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的急救技术范例(12篇)
创伤的急救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急诊外科创伤救治;护理;体会
在急诊外科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创伤救治,无论是进行院前亦或者是院内救治,护理人员在这个救治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不同创伤也逐渐成为了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一大因素,甚至成为了导致人们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上升,“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已基本形成,因此,创伤急救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使得对创伤救治护理的要求也随之增上,护理人员在进行创伤救治过程中应扮演好相应的角色,最大程度地提高救助成功率,帮助患者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活质量。笔者对多年的创伤救治护理情况进行了回顾,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至2010年1月到2012年6月,我院共收治了195例各类急症创伤患者,其中我院120接入的患者共计91例,院外120转送的患者共计55例,用其他交通工具送入院内的患者共计27例,患者家属或其他人员送入院内的患者共计22例;在所收治的195例患者中,属于人为创伤(主要包括刀砍伤、刀刺伤等)的患者共计19例,属于车祸所致的创伤共计88例,而高空坠落致伤的患者共计38例,其他因素导致创伤的患者共计50例;在所有患者中生命体征较为稳定的患者共计170例,进入急救科室后立刻运用心肺复苏的患者共计16例,最终复苏未成功而死亡的患者共计2例,而进入科室内已死亡者共计5例。
1.2方法针对186例存活患者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夹板固定以及包扎止血的共计114例,而需要立刻对患者进行静脉通道的患者共计143例,需要运用气管插管的患者共计38例,必须立刻对患者进行气管切开的共计1例,需要运用呼吸机帮助进行呼吸的患者共计23例,仅需要对患者进行初步止痛、镇静共计44例;在对救治患者进行转运时以及在进行手术前准备工作中,对患者进行了各种深静脉穿刺共计20例,其中第一次就成功的共18例,成功率为90%。在进行创伤治疗的过程中,对所有意识清醒的患者给予心理安慰。
2护理要求
2.1严格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好的生理素质大部分进行急诊救治的创伤患者均是由于患者的病情严重,必须立刻采取相应的救治手段,医护人员必须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患者的救治过程中,而通常在救治严重创伤患者时,所花费的时间往往需要一个工作日的时间(8小时)。1并且在出现重大事故时,大批量的创伤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救治、转运以及分类处理等工作,这些无疑是非常大的工作量,而护理人员以女性工作者居多,因此,其胜利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在工作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为此,可以说健康的体魄是每一名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
2.2严格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创伤特别是创伤较为严重的患者多是失血性休克、重型颅脑外伤以及开放性骨折等情况,这些伤势均非常严重,且血肉模糊不堪,病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各种不可预测的变化,这时患者通常表现为昏迷、烦躁,或者面临死亡危机。在面对这些情况时,护理人员必须保持头脑清醒,积极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在抢救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快准有效,不能因为患者的病情变化而产生畏惧心理,特别是患者家属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一时无法接受做出过激行为等情况2。以较高的心理素质面对各种情况的发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救治工作中。
2.3严格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在对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进行救治时,需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因此,对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非常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救治护理方法,同时对较为复杂的救治技巧也能够熟练运用,例如:心肺复苏技术以及使用呼吸机等,尤其是在较为特殊的环境中,更加需要护理人员掌握过硬的手法,例如:面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若在外部环境下,甚至可能光线不充足,同时有的患者不愿意积极配合的情况,这些均会对患者的救治造成影响。为此,护理人员应当及时抓住时间及时挽回患者的生命,并运用正确熟练的操作技巧,提高救治效果。
3护理体会
由于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急症救治模式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为急症外科护士必须具备过硬的护理技术,并能够冷静应对科室内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针对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救助方法3。同时在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必须及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安抚,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有效控制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陈燕彩.急诊外科创伤救治的护理要求及体会[A].河南省重症监护专科知识培训暨学术交流会、急诊新业务、新技术学术交流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9.
创伤的急救技术范文
【摘要】目的分析汶川地震中伤员的伤情特点、救治过程和效果,探讨灾难救援中信息侦察、军事化救援、损害控制原则的应用和作用。方法收集了四川省德阳市某医院在2008年5月12日~5月31日收治的1420地震伤员资料,分析各部位伤发生率和各年龄组受伤情况,回顾早期救治分类、救治方法和内容。结果1420例伤员中,共有1821处损伤,单个部位伤1089例,占76.69%;多部位伤331例,占23.31%;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他部位损伤;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
【关键词】地震;灾害救援;信息;军事救援;损害控制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haracteristicsofthewoundedandtheeffectofremedyintheWenchuanearthquake,toinvestigatetheapplicationandroleofthedetectionforinformation,militaryrescueandtheprincipleofdamagecontrol.MethodsThedataof1420woundedsufferedinearthquakefromahospitalinDeyangduringMay12toMay31werecollectedtoanalyzetheincidenceofseparatepartsinthebody,theinjurystateatdifferentagestages,andreviewtheclassification,methodsandcontentsoftheremedyintheearlyrescuingstage.ResultsOfthe1420patients,therewere1089caseswithsingleinjury(76.69%)and331caseswithmultipleinjuries(23.31%).Theincidenceofextremitiesandbodysurfacetraumaandsofttissueinjurywashigherthanthatofothers;Theincidenceofsingleinjurywashigherthanthatofmultipletrauma(P
Keywords:earthquake;disasterrescue;information;militaryremedy;damagecontrol
“5.12”汶川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损失最为惨重、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灾难。截至2008年7月6日12时止,地震已造成69196人遇难,失踪18379人,374176人受伤,因伤住院人数96419人,仍有6456人住院(人民网消息)。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救援中,作者参加了第三军医大学首批抗震救灾医疗队,亲临了大批量伤员救治的场面,在29天的救治工作中,感受颇深。本文通过对震区某医院收治的1420例伤员伤情特点、伤员流、救治过程分析,探讨大型灾难早期救治中信息侦察、平时创伤救治原则、军事化救援的作用和地位,以期为今后的灾难救援提供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8年5月12日~2008年5月30日,德阳市某医院共收治地震伤员1420例,占德阳地区地震伤员(55255例)的2.57%,住院收治伤员(27800例)的5.11%。1420例伤员中,男性652例,占45.92%,女性768例,占54.08%;年龄0.2~102岁,平均年龄43.70岁。受伤机制:房屋垮塌后砸伤为主,占95.07%,地震逃生时摔伤占3.87%,其他占1.06%。职业分布:农民539例(37.96%),居民525例(36.97%),学生183例(12.89%),工人79例(5.56%),儿童42例(2.96%),干部39例(2.75%),教师7人(0.49%),医务人员5人(0.35%),军人1例(0.07%)。伤员的地理分布:德阳市区94例,占6.62%;绵竹市1182例,占83.24%;什邡市103例,占7.25%;其他地区41例,占2.89%。
2年龄分组方法
将年龄分为学龄前儿童组(65岁),分析比较各年龄组的受伤人数。
3受伤部位记录
按AIS2005版将人体分为9个解剖区域,即头颅、面颈部、胸部、腹部、脊柱、骨盆、四肢(上肢、下肢)、体表。分析比较各部位伤的发生率。
4伤情特点
