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例(12篇)
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篇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的意见》(陕政办发〔2019〕36号)精神,加快推进新区养老服务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一)加强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建设,在新城层面建设一院(社区嵌入式综合福利中心),在社区建设一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居民小区建设一站(养老服务站点),形成立体复合型养老服务网络。新建住宅小区严格按照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老旧小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标的,要通过回购、租赁、改造等方式补足。到2022年基本实现新建居住区及老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90%以上覆盖,到2023年力争覆盖率达100%。(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永久保留村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鼓励各村新建或利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闲置校舍等集体设施改建农村互助幸福院,并高标准配套设施设备。探索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到2023年每个新城至少建成1个,负责向有服务需求且无精神病和法定传染疾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高龄及其他生活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并对辖区内农村互助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等进行工作指导。因地制宜、多点布局邻里型、家庭式”小型养老服务站点,扩充农村养老服务的末梢供给,方便老年人就地就近接受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持续推动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配置,纳入新区国土空间规划中管控,严禁利用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加快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到2022年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全部投入运营,且社会化运营率达到100%。新区兜底型养老服务设施通过各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进行保障。大力引导优质连锁型养老服务机构参与新区中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健康养生养老为特色的康养综合体等高端项目规划、招商和建设,扶持以健康养生养老为主的特色街区建设,到2023年至少在沣东新城建成1处养老服务康养综合体项目(红光路老年公寓)。(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四)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发展
统筹协调医疗设施与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专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卫生室、门诊部。到2022年,新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80%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五)积极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结合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推动养老、保健、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支持各新城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广智能产品应用,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点餐式”的照料、医疗、家政、送餐、旅游、体育、文化、物流、监护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鼓励智慧养老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农村独居、空巢、高龄、失能老人家庭安装呼叫器,着重为农村困难老人提供紧急救助、临时帮扶等服务。积极推进养老智能产品进家庭,增强老年家庭的风险防控能力。(责任单位: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二、加强制度支撑
(一)健全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
建立政府购买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目录清单,逐步将困难老人探视巡访、家庭照护床位、上门助浴、助洁、老年人能力评估、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技术培训、上门指导与喘息服务、日间照料中心运营、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营、老年协会运转等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清单,明确服务对象、内容、标准与提供主体,保障新区老人享受标准化优质养老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代缴政策。加强基本养老保险与低保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增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防贫减贫功能,建立激励约束有效、筹资权责清晰、保障水平适度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三)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
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加强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在保险经办、保障水平、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衔接。优化门诊慢性病、门诊特殊病相关政策,逐步增加基本医保门诊慢性病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适时推行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保障。积极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有益补充作用,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拓展长期照护保险的资金来源渠道。(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放宽行业准入门槛
支持养老服务业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行备案管理;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在其登记管理机关管辖区域内设立多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服务网点,并向属地民政部门报备;对申请设立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优先登记。(责任单位:新区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二)完善扶持政策
由新区人社民政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全面清理养老服务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制定出台新区《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措施清单》,在资金、土地、税费、融资、物业费、水电气暖等方面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税务局、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深化医养结合融合发展
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机构医生到养老机构定期坐诊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务室或配备专职医生与护士,并实行备案管理。搭建医养联盟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医疗服务。整合社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推进医养服务向社区延伸,建立老年人体检、查询、慢性病管理和家庭医生巡诊的社区(村)医养结合工作机制。到2022年,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强化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开展老年病综合治疗和健康指导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实施养老服务综合监管
制定养老服务责任清单,在养老服务领域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制度全覆盖。建立健全联合奖惩机制,成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行黑名单制度,常态化开展老年人产品和服务消费领域侵权行为专项整治,并形成长效机制。(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发展改革局、公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四、提升服务质量
(一)促进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实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常态化督导养老机构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推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全面落实。建立专项奖励,支持养老机构通过开展标准化创建和星级创建,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在养老机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通过兼并重组、输出服务技术和品牌等形式,发展跨区域综合性养老服务集团。(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各新城)
(二)探索推进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
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加强对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的扶持,提升家庭照护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加强与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衔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老年照护需求评估,评估等级作为申请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的依据。(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加强老年人关爱服务
将就医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司法服务、行业服务、公租房与危房改造等项目纳入老年人优待范围。持续实施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加快推进新区范围内老年人优待证”网上办理,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尤其是慈善组织面向老年人提供各类关爱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四)健全养老服务评估机制
建立并实施老年人能力和需求评估、养老机构等级评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估、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等机制,及时公开评估评价结果,并作为日常监管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五)积极培育为老服务社会组织
大力培育发展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提供养老服务,鼓励促进社会慈善爱心与养老志愿服务资源参与新区养老服务。将养老服务品牌纳入西咸新区服务业品牌建设规划,到2025年培育打造至少10个具有全国或全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品牌项目。(责任单位: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人社民政局、招商局,各新城)
(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养老服务领域创业就业,建设新区养老护理员管理系统,在新区层面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薪酬制度与岗位补贴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住房、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政策支持,引进新区养老服务业所急需的人才到新区就业创业。到2023年,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不同类型老年人比例以及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全面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在新区建立养老服务综合人才培训基地,在各新城探索建立实训基地,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纳入新区创业就业培训体系和职业教育规划,加快培养老年教育、医学、护理、营养、心理、社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队伍培训机制和继续教育制度。逐步扩大养老人才培训范围,将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人员、慈善养老人士、养老服务志愿者、农村互助幸福院工作人员、老年协会骨干分子等纳入培训范围,全面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素质,到2023年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建立养老服务队伍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组织部、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区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将养老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实施。新区人社民政局要牵头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由新区分管委领导召集,定期检查、通报工作进展,及时协调解决养老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确保各项任务按期落实。各新城要把养老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各方资源,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养老服务发展。(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二)加强信息公开
各新城都要公开辖区内养老服务通用政策、业务办理、行业管理、服务资源、标准规范等基本数据信息,并逐步增加养老服务设施评估结果、养老公共服务清单等事项。新区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监测分析与发展评价机制,加强行业发展统计监测工作。(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三)强化资金扶持
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于人体健康的定义:不仅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更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完好与健康的状态。相比之下,我们周围很多人实在很不幸。来自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2012年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8%,患病人数将近两亿人。按照13亿余人计算,每年增加1000万人,增加的速度是相当之快的。糖尿病患者9240万人,10多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其中,1亿4千万人的血糖还在增高。心脑血管疾病超过两亿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在每年中国死亡人数中,慢性病的比例占到了85%。
