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6篇)

时间:

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健康状况指标;闲暇活动;身体锻炼;回归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R179G479R163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9)10-0896-03

规律性锻炼能促进健康,预防高血压、肥胖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预防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规律锻炼对成年后的锻炼状况有很好的预测作用[1]。20多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肺活量降低,力量、速度、耐力等多项指标持续下降[2];不健康饮食、物质滥用、网络成瘾、过早或无保护及缺少锻炼等是危害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3];目前很多青少年闲暇时间采用看电视、上网、打游戏或聊天等静态生活方式[4]。由于日常饮食及运动减少等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少年肥胖2000年前后开始在大城市全面流行[5]。

危险感知是很多健康促进理论的核心要素[6-8],是许多健康促进研究中的核心要素[9]。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健康危险感知及锻炼利弊平衡等变量在中学生闲暇锻炼中的作用,以便改善中学生静态久坐等生活方式,养成规律性闲暇锻炼习惯,探寻健康行为干预方法的多样化与发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湖南长沙市重点中学及普通中学各1所,初一至高三6个年级共70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普通中学学生401名,重点中学学生305名;男生371名,女生321名,14人没注明性别。年龄12~18岁。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1)健康危险感知量表。依据国外危险感知量表略加修改[10],共3个条目,题项包括患一般疾病、患重大疾病及因锻炼减少致使健康状况变差的可能性等3个方面主观评价,采用Likert5等级计分法,1为远低于平均水平,5为远高于平均水平。累积得分越低,表示危险感知水平越低,本研究中Cronbach'sα为0.74。(2)锻炼利弊平衡量表[11]由锻炼获益及锻炼损弊各5个条目构成,量表采用Likert5等级计分法,1为强烈反对,5为强烈赞成。本量表由精通中英文的双语研究人员进行中英文互译修缮并初测分析,本研究中锻炼获益分量表Cronbach'sα为0.84,锻炼损弊分量表Cronbach'sα为0.76。(3)跨理论模型锻炼阶段量表。对目前锻炼所处阶段依据锻炼阶段模型理论略加修改[12],主旨句为“你是否在课外或闲暇时间里坚持锻炼,每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至少20min,达到心跳或呼吸加快、气喘、出汗或微微出汗等中等或剧烈程度”,计分方法:1,没有锻炼也没倾向进行规律锻炼;2,没有锻炼但现在有倾向进行规律锻炼;3,有倾向进行规律锻炼且正在认真规划准备;4,已在规律锻炼只是坚持时间较短;5,早已规律锻炼且已形成规律锻炼习惯。

1.3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锻炼所处阶段与锻炼态度、健康危险感知及锻炼利弊权衡量表的性别差异作独立样本t检验;对男、女生不同锻炼阶段上的人数、危险感知不同条目上的问答差异采用χ2检验;对锻炼所处阶段与危险感知、利弊权衡及锻炼态度等因素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及回归分析,分析中剔除当前分析变量中有缺项者。

2结果

2.1危险感知男生整体健康状况危险感知水平为(2.02±0.83),女生为(2.20±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P

2.2锻炼利弊权衡在锻炼获益方面,男生(4.27±0.69)比女生(4.15±0.63)感知到更多的规律锻炼好处(t=2.34,P

2.3锻炼所处阶段目前,每周课外锻炼3次以上者比例约为1/3,近50%的学生目前没有规律锻炼倾向或虽有倾向但还没有行动阶段。在锻炼阶段上,有更多的男生处在规律锻炼或由行动阶段向规律锻炼转化阶段,有近50%的男生处在规律锻炼或正要形成规律锻炼阶段;而女生已规律锻炼或正趋向于规律锻炼者比例仅为1/3左右,男、女生的锻炼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00,P

