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例(12篇)
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篇1
热爱儿童事业,全心全意为患儿着想
由于是儿科,液体量少而组数多,许多药计量难算;婴幼儿好动,液体渗漏多,工作量大而繁琐,往往是这边刚加药,那边又肿了,不滴了,到处都在喊你,且又是一样的着急……往往从上班忙到下班,一刻钟也没停过,甚至到下班时所有护理记录都没来得及写。久而久之,容易使护士产生厌倦、不满情绪,觉得儿科护士太累了,跑断了腿,有时还要受家属的气。如果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就会产生消极应付的想法,觉得工作永远也没可能干完、干好,只要当班时没出问题就算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护士首先必须要有热爱儿童护理事业的思想,要有坚定的敬业和献身精神,坚信自己所做的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因为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而热爱,关心儿童是热爱祖国的表现,要一切都以患儿为中心,处处为患儿着想。只要从内心热爱儿童护理事业,才不会因工作繁琐而厌倦;才能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才能有利于患儿的治疗和护理;才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理解家属,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
许多护士不愿在儿科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家属难缠,易受气,因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是“小宝贝”、“小皇帝”,一但生病,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一大群人前呼后拥,就怕宝贝遭罪。一针没扎到血管,就骂你,认为你是在练手艺,不负责任,不当一回事,把你气得难受、憋闷,还不能发火,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要保持平和心态,多从患儿父母角度来看待,考虑他们,理解他们的心情,要采取宽容与忍耐的态度,毕竟“可怜天下父母心”嘛!其次,要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要多说“对不起”,使家属也理解儿科护士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或过激行为的发生。
勤学苦练,有过硬的穿刺技术
我认为,这一点是特别重要,有了这一点,上面的第二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儿科,没有过硬的穿刺技术是不行的,“一针见血”在儿科更显突出,尤为重要,因为患儿都是爸妈的心头肉,打在儿身上,痛在爸妈心上嘛!而许多护患纠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要勤学苦练,多总结多摸索,“熟能生巧”的道理也在这里得以体现。只要我们肯下苦工夫,多学多看多练,头皮穿刺也是容易一次成功的,而能做到“一针见血”在儿科干护理工作也容易多了,轻松多了。
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篇2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干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用效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简称为上感,俗称为感冒,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疾病,多发生于小儿中[1]。该病是由于病毒或者细菌而引起,轻者临床表现仅为呼吸道症状,重者则表现为发热,甚至高热。若患儿的体温超过正常值则为发热,若患儿的肛温超过39℃则为高热。对于患儿表现出的高热症状,工作的重点是对其进行护理,如果护理不及时或者不正确,则可导致患儿出现高热惊厥的情况。我院现将2013年1年中共收治的3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给予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年中我院共收治的6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所有患者中男44例,女20例;年龄为6个月~14岁,平均年龄为(5.5±2.6)岁。64例患儿中轻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流鼻涕、发热、鼻塞、咳嗽、咽部不适等症状,重者临床表现为频繁的咳嗽、畏寒高热、腹痛、腹泻以及高热惊厥等不良症状。体检时可发现其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且有压痛感、咽部红肿且充血等症状。患儿发热的持续时间为1d~1w。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由于患儿发热时,身体里的水分和营养物质都消耗掉了,并且消化功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应给予患儿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以及容易消化的流质或者半流质的食物,以补充分解代谢所消耗掉的物质和增强其自身机体的免疫力;加强对患儿的皮肤进行护理,及时擦干其身上的汗液,并更换内衣;病房内的温度应维持在19℃~22℃,且安静、通风;医护人员还应加强对患儿的口腔进行护理,用0.9%的生理盐水轻轻擦拭患儿的口腔。在患儿住院的期间,医护人员应时常观察患儿所出现的情况,监测患儿呼吸频率、节律以及体温的变化,特别留意高热抽搐情况的发生。
1.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针对性的干预护理。①降温护理:对于出现高热的患儿,首先应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对其进行降温。具体操作方法为:毛巾浸泡凉水后拧干,放在患儿的头部。或者用毛巾蘸取40%~50%的酒精,擦拭患儿的四肢。擦拭的时候,酒精的温度应控制在42℃~43℃。还可以用浸湿的毛巾包裹患儿的腋下和腹股沟处。如果上述的物理方法降温效果不佳时,可以给予患儿物理降温配合药物降温的降温方法。若患儿的肛温在39℃以上,腋温在38.5℃以上均可使用此降温的方法。在降温的过程中,不要求患儿的体温降低得太快,能从高热降到低热即可,医护人员应时常观察患儿体温的变化情况,高热每1~3h需测量1次体温,以防止其出现高热惊厥的情况;②高热惊厥的护理:对于有可能发生惊厥的患儿,医护人员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在患儿的床边安装防护床档、准备好急救的物品和药品,以便随时对患儿进行急救处理。若患儿出现惊厥的现象,医护人员首先应保持其呼吸道的通畅。操作方法为:立即将患儿的身体置于平卧位,并拿掉枕头,将患儿的头偏向一侧,解开其衣服的领口,快速的去除其口腔的分泌物,以防止患儿抽搐时发生窒息的现象。地西泮为临床上首选的止惊药物,但患儿一次注射该药物的剂量不能超过5mg。如果惊厥被控制后再次发生,或者惊厥持续的发作,那么可在第1次注射地西泮后20min再注射1次。
1.3观察指标疗效评判标准[2]:显效: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气促等症状明显消失;有效: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气促等症状减轻;无效:无上述两种情况。
1.4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儿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经护理后,观察组中显效2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中显效18,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1.25%;观察组总有效率的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的,多为病毒和细菌感染[3]。从发热的病理生理来看,发热是人体适应内外环境温度的异常和预防疾病的一种代谢性反应。若患儿出现持续性高热,体内的调节功能失常,则会严重威胁到患儿的身体健康。高热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4]:①高热可减少消化道的分泌物,降低消化酶的活力,减慢胃肠的运动,所以患儿常有食欲不振、便秘、腹胀等症状出现;②由于患儿氧气消耗量的增加,产热过多,则需要快速的散热,因而患儿心脏的搏动速度加快,表皮血管扩张,从而对其心血管造成了负担;③高热可增加患儿的颅内压,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或者高度的抑制;④高热使各种营养物质的代谢增加,氧气的消耗量也大大增加。还可影响到患者的消化功能,导致患儿出现腹泻、脱水等不良症状;⑤高热可降低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不利于恢复健康[5]。因此,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若护理得当,则患儿的病情会很快的好转。若处理不当,那么将会导致患儿脑部受损。
通过本次临床研究得出,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岐芳.探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护理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0,8(6):14-15.
