得第二届中国美食节中国名菜名点大赛金牌奖,美极童子鸡、竹挞荷香禾花鱼排、壮乡竹筒雀肉香芋夹、柚皮田螺锅、岭南一品生菜包获银牌奖。乾隆生菜包、富贵竹香烧鳝球、酱香干煸北海鱿、深水玉石爆羊片、灌肠百花球、青运花雕骨、乡村魔芋锅、福寿南瓜鼎评为广西名菜名点。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饮食习惯相似,这些名菜名点也符合越南游客的胃口,深受欢迎。美食加上干净整洁、舒适安全的客房环境以及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银河大酒店在越南颇有口碑,到南宁来的越南游客指定要入住银河大酒店。银河大酒店成为南宁同档次酒店开房率最高的一家,连续五年评为“广西十佳星级饭店”。

西方饮食文化的内涵篇5

关键词:说文解字;饮食词;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9-0094-04

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成为民族文化认同与归属感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而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先哲曰:“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饮食的历史几乎与中国的文明史一样长。在充饥果腹之外,人们赋予了饮食更多的文化意味,即今天每每被提及的所谓“饮食文化”。中华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原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原的饮食不仅食物种类繁多,烹调技术独特,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本书据形系联,以义相从,同一义符的字隶属于同一部首,因而使得文字的分类与语词的分类紧密相联。文字和词汇是文化的载体,它们常常反映着它们初次出现之前业已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考察全书540部,可以发现很多与饮食相关的词语。这些词,有的在一些部首内比较集中,而“草、禾、米、食、肉、鱼”等部首尤与饮食关涉紧密。统计整理《说文》饮食词汇,共得746条词目,大致分布在85个部首内。《说文》中对饮食词汇的词义说解,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中原地区上古生活状态和先民饮食文化观念,是上古社会客观的佐证。综合许慎的点描钩稽,又可对上古饮食文化作更深层次的内涵分析。其文化内涵主要表现为:食材的丰富性,肴馔制作的灵活性,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饮食文化的层次性。

一、食材的丰富性

中原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为山地环抱,东部平原辽阔。各种地形地貌交错,形成了自然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因此,在这样一个广大的领域里,自然就会有多品种的动植物的生长。另外,人们在“吃”的压力和引力作用下,对可食原料的开发极为广泛。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吃饭问题数千年来一直是摆在历代管理者和每一个普通百姓面前的攸关大事。人们凭着一张嘴巴和牙齿,从树上吃到陆地,从植物吃到动物,几乎吃遍了整个生物界。中原人不仅使许多其他民族禁忌或闻所未闻的生物成为可食之物,甚至还使其中许多成为美食。不过,这种食材的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自然界的破坏,但正是这种需要与破坏的长期结合,才产生了中原人的既往饮食文化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哪些生物可食的记录。

1粮食类。包括粟类:苗、虋、芑、蓈(稂)、秕、穬、米、粱等。禾类:禾、穜、种、稑、穆、私、移、稞、榖、蒋、苽等。稷类:稷、秫等。麦类:来、麦、蘧、菊、蘥等。稻类:稻、稌、稬、稴、秔(稉)、秏、秜。豆类:尗、荅、藨、莥、荚等。

2蔬菜类:蔬菜作为食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字主要在“草”部。古代蔬菜与粮食作物相比,则显得较单薄。虽然在《国语·鲁语》中有“百谷百蔬”的传说,但至先秦,当时食用的蔬菜也仅有20多种,且最初的蔬菜是野生的,常见的人工栽培蔬菜大致有韭、葑、葱、蒜等或所谓的“五菜”:葵、韭、藿、薤、葱。

《说文》中一般菜蔬类有菜、蔬、藿、藜、薇、苋、薺、蓂、蕨、菘、芹、菦、葵、茆、莃、荍、芘、蓳、芨、蕣、蒢、莱、葍、蕫、薖、芋、莒等。特殊蔬菜包括:荤辛菜类的荤、蒜、芩、蓼、蔷、葱、茖、芥、荃、韭、菁、蓶、蒮、韱、蘘、葰、苏、荏等。苦菜类的蓩、苓、苦、蘦。芜菁类(根菜类):芜菁类的萝卜、芜菁一类的植物。水菜类的苹、蓱、薲、莕、菨、薻、莙、蒲、蒌、蒿、莪、萝、菻、萧、萩、蘩等。菌类的菌、蕈等。