按受伤种类分为多发伤、挤压伤、刃伤、钝器伤、烧伤、复合伤;按受伤类型分为皮肤软组织伤(挫伤、擦伤、撕裂伤)、四肢骨折、多部位伤和混合性损伤。
5军事化救援方法
5.1救治分区与分类方法将某医院门急诊片区划分为分类分检、检查登记、急救与手术、观察与住院4个区域。伤员一入院即在接诊区进行分类、分检,快速判定伤员的伤势状况及诊断,制定救治措施及优先处置顺序。根据伤员需救治的先后顺序,在伤员胸部或手臂贴上黑色(死亡伤员)、红色(开放性损伤伴大出血、休克、严重颅脑外伤、胸腹部外伤、生命体征不稳定,需紧急手术及ICU监护的危重伤员)、黄色(严重的闭合性骨折、暂时不需手术、软组织开放性损伤需清创,生命体征平稳的重伤员)、绿色(暂时不需手术的轻伤员)、蓝色(外伤合并感染的伤员)等颜色的5种伤员信息卡。卡上标有伤员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受伤时间、受伤部位、受伤机制、初步诊断、伤后处理、检查及处理意见、去向等。分类分检完成后对伤员进行快速分流。
5.2救治方法按伤员受伤至入院的时间进行划分(1)现场急救:伤后10分钟内进行的救治,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2)紧急救治:伤后3小时内进行的救治,除了使用救治5项技术外,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内脏脱出的包扎等方法;(3)早期救治:伤后6小时内进行的救治,如清创术、毁损肢体截肢术、气管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开胸开腹手术、抗休克及抗感染措施等;(4)专科救治:伤后12小时内实施的救治措施,如确定性截肢、眼球摘除、血管修复、颅脑清创、胸腔及腹腔脏器修复手术、对挤压综合征伤员进行透析、抗休克和全身性抗感染、闭合性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等;(5)后期救治:伤后12小时以上的救治措施,包括现场救治、紧急救治、早期救治和专科救治的内容。
6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多个率采用t检验。P
1伤员的地理分布特征
1420例伤员中,伤员地理分布差异明显,绵竹市伤员最多,占83.24%,明显多于其他地区(P
2伤员流
震后前2天收治的伤员最多,共977例,占收治总人数的68.80%,明显多于其他时间(P
图1某医院5.12~5.31伤员流
3各年龄段受伤情况
将伤员分为5个不同的年龄段,19~45岁年龄段伤员最多,46~65岁年龄段次之,7岁以下学龄儿童年龄段最少,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损伤部位
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它部位损伤,面颈部损伤最少,各损伤部位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
5伤情特点
开放性加闭合性损伤伤型最多,占61.55%;单纯开放性损伤占21.90%,闭合性损伤占16.55%,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6伤势特点
轻伤(AIS值≤2)892例,占62.82%;重伤(AIS值3~4)465例,占32.75%;危重伤(AIS值>4)63例,占4.4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7救治内容
某医院对伤员的救治涵盖了紧急救治、早期救治和专科救治的内容和任务。1420例伤员中,共完成对968例伤员的分类、分检和伤员信息的登记;院前进行过救治(包括现场救治)、住院后转入的伤员362例,占伤员总数的25.49%;直接由现场转入的伤员1058例,占74.51%。伤后12小时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8预后
1420例伤员中,生存1372例,占收治伤员数的96.62%。死亡48例,占收治数的3.38%,其中入院就已死亡和经急救死亡42例,主要集中在伤后最初24小时内(死亡原因记录不详),院内死亡6例(严重颅脑伤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发生并发症以挤压综合征多见,震后前3天121例,占8.52%;截瘫、气胸、窒息、休克等发生87例,占6.13%。后期(地震3天后)以心理问题和感染最多,分别为246例(17.32%)和329例(23.17%)。表1各年龄段受伤入院人数表21420例伤员受伤解剖部位
讨论
1灾难救治的时效性与救治重点
平时创伤救治强调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救治速度是成功的关键,“白金10分钟”和“黄金1小时”的救治理念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1]。此次汶川地震灾害所涉及的范围广,影响面大,城镇的伤员可在伤后3~6小时内得到救治,而大部分伤员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在信息、道路、医疗资源三要素都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不能保证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大多数伤员伤后得到立即救治的机会少,许多严重创伤伤员因此失去了救治的机会。因此,平时创伤急救理念受到了严重挑战,这也是我们看到震后第2~3天内危重伤员少而非致命伤伤员较多的原因所在。从某医院近20天的伤员流显示,伤员以地震后前2天为最多,但受伤1小时后就诊伤员却在95%以上,在伤后3~12小时内聚集了近500例伤员,大部分需进行手术和急诊处置。因此,我们认为此次灾难救治有别于平时创伤伤员的救治,救治的黄金时间和救治重点应在震后的前2天。此时,大量的医疗资源应在震后24小时内到达灾区,快速施救,才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在2004年泰国海啸医疗救援总结中,也强调在灾后24小时内重建灾区卫生系统及加强现场医疗协助的重要性[2]。
2信息侦察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此次灾难救援的最大问题是救治的反应速度不快,医疗救援单位出动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掌握地震后早期伤员分布的信息,说明国家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与发达国家在灾害早期的信息侦察能力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1988年苏联亚美尼亚发生地震和1999年苏联Bashki共和国首都的瓦斯爆炸医疗救援中,均采用了太空联网电视医学及卫星传递视听传真的先进工具,很好地解决了医疗协助问题[3]。因此,我们认为震后早期信息侦察是保证早期救治的前提,在灾难救援中,要保证更多伤员得到救治的机会,保证医疗救援的时效性和工作效率,掌握伤员分布的地域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应充分运用现有的高科技手段如卫星技术、红外线遥感技术、飞行侦察等,对灾情进行侦察,了解灾害范围,以最快速度向灾区派驻医疗队,形成陆、海、空一体的救治网络,特别是早期应以空中救援为主,救治重伤员,后期以陆路或水路为主。本组资料显示,距震中50~100km范围内的德阳某医院在地震后前2天内接受了大量来自灾区的伤员。在大力加强诸如绵竹、什邡等重灾地区的医疗救援外,对德阳市级医院的医疗支援或协助也是必要的。
3大型灾难的现场救治
从本组各年龄段资料显示,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老年人伤员较少,分析其原因并非是受伤少,而是这些年龄段人群伤后自救能力差,逃生者少,掩埋后多数已死亡;而中青年及中老年年龄段人员受伤入院占60%以上,相对年老、体弱及儿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较强。我们认为:(1)应加强自救互救的知识普及,增强应对突发灾害的处置能力,首先在医务人员中进行培训,然后向国民推广,建议在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中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了解、训练,有备无患;作为救援军队的每个战士都要掌握,做到有效、准确、正确地进行施救和自我保护。(2)现场急救5项技术仍是此次救治中的法宝,针对开放损伤多、四肢骨折多、软组织损伤多的伤情特点,用得最多的现场救治和紧急救治技术是包扎、固定、搬运等,但施救人员对这些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仍有许多不规范之处,有必要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创伤急救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平时提高严重创伤急救水平,建立一支创伤急救队伍,对应对突发的卫生事件将起到更好的效果。
4平时创伤急救原则在灾难救援中的作用
损害控制也是灾难救治中应遵循的原则。面对大批量伤员及数十伤员急待手术的压力,在医院医疗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达不到平时救治要求(无菌手术要求、择期手术要求等)时,对伤员适时地进行损害控制手术,将可能挽救更多伤员的生命。相反,如进行常规、耗时的修复手术,如复杂的血管、神经修复,联合脏器切除手术等,则可能使更多的伤员失去得到救治的机会。此损害控制不同于平时的理念,并非是为防止因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引发的“危险三角”,而是给那些急待手术处理的伤员以更多的机会。此时,采用简单而有效的止血、结扎,果断截肢,快速关胸、关腹等措施进行初步处理,先救命或后送,待24~48小时后,根据伤员流的情况再进行确定性治疗。
5军事化救援在灾难救治中的作用
世界近几年发生的几次重大灾害事故,军事化救援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5月27日,印尼中爪哇省日惹市附近发生里氏6.2级地震,当地军队、警察也在第一时间内参与了救援行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4]。1999年土耳其Duzce地震中,以色列以多学科、多专业化组成的国防野战医院替代了地震灾区受损的医疗机构,救治了2230例地震伤员,此类野战医院在地震后最初几周内,是一支震区伤员的重要救治力量[5]。我国地方医院平时对灾难的发生思想准备不足,忧患意识不够,多数医院没有针对灾难的组织训练,忙于和满足日常的医疗工作。短时间内大批量伤员的涌入,对一个从未进行过灾难救援训练的地方医院来讲同样是一场灾难。一旦灾难发生,具体职能部门的反应、组织、措施均可能跟不上,这无疑对医院的应急反应能力、医务人员的救治技术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验。我们的救援实践表明,军队医务人员长期担负应急作战任务,平时进行过野战外科培训和军事卫勤训练,我们在军事卫勤体系要求和野战外科处理原则指导灾害救援中,除了参与伤员的救治外,建立伤员的分类场,对大批量伤员进行现场分类、分检,制定伤员信息卡(不同于战时的伤标、伤票),划分紧急救治、早期救治、专科救治、期待治疗的顺序,规范了救治秩序,保证了救治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因此,平时大型灾难中的大批量伤员救治,军队卫生力量应发挥更重要的主导作用,包括医学救援的军事化救援必然是今后灾害救援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姚元章,张连阳.急救绿色通道在严重创伤救治早期救治中的作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4):268-270.
