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螺旋理论(6篇)
传播学螺旋理论篇1
关键词:网络媒介;意见领袖;反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起源于1974年,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在其文章《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理论》中提出的。在当今网络传媒为主导的新传媒时代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它不会因此失去现实支持,而是需要我们用现代的视角对其进行另外一番解读。
一、新型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介作用弱化
理论刚提出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网络开始兴起的时期,而随着网络逐渐普及和网民的不断增加,新兴传播媒介也正在取代传统媒介所发挥的效用。传统的三大媒介——电视、报纸和广播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单向的传播方式,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和观点,很少人可以主动地向大众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一状况随着微博、博客、BBS等可以随时分享自己观点的媒介的出现和普及而得到根本上的改变。
1.网络传媒拓展出了新的虚拟空间,使人们不再满足于现实的交往空间。
2.随着网络匿名化趋势的发展,人们不再害怕由于发出异于大众的声音而受到孤立,甚至他们会随心所欲地在网络空间上传播不负责任的言论。
3.网络具有极快的传播速度,随着媒介应用工具的扩展,其跨地域性得到大大加强,只用几秒钟的时间,隔海相望的好友就可以分享到你最新的事情。如此一来,理论中的第一个命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人们在社会空间中受到的孤独感可以一定程度上从网络虚拟空间中得到弥补,社会心理机制似乎不再起作用。但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空间也不是完全自由的,用户的真实资料和ID仍然将网民限制在一个可视的空间之内。也就是说,在网络空间内,发出不同于大众的声音依然可以被其他网民看到,受到传媒自身的限制,社会心理在这个层面上依然发挥着作用,而只是作用的环境产生了变化而已。毕竟习惯了现实生活的从众行为,在虚拟世界中也难以短时间内改变,网络空间上的被孤立也可能会比现实空间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再次,人们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还受制于意见表达之后的利益期待,人们是否发出异于大众的声音是经过考虑其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平衡之后做出的行为,往往错误的言论在网络上会招惹到众人的攻击,所以很多网民使用微、博客时还是显得“沉默是金”。自从网络传媒开始占据媒介主导以来,传统媒介的舆论引导和控制作用开始显得弱化。在“沉默的螺旋”的第三个命题中通过大众传播以影响和制约舆论在现在看来变得越来越困难,毕竟受制于日渐减少的受众和更多非传统的声音,人们甚至愿意确信微博上的小道消息也不愿意相信电视上的官方数据,这是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现象。官方只能通过限制媒介传播内容和方式来限制民众的异众声音,例如2012年3月31日,新浪微博暂停微博评论功能达4天之久以集中清理违法有害信息。但是很明显,这种做法引起网民的极大不满,有的扬言退出新浪微博,如何进一步制造网络舆论环境是大众新闻传播媒体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所幸的是,我们生活环境还是处在传统媒介的包围之中,网络媒介目前来看还不足以在短时间内成为传媒环境的绝对主角,创造“意见环境”和引导舆论走向仍是传统媒体的主导作用。
二、意见领袖的形成和其带来的双面效用
在微博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似乎被认证的有身份的名人说的话多被他人肯定,进而他的微博有相当庞大的转发量,这类人我们可以称之为“意见领袖”。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他们是大众传播过程中的“活跃分子”,他们倾向于将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再加上自己的观点糅合在一起传播给大众,从而形成“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传播模式。意见领袖分为两种,一种是专注于某一领域的权威,这部分人由于其专业性而得到大家的关注,他的言语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领域的主流观点;而第二种则是受到大众吹捧的名人,他的意见无论对错,都会引起其忠实“粉丝”的强烈关注,甚至为了争辩对错不惜与其他网民大打口水战。不可否认的是,意见领袖是一股不可忽视的网络力量,而他们背后紧跟着的意见追随者更可以引起某一舆论热点的重大变革。意见领袖的双面效用在于既可以加深大众对某一社会或专业区域问题的认识和了解,又可以导致错误反动的观点被加以复制和传播。如今我们浏览微博的时候,会发现大家的关注点很多,不在于正面的宏观世界要闻和官方声音,却往往在于可以引起轰动的负面新闻。意见领袖的追随者,也有文献称之为“意见哄客”的网民会对其观点进行潮水般的大肆传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同时随着网民的大量复制,原本正面的真相也会演化成负面,事实在这种途径的传播中变得面目全非,人们不再纠结于事情的真相,而是把关注点聚焦在事物的外表特征或者意见领袖的过度解读,如此不断恶化的舆论环境需要我们提高自我的道德判断力去抵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此外,如果我们是单纯转发意见领袖的声音,给予简单的肯定和否定也会逐渐导致自身思维能力的降低和舆论参与度的减少。我们会渐渐发现,网络时代的快餐文化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方便,同时也是消磨个体思考能力的一种工具,越来越多的人只懂得转发权威意见而不会发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晶。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这类网民的声音也会随着时间的转移而沉默下去,这是潜移默化中发生一种新型的“沉默的螺旋”。
三、“反螺旋”以及其他形式的螺旋结构变化
