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心理学感觉对比的概念(6篇)

时间:

心理学感觉对比的概念篇1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具身认知;架构;抽象概念

分类号B842

1引言

概念是人们进行抽象思维的基本元素,人们的推理、想象等心理活动必须通过借助于对概念的加工而进行。概念的隐喻(metaphor)化一直是概念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所谓隐喻,是指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系统地用于对另外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进行表达,这种表达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自动化的、不被人所意识到的,甚至很多情况下,隐喻化的表达已成为了词的本义,只有通过隐喻,人们才能表达这些概念,如山“脚”(身体范畴表达地理概念)、“重”要(知觉范畴表达价值概念)、贬“低”(空间范畴表达情感概念)。

针对隐喻现象的解释,传统语义学把隐喻看作是词义的替代或变换,也就是说隐喻仅仅是语义问题,语义学的这种解释遭到许多质疑,而后发展的语用学则提出应根据逻辑与语境对隐喻作出理解,这种观点仍然局限于仅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待隐喻。现代认知理论的出现使研究者开始从认知机制对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兴起的背景下,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Theory,CMT)得以提出,这一理论主要阐释了概念隐喻的本质、根源、其形成过程与工作机制。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涌现,CMT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本文总结了CMT关于隐喻的基本观点,梳理与归类了近年来基于CMT的相关实证研究,并思考了目前有待澄清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2概念隐喻理论简述

语言学研究显示,隐喻在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Lakoff和Johnson(1980)在对大量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后指出,隐喻是人们借助具体的、有形的、简单的始源域(sourcedomain)概念(如温度、空间、动作等)来表达和理解抽象的、无形的、复杂的目标域(targetdomain)概念(如心理感受、社会关系、道德等),从而实现抽象思维。从这一观点看,隐喻具有一定的认知功效。然而,隐喻背后的深层机制是什么?一种可能性是隐喻只是加深理解的辅助工具,其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另一种可能性,则是隐喻反映了人类认知演化发展的过程和思维的基本方式,隐喻为了解人类的认知提供了一个视窗。随着具身认知及其实证研究的兴起,支持后一种观点的概念隐喻理论(CMT)得以提出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2.1具身认知及其关于概念表征的主要假设

具身认知是当前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传统的认知主义倾向于认为认知等于计算活动,同时这种计算是可以实现于物理装置或者生物大脑的,思维、推理、概念表征等认知能力与主体的知觉运动经验是相分离的,主体的认知能力独立于自身的知觉运动系统。具身认知理论则认为,计算并不是理解和建构认知活动的唯一方式,认知活动不仅离不开生物大脑,而且与人类身体及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密切相关。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叶浩生,2011)。

在对概念与思维的解释中,传统的认知主义以非模态理论(amodaltheory)作为典型代表,这种理论认为,人类通过感知觉获得的信息可以转化为抽象的非模态符号(amodalabstractsymbols),非模态符号储存在语言记忆中,人们利用非模态符号表征概念的意义,思维的过程就是对非模态符号信息的提取与加工。随着信息加工论在人工智能等研究与实践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这种观点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反思与挑战。具身认知关于概念表征的观点以Barsalou(1999)的知觉符号理论(PerceptualSymbolTheory)为代表,其主张,概念是通过身体对世界的感知觉经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概念表征不是一种独立的抽象符号或心理表象,而是神经表征,是主体经验客体时的知觉、运动及内省体验。从根本上讲,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概念与思维的实现必须通过人的身体经验,而不是依靠超验、抽象的符号。

具身认知的这一假设得到了大量实验证据的支持。研究发现,个体以知觉运动经验仿真的形式对概念知识进行表征与加工。例如,当个体加工“玫瑰”这一概念时,大脑多通道系统的视觉(红色)、触觉(刺)、嗅觉(香气)等感知觉信息都会激活,以实现对玫瑰这一概念的理解。具身认知关于概念表征的研究为探究隐喻的演化与加工机制提供了深层的视角。

2.2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假设

在具身认知的研究背景下,Lakoff和Johnson(1999)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MT),这一理论也称为认知隐喻理论(Cognitivemetaphortheory)。近年来,随着实证研究的不断积累,CMT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深化,可以将CMT的主要观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隐喻的本质是人们利用熟悉、具体的经验去构造陌生、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从概念发展的角度来看,抽象概念(absvactconcept)是主体在具体概念与具体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而成的。根据具身认知理论,概念知识是基于主体的身体经验而形成的,身体经验是主体认识世界的起点。毫无疑问,主体同具体的客体进行互动时会获得多重感知觉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具体事物的概念化的认识。然而,人的认知并不局限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和表达,而是要认知、思考和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思想,人类要探索和认识复杂的抽象概念与思想,就必须借助已知的具体概念,将其映射(mapping)到未知的抽象概念领域,以通过具体事物来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概念与思想,把握抽象的范畴和关系。

第二,由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的隐喻化过程是通过概念结构“架构”(scaffolding)而实现的(Williams,Huang,&Bargh,2009)。根据CMT,人类在丰富的感知觉经验基础上可以形成关于具体概念范畴的图式结构(schemastructure),这些图式结构主要涉及空间、温度、感知觉等概念领域,如上,下空间结构、冷-暖温度结构、光滑,粗糙触觉结构等。隐喻映射的过程就是具体经验的图式结构架构到抽象的范畴和关系上,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Williams等(2009)指出,架构机制同人类一些最基本的认知特征相符合。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Buss,Haselton,Shackelford,Bleske,&Wakefield,1998),在进化中一个全新概念结构的产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经验积累周期,而将已有的的概念结构映射至新的概念领域在时间消耗上则要更加经济。人类可以将较为简单的概念结构向不同认知领域进行转移,这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进化适应优势(Barrett&Kurzban,2006):利用已被证明具有良好适应力的概念结构来发展更高层次的概念,可以加工更加丰富的、与始源概念无关的信息,扩展人类思维的范围。

第三,经过架构过程而形成的抽象概念同始源概念具有紧密的联系,概念间的关联既体现在语词层面上,也存在于自然的心理表征层面,通过隐喻的架构机制,人们将一个与知觉运动系统相关联的具体概念结构映射到一个无法以身体经验知觉的抽象概念领域,具体概念的图式结构成为抽象概念的内在逻辑结构,而与具体概念相关的感知觉经验则成为了抽象概念表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Landau,Meier,&Keefer,2010)。这同具身认知的基本假设是一致的:概念表征作为人类最基本、最主要的认知能力,无法脱离主体的感知运动系统而单独存在。

第四,从概念加工的角度来看,抽象概念具有体验性。由于经隐喻映射而形成的抽象概念不仅包括认知表征,同时还包括与感知运动经验相关的的神经机制和适应趋势,人们既需要运用具体概念的图式结构来思考和理解抽象概念,同时,当人们理解抽象概念或进行抽象思维时,与具体概念相关的感知觉经验也会激活,主体便可以对抽象概念进行体验式加工。因此,尽管诸如时间、状态、道德等复杂的抽象概念对人类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在人类感知信息模糊的情况下,却可以利用隐喻映射机制对其进行体验式表征与加工。正如Lakoff和Johnson(1999)所指出的:“无论我们的抽象概念变得如何复杂,它们也必须与我们具身形式紧密联系。我们仅能经验我们具身性允许我们经验的,并基于我们身体的经验来概念化所运用的概念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根据CMT,隐喻式语言仅仅是概念隐喻的表面形式,隐喻是深层的概念性机制。人类的抽象概念系统是通过一些具体概念来建构的,通过概念结构的架构,人们会借助于基本的感知觉范畴与经验去发展更高层次的概念,所有不是直接源自身体经验的概念在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通过隐喻映射机制,主体可以以感知运动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体验式表征与思维。

3关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实证研究

CMT颠覆了传统语义学对隐喻的解释。根据CMT,无形、复杂的抽象概念植根于有形、简单的具体概念,人们通过具体的感知觉经验把握与抽象概念相关的信息,因此,身体经验与抽象的思维不是独立无关的。近年来,心理学家围绕这一研究主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大多同社会认知或语词理解相关。已累积的研究证据证实了CMT基本假设的合理性。本文按照不同的隐喻类型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并挑选其中较为经典的研究范例进行展示与说明。

3.1基于空间隐喻的实证研究

空间隐喻是以空间域为始源域、利用空间概念来构造和理解非空间概念的隐喻方式。Lakoff和Johnson(2003)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和抽象概念系统的形成中占据着中心地位。人无时无刻不身处于一定的空间中。人类的身体构造以及在环境中的运作模式决定了我们每天反复地、直接地体验各种空间关系,因此空间概念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较早出现并最为熟悉的概念。当人们将上-下、内-外、长-短等空间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概念领域时,便可以运用空间经验范畴来构造和理解非空间概念。因此,与空间隐喻相关的抽象概念涉及主体对空间关系的感知运动经验表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空间刺激干扰会影响到人们对特定抽象概念或抽象的社会信息的加工(见表1)。