依赖单位一年一次的传统体检,已经有太多“悔之晚矣”的病例。毕竟,传统体检虽然能告知疾病患者及时就医,但对于还未到达疾病状态的亚健康群体,单纯的体检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在大数据时代,传统体检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转变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也与国家提出的“关卡前移,重心下移”的号召是相呼应的。种种迹象呼吁:“智慧健康管理时代”尽快来临。
何谓“智慧健康管理”?通俗地讲,就是运用信息和医疗技术,在健康保健、医疗的科学基础上,建立一套“私人订制”式的健康服务,帮助健康或亚健康人群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降低风险,远离疾病;而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则通过电子预约,尽快安排就医。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通过搜索引擎第一时间获悉流感病情”、“在地毯内安装内置感应器及时获知家中老人身体情况”……这些都是《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对智慧医疗的形象描述。目前,大数据在临床诊断上(病人的数据分析、医疗数据的透明性)、在远程监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以美国为例,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2014年美国病人的病历将全部实现电子化。
在我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智慧医疗也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在福建,用手机登录“沃健康”或是登录fj12320网站,轻松预约福建省公立医院专家号,省去排队烦恼;打电话就能寻医问药、进行健康咨询和心理辅导;在手机客户端上就可以查看个人健康档案并进行症状自查。而在浙江省宁波市,2011年就了《关于推进宁波市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通知》,积极开展数字化医院建设。
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篇3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思路与方法黄景彬,赵长赢
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现代研究进展胡光宏,唐福康
尫痹安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张席云
宣肺解郁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祖丽华,秦玖刚
三棱莪术汤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40例赵晓威,尚尔寿
支气管哮喘60例的穴位敷贴治疗与护理总结任换新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0例总结刘冰
加味鸡鸣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6例临床观察王柏青
溶石汤治疗泌尿系统结石78例唐刚元
三仙汤治疗婴儿湿疹28例何金波
中医肿瘤学的文献分析方东行,徐敏
原发性肝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研究张红,曾柏荣,陈孟溪,朱梅菊
通颈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1例临床观察王海鸥
橡皮筋牵引法在指屈肌腱Ⅱ区修复中的应用张霞
春卡灵丸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临床研究谢文军,姜尚平,谢艳军,谢爽,谢宇宙,黄建良
逍遥散加减治疗球后视神经炎12例刘春林
荷叶、莲子心化学成分的薄层比较分析翁榕安,邓文艳,李顺祥,罗明,李建祥,李铁光,谭少军
茯苓对药的临床应用王贵英
中药治疗静滴地塞米松所致顽固性呃逆2例张惠新
针刺与脑复康穴位注射为主治愈超早期重度脑瘫1例王军英
发挥工会优势做好医院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赵仲展
浅谈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疏导方法杨晓茹
新形势下发展中医药成人教育之我见严谨
皮肤外科给"邪毒"找出路的途径和方法欧阳恒
气虚血瘀和益气化瘀法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和意义尤昭玲,王若光,付灵梅
中风急性期证治五法邹家宁
细胞凋亡及中医药相关性的现代研究进展何明大,张东山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进展李群林
茵陈蒿汤治疗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刍议嵇明亚
中医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6例报告吴磊
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6例临床观察胡先发
复方丹参液佐治脑出血36例报告黎剑,邓泽洪,彭建科,周挥信,黎开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肠炎125例丁平秀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50例疗效观察龙焱
辨证治疗药源性皮疹30例报告万金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胆汁瘀积症31例周宇
金败毒胶囊联合激光治疗顽固性尖锐湿疣45例总结张智勇
浅谈针灸在防治老年性痴呆症中的应用贾成文
针刺协调肌张力平衡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64例临床观察章薇,刘智,刘伍立,赵艳玲,李金香
眼针体针并用治疗面肌痉挛50例总结唐智斌,潘达
推拿联合旋磁治疗小儿肌性斜颈26例王军英,易慧娟,肖艳菊
655例骨折临床流行病学分析张东海,田华咏
加料膏外敷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60例临床观察毛梓青,杨少锋,辛晓春,刘定安
中药缓解眼科运用激素出现副作用54例临床观察谢文军,姜尚平,冯建华
灭湿搜风痛胶囊长期毒性研究石海澄,梁建国,陈子渊,田洪,雷久士,李观林
一种猪苓的掺伪品的鉴别沈正香
球后视神经炎1例治验陈剑
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中医医院政工队伍朱佳华
建立教学模拟医院,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杨仕云,成战鹰,谭德纯
中医皮肤科中的直观论治法欧阳恒
西红花膏的主要药效学研究周建华,孙之镐
肾乐冲剂对阿霉素肾病大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盛丽先,叶庆,张琦
平肝冲剂的制备与临床应用朱庄松,钟海柱,林建昌,陈仁岳
析《内经》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则--中医古代心理疗法理论探讨熊继柏
中草药钙通道阻滞剂对非心血管系统作用的研究进展杨迎欣,刘英姿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脑出血44例刘相国
益气定心汤治疗冠心病心气虚证30例邵丹珂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性脑病50例符应成,鄢新华
胃十二指肠球部糜烂30例临床疗效观察张应文,张冠群
养阴活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4例邓文斌
微波联合中药治疗胃息肉30例唐付才,王小芳
归桑止嗽散治疗咳嗽51例丁道猛
中西医结合治疗蛋白尿32例肖启俭,欧阳永红
清利补肾活血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46例吴少英
运用张海峰教授化石通淋汤治疗泌尿系结石56例沈新元
自拟排石袋泡剂治疗泌尿系结石55例刘世雨,文章
解痉通淋法治疗泌尿系结石36例何晓翔
清浊饮为主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34例岳琼辉,刘文奇
黄虎汤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42例临床观察廖树琪,毛德文
逍遥散伍用降糖药治疗Ⅱ型糖尿病146例疗效观察周小铁,彭永
冬灵降糖胶囊治疗Ⅱ型糖尿病60例临床总结袁力
补肾降糖汤治疗Ⅱ型糖尿病47例李仁桂
玉清抗宫炎片治疗宫颈炎120例临床总结顾林祥
活血止痛合剂治疗软组织挫伤56例雷庆良,陈新联
小针刀加封闭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64例余健
祛痹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3例周金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膝关节炎伸直位强直型33例临床报告杨巍,陈卓夫,丁寿勇
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2例报告向军云
中西医结合治疗泪液缺乏性干眼症王宁
点刺隐公线治疗下肢瘫痪150例疗效观察刘智,李金香
非药物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周知明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降脂口服液中四羟二苯乙烯苷的含量郭维烈,李建祥,谢昭明,李顺祥,朱如彩
HPLC法测定清热口服液中葛根素的含量张宇靖,张勇,王吉惠
利尿排石合剂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武庆媛,蔡永,王湘波
整体护理中健康教育所存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李芸
一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护理傅东云
水肿病组方用药规律探析李美珍,周文华
略论《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之方药特色尹香花,申玉华,尤昭玲
薄层扫描法测定参芪脑清颗粒的黄芪甲苷含量刘安球,李建萍
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中风脱症合并多脏器衰竭邵义泽
《金匮要略》之水气病述要吴爱华,张凤娥
试论瘀血的证治庄德成,庄德治
脾虚实质研究概述张凤娥,瞿岳云,刘文娥
温病卫分证实质研究述评艾碧琛,赵国荣
中医药外治法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研究进展丰哲,卢敏,姚共和
NO、NOS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中药针灸治疗的概况王超,常小荣
中药降脂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概述刘浩然,田育望
复方丹参滴丸联用心得安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6例临床观察魏瑜,桂若虎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十二指肠溃疡36例刘良福,王犇
升陷活血汤治疗老年冠心病140例疗效观察张玲军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恶化型心绞痛30例小结林洪彬,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30例周马英,郁晓群,许波良
加味鱼百止嗽方配合西药治疗慢支急性发作76例肖淑梅,李庆
辨证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唐刚元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头部内伤53例临床观察彭基刚
清癜汤治疗紫癜性肾炎20例临床观察程纬民,蒋文明
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25例临床观察王爱蓉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200例临床分析贾光菊
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96例临床观察匡丽君
妇女乳腺增生病的治疗体会张加云
补肾疏肝法治疗弱症40例临床观察庄天衢
消痔煎剂坐浴治疗痔瘘术后并发症482例观察黄立功,秦素娥,丁爱萍,田运培
硝黄洗剂治疗嵌顿痔116例疗效观察李忠海
口腔炎喷雾剂治疗儿童疱疹性口腔炎42例疗效观察降颖
针刺加牵引及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180例谭慧
针刺与西药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09例王应军
四针组合套夹板治疗胫腓骨骨折54例临床观察汤芳生,李兴平,曾文胜,谷志忧,罗庭云,黄庭山,黄劲松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折398例熊景华,李国安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粗隆骨软骨瘤1例报告马卫东
对挟挤合手法治疗儿童股骨骨折46例小结杨军青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几点经验教训向明清
YAG激光配合中药保留灌注治疗鼻泪道阻塞362例临床观察陈浩,屈娅婷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术后30例小结蒋新元
中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53例小结曾雨辉
谢康明名老中医角膜翳障证治经验谢文军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选择及评介陈旭军
罂粟膏的临床运用简介孙绪萍,杨春红,孙玉梅
术后康复治疗对膝关节僵硬功能的影响李风梅,谢慧清,詹瑞森
扶正护理法预防脑卒中肺部感染121例疗效观察张普丹,潘杰英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护理肖桂英
湖南省中医专科建设成绩斐然杏华
提高我省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对策探讨袁长津,郭子华,李凡成
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刍见彭述宪
中医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病因病机浅析王维祥,吴云川,刘征堂
李国衡教授对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辨治体会卢树昌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中医诊疗指南(摘要)(二)中华中医药学会
参麦注射液佐治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33例临床观察胡又专
自拟降糖饮治疗2型糖尿病60例临床观察周顺良
升华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2例小结焦志海,杨晨曦
疑难杂症辨治思路与临证举隅舒民军
胃苓汤加减临床应用举隅邵亚辉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50例临床观察章慧
斑蝥素乳膏配合激光治疗尖锐湿疣35例临床观察刘卫
三步整复法治疗Ⅱ度胫骨髁骨折21例临床体会黄广平,林学波,陈民
生骨胶囊治疗胫腓骨干骨折42例小结周哲其,赵荫林
硝酸甘油油膏治疗早期肛裂60例临床观察曹晖
大补阴丸在血证中的临床运用举隅王兵
中医药治疗结肠肿瘤1例李开蕤
开展在职护士职业素质修养与礼仪培训的探讨(一等奖)熊惠兰
化脉酊外敷治疗化疗药物性静脉炎临床观察(一等奖)刘晓彩,曾泽民,李月娥,黄琛
消炎散治疗静脉炎15例体会(三等奖)胡春花
浅谈情志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康复的影响及心理调护(优秀奖)魏晓春
中医药配合饮食治疗老年性带下病体会(优秀奖)戴菊良
急腹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护理蒋谷芬,廖利军,罗香姣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护理体会刘利华,郭娅星
如何避免或减轻中药在肝病治疗中的毒副反应杨彤,褚裕义
浅谈百合科植物薤Alliumchinensis的开发与利用文惠玲,汪冶
痰证实质研究概况与展望徐征,吴承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治疗及实验研究现状张晓,黄桂成
骨质疏松症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袁勇,钟卫军
前臂中、下1/3双骨折国内外治疗进展罗令,孙晓峰,杨锦华,李义刚
鬼箭羽研究现状考彭学著
中药枳实研究概况王文凯,甘晓兰
浅析中医医院发展与专科专病建设的关系贺执茂
浅谈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建设袁传爱
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周芳,葛文蕾,杨媚月
甘泰康胶囊护肝作用人群试服试验分析唐细良,胡怡秀
二甲克痒丸抗变态反应作用的实验研究樊永蓉,罗文辉
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篇4
Abstract:UsetheIOTsensornetwork,tocompletetheelderlyhandringhardwaresystemandsoftwaresystemdesign.Hardwaresystemhasahighcostperformance,competentforthemonitoringandpositioningofthefunction.Thesoftwaresystemcancollectsensorreal-timemonitoringdata,establishcompletepersonalhealthinformationdatabaseincludingbodytemperature,bloodpressure,bloodglucose,electrocardiogram,sleep,movement.Tocompletethewisdomofmedicalcare,andthenrealizethewisdomoflife,intelligentlife,enhancethewell-beingoftheelderlylivingindex.