网络媒介不仅让大众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有可能让自己的声音成为大众意见的主流。“沉默的螺旋”的第二个命题此时有了更多的形式,单单只是自上往下的螺旋、从占据舆论主导的大多数人意见占领沉默者意见的螺旋已不再可以包括现今所有的传播模式。在生活中,其实很多的个人声音由于社会制度以及传播手段的缺乏而没有得到大范围的传播,现今的网络媒介却可以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大江南北,短时间内让他们成为占据舆论主导的声音、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官方主流声音的、媒体的不断失声让揭发腐败现象的博主和微博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整个网络世界最吸引眼球的焦点。很多本来应该占据支配地位的高官声音对新型媒介感到“后怕”,进而在自媒体上显得十分谨慎,使得他们失去与网民沟通的最佳工具,最终导致整个政府系统的公信力下降。少数群体的声音如此一来越有可能占据舆论风向标,网民的从众心理和仇富情绪让其有越发恐怖的态势,放大了部分不良事件的负面效应,这种一开始属于少数人的意见更加得势,占据本来属于主流声音的位置。“反螺旋”现象在网络空间的“逆袭”扩充了“沉默螺旋”的扩散形式,此外还有其他譬如发散式扩散、聚焦式扩散等形式,但本人认为上下方向的扩散形式仍然占据着传播形式的主体。
总之,“沉默的螺旋”理论并没有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而丧失自身的适用性,三个命题的合理性已经在前文中得到了证明,相反它赋予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和节点。不断完善我国的舆论环境是我们每个国民所应当承担的义务,新型传播媒介对于促进我国民主化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明显。对于我们个人自身来说,在正确使用自己的言论自由的前提下,要善于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而不是选择做“沉默者”。
参考文献:
[1]任雁,朱松梅.解读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7):26-27.
[2]俞晓艳,兴旭.从“意见领袖”到“意见哄客”——网络舆论焦点的“沉默的螺旋”[J].中国传媒科技,2012,(6):133-134.
[3]付玉辉.两种媒体环境两个沉默螺旋[J].产业,2012,(4):45-46.
传播学螺旋理论篇2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以惊人的速度后来居上,改变了由原来传统的大众媒体所构建的媒体环境,这就给传播学的传统理论带来冲击。如今,微博在网络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也成为谣言滋生蔓延的平台。本文研究“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微博时代面临的新情况,利用该理论解读微博谣言传播过程,以期对微博谣言的治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微博谣言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传播学的一个经典理论,最早是由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她认为:在更愿意公开表达意见者所营造的气候中,支持该意见者察觉到其所主张的观点被人们普遍认同,便倾向于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相反,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便可能会迫于环境压力而沉默不语,从而形成一种“优势”意见不断大声疾呼“,劣势”意见越来越沉默的螺旋现象。此理论是在传统媒体背景下提出的。然而,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后来居上。新媒体环境中,人人都可以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尤其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不同声音的涌现,主流媒体不再独享话语权,被“统一的声音”告知对错的时代已经结束,个人可按需独立“拉”取信息,尽管各界对微博的质疑不绝于耳,但微博作为公共传播核心的地位并未撼动。
一、微博时代下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微博不会使从众心理“隐身”。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重要依据就是人们的从众心理,避免因孤立而受到群体制裁。有人认为由于微博的匿名性、虚拟性,人们可以随意表达不敢说出的心声,网络似乎变成一件“隐身衣”。即使被群起攻之也可以采用注销账号这一招来保护自己。这样看来,“沉默的螺旋”似乎在微博环境中不再奏效。但网络中除了大众传播环境外,还存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这样的空间。大多数用户仍会关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经调查,83%的受访者表示原先很多敢表达的观点会随着微博中所关注的熟人好友的增多而不敢表达。微博还存在因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的虚拟群体,人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社区关系,获得群体归属感,从众心理不仅存在,有时还十分明显。用户通过微博的动态关注、及时交流,微粉终究炼成铁粉,最终形成线下的“资深博友变身边朋友”模式①。
表达渠道的自由并不能消除绝对优势意见。微博的低门槛使得传受双方界限变模糊,没有意见表达渠道的受众如今也可以成为传者,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劣势意见”得以发声。与移动终端的结合更使得用户在事件进展的同时就可以随时随地直播所见所闻②。但是在这看似平等自由的背后,实质上却是话语权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虽然每个用户都被赋予了“发声”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用户的“声音”都是一样大,更不代表每个用户的内容都能够被别人看到③。粉丝量的分化程度体现了微博话语权的垄断程度,有的粉丝寥寥无几,而有的甚至数以千万计。微博话语权力结构的集权化和等级化趋势会进一步加剧,在微博中也会出现马太效应。粉丝差距悬殊体现出普通草根用户受关注程度低,话落无声,微博极易“被沉”。相反一些名人微博、大V用户因其粉丝多、影响大,一石激起千层浪,会得到积极响应,外加微博的病毒式传播,比传统媒体环境中更易成为优势意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舆论走向。