受到身体结构和地球引力等因素的限制,人们对空间垂直概念的理解尤为深刻。语言学研究显示: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借用“上”“下”垂直维度空间词汇来表达社会等级、情绪和情感状态等抽象概念的现象。Meier和Robinson(2004)采用空间stroop范式对抽象概念的上下空间表征进行研究,证明了对词汇的主观评价具有空间体验性。其他的研究者使用权利、道德甚至宗教神魔等抽象概念作为实验材料也都发现,个体对具有褒贬意义词汇的加工会受到空间刺激的影响。此外,Zanolie等人(2012)进行的ERP实验发现,被试对权力相关概念加工时引发的N1成分振幅的变化同知觉空间方位刺激时N1成分振幅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这为抽象概念的空间表征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验证据。

时间作为一种最为重要的抽象概念,是人类在对空间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必须借助空间概念进行表征,例如,人们通常借助空间距离来表征时间跨度。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实,对空间距离的操作会影响人们对时间的知觉。例如,Casasanto和Boroditsky(2008)要求被试观察一个点在线条上的移动并判断所需时间,研究发现线条更长时被试认为刺激点移动的时间就更长,然而实际上点在不同长度的线条上移动所需的时间是一致的,这证明被试对距离的感知影响了对时间的加工。脑成像研究则发现参与空间加工的右顶叶在时间知觉起重要作用,Oliveri等人(2009)发现使用rTMS刺激健康被试的右顶叶皮质会影响到被试对线段长短的估计,这表明时间加工和空间加工在右顶叶皮质存在连接。此外,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空间距离除了表征时间概念外,还会表征“相似”、“亲密”等重要的抽象概念,空间距离的操作会影响被试对这些抽象概念的加工。这些研究说明,空间经验对架构抽象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3.2基于温度隐喻的实证研究

人们会使用温度概念描述社会人际互动或人际情感体验,如“热情”、“冷淡”、“内心温暖”。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同其他的哺乳动物接近会产生温暖的感觉,另外,个体在婴幼儿期与抚育者亲密接触也会产生温暖的体验,这种基本的经验可能导致温度概念与人际情感概念的隐喻联结。按照CMT的假设,人际情感概念是主体在温度体验与温度概念的基础上发展架构形成的,对人际情感概念相关的社会信息的加工会引发与温度相关的感知觉体验。

早在上世纪中期,Harlow(1958)就曾证明早期的温暖体验在幼猴社会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者将幼猴脱离母猴单独抚养,暖育组的幼猴在成长过程中可以接近一个带有发热器的人造猴,而冷育组的幼猴所接近的人造猴不带有发热功能。研究发现,冷育组的幼猴成年后会在猴群中表现出交往障碍,而暖育组的幼猴成年后则不具备这种缺陷。这说明,幼年期的温暖体验可能是成年后积极的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基础。神经生物学研究则为温度与人际情感的关联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例如,脑岛皮质在个体知觉温度和理解人际互动信息如信任、窘迫、同情时都会激活(Kross,Egner,Ochsner,Hirsch,&Downey2007;Todorov,Baron,&Oosterhof,2008),这说明,温度知觉与人际互动可能具有共同的神经机制。Kasahara,Takayanagi,Kawada,Itoi和Nishimori(2007)则发现,后叶催产素作为调节积极人际互动的激素,对保持体温具有重要作用,后叶催产素缺乏的老鼠会出现体温紊乱等症状。

近年来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温度体验会对人际情感互动产生影响(见表2)。在Williams和Bargh(2008a)的实验中,研究者发现,当被试触摸热咖啡杯时会倾向于将实验工作人员判断为热情的,而触摸冷咖啡杯时倾向于将实验工作人员判断为冷淡的。这说明,温度体验无意中影响了对他人性格的判断。其他的研究则显示,温度体验可以影响到人们的社会亲密感、人际信任与自我孤独感的知觉。当个体接触温暖的物品或在温暖的环境中时,会将自己与特定他人的关系判断为更亲密的、会在经济游戏中更加信任他人、并更加认为自己不孤独。

此外,不仅温度体验可以作用于人际情感,个体的人际情感体验也会影响到对温度的知觉或需求。在Zhong和Leonardelli(2008)的实验中,被试被要求回忆一段社会拒斥或者社会包容的经历,之后判断实验室的温度。回忆社会拒斥经历的被试会认为实验室的温度更加寒冷。其他研究则发现,温暖体验对社会人际情感的缺失具有补偿作用。例如,经历社会拒斥的个体会更加偏爱热饮与热食物;在孤独自评量表中得分更高的个体会更加频繁、更长时间的洗热水澡;温暖经验可以降低个体因社会拒斥引发的对人际交往的渴求。

这些研究说明,人际情感的温暖一孤独与物理温度的温暖,寒冷间的联系不仅存在于语言层面,同时还存在于知觉与认知层面。对人际情感抽象概念的表征包含与温度体验相关的感知觉信息,人们既会借助于温度体验来理解人际情感,同时,经历人际情感事件也会引发身体温度感知的变化。

3.3基于洁净隐喻的实证研究

“洁净近于美德”的隐喻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宗教领域之中。洁净概念原本是用来描述具体的物品或身体是否卫生、干净,然而,洁净的含义还存在于道德领域:符合道德观念与规范的人或行为被视为是纯洁的,而违背道德观念与规范的人或行为被视为是肮脏的。在宗教仪式与文学表达中,身体洁净行为在本质上具有忏悔过失、减轻罪恶和净化灵魂的性质。根据CMT,洁净隐喻说明道德概念可能是通过与洁净相关的知觉经验被架构、发展和表征的。已有研究发现,当人们面对生理性不洁和不道德行为时,不但会产生相同的面部表情、情绪反应(厌恶感)和身体意向(退缩),同时大脑的前额叶与颞叶脑区的激活模式也类似(Molleta1.,2002)。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人们可能通过与洁净相关的感知觉体验理解与加工道德范畴的概念与信息(见表3)。例如,Zhong和Liljenquist(2006)发现,身体洁净(洗手)具有减轻不道德情绪体验的作用。在他们的实验中,研究者通过让被试回忆过去所做过的不道德事件或用抄写不道德故事以启动被试的不道德情绪体验,在这种情况下,被试对清洁类物品有更高的心理需求,并更容易在礼品选择中选择纸巾等洁净物品。这说明,通过身体洁净可以排解排解不道德的情绪体验。Zhong,Strejcek和Sivanathan(2010)的研究则发现,身体洁净会提高被试对自我道德品质的评价,从而使其对不道德行为更加严苛。这说明,清洁的自我意象会提升个体的道德境界,从而提高个体的道德标准。其他的研究则在不同方面证明,身体洁净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与道德行为发生交互影响,国内的学者对此也进行过细致的介绍(阎书昌,2011)。

Lee和Schwarz(20lOb)认为,洁净隐喻并不仅仅存在于道德领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洁净具有消解过往痕迹的隐喻含义,抽象的“抹消”概念是通过洁净体验来表征的。因此,洁净也应该能对那些与道德无关联的行为或心理痕迹产生一定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证实,洁净可以减轻个体在双趋冲突背景抉择之后的认知失调,从而降低个体对决策进行合理化的需要。Xu等(2012)的研究也证实,洁净可以降低个体关于好运气或坏运气的信念。这些研究将关于洁净隐喻体验性的研究扩展到道德领域之外,说明洁净体验具有勾销过往的效应。并且,身体洁净所能消解的不仅仅是负面影响,同时也可以抹消有着积极意义的行为或心理状态。

3.4基于明暗隐喻的实证研究

明暗隐喻也是一种常见的隐喻形式。例如,在基督教文化中地狱的基本色调是黑色的,而天堂的基本色调则是白色的,上帝被誉为“世界之光”(darkness),撒旦是黑暗之王(princeofdarkness):在文学中,白色代表纯洁、善良,黑色代表罪恶、欺骗;在影像中,黑暗象征邪恶,而光明则象征正义。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在黑暗的环境中会面临更多危险与死亡,而在光明的环境中可以更好的避免未知的危险。因此,人们分别将光明体验与黑暗体验和具有积极效价与消极效价的抽象概念建立了隐喻关联。亮度与情感效价的隐喻关联说明了人们会借助视觉上的亮度体验对具有积极或消极意义的抽象概念进行表征与理解,因此,明暗线索会对相关相关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见表4)。

Frank和Gilovich(1988)曾发现:个体倾向于将穿黑衣的运动员判断为凶狠的。Meier等(2004)以色彩Stroop的实验模式发现,当消极词汇呈现色为暗色、积极词汇呈现色为亮色时,被试对词汇判断的反应时更短、准确率更高。这说明,个体对明暗的知觉会对概念加工产生影响,其他研究者的后续研究也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最近,Song,Vonasch,Meier和Bargh(2012)的研究发现,明暗色彩同积极消极情感的隐喻关联不仅存在于词汇加工中,同时在表情识别中也存在。我们经常形容个体在内心愉悦的情况下微笑是“灿烂的”,而在内心抑郁的情况下表情是“阴沉的”。研究者证明,在面孔的明亮度一致的情况下,被试会将积极的面部表情(微笑)判断为更加明亮的。这说明,积极情感概念的思维加工会启动被试关于明暗度的视觉体验,因而对亮度判断产生了影响。