关键词:物联网;老年人健康;手环;系统设计
Keywords:InternetofThings;elderlyhealthy;handring;systemdesign
中图分类号:U116.2;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099-02
0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老龄化己经成为了二十一世纪全球性问题。《中国统计年鉴2015》报告指出,2014年末,我国65岁上人口数量达1.38亿,占总人口比例10.1%。2015年到2022年为高速增长期,预计到2022年,我国老龄人口数量达2.5亿,占总人口17.6%,到2053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4.87亿[1]。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这也是国家放开二胎生育政策原因之一,老龄化社会势必影响国家长久政策。
国家卫计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慢性疾病患者己经超过2.6亿,由慢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5%左右。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有也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医疗费用通常比较昂贵,一旦发病,便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老年人往往是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他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中青年人,如果仅仅依靠医院或诊所对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既容易浪费医疗资源,又对患者身体健康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实时动态体征生理参数监测一方面可使这些慢性疾病患者,随时随地了解自身身体状况,一旦某一重要体征生理参数出现异常可及时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仅大大提高了康复的几率,更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对于老年人健康养老,身体自查,预防慢性疾病发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2]。
因此,如何方便、准确、低成本地实时监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态而不限制他们正常的日常生活,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医疗保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现有的健康监护系统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首先,传统健康监护系统的监测设备体积庞大,接线繁杂,一个功能模块产生功能故障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其次,传统的健康监护系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监测对象的移动,严重影响了监测对象的日常生活。再者,传统的健康监护系统柔性相对较低,监测对象无法自由选择使用监测系统中某一种或几种监测单元监测相应的生命体征,而且数据传输多为被动传输。最后,传统的健康监护系统中用户或者其家人无法通过移动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实时了解用户的当前身体状态。因而传统的健康监护系统己经不适合现代家庭健康监护了,特别是对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的长期动态实时监测[3]。
随着互联网通信以及物联网传感设备长足发展,远程医疗监护为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医疗监护方式,它包含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现代医疗技术,可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的医疗监控服务。
因此,文章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老年人健康可预警穿戴手环系统,通过该系统监测老人身体日常生理值,一旦出现问题,及时预警提醒老人与监护人,切实做好老人的人文关怀。系统应用模型如图1所示。
以上模型中的核心为预警手环,文章主要对该手环进行系统设计,解决上述矛盾。包含两大块:硬件系统设计与软件系统设计。
1硬件系统设计
通过对老年人、医生、监护人的大量访谈与调查,手环必须实现以下功能:
①医生方面,需要老人心电图监测,心率监测,传输血压、血糖数据、睡眠监测等;
②老人方面,有运动管理、久坐提醒、用药提醒、喝水提醒,手环显示字体大、易于使用、一键SOS、收音机等;
③监护人方面,需要定位、电话、短信、跌倒预警等。
1.1外观设计
外观屏幕为2英寸触摸屏,完全实现大字体显示,方便老人阅读并进行相应功能调用使用。侧边包含开机键与一键SOS功能实现紧急呼救,如图1中监护手环所示。
1.2硬件核心设计
考虑到功耗及以上需求,硬件核心系统包含各类监测传感器、微处理器、电源模块、通信模块、其他模块等。
①传感器方面综合考量,采用合肥华科电子的HKD-10A+心电传感器与HKT-09A体温传感器。该心电传感器(电源3-6VDC、电流
②微处理器方面,考虑到使用功能以及处理速度采用联发科MTK6582,支持GSM\WCDMA等多种网络制式,功耗低,实现GPS定位,蓝牙传输等。可安装Nano-SIM卡,实现通信与数据传输功能。
③电源模块方面,考虑到手环待机,故供电电池采用锂电池充电,参照2英寸屏幕占比,锂电池容量可在300-400mA左右,参照CPU、传感器、通信、数据传输等设备功率及损耗,可实现5天左右待机,连续通话6小时。
④跌倒报警模块,包含速度计、磁力计、陀螺仪等运动传感器等。
⑤其他模块方面有收音机模块,外观材质、腕带等。
2软件系统
由于物联网的飞速发展,物联网传感器功能不断提升与体积的大大缩小,为可穿戴手环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软件方面,Android系统其开源性,市场占有率远远超过其他操作系统。故本系统采用Andriod平台进行软件开发。软件架构如图2所示。
开发软件为Eclipse,在安装Android开发平台前,首先安装Java环境的JDK,建议选择版本JavaSE8.0(1.8.0)。安装好Java环境后,安装AndroidStudio的开发套件,打开Eclipse就可以进行APP开发。通过软件系统与物联网传感器形成可穿戴设备,测量人体的血压、体温、血糖、心电图、心律等健康指标,利用电话数据通讯,随时随地人体健康监测,数据可通过保存在云存储上,就医时能够方便医生调阅参考[5]。
软件系统开发应把握以下原则:
①界面简单。
由于使用对象为老年人,界面必须做到简洁,字体显示适中,适合翻阅。
②预警设置能够根据个人健康需求实现个性设置。
比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成年人的正常血压是90/60-139/89,理想血压小于120/80,达到或超过140/90为高血压,130/85为高正常血压或临界高血压。而高血压老人会常年高于150,所以报警参数设置功能就是让用户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报警设置,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③实时监测数据准确,数据传输快捷。
进入任意一个子模块,用户可以选择需要的历史数据,查看某一时间段平均测量值的曲线。例如心律、血糖、血压等。
④一键呼救SOS。应能够同时给多人发短信提醒,以免造成救援延迟。
⑤快速与准确定位。GPS定位的同时实现基站定位,使得常规误差不少于20米。
3总结与展望
总之,在设计时,需要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征进行硬件、软件的综合设计,尤其注意老年人使用感受,以免造成使用困难。外观材质腕带方面也要考虑不同老年的需求,通过在肌肉感官、温度、颜色光泽等方面予以考虑,综合传递出柔和、温暖信息,增加老年人舒适度与满意度[6]。依靠成熟的物联网传感器通过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建立完备的个人健康信息数据库,一方面可以将用户信息保存在云端,解放预警手环的存储限制,另一方面可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真正实现智慧医疗,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广泛的个人定制服务和智慧服务推送业务,继而实现智慧生活、智能生活,提升个人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季晓莉.应对老龄化:医疗怎么结合[N].中国经济导报,2016-1-8(A03).
[3]王林.基于无线体域网的远程健康监护及其应用决策方法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1-4.
[4]ShahinFarahani.ZigBeeWirelessNetworksandTransceivers[M].Newnes,2008.
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篇5
目前不少城市启动了智慧监看保障体系建设。2011年宁波出台了《关于推进宁波市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通知》。作为“智慧浙江”和“智慧宁波”建设的重要试点项目,“十二五”期间,宁波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以“方便群众、优质共享、提升治疗、保障健康”为主要目标,以处理好“医医、医卫、医患、医管”四大关系为导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各类卫生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
数据共享互联互通
宁波以“万兆骨干、千兆到县、百兆到镇、十兆进村”为目标,打造了一张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的互联互通网络,为医疗信息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11个县(市)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8家市级医院和疾控、妇幼等公卫机构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截止2015年,平台共采集患者基本信息2456万,挂号数8241万,处方数7647万,收费信息1.75亿,住院登记113万次,1051万的检查数,26110万次的化验报告,建立了685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的集中共享,为打破医疗信息孤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同时,宁波坚持以患者主索引为核心,利用智慧健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提升智慧健康数据质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看病费用。2015年全年数据对账短信365万次对账率达95%以上。
为处理好“医t、医卫、医患、医管”四大关系,宁波建设了宁波市医卫协作平台,通过整合区域内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打破行业、部门、单位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大协同,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并覆盖了市级8家医院及海曙、江东、江北三区的医疗机构的医生诊间,实现了合理用药、重复检查、重复检验、反复就医4大“智能提醒”,协助医生更好地开展诊疗服务。全市诊疗信息提醒累计超4000万次。此外,阳光医保“智能提醒”也实现了居民医保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
此外,居民健康档案包含了居民健康基础信息、公卫信息以及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形成的历次诊疗信息、健康体检信息、疾病管理信息等内容,为居民跨医疗机构就医提供了信息保障。在患者就医过程中,医生在获得患者授权的前提下可快捷地调阅其个人健康档案,以便充分了解患者的健康信息,更好地诊断病情。目前,宁波全市范围内所有医疗机构都可以共享调阅电子健康档案,累计调阅超过1000万人次。