2.4课外锻炼所处阶段与锻炼态度、危险感知、利弊权衡等变量间的相关分析中学生所处锻炼阶段与课外锻炼所持的态度(r=0.38,P

以锻炼所处阶段为因变量,危险感知、锻炼态度、利弊权衡等为自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做回归分析显示,锻炼态度、危险感知、锻炼损弊进入回归方程,解释总变异量的18.20%,锻炼获益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表明,中学生对将来患病危险可能性的感知较低,普遍高估自己的健康状况,低估危害健康的潜在因素,对疾病的危害认知水平较低。青少年在闲暇锻炼中,是否锻炼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兴趣喜好,没有上升到有意识为维持与促进健康而自觉坚持锻炼的高度,对自身健康评估过于乐观、对是否会患病等问题心存侥幸是近60%青少年不以促进健康为目标坚持规律锻炼的原因之一。

在锻炼利弊平衡方面,锻炼受益与锻炼损弊都与中学生目前锻炼所处阶段显著相关,而感知锻炼困难水平高者,越倾向处于时断时续的不规律锻炼阶段;学习任务重、冷热雨雪等天气原因及锻炼技能少、锻炼要花钱等损弊感知阻碍青少年闲暇锻炼。

中学生锻炼所处阶段与锻炼态度呈正相关,而与危险感知、锻炼损弊呈负相关。进一步显示,青少年锻炼以兴趣喜好或消遣娱乐为主,锻炼自我效能不高,虽然意识到锻炼的益处,但在遇到锻炼问题或困难时,则不会坚持锻炼。

危险感知教育是健康促进经常用到的干预方式之一。很多健康干预研究中,通过危险感知的交流,提供健康锻炼知识及相关信息,提高对潜在或显在的健康危险因素的认识水平,促进健康行为动机及锻炼意向的形成以促进锻炼。对健康危险感知的研究发现,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目标追求,致使危险感知水平及其对行为动机的影响存在年龄差异,年龄越大者,对自身健康状况越关注,危险感知水平越高[13]。

国内有关于青少年锻炼动机的研究表明,很多学生的闲暇锻炼目的在于娱乐,对如何测定心率或脉搏以确定锻炼强度、确定锻炼频次及每次锻炼时间等都缺乏基本的常识。因此,在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应根据青少年学生年龄阶段特点,在教授学生锻炼技能、提高学生闲暇锻炼兴趣的同时,传授给学生锻炼与健康相关知识,将锻炼乐趣的营造与健康锻炼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提升锻炼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形成享受锻炼、终身锻炼、健康锻炼的意识,从而终生受益。

4参考文献

[1]DUBBERTPM.Physicalactivityandexercise:Recentadvancesandcurrentchallenges.JConsulClinPsychol,2002,70(3):526-536.

[2]杨贵仁.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结果.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2-3.

[3]季成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预防.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289-291.

[4]何健,杨汴生,钟娅,等.河南省城市中学生静态活动相关行为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12-414.

[5]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06-108.

[6]SCHWARZERR.Self-efficacyintheadoptionandmaintenanceofhealthbehaviors:Theoreticalapproachesandanewmodel.Self-efficacy:Thoughtcontrolofaction.WashingtonDC,Hemisphere,1992:217-243.

[7]ROGERSRW.Aprotectionmotivationtheoryoffearappealsandattitudechange.JPsychol,1975,91(1):93-114.

[8]ROGERSRW.Cognitiveandphysiologicalprocessesinfearappealsandattitudechange:Arevisedtheoryofprotectionmotivation//CACIOPPOJ,PETTYR.(Eds.).SocialPsychophysiology.NewYork:GuilfordPress,1983.

[9]BREWERNT,CHAPMANGB,GIBBONSFX,etal.Meta-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riskperceptionandhealthbehavior:Theexampleofvaccination.HealthPsychol,2007,26(2):136-145.

[10]LIPPKES,ZIEGELMANNJP,SCHWARZERR.Stage-specificadoptionandmaintenanceofphysicalactivity:Testingathreestagemodel.PsycholSportExer,2005,6(5):585-603.

[11]PLOTNIKOFFRC,BLANCHARDC,HOTZSB,etal.Validationofthedecisionalbalancescalesintheexercisedomainfromthetranstheoreticalmodel:Alongitudinaltest.MeasPhysEduExerScien,2001,5(4):191-206.