3.5基于触感隐喻与重感隐喻的实证研究

触觉是个体在发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种知觉形态,婴儿在出生之前就可以在子宫中进行触摸活动,粗糙、坚硬、柔软等触感是婴儿最先发展的认知,基本的触感经验帮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建立对世界的理解。触摸则可以引发特定的肌肉运动与神经反馈,对于人们探索外部世界、精确化自己的行为和判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曾证明,人们具有将触感作为判断依据的心理倾向。例如,人们在商店购物时,总是喜欢先触摸一下心仪的商品,即使商品的功效或质量与其触感无关。

由于其独特的生理与心理功能,触觉经验对一些抽象概念知识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关系。早期的触感经验可能是社会分类系统形成的基础,一些基本的社会抽象概念是通过触感经验得到表征的。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触感的操作会对抽象的认知过程产生影响(见表4)。例如,触感概念常用于描述性格,如态度“强硬”、思维“僵化”、个性“软弱”。Ackerman,Nocera和Bargh(2010)的研究发现,当被试触摸或接触硬物时,会将他人性格判断为更加强硬、严格或稳重的,这说明触感体验会影响到对他人性格的认知。Slepian,Weisbuch,Rule和Ambady(2011)则指出,在语言中男性往往被描述为强硬的,而女性往往被描述为柔弱的。女性和男性在柔软度上存在很大差异,性别与触觉的隐喻关联可能反映了对性别的认知表征包含触感经验。他们证明,当被试手捏硬物或用力勾画时,会更倾向于将中性面孔判断为男性,而当被试手捏软球或轻微勾画时,会倾向于将中性面孔判断为女性。强硬与柔软的触感反馈会影响到对性别的识别。

与触感相关的人类的另一种重要的知觉经验是重感。重感是人们对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重力的知觉,它对塑造人类的身体构造和行为模式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体积和密度的不同,物品的质量会有轻重之分,重量决定了人们同具体物体的关系。移动较重的物品会产生较高的能量消耗、操作较重的物品会更加困难,因此人们可以认识到同重物的互动通常需要更多的身体与心智努力。许多文化和语言都使用重感作为抽象的价值(重要性)的隐喻,如贵“重”、“重”视、器“重”,个体对抽象的重要性概念的表征与思考可能涉及重感体验。近年来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重感体验会影响到人们对抽象的重要性的判断。例如,Jostmann,Lakens和Schubert(2009)研究发现,当被试手拿不同质量的写字板估计某种外币的价值或判断某一问题的重要性时,手拿重板的被试,会将陌生外币判断为更加值钱、将特定问题判断为更加重要的。Chandler,Reinhard和Schwarz(2012)则发现,当被试手拿更重版本的《麦田的守望者》一书时,会认为这本书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说明,更强烈的重感体验会导致个体将当前评判的事物知觉为更加重要的。此外,Schneider,Rutjens,Jostmann和Lakens(2011)则发现,当被试得知一本书较为重要时,会在重量评估时更高估这本书的重量。这证明,关于重要性的抽象信息也会对个体的重感知觉产生影响。

除上文提到的主要研究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在CMT的基础上关注抽象思维与感知觉体验的相互作用。例如,Slepian,Masicampo,Toosi和Ambady(2012)基于“秘密是负担”的隐喻进行研究发现,当人们回忆秘密时,会表现出与负担重物一样的行为、知觉模式。Natanzon和Ferguson(2012)基于“目标追求是趋近运动”的隐喻进行研究发现,无意识的前趋运动会启动被试对目标的追求,导致被试在字谜游戏中有更高的游戏积极性。Slepian和Ambady(2012)基于“创造性是流畅思考(流体智力)”的隐喻进行研究发现,相比于临摹折线,临摹曲线可以更好的激发被试的创造力,加强被试的发散性思维。这些研究一方面扩充了具身认知的研究,为CMT的基本假设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证据;另外也构成了社会认知研究的新取向,丰富了社会认知研究的内容。

4影响隐喻映射建立的因素

根据CMT,与具体概念的知觉特征和感知经验相关的图式结构被映射到抽象概念领域,通过隐喻映射,更高级的抽象概念被建构与表征。由于大量的隐喻关联存在跨文化普遍性,这说明特定的隐喻映射不是偶然建立的。那么,为什么一些抽象概念总是通过某一类的具体概念范畴得到表征?也就是说,特定的隐喻映射是在何种因素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目前主要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

4.1相似观

相似观主要认为,特定的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间的隐喻映射是基于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之间内容与内在结构的相似性而建立起来的(Gentner,2003)。这种观点主要来自哲学与语言学,伽达默尔在其《真理和方法》中,曾指出,“当某人将某一词语从某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时,他依据的是自己逐渐扩大的经验,即发现相似性,能够表达该相似性是语言意识的一种天赋,这是语言的隐喻本质。”人们通过发现原来没有任何联系的概念范畴之间的相似性,通过对不同概念范畴之间的相似性的比较而建立隐喻映射,从而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新的角度(费多益,2009)。例如,以“洁净近于圣洁,美德”这一隐喻来看,人们是利用了洁净和美德之间在没有污染、杂质这种状态上的相似性,即用物理性的洁净去理解人类心灵上的圣洁/美德,进而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隐喻映射,形成洁净隐喻。然而,按照这种观点,主体对抽象概念必须具备一定的认识才可以完成这种映射。然而,如果这样的话主体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抽象概念的表征,抽象概念本身也已经具备了可进行思考和推理的结构,隐喻映射已经是不必要的了,这同CMT的基本假设不相符。

4.2早期经验观

早期经验观以并存(conflation)理论和社会共价关系理论(communalsharingrelationship)为代表(Fiske,2004)。这种观点认为隐喻映射可能源自于婴幼儿期的基本经验,早期的基本经验是特定隐喻映射形成的基石。在儿童期的一些具体情景中,当两种体验并存时,已经存在的、较容易理解的具体概念的结构会映射并保存到抽象的、较难理解的概念的结构中,这一过程的结果则是人们会用基本的感知经验代替抽象的社会经验。例如,权利概念涉及垂直空间表征,可能是因为个体在幼儿期时总是仰望对其进行管束的成年人,这种基本经验塑造了权利与空间的隐喻映射;情感概念涉及温度表征,则可能是因为个体在婴儿期被抚育者环抱时会产生温暖的温度体验和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并存经验塑造了情感与温度的隐喻映射。

相较于相似观,早期经验观为隐喻映射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解释,并且这种观点得到了一定的实证支持。例如,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在于母亲的互动中会获得更多的温暖-情感共存体验,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幼儿与母亲的互动中会获得较少的温暖-情感共存体验,因此,相较于不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可能会在温度体验与情感体验间建立更强的隐喻关联。IJzernmn,Karremans,Thomsen和Schubert(2010)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温暖的环境下比在寒冷的环境下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则不具有这种行为倾向。这说明,幼儿时期温度与情感的共存体验会影响到温度-情感隐喻关联的强度。

4.3身体构造观

Clark(1973)认为,人类的知觉特性与身体构造决定了我们同环境互动的方式及所获得的感知觉经验,而隐喻映射正是在这些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身体构造决定了特定隐喻映射的形成。例如,身体的前后非对称性决定了人类可以更好的知觉正面的刺激、对正面的刺激做出反应,因此人们会将前后空间方位与特定的褒贬概念建立隐喻关联,如“前途”、“退步”。再如,人们左右手臂的肌肉力量、灵活性、平衡感具有非对称性,以利手进行活动会获得更加积极的体验,在此基础上,人们会将右侧空间与积极概念建立联系,而将左侧空间与消极概念建立联系,形成左坏右好的隐喻映射。近年来关于利手与空间情感效价的研究证明了身体构造对特定的隐喻映射模式具有塑造作用。Casasanto及其合作者的系列实验证明,左右利手会形成不同的左右空间隐喻映射,左右利手都会更偏爱利手一侧的刺激(Casasanto,2009;Casasanto&Henetz,2011);而当人们的利手特性由于一定的原因改变后(半侧偏瘫),人们的左右空间隐喻映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Casasanto&Chrysikou,2011),国内的已有研究对此进行过详细的介绍(殷融,曲方炳,叶浩生,2012)。

4.4进化观

进化观从进化心理学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Mithen,1996),主要强调个体或族群在进化过程中同物理环境的互动体验对隐喻映射的塑造作用。例如,亮度隐喻形成于漫长的进化中人们关于黑暗与光明环境的直接经验。进化观的独特优势在于它可以很好的解释某些隐喻的跨文化特异性。在世界不同区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人们在进化过程中同不同的生存环境互动会获得不同的基本经验,因而会产生特异的隐喻映射。例如,西非几内亚湾的芳族人需要经常切割含纤维的种植物中,因此,在芳族文化中睿智的判断被隐喻化表达为“整洁的切口”,而笨拙的判断被隐喻化表达为“粗糙的切口”(Fernandez,1986)。

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影响隐喻模式形成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点并不矛盾而是可以互为补充的,对于一特定隐喻来说,可能某一因素对其形成会具有主导作用。综合来看,进化过程、早期经验与身体活动特性等因素共同塑造了隐喻映射。