同时,宁波已建成区域影像中心11家,区域心电中心9家,区域临床检验中心6家,区域病理中心3家,全面提供诊断、指导、交流和教学等服务,基本建立了全市医疗检验检查结果的互认机制。一方面协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了诊断能力;另一方面,市民在当地社区医院可以享受到大医院的同质化医疗服务。2015年,仅宁波鄞州区区域影像中心一年服务就达51万人次,其中纠错约5200人次。宁波在全国成立的首家区域病理中心将出具病理报告的时间从之前的7天缩短到现在的3天,有效提升了病理诊断效率。
便捷服务轻松就医
为了让公众有更便利的就医环境,在医改的大框架下,不少地区都推出了自己的方案。就浙江宁波而言:推进“多渠道”预约挂号、诊间结算、医保异地“漫游”、“医院通”等都是方便就医的好帮手。
目前,宁波市民可通过电话、门户网站、手机APP、微信、数字电视、医生工作站等多个渠道获取预约挂号服务。目前,预约挂号提供全市70家医院4900多名专家的预约挂号服务,分时段预约挂号也将逐步实现市级医院门诊科室的全覆盖。据统计,市民通过预约挂号比传统的现场排队挂号节省了15分钟以上,预约挂号日服务量高峰日突破1.6万人次,2015年总计服务498万人次。
在诊间结算方面。门诊医生在完成诊断后,可以利用市民医保个人账户余额,直接在诊间完成诊疗、检查、药品等费用结算,极大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次数和时间。据统计,自开展医保患者诊间结算以来,每人仅在排队上就减少了30分钟,就医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同时,宁波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等20家医疗机构成为浙江省医保异地就医结算“一卡通”定点医院,居住在宁波的省内其他地区医保参保人员在上述医院就医刷卡可实时结算。宁波医保参保人员在省内其他地区150多家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医院看病、配药都可以直接刷卡结算,免去了“费用垫付、报销跑腿”的众多麻烦。
宁波一系列便捷就医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和再造了就医流程,营造了更加良好的就医环境,显著地改善了居民就医体验,与以往传统就医方式相比较,市民挂号、诊治、缴费、取药等时间总计减少了45分钟以上。
模式创新带来新体验
近年来,宁波以破解医改难题、创新健康服务、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健康医疗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实践“云医院”、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等健康服务新模式,着力重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塑更为合理的就医流程,实现根更为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2014年9月,宁波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云医院”,2015年3月,宁波“云医院”正式启动运营。宁波“云医院”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医疗咨询、网上诊疗、健康教育及健康干预等功能的远程医疗服务与协作平台。2015年7月,宁波“云医院”的线下实体机构正式揭牌开业,标志着宁波“云医院”O2O协同平台的全面贯通。
目前,宁波“云医院”签约的专科医生、家庭医生已达1000余名,线上共开设了高血压、糖尿病、心理咨询等13个“云诊室”,初步实现了四大功能:
不出户看云医。签约居民可享受家庭医生线上线下服务;妇幼健康开启云端诊疗服务;医院云诊室、线上云诊室让居民足不出户看云医。从线下服务延伸到线上服务,并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就医,尤其是复诊的慢性病患者。2016年2月底至4月底,江东区试点共完成药品配送服务1210人次。在江东区三个社区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利用“云医院”平台,开展了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的网上随访、网上随诊等服务。
方便看名医。利用“云医院”平台,搭建“网上医联体”,促进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格局。同时,“云医院”还与上海、北京等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业务,让居民不出社区、乡镇看名医。截止2016年9月,江东区试点已完成450余人次的远程会诊。
打造公共卫生“云路径”。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切入点,宁波“云医院”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提升妇幼保健服务内涵;充分利用区域卫生信息资源,通过对健康档案数据和健康评估问卷的深度挖掘,为重点人群建立健康评估模型,出具年度个人健康评估报告,使重点人群定期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现健康自我管理。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要切入点,宁波“云医院”推出智能血压仪、血糖仪等,及时进行慢病干预,确保慢性病管理精准和有效。截止去年9月,已完成血压监测3015人次。
宁波“云医院”不仅放大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而且助推了现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就医模式的重构,作为宁波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成果的应用和深化,是“互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生动实践,引领了医疗健康行业新发展。
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1篇6
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医学影像科行政主任
我觉得RIS最大的功能首先是安全、稳定,这是最重要的,第二个可拓展开放,可以嫁接很多功能进去,让它有不断更新优化的机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工具,绝对是一个强大的工具,我们要把工作融入系统,把管理融入系统,不要把传统的习惯带进去,要真正地靠信息化解决问题。
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以下简称“公利医院”)是一家二甲医院,位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生活区,服务周边大概120万居民,临床医技科室34个。影像科现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下设14个标准化机房,已达三甲医院影像科配置要求,是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基地,宁夏医科大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目前全科共有医、技、护人员41人。影像科建成统一PACS/RIS系统,将临床病史,各类医技检查结果与影像资料实时互联,实现全院资源共享及影像科全面数据化,信息化。科室年均完成各类影像检查23万人次,初步形成急危重症影像、心脑血管病影像及各类急危重症患者介入治疗为特色的院重点学科和学术平台。
一个政策机遇
有些事业是从一件看似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开始的。对公利医院医学影像科的行政主任黄丙仓来说就是这样。
2008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建设“智慧浦东”,医院信息化建设成为政府这个大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二级医院里拔尖儿的公利医院从2010年开始申请“智慧医院一期”的建设经费,希望能借这次东风让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起来。
2013年4月,“智慧医院一期”项目申请成功。在公利医院信息科科长丁志宏看来,一期的主要目标是要使业务流程基本上都实现数字化,以提高医院运转效率,促进医疗安全。
到2014年10月,公利
医院用一年半的时间,让医院信息系统经历了一次“大换血”和“重生”――HIS系统,RIS系统,PACS系统,LIS系统,EMR系统,OA内网系统,门诊“一站式”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医院决策系统等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这次由全区而及全院,进而深入影响到医院各个业务科室工作流程的“智慧体”建设中,黄丙仓从一开始的局外人,慢慢成为自己所在科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建设者。
两回思考
政策只是提供了一个机遇,能抓住并使之实现的是有心人。
医院的“智慧医院一期”项目开始启动后,黄丙仓开始对自己科室的系统动起了脑筋。一个医院如果有几千张床位的话,放射科有几十台机器在忙,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及终末质量的管理必须要靠信息化。
黄丙仓的第一个思考是,放射科工作的首要重点是什么?
黄丙仓:影像质量连续在上海市72家二级医院中夺魁靠的是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有机结合,这其中管理是一条线,串起了其他三项,换言之,科室要想做出成绩,首先要做好管理。我们有两个管理思路,一是长效管理,二是“双精化”管理(精细化,精深化)。长效管理要靠制度、岗位职责及检查常规,要责任到区域,责任到岗位,责任到人,并与奖惩和绩效挂钩;“双精化”管理则要不断追求影像检查技术精深化,医疗安全、服务、质量、管理及绩效精细化,持续优化影像服务流程及就医体验。
黄丙仓的第二个思考是,放射科的管理怎样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
黄丙仓:影像科2013年总检查人次约23万人次,整个费用3000多万,其中X线15万多人次,CT约7万左右,磁共振约1万左右规模,每年以两位数增长,工作量不算小。如果说PACS管住了影像,那么RIS就是管住PACS的钥匙。
考虑清楚了,黄丙仓决定从RIS建设开始,为科室管理找条新路子。
大平台,新RIS
管理是个细致活儿,考验的是管理者的细心、耐心,与之对应的管理软件也必然要达到“心细如发”的水平。优化高效的流程是每个管理者想要达到的最佳管理平衡点,如何在要求效率、事务繁琐、精力有限之间找好这个平衡点,可就不仅仅是个技术活儿了。
借助RIS,黄丙仓希望达成三个目标。一是达成科室的管理目标,科室的个性化要求离不开与信息科和厂商沟通;二是使科室的资源更便捷地为临床所用;三是走出医院,为服务到更多患者而与各社区医院达成的线上沟通。
与部门内部的沟通是为了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细节。虽然黄丙仓是管理者,但系统是所有科室成员要一起用的,所以除了从管理者角度提出的建设需求外,他非常重视科室成员的建议。“他们想要什么样的系统,有哪些需求,我非常希望听到这些信息。”黄丙仓说。他常告诉大家有想法别“忍”着,说出来。“说出来,就有机会想办法帮你实现。”
“想要教学方便些”,“想做随访”……黄丙仓把这些需求一一列下来,着手开始与厂商的协商和实现。
个性化建设的过程中同信息科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信息科是保证信息系统稳定性建设的一条底线,可以在最大程度发挥对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保证系统建设不“越界过线”。
RIS在医院属于比较主要的系统,公利医院放射、超声、内镜的RIS系统都是相通的,一旦瘫痪的话对医院的风险是非常高的。“虽然科室的信息系统为了便于使用会进行一些个性化修改,但各个系统之间的交流就靠我们把关了,比如说你开电子申请单,RIS要做牵头,这个要开到什么程度,然后跟系统与接口要交换到什么程度,这个就需要我们信息科在中间把关了。”丁志宏说。
2012年5月28日,RIS正式上线。与之前的系统相比,新系统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