[2]石丰月.上呼吸道感染患儿66例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9):329-329.
[3]伍红玫.护理干预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6):831-832.
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篇3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人民医院,云南会泽6542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心得与护理体会。方法将收集到的64例高热惊厥患儿通过急救处理,院内常规处理及防止并发症,治疗后护理及心理方面的治疗等,观察治疗效果,总结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的相关经验。结果本组64例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明显的相关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小儿发生高热惊厥时,应首先对其进行急救处理,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惊厥,降低体温,随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防治并发症,注意相关护理工作及心理治疗等方面,最后要对患儿家长宣传有关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及护理知识。
[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4(b)-0061-02
发热是临床中儿科最常见的症状,各种急慢性感染及器官组织的病变都能引起发热。发热可以引起身体的各种功能的继发性改变,是值得密切关注的。对于小儿高热惊厥的定义,最常用的是指由与各种感染引起的发热(>38℃)时出现的惊厥,这里的感染通常不包括中枢神经感染,发病率最高的是热性惊厥。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严重时可因影响呼吸功能而危及生命。若不给于及时处理,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严重者可留下癫痫及智力低下等后遗症[1]。该病的发病率约为5%~8%,多发于6个月~6岁之间的患儿,发作时多伴有高热(体温≥39℃),一般在高热开始后12h内,尤其以急性上感时多见,此时必须迅速降温与控制惊厥,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否则就会危及生命。现将本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集的64例小儿惊厥患者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自于2011年1月—2012年1月1年间我院儿科救治的热性惊厥患儿64例。其中男44例,女20例,年龄在6个月~10岁;其中6个月~2岁10例,3~6岁44例,7~10岁10例;体温37.1~38℃20例,38.1~39℃29例,39.1~40.2℃15例。其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和支气管肺炎各1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0例,毛细支气管肺炎4例。
1.2临床常见表现
发病时患儿体温升高至38.5℃及其以上,当高热时间达到12个小时以上时,多发生惊厥。主要表现为患儿的头后仰,颈过伸,眼球上翻,口吐白沫,口唇四肢末端青紫,常伴有意识丧失,全身性或局限性阵挛或强直性痉挛,总共持续时间短者仅数秒,长者达数分。
2紧急处理
2.1保证呼吸道的通畅
患儿发生惊厥时,现场人员应立即去掉枕头,仰卧位,使头偏于一侧,清除口腔、鼻腔及气道内的分泌物,以免抽搐时引发窒息或造成吸入性肺炎。为了防止患儿发生舌咬伤,用牙垫置于患儿上下齿之间。将患儿固定于床上做好防护工作,以免发生坠床意外。惊厥时迅速给予面罩吸氧,在不能及时应用抗惊厥药时,可先按压人中、合谷穴,注意不要太用力,以免损伤皮肤及骨骼[2]。
2.2控制惊厥
常用药物为安定类药物,一般剂量0.3~0.5mg/kg,婴儿最好不要超过5mg/次,肌注或静注均可,多数在5min内起效,必要时10min后重复应用;并且每次合用10%水合氯醛0.5mL/(kg·次)加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对于由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高热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3发热护理
惊厥发生时,医护人员应该迅速降低患儿体温,理论上应该控制在38℃以下。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必须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主要分为两大类:物理降温和化学降温。物理降温常用方法有:酒精擦拭,可以用30%~50%酒精或32~34℃温水擦拭患儿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此外,头部可以放置冰袋,降低脑细胞代谢,减少氧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化学降温常指药物,包括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同时密切观察患儿体温的变化情况,以免降得过低,注意保暖,警惕其他意外发生。
2.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儿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等变化,并做好记录。惊厥发作时,应注意患儿的固定情况,防止发生坠床等;若持续发生惊厥或频繁发作惊厥,要特别注意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注意观察瞳孔、意识等的异常变化,如有异常给予紧急处理。
2.5脱水剂的护理
当患儿持续或频繁发作惊厥时,常并发脑水肿,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给予降颅压药物,如地塞米松、甘露醇,必要时可以加用利尿剂。
2.6饮食护理
平日应供给患儿足够的营养和水份,合理搭配膳食,保证睡眠充足。还应给患儿多补充水分,以促进毒素排出,降低体温。惊厥患儿禁忌灌药,以防引起吸入性肺炎[3]。
2.7心理护理
高热惊厥发作时,有关医护人员应从容不迫地抢救患儿,准确及时抢救,积极改善预后,避免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等后遗症。操作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患儿的心理变化,关心、体贴患儿。此外,也不能忽视患儿家长的感受,及时安抚家长的情绪,仔细解释相关情况,交待清楚病情,取得双方共同的信任[4]。
2.8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
通过细致全面的宣教使家属对小儿高热惊厥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提高自身免疫力,加强体育锻炼,合理搭配饮食[5]。一旦患儿在家里发生高热惊厥,家属能够立刻给与有效地降温措施,包括物理降温和化学降温,控制惊厥后立即送往最近的医院,整个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患儿的基本生命体征平稳。
3体会
小儿发生高热惊厥时,主要表现为患儿的头后仰,颈过伸,眼球上翻,口吐白沫,口唇四肢末端青紫,常伴有意识丧失。此时家长往往十分着急,惶恐不安。家长应该学会一定的急救措施,在医护人员没有到位的时间内,做好简单的抢救,包括控制惊厥,降低体温,防止舌咬伤等意外。医护人员到位后,迅速抢救,并守护于患儿身旁,操作应熟练准确,以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随着惊厥逐渐停止,家长的情绪也逐渐稳定。此时,医护人员应该详细的向患者家属交代患儿的病情,以安抚情绪,取得互相信任,同时,指导家长此类情况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如降温等。由于小儿高热惊厥属于儿科的常见病,故此病的预防也有一定的意义。高热惊厥多是由于上感引起的,而如何控制上感目前亦无特效药物,所以主要的预防途径仍然是提高机体免疫力,显得尤为重要,合理搭配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是主要的预防途径,应嘱咐家长加强这方面的重视程度。
[
参考文献]
[1]单淑艳.72例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护理体会.中国医药导报,2009,6(21):104-105.