5评价与展望

CMT从抽象概念的形成方式、表征内容和加工机制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解释,指出隐喻是深层的概念性机制,是一种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隐喻的本质是人类借助于基本的感知觉范畴与经验去发展更高层次的概念,并通过感知觉经验表征抽象概念、思考与加工抽象的信息。围绕CMT开展的大量研究证实了其基本假设合理性,同时也丰富了概念认知研究领域和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形成了新的研究取向。然而,对很多具体问题,CMT尚未可以做出很好的解答,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证问题有待澄清,未来的研究应围绕这些关键性问题展开。

5.1多重隐喻对认知的影响

当前,大多数关于隐喻的研究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的隐喻表达方式,探索单一感知觉体验的变化对社会信息加工的影响。事实上,由于具体经验范畴的有限性,人们会利用某一类具体概念范畴构造多重抽象概念范畴,典型例子如上下概念会与道德、权利、地位等多类抽象概念建立隐喻映射关系。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人们还会使用多重具体概念范畴来表征和认知某一抽象概念范畴,例如,与道德概念建立隐喻联结的具体概念包括空间概念(上下)、洁净概念(纯洁、肮脏)、亮度概念(光明、黑暗)等。研究发现,使用不同的隐喻表达方式描述同样的抽象意义可能会使人产生不同的理解。例如,在Morris,Sheldon,Ames和Young(2007)的研究中,被试阅读关于股票市场的报告,一份报告中将价格隐喻化为生命体,如股票价格“攀升”,另一份报告中则以空间概念描述股票当前的价格走势,如价格“上涨”,之后被试判断第二天的股票价格趋势。研究者认为,由于生命体具有自主运动的特征,因此将价格隐喻化为生命体会导致被试倾向于推断价格继续上升,研究果证明了这一假设。这说明,对同一抽象概念采取不同的隐喻化表达会影响到人们如何知觉、判断和评估与抽象概念相关的信息。然而,在自然情况下,人们进行抽象思维时,是否会选择多重隐喻中的某一种隐喻映射模式对抽象信息进行理解?这种选择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并是否会对认知加工产生影响?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澄清。

5.2隐喻映射的跨文化差异性

在不同的文化中同一抽象概念是否会以不同具体概念范畴进行表征?Lakoff和Johnson(1999)声称:尽管人们拥有大体相似的感知经验,从中直接产生大体相似的图式结构。但由于其他不确定因素,隐喻映射在普遍性上存在差异,有些似乎是普遍的,有些似乎只属于特定的文化。例如,Casasanto(2010)发现,在不同的语言中人们对时间概念的空间表征存在不一致。希腊人将时间间距隐喻化为空间容量,如时间很“满”;而英国人则将时间间距隐喻化空间距离,如时间很“长”。与此相对的,英国人对时间的认知会受到与距离有关刺激的干扰,而希腊人对时间的认知则会受到容量有关刺激的干扰(如往容器中倒水,注入越满希腊人会觉得时间更长)。这种差异性一方面可能是源自于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生存环境的塑造左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来自于诸如文化规则、宗教信念等文化因素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则应对隐喻映射进行跨文化比较,探索影响隐喻映射跨文化差异的因素。这为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因素对认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解释不同文化下人们的行为模式差异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5.3隐喻映射的单向作用与相互作用

Lakoff和Johnson(2003)认为隐喻映射是非对称的,即隐喻仅仅是从我们所熟悉的具体概念领域向不熟悉的抽象概念领域的单向传递过程,因此,感知觉体验对抽象信息的加工具有单向作用。部分实验支持了这一假设,例如,人类在空间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了时间概念,因此我们借助于空间概念表达时间概念,却几乎从不借助时间概念表达空间概念。Casasanto和Boroditsky(2008)证明:空间刺激干扰会影响人们对时间距离的判断,但时间刺激干扰不会影响对空间距离的判断。这说明,人们可以利用空间经验表征和认知时间,却无法利用时间经验表征和认知空间。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隐喻是一个双向的、相互作用的意义产生过程(Black,1993)。例如,个体的温度体验会影响对社会人际情感的认知。而社会人际情感体验则会对个体温度知觉产生影响;身体洁净会影响个体对道德行为的知觉,而回忆不道德行为则会加强个体对身体洁净的需要。这种观点与具身认知关于概念加工的假设是一致的:对概念知识的提取加工会引发身体知觉运动状态的变换,身体物理属性变化则会对概念加工过程产生影响(殷融,曲方炳,叶浩生,2012)。单向作用与相互作用的假设都得到了相应的实证支持,这说明,部分隐喻只存在感知觉体验对抽象思维加工的单向作用,部分隐喻则存在感知觉体验与抽象思维加工的相互作用。然而,目前仍未确定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差异,今后的研究则应对具有单向作用和双向作用的隐喻映射进行比对分析,探索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一步澄清感知觉体验与抽象概念加工间单向作用或相互作用的内部机制。

5.4感知觉对思维影响的个体差异性

隐喻的功能是使人们以具体化的结构和范畴实现对抽象信息的认知,因此人们在避免加工复杂、抽象信息倾向上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到他们隐喻化思维的强度。人格研究发现,对结构化知识(structuredknowledge)有较高需求的个体更偏爱对社会信息进行具体化的解释(Neuberg&Newsom,1993)。概念隐喻为人们提供了以具体概念结构理解抽象信息的途径,对结构化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个体,可能会更加依赖隐喻进行抽象性思维和信息加工。因此,这些人对抽象概念信息的加工可能会更强烈的受到来自感知觉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此假设为切入点,探讨人格差异是否会影响到感知觉体验对抽象概念加工的作用,探索感知觉体验对思维影响的个体差异性。

5.5强隐喻表征观与弱隐喻表征观的对比

抽象概念的表征是否一定要利用隐喻映射机制?对此问题的解答存在强隐喻表征和弱隐喻表征两种观点。强隐喻表征观同CMT的基本假设是一致的,即认为抽象概念一定要根据具体概念与具体经验来建构、表征和理解。弱隐喻表征观则认为,任何概念都有自己独立的表征,对于抽象概念来说,其直接表征是个体经历与抽象概念相关事件时的内省体验和涉及到抽象概念的情境信息,正是直接表征提供了一个对抽象概念本质的直接理解(Barsalou,2009)。而隐喻只是用来延伸抽象概念的工具,隐喻理解是一种二级加工过程,其功能在于使主体可以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对抽象信息的进行加工。强隐喻表征观与弱隐喻表征的分歧体现在认知加工中则是感知觉经验激活的必要性问题。尽管大量实验证明感知觉体验与抽象概念加工存在相互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却无法说明感知觉经验的激活对于理解抽象概念的必要性。未来的研究则应澄清感知觉经验激活在抽象概念加工过程中的时间效应,如果可以利用较为先进的神经生物学手段证明,感知觉经验的激活在抽象概念加工的进程中最先出现,则可以进一步说明人们必须利用感知觉经验对抽象概念信息进行理解认知,强隐喻表征观和CMT的基本假设也得到更加明确的证明。

心理学感觉对比的概念篇2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教学妹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资源,教学操体的分类,选择教学探体的方法和原则,设计依据等内容。

教学媒体,所谓教学媒体是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教学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指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教学媒体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资源的概念可大可小,教学设计只关心可以人工设计的资源。有时区分资源和工具。

1教学资源包括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

(1)人类资源是教师,辅导者,学习小组(学习伙伴)。非人类资源有两种。一种是教学材料,另一种是教学环境。教学材料包括教育信息资源(网上资源,电子出版物和印刷品等)和教育教学软件(传统教学媒体、幻灯投影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以及学科专题网站等)。

(2)教学环境有两种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教育资源环境(图书馆、学习资源中心、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及Internet)和教学传递环境(多媒体环境、网络环境、闭路电视系统,以及各种教室、实验室)。软环境指的是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有基于“教”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基于“学”的教学模式。

(3)教学煤体在教学中有很大的作用。教学媒体有以下几种类型:①非投影视觉媒体:印刷材料、静止图画、图示材料、实物教具和模。②投影视觉煤体:幻灯机、投影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③听觉媒体:录音机、收音机、电唱机、激光唱机(CD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④视听觉媒体: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VCD,DVl)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⑤综合媒体:多煤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4)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

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WilberSchramm)提出的决定媒体选择几率的公式,是选择媒体的最优决策的依据。媒体选择的几率(p)-媒体的功效(V)/需付出的代价(C)。在确定知识点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媒体使用目标。选择媒体类型;确定媒体内容。

2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有注意。知觉,记忆,概念形成

(1)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一一注意。认知心理学上表明:人对于学习的过程,是从人本身的学习动机和心理来对知识产生注意开始的,而不是从外界的事物来施加一定的压力来开始。所以,学习首先是要对学习知识产生注意,这样才能使得自己开始学。这种心理学上的“注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选择性注意,新异性注意,简洁性注意,适中性注意,期望性注意等几种口选择性注意:即人在接受知识的时候都是本身有选择性的,所以授课应有重点的讲解;新异性注意,即事物的特征,不同于其他的特征,往往在人的学习中会引起注意,所以授课应有突出性的讲解;简洁性注意,即事物的表现越简单,越容易被人记住,所以授课应言简意赅;适中性注意,即难易适中的知识问题,一般能使大多数人引起注意,所以授课应分清主次;期望性注意,即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欲望,所以授课前应该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重点先提供给大家。