[2]SchwartzD,GoldbergA,AshkenasiI,etal.PrehospitalcareoftsunamivictimsinThailand:descriptionandanalysis[J].PrehospDisasterMed,2006,21(3):204-210.
[3]张鸿棋.关于突发灾难中伤员的救治问题[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8):449-450.
创伤的急救技术范文1篇3
关键词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
严重多发伤伤情重、复杂、变化迅速,并发症多、救治困难,死忘率高。急诊科如何快速抢救生命越来越显得重要,有人曾提出“黄金1小时”的理念,因此,在急诊科进行抢救工作是挽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关键,而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工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现将抢救256例病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0~2010年抢救多发伤患者256例,男180例,女76例;年龄4~78岁,平均42岁。车祸伤161例,坠落伤53例,刀砍伤42例,创伤部位以颅脑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四肢骨折为主。伤及部位:胸腹联合伤102例,颅脑伤并胸部伤46例,头颅伤并腹腔脏器破裂49例,腹部及其他多处伤24例,多处肋骨骨折并尿道或膀胱破裂17例,颅脑伤并骨折18例,受伤来院就诊时间30分钟~5小时,就诊时心跳呼吸停止5例,处于濒死状态14例,其于均处于休克状态。在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4例,其余经抢救处理后住院继续治疗,抢救成功率93%。
急救措施:医护配合非常重要,在抢救工作中,一般是由一名医生指挥协调,2~3名护士协助。
对严重多发伤病患的急救:进入抢救室,由医生对病情做出快速判断、评估和初始救治的同时,护理工作已经展开,一名护士快速准备抢救器材用物并剪去患者衣物。另一名护士快速建立2~3条静脉通路,连接心电血压监护。这一过程应在1~2分钟内完成,为后续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进一步处理包括稳定呼吸和循环系统: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充分给氧:严重多发伤患者多伴有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护理工作应积极配合医生,迅速处理呼吸道阻塞,取出口腔内活动义齿、碎牙、血块等异物,吸净呼吸道分泌物。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4~6L/分。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环甲膜切开术,本组14例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潮气量维持10~15ml/kg,吸/呼比值1.5:1。②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加快补充有效血容量是抢救严重多发伤休克的重要措施。必要时可增加深静脉置管。加快补充有效血容量是抢救严重多发伤休克的重要措施。补充有效循环血量,争取在30分钟内输入平衡液1500ml,然后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随时调节滴速。随后输入胶体及新鲜血液制品,晶体与胶体之比3:1,使其恢复血容量。③及时控制出血:严重多发伤的开放性伤、出血快、失血多,在短时间内可造成患者血容量锐减而发生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对开放性骨折、活动性出血患者,给予夹板固定和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对于四肢动脉断裂出血,必要时行止血带止血。④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记录:通过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留置导尿要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同时据监测结果,了解缺氧情况,随时调整吸氧浓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配合医生进一步明确诊断:若生命体征平稳,可由一名护理人员陪同患者行各项检查,负责看护以及指导搬动等工作,若生命体征不稳,应避免搬动患者,于抢救室内行床边检查,一般由护理人员协调相关辅助检查科室快速到位。若生命体征不稳,但由急需检查,应有医生和护士共同陪同患者检查。
快速明确诊断后,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本组所有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护士及时做好采血、配血、皮试、备皮、导尿、置胃管等术前准备,通知手术室做好相应准备,护送患者进手术室,并与手术室护士做好详细的交接。
讨论
护理体会:⑴快速抢救生命除了院前及医院内部各科室的协调外,护理配合是节约抢救时间的重要一环。⑵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根据多发伤的特点,制定了规范化预检、抢救程序及抢救分工。按ABCDE程序,对伤情做初步判断:①保持气道开放的同时固定颈椎;②呼吸/通气;③控制出血维持循环;④神经系统残疾;⑤暴露。一名护士重点维持循环系统,一名护士负责呼吸道的管理及巡回,通过规范化、程序化的抢救合理分工制度,确保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为抢救患者生命赢的宝贵时间。⑶熟练的业务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护士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和急救技术是提高抢救效果的根本保证。在抢救中,护士及时配合医生解除呼吸道梗阻确保呼吸道通畅。抢救药物要做到“四定”:定人、定时、定点、定量。对病情做到严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抢救中做到忙而不乱,得心应手,提高抢救成功率。⑷镇静救护,做好患者或家属的心理护理:在救治过程中,护士应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熟练的技术,整洁仪表,稳重姿态,给予患者及家属信任和安全感。及时提供抢救信息,减轻家属心理负担,取得理解和支持,以保证整个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卫东,余家平,许敏迪.严重多发伤早期急救护理体会.护理学杂志,1999,14(3):152.
创伤的急救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急诊抢救;创伤;脑血管病;心血管疾病
Clinicalanalysisof380casesoftheemergencytreatment
ZHANGQing-wei.DepartmentofEmergency,QianweiHospitalofJilinProvince,Changchun13001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attackagesandclassificationofthediseasesanddistributionofthedeathreasonsforthepatientsrescuedbytheemergencytreatment.MethodsRetrospectivelyanalyze380casesoftheemergencytreatmentfromJanuary2003toJanuary2008.ResultsThepatientsrescuedaremainlyMiddleAgeandYouthandagedafter60,Andthetopthreeprevalenceofdiseasesarethewound,thecerebrovasculardiseaseandthecardiovasculardiseases.ConclusionItisthekeythatStrengtheningthepowerofemergencytreatmentandpopularizingtheknowledgeandskillofemergencytreatmentforincreasingtherescuelevelanddecreasingthedeathrateofthediseases.
