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阐述创新的意义范例(3篇)

时间:

阐述创新的意义范文

《纲要》体现了全面准确系统的特点

中央印发《纲要》的通知指出,《纲要》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科学理论。全面、准确、系统是《纲要》的基本特点。

《纲要》的全面性,首先体现在很好地处理了“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核心概念,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科学理论的关系。阐明了这三句话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括同志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全部思想。《纲要》的全面性,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刻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全面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理论概括和深刻思考,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容。

《纲要》从同志大量的著作和讲话中,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大量的中央重要文献中,汇集了丰富的理论观点和鲜活的语言,按照这些观点的内在联系加以整理,构成了严密合理的结构。《纲要》基本上都是同志的原话,根据行文表达的需要,有的用了引号,有的没有用引号。这样既能够准确地阐述同志的思想,又使叙述更加生动更富特色。《纲要》的概念运用和语言组织体现了严谨的风格,是在深入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最新、最能体现同志原义的表达来运用的。《纲要》特别注意充分体现十六大的提法和表述。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等,都使用了十六大报告的提法。

《纲要》系统概括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它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中心内容,完整地而不是零碎地、系统地而不是个别地丰富和发展了这些认识。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从形成时期来看,包括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同志的全部思想;从涉及的内容来看,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纲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贯通全篇,对同志十多年来的一系列创新成果进行逻辑的整理,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结构,科学体现了这一重要思想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纲要》所作的科学概括为依据,深入研读原著,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纲要》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纲要》充分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根本任务、根本目的等各个方面,以及经济、政治、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深刻阐明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思想:

第一,深刻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纲要》引述了十六大报告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高度评价,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一重要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第二,深刻阐明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纲要》鲜明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这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品格和思想精髓。我们学习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要把握其品格和精髓。坚持与时俱进,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坚持与时俱进,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创新,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持与时俱进,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使我们党始终与时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第三,深刻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纲要》第二部分一开头就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这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精神。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体现了发展的要求。党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要始终把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四,深刻阐明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归根到底取决于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而这种进步,离不开政治文明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离不开精神文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是努力使人、社会和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第五,深刻阐明了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纲要》强调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越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越要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要充分认识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认识长期执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条件,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党的最低纲领与高纲领的统一,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要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大力加强党的建设。

第六,深刻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思想。《纲要》深刻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根本课题,是能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最高衡量标准。

深刻领会要求认真学好《纲要》

中央关于印发《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纲要》是全党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辅助材料,也可供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阅读。各级党委要在组织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活动中,认真组织干部群众研读同志原著,把《纲要》的学习纳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计划。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通知的精神,认真组织好《纲要》的学习。

首先,要认真学习好同志的著作。同志的著作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的、最主要的教材。目前已经出版的十六大报告、《论“三个代表”》、《论党的建设》、《论科学技术》和《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收集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同志关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篇章,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展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全貌,反映了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这些重要文献都是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各种重大问题、复杂课题和严峻挑战的讲话、报告和文章,有鲜明的历史感、真实感。学习这些著作,不仅能学到同志的深邃思想,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他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革命精神。

阐述创新的意义范文篇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构建》一书,共计十一个章节。第一章即从时代背景角度,阐述了在网络传播社会中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新型教育模式具有的意义及涵盖的内容;第二章在理论层面从哲学角度探究了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教育;第三章则描述了网络背景下目前针对大学生进行的价值观教育状况;第四章为全书的精华所在,从总体角度阐述了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理论依据及具体的运行方案;五至十章则以创建网络基地为着力点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了创建校园文化、打造红色社团、扩展团学活动以及丰富社会实践等具体运作方案。此书是徐园媛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经过了长时间实践积淀的基础上,历经三年研究而著成的。本书最后一章探讨了组织大学生进行的实验活动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显著影响及作用,从而证明实践活动有益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书详尽地阐述了实践活动在大学生认知、情感方面的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此书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及可操作性,同时也对网络传播背景下大学生的教育方面具有理论研究价值。

网络时代,学生在开阔知识视野的同时,其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受到许多来自互联网的负面影响。目前反响最强烈的现象之一是学术造假。网络丰富的资源所提供的便利学习条件,使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出现了弄虚作假的现象,产生了学术道德丧失的行为。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导致高校产生学术造假的现象,不仅使健康的学术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同时也使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沦丧。危害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也形成了部分学生不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构建》一书中专门阐述了目前学生中存在的学术抄袭行为之泛滥,及其严重危害,呼吁加大治理学术造假行为的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校园一片净土。

此外,因互联网文化所具有的隐匿及虚拟性特点,部分高校学生沉迷于网络,乐于在“虚拟世界”里交友,却忽视了现实生活中本应彼此关爱同学,以致未能构建同学之间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这不利于培养其团队意识,也不利于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网络信息传播在市场化竞争的大环境下,因受经济利益驱使,片面追求点击量,迎合受众,因此传播中存在某些低俗信息,给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学生带来冲击。因此高校应切实做好目前网络信息传播大环境下的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及价值观引导工作。徐园媛教授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构建》一书中阐述了高校应针对网络环境创新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模式,这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也是有别于同类专业书籍的优点。

阐述创新的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郭昭第《审美形态学》将现实美、感觉美和艺术美作为审美形态分别置于人类审美活动的前审美、审美和后审美三个阶段,并对其审美性质。类型特征、创造法则和基本范式进行了全面、深入和系统的阐述,成功修正、整合和超越了传统美学本质论、学科论和形态论乃至审美形态学理论构想,创造性的构建了真正具有全方位视野和完整体系的审美形态学理论。