还有一些水草,在古代作为食用的植物,也可以归入水菜之列。如藻类植物“薻”;蒿类植物的蒌蒿等等。

3瓜果类。瓜果乃草木之实,作为食物,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如瓜类的瓜、蔩、瓞、瓣、蓏、瓠。果类:果、棃、杜、杙、柅、枣、柿、杏、柰、李、榙、桃、楘、苌、栵、樱、栘、棣、萄、薁、莲、苢、芣、蔗、芰、芍、葚、柘等。

4肉食类。生活在荒莽渔猎期的古民,其饮食结构中的肉类主导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说文》中就有肉、肌、胾、脟(脔)、膞、肎、肰、昔(腊)、脯、脩、蚦等。

与肉食相关的是各种能做食材的动物。如牲畜类动物有牛、羊、豕、彘、彖、豚、貛、马、驴、鹿、兔、犬、狗、熊、羆。家禽类动物有鸡、鸭、鹜、鹅。野禽类的如雉、雁、鸠、鸽、黄雀、鹌鹑等。水产类有的鱼、螊、蜃、蚌、鲒、蠏、蛫、鼈、鼋、鳗、鳢、鲤、鲩、鲇、鳆、鲛、鲐、鲜、鳎、鳣、鲔、鲢等。

5饮品类:古时的中原人生活亦如我们今日,不仅有主食、副食之分,也有吃喝之别,虽然那时的饮品不如今日之丰富,但也不失为饮食方面的另一大特色。《说文》中中原的饮品类词汇有荼、茗、槚、水、浆、酪、涼、灏、酒、醴、酏、醪、醇、醹、酎、醠、酤、醍等。

6调味用品:常言道:“五味调和百味鲜”。在烹饪操作中对味的运用与组合很有讲究,它是形成我国各菜系独特风味的重要因素。“五味”之说由来已久。夏商时的自然食尚物能不说“五味俱全”,但西周以后的文献中,“五味”一词已较为常见。《说文》调味用品包括酱类:酱、醢、枸、敊(豉)、胥、肍、腝、脠、脴、梗、芘、鮨等。香料类(这里的香料主要指椒类植物):茮、莍、茱、萸。五味类:某、醯、酸、酨、醶、酢、盐、糖等。

西方饮食文化的内涵篇6

论文摘要:饮食文化的内涵极为广博,但是饮食文化学的研究和构建相对滞后,应该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不同的领域,开展对饮食文化学的全面研究。

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面甚广且与人们13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相关的研究亦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有逐渐形成饮食文化学学科的趋势。

作者认为,正在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学,大致应包括饮食文化史与应用饮食文化两个基本的部分。饮食文化史主要指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研究重点应是历代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以及在全国范围和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传统。参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分类,根据研究对象的内容与学术性质,饮食文化史应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所属专门史二级学科下的专门史其他学科。应用饮食文化,则是指饮食文化中可资现实借鉴与应用的部分,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饮食文化及其应用和发展,研究重点应是饮食文化的现实变迁,以及饮食文化的现实应用与嬗变和发展。根据上述研究的内容,应用饮食文化宜归人民族学一级学科所属的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二级学科。

中国饮食文化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复杂,并且具有跨学科、跨领域、跨时段研究等特点。饮食文化学主要涉及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考古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环境学、医学、保健学等相关学科。同时,饮食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又具有长时段和跟踪研究的特点,大致体现在历史研究与现实应用相衔接,以及中国饮食文化悠久历史传统的形成与变迁,饮食文化的合理继承、现实应用与嬗变发展等方面。

剖析饮食文化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文化内涵,我们应重视对饮食文化学进行分类、分层及注重弄清其内部复杂联系的研究。作者认为,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事实相吻合,中国的饮食文化由56个民族及其先民所共同创造,其主体应是汉族为主的饮食文化,同时包容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因此,中国饮食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元、具有诸多分支而体现出鲜明的特色,以及总体发展过程表现出不同阶段的差异等方面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饮食文化还吸收了外国相关文化的不少因素。当前,中国饮食文化的改革与进步,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同时伴随与全球华人世界乃至各国、各民族的交流的加强,而得到更快地发展。

