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范例(3篇)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企业可持续发展区域差异系数主成分分析TOPSIS法
问题的提出
关于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综合指标评价角度,Ki-HoonLee和RezaFarzipoorSaen建立了一个DEA模型,以所有与经济、社会、环境等相关的直接花费以及人力成本为投入要素,以节约成本为产出,并且引入税收利益的双重作用因素。李希炜(2008)设计了一个具有6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的评价系统,该评价体系通过在十个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实验,帮助企业找到阻碍发展的根本原因。章和杰等(2007)以中小企业成长的机制为理论基础,将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分为三个层次,引进约束层指标,在方法上将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相结合。另一个是财务管理的角度,诺尔曼・斯特朗和马丁・沃克(1993)选取14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盈利回归模型,研究表明公司盈利信息对公司的市场价值及可持续发展能有显著影响。苏冬蔚、吴仰儒(2005)构建了一个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计量模型,选择了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作为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并运用屏面数据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综合来看,涉及区域环境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将以财务指标为评价体系,对东西部地区部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入区域差异系数,将东西部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对比,来探讨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差距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特定系统在规定目标和预设阶段内可以成功地将其发展、协调度、持续度稳定地约束在可持续发展阈值内的概率”。即“一个特定的系统成功地延伸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一)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从财务角度出发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选择以下几个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因素作为一级指标。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利率润、净资产利润率、股东权益利润率等。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和效益,主要是指资产的周转率或周转速度。反映营运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按时足额地归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包括短期和长期债务。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股东权益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等。
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的潜在能力。发展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净理论增长率等。
为了所选的二级指标能够更好地体现一级指标,结合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对主要的二级指标进行了筛选,从而得到了如表1所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
由于反映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的多样性,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本文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这些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即将分散指标信息集中化,以尽可能少的指标来表示原有信息。设有N个待评价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数位P个,样本数据矩阵为:X=(X1,X2,…,Xp)其中Xi=(x1i,x2i,…,xni)T,(i=1,2,…,p)。用数据矩阵X的p个列向量作线性组合为:
通过数据标准化、建立相关系数矩阵,求出特征值及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选出主成分等步骤建立综合评价模型F=∑WiFi,其中,Wi表示各主成分因子的权重,权数为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区域差异系数
为了消除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将东西部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更加公正、合理的对比,引入区域差异系数这一概念并利用TOPSIS模型,对样本所涉及的区域环境进行评价。
(一)区域差异系数指标体系
本文将主要从整个宏观环境出发,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区域差异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区域环境分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在三个子系统下设立相应的二级指标,建立区域差异系数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在确定每个系统下的分级指标时应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接下来的实证研究中所涉及的公司样本属于医药化工行业,所以在指标的选择在上会注重科技教育的投入以及资源环境等指标。虽然整个指标体系尚不够成熟,但也能够较为明确地反映出整个区域的发展状况。
(二)TOPSIS模型
TOPSIS距离函数是多目标决策分析中一种常用且有效方法,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检测评价对象与最优解、最劣解的距离来进行排序,若评价对象最靠近最优解同时又最远离最劣解,则为最好;否则为最差。模型建立步骤分以下五步:
第一步:将各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所在省市的各项指标值进行排列,构成矩阵A。其中xij为第i个省市的第j个指标值,i=1,2...,m,j=1,2...,n。
第二步:将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规范矩阵Z。
,原指标为高优指标。
,原指标为低优指标,其中x`ij为xij的倒数。i=1,2,…,m;j=1,2,…,n。
第三步: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
其中:
第四步:计算目标值与理想值之间的欧式距离。
,i=1,2,...,m
,i=1,2,...,m
第五步:计算各个目标的相对贴进度。
C*i=S*i/(S-i+S*i),i=1,2,…,m,C*i越大说明第i个被评方案越接近最优值。
(三)区域差异系数的运用
通过TOPSIS得到的区域差异系数是一个相对值,能够反映各个地区在经济、社会、能源等各方面的综合差异,使区域差异系数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而且分析原理直观,计算过程易于实现(迟国泰等,2007)。通过区域差异系数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折算,消除区域差异,使评价指标纯粹地反映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以xij第i个企业的第j个指标为例,ki表示第i个企业所在省市的区域差异系数,则有:X`ij=xij/ki,X`ij表示折算后的指标值。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为了能充分反映地域差异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样本的选取中主要考虑了企业分布、行业差异以及数据完整度等因素,筛选了东西部地区各10家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涉及到浙江、江苏、山东、四川、贵州、新疆六个省市,选取了2011年的财务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圳国泰安数据库。
(一)原始数据分析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得到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值。
设变量V1-V16分别表示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已建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中涉及到的16个指标。
为消除纲量的影响,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通过MIN-MAX标准化法将数据转化为0到1之间的值,即:
当变量为效益型指标时:
当指标为成本型时:
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的检验值为0.616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分布值为551.088,自由度为120,显著性小于0.01,因此样本数据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
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特征值和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共提取五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1.69%,大于80%,说明所提取的五个主成分已涵盖了原始数据大部分信息。通过分析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发现第一主成分F1在现金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指标上的得分较高,说明F1更多地反映了偿债方面的信息,体现了偿债能力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F2在体现盈利能力四个指标上的综合得分较高,因此可以认为第二主成分更多地反映盈利能力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F3在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股东权益周转率指标上得分较高,因此认为F3主成分更多地体现了营运能力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F4在各指标上的载荷较为平均,没有相对突出的正系数,是综合能力的反映;F5在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两个指标上的得分相对较高,因此认为F5反映发展能力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由此可见,所选取的四个一级指标中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的强弱依次为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
通过所提取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的方差贡献率,确定各个主成分的权重wi,得到综合评价函数:
F=0.41817F1+0.2081F2+
0.18362F3+0.1018F4+0.083F5
通过此评价函数,计算得到在以内部财务为主要考察指标的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表3、表4所示。
表3显示,样本中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最高的为F值万昌科技的为2.559;整个区域的综合评价值的均值为0.856。表4中,样本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最高的为贵州的久联发展,F值为0.586;F值最低的为四川的天原集团,整个区域的综合评价值的均值为0.306。对比发现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在最大值与均值方面都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高于西部地区。
(二)基于区域差异系数的主成分分析
1.区域差异系数的计算。本文运用TOPSIS模型,选取样本所涉及到的东西部地区共6个省市的2011年的相关的17个指标数据来计算区域差异系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江苏、山东和浙江三个省份的差异系数更加接近于理想值1,也就是说该区域具有相较于四川、新疆和贵州这些地区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还是资源环境来看,东部省市的宏观环境更能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保障和支持。
2.修正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通过公式:x`ij=xij/ki(x`ij表示折算后的指标值、ki表示区域差异系数),用区域差异系数修正原始的指标数据;然后再次通过主成分分析,根据新的评价函数计算得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F`,如图2、图3所示。
由于区域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修正前后的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区域差异系数越小,变化幅度越大。西部地区尤其是贵州省由于较低的区域差异系数导致了修正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均值从0.3064提高到了1.5547;相对而言,区域差异系数较高的东部地区,变化幅度明显要小于西部地区,修正后的综合评价均值为1.567,基本与西部地区的均值持平。由此可见,外部区域环境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隐含在企业的产出、经营绩效等指标中,如果将企业的经营成果剔除掉由这些外部环境所造成的部分,东西部中小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这也说明了外部宏观环境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论
从研究结果来看,一方面反映出国内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普遍较弱的共性与提升内部竞争实力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外部宏观环境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影响,提示中小企业结合宏观环境特征进行产业定位与发展选择的重要性。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在研究思想上,以企业财务指标为基础,通过引入具有特定宏观环境特征的区域差异系数,探讨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部要素,及与外部宏观环境的关系;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以客观性评价为支撑,将主成分分析与TOPSIS法结合,通过实证分析对比区域差异系数剔除前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表现差异。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在构造区域差异系数时外部宏观环境指标的选择仍有讨论空间;基于客观的原因,样本的选取存在着数量上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证结果的精确度与可信度等,需要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总之,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环境中的成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关系。对这种关系的清晰刻画和深入讨论应是企业个体和宏观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Ki-HoonLee,RezaFarzipoorSaen.Measuringcorporatesustainabilitymanagement:Adataenvelopmentanalysisapproach[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12,140(1)
2.崔勇,段勇,赵文晋,王丽莉,李鱼.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初探[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4)
3.李希炜.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简易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1)
4.章和杰,黄必成.浙江省可持续发展成长型中小企业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7(7)
5.NormanStrong,MartinWalker.TheExplanatoryPowerofEarningsforStockReturns[J].TheAccountingReview,1993,68(2)
6.苏冬蔚,吴仰儒.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1)
7.刘斌,刘星,黄永红.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的主因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3(12)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范文
Keywords: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vestment;fiscalrevenue;regionaleconomy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4-0032-03
0引言