郭昭第《审美形态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将人类审美活动划分为前审美、审美和后审美三个阶段,并将现实美、感觉美和艺术美作为审美形态分别置于相应审美阶段进行研究,对传统美学数千年来看似无法统一的或强调现实美、或重视感觉美、或关注艺术美的片面本质论、学科论、形态论,乃至审美形态学理论构想进行了成功修正、整合和超越,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建构了审美形态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一、对传统美学本质论的修正、整合与超越

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和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论仅强调审美活动某一阶段的审美形态,却忽略了其他审美形态,明显存在片面性。或如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蔡仪等仅关注前审美阶段的现实美,认为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或如伊壁鸿鲁学派、休漠、柏克、康德、杜威、桑塔亚那,乃至吕荧等仅关注审美阶段的感觉美,基本上主张美是心灵活动,是愉快;或如狄德罗、黑格尔、朱光潜等仅关注后审美阶段的艺术美,强调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尤其主观的客观化。wWW.133229.CoM所谓美的本质的界定,必须涵盖前审美阶段的现实美、审美阶段的感觉美和后审美阶段的艺术美等所有审美形态,否则就是不全面的。但是任何一种针对某阶段审美形态,却忽略其历史发展的界定,同样是不科学的。而且,任何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抽象和界定其实都不可能是毫无遗漏的,甚至往往以漏失更具有真理意义的本质规律为代价。因为人们总是对已经引起注意的因素进行了概括,却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同样有理由成为本质规律但是没有被人们注意到的那些因素。所谓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的抽象常常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对具体、鲜活和复杂的形态特征的描述为代价的,而对形态特征的牺牲同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作为真理存在的可能。对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美的本质的抽象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是空洞而没有意义的。因为事实上不存在可以涵盖所有审美形态的概念,任何概念所能涵盖的只能是具体的暂时的审美形态,而不是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审美形态乃至审美本质。

郭昭第《审美形态学》对传统美学本质论所进行的修正和整合,不是从最普遍意义上重新获得一定貌似新颖实则仍然不免偏颇和肤浅的本质论,而是创造性地将审美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将各个不同审美阶段的审美形态都作为界定对象,使传统美学数千年来看似无法统一的片面本质论在具体审美形态的描述中获得真理性地位。这就是该著作超越传统美学的一个主要体现。正如他所说:“坚持概念性与非概念性的有机统一,放弃对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审美形态乃至审美本质的界定而寻求对具有具体性和暂时性的审美形态的描述,是我们所谓审美形态学的一个基本思路。”虽然这种具体描述也非无所遗漏,但相对于最为普遍意义的抽象来说毕竟漏失得少些。

二、对传统美学学科论的修正、整合与超越

传统美学学科论,或如柏拉图、蔡仪和洪毅然强调对美本身尤其现实美的研究,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是美的哲学。或如鲍姆嘉通、桑塔亚那、高尔泰,甚至李泽厚等强调对审美心理、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等感觉美的研究,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或如谢林、黑格尔、朱光潜等强调对艺术美的研究,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美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以上三种学科论由于强调某一审美形态而忽略其他,明显存在片面性,但最受忽略的是现实美中的自然美。因休漠、鲍姆嘉通、黑格尔和桑塔亚那等对感觉美和艺术美的片面强调,最终使现实美尤其自然美逐渐被贬斥或遗忘。虽然西方现代美学尤其是英美肯定美学已经对黑格尔等否定自然美的学科论有一定程度反拨,但在我国仍有许多人将美学限定为美感学或艺术学。近年来兴起的生态美学虽有所反拨,却因忽视和贬抑感觉美和艺术美而陷人另一片面性之中。

真正全面、完整的美学体系应该对包括现实美、感觉美和艺术美在内的人类审美活动各个阶段的一切审美形态进行整体观照、动态把握和历时性研究。有些著作或教材虽然注意到整体观照,但多停留在基于逻辑关系的共时性研究和静态阐述层面。郭昭第《审美形态学》将人类审美活动划分为前审美、审美和后审美三个阶段,并将三种审美形态分别放置于人类审美活动的相应阶段中进行历时性研究和动态描述,不仅成功修正和整合了传统美学学科论的片面性,而且超越了传统美学的共时性研究和静态阐述的理论模式,在重视历时性研究与动态描述的基础上,达到了宏观的历时性研究和动态描述与微观的共时性研究和静态描述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审美形态学体系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动态性与静态性、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

三、对传统美学形态论尤其审美形态学的修正、整合与超越

传统美学形态论比较集中地体现于审美形态学理论构想之中,只是这一构想明显存在片面性。在国外,虽然雷蒙德《艺术形式的起源》(1892年)、帕克《艺术分析》(1926年)和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1956年)早已提出了审美形态学的学科概念,但是他们明显受到艺术核心论的影响,如门罗主张根据研究范围将美学分为审美形态学、审美心理学和审美价值学,仅仅将“对形式和风格进行的描述性分析被称为‘艺术形态学’或‘审美形态学,”他所谓审美形态学其实仅是艺术形态学:在国内,叶朗虽然不满门罗的界定,将审美形态学与审美艺术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等平列,将诸如优美、崇高、悲剧、滑稽和喜剧、荒诞、中和等审美范畴作为审美形态,但是他所谓“审美形态学是考察人类审美活动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文化圈中,如何凝结成代表文化大风格的审美范畴形态,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与艺术创造,以及它们自身又如何发展演变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的阐述,仍未彻底摆脱艺术范畴的制约,充其量不过是审美范畴学或文化风格学。至于李泽厚界定为“审美能力(趣味、观念、理想)的形态学”,将审美形态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闭,其所谓审美形态学只是审美能力形态学或审美感觉形态学。这些美学家力图在更大视野对审美形态学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进行界定的理论构想,无一例外地暴露出缺乏整体把握审美形态和彻底整合传统美学片面形态论的能力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