二、微博谣言传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
微博谣言传播的动机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谋求私利、陷害对手;第二、吸引关注、哗众取宠;第三、热衷评论、缺乏理智;第四,盲目跟风、随手转发。微博谣言的传播方式也是有区别的,第一种是不添加任何观点的单纯转发。这种转发有两种可能,一是转发者相信或确认微博内容;二是转发者在转发前并没有对微博内容进行甄别就随便转发。第二种是加评论转发。此种方式又可分为三种:一是该传播者同意此微博,并附上其同意的理由;二是该传播者怀疑微博内容,所以其在转发时抱着求证的态度;三是该传播者不同意微博内容,其在转发中加了自己的推理或是自己知道的真相来驳斥谣言,起到一定的辟谣作用。
微博谣言经意见领袖关注后传播态势才爆发式增长。从一条虚假微博的到此微博被广泛关注这段时间可以被认为是微博谣言传播的潜伏期。由于微博信息便捷性,微博“沉”的快,即使看见也不一定会引起高度关注,所以并不是任何微博能马上受到关注的。草根用户粉丝少、关注度也低,微博要想“翻身”必须借助意见领袖之手。以意见领袖为爆破点,引起广大网民甚至主流媒体跟进,加快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大V的粉丝量达到百万甚至千万,从理论上理解,大V的微博、评论或转发等话语行为会被其上千万的粉丝获知。相比当前中国并不存在发行量超千万的报纸,超百万发行量的也不是很多。由此可见,微博已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话语平台,微博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也日渐凸显,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对于谣言传播有较大影响。如金庸去世的谣言,2010年12月6日晚一名用户发微博称金庸去世,并给出去世时间、去世地点等详细的信息。该用户粉丝量少、也并未经过实名认证,虽有好友转发,此微博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但当《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发了相似内容的微博后,很多网友信以为真,大量转发,不久该消息被证实是假的,最终以该杂志相关责任人引咎辞职告终。虚假微博经意见领袖之手,更多人参与其中,谣言会像“滚雪球”般增长。转发时的评论会使谣言的信息不断更新扩大,使得信息量不断增加,谣言能够大范围裂变式传播,形成一个强大的舆论场。意见领袖作为话语中心是微博平台上的重要节点,他们相互之间构成网状结构,每个意见领袖都有着类似金字塔式的传播渠道,最终形成一个蜂窝状的传播途径。
谣言经过意见领袖传播后,人们对其信任度提高,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度是影响谣言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对信息传播者的信任度越高,说服效果就越好。经过意见领袖传播后,粉丝会以随意转发来结束自己的独立判断,以大V思想代替个人判断。彭兰教授认为,“意见领袖这些权力中心,对于微博平台的影响是明显的,意见领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微博平台上的意见、态度走向,然而从整体上看,微博信息影响力的提升得益于意见领袖这样权力中心的存在”。④有时一些意见领袖的立场是自我牺牲的,则会赢得更多粉丝的支持。
微博谣言的传播基础是“微关系”。微博传播包含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形态,微博的大众传播效果是基于人际传播的关系网。微博中会受现实生活中关系网络的影响,也会受基于微博建立的群体的影响。微博与即时通信和SNS不同,并不需要对方的同意才能和对方成为好友,用户通过关注的功能便能形成一种“微关系”。由于微博在信息转发方面的优势,微博可以比博客更充分地激活、调动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陈力丹教授认为,“微博博主比在现实世界中更容易找到与自己相似的群体,并形成自己的圈子,进而有意无意地屏蔽掉许多其他信息,这种‘圈子文化’容易导致极端化”。⑤“微关系”极易代替微博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信息源、转发人与接收人之间的关系由于信息的不断转发被剥离,转发微博者根本无从知晓信息的真实性,转发人是根据微博关系而非事实真相转发信息。⑥
群体心理仍然奏效。群成员在群体中个性被削弱,个人的异质化极易被群体的同质化吞没。即使是拥有较高文化背景、能够理性思考的社会精英也逃不出这种群体心理。大多数网民还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不发表意见,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和追随的大多数。对“微关系”的认可和对意见领袖传播的信源信任度的认可极易产生群体意识。群体内特别容易传染感性的、本能的情绪,并且在这样的群体内人们会戏剧化的轻信别人的观点,谣言会被当作“优势多数”意见所认知。微博谣言在传播过程中裂变形成“信息流爆”,反对声音减弱。微博的集体意识一旦形成将很难打破,这样就导致反对的声音成为“劣势”意见。虽然微博所提示的“意见环境”并不是现实中意见分布情况的“镜子式”再现,但处于“多元无知”状态的一般用户正是利用这种提示来认识世界。微博提示的即使不是真正意义的“优势意见”甚至是谣言也会被用户当做“多数意见”来认知,这样必会引起“沉默的螺旋”过程的始动。质疑和否定的声音犹如传播中的噪音,虽然对于谣言的传播造成一定影响,但更容易被淹没在信息流中,无法阻止谣言的蔓延。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般而言,在一个群体中,如果信息传播者的威信较高,同时又有不同的人多次提及一再刺激,即使并不去确认信息的真实性,也不会对该信息造成怀疑。⑦
综上所述,由于微博的自身特点,“沉默的螺旋”发生作用的环境会有一定的变化,但“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微博媒体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仍然存在。微博谣言经过意见领袖之手才能爆发式增长,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度提高,以意见领袖的思想代替个人思考,外加对微博中“微关系”的认可便极易产生群体意识。谣言在传播中裂变形成信息流爆,反对声音逐渐沉默,“谣言螺旋”旋转开来。如何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微博谣言的传播规律基础上,提出治理微博谣言的对策,扭转和改善舆论引导的局面,有待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①沈阳,《微博依然是公共传播之王》[J].《时代人物》,2014(3):26-28