企业作为环境资源消耗的主体,在社会环境保护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企业进行环保投资,一方面增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积极带动地区其他企业的环保投资,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本地区经济长远发展,弥补市场机制下环境保护投资存在的缺陷。一直以来,企业的环保投?Y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为企业环保投资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目前已有的实证分析大部分都是研究环保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很少涉及在区域经济增长的环境下,是否会对企业环保投资规模产生影响。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则是主要研究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对企业环保投资的推动作用,并解释结论中涉及企业的环境责任问题,提出实质意见。
1文献回顾
环保投资对经济的影响一直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雷社平和何音音(2010)实证得出环保投资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的因素,在一定的政策下环保投资利用规模的扩大能促进经济增长。就地区而言,王博和王栋(2015)认为西部地区的环保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可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所以西部地区应该坚持以环境保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坚持以经济增长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从而促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摆脱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瓶颈约束。影响环保投资的驱动力很多,董秀海,李万新(2008)研究得出自身环境压力、地方政府环境执政能力、企业界的环保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对地方的环保投入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对企业而言,李冰泉(2012)认为企业监督力度、政府扶持、企业战略态度、领导层意识等都能影响企业的环保投资。
2研究假设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项综合反映经济活动总成果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直观地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2011-2015年东部所占比重分别是西部的2.92倍、2.81倍、2.77倍、2.61倍、2.78倍。总体来看,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差异较大,进一步研究发现,东西部企业环保投资额也存在差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披露,东、西部地区企业环保投资规模不同,西部地区企业环保投资普遍小于东部地区。
环保投资作为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其中财政支持将是企业进行环保工作的重要驱动力,包括专项基金、政府补贴等等。目前,我国环保投资总量增长较快,但环保投资需求与实际投入的资金缺口仍较大。由此可见,地区的财政收入越大,政府所持有的资金就越多,就越有可能将资金转化为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其中一部分是以扶持企业进行环保投资的形式体现的。地方政府环保投资行为意愿最终表现为环保投资规模的大小,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对企业环境保护增加专项基金、政府补贴的投入,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地区财政收入与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
固定资产投资在企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必备基础,同时也是企业环保投资的主要表现形式。早在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对列入重点清理范围的在建、拟建项目、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环保清理检查,发现地方政府利用行政管理程序和制度上存在的漏洞,拆分项目问题严重。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优化地区经济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显著。根据企业环保投资的统计口径,企业环保投入有很大一部分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因此在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反过来促进企业的环保投入。本文认为随着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多,企业的经营绩效上升,使得企业进行环保投资的资金增加。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2: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
一般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水平成正比,即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生活水平则越高,更加重视健康,重视生存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加上企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各阶层人员的环保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有利于企业制定相关制度以关注环保方面的问题,促使企业增加环保投资。蔡惠光、李怀政(2009)研究认为,随着经济增长超越一定临界值水平之后,人们对环境质量需求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及环保技术的采用等因素将导致经济发展会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这表明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环保文化水平的提升。由此提出假设3。
假设3: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
3研究设计
3.1变量选取与定义
彭峰、李本东(2005)提到,企业环保投资是指企业从社会积累基金和各种补偿基金中,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联的经济活动的金额,其目的是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本文是基于经济指标而对企业环保投资进行研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将环保投资的数据范围定为以下几类: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保护生态环境的投资、治理项目专项基金、清洁生产投资、排污费等环境税费、企业环保部门自身建设的投资。为了量化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本文采用的数据为环境保护投资总额的自然对数。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本文则主要针对区域经济指标中的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相关指标进行对环保投资的研究,包括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分配收入三大指标。同时,参考以往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企业资产负债率、经营绩效、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行业属性作为控制变量进行考察。具体的变量定义见表1。
3.2模型构建
在以上理论研究与变量设计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本文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采用企业环境保护投资规模(EPI)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EPIi,t=α0+α1Revenuei,t+α2Investmenti,t+α3Incomei,t+μi
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时间,Revenue表示地区的财政收入的自然对数;Investment表示各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自然对数;Income表示各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即家庭可支配收入除以家庭人口金额的自然对数,μi为方程扰动项。
3.3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1―2015年五年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样本并进行数据整理,并对样本做如下筛选:①剔除了ST公司;②剔除了银行等金融行业公司;③剔除部分相关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本文共搜集2011-2015年度有效数据样本公司241份。
4??证分析与检验