医疗资源共享。“资源共享做到了可以导、可以拷贝的地步,想写文章,想做分析,用起来都很方便。”黄丙仓介绍道。最重要的是,医技科室在这次“大换血”中通过RIS实现了平台互通。“患者进入医院后跟医技科室相关的所有检查报告我们都能看到,临床也可以看到我们的片子,”黄丙仓点开界面上标识的一张床向记者介绍,“比如说这个病区一共30张床,我点击这张床,这位患者做的X线、CT、磁共振等等所有相关医技检查全部都可以看到。”
教学现在RIS系统中最特别的一个项目就是教学库,黄丙仓提起来仍是非常骄傲:“教学课里有非常齐全的近十年的文献、各类PPT,对有教学任务的医生来说非常方便。”科室内部进行学术分组,由各小组,如胸部组、腹部组等,分别维护各自的内容,以保持教学库资料持续更新。
科研随访数据库对科研的帮助很大,“现在一个月要追踪几百例病历数据,包括临床病史,手术记录,辅助检查、病理随访等资料齐全,且和所有的影像检查图像直接关联,这些都是临床科研的基础。另外,系统还能统计随访是谁提出的,谁去随访的,给予相应的绩效,医生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黄丙仓一边像记者展示随访数据库的信息,一边介绍道。
管理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挖掘、分析、统计功能要求非常高。基于这样的考虑,黄丙仓在系统设计之初提出要求,要保证各类数据可以很方便地导出,便于资料流转,数据分析。“我当时特别要求的是能不能让一些数据筛选功能强大一点,我们的排班、考勤、绩效的小分值都可以做到RIS中,这样每个人的上班天数、上班类别、工作量等都可以直接统计分析,并根据绩效细则直接转变成相应的绩效分值,非常方便管理。”他说。
RIS建设的最终结果,是搭建起了两个平台。
院内,“智慧医院一期”项目结束后,公利医院实现了影像、超声、内窥镜、病理等医技科室临床检查业务流程的平台化。影像等医技科室又以RIS为媒介与院内其他系统相联。
“以前找份病历必须要去病案室去找,去查。现在病案室系统接进来,可以直接查阅查阅患者临床资料,佐证我们的影像解读和诊断信心,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提升了服务水平,而且很全,效率提高了很多。”黄丙仓说。
院外,2011年,科室开设浦东新区第一个免费读片公益服务门诊,又在2013年第一个将PACS与连接至基层单位。
在医技信息系统的重建工作伊始,黄丙仓就提出希望将来的系统有升级为区域影像诊断中心的空间,“我们的影像诊断是强项,而周边社区医院虽然已经完成了从患者缴费到打印结果交付患者的全流程信息化建设,但仅能满足日常影像检查,无法提供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且各自相对独立,区域间的业务协调也不够,所以我们有心成为有效辐射周边社区的诊断中心。”黄丙仓解释道。
对新建系统进行适度升级、改造后,陆家嘴医疗联合体影像诊断中心初步建成,服务范围覆盖陆家嘴区域约70平方公里。
“社区医院跟我们用一样的RIS,这样一来数据交换、共享、设备资源的整合、会诊等等全不在话下。”黄丙仓自豪地说,“我们从去年11月份就开始核片了,到现在为止审了近8000份影像报告。影像传过来后,半个小时之内就解决问题,患者半个小时内就能拿到我院副高职称以上影像专家出具的审核报告,大大提升了社区医院影像检查及报告质量,提高了检出率,并有助于提升社区医师的诊疗水平。因为RIS是统一的,即使是外部的片子医生也不会感觉到,整个工作流程是很顺畅的。”
目前陆家嘴医疗联合体影像诊断中心以公利医院影像科为主导,联接了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社区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金桥分部等,自2013年11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PACS/RIS运行稳定,远程诊断及时高效,受到患者、基层单位及政府部门的一致认可,作为试点单位逐渐推广,预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社区医院接进来,解决基层医院人手紧缺、资源共享等问题。
二维、三维读片图
黄丙仓点击屏幕上的工具,拖动手中的鼠标,屏幕上的平面图片根据需要可以变成二维的,三维的,可以放大、缩小、移动。滚动鼠标,会发现屏幕图片上的滚动条,“这些精细化的小工具是我要求公司专门做的,我认为这样更方便操作一些。”黄丙仓认真盯着屏幕,解释道。“这相当于以前在工作站上做的可以在PACS里面做,比如一个肺小结节,很早的癌,你需要看它的细节,你可以三维看,360度旋转,可以避免很多漏诊和误诊。这是对医生帮助非常大的。”
读片会诊教室
每周/每月的固定时间,这里会聚集着各医技科室的医师,一起会诊,读片。“我在RIS中搜索便知道谁参加多少次读片,谁提交多少次读片,这会算在绩效中。”黄丙仓说。
影像知识库
影像知识库根据环节分为: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
检查前知识库可以指导临床医师开具相应的影像检查,准确把握适应症、禁忌症及检查注意事项等。检查中知识库可以指导技师按照检查操作常规进行规范操作,并提醒检查中要注意的沟通,并进行检查方法模板维护。检查后知识库可以提示报告医师相关正常解剖,正常值,异常影像征象及疾病的相关三基知识,指导报告书写和审核,提升影像科医师诊断水平,并普及全院临床医师阅片水平。
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1篇7
宣肺定喘汤对哮喘大鼠气道重构和炎症介质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蒋跃文李家庚曾江琴樊讯刘松林(7)
丹参注射液对血管紧张素Ⅱ致肾小球硬化的干预作用袁军王小琴王长江(10)
头针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TGF-β_1的影响王琼张红星周利刘灵光(13)
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学观察杨莉周忠明(16)
改良伸直位固定法建立兔膝骨性关节炎模型的研究熊勇张照庆夏数数彭锐(19)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中药与手法、绑扎疗法综合治疗下肢慢性淋巴水肿胡家才杨智杰(2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导赤散及其加味组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吴建红李汉鑫周志文周云云(24)
药学研究
乌梅及乌梅炭的X射线衍射Fourier谱研究许腊英许康潘新陈智国熊娟(28)
正交实验优选失眠贴中黄连乙醇回流提取工艺汪兰芳方优妮王平黄婕(31)
HPLC-ELSD测定通脉宁心颗粒中路路通酸的含量凌宏斌李志浩陈银华(33)
GC法测定复方苦参栓剂中冰片的含量张秋琼刘文志张周菊何再安(36)
山楂熊果酸纯化工艺研究卢金清许家琦何冬黎阮小云王琴何雪峰胡晓燕(38)
亲和层析法制备蓖麻毒蛋白陈祥胜陈海霞(40)
小青龙膏贴中马兜铃酸A限量检查和盐酸麻黄碱含量测定韩建伟潘玲谢林(42)
影响中药煎煮质量的因素分析刘萍王平(44)
理论探讨
论祛瘀生新促血管新生的理论基础张均克邱幸凡张六通(47)
从《医贯·咳嗽论》探讨赵献可学术思想王秀娟姜春燕赵宇昊(48)
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肝动脉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袁昌劲唐求孔庆志徐立群陈锐深(50)
刺络拔罐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硬膜囊受压45例疗效观察杨剑雪陈邦国彭劲韩凌生(51)
脑梗塞与颈椎病以及枕头关系的初步研究戴伟民余兰琼张哨兵石杰姚玲董梦九(53)
中药倒膜治疗面部扁平疣疗效观察雷淑英艾茜田冬梅(54)
550例肾穿刺活检病理资料分析黄威余秉治梁鸿卿(55)
进展期胃癌术前靶向微粒的介入放射化疗罗文新夏黎明何敢想胡义平尹作福舒洪(57)
胃镜和病理诊断对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陶秀良李国成王艳罗树星(59)
冷刀锥切术与高频电波刀环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临床效果比较张伟(61)
肌氨酸氧化酶速率法检测原倍尿液肌酐的应用徐继勋(63)
围刺治疗带状疱疹验案1则秦娜(64)
文献综述
艾滋病中医辩证方法研究进展李汉鑫(65)
高教研究
实行不同培养方案的中医学专业学生中医类课程学习成绩初步分析刘松林周安方黄必胜曾巍舒劲松张智兵(67)
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官翠玲杨柳青(70)
对药用植物学等教材中两个定义的探讨湖北中医学院学报汪乐原(72)
试议预调查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和意义邹小娟赵勇杜彩凤(74)
研讨型实践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刘昌慧(75)
地方中医药院校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杨丙红魏骅(77)
浅谈联系式教学法在中医院校《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李美平尤行宏(79)
浅议护理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张俊辉(F0003)
泽兰对UUO大鼠肾脏核转录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李芳梅宋恩峰(3)
芪苈山萸心衰方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实验研究刘育英陈涛张继红周继刚叶攀许强胡月琴(7)
益气养阴方对Graves病合并白细胞减少小鼠骨髓Bax、Bcl-2mRNA影响的实验研究林爱珍孙光军陈如泉(10)
头穴透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海马GFAPmRNA、NSEmRNA表达的影响吴洪阳王华(指导)(13)
针灸预刺激对AD大鼠神经元凋亡相关蛋白Bcl-2、NF-κB的影响豁银成孙国杰杜艳军(16)
绞股蓝对环磷酰胺诱发小鼠骨髓微核形成的抑制作用龙再慧倪娅赵刚(19)
双升颗粒对环磷酰胺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作用观察余胜年(21)
芩蒿退热口服液解热、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魏汉林马建伟董静贾恒明邓英贤(23)
药学研究
不同产地葱元素含量差异及Fisher判别分析马威张介眉涂欣滕晓丽朱旭朱浩关江锋(25)
吡硫醇聚乙二醇前体药物含量测定蔡波涛王红薛大权张围宇(29)
绞股蓝黄酮指纹图谱研究钟辉(31)
中药复方化妆品美白祛斑添加剂的质量标准研究何丽姗徐斌肖锦王光忠刘焱文(33)
益肾乌发口服液药材浸膏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苏明武张俊杰邹戬王贞慧(36)
麻杏急支膏贴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测定方优妮汪兰芳韩建伟(38)
正交实验优选喷昔洛韦乳膏的基质陶竞肖学成(40)
分离纯化姜黄素的大孔树脂筛选陈敦国罗瑾(42)
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的含量测定杨莉潘国洪易薇陈琳(44)
理论探讨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力学病理机制及针刀治疗学原理张天民(46)
临床研究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头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早期中风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郑盛惠焦建凯刘牧军王曙辉刘学耀陈露华(48)
基于五行学说立法组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宋恩峰张珏丁庆余(50)
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于敦松(53)
补肾调周系列方改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患者卵巢反应性的临床观察江胜芳张昌军黄晓卉胡玥玥张颖王文娟(54)
超声在诊断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傅景霞(56)
针刺久留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32例张涛陈邦国(57)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替代治疗前后血脂、血尿酸变化及临床意义邵金凤吴淑琼(58)
文献综述
五环三萜皂苷的合成途径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廖一帆(6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治疗进展张晨熊昌源高骏(63)