②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27
③陈力丹、曹文星,《微博问政的优势及其有效开展的途径》[J].《人民论坛》,2011(34):15-17
④彭兰,《影响公民新闻活动的三种机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8-47
⑤陈力丹,《微博“圈子文化”解码》[J].《人民论坛》,2011(31):66-67
⑥禹卫华,《微博虚假信息传播的新问题与应对——以“微博打拐”事件为例》[J].《新闻记者》,2011(5):67-70
⑦蔡静:《流言:阴影中的社会传播》[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3l
传播学螺旋理论篇3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抗体;新生儿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密螺旋体颗粒凝集实验
[中图分类号]R759.1[文献标志码]A
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苍白亚种,又称梅毒螺旋体,是性传播疾病梅毒的病原体。人类是梅毒螺旋体的唯一传染源,性接触直接传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但患梅毒的孕妇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多发生于妊娠4个月之后。通过胎盘梅毒螺旋体进入胎儿血流,经血流扩散至全身,发生全身性感染,并在肝、脾、肾上腺等处大量生长繁殖,致流产、早产或死胎的发生。而晚期感染成活的胎儿患有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syphilis,CS),常出现特殊体征如马鞍鼻、间质性角膜炎、先天性耳聋、锯齿形牙等。妊娠期梅毒常无明显症状,为潜伏梅毒,而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易误诊漏诊,使新生儿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为了控制与避免梅毒螺旋体感染对新生儿造成巨大危害,控制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规范、严格的产前梅毒筛查和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则显得尤为重要。临床症状和梅毒血清学检测是目前临床上对新生儿梅毒进行诊断的主要标准。新生儿先天梅毒有多种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并可造成多脏器累及。另外,发生漏诊或者误诊,往往是由于父母不知情,或者故意隐瞒梅毒病史。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人体产生两类抗体,分别为宿主对螺旋体表面的脂质做出应答产生的非特异性抗类脂抗原抗体,与B细胞产生的IgM、IgG两种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梅毒血清学检测根据使用抗原不同,分非特异性类脂质抗原检测与特异性密螺旋体抗原检测两大类,非特异性脂质抗原检测主要用于对梅毒的初步筛查,包括不加热血清反应素(USR)、快速血浆反应素(RPR)及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等;特异性密螺旋体抗原检测使用的抗原是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成分,主要包括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FTA-ABS)、密螺旋体颗粒凝集实验(TPPA)和胶体金法,这些方法常用于确诊梅毒感染。由于母体IgM抗体不能通过胎盘,而胎儿B细胞只能产生IgM,出生3个月后才能合成IgG,故TP-IgM抗体检测是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早期诊断最理想的方法。本研究对比讨论了不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在诊断新生儿梅毒中的特点与临床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06年4月至2014年5月确诊梅毒的新生儿84例及新生儿母亲84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1)经实验室、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梅毒患者,符合《2015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性传播疾病(梅毒)治疗指南》;(2)患者可出现硬下疳、多形性皮损等临床表现:(3)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等其他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2)意识不清及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确诊为梅毒新生儿年龄1h~14d;男44例,女40例。同时选择我院健康新生儿100例作为对照。患儿年龄为1h~6d。均采集空腹静脉血(无溶血、脂血)23mL,离心分离血清-20℃保存待检。
1.2方法
1.2.1仪器与试剂TRUST试剂盒(上海荣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40123),TP-ELISA试剂盒(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40319),TPPA试剂(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珠海丽珠有限公司,生产批号:VN40628)。
1.2.2TRUST试验该试验以包被有心磷脂的胆固醇做为载体,与血清中的非特异性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形成胶体微粒。血清中的抗体,与混悬于甲苯胶红溶液中的抗原微粒反映出现肉眼可见的粉红凝集块即判断为阳性。按试剂盒说明书要求,按1:2、1:4、1:8、1:16、1:32对待测血清进行倍比稀释,观察呈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报告梅毒血清TRUST滴度。