[12]SAUNDERSRP,PATEPR,FELTONG,etal.Developmentofquestionnairestomeasurephychosocialinfuluencesonchildren'sphysicalactivity.PrevMed,1997,26:241-247.

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

收稿日期:2007―10―25

作者简介:马蔷(1982年-),女,汉,黑龙江省巴彦人,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一)问题提出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因此健康包含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身体锻炼是不全面。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密切的关系。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是许多人所熟知的事实,而对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即体育锻炼的“健心”功效,目前还没有像“健身”功效那样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国外,体育锻炼正日益成为一种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调节人的心理状态的手段,但在我国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无论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为重要。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较多,而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忽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迎接将来的种种挫折与困难,以更好的适应生活和社会。

(二)研究假设

大学生平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有显著差异;

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有显著差异;

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可归为几个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与物理系学生3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调查表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55份(其中男生111名,女生144名),回收率为85%。

(完事)研究工具

(1)《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也称UPI,UPI共有64题,采用是非式选择,肯定选择题记1分,否定选择题记0分。(2)自编《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

()研究方法

调查三法:对大学生课余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及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为主试,统一发放问卷,按统一指导施测。

数理统计法: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

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文献资料,对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检索、分析和利用。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特点

表1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调查统计

01

表1通过学生自我评定反映被试的心理问题,很多学生意识到自己身心方面的问题,但真正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却非常少。一般来说,学习负担过重,对大学生活不适应,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学习竞争压力大,专业选择不如意,以及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挫折是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表2大学生平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调查统计表

02

从表2中每周参加一次、两次、三次及四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可以看出,即使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每周锻炼的次数大多数也只有一次。

表3男、女大学生是否参加体育锻炼调查统计

03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大学生较女性大学生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而绝大多数的女性大学生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根据笔者的平时观察,究其原由除了她们自身的生理特点以及主观因素造成外,更多的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要是场地、器材设备严重不足而制约了她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经常参加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T检验

表4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T检验

04

T检验统计量t=-2.44,自由度df=252,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概率sig=0.016<0.05,因此可以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更加健康。

(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进行因素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的因素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2.5,抽取出七个共同因素,这七个共同因素累积解释整个问卷的40.03%。其中第一个共同因素解释的百分比为9.70%。第二个共同因素解释的百分比为6.29%,其余四个共同因素解释的百分比都在4.27%以上。为这七个因素命名分别为人格因素、自我评价因素、情绪稳定性因素、人际交往因素、生理因素、他人评价因素、自我觉知因素,这七个因素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四、讨论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据此,本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发现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体育锻炼的健心效应没有引起大学生的重视。许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但却没有及时地进行咨询或治疗。通过调查,许多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学习竞争压力较大,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随着成长与成熟,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毕业就业等问题是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许多大学生不进行心理咨询或不愿意求助于心理咨询,是因为对心理咨询的理解不够全面。与此同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要是场地、器材设备严重不足、时间不充裕而制约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许多大学生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而且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认识到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正是本研究要提醒大学生要注意之处。

研究中发现男女大学生是否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差异显著。由于在师范院校中,女生比例大于男生比例,这也是本研究中所选被试存在的问题。因此由此说明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并不充分。但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各自总数的百分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此结论。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而且适当的增加锻炼次数更有益于心理健康。这要求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应注意体育锻炼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以及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根据自己的身心状况水平科学地从事锻炼。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的因素分析,提取出七个共同因素,其中第一个共同因素解释的百分比为9.70%,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因素能够做出更多解释,说明人格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大影响。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应通过积极引导和激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逐步完善人格。与此同时,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在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自我觉知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使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五、结论

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体育锻炼促进健康原则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125-02

健康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基础,而强壮的身体素质则是健康的主要标志。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同志曾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民族人民:“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是因为实践已经证明:加强体育锻炼,是提高人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体能与体质的概念

体能是经过身体锻炼获得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体质的主要内涵。它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性等基础的身体素质以及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攀越、悬垂和支撑等)。体能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体质水平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从体能概念可以看出,体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身体素质,另一个是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与身体活动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身体素质是身体活动能力的基础和动力,身体活动是身体素质的外在表现,其身体活动的强弱直接反映出身体素质的优劣。