[2]姜彦春.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体会.哈尔滨医药,2009,29(3):78.
[3]焦红玲.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护理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1,6(7):233-234.
[4]刘学英.58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体会.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205-206.
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1篇4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对小儿秋季腹泻疗效的影响。方法:对于30例小儿秋季腹泻患者给予全面综合护理措施,观察治疗疗效,总结护理体会。结果:通过严密观察病情、消毒隔离、饮食管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加强对小儿秋季腹泻患儿的护理,有效提高了疗效。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小儿秋季腹泻观察护理
小儿秋季腹泻又名轮状病毒肠炎,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常见于6个月至2岁小儿,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每日大便10次以上甚至数十次,量多,常出现水及电解质紊乱,高热时了频发抽搐,由于患儿主诉不确切常给诊治带来一定困难。现将我院儿科近两年来收治的30例有实验室病原检查依据的病例,根据临床表现,治疗及发病特点,对护理工作如下总结:
一、临床资料
1.资料住院患儿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7个月至2岁,平均年龄1岁5个月。于腹泻6~72h入院,大便呈黄色或绿色6例,稀糊状5例,水样或蛋花样19例;伴轻中度脱水24例,呕吐、发热10例;大便次数10~25次/d,此30例患儿均为选取的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的病例。
2.治疗30例患儿均经常规口服或静脉补液,微生态剂等治疗后治愈出院。
二、观察与护理
1.观察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有无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发黄,口唇及四肢末端轻度发绀,口渴,烦躁等周围循环障碍的表现,适时遵医嘱测血压。准确观察尿量变化。尿量应有1~2ml/kg/h。高热患儿应观察神志的改变及惊厥先兆,做好急救准备。
2.护理
2.1消毒隔离患儿食具、奶具应定时煮沸消毒。床头柜、地面每天用84消毒液擦拖两次,病房空气用紫外线照射1次/天。
2.2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体温过高应给予冰枕冰袋、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2.3口腔护理每日4次,口鼻干燥的患儿,可用生理盐水给予湿润,眼鼻干燥者可抹红霉素眼膏。
2.4如发生高热惊厥,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将压舌板裹纱布放于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口咬伤,用时给予镇静剂,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以防窒息。
2.5重型腹泻的患儿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进行补液,纠正酸中毒。腹胀明显者可行肛管排气。
2.6臀部护理由于腹泻频繁,大便呈酸性或碱性,含有大量肠液及消化酶,臀部皮肤常处于被大便腐蚀的状态,易发生溃烂,每次大小便后用温水洗净,婴幼儿要勤换尿布,肛周涂20%鞣酸软膏。
2.7饮食管理频繁呕吐者需暂禁食,由静脉补充能量,好转后可进流食或半流质饮食,忌食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婴幼儿牛奶可改喂腹泻奶粉。
2.8心理护理患儿家长因疼爱子女迫切要求医务人员迅速解除患儿痛苦,因此首先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耐心给他们讲解本病的病因,发展及治疗,护理知识。再者,对于小儿可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适当地表扬他们,夸奖他们,使他们乐于配合,以利于治疗护理工作及时有效顺利的实施。
三健康指导
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篇5
1一般护理
1.1环境将不同病原患儿尽量分开房间收住,接触患儿,注意消毒隔离操作。病室每天定时紫外线消毒1小时,开窗通风换气2~3次,每次20~30min,室内温度要保持在18℃~20℃,湿度为55%~65%,患儿内衣应宽松,及时更换尿布,使患儿感觉舒适,各种处置集中进行,安静、舒适的环境能使患儿更好地休息和睡眠,有利于病情好转。
1.2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缺氧症状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体位,凡有缺氧症状,如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烦躁、面色灰白等情况时应立即给氧。一般采用鼻导管给氧。氧浓度为0.5-1L/min,氧浓度不超过40%,氧气应湿化,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缺氧明显者可用面罩给氧,氧流量2-4L/min,氧浓度50%-60%。若出现呼吸衰竭,则使用人工呼吸器。
1.3发热护理支气管肺炎患儿常有发热,发热时帮患儿松解衣被,及时更换汗湿衣服,并用热毛巾把汗液擦干,以免散热困难而出现高热惊厥;同时也避免汗液吸收、皮肤热量蒸发而引起受凉加重病情。体温在38.5℃以上按医生要求予物理降湿或药物降温,如酒精擦浴、冷水袋敷前额等,对营养不良、体弱的病儿,不宜服退热药或酒精擦浴,可用温水擦浴降温。退热处置后30~60min复测体温,高热时须1~2h测量体温一次,及时做好记录。并随时注意有无新的症状或体征出现,以防高热惊厥或体温骤降。给患儿多喝温开水或者静脉补液,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虚脱。
1.4饮食肺炎患儿在患病期间要有足够的水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品。喂养时将头部抬高,鼓励较大的患儿多喝水,适量喝些新鲜果汁,宜食半流食品,如稀饭、烂面条、鸡蛋汤等。如果不能进食,则需要静脉输液等治疗。
2密切观察病情
2.1若患儿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加快(>60次/分)、心律增快(>160-180次/分)、出现心音低钝或奔马律、肝脏短期内迅速增大时,考虑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应及时报告医生,立即给予吸氧,并减慢输液速度。若患儿突然口吐粉红色泡沫痰,应考虑肺水肿,可给患儿吸入经20%-30%乙醇湿化的氧气,间歇吸入,每次吸入不宜超过20分钟。
2.2若患儿出现烦躁、嗜睡、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等,应考虑脑水肿、中毒性脑病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2.3若患儿病情突然加重,体温持续不降或退而复升,咳嗽和呼吸困难加重,面色青紫,应考虑脓胸或脓气胸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3健康教育
3.1向患儿家长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和防护知识。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多进行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但不宜穿得过多。
让家长了解所用药物名称、剂量、用法及副作用;指导患儿不随地吐痰、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嘴,尽量使痰飞沫不向周围喷射。
3.2心理护理与小儿及其家属建立伙伴关系,体谅患儿家属紧张焦虑等心情,耐心解答家属疑问,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特点行有效沟通,关注小儿家庭成员的心理感受和服务需求,向家长讲明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案及预后,加强家属的心理支持。