1.2.3TP-ELISA法检测该检测方法使用超声波击碎的Nichol株为抗原,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来检测TP抗体是否存在于待测血清中。将高纯度TP特异抗原包被于微孔反应板中,加入标本血清和酶标的高纯度TP抗原,形成TP抗原-TP抗体一酶标TP抗原夹心复合物。利用酶底物/色原液(过氧化脲/TMB)产生显色反应,显色强度与TP抗体水平成正比。试验操作依据试剂说明书要求,然后酶标仪波长450nm,空白孔调零,测定OD值,OD值/cutoff值≥1判定为阳性,OD值/cutoff值
1.2.4TPPA法检测该试验是用明胶颗粒包被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的精致菌体成分制成的致敏颗粒来检测TP抗体,当样本中的TP抗体与该颗粒结合时可发生凝集,不管是均一颗粒凝集或是较大的环状凝集均可判断为阳性。当孔底形成小环状凝集,但外周边缘光滑、完整时判断可疑。颗粒在孔底聚集成纽扣状且边缘光滑,则判断为阴性结果。试验操作依说明书,在室温条件下,用稀释液将血清样本分别在u形板上稀释,并加入致敏颗粒或未致敏颗粒,静置2h,观察结果,加致敏粒子孔大于或等于1:80为阳性。
1.3诊断方法
参照卫生部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73-2007《梅毒诊断标准》做为胎传梅毒的诊断标准。其中,实验室检查非特异性类脂质抗原试验与特异性密螺旋体抗原试验呈双阳是诊断标准之一。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检验,P
2结果
2.1母亲与新生儿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比较
所有梅毒产妇标本三种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新生儿TRUST检测阳性检出率为51.2%,与母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24,P0.05)。TPPA检出新生儿阳性84例,阳性检出率为100%,与母亲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梅毒螺旋体抗原成分分为梅毒螺旋体膜蛋白抗原和内鞭毛蛋白抗原两种,膜蛋白抗原包括心磷脂抗原和类脂抗原,内鞭毛蛋白抗原包括特异性不耐热抗原与特异性耐热的多糖抗原(多糖-RNA复合物),可刺激机体产生类脂质抗原的非特异性反应素和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特异性抗体。根据检测所用抗原的不同,检测患者血清中非密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实验是临床诊断梅毒的实验室检查两种方法。TRUST作为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的代表,其灵敏度与特异性均低于以FTA-ABS、TPPA为代表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检测,但其在对梅毒感染的初筛以及观察疗效、随访和复发的辅助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梅毒螺旋体经由母体胎盘传给胎儿,可能由在孕前或在妊娠期间感染梅毒,且未经治愈的产妇传播。梅毒产妇垂直传播的概率接近100%。梅毒孕妇及随之而来的先天性梅毒,现在主要出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先天性梅毒主要是缺乏产前护理(antenatalcare,ANC)和性传播感染控制的后果。根据国外研究调查,在瑞士,相对于国际准则,在妊娠期间梅毒筛查一般不建议使用,但因此在瑞士人口中2006年到2009年间感染梅毒的育龄妇女病例大幅增加。在匈牙利,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在产前检查中梅毒的筛选检查是强制性的,以防止梅毒的发展。在我国,先天性梅毒已对新生儿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保障优生优育,保障我国人口出生质量与健康,及早的诊断、干预和治疗是基础。作为临床实验诊断科室,应当联系应用不同的检测方法,使检验结果的灵敏度与特异性相结合,因此正确地选择与评价实验室现用检测方法对新生儿梅毒诊断的初筛具有重要意义。
TRUST试验主要用于Ⅰ、Ⅱ期梅毒的定性筛查,这种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的缺陷主要包括在初级和晚期梅毒检测灵敏度的低下,和可能存在的前带反应或假阳性结果。前带反应一般在Ⅱ期梅毒患者中有1%~2%的发生率,是由于当抗体过量时阻碍了正常抗体-抗原反应。有研究表明TRUST亦可做为半定量试验观察,其滴度的变化可以很好的反映梅毒患者的预后,对梅毒患者的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例如ELISA或者TPPA较TRUST要更加昂贵,用于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患者的负担,但是可以反映患者是否曾经感染和其治疗情况。因此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与Binnicker等建议使用反向梅毒筛查算法,即自动化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如ELISA)。
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IgM抗体产生先于IgG与IgA抗体,因此IgM抗体检测可应用于梅毒的早期诊断。先天性梅毒新生儿出生早期常缺乏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难以获取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所需标本。由于小分子的IgG可通过孕妇的胎盘屏障,而较大的IgM一般不能够通过胎盘,无法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中,所以只有在新生儿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IgM抗体时,说明胎儿受到了宫内感染,自身产生了梅毒特异性抗体。所以,新生儿梅毒的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法)检测抗梅毒螺旋体IgM抗体,可获得高特异性与高敏感性的结果,是判断结果准确的方法,但该方法操作复杂费时,临床上常不使用。
本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TRUST试验由于是非特异性心磷脂抗体检查,相对炅敏度与特异性较低(51.2%与92.0%),且新生儿血清TRUST滴度与其母亲的血清滴度相比较,新生儿的滴度普遍比母亲要低,但若新生儿的滴度高于母亲的4倍,应当高度怀疑先天性梅毒的存在。TP-ELISA试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98.8%与98.0%),并且由于其酶放大效应,可使ELISA的敏感性甚至高于TPPA法,本次研究由于样本量较小,并没有在结果中体现出来,而且ELISA易于自动化、标准化,操作简单快捷,但可因抗体滴度过高而出现假阴性,因此临床高度怀疑是新生儿梅毒时需用TPPA作确诊试验。TPPA也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100%与100%),但由于其操作繁琐复杂,可应用于新生儿梅毒的确诊。一般在初筛试验中,应尽量提高其灵敏度,因此初筛建议使用TP-ELISA作为新生儿梅毒螺旋体抗体初筛试验,而不是TRUST试验。