二、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因素

健康体能主要包括:心肺机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以及体内代谢能力等。这些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因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机体的健康状况。

1.心肺机能

心肺机能是心脏、血管与呼吸系统协调工作的能力,它提供肌肉运动的燃料,直接影响肌肉利用燃料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2.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一定的肌肉力量可使机体胜任那些需要消耗体力的工作或娱乐活动,而肌肉耐力强的人可以长时间工作而不致过快的疲劳。

3.柔韧性

柔韧性是指关节活动的可能范围,良好的柔韧性可使关节在工作或娱乐中有较大的活动范围。

4.身体成分

身体成分主要指肌肉、体脂、骨骼及其他各种机体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中体脂是评价身体的主要因素,理想的体能应有良好的体脂及体脂百分比。

5.身体代谢能力

与体能有关的代谢能力主要包括血糖、血脂、血胰岛素、骨矿密度等。代谢性体能反映的是一种机能状态,它同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直接相关,同时与运动锻炼的效果直接相关。通过体育锻炼可降低血脂水平、控制血糖和提高骨矿密度,进而增强机体代谢体能,减少各种运动不足性疾病的发生,提高机体整体体能水平。

三、体育锻炼对体能与体质的促进作用

体能对于健康的促进作用可以从体能与体质和健康的相互关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体质与体能一样都是评价健康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而体质与体能则与体育锻炼密切相关。

1.体育锻炼促进体能的提高

从体能的内涵上看,体能是体质的核心内容,加强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而增强体质就是提高体能。因此,体能就成了可衡量体质水平的主要因素,而增强体质又是增进健康的更高层次。因为评定健康的水平,主要是看其各器官系统功能是否正常,而评定体质水平则是在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基础上看其体能水平的高低。

由上述可知,体育锻炼是运动促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和基本途径。

2.体能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能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是:良好的体能有助于降低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性及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以抵御病毒侵害和细菌的感染。良好的体能还可以使人体拥有更多的生命激情,充分地享受生命和感受生活,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健康的良性循环。

通过提高体能水平来增进健康水平,主要是提高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水平,而增强和提高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可以给人们提供有力的保护,免受心脏病、高血压、癌症、骨质疏松症、抑郁症及早衰等疾病的困扰。

四、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体育锻炼的原则是身体运动基本规律的反映,也是锻炼者安排锻炼计划、选择锻炼内容、实施锻炼方法所要遵循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FITT监控原则

FITT(频率、强度、时间和运动形式)监控原则旨在引导人们科学地进行锻炼,在锻炼过程中适度地控制好运动的频率、强度、时间和运动形式,使体育锻炼达到最佳效果。

2.超负荷原则

超负荷原则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身体或特定的肌肉所受到的刺激性负荷应强于已适应的强度。适度的超负荷锻炼有利于提高体能水平和健康水平,但要防止过度而导致筋疲力尽。

3.循序渐进原则

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作用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逐渐增加负荷,当达到锻炼者体能的极限时,就无须再增加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必须等待恢复体能后再适度增加强度及持续时间。

4.大小运动量相结合原则

交叉利用大小运动量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效果,而且还能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应做到不要连续几天都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妥善地安排大小运动量的交叉进行。

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提高体能和体质,通过提交体能和体质而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使人们在生产工作及生活中,能以足够能量和精力应付各种挑战,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同时还能主动预防潜在的健康问题。由于体育活动带来的良好体能,能够增进健康,陶冶性情和保障安全,使人们有更充沛的精力和热情去投入工作。因此,现代社会更应重视体育锻炼在工作领域中的作用,重视体能对健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标志超.体能与健康[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篇4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实地测量、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影响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效提高普通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前言

调查显示最近二十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在持续下降: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学生增加,“豆芽”数量有所增加,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为此,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出台关于提高学生体质的政策。政府正在采取相应措施和行政干预的手段,使学校体育整体改革朝着取得实效的方向努力。随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陕西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体质的监测监控工作,本研究就是在这样大的背景之下实施的。要阻止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首先就得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原因进行分析。