(2)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一一知觉。认知心理学表明,人的知觉和教学的相关媒体都有一定的联系,特征表现如下:整体性,相对性,对比性。所谓整体性是知觉的一个重要的基木特征,虽然知觉的对象是由很多的个体组成的,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学生不会把这些堪称一个个的个体,而是将其统一整体化。任何没有表述的知识都是不会被学习者所加深印象,所以,必须对知识进行一个逻辑关系,因果关系的处理,从而使之联系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这样学习者再学习起来才会轻松易懂,这也是将复杂转化为简单的一个常用模式。相对性,知觉不会对其某一个物质做一个简单的判断,而且要通过其它事物的比较呈现,才可以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但是在画面上如把集成有上百万个门电路的半导体芯片放在手指上呈现,则可以使人们对芯片的集成度大小留下深刻印象。对运动的判断是相对的:画面上,一辆汽车在静止背景上移动或汽车不动而变换背景的位置,均可以被感知为动态。在亮度的呈现上也是相对的:如果一个红色的实物放在太阳光下则会闪烁出晶莹透亮的红色,但是在夜晚的灯光下,则会暗淡许多。对比性:当两种事物的属性谁以区分时,应将它们放在一起呈现,而不是分开。并在画面上用不同的颜色、字体或符号标出它们的不同点;或是将细微的差别加以放大,这些均有利于知觉的对比,从而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辨。

心理学感觉对比的概念篇3

关键词:机体论;摄入;因果效验;怀特海;过程哲学

作者简介:王立志,男,哲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哲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从事科学思想史、文化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56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5-0033-06

1924年,63岁的怀特海因在1919年完成的《自然知识原理》中表现出的澄澈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类状况的至高追求受聘于哈佛大学哲学系。在哈佛,怀特海完成了《科学与近代世界》、《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冒险》的写作。怀特海本人把这三部著作看作一个整体,其中包含的各种观点相互依赖、相互参照、相互生发,其共同宗旨是:通过研究人类经验的种种变化,探究并表达理解事物性质的方式。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这一核心问题围绕着他独创的“摄入”概念展开,厘清摄入概念的来龙去脉是理解过程哲学的关键。

一、摄入概念的谱系与内涵

在《科学与近代世界》的第四章,怀特海第一次运用了他自己独创的摄入(prehension)概念。“Prehend”本义是抓,与它同根的词有comprehension、apprehension,前者意为理解、领会、综合;后者意为明了、忧虑、逮捕。“pre-”是预先、在先、前定、事先的意思,“pre-hension”兼具抓、领会、忧虑三层含义,表达了机体的多重生存状态。怀特海有时也用“graspinto”代替“prehend”,这是对机体生存最直观、最形象的表达。

摄入概念在怀特海哲学体系的核心地位在《过程与实在》中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在这部著作中他把摄入(prehension)换成了感受(feeling)。《过程与实在》围绕着“摄入”(感受)概念展开,他把“摄入论”单列一编,分五章进行讨论。摄入概念隐藏着《过程与实在》的秘密,也隐藏着整个过程哲学的秘密。

对怀特海而言,实有(actualentity)是机体宇宙的细胞。实有通过摄入成为自己,“实有的本质仅在于它是摄入的东西这一事实”[1](P65)。实有作为一个摄入者,是一个活动中心。怀特海把机体看作是一个功能协调系统。[2](P178-179)任何摄入活动都由三个要素组成:摄入的主体、被摄入的材料和主体形式。从摄入的材料来看,摄入可分为物理摄入和概念摄入;从摄入的材料在摄入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来看,摄入可以分为肯定摄入和否定摄入。肯定的摄入即感受,否定的摄入即从感受中排除。这四种基本的操作样式在实有合生的过程中是怎样相互连接的?这是摄入最隐蔽的协调机制。

在怀特海看来,实有和永恒客体是实在的两种基本类型:实有的摄入是物理摄入,永恒客体的摄入是概念摄入。物理摄入是具体的,概念摄入是抽象的。按照怀特海的说法,无论是“肯定的摄入”还是“否定的摄入”都离不开主体形式,比如激动、评价、意向、反对、厌恶、意识等。[1](P35)主体形式具有功能统一性,每一种主体形式都是一种机体与环境发生作用的方式。主体形式是复杂的,它只能在主体生成的过程中得到显现,为了表达摄入的多重性,怀特海把主体形式分为两个因子:质的模式(qualitativepattern)和强度的量的模式(patternofintensivequantity)。这两个模式彼此涵摄,不能抽象地分开。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主体形式与两个因子的关系:主体形式=质的模式×强度的量的模式(其中“×”表示矢量相乘)。

对于摄入是怎样一个过程,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的“说明性范畴”中做了如下说明:

实有通过作用(function)形成自身,在这个过程中实有扮演着多种角色,但仍然不失自我同一性。实有是自我创生。在创生的过程中,它把多种作用转化为一种连贯的作用。

若一个实有在另一个实有的自我创生中起作用,那么,前者就在后者中“客观化”了。永恒客体在实有的自我创生中发挥作用,就意味着永恒客体将进入这个实有之中。

实有建构自我、合生的最后阶段是一种复杂的、确定的感受。这个最终阶段名之曰“满足”。

实有生成过程中的每一个要素,无论它多么复杂,在最终的“满足”中都有自身一致的功能。

在合生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阶段,新的摄入通过整合先前的摄入而出现。在整合的过程中,感受者把它们的主体形式和材料贡献给新的整合性摄入。否定的摄入贡献主体形式。这一整合过程一直持续到全部摄入都成为确定的、整合性满足的成分为止。[1](P38-39)

概而言之,摄入是一个自组织的创生过程,它始于觉知,终于满足。

《观念的冒险》是机体宇宙论在历史领域的应用。怀特海的历史指的是“文明的宇宙”,包括必然的物理世界、应然的伦理世界和概然的观念世界。在这本著作中,怀特海把摄入看作活动的样态。[3](P176)他力图研究作为人类精神活动(高级经验)结晶的观念在人“文化”世界的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怀特海从四个角度透视了观念在历史中生成自身、发挥作用、产生效果的机制,前三者分别以社会学、宇宙论、哲学为名,对行动领域、物理领域和精神领域进行了透视,最后以“文明”统摄前三个领域并指出:人类在前三个领域中的冒险活动,利之最大者莫过于和平,这是人类存在的最高准则。在这里,观念作为人类集体摄入的结晶,不是知识的对象,而是历史显现自身的方式。

二、摄入概念的思想史渊源

哲学是对抽象概念的批判。文明如果不能超越流行的抽象概念,便会在获得一些进步之后陷入死地。一个活跃的哲学派别对概念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就像一个活跃的铁路工程学派对燃料的运输一样重要。[4](P57)怀特海提出,应把哲学建筑在机体的概念之上,他试图通过最小限度的批判性调整,使哲学回到通俗的构思方向上来。[1](P111)怀特海说:“越是详细地讨论笛卡儿、洛克和休谟,就会越清楚机体哲学是如何扎根于17世纪的思想沃土之中,并且会弄清楚机体哲学是怎样在某些关键问题上与那个时代的思想走了不同的路线。”[1](P198)

怀特海对近代科学的批判是通过分析培根在《自然史》中写的下面这段话开始的:

对精微知觉的探究是一种高贵的研究课题。知觉是打开自然界的另一把钥匙,和官觉有同样的作用,有时比官觉还好。此外,这还是观察自然的主要方法,因为知觉中的东西出现得早,效果的出现则要等很长时间。[4](P47)

怀特海认为,在这段话中隐含着与近代科学不同的理解自然的方式。培根的思路与后来占统治地位的物理思维不同,他仔细地把知觉和感觉的经验区别开来,并表达了一个更基本的真理。在怀特海看来,培根的时代及其往后的两个世纪,科学哲学成了对物理学状况的说明。18世纪的哲学家根本就不是哲学家,他们是一批头脑清晰的天才,用17世纪的一些科学抽象概念分析广袤无垠的宇宙,在当时人们感兴趣的那一类观念中,他们获得的胜利是极其辉煌的。凡是不合乎他们那套体系的东西,一概置之不理,加以嘲笑或表示不信任。他们极其厌恶哥特式的建筑,表明他们对模糊不清的透视没有同情的理解。那是一个理性的世纪,是健康、豪迈、纯正的理性占统治地位的世纪,但那种理性却是用一只眼睛透视的理性,这种理性的视野缺少深度。[4](P57)科学哲学要面对全部事实,仅有物理学是不够的。培根的这段话恰恰强调了被物理学忽视了的更精微的事实,对这一事实的探究是全面理解世界的关键。