4结论
对于支气管肺炎患儿,除了给予一般护理外,还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缺氧症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及患儿发热、用药等护理,各项措施既要适时、全面,又要仔细,突出重点,提供有效护理,也就能缩短病程,使患儿顺利康复。
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篇6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热性惊厥中门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方法方便选择该院门诊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发热患儿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观察组患儿给予门诊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热性惊厥发生情况、家长健康教育合格情况,评价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热性惊厥发生率为3.0%,低于对照组11.9%;观察组家长教育合格率为92.5%,高于对照组79.1%;观察组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态度评分(96.8±2.5)分、护理操作(97.5±2.1)分、健康教育(94.8±3.4)分、应急处理(97.9±3.1)分,高于对照组(91.4±2.7)分、(92.2±2.3)分、(88.9±3.2)分、(91.8±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门诊护理干预;小儿热性惊厥;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7)03(c)-0147-03
ApplicationofOutpatientNursingInterventioninPredictingtheFebrileConvulsionsinChildren
ZHANGYan-hua
FenglinOutpatientDepartment,PaediatricsHospitalAffiliatedto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1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effectofoutpatientnursinginterventioninpredictingthefebrileconvulsionsinchildren.MethodsConvenientselection134casesoffeverchildrenadmittedandtreatedintheoutpatientdepartmentinourhospitalfromOctober2015toOctober2016wereselectedand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with67casesineach,theobservationgroupweregiventheoutpatientnursingintervention,whilethecontrolgroupweregiventheroutinenursing,andtheoccurrenceoffebrileconvulsionsandqualifiedsituationofhealtheducationofchildren’sparentswereobservedandthenursingsatisfactorydegreeofchildrenandtheirparentswasevaluated.ResultsTheincidencerateoffebrileconvulsionsandeducationqualifiedrateofchildren’sparents,nursingattitudesofchildrenandtheirparents,nursingoperation,healtheducationandemergencyhandling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high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3.0%,92.5%,(96.8±2.5)scores,(97.5±2.1)scores,(94.8±3.4)scores,(97.9±3.1)scoresvs11.9%,79.1%,(91.4±2.7)scores,(92.2±2.3)scores,(88.9±3.2)scores,(91.8±2.8)]scores,and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Outpatientnursingintervention;Febrileconvulsionsinchildren;Prediction
小菏逼冢常见急症之一即为热性惊厥,出生后6个月至3岁间均有可能首次发病,热性疾病初期为主要的诱发原因,且在体温突然升高至39℃时极易复发,但患儿5岁以后基本不会再复发。热性疾病患儿治疗期间,一旦出现热性惊厥,会引来部分患儿家长的抱怨,甚至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儿科临床中一直十分重视热性惊厥的预防工作。护理为预防小儿热性惊厥的手段之一,但常规护理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改善预防效果,该研究以该院门诊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发热患儿134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门诊护理干预方法,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门诊收治的发热患儿134例,随机抽取67例作为观察组,男41例,女26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3.1±1.2)岁;发热原因:上呼吸道感染26例,感冒19例,支气管炎12例,化脓性扁桃体炎10例;入院体温37.7~40.8℃,平均(38.6±0.8)℃。剩余67例作为对照组,男39例,女28例;年龄3个月~7岁,平均(3.3±1.3)岁;发热原因:上呼吸道感染24例,感冒20例,支气管炎14例,化脓性扁桃体炎9例;入院体温37.9~40.5℃,平均(38.9±0.9)℃。纳入标准:①患儿就诊原因均为发热;②患儿及家长均对该研究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相同的热性疾病对症治疗,期间,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包含基础护理、呼吸道护理、吸氧护理等。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患儿给予门诊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健康教育患儿因发热在门诊中就诊后,护理人员可以在其家长候诊期间展开调查,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给予家长健康教育,增强患儿家长的预防意识及预防能力。在实施之前,先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调查相关情况,如患儿年龄、既往病史、发热情况、家长对发热后果的认识等,调查之后,护理人员依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的给予患儿家长健康教育,提升患儿家长对发热相关知识、预防热性惊厥知识的掌握程度。首先,让患儿家长了解到在小儿热性惊厥发生征兆中,最为明显的一项即为发热,且体温突然升高时,发生风险更高,与此同时,不明显表现也同时存在,告知家长在家期间要对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密切监测,发现升高时立即做出处理;将小儿热性惊厥发生时的其他预兆详细的介绍给患儿家长,如呼吸急促、体温突然升高、烦躁不安等,便于患儿家长及时的发现患儿的异常情况,并能够正确处理,减少热性惊厥的发生可能[1]。需保证患儿休息充足,保温工作适当开展,患儿出汗后,衣服应立即更换。
