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东西方历史文化差异范例(3篇)

时间:

东西方历史文化差异范文篇1

,这些事物在西方是不存在的,所以就有“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我佛慈悲”、“借花献佛”等习语;而在西方,人们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同时世间万物的变换、运行也是在上帝的主宰下进行的,所以他们的习语往往与上帝有关,比如“Godbewithyou”、“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

2、历史传承方面的差异

我们知道:东西方的历史是有着很明显的差异的,这也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些习语、谚语都是在历史文化的沉淀下积累出来的文化精髓,所以历史传承的差异也是导致东西方习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原因。比如汉语中的“叶公好龙”,其实讲的就是一个故事,而将其翻译为英文的时候,不可能再将这个故事复述出来,所以就要用一种简单、明了的方法将其翻译出来,那就是首先理解其意图,再用英文表达,professedloveofwhatonereallyfears是现在比较认可的一种翻译,“声称喜欢而其实是恐惧”,这也符合典故中的含义。同样的道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翻译则为Thetrickisalltooevidenttothemaninthestreet。

3、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

由于的差异以及历史传承的差异,势必会导致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比如对待“龙”这一事物的差异,在东方,龙是神圣、高贵、美好、皇家的代表,例如“卧虎藏龙”、“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生龙活虎”等等,而在西方,龙则是一种恶魔,是邪恶、凶残的象征,所以比如“望子成龙”就不能翻译为tohopethatone’ssonwillbecomedragon,那样就是咒人家的儿子成为像恶魔一样的人,而是应该根据原有的意思进行翻译:tohopethatone’ssonwillbecomesomebody,希望某人的儿子成为重要人物或有名气的人物。

4、地理位置方面的差异

我们知道,在我国,由于地势西高东低,河水大多向东流,所以也就有“大河向东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说法,而在西方是有不同的体现的;另外,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冬天是“凛冽的北风”,春天则是“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即“东风”是受欢迎的、受喜爱的,例如“紫气东来”、“东山再起”等等,而在西方,比如英国,他们的东边是欧洲大陆,自古由于战乱频繁,他们对“东”是十分厌恶的,相反,他们喜欢“西”,例如雪莱的“OdetotheWestWind”,即《西风颂》,其中的一句“O,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成为经世名言。

二、英汉互译的一些原则与方法

翻译的作用就是让人们更好的理解原话的意境,所以既要简单,又要保持原意,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作的丰姿”。

1、直译法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翻译方法,就是在不改变原句的语言规范、不引起错误的情况下,同时保留原句的民族特色、地方色彩的翻译方法,例如“Wellbegan,halfdone”就可以与“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直接互译,其意境没变;又比如Easycome,easygo就可以与“来得容易去得快”直接互译,atsixesandsevens可以译为“乱七八糟”。

2、意译法

由于某些语句含有特定的典故或是案例,直接翻译比较麻烦,所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即意思相同的翻译就可以是译文简单明了,比如常见的“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如果是直译的话就是“在罗马就按罗马的规矩来”,而其实它的意思是“入乡随俗”,所以采取意译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西方人在祝寿的时候往往会说“AsoldasMethuselah”,Methuselah是《圣经》中的一个人物,非常高寿,就如同中国的彭祖,直译是“像玛土撒拉一样高寿”,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如果直接翻译为“寿比南山”、“长命百岁”就会使读者容易理解。

参考文献:

东西方历史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习俗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风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方建筑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建筑也主要是指古代近代的建筑。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化,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的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同风俗文化下的人们思想产生差异,这是人们认识不统一,意见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一、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风俗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东西方历史文化差异范文

【论文摘要】建筑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它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的综合体。人类建造房子,避免了风吹雨淋,人类建造了房子,人类有了安定的居所,房子又为人提供了安全屏障。有了稳定安全的场所,人类就可以从事一些更文明的事情了。随着文明的进步,建筑更多不但体现了它的实用性,还体现出了它的艺术性。世界各地的建筑样式、风格不尽相同,这些都是因为世界各地的风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什么样的文化必然产生什么样风格的建筑。本文就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行了浅析。

建筑艺术是风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方建筑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建筑也主要是指古代近代的建筑。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化,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的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同风俗文化下的人们思想产生差异,这是人们认识不统一,意见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wwW.133229.cOm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一、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风俗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三、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艺术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谦虚

历代以来,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很容易产生矛盾。一是因为各自利益的驱动,二是因为各地风俗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差别,价值观,文化理念的不同使人们的意见产生分歧。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这在我国历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也更易为我们理解。民族的融合,促进了风俗文化的融合与同化,进而价值观,文化理念趋于统一。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审美范畴,和人类民族融合的进程是同步的。世界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不同文化风俗下,我们建筑艺术要取得杰出的创举,必须做到百花齐放,兼容并包。必须更多一分包容去接纳不同的建筑风格,多一点谦虚,虚心去向不同的建筑艺术去学习,取长补短,优化我们的作品。

由于时代的发展,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交流内容的广泛化,当代建筑风格相差越来越小。建筑风格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分析不同文化风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通过比较很容易的出来。我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古代的建筑都有遗址,遗迹存在,风格迥异。即使当代,世界大融合的今天,虽然各地建筑风格趋于多样化,同化。但仍能体现出不同文化风俗下,不同的风格。各种风格都有其优缺点,去劣存优,取长补短,是我们当代建筑设计工作者应孜孜以求的。

参考文献

[1]程宏,王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2009(10).

[2]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二十年[j].古建园林技术,2003(4).

[3]刘玉超,罗大为.建筑艺术与生活[j].民营科技,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