脾实证的研究进展章莹吴承玉(67)
高教研究HttP://
中日医学研究生医学英语教育的比较分析程井军闫庆军姚克勤彭锐吴其恺孙国杰(指导)(70)
积极构建适应中医药学术继承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王彦春章程鹏黄必胜(72)
网络辅助下循序渐进式《推拿学》双语教学实践熊英顾一煌吴云川(73)
改进《药用植物学》教学的几点体会向梅先葛月宾肖新才(75)
PBL教学法在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生岗前强化培训中的应用李佳(76)
遵循认知规律,以结构为基础,以新陈代谢为主线讲好《生理学》彭圆(77)
试议高校医院在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中所起的作用陈晓秀董进安(79)
西医高等院校《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潘丰满(80)
电针水沟对脑缺血大鼠海马结构CGRP、NPY表达的影响吴绪平吴洪阳王亚文黄伟王述菊孔立红(11)
针灸预刺激对AD大鼠脑内自由基影响的实验研究柯红孙国杰周华(14)
术芍易激胶囊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黏膜5-HT和5-HT3R表达的影响邹丹胡运莲熊富良黄志军(16)
酸枣仁总皂苷对老年阴血亏虚型失眠证候模型大鼠脑组织Glu及GABA含量的影响张舜波游秋云吴丽丽(19)
乙肝HBsAg定量检测的临床诊断意义陈祥胜廖雯君(21)
SYSMEX—SF3000血球计数仪在血小板计数中的漏检现象探讨及处理邹毅谢圣高宁勇(24)
口腔溃疡患者唾液溶菌酶水平的研究湖北中医学院学报金丹(26)
药学研究
RP—HPLC法测定三七总皂苷缓释片中人参皂苷Rg1的含量李素娟樊文娟杨瑞芬林宁(28)
L—Asp/chitin复合膜诱导羟基磷灰石研究高永生邱玺(31)
正交设计法优选痛经贴的乙醇渗漉提取工艺张晓燕刘丹韩建伟徐鹏(33)
大黄中抑制慢性肾功能衰竭活性成分研究谭文界金妹娜潘原虎范仁义(35)
论固有酸碱常数、表观酸碱常数、溶剂质子自递平衡常数和共轭酸碱对的Ka与Kb四者之间的关系苏明武刘海霞王贞慧(37)
临床研究
养心通脉汤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观察张莉莉付景霞王云振(39)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药物治疗宋丽娟(41)
中药口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王续兵(42)
酒石酸吉他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临床观察刘秀昌赵学良(44)
酒精致胃黏膜损伤90例临床分析仲秋甘爱萍(指导)(45)
针刺配合艾灸与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比较观察高洁李家康(指导)(47)
玻璃酸钠联合地塞米松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观察杨波何承建(48)
诊断与治疗
中医脉象学的科学性初论江迅张伟李毅(50)
思胜恐临床运用初探柳青(52)
综述
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现状薛微徐世康(指导)(54)
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研究概况陈文霞田广宇周祯祥(56)
管理学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法律制度模式及资金筹集研究(一)黄明安谢靳(59)
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对公众演讲焦虑的干预作用杨丽张子龙陈丽君邓贞嵘(61)
试议性传播疾病患者心理护理程时秀刘巧艳(64)
社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乔亚(65)
高教研究
湖北中医学院教师工作压力状况调研报告彭如发严双美郝广丽胡仙荣(67)
完善《针灸学》实训教学的几点体会孔立红孟培燕周华(69)
《实验针灸学》教学方法探讨周华孔立红徐珉(70)
加强后期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吴和珍何再安(71)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试议微生态研究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关系韩捷(72)
医学研究生《离心分离技术》课程教学体会崔冶建郭峘孙桂鸿汪艳易有荣(74)
开展“寝室英语活动”的调查报告楼敏盛(76)
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衡水功能
“智慧城市”是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整合、智慧响应的方式,综合各职能部门,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构造和谐的社会,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居民建立优良的工作、生活和休闲的环境。形象地说:“智慧城市=智慧+互联+协同”。
一、衡水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迄今为止,全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超过150个,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2013年1月29日,住建部确定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计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
虽然衡水市没能进入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但衡水市政府对建设智慧城市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发展,加快向信息社会迈进。基于智慧城市建设早抓一步就能先人一步,就能抢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城市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建设理念,早在2011年就制订并出台了《衡水市电子政务2011-2015年发展规划》。2012年9月,衡水被确定为“智慧生活”首批20个启动城市之一,衡水人民正齐心协力,用“智慧生活”为衡水进一步向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而努力。
二、智慧城市实现的关键
“智慧的城市”实现的关键是以全新的角度看待城市,综合考虑城市中人、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等各个因素,并发现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
三、智慧城市的系统组成
智慧城市由以下几个核心系统组成:
1.组织系统:为城市居民的公共安全、健康和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业务/政务系统:工商业与市民所面临的政策和管理环境。
3.交通系统:为市民出行提供顺畅、便捷的交通环境。
4.通讯系统:是民众进行信息共享和信息沟通的通道。
5.水和能源系统:水和能源是智慧城市为经济和社会活动提供的两个必要的公用设施。
四、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功能
智慧城市根据服务的领域不同,主要应用功能包括数字政务、数字产业和数字民生等三个方面。
1.数字政务
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为核心,以关键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以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为保障,推进无线电子政务,加强基础数据资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数字政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是对城市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和管理的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对道路收费系统、智能交通卡系统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数据整合,提供基于交通预测的智能交通灯控制、交通疏导、出行提示、应急事件处理管理服务,帮助城市进行路网优化分析,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支持。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城市事务管理的日处理能力,使城市管理更便民、更高效,提高民众满意度。
(2)政务热线。政务热线系统是政府集中联络服务中心。通过政务热线可将公众对政府各部门的服务请求进行集中统一的处理和回复。可通过语音、视频、WEB、WAP、短信、传真、邮件等多种途径为公众提供服务。
(3)应急指挥。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综合应用互联网、无线集群、GIS、卫星通信、无线通讯、音/视频、快速网间数据交换、决策支持等多种技术。调用、组织多部门、多行业、多层次的已有系统和信息资源,各子系统发送重要的事件消息给城市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对这些事件进行协调处理,提供指导性的处理方案。
(4)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系统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包括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建共享、政府实时信息、各级政府间的远程视频会议、公民网上查询政府信息、电子化民意调查和社会经济统计等。
2.数字产业
新的技术模式正在开启数字产业的新时代,数字产业的新时代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模式。
(1)数字景区。衡水湖国家湿地保护区作为旅游景区,将从开始的内部信息化走向互联网,从单纯的信息管理走向以服务为本的协同一体化服务,做到四上(手上、桌上、车上、路上)全程服务。旅客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咨询平台或手机等可咨询或查看景区信息,数字景区是将景区旅游、历史文化教育、学习、工作、咨询融为一体的景区数字中心。
(2)数字物流。数字物流解决方案基于无线网络、移动终端、PC终端的应用托管和平台服务,为物流相关企业提供语音、数据与多媒体应用相结合的“一站式”综合信息化服务。
3.数字民生
数字民生提供智能家电、远程抄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监控等和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智能服务。
(1)数字医疗。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和医疗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将支撑起丰富多样、跨地域、实时的医疗健康服务,如慢病管理、紧急救助、孕婴保健、区域医疗等,高效地服务于大众,从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数字社区。通过公用通道及电梯闭路监控系统不间断地监视小区内部环境,及时发现并锁定可疑人员,启动自动报警程序,与小区周界联防系统实现联动控制。
五、结语
“智慧城市”将带给我们全新的信息化服务。不仅应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制造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的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资源的效用,实现企业降本增效,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白秋生.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咸阳[J].中国信息界,2012(4).