1影响普通大掌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

1.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现今,学校和社会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不正倾向。应试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尤为突出,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形成了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认识,即便是到了大学阶段还是难以消除这种看法,这种认识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要改变它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解决。

重智育、轻体育思潮使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严重不足。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虽然对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健康的作用持积极地态度,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又非常缺乏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动的动机,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长期的错误认识造成广大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健身观和体育观。

1.2体育课程改革方向不够明确

体育课程改革方向不够明确主要是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具体的指导思想并非完全一致。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淡化了体育竞技特征,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是体育教师还是广大学生对于健康的理解都不够全面,多数人认为没病就好了,并不认为自己需要参加长期有序的体育锻炼,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的竞技性越走越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导思想从测试的内容可以解读出来,这种测试更偏向于体育竞技特征,这与80年代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一致性较高,学生非常重视自己能跑多快、能跳多远,平时锻炼比较注意发展这些素质,所以当时的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明显好于现在。

1.3课外体育锻炼严重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不会长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有一部学生会在进行体质测试前一两周进行短时期的体育锻炼,主要目的是想顺利通过体质测试,并非出于健身的目的:更多的同学不会主动走进操场进行锻炼。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中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最多,三年级和一年级的学生要少一些,最少的是大四的学生。这主要是因为大四学生没有体育课再加之自身的事情过多,找工作、考研、写毕业论文等事情使自己难于脱身:大二的学生还在上体育课而且学业负担并不繁重,有充足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总体看来,造成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严重不足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学生自身思想认识不足:第二,是由于学校组织不力。

2提高蕾通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

2.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体育健身意识

学生体质下降并不是偶然现象,家长、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是重要原因之一,要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一定要改变社会传统上对体育认识的偏差和误区,形成体育锻炼有益于学习、健康体魄才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障的体育价值观。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学校体育法规落到实处创设良好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首先要加强家长体育健身的意识,提高家庭成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这也是社会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有利条件。其次要提高学生对体质健康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紧迫感。

2.2加强体育锻炼

加强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健康水平最好的方式方法。但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意锻炼的科学性。

(1)明确锻炼目标

每个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目标是不尽相同的,而不同的目的和目标,对锻炼内容、方法的选择和运动负荷的安排有不同的要求和做法。因此,在制定锻炼方案时,首先要明确锻炼的目的,确定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锻炼目标这样可以克服锻炼的盲目性,加强自觉,提高锻炼的积极性。

(2)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根据学校特点,在制定学生锻炼计划时,一般是以一学年或一学期为锻炼周期,以此来确定每周课外的锻炼次数及每次锻炼的时间。学生每天在校应保证有1小时或再多一些的体育锻炼时间,除按时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早操、课间操、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外,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课后,还应自行安排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3)合理选择锻炼内容

体育锻炼内容、方法不同,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各自的特征,有的可以提高某项运动素质,增进健康:有的可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形成良好的体型:有的可以强身娱乐,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有的可以防病、治病、消除生理功能障碍:有的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有的可以增长肌肉力量。在练习的方法上要注意不同运动素质之间以及运动素质练习与其它练习的有机结合。同时,还必须选择搭配增强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如跑步、打篮球、踢足球、游泳、滑冰、韵律操等。只有这样合理搭配锻炼内容,才能收到好的锻炼效果。

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身体锻炼心理健康影响关系

1.前言

科学合理的身体锻炼方式,不仅能够起到强健体魄、延长寿命、提高新陈代谢的作用,还能有效地改善体型、缓解疲劳、释放压力。例如,通过舞蹈的训练,或是长期坚持运动,对人意志力的锻炼有着很大的帮助。而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满意、高效、持续的心理状态,人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心理认知、意志、行为、情感、人格等协调和完整,并能充分地适应社会发展与变化,属于心理健康的最佳状态。而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效益具有延续性,有效地减轻其焦虑、抑郁、紧张、愤怒、消极等不良情绪。由于很多民众对两者之间关系的不了解和困惑,研究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影响关系,将为促进民众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影响关系