【Keywords】Emergencytreatment;Wound;Cerebrovasculardisease;Cardiovasculardisease
急诊科作为医院一线临床科室在急诊和危重患者抢救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回顾整理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间380例急诊抢救病例,了解急诊抢救患者的发病年龄、疾病种类、死亡原因分布情况及抢救防治重点,为急诊科的工作管理和技术培训提供资料,提高应对和急救能力。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本院急诊科采用ABC管理模式,本组病例为来院时生命体征不稳定、紊乱或存在可能威胁生命的情况需立刻进入A区抢救室进行抢救治疗的患者。
1.2性别与年龄构成380例中男267例,最小12岁,最大82岁,平均47.8岁;女113例,最小15岁,最大89岁,平均56.7岁,男女比例2.36∶1,见表1。
1.3疾病种类构成380例急诊抢救病例疾病类别构成情况,见表2。
1.4死亡原因构成情况,见表3。
2结果
急诊抢救患者的发病年龄主要于中青年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疾病种类居前3位的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380例急诊抢救成功295例,占77.63%,死亡85例,占22.37%,位于前3位的死亡原因依次为脑血管病、创伤、心血管疾病。
3讨论
急症抢救患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以青壮年和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最高。青壮年活跃在劳动生活第一线,接触有害、危险因素的机会最多,成为急症的高发人群符合其工作生活特点。目前我国已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机能衰退,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可存在多系统潜在疾病,加之人口寿命的延长,增加该人群发病机会。
当前社会,由于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迅速发展以及城市流动人口的剧增,从而使创伤跃居急诊病谱首位,虽然在各种死因中,创伤占第4位或第5位,但在青壮年中,创伤却是首位死因,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2],其中又以车祸、坠落伤、刀刺伤为主。受伤部位以颅脑伤、四肢骨折及胸腹部伤占多数。男性多于女性,且大部分为青壮年,主要为严重颅脑损伤、多发伤、创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因此要求急诊科必须建立和改进急诊手术模式,以最短的时间集中相关专业手术人员进行手术,同时要求急诊科必须配备相应的手术设施,提重创伤患者的救治率。这是现代急诊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急性脑血管病以脑出血为主,大部分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短时间内脑损伤达高峰状态,急性期病死率高。本组病例中,脑血管疾病死亡者33例(38.82%),居首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脑卒中是目前中国人群主要的死亡原因。脑卒中的高死亡率和致残率,每年都消耗大量的健康资源,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已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急性中毒以急性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镇静安眠药类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及氰化物中毒为多见,经综合抢救治疗多数患者脱险。应加强对年轻人的相关教育和引导,培养良好的社会习惯,保持健康心态,避免酗酒等。一氧化碳中毒多发生秋末初冬,大多数为外地进城打工及郊区农民,对这部分人员要进行完全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程天民.对加强创伤医学研究的思考.中华创伤杂志,1999,15(2):1-2.
创伤的急救技术范文1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4年6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328例,均为健康人受伤,其中男232例,女96例,年龄12~85岁。所有患者均急诊收入院,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或患者就诊的时间为受伤后15min~5h。就诊时患者呼吸心跳停止35例,处于濒死状态26例,其余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休克。根据Kirkpatrick创伤指数标准评定,本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17~46分,平均28分,其中大于23分的183例,所有病例临床诊断均符合多发性创伤诊断标准。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8例,挤压伤62例,砸伤53例,坠落伤42例,斗殴伤30例,爆震伤12例,其他21例。损伤情况:以颅脑损伤为主者113例,以骨折为主者74例,以胸部损伤为主者49例,以腹部损伤为主者43例,其他部位49例。
1.2治疗与护理方法
急诊抢救时首先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地判断,把握损伤程度,掌握急救重点。急诊抢救时及时解除窒息,清除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的通气,给氧,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以保持有效的呼吸。然后常规监测心电、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外出血或骨折立即进行简单包扎固定体表伤口缝合、心电监护。创伤后大出血,直接威胁患者的性命,应快速控制伤口出血,对于四肢的开放性创面出血,应及时加压包扎,必要时用止血带止血,且将受伤部位抬高以减轻出血情况。对于休克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增加有效血容量是抢救的重要措施,通过双静脉通道快速补液,以便快速输入大量液体,补充有效循环血量,为手术和后期治疗创造了条件,同时进行止血包扎及清创缝合,然后进行X光、B超和CT检查。有呼吸功能不全者,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给予吸氧和辅助呼吸。明确有血气胸伴呼吸困难者,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若有腹腔内出血者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刺。对于颅脑伤、胸腔、腹腔等重伤者,经专家会诊应立即送手术室进行急诊手术。若对于休克患者,经积极治疗仍生命体征不稳者,应边休克边进行手术治疗。要对动态病情认真监测、密切观察,初步抢救成功者立即转入相关科室,进行后续挽救生命的紧急手术。
2结果
经过急诊处理的患者包括:辅助呼吸72例,气管插管术68例,气管切开术35例,静脉快速扩容183例,紧急剖胸探查术32例,胸腔闭式引流31例,颅脑手术87例,紧急剖腹探查术32例;死于严重颅脑损伤13例,失血性休克36例,创伤性休克43例,严重挤压伤28例,骨盆骨折l8例,肝脾破裂10例。
全组328例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中,临床抢救脱险292例,抢救成功率为89.03%;死亡患者中急诊抢救室死亡10例,院前死亡12例,9例送手术室途中死亡,晚期死亡5例,均因创伤广泛、术后严重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致死。
3讨论
严重多发性创伤临床特点是多部位多器官损伤,伤情严重,处理复杂,诊断困难,并发症多,致残率死亡率较高。针对严重多发性创伤的临床特点,急诊是最为有利的治疗措施,力争在创伤早期得到有效救治。研究资料表明,伤员到达医院后1~2h是救治的关键时刻。如果在创伤后1h内能够及时到达条件较好的医院,大多数伤员都可获得救治成功。严重多发性创伤救治成功和减低致残率的关键是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及急诊通过时间。
本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抢救伤员首先着眼于稳定循环功能,迅速有效的补充血容量。在严密的循环监测下进行容量复苏,纠正休克。我们一开始就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对腹腔以下部位的创伤选择颈部和上肢静脉通路,腹腔以上部位的创伤选择下肢静脉通路,避免补充的液体进入损伤区内,影响有效循环容量。对于颅脑损伤或胸、腹损伤者,适当限制液体的输入量及种类,以防止发生或加重脑水肿及肺水肿,在抗休克的同时必须注意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治疗严重多发性创伤休克时,使用高渗复合液及尽量给予血液、血浆等胶体液,采取控制性复苏和允许的低血压复苏术尤为重要。严重多发伤都伴随着一系列严重的生理紊乱,再加上休克、手术创伤、多部位手术等使机体抵抗力受到损害,如处理不当极易使已稳定的病情再度恶化甚至死亡。因此,对于严重复合伤的患者术后立即进人监测病房开始对呼吸、循环、肝肾等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监测,防止多脏器功能不全,加强术后管理监测,及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着重处理感染、休克等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因素,力争将病死率降到最低的限度。本文328例患者经过急诊急救,并结合后期治疗后,抢救脱险292例,抢救成功率高达89.03%,是有效利用急诊急救方法和措施的结果。总之,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性患者的急诊救治过程中,时间性、准确性、针对性的护理以及科学运用急救程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天民.对加强创伤医学研究的思考[J].中华创伤医学杂志,2010,15(1):12.