4.1描述性统计
通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对东、西部地区数据的分布情况进行简单分析,并观察各变量的分布情况,比较两大地区的差异,对实证检验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表3所示。
观察表2可知,东部地区上市公司EPI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分别为12.8992和21.1702,方差较大,为1.772,说明东部地区企业环保投资规模有较大差异,分布不均匀。各地区企业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支配收入极大值与极小值差异不大,方差较小,说明东部地区的解释变量波动小。
观察表3可知,西部地区企业EPI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分别为12.8992和21.1702,方差为4.599,说西部地区企业环保投资规模分布不均匀,差异较大。被解释变量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均值接近于极大值,方差较小,说明西部大部分地区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大。
比较分析得知,被解释变量EPI的极大值、极小值、方差较大,表明东、西部地区各企业的环保投资规模有较大差异,分布不均匀,西部地区企业环保投资规模波动更为明显。解释变量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东部差异较小,说明东、西部地区各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均衡。总体来看,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东部均比西部高,表明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且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投资额度较大。
4.2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分析表4出以下回归结果:模型的拟合优度也就是复相关系数R为0.511和0.416,调整R方为0.214和0.101,由于影响企业的环保投资的因素非常多,所以本文认为达到预期标准,因此模型的拟合度通过检验。模型的序列自相关检验结果Durbin-Watson值分别为1.841和1.852,均接近2说明方程在一定程度上整体效果显著,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5的结果表明,东部地区财政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202,回归系数为0.455,假设一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东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有效促进地方企业进行环保投资,可能是政府对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以及环保补贴不足;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为0.024,回归系数为0.787,说明在5%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公司的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假设二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054,回归系数为1.185,说明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公司的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假设三通过了显著性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随着东部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健康,从而激起企业员工以及管理层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表6的结果表明,西部地区财政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07,回归系数为-0.618,假设一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呈现负相关;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为0.003,回归系数为0.841,说明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公司的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有效促进企业进行环保投入,假设二通过显著性检验;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015,回归系数为2.575,说明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公司的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假设三通过了显著性实验。
比较分析得知,东部地区财政收入未能有效地帮助地区企业加大环保投资的力度,但根据回归结果为正向效应,而西部地区则相反,说明两大地区的财政收入对地方企业的支持与补贴的效用不同,且财政环保投入落实的方面有差异,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未能对环保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对地区环境的规制有反向作用;东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均收入均能对企业环保投资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与假设一致。
4.3结论与建议
目前绿色理念的宣传已遍布全国各地,各地区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环境保护的投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步提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和企业环保投资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范文篇3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传导机制;区域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134-02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即从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这一过程的传导途径,具体来说,就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启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监测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这一过程。有效的货币政策从中央银行开始,在金融市场上通过“传导机制”程序,影响居民和企业的非金融决策,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
一、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区域差异原因分析
中国整个经济发展已表现出显著的区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区域金融的结构差异越来越明显,经济改革进程差异和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程度不同,使得不同地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不同。特别是在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经济结构特点差异较大,另外地区之间金融结构、市场发育程度都不相同,对货币政策承受能力和执行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在经济发展方面客观上存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外资投入数量大。因此,东部地区在资本需求上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投资和产出水平上,东部地区的资本积累多,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原始资本积累少,投资效率上仍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因此,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货币政策也主要是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作为参考依据。
不同区域在同一时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因而区域之间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也不同。从经济周期来看,沿海发达地区发展快,当其经济发展到达顶峰的时候,内地偏远地区往往还处于发展起步甚至恢复阶段。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严重的不平衡性,导致在实行统一货币政策时不同区域出现不同的效果。