2.1身体锻炼对情绪的影响

情绪的变化是研究者们用来验证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之一,身体锻炼对人们情绪的影响可分为长期情绪效就与短期情绪效应两大类。目前,相关的资料对身体锻炼长期情绪效应的研究较少,但是,如果个性所进行的是非竞争性、愉快、节奏感较强的活动,也可肯定其可以产生较为良好的情绪状态。而短期情绪效应的研究比较多,且大部分研究资料表明,身体锻炼对个体带来的短期情绪效应是肯定的。例如,在McInman等人的研究中,发现被试者经过一定量的身体锻炼以后,其愉快程度与精神状态均有着明显的提高,而焦虑、紧张等不良的心理情绪水平有显著的降低[1]。

2.2身体锻炼对认知与形为的影响

许多的研究资料也证明,身体锻炼与个体自我认知能力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如在Plummeretal等人的研究中表明,经过身体锻炼的个体,其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概念等均有着显著的提高。而在健康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领域当中,也有一些有关冠心病发生与A型行为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学家又在以上基础上进行扩展,加入运动心理学进行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加强身体锻炼对个性心理结构等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2]。

2.3身体锻炼对心理疾病的影响

不管是在国内和国外,良好的身体锻炼方式,已经被公认为是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包括对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的有改善作用。⑴焦虑症。很多学者都认为,身体锻炼对治疗心理焦虑症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焦虑症患者多参加慢跑、散步、舞蹈等锻炼方式,其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要比未接受身体锻炼的焦虑症患者强,且在长期的锻炼过程中,患者的焦虑反应情况有明显的降低。⑵抑郁症。通过相关调查显示,国内外超过有85%的心理医生均认为,身体锻炼对抑郁症患者的病情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患者可通过体操练习、踢足球、打排球、散步、慢跑、跳舞等方式,使身体症状与抑郁感觉有效减轻,并使报告自尊增加,促进身体状态的改善。⑶精神分裂症。目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身体锻炼可以一定程度地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提高自尊、改善情绪,但是对减轻他们的思维紊乱状态,还没有相关的研究表示有作用[3]。

3.身体锻炼强度与时间的把握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虽然很多的研究实践资料表明,身体锻炼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准确的揭示研究却不多。另有一些资料显示,采取任何形式的短期有氧锻炼,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为能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进行身体锻炼时,也需注意其强度与时间的把握。每天最优的几个锻炼时间段为:早晨5:30—6:30,上午早餐后9:00—10:30,下午午餐后14:00—17:00,晚上晚餐后19:00—21:00。

身体锻炼的时间段不同,对身体与心理健康的促进和改善作用也不相同,早晨时段不宜进行剧烈的运动,其会促使锻炼者的交感神经过于兴奋,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进而影响全天的精神状态。而上午、下午时段若进行高强度锻炼,锻炼者会受到工作、家庭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不利于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人体体力的最低点和最高点会受机体的生物钟所控制,一般在傍晚会使体力达到高峰,如心脏跳动与血压调节下午5:00—6:00之间最平衡,身体吸收氧气量最低点在下午6:00之间,视觉、嗅觉、触觉等也在下午5:00—7:00之间最敏感,且在下午4:00—7:00之间体内激素的活性也处于良好状态。综合多种因素考虑,每天于傍晚进行锻炼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效果最佳,但在进行身体锻炼时也要根据自身情况,注意对强度的把握,以免强度过高使交感神经过于兴奋,妨碍晚间入眠。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重视,有关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方向的研究资料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基于有计划、有规律的身体锻炼对人们身体与心理带来的影响,鼓励人们参与科学、合理的身体锻炼十分重要。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会着重对身体锻炼方式、锻炼时间、锻炼频率、方法学问题等进行详细研究,进一步了解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带来的各种良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新.身体锻炼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10,17(4):39-41.