[2]刘保池,刘海燕.多发伤在急诊科的一体化救治[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9,13(1):107.
创伤的急救技术范文篇6
严重创伤是指危及生命或肢体的创伤,或部位创伤定级标准(AIS)≥3分,或多发伤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16分[1]。严重创伤病人病情危重,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能否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时间,因此,对严重创伤的患者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为了研究急诊抢救和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意义,我们特作了此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最近收治的123例严重创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76例,女47例,年龄4~66岁,平均年龄(33.6±5.2)岁。按受伤原因分类:其中交通事故46例,跌落27例,砸伤22例,刀刺伤19例,其他9例。按受伤部位分类:其中颅脑损伤42例,胸部损伤47例,腹部损伤21例,各种骨折12例,脊柱损伤1例。按就诊时间分类:其中受伤后0.5h以内进行抢救者39例,0.5~1h以内48例,1h后36例。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对伤情迅速作出准确判断,实施急救、护理。
1.2.1保持呼吸道的畅通首先检查呼吸道,放置通气导管,清除呼吸道的异物,给予充分吸氧。密切观察病人呼吸困难的程度,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帮助通气以纠正低氧血症。本次分析中有2例因呼吸困难经其他抢救措施不能缓解的患者行气管插管术后,呼吸困难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1.2.2建立有效的静脉循环通道创伤性休克是严重创伤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应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量的液体进行复苏,手术止血,止血彻底后再扩容。输液的部位应根据患者的伤情而定,一般为上肢静脉、颈外静脉等,输液的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心率、血压、尿量来确定。
1.2.3止血、肢体固定控制出血是早期急救护理的重要手段[3],因此护理人员应协助医生进行止血。严重挤压伤和肢体远端严重缺血时,不宜使用止血带,以免造成肢体残伤,骨折病人采用简易的夹板进行固定后,将患肢抬高以减少出血。
1.2.4严密观察病情从接触患者起,护理人员应严格、持续的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体温、意识、瞳孔、尿量等情况。对昏迷的病人应严格观察其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本次分析中,有1例因一侧瞳孔时大时小,护士报告给医生后,医生迅速采取措施,防止了脑疝的形成。
1.2.5手术前准备包括皮试、备皮、使用导尿管、胃管、配血等。并通知手术室,与手术室护士进行好相关的交接工作。
1.2.6心理护理在抢救中,护士应主动和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以消除病人的紧张、害怕以及其家人的忧伤、焦虑情绪,使其接受并配合治疗。1.3统计学处理本文数据均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抢救成功106例,死亡17例,成功率为86.18%。其中受伤后0.5h以内进行抢救的成功37例,0.5~1h内抢救成功42例,1h后抢救成功27例,所以抢救的时间越早,抢救的成功率越高,(表略)。
创伤的急救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关键词急诊急救救治程序程序一体化工作模式
首诊科室是挽救危重病人生命最基本、最重要的第一步,因此本项研究的核心是以常见危及生命和时间依赖性强的各种疾病为主,编制救治程序。制定的程序要求简单、有效、重点突出、便于掌握。并且把这些程序运行在各个不同专科之间,以“人机对话”的方式,为医生应对各种急症时提供诊疗决策的参考,使确定性的诊疗技术和生命支持的前沿技术前移到急诊科或其他首诊科室,缩短确定性治疗前的等待时间,提高救治水平。我们将其命名为“救治程序一体化”。解决急症与专科之间矛盾的方法就是救治程序一体化。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救治程序一体化;社区医疗、基层院所与医疗主体救治程序一体化;急诊和专科救治程序一体化;门诊和病房诊疗程序一体化;专科相互间的救治程序一体化;形成程序网。
国内急诊医疗模式实质上是体制模式[1]。创伤急救一体化[2~3]也是探讨体制模式,没有编制程序化救治。而寻求新的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发展,改进现有模式,使之更具生命力。
实施方法:根据循证医学的方法,结合医院或者地区的实际情况(设备和技术力量)制定救治程序,在一定范围内应用。首诊医生应对各种急症时,可按初始程序救治并请求会诊,专业团队到达后(或转到专科)实施专科治疗。把急救工作程序化、流水化,分段作业,各负其责,在实际工作中救治程序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救治程序一体化让我们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提高医疗队伍整体的应急能力,在专科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了急诊急救水平。
制定救治程序原则:①制定危及生命相关疾病的救治程序;②制定时间依赖性强的,不及时处理会危及生命和形成功能障碍疾病的救治程序;③制定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的救治程序;④不能确定疾病诊断的,以急症症候为主的救治程序。
创建救治程序一体化步骤:
制定救治程序:在一定范围内组织专定,通过网上查询,结合医院或地区的实际情况(技术力量、设备仪器、药品储备),编制救治程序。
学习阶段:在基层院所、急诊科和各专科学习每一个救治程序,并结合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药品、器材。学习运用程序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对每一个程序进行演练,由急诊科和基层医院――即所有运行初始程序的部门,根据部门的特点把初始程序细化,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落实阶段:在实际工作中,制定出救治程序的首诊科室与专科的衔接时段,把救治程序装订成册。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增加新的救治程序,不断完善发展救治程序内容。
制定救治程序原则:①救治程序的衔接方法不能成为定式,应该根据病情或实际情况把病人转入专科或专科医护到现场救治。②救治程序的街接不能设定一个点,而应该是一个时间段。如果过分机械将会增大风险。③疾病是一个过程,而本项课题接触的是急症病人最初的阶段,多以症状形式表达,因此不仅程序要从症状开始编制,还需要使用程序的医生和护士具有一定的认症基本功。④使用程序的人员要学习程序、熟记程序,才能正确运用程序。⑤个体的差异性使我们对伤病的认识受到限制,因此任何论据、常规和技术标准不可能完美无缺,特殊疑难病症仍需专家会诊解决,不能机械地运用程序,不能勉强地把程序进行到底。⑥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程序也需不断更新。⑦我院初步试进行在急诊和专科之间的程序达30多个,而其他一些部门可能只需要10个左右救治程序,不需要全部照搬。⑧程序化工作模式与急救专业人材培养并不矛盾,而且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武秀昆.急救医疗体系建设中的体制与模式问题.中国医院管理,2006,26(12):21-22.