(二)区域间金融体系发展程度不同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在各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从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差异看,国有银行在东部的分支机构占其全部分支机构的50%,中部占31%,西部占19%;城市商业银行东部占55%,而中、西部占45%;外资金融机构东部占96%,中、西部占4%。另外,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的总行或总部都设在东部地区,以及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业务市场都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
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体,是货币政策的最初接受者和传递者,因而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商业银行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布和发展的巨大差异使得不同地区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存在很大差距,东部地区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和市场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越高,对货币政策信号反应就越灵敏,货币政策传导就越顺畅,政策效果也就越明显。
(三)区域间产业发展、行业结构和企业规模差异较大
经济发达地区都具备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使得各种产业相互搭配、相互促进,形成了互动的良性循环。按照发达国家标准,中国东部地区的产业比例发展比较协调,而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较大,在高新技术行业及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等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不同,具体来说,原本不受银行关注的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和传统低附加值行业以及中小企,在紧缩货币政策背景下获取贷款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从中国来看,高新技术行业和大多数的有竞争力的大企业较多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以及中心城市,欠发达地区传统行业占主流,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爱大嫌小”,导致发达地区信贷可得性比欠发达地区强;而且上文中分析,相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东部地区金融体系相对完善,当货币政策趋紧影响到信贷供应时,对不同地区冲击不同,对欠发达地区的较大,对发达地区冲击相对较小,这就进一步加剧货币政策在区域之间的传导差异。
(四)区域间微观主体结构与发展速度差异较大
企业是金融市场上最主要的资金需求者。近年来,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由于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其融资渠道主要是商业银行贷款,因此与国有企业相比,它们对于货币政策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从区域间来看,东部非国有企业的发展程度要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到2010年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总产值占其全部总产值的3/4,而中、西部地区其比重还不到1/2。当货币政策放宽时,在东部地区,对利率比较敏感的非国有企业数量众多,从而对商业银行贷款需求量大,而对中、西部地区货币需求影响不会很大。当货币政策趋紧时,东部地区非国有企业会利用地区优势,通过改进生产降低管理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如利用外资或民间资本,来应对资金供给不足。由此可见,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非常活跃,并积极向银行申请贷款来谋求自身发展,而西部地区非国有企业所处地区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金融市场发展也不完善。因此,东部地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更为敏感。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区域差异表现
由于同一货币金融政策的实施在不同地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当货币政策趋紧时,东部地区由于金融组织体系完善,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时有更多的选择,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东部企业资金来源影响相对较小,而且东部地区是商业银行总行所在地,面对中央银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将信贷权限进一步上收,导致信贷投放向东部地区集中。这时如果不注意中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差异,这种统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造成过度紧缩,压制了正常的资金需求。因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较小,而且贷款十分谨慎,在强调风险防范的情况下,只能不加区别地对企业贷款需求一概回绝,通过惜贷、慎贷消极地回避风险,在加上中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发展落后,融资渠道少,使中西部地区正常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中央银行旨在避免或压制经济过热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以东部地区为参考,客观上对西部地区却产生了过度紧缩的作用,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当货币政策放宽时,在东部地区,由于金融机构体系全面、多样化,而且又是总行所在地,贷款权限很大,金融机构贷款会较快地通过各种类型金融机构流向实体经济,而且贷款数量较大。特别是在经济形势较好、金融机构利润预期较好的时期,出于追逐利润和自身福利最大化的动机,各类金融机构会想尽办法向企业贷款,这样金融机构贷款会迅速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货币政策传导速度较快。而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比较单一的区域,金融机构种类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为主,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体制改革和防范金融风险措施的相继推出,国有商业银行出现了不利于货币政策传导的机构撤并和信贷集中化的趋势。国有银行的机构撤并在西部地区最为严重,信贷权限集中化,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采取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授信条件收紧,流动性约束加强,这样使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转向寻求信贷安全最大化或稳定、被动地完成任务,不再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在此背景下,这些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主要表现为存款竞争而贷款谨慎,这样使金融体系的资金不能顺畅地流向实体经济,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较慢。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由于中国经济金融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呈现显著的不对称性效应,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其中,货币政策在东部发达地区传导较快,效应显著,对该地区经济增长解释力较强;中部地区和经济发展最落后的西部地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较低,货币政策效应呈明显的滞后性。因此,在统一货币政策的目标前提下,央行可针对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采取有所区分的政策措施,增强货币政策在不发达地区的有效性,促使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首先,在全国统一性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实行地区差别化的货币政策。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及微观主体结构等发展差异来设置各地区具体的货币政策目标,从而使各地方都能对货币政策的变化及时有效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同时实施具有一定差异的金融监管政策,例如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准入要求,以促进金融机构发展和金融市场机制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