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健康体育教育改革建议

高校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从而构建了健康体育教育学,促进了大学生体育健康以及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大学生健康体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健康体育教育既关注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健康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受益终生。健康体育教学为学生开设了能自由选择适合各自锻炼、增强体魄的运动项目,它从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入手,建立合理的体育锻炼标准与评价方案,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享受到快乐的体育和健康的体育。

健康体育教育的理论依据及本质特征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当时的体育教育背景下,一些欧美国家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由此便萌发了最初的健康体育教育思想,对于身体素质的检测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依据,然后,一些体育教育方面的专家们开始关注人体生物学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两类增强体质的体育教学理论,一是受身体灵敏度、身体素质、反应性、爆发力等运动素质影响的运动能力,二是受身体柔韧性、心血管耐力、肌肉耐力与力量等健康素质影响的运动能力。专家们把身体柔韧性、心血管耐力、肌肉耐力与力量和脂肪占生体重的百分比作为五项健康素质的参考标准,能够反映人们在健身中的健康状况,显现出人体与健康有关的素质,在明确体育锻炼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深化身体素质理论,使体育锻炼的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以提高个体的基础运动能力并健全身心健康状态为目的的锻炼是健康体育的基本特征,健康体育教育通过教授学生相应的健康锻炼方式,让学生学会自我健康诊断的方法,是一种以评价、检查为中心的体育方式。健康体育教育考虑到了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实践、医疗、保护及生活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受益终生的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相互影响成为统一的有机体。以目前各个高校的体育教育方式来看,他们过度重视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训练技巧和技能知识,从而使得健康教育计划缺乏针对性、科学性、目的性和系统性。由此可见,即使学生提高了个人的运动技术水平,但没有结合健康水平来训练自己,因此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盲目性和约束性。那么,怎样才能结合学生实际健康状况制订健康体育教育计划呢?这是当前体育教育急需被解决的问题。

高校健康体育锻炼的实施

1.高校健康体育锻炼的意义

对于在高中以学习为主而缺乏体育锻炼的高中毕业生来说,进入大学以后,健康的体育锻炼十分重要,它是一个动态的连续发展过程。

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日益严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开始以学习为主。换句话说,现代大学生除了饮食与休息外,体育锻炼是他们唯一能调控自身身体素质的活动,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在年龄上是处于青年到成年人的过渡期,也是人的一生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对人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阶段,性格与思想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担负着找工作的压力以及自我独立期的不适应性,他们要兼顾工作与学习、朋友与亲人、人际关系与事业发展,这些方方面面的事情都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易造成高校学生心理的不协调性,分析并讨论解决这种现象的方法对现代健康教育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高校学生应在结合自己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技能知识,培养健康体育锻炼的习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锻炼个人身体素质,从而能在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中保证身心健康,使身体发展更加平衡、协调。

在大学期间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满足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需求,是提高个人素养、丰富专业知识、充实业余生活的好方法。由于大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压力,让他们不得不通过适当的锻炼来调整,对大学生来说,体育锻炼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可以健身、陶冶情操、锻炼毅力等,因此,大学生需要做好丰富的体育锻炼愉悦身心,加强个人文化素养。

2.高校健康体育锻炼的优势与作用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是竞争的主体力量,是实现现代化的主力军,健康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一般是以运动训练和项目竞赛的内容为主,具有竞争性和拼搏性,通过这些竞赛和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学生在经历一番风雨的胜利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高校得到的体育训练能帮助他们在社会的竞争中独当一面,更加适应社会中竞争激烈的生活。

从原始的角度出发,健康体育的首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强化体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有力发展。然而,学生体质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其实与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有极大的联系。健康体育以快乐体育为基础,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最终达到增强体质,锻炼身心,获得体育基本技能知识的目标。

结语

现代的社会需要有健康的体育锻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健康体育是现代以及未来社会的必须体育教育模式,我们的社会离不开健康体育。此外,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便适应现代社会高强度、高效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昱.21世纪高校健康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四川体育科学,2009,4.

[2]麻巧英.关于高校体育实施健康体育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2.

[3]樊炳有.普通高校实施体育健康课程的理性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