创伤的急救技术范文篇8
通讯作者:何晓蓉
【摘要】目的总结99例重症创伤患者急救中的护理体会。方法对99例患者进行认真的术前评估,充分的术前准备,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扩充血容量,术中严密监护等措施的抢救及护理。结果直接急诊进入手术室急救的99例重症创伤患者,抢救成功96例,死亡3例,抢救成功率97%。结论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紧急救护措施、完善术前准备、快速补充有效循环容量及手术治疗是处理重症创伤手术患者的关键。
【关键词】重症创伤;手术;护理
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重症创伤己成为现代社会公害。创伤患者往往需要在短时内进行急诊手术。因此,手术室是抢救急、危、重及批量伤员手术的第一线。自2008年1月~2009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对99例重症复合伤的手术患者进行预见性的护理,并与麻醉师积极配合,果断地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患者安全渡过手术关。现将重症创伤患者的手术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9例患者中,男71例,女28例,年龄9~63岁,平均32岁,均为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从病因分类:99例患者中交通伤为74例,锐器刺伤14例,坠落伤9例,机器压榨伤2例。从受伤部位分类:99例患者中胸腹联合伤13例,单纯腹部伤15例,腹部伤合并脊柱骨折13例,合并骨盆骨折20例,合并股骨干骨折8例,合并多处裂伤17例,合并颅脑损伤6例,血管损伤5例,肾脏损伤2例。
1.2急诊手术护理
1.2.1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当手术室接到手术通知单后,应立即准备好所需要的无菌物品、抢救物品和药品,以最快的速度把患者接入手术室。将患者安排在抢救设备比较完善的手术间内,调节好室温并注意保暖,合并有骨折的患者在搬动时要避免引起疼痛或继发血管、神经、软组织损伤。意识不清、躁动、年老体弱及婴幼儿,要用约束带固定,要适当地使用棉垫保护以免损伤组织和神经,患者的应使患者感觉舒适,并充分暴露术野,有利于手术操作。
1.2.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创伤患者由于大量出血,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大多伴有失血性休克,补充血容量、迅速止血和恢复有效循环为处理失血性休克的关键[1]。因此,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采用18~20G一次性留置套管针,如穿刺失败立即行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以保证快速补液、输血及抢救用药。同时备用三通,必要时加压输液、输血。缩短手术前准备时间,手术室护士根据手术需要快速进行术前准备,包括置胃管、尿管、备皮、抽血化验、合血、药物皮试等常规准备在10min内完成,避免了过去在病房或急诊室准备时延误的大量时间。
1.2.3快速扩充血容量输血输液的管理是抢救患者的关键,维持血压,保证有效循环血量,是手术中抢救失血性休克的重要环节,静脉通路建立后,最重要的是保证足够的同型血液,在血源不足的情况下,应当及时使用血浆代用品和平衡盐溶液代替,尽快使血压回升。
1.2.4术中监护严重创伤的患者病情变化复杂,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必须认真观察患者的每一次细微的变化,如意识、表情、皮肤黏膜、肢体温度、脉搏、血压、呼吸、尿量颈静脉和周围静脉充盈度及中心静脉压,如有异常,立即通知麻醉医生进行处理。
2结果
99例患者直接急诊进入手术室急救,抢救成功96例,死亡3例,抢救成功率97%。
3讨论
现代创伤中多发伤发病率较高,且伤情重,变化快,多合并休克及低氧血症,是现代创伤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休克状态下的患者只有在病情相对稳定、休克得到初步纠正后才能手术。要达到这一目的,手术室护士必须实施一系列急救护理措施,如开放静脉通路、吸氧、控制活动性出血等,使患者的伤情得以迅速准确判断,及时解除威胁患者的生命症状,保证患者呼吸循环的稳定,从而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手术室的急救护理配合必须做到迅速、果断、准确、有效,在实际应用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3.1要有急诊意识,稳中求快作为手术室的护士对重症创伤患者要有紧迫感和责任心。在每次手术配合中,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非常重要。此类手术情况紧急,打乱了一般手术的配合秩序,往往需要医护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做许多工作,这就要求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合理安排时间才能节约时间,做到稳中求快,忙而不乱。
3.2器械护士应了解术程观察术野与术者密切配合,术中如改变术式需特殊器材,要及时通知巡回护士做好准备。对特殊器材物品使用前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手术开始前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要一起严格认真清点纱布、器械及一切用品,并做好详细记录。消毒铺巾后巡回护士迅速清理地面杂物,对好无影灯光,接好电刀、电凝等,整理手术间物品,保证手术间的整洁有序。关闭术口前要严格清点无误后方可关闭以防止差错,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并做好无菌监督,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3.3巡回护士在紧急抢救中,既要有熟练的抢救技术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协助麻醉师使用麻醉机及心电监护仪,保证手术所用器材设备,如高频电刀、吸引器的正常使用,输液输血过程中要严格观察其反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手术中输液输血畅通,对使用高频电刀的患者,要做好防护以避免发生电烧伤。
3.4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尿量、出血量,对输入的液体量做到心中有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麻醉医生或手术医生。术中各抢救设备出现故障,应迅速排除,器械不足立即给予补充,以免耽误抢救。在整个抢救过程中要给患者保暖,维持手术间秩序,控制人员进入,并减少室内不必要的走动。
3.5严格执行手术室物品查对制度,落实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开放性伤口的处理,做好各项抢救记录,填写好急诊登记本及交班本。术毕送患者到ICU病房,与该科护士严格认真交接。
参考文献
创伤的急救技术范文
【关键词】现代创伤特点应急对策
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工业、交通运输以及高层建筑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因工伤、交通事故等导致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创伤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社会通过研究现代化创伤而引发的死亡人数、生存质量、受伤人群等,引发了人群的高度重视。本文就根据现代创伤的一些主要特点及应急对策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现报告如下。
1现代创伤的特点
现代创伤特点是突发、迅速、群体性受伤、多发伤等等。现代创伤多数是以高能量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是在创伤中所占比例也变得越来越多,导致创伤死亡的人数不断增加。虽然在全部死因当中,创伤只是占第4、5位,但在青壮年中创伤却是在首位。这些年来,人们对创伤的逐步深入了解,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那些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被放置,一些新方法、新理念同时正在接受实践的检验。
2应急方法
2.1基础创伤生命支持
对于危险严重的创伤者救治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增强院前的急救水平,普及BTLS知识,是挽救生命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必须增强第一目击者或急救人员的反映和急救水平。
2.2正确有效的液体复苏
2.2.1低血压性的复苏是确定治疗前创伤的患者液体复苏的最新办法,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液体的输入量并且维持收缩压低于正常并且被认为安全的情况。这种输液复苏的方法采取少量、多次输注晶体液,从25ml开始增加至500ml,这与历来液体复苏的方法不同。
2.2.2院前复苏液体类型(1)晶体液:理想的静脉复苏液的种类到目前为止仍有争议。晶体液的强势是既可补充组织间隙,还可以补充皿管内液体的流失,但不会引发过敏反应,不影响凝血功能,价格也更为便宜。(2)胶体液:胶体液的优势在胶体扩容作用的时间相对更长、可以改善器官血液灌流、引发组织水肿的作用较弱等。缺点就是明胶引发的过敏反应加大,影响交叉配血和凝血功能,造成肾脏的损害。
3加强创伤生命支持
3.1适时输血是救治危险重症患者主要的手段之一。