怀特海把洛克看作继培根之后机体哲学的又一个源头。他认为,摄入和感受可以与洛克观念一词的各种意义相对比。与洛克对“观念”一词的使用相比,怀特海把观念限制在意识的精神状态方面(consciousmentality),摄入和感受具有更一般、更中性的意义。[1](P37)尽管洛克的观念以笛卡儿的二元论和主谓逻辑为前提,然而,他发现心灵是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来自对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观念的积极的摄入。[1](P84)在洛克这里,实体是假定的实体,它只不过是观念所从出的那个源头的象征。依照洛克的思路,作为观念之集合的主体来自于那个源头。洛克强调观念世界生生不息,心灵有天赋的能力,观念从经验中涌现,观念源出于世界。总之,在洛克那里,这个世界是充满活力的,还没有变成僵硬、冰冷的机器;自我意识的同一如同生物机体的同一一样,他的思想超越了体现在合成论中的自然与心灵相分离的机械观。[2](P184)

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ispercipi)是贝克莱非物质主义最主要的原理。怀特海创造性地解读了贝克莱的感知,从而使世界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他写道:“现实是事物聚集到摄入单元的过程,因此,我们所认知的是摄入而不是事物。这个摄入单元以此时此地来确立自身,被这样集中到这个抓取单元(graspedunity)中的事物,与其他的地点和时间有本质的关联。因此,我用摄入统一的过程代替贝克莱的心灵概念。”[2](P87)怀特海通过转换视角,重新解释了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他继续阐述道:“聚集到此时此地现实的单元中的东西已经不再是城堡、云和行星,而是从摄入单元出发看到的并处在该单元的时空内的城堡、云和行星。”[2](P87)贝克莱这里的“存在”指的是观念的存在,而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因为,从他的观点看来,从不同的地点透视就得到不同的物质世界,比如城堡、云和行星,问题的关键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我们发生联系。观念是我们与世界联系的结果,我们的知识是以观念为直接对象的,无论是实际印在感官上的观念,由于注意心灵的情感和活动而知觉到的观念,还是借助记忆和想象对前两种方式得到的观念进行混合、分开或表象的观念。总之,被感知是观念存在的方式。贝克莱抛弃物质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另一种实在,即观念的实在。因为这种实在是人创造(感知也是一种创造)的结果。这种转向还有另一层意义,人们会把注意力聚焦于感知活动,因为观念实在是感知创造出来的。“天上的所有星辰和地上的万物,总之构成这个宏大世界的所有那些物体,都不在心灵之外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认识。”[5](P385)换言之,被感知或被认识是观念实在存在的方式。从这一思想路线看过来,具体性误置的问题消失了,因为观念永远是此时此地得到的观念,它与具体性须臾不离。

三、摄入概念中的诗性智慧

对于怀特海来说,摆脱唯物机械论的困扰,从自然机械论走向自然机体论,除了经验主义者的路线之外,还有另一条道路,那就是自然诗。在怀特海看来,诗歌证明了人类的审美直觉和科学唯物论的冲突。哲学不是抽象的玄思,哲学是对抽象的批评,哲学家应当从诗人那里听取教训,应当诉诸朴素的经验。它要面对由颜色、味道、声音和其他感官对象组成的世界,哲学一旦沉浸于抽象的科学体系中,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怀特海想把科学与诗熔于一炉,使理性智慧和诗性智慧并存于自己的思想世界中,他认为雪莱是把科学与诗完美结合的典范。在诗人的眼中,这个世界是具体的、有机的,自己无时无刻不与这个世界融为一体。他靠自己的身体觉知这个有生命的世界,对于他来说,这个世界只有两件事物:我的身体和身体周围的环境即伸展出去的自然。身体与环境涵融互摄,我是一个摄入统一体,我就是我所摄入的,诗人永远和自然万物是相通的。与诗人相比,生活在抽象的科学体系中的“科学家”则生活在自己的理论监狱里。对于他们来说,自然是封闭着的,人是一个旁观者。当人用这种对待自然的方式对待自己时,他就切断了自己与自然、与实在的联系,成了一个封闭系统。由此,他把自己关进了“自我的监狱”。身陷囹圄的我和另一个同样处境的我只能在监狱中独白,根本没有沟通的可能。我就是我所感觉到的世界,这个命题对于科学家和诗人来说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当怀特海在讨论了华兹华斯和雪莱的诗之后,特别引入了对主观主义、客观主义和共同世界三个概念的讨论,其用意在于说明从诗和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怎样的大相径庭。诗中的事物是具体的,涵融互摄;科学(机械唯物论)中的事物是抽象的,彼此孤立隔绝。诗中的事物是我的身体知觉到的,它既是世界给予我的,也是我从世界中摄入的,这是一个从外向内的路向。每一个事物都把自己投射出去(ob-ject),同时每一个事物又把它之外的每一个事物全部接受进来(per-cepte);被我感知到的事物就是我从大千世界中强调(im-port)的,“强调”这个词的意思是,把某些事物运进来(im-是向里的意思,port是运输、携带)。在诗人那里没有主体和客体之分,每一个事物和其他的事物拥有一个共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万物平等齐一。科学的世界是我对观察(用眼睛看)所得的一孔之见进行设定的结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活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哪有等着你描画的情况存在呢?在诗人那里,一切都是具体的,科学家所谓的两种性质的区别是不存在的。怀特海从摄入概念出发,把第二性质纳入共同世界。他的观点是:没有感性的共同世界,就没有思想的共同世界;感性是思想的基础,诗的世界比科学的世界更广阔。

怀特海在分析了华兹华斯和雪莱诗歌所表述的自然机体论特征后指出:一种自然哲学必须涉及六个概念——变化、价值、永恒客体、持续、机体和融合。[2](P109)永恒客体是怀特海在讨论自然诗时提出的新概念。永恒客体概念的引入是为了解决摄入如何可能的问题。永恒客体是摄入的对象。摄入的对象规定着摄入者,摄入者的每一次摄入都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

四、摄入与因果效验

在怀特海的机体哲学中,因果效验是知觉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实有在机体宇宙中与外部世界发生关联的原始方式。由于它的表现方式只是被模糊地感觉到,所以我们有时候倾向于忽略或低估其在经验整体中的价值与实在性。在高等有机体中,因果效验的力量被第二种占支配地位的知觉模式——直接表象遮蔽住了。[6](P79)区分因果效验和直接表象这两种知觉模式,强调因果效验的原初性是怀特海机体哲学的突出特点之一。

怀特海试图通过因果效验展示作为世界背景的非定域性的自然,这是怀特海的机体哲学不同于近代哲学的地方,也是他把《过程与实在》讨论的范围限定在从笛卡儿到休谟的近代哲学的原因。因为“近代哲学最初和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理解近代科学的符号系统的真正意义和全部重要性”[7](P67)。理解这种重要性的前提是找到获得这种符号系统的方式和它原初的背景。怀特海认为这种精确的符号系统是通过直接表象获得的,这个符号世界是对因果效验的具体世界进一步抽象的结果,在这种意义上,近代哲学是悬空的。怀特海对因果效验的强调是从人类虚构的世界回到真实世界的努力。从这个角度,我们容易理解怀特海为什么说“精确性是虚妄的”。因果效验是一种比直接表象更内在的知觉模式,通过它得到的世界是前科学的、前符号的,这是一种诗性的智慧。直接表象的首要功能是从因果效验所获得的那个世界中提取出对机体有特殊价值的世界要素,它虽然能为我们的世界添加更大的清晰度,但哲学恰当性的最终检验标准却存在于因果效验这种模糊的,但更为内在的经验之中。

怀特海认为,因果效验这种知觉模式在传统哲学中没有受到重视,哲学家们不重视通过他们的内在情感获得宇宙信息,而把注意集中于视觉的感受(摄入)。[1](P121)因果效验作为原初的知觉模式是把事物知觉为我们直接经验到的条件或决定因素,也就是“既定的过去参与到当下的形成之中”。直接表象则是把事物知觉为从一个特定的中心或观点出发,在空间上或几何学上加以投射的东西。以直接表象为基础的近代哲学由于把注意力放在了几何关系所揭示的世界,从而获得宇宙的清晰图景,同时这种方式也牺牲了这个世界的创造性、自我决定性,从而使其变成了一个没有生气的世界。通过直接表象所知觉到的世界是由几何关系和可辨别特征构成的、清楚明白的共时性世界,一个精确划分的世界。依照怀特海的看法,实在世界是一个机体自我决定和因果效验双重作用的创生过程。因果效验这种知觉方式是模糊的,是一种矢量感受(摄入)。直接表象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确的、无向量关系的世界。这个清楚而明确的世界,只有通过对来自经验或环境整体若干因素加以抽象或强调才能达到。直接表象得到的是一个抽象的世界,因果效验得到的是一个具体的世界。在抽象的过程中,经验中的某些因素作为“背景噪音”被排除或忽略掉了。

怀特海的因果效验是一种指引。在怀特海那里,因果效验应该看作是一个概念群的名称,而不是一种具体的知觉方式,直接表象亦然。当他讨论休谟与因果效验、康德与因果效验时,他暗示我们,休谟和康德的哲学是以牛顿力学为典范的,是在定域性世界中讨论问题,直接表象是休谟的印象、康德的范畴诸概念的总称。爱因斯坦定域性破坏使人们认识到存在着一个与“现有世界”迥然不同的新世界——非定域的世界,对这个世界的把握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方式、新的言说方式。因果效验把人们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原初的非定域的世界里,这是新哲学出场的前奏。