传播学螺旋理论篇4
【关键词】梅毒;新生儿;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实验;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在我国有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梅毒的危害性和致死性仅次于艾滋病[1]。孕妇感染梅毒后可将梅毒螺旋体经胎盘传播给胎儿,新生儿感染梅毒后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几乎可侵犯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方法检测,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实验室诊断方法尤为重要。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临床标本均来自广东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门诊及住院420例新生儿的空腹静脉血(无溶血、混血及脂血)的血清。其中男218例,女202例。年龄30min至60d。
112试剂TRUST试剂盒(上海荣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TPPA试剂盒(日本富士生物株式会社);重组抗原ELISA(双抗原夹心)试剂盒(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
12方法所有血清TRUST试剂盒、重组抗原ELISA试剂盒、TPPA试剂盒。试剂盒操作均在有效期之内,严格按说明书进行。TRUST和TPPA目测观察结果;ELISA结果用酶标仪测光密度(OD值),以cutoff值为界判断结果。
2结果
三种血清学方法检测420份血清标本的结果见表13讨论
(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所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传播疾病,是一种危害性仅次于艾滋病的性传播疾病,在我国近年来8种被监测的性传播疾病中增长速度最快,同时控制梅毒对降低HIV的传播也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血液传播非常重要。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是妇女在妊娠期间感染梅毒,未经治愈,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的[2]。梅毒产妇垂直传播的概率接近100%[3]。
人感染梅毒约4~10周,患者血清中可出现抗类脂质抗原的非特异性抗体和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目前用于检测梅毒的血清学方法较多,如何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避免漏诊或误诊,可直接影响到梅毒的治疗和预防。梅毒的血清学试验方法主要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类。在我国当前大多数单位仍然采用检测非特异性抗体(如TRUST、RPR)作为梅毒初筛,这两种试验检测的是非特异性的抗心磷脂抗体,又称反应素。检出的时间要比特异性抗体约迟2周(感染后约6周)[4]。这也正是早期梅毒TRUST检出率低的主要原因;这类检测试剂成本低、操作简便,结果易读,但其检测的是非特异性的抗心磷脂抗体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其他一些非梅毒患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自身免疫性疾病、孕妇等易产生生物学假阳性,及人工假阳性[5],特异性低。但由于反应素的量可以反映组织损伤程度,因此TRUST可作为定量试验用于疗效评价,观察梅毒的治疗效果、复发和再感染。ELISA法是通过基因工程途径生产重组蛋白抗原或多肽作为抗原,将抗原包被在微孔测定板上的试验,可以同时检测IgM/IgG抗体,而IgG抗体可以通过胎盘直接进入新生儿体内。由于ELISA法酶的放大效应,使重组抗原ELISA双抗原夹心试剂敏感性高于TPPA等确证试验,而且能够自动化、标准化,尤其适用于大批量样本的测定。但如果对于早期梅毒患者,血清中只存在IgM抗体时,将会出现假阴性[6];如果患者血清中抗体效价太高时,也容易发生前带现象而导致将强阳性判断为弱阳性甚至漏检,导致误诊[7]。TPPA试验是将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原包被在明胶颗粒上,与血清中的IgM/IgG抗体特异性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在很多国家都被作为梅毒的确证试验。但由于梅毒螺旋体至今不能体外人工培养,抗原来源困难,因而TPPA试剂盒成本高;而且检测时需要多孔稀释,操作繁琐,结果都依赖于操作者肉眼来判断和解释,原始数据不易保存。但TPP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能避免ELISA法检测引起的前带现象。
综上所述,由于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原理不同,各种方法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并不都能在梅毒的不同病期检测出抗类脂质抗体或抗TP抗体[8]。而且由于新生儿胎传梅毒早期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有相当一部分患儿出生时并无任何症状。因此,为了提高新生儿梅毒的检出率,不建议单纯地使用TRUST或ELISA试验进行筛检,最好使用TRUST、ELISA、TPPA三种方法联合检测,最大限度地减少漏诊和误诊,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使患儿能够及早诊断,正确地得到治疗。
参考文献
[1]曾铁兵,吴移谋,赵飞骏,等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全血中梅毒螺旋体polA基因.南华大学学报,2009,37(6):648650.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9.