现代创伤多数情况都是伤情比较严重,失血量大,特别是失血性休克,需要尽快输血,改善组织微循环,可以取得理想的救治效果。在我国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创伤患者不断增加,输血也在创伤救治中显得尤为重要。
3.2全面、反复进行评估,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
严重创伤的漏诊几率相当高,通过建立规范的创伤评估程序,并借助现代影像技术全面、反复地进行评估,可以及时作出诊断和减少漏诊。笔者单位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实施简易呼吸机支持下快速选择性的全身螺旋CT和超声检查,能够快速、全面地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给确定性治疗提供科学根据,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代医学很多例子说明,及时有效地输血可以挽救创伤患者的生命。但是,在什么情况下输血,输血指征的问题还没有完全统一。根绝调查因为宗教原因拒绝输血的125例手术患者在术前贫血多少和死亡率的关系,发现术前血红蛋白(Hb)在80~100g/L的死亡率为0,Hb>100g/L的死亡率为7.1%但,Hb<60g/L的死亡率高达61%,所以适度的血液稀释对手术患者是有益的。
3.3增强脏器功能监测
尽早进行脏器功能衰竭的救治,首先将严重的创伤患者及时收住ICU,针对其受伤的严重程度,加强相应脏器功能的监测和保护。比如身体严重挤压患者比较容易发生肾衰现象,这是应该注意尿量、尿性状、肾功能等监测,同时补充血容量,使用利尿、碱化尿液以及肾功能保护措施。
3.4基层医院的应急对策
在条件有限的基层医院中,进行了基础性创伤生命支持和有效的复苏方法后,在缺少CT、血库等大型高科技医疗
设备的情况下,应当立即将患者送往医疗条件的大型医院救治,以降低患者的生命危险,减少无故的医疗纠纷。
4讨论
通过以上的陈述,手术技术在现代创伤中的救治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喉管切开直到伤口清创以及胸腹部等急症手术,都应做到有备无患,一旦明确了手术指征就必须应当机立断,手术必须简捷快速,有条件的话可以用微创技术治疗,以便减少患者的损伤及失血。严重情况下的创伤经常会利用多科一体化来救治,一个完美的创伤救治过程当中患者能够在现场迅速得到正确的救助并且立即开始复苏,然后被及时的护送到医院,立刻实行高级生命救治,比如输血、急救手术以及确定性的治疗等。
参考文献
[1]张素芬.大量输血并发症及其处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7)
[2]王正国.刘文军.微创外科刍议[J].医学杂志,2006,(2)
创伤的急救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绿色通道;急诊腹部创伤;护理干预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潜在的危险不断向我们袭来,造成急危重症种类及数量逐年增加[1]。而腹部创伤就是急危重症的其中一种,它严重危险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急诊手术绿色通道是维护和抢救腹部创伤病人生命的重要途径,护理干预在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0月外科急诊收治的危重腹部创伤手术病人100例采用护理干预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08年1月-2012年10月外科急诊收治的危重腹部创伤手术病人100例,其中,对照组男3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0.2±12.8)岁;实验组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28.5±12.6)岁。术前诊断:两组闭合性腹部外伤并脏器破裂分别为32例、34例,开放性腹部外伤并脏器破裂分别为18例、16例;入院处休克状态分别为18例、19例;合并胸部外伤分别为8例、6例,合并骨折分别为12例、1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主要疾病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在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中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全部实施干预性护理。护理干预措施根据目前有关急诊腹部创伤手术,急诊手术绿色通道的护理管理、护理体会和护理干预的相关文献[2.3.4]来制定,具体护理干预方法入下。
1.2.1知识和技能的培训:⑴手术室全体护士在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组织下定期进行知识培训,如腹部的解剖,易损伤的部位,损伤后出现的病理生理特点,出现异常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各种急救药品的作用、使用方法、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熟悉腹部手术全过程、以便准确传递手术器械及物品,配合医生手术和急救。根据以往的手术和抢救经验,制定急诊腹部创伤手术抢救配合程序。⑵对腹部损伤手术使用的特殊器械定期护理、保养,妥善保管,处于备用状态。了解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和原理,熟悉使用方法,熟练配合要点。⑶针对重症急腹症急诊手术术前准备不充分、容易出现手术风险的特点[5],根据病情及时评估病人的风险,制定相关风险的控制措施,学会跟病人及家属沟通技巧,争取病人和家属对手术的理解、支持。
1.2.2人员准备:接急诊科或病房电话通知后,问清病人病情、年龄、性别,立即通知麻醉师,启动手术绿色通道。值班的两名护士立即做好分工,高年资的护士马上安排手术间,开启空气净化设备和空调,准备好手术及抢救所需用物。夜间立即呼加班人员10min内到位;另一名低年资护士在手术室门口负责与急诊科护士交接手术患者,将手术准备时间缩短到最少。
1.2.3建立静脉通道:以娴熟的操作迅速建立最少两路的静脉通道,保证抢救药物进入体内的有效途径,协助麻醉医生快速完成气管插管,立即打开急救所用的物品。
1.2.4分工明确、密切配合:新老护士搭配,老护士临床经验丰富、判断准确、动作敏捷,各项抢救措施落实到位,老护士带着新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会忙而不乱,能做到急、快、稳、准。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由spss13.0软件包统计完成,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3结果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后,手术准备时间和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休克发生率降低,2h内手术率和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具体比较见表1。
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腹部内是人体重要器官所在,无论是交通伤还是暴力创伤,如抢救不及时或不力都会给病人造成生命危险、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致残率较高。因此,急诊绿色通道畅就是为了确保急诊危重病人的快速诊治而开通的通道,在急诊绿色通道畅中,特别是在急诊腹部创伤病人手术的绿色通道中,护士采取何种护理干预措施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争分夺秒、有效地抢救病人生命是一个深远的课题和实践。
在急诊绿色通道腹部创伤病人手术中,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在实施护理措施中,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护士能掌握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疾病的病理生理。通过技能训练使护士了解抢救仪器的性能、原理,每个护士都能娴熟操作各种抢救仪器,积极配合抢救。器械的定期保养和维护,以备随时抢救使用。在抢救过程中要全面评估病人的风险,做到随时、及时跟病人家属沟通,使病人家属了解手术风险,积极配合抢救。在抢救过程中做到新老护士搭配,即能有质量地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又能促进新护士的快速成长。合理的人员准备和分工使抢救病人过程忙而不乱,做到了急、快、稳、准。从本组结果资料看出,急诊绿色通道腹部创伤病人手术的护理干预,能最佳配合医生抢救,明显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提高2h内手术的比例,降低休克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显示了时间对救治生命的重要性。我还真心期望在今后的急诊“绿色通道”中,手术室与各科室能联动起来,使患者的救治按照一套完整全面的医疗护理计划进行,减少挂号、等待检查、交费等所造成的时间浪费,使检查和术前准备所需要时间减少到最少,从而进一步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无阻[6]。
参考文献:
[1]王会,王玉梅,舒阳.畅通急诊绿色通道重要环节探讨.吉林医学杂志[J],2011,32(8):1585.
[2]刘小芳,刘昌俊.加强手术室绿色通道护理管理对提高重症急腹症抢救的意义.临床急诊杂志[J],2011,12(2):132-133.
[3]易芳,吴珊,王燕等.绿色通道手术病人治疗与护理体会.护士进修杂志[J],2005,20(5):464-465.
[4]袁世明.确保手术室急诊绿色通道畅通的探讨.华夏医学杂志[J],2012,25(2):283-284.