1.2.2病情监测医生诊治患儿期间,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病情变化情况作出严密的观察与监测,对患儿的体温、脉搏定时测量,掌握变化情况,并对患儿的意识、精神状态变化情况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患儿如不足10岁,治疗时无法使用退烧药物,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将患儿衣服适当松懈、调控室内温度等。护理人员在进行物理降温操作时,应将操作要点、具体方法等讲解给家长,便于家长实施。患儿发热时,具体的降温措施应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并注意指导患儿家长,保证患儿家长学会正确的降温措施,如患儿患有四肢冰冷,并表现出畏寒时,可给予患儿擦浴,擦浴液体为30%温乙醇,或30~35℃温水,患儿皮肤发红后,即可停止擦浴,护理人员进行擦浴操作时,还应将相关的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长,如控制擦浴时间不超过20min、注意给患儿保暖等[2]。
1.2.3预见性处理患儿治疗期间,如出现热性惊厥的征兆,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予患儿降温措施,先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并让家长协助,增加患儿的饮水量,必要时,给予患儿地西泮针剂0.30~0.52mg/kg,肌肉注射[3]。一旦患儿发生热性惊厥,护理人员立即给予患儿地西泮针剂,剂量0.30~0.52mg/kg,静脉注射。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热性惊厥的发生情况,判断标准为单纯性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观察两组患儿家长健康教育合格情况,合格标准为占患儿陪伴总数85%以上[4]。患儿末次治疗时,利用门诊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包含护理态度、护理操作、健康教育、应急处理,各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越好。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P
2结果
2.1热性惊厥发生率及家长健康教育合格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热性惊厥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家长健康教育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患儿及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态度、护理操作、健康教育及应急处理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热性惊厥属于内科疾病,临床上比较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患儿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小儿发生热性惊厥后,经过治疗,大部分能够良好的恢复,预后较好,但仍有部分患儿预后较差,会发展为癫痫。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热性惊厥的发生机制,多数学者认为,患儿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异常与其发生密切相关[5]。小儿尚不具备完全的大脑皮质功能,即使是极弱的刺激,小儿大脑在刺激下的兴奋性也非常强,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突然发生且放量比较大,引发热性惊厥,通常为短时间发作,并不会影响大脑[6]。
不过,高复发率为小儿热性惊厥的主要特点之一,反复发作会极大的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因此,儿科临床中治疗发热患儿时,非常重视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以保证患儿的智力、生理等健康成长。研究指出,医院外为小儿热性惊厥的主要发生地,如患儿家长能够及时的发现并给予恰当的处理,可保证患儿安全,但实际情况时绝大多数患儿家长缺乏相关知识,在患儿发生热性惊厥时无法恰当的实施处理,增加分泌物阻塞气道、咬舌等症状的发生风险,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7]。
医院门诊治疗因发热就诊的患儿时,为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护理人员会以口头宣传的方式给予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但从实际的护理工作实践发现,常规的健康教育及护理方式中,规范性比较差,导致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家长并不具备护理患儿、预防热性惊厥的良好能力,使热性惊厥的发生率仍然比较高,而且患儿一旦发生热性惊厥,部分患儿家长会将全部的原因归结为医护人员,产生埋怨等情绪,甚至与医护人员发生纠纷[8]。近年来,临床预防小儿热性惊厥时,开始采用门诊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健康教育、病情监测等手段,避免热性惊厥的发生,并提高患儿家长的预防能力,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风险。据一项调查研究[9]显示,发热小儿在门诊就诊期间,护理人员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后,可增强患儿家长对预防知识及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护理完成后,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健康知识的掌握率可达到94.2%,而具有良好健康知识的家庭中,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生率低至2.8%,该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给予门诊护理干预后,小儿热性惊厥发生率3.0%,家长健康教育合格率92.5%,符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表示该研究中的门诊护理干预措施具有极强的临床实践意义。
患儿及家长就诊后,候诊期间,护理人员主动调查患儿家长对小儿发热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给予其健康宣教,增加家长对小儿发热的认知,促使患儿家长形成主动预防的意识[10]。同时,采取多种方式让患儿家长准确的掌握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生征兆,如高热、呼吸困难等,有助于在家时有效的观察患儿,及时的发现发生征兆,避免热性惊厥的发生。此外,患儿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还将物理降温的措施详细的讲解、演示给患儿家属,使患儿家长能够准确的掌握降温方法,便于在家监测患儿体温时实施,实现家庭中及医院中均能有效的预防[11]。患儿在门诊接受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还对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意识变化情况等严密的观察,预防性的实施各项护理操作,减少热性惊厥的发生可能,并在患儿出现体温升高时,及时的实施物理降温,降温无效后给予患儿相应的药物,而患儿一旦发生热性惊厥,立即静脉注射地西泮针剂,促使患儿疾病能够更为快速的恢复,尽早痊愈[12]。在该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及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中,护理态度(96.8±2.5)分、护理操作(97.5±2.1)分、健康教育(94.8±3.4)分、应急处理(97.9±3.1)分,高于对照组的(91.4±2.7)分、(92.2±2.3)分、(88.9±3.2)分、(91.8±2.8)分,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小儿热性惊厥属于临床常见病,开展预防该疾病发生工作时,应用门诊护理干预后,可增强患儿家长的预防意识,提升患儿家长的预防能力,使患儿家长参与到热性惊厥的预防工作中,提升预防效果,降低热性惊厥的发生率,避免热性惊厥对患儿疾病恢复及健康生长的影响,利于患儿预后的恢复,提高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增强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郭伟中.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综述,2016,22(15):3070-3072.