[3]万朝敏先天性梅毒流行病学现状.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2):15211522.
[4]戴玉琳,冯星对梅毒血清学研究的建议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80):505.
[5]叶应抚.全国临床检测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32.
[6]郭秀筠,郑治修,谢文峰,等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梅毒特异性球蛋白G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3):178.
传播学螺旋理论篇5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就业压力;意见表达;孤立恐惧
1研究主题与理论假设
1972年,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ElisabethNoelleNeumann)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thespiralofsilence)假说。诺依曼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一书对该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其理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首先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其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opinionclimate)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然而,对变量的不同概念化和操作化方法以及不同的检验方法可以令最后的检验结果变得相当不稳定,正如张金海教授所说,有的研究充分肯定了孤立恐惧的作用,有的为之提供了部分支持性的经验证据,还有的则得出了在某些文化情境下,孤立恐惧对意见表达根本不起作用的结论。
回顾以往学者的理论研究,发现了有很多能影响意见表达的因素,如议题的重要性、对公共事务的兴趣、议题的方向感确实、个人的行为控制感、还有文化因素的影响,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人的脸面观。本文则加入现如今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重大压力——就业。
本文在问卷中直接提出“就业压力”这个概念,通过“您现在在学校中是否感受到了就业压力”这个问题和一个0—10级量表来测量个人对“就业压力”的重视程度。就业压力的角色是作为影响个人公开发表言论的一个因素。主要是探讨这个概念在“沉默的螺旋”现象中的影响,和“对孤立的恐惧”处于同样的地位。
综上所说,在以下的理论模型中,“就业压力”作为影响因素被引入,主要是检验它对个人“表达意见的意愿”和“意见的公开表达”的影响。因此,“对孤立的恐惧”不再成为影响个人意见发表的绝对常量。最终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1)如果个人意见和优势群体的意见一致,他将倾向于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2)个人意见和优势群体意见的一致性越高,他表达意见的意愿就越高。(3)个人意见和优势群体意见的一致性降低时,“对孤立的恐惧”就会提高。(4)惧怕社会孤立的个人,更倾向于不愿意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5)惧怕社会孤立的个人,更倾向于不会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6)越多的人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实际意见的公开表达就会越多。(7)对“就业压力”的重视程度越高的大学生,他表达意见的意愿越趋向于呈现极端的方向。(8)对“就业压力”的重视程度越高的大学生,他意见的公开表达越趋向于呈现极端的方向。
2研究方法和方案设计
2.1抽样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就来自2008年12月北师大资源学院一女研究生跳楼自杀这一事件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之所以选择这一事件进行沉默螺旋假设检验,首先是因为这个议题具有社会性,轰动性,不是一个私人的事件,其次因为这个议题具有很明显的道德成分,毕竟自杀在中国一直存在一个道德问题,再其次这个议题具有其争议性,不同的学生对此各执一词,最后是这件事在学校里乃至社会上传的沸沸扬扬,是一个公众事件。
我们在上学期末12月底到1月中旬期间完成了数据收集,按照师大男女3∶7的比例发放了一共200份,其中研究生100份,本科生100份。总共收回有效样本为189份,由于这份问卷中的问题大多是有关概念、态度以及观念的测量,所以为了保证最终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在我们班发放了20份问卷作为试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改进了问卷,增强了问卷中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在最终的189份有效样本中,分布情况如下:
今年是否毕业的学生:毕业的有76份,还没到毕业年级的有112份,百分比约为40∶60。
男女比例:35∶65。
家庭月收入:共分有1000元以下到10000元以上五个级别,M=4000元-6000元。
教育程度: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48;52。
2.2测量和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考察当代大学生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态度,第三部分是大学生对于“就业压力”的调查。
使用统计软件SPSSStatistics17.0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5.0(学生版)分析数据。
我们所采用的测量模型主要使用卡方值和自由度的比值(CMIN/DF)来进行拟合程度的估计,通过这组指数的数据结果来对诺氏的假设模型和我们自己建立的加入“就业压力”的假设模型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解释。