创伤的急救技术范文篇11
关键词:严重创伤;急诊患者;抢救措施;全程护理
我国工业生产、交通行业、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生产事故、交通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直线上升,从而产生了众多的严重创伤患者。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创伤位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成为第三项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1]。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而言,病情比较复杂,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死亡率极高。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急救技术和体征监测技术不断完善,有效降低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本文对我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急诊患者120例进行急诊抢救和全程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在2011―2013年收治的严重创伤急诊患者120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35例;年龄在8―74岁之间,平均年龄38.6±7.4岁。创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62例,高处坠落23例,机器压伤、挤伤10例,打架斗殴11例,自伤2例,其它12例。主要创伤部位:四肢和脊柱骨折55例,颅脑损伤22例,胸外伤18例,腹部伤16例,其他部位9例。就诊时有12例患者心跳停止,没有呼吸,64例患者处于休克状态。
1.2抢救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给予氧气,同时建立静脉通道。患者心跳停止、没有呼吸,就进行心肺复苏术。患者颅内压较高,就在静脉滴注复方甘露醇注射液250ml,病情危重可再使用地塞米松5mg。患者出血或休克,就静脉滴注乳酸林格液,同时进行止血和输血操作。患者存在开放性伤口,就对伤口进行清理并闭合。患者出现血气胸,就采取X光照射检查和穿刺,若病情严重可以开胸检查,并且进行胸腔的闭式引流术。患者腹部受伤出血,应该进行腹腔穿刺、透视、B超检查,从而对症治疗。对于多发开放性的损伤、颅内血肿、内脏破裂者,在抢救的同时做好手术准备,防止出现漏诊现象。
1.3护理方法
1.3.1心理护理对严重创伤而言,具有突发性和严重性,患者和家属会产生紧张、焦虑、绝望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该和患者保持沟通,安慰家属,从而稳定不良情绪,使其能够理解支持并积极配合救治措施。
1.3.2伤情判断准确了解患者的伤情,是急救的前提和基础,能够加强治疗措施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救治的成功率。严重创伤患者通常病情比较复杂,会出现损伤性休克。医务人员对伤情判断时,要观察患者的全身状况,看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情况,同时向家属询问是否有其它病史。
1.3.3充足给氧氧气是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有供氧意识。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可以采取氧气罐、吸痰器、气管插管器械、面罩呼吸器等吸氧方式。患者如果是颅脑损伤,就必须对呼吸道进行清理,将呼吸道内部的异物和分泌物清理干净,并及时给予氧气。必要时,可以使用纱布对呼吸道进行清理,若呼吸骤停可以进行气管插管操作[2]。
1.3.4伤口处理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经常存在开放性的伤口,应该检查患者的出血情况,并进行止血。对于单纯的头皮出血患者,采用包扎止血法;对于出血创面较大的患者,采用纱布覆盖、绷带缠绕的止血方法;对于四肢骨折、皮肤撕脱的患者,采用气压止血带的方法,同时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处理;对于开放性颅脑损伤者,采用明胶海绵敷贴的处理方法。
1.3.5循环保障严重创伤患者在出血性休克时,常用的扩血容量液体是乳酸格林液。若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达不到正常值,就应该进行止血,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准备输液。病情危急时可以对患者进行输血,从而为进一步治疗和手术奠定基础。
1.3.6动态监测其一,对患者的神志、瞳孔、尿量等生命体征进行观察,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救治。其二,患者检查时最好采取平稳的,对可疑部位进行重点检查,多发性创伤更要仔细防止漏诊。必要时可以使用CT检查、B超、X线等进行辅助检查[3]。其三,如果患者出现血压过低和休克,应该重点检查内脏器官,同时进行胸腹腔穿刺。如果穿刺抽出不凝血,即可诊断为内脏损伤造成的出血性休克。
2结果
120例急诊患者中,110例患者成功脱险,抢救成功率为91.67%。抢救时间在25―135min之间,平均抢救时间为42.5±8.2min。对患者采用全程护理的方案,患者非常满意40例,基本满意62例,总满意率为92.7%。
3讨论
3.1严重创伤严重创伤,指的是身体多个部位的创伤,并且至少有一处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从医学的专业角度来看,严重创伤并不是创伤部位的叠加,而是多种病情的相互作用。严重创伤患者通常的临床表现是出血性休克、感染、低氧血症、器官功能衰竭等,应激状态比较严重,生理功能混乱[4]。另外,严重创伤的救治困难大,治疗手段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2治疗与全程护理由于严重创伤的特点,对医护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救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医务人员就必须有一定的预见性,同时根据具体的病情,在准确评估之后采取灵活的救治措施。另外,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多变,所以护士应该采取全程护理的方案,积极协调应对,以服务患者为宗旨,从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罗丽娟.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救治中的护理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4,04(09):463-465.
[2]周海鹏,王霞.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03(12):56-58.
创伤的急救技术范文篇12
【关键词】颈动脉,断裂;院前急救
1病历摘要
患者男,37岁,农民,2006年2月22日11:40左右不慎被他人刺伤颈部,深达十余厘米。市人民医院接到急救电话后,派专业组赶赴现场的同时,电话指导当地卫生院现场施救。12时,救护车及专业组人员到达现场,迅速开展现场救治工作,并将伤员抬上救护车。12时12分,救护车抵达到市人民医院,早已启动的入院绿色通道,迅速将伤员送进做好抢救准备的手术室。查体:神志不清,左锁骨中上2.5cm处皮肤裂口,深延颈椎横突,左颈总动脉断裂,喷射状出血,脉搏96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50/28mmHg。入院后立即在全麻下行颈部血管探查,血管吻合术及输血、补液、止血对症治疗。手术历时95min,输血900ml,代血浆500ml,体液2000ml,血压稳定后送外科抢救室,患者住院十余日痊愈出院。
2抢救与转运
2.1启动预案2月22日上午,距县城10km的凉务乡,一伤者被刺伤左颈总动脉,市人民医院接到求救电话,专业组领导迅速评估伤情,启动了重大伤害性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2.2现场施救是转向医院进一步治疗的基础颈动脉损伤出血凶险,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为赢得“救命的黄金时刻”,市人民医院派出专业救护组火速奔赴现场,同时电话指导当地救护人员进行救治工作。快速按紧颈动脉出血口止血,压迫出血的下段,无菌纱布填塞伤口控制出血。为转运途中安全,伤口部位用大块干净布料卷成团,压在出血部位,伤员头部向出血侧侧屈,同侧上臂抬高,压迫颈部,用绷带经头及上臂缠绕固定。输氧、建立1~2条静脉输液通路,快速静滴乳酸钠林格液,用量为估计失血量的3~4倍,15min内输注1000ml,每2000~4000ml补充500ml胶体液,以维持血压。
2.3急救转运转运途中继续抗休克、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止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意识进展程度,与救治医院随时保持通讯联系,确保了顺利接诊。
2.4急救绿色通道转运伤员的救护车抵达市人民医院,迅速启用绿色通道,待命的相关人员各就各位、停运的电梯乘载着伤员直奔备用手术室,保证了伤员到医院后第一时间接受治疗。
3讨论
3.1高效通畅的通讯网络和便捷的运输保证了伤员在短时间内得到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救治。市急救中心建立了市、乡、村三级急救网络(急救中心包括孕产妇急救中心和军事对口医疗救护分队总部),创伤急救中心急救电话号码下设乡镇卫生院及个体诊室。重大伤害性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医务科担任急救办公室主任、院办及护理部主任担副主任,各科室推荐2~3名工作责任心强、有专业技术能力、主管医师职称以上的执业医师,经领导小组全面考核审定后正式任命为院前急救成员,科主任任组长,护士长为成员之一,急救中心由50~60人组成,领导小组成员和行动小组成员负责担负出诊任务,通讯全天候开通。医院4辆救护车处于应急状态,车载设备备有担架、氧气、急救箱、抢救物品等;司机安排双班,实行24h值班和安排二线班,以保持出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