[2]翟明媚,邱爽,周红艳.小儿高热惊厥危险因素的探讨及门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22(10):134-135.
[3]鞠淑美.小儿高热惊厥应用护理干A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1):276-277.
[4]唐恒愿.护理干预在门诊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治疗上的应用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7):190-191.
[5]蔡槿.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7):255-256.
[6]付珊珊,弓少华.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临床效果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2):270,265.
[7]田晶.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8(3):250-251.
[8]罗尚珍.小儿高热惊厥的病情观察及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24):206-207.
[9]王凤玲.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336-338.
[10]李步云.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相关因素的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3,8(21):85-86.
[11]姚小娜.护理干预在防治小儿高热惊厥复发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61-162.
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篇7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收治的34例高热致惊厥患儿护理资料,通过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密切病情观察、基础护理等护理措施迅速控制病情。
结果:经精心护理后,34例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未出现病情恶化,均顺利出院。
结论:迅速有效降温是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的核心环节,对于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降温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67-01
小儿高热致惊厥常见于体温超过39.1℃或以上的婴幼儿及学龄前高热患儿[1],儿童患病率为3%-5%[2],主要表现为全身肌群强直性或阵发性痉挛、抽动,伴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若高热持续过久,惊厥持续时间过长或反复发作可导致缺氧性脑损伤,甚至引发癫痫[3]。笔者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谈一下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
资料来自我院儿科病房2011年8月-2012年3月间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9月-7岁,平均4.2±1.4岁。患儿入院体温39.0℃-41.5℃,均表现为阵发性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或阵发性抽搐、眼球固定、牙关紧闭、口角抽搐或口吐白沫等惊厥典型表现。原发性疾病为小儿肺炎15例,流感9例,菌痢7例,脑炎3例。所有病例在治疗基础疾病基础上,采用镇静、吸氧、降温、降低颅内压及抗惊厥治疗。
2护理措施
2.1围呼吸道管理。①确保呼吸道畅通。患儿取平卧位,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其口鼻分泌物与呕吐物,以防呕吐物误吸造成窒息或引发吸入性肺炎,准备好吸痰器、气管插管等用具,视情况定时吸痰。同时,将舌轻轻向外牵拉,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造成呼吸不畅。②吸氧。患儿入科后立即经面罩给予高浓度吸氧,减轻缺氧对脑细胞的损害,预防缺氧性脑水肿。氧流量2-3L/min,浓度25%—30%;吸氧过程中注意观察缺氧改善情况,待缺氧症状改善、呼吸规律后可改为鼻导管吸氧,氧流量0.5L-1L/min,避免氧流量过大引起氧中毒等并发症。
2.2发热护理。发热致惊厥患儿入院后要尽快降低体温,临床常用降温方法为物理降温,主要包括:①局部冰敷或冷敷。为减缓或制止因高热引发的脑细胞的损害,减少脑细胞耗氧量,预防脑水肿,常用冰帽或头部冷敷的方法降低头部温度;同时也可用冰袋置于患儿的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处。②温水与酒精擦浴。除冰敷、冷敷外,常用32℃-36℃的温水或30%的酒精,反复擦拭患儿的四肢、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流经处,扩张毛细血管扩张,以增加血流量,加速热量的散发。擦浴过程中,忌擦后颈、前胸、腹部与足底,若患儿出现皮肤苍白或全身皮肤发凉症状应立即停止。③冷生理盐水灌肠。对体温超过40.0℃的超高温患儿,可重复使用冷盐水灌肠降温方法。用注射器抽取30℃-32℃的冷盐水100-300ml,用甘油将肛管擦拭后,通过注射器将冷盐水注入直肠,期间适当抬高患儿臀部,使冷盐水在肠道滞留一段时间,发挥降温效果。本组有5例患儿重复实施了2-3次冷盐水灌肠,降温效果明显。
对行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或者持续高温患儿,应即使予药物降温。①口服降温药。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消炎痛等,但使用时用量不宜过大,以免患儿因大量出汗诱发低血容量性休克。②肛塞小儿退热栓。每隔4-6h使用1次,可避免发生多汗、肢体厥冷等虚脱现象。③25%安乃近溶液滴鼻。适用于5个月-1岁左右的婴儿,每次1-2滴,滴入鼻腔,1小时左右即可降低体温。