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
IBM与广东省中医院的合作已久,近几年来广东省中医院通过IBM的解决方案深入落实“新医改”政策,建立了高效透明、惠民可及的智慧的医疗体系;尤其针对中医临床特点,借助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打造了兼顾中西医学差异的现代医院临床科研信息整合平台。未来,广东省中医院将建立医院总部和分院一体化整合的CHAS平台,实现跨区治疗、跨院病历共享,以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新医改方案。
广东省卫生厅廖新波副厅长、中国医院信息管理协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李包罗教授、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和IBM行业解决方案客户支持及行业产品框架服务全球副总裁DavidJSawatzky、IBM全球副总裁和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博士,以及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行业解决方案业务总监李永财先生共同出席此次活动。
携手共建智慧医疗
广东省中医院始终在中医现代化方面不断进行着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积极思考如何让信息技术有效介入传统中医治疗,利用信息手段解决诸如中医的效果验证问题,利用临床累计数据分析疗效从而以全方位、可量度的方式分析疗效和患者反应,让中医疗法在慢性肾脏病等的治疗中能被广为接受。2009年,广东省中医院被选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之一,其信息化发展也始终走在行业前列。从现在至未来几年,广东省中医院制定了的信息化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利用临床科研整合平台推动广东省中医院的中医临床科研能力。例如:利用语义化电子病历所提供的量表功能,实现更方便的在临床过程中采集具有科研价值的高质量病历数据,避免医生的临床与科研数据两次录入问题,将医院诊疗病人规模转化为科研优势;基于CDA标准的整合平台,建立“以病人为中心”临床信息整合,集成了病历、医嘱、检查、检验等各种临床数据,使利用数据积累和数据分析证明中医诊疗方案的有效性称为可能;利用科研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支持研究人员自定义多角度的数据分析,从而探索病例的潜在规律,甚至建立某些疾病发病治疗规律的疾病预测模型,推动中医诊疗水平的提升。
第二步,实现信息系统“从服务于临床的业务流程”到“帮助医院掌控和优化业务流程”,称为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手段与方式。届时,借助医嘱闭环管理系统,可以跟踪每一个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未来每一片药的开立、发药、服药、甚至未来服药的计划,为实现临床过程质控提供了基础;还可以借助面向医院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俗称“院长指挥舱”,使医院的流程与运营更加透明与优化、使患者的诊疗过程更加安全和可追踪。
第三步,利用即将上马的“跨院整合平台”项目,帮助医院进一步集团化医院优势和建立区域辐射服务能力,例如:借助跨院服务平台,优化集团内部各家医院配置的诊疗资源,建立跨医院跨地域的服务理念,病人可以选择更舒适的住院环境的同时,也能享受异地的专家临床服务;打破部门和医院的界限,为整个集团内临床一线人员提供每一个病人完整的临床信息;逐步实现集团医院经营管理的核心化,以及医疗服务网点化和社区基层医疗的协调。
IBM在医疗IT解决方案方面有长期的积累和研究,并始终关注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致力于推动中国医疗信息标准化工作。2009年,IBM与广东省中医院启动了“临床科研整合平台(CHAS)一期项目”,正式建立中医临床科研基地综合信息化平台。在这个项目中,IBM为广东省中医院总院住院部提供了一套整合了电子病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临床影像系统和实验室信息系统的综合系统平台;通过基于标准化、语义化的电子病历系统和整合平台,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整合,以帮助积累高质量、能够服务于临床科研的病历数据,为中医临床科研基地构建数据基础。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表示:“未来,双方将着眼于当前医疗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展开通力合作,我们将借助IBM提供的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迎接信息化建设道路上遇到的诸多挑战。”
CHAS智启新征程
IBM与广东省中医院的CHAS项目合作,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的重大成果,该项目完成了全部科室的割接上线工作,已成为医院运行的核心系统之一。借助该系统,不仅实现了院内系统整合,也奠定了未来总院―分院共享和面向医院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的模型、系统架构及接口方式等基础框架。诸多前沿性研究项目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两个预测模型――慢性肾病预测模型和脑中风预测模型。此前的医生诊断,只能依靠个人经验进行描述,但是有了预测模型之后,就能根据模型数据提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病人发病的概率。对问诊的病人而言,也能够得到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方案。
基于双方深厚的合作背景,结合广东省中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蓝图,双方将进一步展开合作,把CHAS项目推广到包括大学城、二沙、芳村等广州市区的分院及分门诊,实现广东省中医院广州院区的统一化信息系统平台;并针对广东省中医院特色的集团化的跨院诊疗模式,对CHAS系统的功能进行增强,实现多院区业务联动,充分优化医疗资源;在此基础上,建立跨院电子病历信息共享网络,使医生在相应权限控制下能够跨院访问和编辑某个病人的所有电子病历,为患者就医服务提供了快捷的诊断服务流程;最后建立“面向医院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这个“院长指挥舱”帮助医院各级管理者快速全面掌握医院运营状况,及时抓住医院运营管控重点,保证医院运营的高效、安全,提高业务科室的工作效率,使患者的诊疗过程更加安全和可追踪。
此外,还将通过跨院诊疗模式解决流程问题。这个全新的模式主要应对跨院、跨地域治疗,解决主院和分院医疗水平分配不均等问题,旨在实现资源优化。例如,位于大学城里面的广东省中医院分院,环境较利于处于康复期的治疗病人,因此可以选择在主院实施完手术后,到大学城分院康复。对医院的好处是资源优化,对病人来说能够提升主院体验,更有利于康复。同时,在现有应用基础平台上,IBM与合作伙伴华海医信积极尝试推进跨医疗机构的业务协同处理,广东省中医院的优势医疗资源,共享到广州萝岗开发区中医院。通过远程业务协同处理平台积极带动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让偏远的老百姓也能及时享受的三甲医院专业的医疗诊断服务,为基层医院业务发展,促进专科优势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IBM还将与广东省中医院及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同步展开基于SPSS决策支持平台的创新性联合研究,在此合作研究中,双方将共同研究如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一些非常创新的医学规律研究任务,例如针对一些慢性病,可以通过对历史病例数据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尝试建立帮助未来病人的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例如,脑中风病人再次中风的风险预测模型、脑中风病程发展指标体系、包含中医特色诊断辨证风险因素的慢性肾病的预测模型。
IBM全球副总裁,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博士表示:“IBM长期致力于为中国医疗事业提供最佳技术支持和行业实践,智慧医疗也正是建立在IBM对新技术的开发与投入。秉承不断创新的精神,IBM中国开发中心为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的不断演进提供着强大支持。”
信息化引航惠民生
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篇10
“治未病”思想贯穿了老年人群健康需求的始终,然而,如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老年健康实际需求的有效结合,解决老年健康需求的实际问题尚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目前,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服务在时间、空间、类型数量、范围上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信息服务的质量、水平及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信息服务的应用研究更是不断的深入和成熟。这些成果的取得让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这两者之间互通的“桥梁”逐渐清晰起来。首先,“治未病”理论内容充分体现了老年人对健康需求的“主动性”特点,即主动了解、主动治疗、主动预防等。而近年来信息服务模式也从原来的“用户找信息”的被动服务,逐渐向“信息找用户”的主动模式转变,可见两者在这些方面的特征是相似甚或相通的。其次,信息服务模式在不断网络化、集成化、全球化和社会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向家庭化的方向发展,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及时、准确、主动的向老年人群或其家属提供相关信息,做到“了解自己”,才能“保护自己”,即“未病先防”。再次,信息服务平台的双向性特点可以有效检测并及时反馈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状态。老年人群往往由于生理功能和机体反应速度的下降而“贻误病机”,若能将比较便捷的信息采集器装备于老年人身上,实施全面监测,一旦处于非正常状态,设备将会向医疗服务器发送报警信息及老人的身体异常数据,医疗服务器再发送相应的初步诊断报告和基础信息到医院救护中心及病人监护人等,及时干预、及时治疗,这也正是“治未病”理论中“有病早治”“已病防变”思想的具体体现[1-2]。
信息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信息工程技术最大特殊优势在于与其它学科的亲和性,比较容易形成交叉性边缘科学,产生新的学科门类或学科方向。近年来,信息工程技术已开始被应用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医疗领域中,比如医院、居家诊所、事故以及紧急救助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诊治并实施监控。欧盟委员会在其医疗服务数字信息技术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将《在线医疗》(e-Health)作为欧盟2022战略七大旗舰计划之一数字议程的重点优先行动,于2011年在欧盟范围内正式启动《在线医疗》网络服务系统。将信息工程技术运用于医疗,可以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其最大优点是资源共享的高效性、对紧急情况能紧急处理的时效性、节省医院和患者开支的经济性。首先,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实时、准确的了解病人的多种生理参数信息,使病人能够及时而准确的获知自己的生理情况,减少边远地区病人求医的费用和求医诊断花费的时间,节省医院医生往返各地的费用和时间。其次,由于采用了无线传输模式,减少了监护设备与医学传感器之间的连线,使得被监护人能够拥有较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可以在不影响自身活动的基础上,并获得较准确的测量指标的同时,免除病人在家庭与医院之间奔波的劳苦。再次,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可实现海量生理参数数据的自动检测分析,从而有效地节约医疗人力资源,使人们享受随时随地的、低廉的医疗服务。另外,电器技术的高度发达使越来越多的患者拥有了与自己病情相应的小型诊疗设备,如老人监护仪、血压仪、血糖仪等。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对信息工程式医疗提出全新要求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各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的诊疗、护理问题、医疗资源的短缺、医护费用的恶性膨胀问题已经引发了严重社会问题和医疗危机。香山科学会议第427次学术会议围绕“老年健康信息化服务的科学问题与前沿技术”议题,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老龄事业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建立老龄信息采集、分析数据平台,健全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监测系统”。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强调指出:“运用现代科技成果、采取便民信息网、热线电话、爱心门铃、健康档案、服务手册、社区呼叫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养老机构中,推广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通过网上办公实现对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网络为支撑的机构信息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信息工程技术对宏观表征的识别和监控成为实现老年健康“治未病”的有效途径“表征”是对人体疾病状态下表现出的征象的梳理和概括,是显示出来的现象和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总和,也是通过某种手段或者某种信息来反映事物的实质或者本质。表征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WrightJ等[3]提出了基于稀疏表征的人脸识别模式。刘树民等[4]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从体内微观角度表征了代谢网络的异同,同时实现了对中药“寒热”药性的表征。应用信息工程技术所采集到的患者心电图、血压、血氧含量、体温、肥胖指数、血糖等指标都可视为患者的“表征”。应用远程医疗监控系统检测患者的各项生物表征,将测量数据通过网管无线传输,医生在远程端对数据进行监控,从而实现对慢性疾病的长期跟踪监控,以便提出准确的治疗方案[5-6]。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型、便携式家用医疗仪器设备的研制使患者生物表征信息的全面采集成为现实。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中强调“有病早治”,“善治者治皮毛”,通过四诊信息的准确获得,从细微的身体变化(即表征信息)判断出疾病可能的转归发展,在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中,如“中风”“胸痹”“消渴”等,在发病的早期,其相应的表征已经提示。防微杜渐,有病早治是老年健康中的重要环节。有些疾病,在发病后,不仅不断发展,而且还会出现转变或传变。中医认为,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是很重要的,然而更应该重视可能出现的转变,即“已病防变”。老年人正气多已虚弱,某脏腑患病多容易波及全身,及时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疾病的发展变化,整体治疗,能很大程度上帮助疾病的诊治。