根据非标准化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H1、H2、H3、H5、H6、H7以及H8都可以被接受,卡方值和自由度的比值(CMIN/DF)是1.694,小于2,可以被接受,由此可见我们这个模型拟合程度很好。而假设H4的显著性大于了0.05,可见在是否愿意公开对“大学生自杀现象”表达意见上,师大大学生并没有在乎“对孤立的恐惧”。“个人意见和优势意见的一致性”,“对孤立的恐惧”也由于“对就业压力的重视程度”的因素的加入而之间的关系变化了。在“大学社自杀现象”这个议题中,我们发现“沉默的螺旋”形成了,“对孤立的恐惧”影响了师大大学生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意见的公开表达。
在通过SPSS17.0软件分析,我们对于8个“就业压力”影响的具体事件进行变量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因子、最大方差旋转,最后得到两个公因子,KMO值为0.703,不是很高,说明问卷设计的还是有提高的空间,鉴于时间问题没有办法再重做了,所以只有使用这套问卷。
在先前用AMOS5.0(学生版)所做的结构方程式检验结果来看,“就业压力”因素对个人意见发表的影响是显著的,关键点在于“个人意见和优势意见的一致性”与“对孤立的恐惧”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034;“对就业压力的重视程度”与“对孤立的恐惧”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78;可以看出很明显“就业压力”因素与“对孤立的恐惧”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且“对就业压力的重视程度”和“发表意见的意愿”以及“公开的意见表达”之间的权重分别为0.12和0.450,这就可以看出对于“就业压力”越重视的学生,表达的意见也就越高,而且实际公开内容也越多。
3结论
研究到此为止已经较大程度上检验了依据“沉默的螺旋”理论建立起来的基础理论模型,而且很明显地看出在“大学生自杀现象”这个议题上“沉默的螺旋”所揭示的传播现象。而且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了如果单纯的按照诺依曼的基础模型假设的话,正如张金海所说,对意见表达的概念分解有利于对沉默螺旋理论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整合、支配的方式,还是服从、逃避或妥协的方式,很可能受到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的这项研究就是对沉默螺旋的实证研究结合多维的社会文化因素所进行的进一步考察。既然生活中存在这样的传播现象,而且现如今大学生在发表意见时也会有这样的心理,那我们今后还要继续研究并发掘证实出更多的影响个人意见表达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金海,周丽玲,李博.沉默的螺旋与意见表达——以“抵制家乐福”事件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9,(1):45.
传播学螺旋理论篇6
【关键词】TPPA;TP-ELISA;TRUST
TRUST试验,顾名思义,就是用正常牛的心肌的心类脂(Cardiolipin二磷酸酰甘油衍生物)作为抗原,不能用螺旋体作为抗原代替,以此来测定病人血清中的反应素(非特异性抗体——抗心磷脂抗体)。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初步筛查梅毒螺旋体感染情况。反应素在初期梅毒病灶出现后1-2周就可测出,因此在二期梅毒滴度最高,然而三期梅毒较低。因此所用抗原不具有特异性,但是除梅毒病人外,一些非梅毒疾患也可暂时或长期地存在反应素。
梅毒syphilis是指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VD,STD)。其中以性途径传染为甚,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把它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以及潜伏的梅毒。梅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乙类防治管理的病种。故而是一种感染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梅毒的阳性率有所增加,形势十分严峻,合理的梅毒筛查、和对妊娠梅毒进行规范的治疗及随访,应引起关注。有针对性地开展孕产妇梅毒天性梅毒发生。而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孕产妇100%预防和控制工作,梅毒母婴垂直传可以引起不良妊娠后果。阳性的孕产妇大多数是无法跟踪治疗和随访,她们不愿意让他人知道。有的产妇是住院检查才知道得了梅毒的。近年来有发病持续上升趋势为评价不同检测方法的适应意义,为更好地做好孕产妇的梅毒防治工作,分别对来我院免费筛查的孕产妇进行了梅毒常用的TP-ELISA,TPPA,TRUST,三种方法检测.并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现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
1.1检测对象自2011年6月以来到我院免费梅毒筛查的孕产妇3600例。
1.2检测仪器微量震荡旋转仪、KHST-36酶标仪、KH96W型洗板机。
1.3检测试剂TRUST试剂(英科新创),TP-ELISA(英科新创),TPPA(日本富士)。
1.4三种检测方法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2结果
2.13600份样本TP-ELISA检出29份,检出率0.81%。阳性样本再用TPPA和TRUST试验检测,其中TPPA阳性28例,TRUST阳性22例。3讨论
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TPPA是以梅毒螺旋体为抗原检测血清异性抗体。其特异性和敏感性高,而且干扰因素少。试剂稳定,批间差小。是目前公认的确证方法,但结果判定靠肉眼观察,较主观,又不能保存原始结果,也难实现自动化。
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以梅毒螺旋体抗原包被聚丙乙烯板,再加入待检血清以及酶标记抗原,形成双抗原夹心,同时检测IgG和IgM抗体。少数试剂采用间接法,使用酶标记抗人IgG或IgM,分开检测IgG或IgM。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而且价格较低,并适合于对大量样品的筛查可实现操作的自动化、客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