2.3病情观察。患儿在进行对症治疗与降温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密切注意患儿体温、神志、脉搏、瞳孔、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详细记录抽搐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发作类型、伴随症状及停止后的精神状。期间,若患儿抽出后伴意识障碍和呼吸节律不齐,则是颅内压增高或呼吸中枢受损的表现;若患儿两侧瞳孔不等大则可能警惕脑水肿并发小脑幕切迹疝的发生;物理和(或)药物降温过程中要注意患儿面色、脉搏、体温变化,谨防降温骤降、出汗过多诱发电解质紊乱而出现瘫软无力等虚脱或休克现象。
2.4基础护理。①口腔护理。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易引发引起舌炎、齿龈炎,每次进食后应用淡盐水漱口。②皮肤护理。降温过程中,要保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干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排汗和降低体温。③饮食护理。高热惊厥患儿应注意补充水分,一来促进体内毒素排出,二来饮水可增加排汗量,有利于降低集体温度。同时,给予患儿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清淡饮食。忌食油腻食油腻、辛辣之品,平衡营养膳食。
3结果
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经精心护理,34例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未出现病情恶化病例,均顺利出院。期间,退热时间35-65min,平均退热时间48.5±10.2min,住院时间4-10d,平均住院日7.2±2.4d。
4护理体会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高热刺激在大脑内易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异常放电而致惊厥,高热致惊厥对患儿危害很大,可引起脑、肝、肾功能损害,呼吸循环衰竭甚至死亡。有报道[4]对高热惊厥患儿体温降至38.5℃是关系治疗成败的关键。因此,护理人员要在积极配合临床医师对症治疗的同时,熟练掌握好降温的临床技能。物理降温是小儿高热辅助治疗中首选的降温方法,效果好、副作用少[5],对于物理降温效果欠佳者,可同时性药物降温。降温操作中,应把握好各种降温措施的优缺点和降温时机,注意观察患儿神志等生命体征,既要发挥降温对治疗原发疾病的辅作用,减少高热带来的机体损害或后遗症,又要避免因降温急骤而带来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吴利英.小儿高热的护理现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3):2173-2174
[2]朱丽萍,周子花,吴爱华.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4):561-562
[3]陈炜.小儿呼吸道感染所致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0):800-801
[4]向琼.小儿高热的治疗与护理[J].中国中医药,2009,7(8):194-195
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观察护理
惊厥俗称抽风,其中小儿高热惊厥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小儿惊厥的发病率约为成人的5-10倍,尤以婴幼儿多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
1临床资料
我儿科2004年9月-2009年8月治疗小儿高热惊厥79例,其中男47例,女32例,年龄为1岁-3岁,平均2.5岁。住院天数3-9天,平均6天。通过精心护理及治疗均治愈出院。
2观察与护理
2.1典型的惊厥表现为突然起病,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四肢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由于喉肌痉挛、气道不畅,故可有屏气甚至青紫。部分小儿有大小便失禁。惊厥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或更长。继而转入嗜睡或昏迷状态,如抽搐部位局限且恒定,常有定位意义。婴幼儿惊厥常无开始的强直性发作,只有肢体阵挛性惊厥。新生儿惊厥更不典型,以微小发作多见。
2.2根据发作特点和预后不同分为两型单纯型高热惊厥:主要标准是:(1)首次发作年龄在4个月-3岁,最后复发不超过6-7岁。(2)发热在38.5℃,先发热后惊厥,惊厥多发生于发热24小时内。(3)呈全身性发作,伴意识丧失,持续数分钟内,发作后很快清醒。次要标准是:(1)发作2周后脑电图正常。(2)脑脊液检查正常。(3)体格及智力正常。(4)有遗传倾向。复杂型高热惊厥:主要标准是(至少具有其中一项):(1)惊厥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2)在24小时以内惊厥1次以上。(3)惊厥形式呈部分性动作,发作后有暂时性麻痹。(4)热性惊厥复发5次以上。次要标准是:(1)初次发作年龄可小于6个月或大于6岁以上。(2)体温不太高时即出现惊厥。可有高热惊厥家族史。多数高热惊厥的患儿随年龄增长而停止发作,约2%-7%转变为癫痫。
2.3一般治疗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
2.4控制惊厥
2.4.1针刺人中、合谷、百会、涌泉等。
2.4.2使用抗惊厥药物的护理选择快速有效的抗惊厥药物,及时控制抽搐。常用药物有:地西泮。地西泮的缺点是作用短暂,过量可抑制呼吸、降低血压。用药时需观察病人呼吸及血压的变化。苯巴比妥钠。本药优点为抗惊厥作用维持时间较长,但也有呼吸抑制及血压降低等副作用。转贴于
2.4.3口服泰诺林主要用于小儿高热惊厥时,口服,12岁以下的儿童用滴管量取,1-3岁的小儿一次用量为1-1.5ml,4-6岁的儿童每次用量为1.5-2ml,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不超过4次。
2.4.4温水浴使用低于患儿皮肤温度的温水擦浴,可使机体的热量通过传导发散,加之擦浴时用按摩手法刺激血管被动扩张,更加促进热量的散发,水温为32-34℃。
2.4.5根据患儿的体重补足足够的液体量,以免高热导致液体量的丢失。
2.5护理措施
2.5.1预防窒息惊厥发作时应就地抢救,立即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在头下放些柔软的物品。解开衣领,松解衣服,清除患儿口鼻分泌物、呕吐物等,保证气道通畅。将舌轻轻向外牵拉,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造成呼吸不畅。备好急救用品。按医嘱给予止惊药物,观察并记录患儿用药后的反应。