中国幅员广大,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十分明显。如北方嗜好面食,饮食偏咸;南方喜食大米,饮食味淡或偏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以沿海地区为主的东部地区,与新疆、西藏、云南等西部地区,在饮食习尚方面也存在明显不同,这一点则不大为人们所注意。事实上,中国东南西北以及各地边疆之间,乃至各地边疆与内地之间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明显,由此反映出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复杂多元且源远流长的特点。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农业是提供社会产品的主要经济部门,享有丰富农业产品的社会,易于发展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成员的贫富差别极为悬殊,社会上层、社会中层以及社会底层之间,其饮食生活的质量与相关习俗的差别亦十分明显。在这样的情形下,社会上层讲究的是“食不兼二味”,并热衷举办可续食数日、菜肴多达数百种的盛大宴席,由此发展出以繁复、高档的菜系为明显特征的传统饮食文化。而社会下层通常仅能以简单果腹为满足,“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语,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大部分人以饮食为万事之首,普通百姓以混饱肚子为谋生最大愿望的这一严酷事实。对这一部分人而言,吃饱肚子是生活的最大目的,因此相对忽视饮食卫生以及饮食结构应有的合理性;同时存在食物来源的多样性与食物加工的简单性及随意性,这些都是下层百姓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上述两端饮食消费人群之间,还存在一个由中小地主、自耕农、普通市民等组成的社会中层群体,这一部分人的饮食消费习惯,通常游离于前两者之间。亦应指出,由于历代王朝的崛起兴衰以及封建统治的频繁更迭,导致社会阶层的组成时常发生变动,前几种饮食文化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若干共有特征。

就地域性差异而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门类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居民,与内蒙古草原及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以及西南边疆和东北部边疆以山居生活为主的边疆各民族,彼此之间的饮食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还一直影响到现在。因此,我们应注意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层次差异,对不同阶层、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应分层、分类与分时期来进行研究,切忌列举某一类别的饮食文化,而武断地推定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普遍典型。

中国历史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发展具有长期的延续性,并未发生过明显的断裂。另外,自秦汉以来,汉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始终保持了主导的地位,以汉族文化为核心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与内涵丰富等特点。此外,诸多少数民族和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又起到丰富层次和扩展多样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深厚的历史积淀,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刻和长远的影响,如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饮食为万事之首的文化传统,深刻地左右了社会各阶层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尤其表现在财富的积累与消费,日常生活的重心与相应安排以及饮食方面的观念和社会习尚等诸多的方面。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由于缺乏利用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的意识与操作的可能性,富裕阶层所积累的财富,或广置田宅或大肆挥霍,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饮食消费。人们所举办饮食活动的规模以及所达到的水平,通常被社会视为是家族财力与兴盛发达的重要标志。在这样的情形下,食物的昂贵与珍稀,以及饮食活动的挥霍浪费,便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人们追求昂贵、珍稀的食物,看重的是拥有这些食物所象征的财富与社会地位,而并非是因为这些食物营养价值极高或滋味超群。如粤式菜肴中重视燕窝、鱼翅便是如此。精心烹饪的鲍鱼,形状酷似饱满的元宝,也因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价格飙升。至于富贵及官宦人家园中喜种枇杷,可能是由于枇杷果金光灿烂形似金子,而枇杷果实的滋味相当一般,这些人家则并不计较。汉代的封建帝王,为追求远方的荔枝一类的珍稀水果,不惜动用国家的财力和人力,从岭南等地快速递运至长安,上千里路程数日可至。至于运输所付出的高成本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扰民,则较少虑及。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们严格规定了不同人等在社会和家庭中的等级与地位,讲究家族的兴盛与共同消费。隆重祭祀祖先,聚族而居钟鸣鼎食,是封建家族制度下重要的日常活动。在饮食方面,便形成了擅长制作复杂、大型的宴席,对食物进行超量消费,并以共食、多食为主要进食方式的饮食传统。饮食讲究复杂与排场,食品讲究多量与美味,食用讲究宏大的排场,因此成为上层社会通行的习俗。而居于社会下层的贫苦百姓,为满足果腹的生理需要,则流行简单烹饪甚至生食的方式,食物来源也体现出多元化与多样化。在遇到灾荒的年景,还以某些勉强可食用的动植物来代替日常的食物。对于他们来说,饮食中的卫生、营养合理搭配等问题,则属于次要甚至是无足轻重的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盛行的共食与劝食的习惯,显然与古代中国上述的社会状况与消费习惯有关。