五、摄入概念在形而上学重建中的作用

怀特海试图通过对从笛卡儿肇始到休谟结束的那一段欧洲哲学思想的重新发现为新哲学找到更深层的根基,在他看来,这种根基不是实体而是功能。怀特海的这种主张与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新康德主义的殿军恩斯特·卡西尔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它代表了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动向。

科学研究现-象,是一种过程分析。科学哲学研究那个隐而不显的象如何成为可见的形式,这个形式用符号来象征。符号是人造出来指示乾坤万象的。怀特海所说的思辨的形而上学实际上是创造的形而上学。分析哲学通过研究语言来研究思想,它是科学,但不是第一科学,因为命题是创造物不是创造活动本身。第一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创造活动本身。在这种意义上,摄入是第一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怀特海重建形而上学的基石。

要想理解摄入概念在怀特海重建形而上学中的地位问题,必须回到哲学史。笛卡儿把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放在了一个名之曰“心灵”的内在实体之中,心灵成了自然的镜子,知识成了对象的表象。在笛卡儿和洛克那里,心灵是一个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神秘世界。如何探索这个隐秘的世界呢?笛卡儿的“怀疑”与“沉思”都是探索这个世界的努力。洛克在《人类理智论》的第一、二卷中坚持心灵实体的假定,在第三、四卷中无意识地放弃了这个假定,怀特海对此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把洛克关于实体的陈述看作是机体哲学的第一前提。[1](P89)休谟的《人性论》可以看作是对心灵世界的现象学表述,他以研究心灵世界产物的方式研究人性。在休谟那里,人是一束感知,感知是生成着的,那个生成的过程就是人性本身。到了康德就更进一层,他以研究“心灵的建筑术”为己任。康德对知识形成的前提条件进行了精致的分析,在人的创造物——科学知识、命题中探索认识之谜。康德哲学的秘密是逻辑,他把隐藏在“创造物中的逻辑”看作是通往心灵世界的道路。对形上世界的探索,怀特海与康德不同,他不用内敛回溯的方式,而是采取外摄合生的方式,他走的是前康德的路线。在怀特海的形而上世界里,没有近代哲学意义上的主体,唯一的实在是超体(superject),超体是无休止的摄入。“超体”无常住,始终处于生成变化中。为这个“超体”提供一个全景透视是怀特海形而上学的目标,这也是他把《过程与实在》看作是宇宙论研究的根本原因。

怀特海通过摄入概念展示了宇宙创造的本性。宇宙这一本性的清晰呈现,是生活的希望所在。怀特海的形而上学让人看到自己参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新质不断涌现、充满无限可能和希望的世界。这对于沉沦于技术帝国、被机械唯物论束缚住头脑、不知去向何方的现代人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Whitehead.ProcessandReality[M].NewYork:TheMacmillamCompany,1929.

[2]Whitehead.ScienceandTheModernWorld[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30.

[3]Whitehead.AdventuresofIdeas[M].NewYork:TheFreePress,1933.

[4]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周晓亮.西方哲学史,第四卷[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心理学感觉对比的概念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教学妹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资源,教学操体的分类,选择教学探体的方法和原则,裸体设计依据等内容。

教学媒体,所谓教学媒体是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教学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指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教学媒体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资源的概念可大可小,教学设计只关心可以人工设计的资源。有时区分资源和工具。

1教学资源包括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

(1)人类资源是教师,辅导者,学习小组(学习伙伴)。非人类资源有两种。一种是教学材料,另一种是教学环境。教学材料包括教育信息资源(网上资源,电子出版物和印刷品等)和教育教学软件(传统教学媒体、幻灯投影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以及学科专题网站等)。

(2)教学环境有两种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教育资源环境(图书馆、学习资源中心、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及internet)和教学传递环境(多媒体环境、网络环境、闭路电视系统,以及各种教室、实验室)。软环境指的是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有基于“教”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基于“学”的教学模式。

(3)教学煤体在教学中有很大的作用。教学媒体有以下几种类型:①非投影视觉媒体:印刷材料、静止图画、图示材料、实物教具和模。②投影视觉煤体:幻灯机、投影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③听觉媒体:录音机、收音机、电唱机、激光唱机(cd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④视听觉媒体: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vcd,dvl)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⑤综合媒体:多煤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4)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

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wilberschramm)提出的决定媒体选择几率的公式,是选择媒体的最优决策的依据。媒体选择的几率(p)-媒体的功效(v)/需付出的代价(c)。在确定知识点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媒体使用目标。选择媒体类型;确定媒体内容。

2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有注意。知觉,记忆,概念形成

(1)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一一注意。认知心理学上表明:人对于学习的过程,是从人本身的学习动机和心理来对知识产生注意开始的,而不是从外界的事物来施加一定的压力来开始。所以,学习首先是要对学习知识产生注意,这样才能使得自己开始学。这种心理学上的“注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选择性注意,新异性注意,简洁性注意,适中性注意,期望性注意等几种口选择性注意:即人在接受知识的时候都是本身有选择性的,所以授课应有重点的讲解;新异性注意,即事物的特征,不同于其他的特征,往往在人的学习中会引起注意,所以授课应有突出性的讲解;简洁性注意,即事物的表现越简单,越容易被人记住,所以授课应言简意赅;适中性注意,即难易适中的知识问题,一般能使大多数人引起注意,所以授课应分清主次;期望性注意,即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欲望,所以授课前应该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重点先提供给大家。

(2)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一一知觉。认知心理学表明,人的知觉和教学的相关媒体都有一定的联系,特征表现如下:整体性,相对性,对比性。所谓整体性是知觉的一个重要的基木特征,虽然知觉的对象是由很多的个体组成的,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学生不会把这些堪称一个个的个体,而是将其统一整体化。任何没有表述的知识都是不会被学习者所加深印象,所以,必须对知识进行一个逻辑关系,因果关系的处理,从而使之联系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这样学习者再学习起来才会轻松易懂,这也是将复杂转化为简单的一个常用模式。相对性,知觉不会对其某一个物质做一个简单的判断,而且要通过其它事物的比较呈现,才可以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但是在画面上如把集成有上百万个门电路的半导体芯片放在手指上呈现,则可以使人们对芯片的集成度大小留下深刻印象。对运动的判断是相对的:画面上,一辆汽车在静止背景上移动或汽车不动而变换背景的位置,均可以被感知为动态。在亮度的呈现上也是相对的:如果一个红色的实物放在太阳光下则会闪烁出晶莹透亮的红色,但是在夜晚的灯光下,则会暗淡许多。对比性:当两种事物的属性谁以区分时,应将它们放在一起呈现,而不是分开。并在画面上用不同的颜色、字体或符号标出它们的不同点;或是将细微的差别加以放大,这些均有利于知觉的对比,从而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辨。

心理学感觉对比的概念篇5

感情情绪算感性,逻辑推理之类算理性;感性有情趣,理性少犯错;左脑右脑,男人女人,对感性理性有所偏重...;对这些大家不会陌生。可是《现代心理学》和《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中,却找不到这两个词。看来要对这感性理性,做“大处着眼”的定义,还得自己多想办法了。`4

其实前面已好些内容,已经为理性感性打下了埋伏:你看思维情感和思维设备的对比,隐含着感性和理性;个人的世界中,心灵的原野家园和工作事业的区域,谁感谁理也不言而喻;我不想再多推理,再多举例了,有话直说了:用“自然的”和“人工的”来区别感性和理性,大家意下如何?G24yK

这“自然”和“人工”能不能让大家满意,我不很在乎。因为只是一个中间环节,还有另外一个词,更加准确、精妙,它的寓意之深,足以给心理学的理论带来新的秩序。它,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关键――规范。理性之所以成为理性,那是因为我们使用了思维的规范。理性的语言文字,理性的逻辑推理,知识概念,哪一样不是在我们社会文化,长期形成了一套规范?能够用上面规范明确表达的,就肯定不是感性。%;726v

©燃情岁月文学论坛--文学之路从这里开始……

:E{I

要看规范何以给思维物理、心理学开辟新的天地,先让我们围绕“规范”这个词多转几圈,粗看貌不惊人,细看却能吞吐天地。e!