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依据主要来源于四诊信息。四诊信息的获得实际上是对患者宏观表征信息的汇总,再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类与再整合,从而形成对疾病、证型等的判断。中医证型是“四诊信息表达”的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的“整体反应状态”,比如舌象是人类证候体征中最重要的指标,也是机体整体反应的外象[7]。笔者前期的研究提示:以复杂网络、决策树等数据挖掘方法作为媒介方法,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冠心病患者四诊信息的整合,进而实现对证型的识别[8-10]。以往对中医宏观表征信息的判断和解读多停留在主观层面,形成了难以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尴尬局面。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使得中医表征信息的采集逐渐趋于客观,比如舌象信息的客观化和数字化研究已经实现了舌体区域性分割、舌苔舌质分离、舌下络脉提取以及舌象信息智能处理等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用于老年健康“治未病”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科研机构非常重视“数字医学”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并拟定了医学诊断数字化的研究方向。结合当今信息工程技术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WIFI技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个人医疗设备上,并整合互联网与社会医疗资源,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将HIS、LIS.CIS、CMS.PACS等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数字化信息的共享、网上服务活动与院内信息的互通以及基于网络的全数字化医疗服务活动等。“治未病”的“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预防思想凝聚了数千年来中医学的智慧结晶,信息工程技术的“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特点诠释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现代医疗的发展方向是融合更多的人工智慧,使医疗服务逐步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到2017年超过50%的手机用户使用移动医疗应用,如智能胶囊、智能护腕、智能健康检测,借助智能手持终端和传感器,将可以有效地测量和传输数据。
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篇11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已居我国各类发病病因和死亡病因的前列,而且我国正快速步入老年化社会,对老年人的健康监护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工作生活压力加大,亚健康人群的数量也在急剧增长。慢性病管理的急迫性,老年人、亚健康人群监测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在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金2000万元的浙江好络维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好络维”),感受到了该行业所具备的巨大市场潜力,在移动医疗概念刚刚进入专业人士视野的时候就在国内率先专注于“移动智慧医疗”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好络维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内物联网医疗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的先行者和全国物联网产业智慧医疗行业应用发展的排头兵。公司秉承高起点、高技术、高标准的三高战略,以技术、资本、管理、市场为纽带,开创了国内移动智慧医疗领域的新蓝海。
好络维在国内知名医院的专家指导下,与中国科学院普适研究所长期合作,通过技改及项目研发将物联网概念与专业医疗监测、无线远程诊疗完美结合,出色地实现了移动医疗信息化在物联网医疗卫生领域的产品应用和实践。
品质见证实力
业内人士都知道,实现远程无线便携式多生理参数监仪的远程化、多功能化、小巧化、便捷化和精准化是移动医疗生理参数监测领域的发展趋势,也是该领域的技术难点。好络维经过多年潜心研发,解决了该产品的瓶颈,将产品的移动概念和远程无线概念得以生动诠释。
用户只需带一块腕表,即可在千里之外准确知道受监测者的心电、血压、心率等实时生理参数,并进行数据的实时传输,同时还具有SOS紧急呼叫、GPS定位、心律异常报警,血压异常报警,定时用药提示等多种实用和人性化功能。这块腕表就是好络维多年潜心研发的成果,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超小便捷型远程无线生理多参数监测仪(TE-8000Y3型),这是继TE-8000Y型和TE-8000Y2型推出之后,好络维推出的又一新款远程无线多生理参数监测产品。该系列产品的原理是通过采集人体多种健康生理参数、环境参数以及运动位置参数,使用先进的移动无线通信技术连接至internet网络,将数据通过GSM、WCDMA、Wi-Fi、Zigbee等多种无线传输手段实时传输至远程监测服务平台,由监测服务器自动统计、分析和处理生理参数数据,为专业医疗人员提供各种重要的生理特征信息和环境辅助信息。最后由专业医疗人员和健康咨询服务人员对监测对象提供实时诊断、咨询和监测服务,实现远程健康保健、监护和医疗诊断。
好络维系列无线生理多参数监测产品具有体积小、功能全、传输方式多样化、便捷化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住院病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亚健康、智障等人群的实时监测。
好络维系列产品具备监测远程化、多参数化(心电、血压、血氧、脉率等)、产品微型化、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化等特点,可无缝地融入个人、家庭、社区及医院的网络环境中,让移动医疗真正实现了广泛的应用。该系列产品的成功研发,标志着该类产品在移动医疗领域已迈向新的历史台阶。
模式彰显价值
好络维没有像一般的医疗器械公司那样,走单一的产品发展路线,而是走产品加物联网的模式。这是因为单纯的产品应用模式都是点对点服务,无论从服务的深度、广度和丰富性上都很难将产品的内涵和外延极大化。而基于物联网服务平台的产品应用,不仅可实现点对点、点对线的服务,还可实现点对面的服务,即后台专家团队甚至一个团队为某个病人提供即时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使市场的应用领域更为广阔,将优质的医疗资源能为更多的病患所用,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好络维远程无线生理参数监测产品将物联网思想与专业医疗监测、在线诊疗有效地结合,是移动信息化在物联网医疗卫生领域创新性的应用。
以好络维远程无线生理监测产品为依托的健康服务平台,以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实现了研发的前沿性、技术的集成性、系统的庞大性、服务的即时性和全面性,在医疗服务的模式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好络维自己研发生产的远程无线数字健康监测设备可与该平台嫁接使用,包括心电、血氧、血压、呼吸、脉率等,而该平台最大的意义在于其开放性。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在其他疾病监测领域取得的成果都可通过该平台实现实时监测,与该平台对接,使该平台实现更全面、更系统、更人性、更优质的服务。它不仅可整合相关领域的其他研究成果,还可使这些成果的研究单位更快实现产业化和应用,加快了产业化的进程,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成绩书写峥嵘
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篇12
但不管怎样,现实是:无论是社会治理还是企业运营或者民众生活,“智慧”已经无处不在。其普及速度之快,想必最为激进的市场分析者也会大跌眼镜。这得益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
“智慧”的愿景是科学有效地辅助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的问题,比如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以及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因此城市成了“智慧”最直接的也是最理想的载体。
以人为本
建设智慧城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已经成为共识。智慧城市建设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也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正如长沙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张迎春在“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7”智慧城市分论坛的活动中指出,长沙已经进入开放崛起、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需要以智慧城市建设来提高民众幸福感和城市竞争力。
2017年2月1日,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智慧长沙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2)》,对未来五年智慧长沙发展的发展目标、总体架构、主要任铡⒅氐愎こ毯褪凳┎街璧冉行了全面部署安排。
根据该总体规划,到2022年,长沙的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智慧化应用覆盖经济社会各个层面,智慧经济成为经济的主要形态,智慧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城市全面实现智能化运行,信息化总指数达到90,建成信息化促进“两型产业”发展的先行城市、三网融合网络覆盖城乡的互联城市、电子商务与数字文化繁荣的活力城市、智能化管理与高效政务的服务城市、数字化信用与信息安全的可信城市,着力把长沙打造成中西部地区智慧之都、两型之都、创新之都、绿色之都。
在我国,智慧城市已经从试点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推广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建智慧城市数量大大小小已经超过600个。
2016年4月19日,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正式提出“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之前建设智慧城市主要希望以技术手段解决城市管理的问题,可以说是技术至上,同时也缺乏统一的指导原则。而新型智慧城市则以城市发展需求为导向,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以人为本,突出为民、便民、惠民。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指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存在“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和“低效能和低收益”的问题,为此,应避免智慧城市建设步入误区。单志广认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首先要有新型的政策机制,使得城市的管理体制、治理结构、公共服务方式以及产业的布局更加合理优化和透明高效。
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也表示,智慧城市是一个巨系统工程,涉及的领域和涵盖的内容众多,其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统一的原则和思路。
杨萍举了一个智慧医疗的例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实力最强的一家医院,几年前与华为合作建成全国第一个数据交互视讯会议双驱动的、覆盖全省地县市以及乡镇500多家医院的远程医疗综合服务平台。基于这样一个平台,2016年总共在线会诊疑难病例近3万例,远程专科会诊超过12万例,每天会诊量是150例,有效缓解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拥挤就医的情况,使得常见病患者更多的留在了基层医院,这使得那些高专业医疗水平的医生把他的时间和精力能够放到更需要他们的疑难危重病人。上线近三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见病患者下降10%,疑难危重病患者占比上升到58%,难度较大的三四级手术占比上升到71%。
“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民生服务上的改善,这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诉求。所以,为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不能偏离的原则和主线。”杨萍说。
政务为先
的确,智慧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何处突破是建设者普遍思考的一个问题。
新加坡是当今世界上综合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也是城市智慧化水平最高的一个国家之一。2006年,新加坡启动了一个为期10年的智慧城市计划――“智慧国2015”。2014年,新加坡又推出一个10年计划――“智慧国家2025”。
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新加坡每一次大的智慧城市规划都有一个重头戏,那就是电子政务。从整合政府2010(iGov2010)到电子政府2015(eGov2015),无一不是如此。在新加坡,无论是网上纳税、办理移民等日常事务,还是在公众反馈平台上发表看法,甚至直接给议员们写信反映问题,都可以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完成。
政务先行,并以此为突破,辐射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智慧化,这是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的宝贵经验。
政务是最能体现智慧城市以人为本这一原则的领域,是信息惠民的主战场。统筹发展电子政务,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也是我们国家建设智慧城市的主流思路。《“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要打破信息壁垒和“孤岛”,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国家数据资源体系,打通各部门信息系统,推动信息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信息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等有关电子政务方面的具体措施和目标。
四川久远银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民政行业部产品总监赵周全在“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7”政府分论坛上说:“企业和民众经常在想:政府的服务渠道能不能多一些?办事效率能不能高一些?可不可以实现全市通办?我们能不能出现及时办结?能不能一个材料我只提交一次?而政府部门也在想:来大厅办事的人能不能再少一些?群众的满意度能不能再提高一些?数据的效能能不能发挥得更充分一些?所以说,政务信息化和智慧化的需求是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