受中国饮食传统的影响,在食物的原料来源方面,中国人于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以之作为食物之动植物的任何部位亦几乎无所不食。在食物的烹饪方面,发明了烹、炖、炸、炒、熘、爆、焖、煨、烧、煎、蒸、烤与涮等烹调方法,就构思之巧妙、操作之复杂而言,堪称世界无双。在判定饮食质量的标准方面,人们强调“味美”的重要性,看重食物珍稀的程度,并以食物的种类与数量尽量丰富为佳。对饮食种类的合理搭配,烹饪方式的科学合理,原料的合理利用及必要的节约,饮食产品必要的卫生及食用安全等,则表现出明显的忽视。鲁迅曾说,上海的小笼包子确实味美,但不能看盛包子的碟子,一看肮脏的碟子,就再也吃不下去了。

为追求“味美”,人们甚至发明了生食猴脑、碳烤鹅掌、生刳驴肉等残忍的食法。为获得美味、体现新奇,人们食用全生、半生未经过消毒处理的鱼类和肉类。此类习俗在过去多见于记载,现今在一些地方亦不少见,以至成为传染病传播的一个重要来源。前些年上海因食用毛蚶导致甲肝流行,一些地方因食用果子狸而感染“非典”,均是见诸报端不争的事实。为追求食物的“味美”,中国传统的烹饪方式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如炸、烤某些食物的油温过高,可能产生不利于食客身体健康的物质;因烹饪时间过长、烹饪过程过于复杂导致食物营养成分大量损失,并增加了能源的耗费与环境的污染;不少食物还存在油大、盐重、营养搭配不合理等不利于食者健康的情形。至于因奉行共食、多食习惯而造成食物不同程度的浪费,以及某些疾病在食客中的相互传染,也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饮食文化的内涵极为广博。①除一般性的食物以外,酒类、茶叶及其他饮品,烟草、零食、水果等与人口有关的物事,与饮食相关物事有关的观念、习俗和传统,与饮食有关的器皿用具,制作饮食的过程以及饮食产品的储存和销售,与制作、储存饮食有关的能源消耗以及人居环境的污染,与饮食有关的消费习惯,饮食与人们健康及保健的关系,乃至围绕饮食形成的文化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等,都属于饮食文化研究的范畴。但是,受中国饮食传统的影响,凡言及饮食,通常人们所议论的对象,主要是食物与酒、茶类饮品,至于饮食文化的其他内容,则较少关心并予以探讨。迄今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著作,有相当一部分是津津有味地讲述各类食品滋味之鲜美,以及烹制这些食品方法之复杂高端。或者以罗列日常生活中少见的奇菜珍肴、传奇式记载或难以实践的古怪菜单为能事,似乎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仅限于讲述这些远离大众日常生活的饮食秘事。至于与大众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其他一些内容,著者却视而不见。存在这样的现象,是值得饮食文化界深思的。可以说,目前人们关注的“饮食文化”,与学科建设意义上的饮食文化学,在内涵与外延方面,两者都存在较明显的差别。

由于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研究的滞后,关于饮食文化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我们做得不够,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对饮食文化的误解,甚至时见一些假饮食文化之名,只为挣钱而不顾食客健康之实的行为。例如,未经科学试验与有关部门核准,一些地方随意以花卉、草药、野生植物(假其名日“野菜”)人肴;不懂药酒配伍的知识,却随意以各类药材泡制药酒;甚至盲目开发古代记载中的所谓“古典菜式”,忽视了这些“古典菜式”中可能存在的食用安全与卫生方面的隐患;否认酒精伤肝的基本常识,利用媒体宣传饮用烈性酒可以保肝养肝等等。在“非典”流行期间,人们似乎突然发现了分餐制所具有的卫生、节省与简单的优点,推广各类分餐制一时蔚为风气,看来共食制将被分餐制所取代。但“非典”一旦匿迹,共食制在各地又卷土重来,这些都反映了数千年来形成的历史传统所具有的深刻性与改造传统实践方面的艰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