“规范”也有“规律”的意思,但是包含人为制定的法则,与“客观的规律”对应。自然科学中,“数理化”自然是客观的规律,可在这基础上建立了机械、建筑、电子...数不清的应用科学,没有这“人为的规范”,恐怕要寸步难行吧。现在的“规范”要比“规律”火爆得多,三流、二流企业只能做产品和技术,只有一流企业才有资格做规范(标准)呢。这心理学这么多分支理论,何必相互叫真令人心烦,换个包装改成规范,不就各得其所了?d

规范的作用,是通过限制实现承载(我说的)。用老话说,规范规律都是“道”,“道”载万物(及其运动)。什么电子、机械、建筑,要承载应用学科,就要先把自己先局限在特定的物理领域;技术规范,要承载“质量”,限制就更严格了;那“行为规范”也是通过“不许”,来保证其他“允许”的顺利进行;最普遍的道路,用空间的限制来承载车和货。无论限制是松是紧,都是能够“讲得很”清楚的,甚至能用数学的语言。心理学的理论,该正视自己的限制和作用,别动不动就说,能解释这门子那门子现象。7y~

规范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比如各种工程应用,都必须满足物理化学的基本规律,小的技术规范,又要满足上一级的原理。规范有个“小弟”,叫“协议”,在通信界干(不是搞法律那个),不但满足限制和承载,更把等级观念发挥到了及至。对规范的关系还不够明白,可以去找“协议”问问。心理学要把规范请进来,至少也能把好些假设和模型分分层,排排队,赶走滥竽充数的家伙,也多几个人说你象个科学的样子。-QT

总之,规范是含“人为”因素的规律,因为它的限制、承载和层次清晰,请它帮助说明心灵世界的多层次运动,打开应用理论的局面,很有作用。这一节,仅仅用来解释理性和感性。lK<

理性包含着哪些根本性的规范,这些规范如何运作。思维物理将以“机械与设备”的方式,描述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和更多的课题,为“可操作”的应用,创造条件。gbO

©燃情岁月文学论坛--文学之路从这里开始……

MAVu

©燃情岁月文学论坛--文学之路从这里开始……

,oR]@g

=Ts,

思维的本质是规范:s;(a#G

远离哲思,何谈本质?根本规律,名之大道。道法自然,更逾自然。人为之道,可名规范:通过限制,实现承载。T&0$o

感觉知觉,依托生理。情绪情感,缺乏逻辑。皆曰感性,领悟自明。不易交流,不立文字,人自为之,难成定法。心之世界,“自然”运作。DUY@14

思维逻辑,实为规范。源自社会,可谓“人为”。语言法则,最最基础。字词句章,各遵其法。连接累积,描述万物。新的时代,意义延伸:科学哲学,文学艺术,专业技术,程序指令,概念表述,各有方式;都称语言,皆立规范。规范之间,相互交错,相互叠加,相对而成。j^wUY

自然人为,相辅相成。思维感性,水乳交融。感性材料,思维源泉;思维背后,情感驱使,两难之时,更生情绪;具体过程,何以区别?有无之间,“规范”最妙!&]

©燃情岁月文学论坛--文学之路从这里开始……

w}

©燃情岁月文学论坛--文学之路从这里开始……

,]S

©燃情岁月文学论坛--文学之路从这里开始……

b

这里我要研究的是,简单的心理活动,以什么方式连接起来,组成复杂的庞大的,活动起来令人惊奇的思想。理性和感性,就是最基本的结构方式。E!*

这理性的思维,和感性相比,已经是看得清的那一部分了,可是其中的规则规范,心理学讲到什么程度呢?我这有本《思维心理学》(刘爱伦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不用考试细节看不进去,重要章节提要我是反覆翻过十几遍的。要看公认的成果吧,理性思维,可以分成概念、推理、问题解决和决策,每一部分具体有些个法则,随之也列得出事例甚至实验。可总体如何,两个字:肤浅。不是我说的,里面专家们自个说的。q3

几大课题,再分成更小的问题,一个个天南海北地研究,搞出点鸡毛蒜皮,堆积起来,就凑成一门思维心理学。什么是思维,什么是理性?有什么关键,能把所有思维,从概念推理到问题决策,连成整体?思维之外,还有什么,又有什么关系?~....!#傻眼了。怎么就没个简单的总结呢?还是老毛病,大局观不行。A%<

©燃情岁月文学论坛--文学之路从这里开始……

L

思维下面有那些具体规范?...嘿嘿,不是概念的规则,推理的规则、问题决策的规则……吗?统统可以安置到信息交流工业大生产的规范之下。U

思维物理看来,思维根本没有那么多独立的法则,什么概念拉,推理拉,以及其他的什么法则,万法归一,全部都要归根结底到同一个核心:无所不在的语言规范。概念,不是语言的含义吗?推理,是不是语句有效性,真实性的连接和置换?问题和决策的过程,离得开概念的堆积,和推理的运用?正好比孙猴子七十二番变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u

为概念谈概念,为决策谈决策,这叫僵硬的教条。要想获得更广阔的视野,请更上一层楼,在思维的城镇(个人的心灵世界)中,远眺认知/思维的大环境,为你遥指语言规范的作用。每一个环节中都有规范,而且紧密联系。]LG{gc

第一感觉环节:感觉(知觉)的产物,太原始不好用,就象树干、泥土、矿石这样的原始材料。人为什么不用感觉直接进行思维,这下子你有数了吧?成分太杂,有用没用的一起来了;没有定形,这样捏是两块,那样摆是三堆,分不清楚;再有是不稳定,你感觉到一个场景,才过几秒钟,就会象大风把沙子刮跑一样,细节可能就剩不了多少了。总之,感觉是“说不清楚”的,因为不符合语言的规范,所以也在理性思维之外。感觉经过简单的处理,成为知觉,但不过是把原料堆积一番,本质还是一样的。Xe3\

感觉的规范就是没有规范(思维的),但它是思维的自然资源。Z*_+2

第二概念环节:感觉精炼、加工,能形成概念,好比树枝做成了棍子柱子,矿石做成铁块,进入思维的规范,都变成“人工”的产物了。这些规范的使用,说简单也简单,一瞬间就完成了,而且对一般概念都通用;要建立这样的规范,说复杂那不是一般的复杂,成百上千的概念,你刚生出来可一个都不会,有人教你还要学十几年呢。光说概念的意思,一个个地学,从最简单的概念到最抽象的,不知要经过多少次累积,组合。不容易啊。WPyVr

概念,已经能够用语言准确表达,实质是语言的扩展:概念含义模板的标准规范;概念模板的学习规则;把感觉转换为概念的处理规则;5@

第三文字环节:概念用来思考问题,一般是足够了。但是想交流交流,移动这些信息的时候,很多概念还是太不“方便”。需要以说话和写字为标准,遵守更严格的文字规范。好在每个概念都取好了名,概念到文字的转换再简单不过。文字好比集装箱标准,每个词的信息量,属性,都定义得非常严格。运用文字,可以建造句子、文章,能把社会化的交流和记忆,推向新的高度。i

文字这儿,是语言联系概念的中心环节,大概有字典规则(从概念到词),文字建筑的规则(词法、句法、段落、文体,文字逻辑)。#J0oi<

第四环节应用,推理、决策、问题解决都是:概念和文字,这么多的规则,已经构成了思维的基础工业。么应用,就是运用这些标准化的产品和规则,制造新的设备,达到特定的目的。运用“大声思维”,推理、决策大部分内容是说得清的,也难怪过去有个门派,就叫“语言”即思维。nw@N\

心理学感觉对比的概念篇6

1.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六周岁至十二周岁,在心理学称为学龄初期。这时期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是一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感知事物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对事物的主要与次要特点分辨不清;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很难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到同一学习活动上;善于记忆具体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二是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感性经验的支持。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三是应用的广泛性。数学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形成了矛盾的对立。

2.兴趣与小学数学教学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意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首要原因。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份,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学习。兴趣可分直接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某一种事物或某一活动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本身没有兴趣,而对这种事物或活动的意义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小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数学科目较之其它科目,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材料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很重要。怎样培养呢?一是要注意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兴趣。利用多种手段,通过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变换练习方式等。注意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使学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直接的兴趣。当学生对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智力活动产生兴趣以后,新知识、新方法的获得往往伴随着成功的愉悦,使数学学习增强吸引力。二是要促使学生的学习从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因为学好数学毕竟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难免碰到困难,单靠对学习外部活动的兴趣是不能形成持久的动力的。当学生具体了解到数学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建设以至日常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时,数学课就成了一门有兴趣的学科。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助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直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实物、模型、挂图以及参观、操作等手段进行教学,称为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就是通过实物或实践,外界事物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而在学生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直观具有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的特点。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鉴于小学生的思维一般地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他们要接触并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却是抽象的,这就需要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设一道桥。直观正是解决从具体到抽象这个矛盾的有效手段。一是运用直观,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抽象概括,就可以形成数学概念。二是小学生形成的概念水平,与掌握感性材料的多寡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多看、多操作,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多积累感知材料。三是心理学实验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和操作,能调动小学生耳、眼、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感知比较敏捷,想象比较丰富,思维比较活跃,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概念,并且记忆比较牢固。所以从直观和操作开始的数学教学,是帮助儿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必要途径。

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有局限性,主要是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不要停留在直观的水平上。必须明白,直观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并使之达到理性认识的水平。

在运用中,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教学都要从直观入手,在学生已有有关经验的情况下,可以不必通过直观,直接利用已有经验建立新的概念。只有对所学的概念、法则等缺乏感性知识的依据时,直观才是不可缺少的。直观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要克服为了直观而直观的倾向。

4.概念

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叫做概念。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反映于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叫做概念的内涵。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好概念所指一切事物,称为概念的外延。提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指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逻辑方法称为定义。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人在头脑中必须运用概念,才能进行判断和推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对概念编排上有如下特点(由于儿童思维的特点和知识的局限):一是概念的出现不可能完全按知识体系本身的要求。知识的体系的要求往往是从一般到特殊,而按儿童的认识规律则适于从特殊到一般。二是对概念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三是有些概念给予科学的定义,有些概念则不给定义,而通过描述或举例说明的方法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