2.5.2预防外伤惊厥发作时,将纱布放在患儿手中和腋下,防止皮肤摩擦受伤。在已长牙患儿上下臼齿之间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牙关紧闭时,不要用力撬开,以避免损伤牙齿。床边放置床挡,防止坠床,在床栏杆处放置棉垫,防止患儿抽搐时碰到栏杆,同时将床上硬物移开。若患儿发作时倒在地上应就地抢救,移开可能伤害患儿的物品,勿强力按压或牵拉患儿肢体。
2.5.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应经常巡视,注意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及神志改变,发现异常及时通报医生,以便采取紧急抢救措施。(2)惊厥发作时应注意惊厥类型。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2.6健康教育向家长详细交待患儿病情、解释惊厥的病因和诱因,指导家长掌握预防惊厥的措施。教给家长在患儿发热时进行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的方法。演示惊厥发作时急救的方法。癫痫患儿应按时服药,不能随便停药。定期门诊随访,根据病情调整药物。观察患儿有无神经系统后遗症,及时给予治疗和康复锻炼。
3小结
通过79例小儿高热惊厥治疗护理的观察,体会物理降温是提高小儿高热惊厥治疗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篇9
【关键词】蜡疗;护理;患儿
蜡疗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是一种以加热后的的医用石蜡作为导热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石蜡的热容量大,导热性低,加热后吸收的热量多,保温时间长,冷却时缓慢释放出大量热,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温热作用。还可以使血管扩张,加强组织血液循环,减轻疼痛,促进炎症浸润吸收,加速组织修复,并可缓解痉挛,增强胶原组织的延展性[1]。我院康复中心自2006年1月开展蜡疗治疗脑瘫患儿,本人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及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对象:本组540例,男338例,女202例。年龄6个月~1岁310例,1岁~2岁150例,2~5岁80例。其中痉挛型脑瘫445例(包括四肢瘫212例,双瘫233例),臂丛神经损伤75例,手足徐动型脑瘫20例,均为住院患儿。
1.2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功能训练、按摩、针灸、穴位注射、高压氧﹑物理治疗等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除功能训练2次∕天外,余均1次∕天,3个月为一个疗程,在此基础上配合蜡疗,30分钟∕天。
2护理
2.1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①在做蜡疗前先跟家长讲明蜡疗是一种经济实用、刺激性小的治疗,取得家长信任。患儿皮肤比较娇嫩,对热刺激比较敏感,刚开始要做好心理准备,并开导患儿,使患儿保持良好心情。②介绍他们跟其他做蜡疗效果好的患儿家长交谈,增强治疗信心。③让家长全程陪护,由于大部分患儿克服紧张情绪后,对蜡疗非常感兴趣愿意接受治疗,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和家长沟通,增进护患关系。
2.2治疗前的护理准备:护士在帮患儿做蜡疗前应测体温,38.5℃以上者暂停做蜡疗。发现患儿皮肤有破损、急性炎症及感染性皮肤病者暂不做蜡疗。转贴于
2.3治疗中的护理:①根据患儿的年龄、耐受热情况等为患儿晾蜡。石蜡的温度必须在有效范围内灵活掌握。护士对前三次做蜡疗者,石蜡的温度宜偏低维持在45℃,使患儿适应后逐渐提高蜡饼温度至55℃。蜡疗敷于肌肉部位嘱咐患儿及家属30分钟内不得随意移动,尽量保持敷蜡肢体相对固定位置,以防止蜡饼里有少量蜡液流出烫伤患儿。同时,护士必须站在患儿床边观察15分钟,一旦患儿出现哭闹异常及时打开棉垫观察有无烫伤。②治疗过程当中患儿若将蜡饼弄烂,应考虑温度过高患儿不能接受,应重新晾一块温度应稍低1~2℃为患儿敷上。③为了促进患儿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及发展,在为患儿做蜡疗时患儿肢体保持正常体位放于蜡饼上,用小棉垫适当包紧,外加带子固定。④患儿蜡疗过程中会出大量的汗,且极易入睡,护士必须及时为患儿擦干汗水,假如患儿熟睡,适当为其盖小包被,避免受凉,预防感冒。
2.4治疗后的护理:患儿做蜡疗后会大量出汗,缺水较多,嘱咐家属多喂水,最好是温开水。蜡疗以后做功能训练、按摩,增强疗效。
3结果
所有患儿有效率达到100%。
4讨论
通过近5年对540例住院康复治疗的患儿实施蜡疗治疗的精心护理,如治疗前详细讲解,治疗中密切观察,治疗后加强护理,在达到最佳的治疗同时,无一例因护理措施不当引起不良反应,如烫伤。在得到患儿家长信任和配合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增大了关节的活动度,降低了患儿的肌张力,患儿病情恢复快,因此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重症预后因素;护理对策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多数患儿由于病情严重,发展为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危重,危及生命健康[1]。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身体机能较弱,在给予及时有效治疗的同时,还需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为了提高护理的有效性,促进患儿良好预后,本文对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根据相关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5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27例,女患儿23例,年龄8个月~8岁之间,平均年龄(5.1±1.1)岁,病程2~6d,平均病程(3.1±1.0)d。50例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对50例患儿的疾病情况及临床治疗与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通过分析得出,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因素包括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越短,患儿预后越好;而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越长,患儿预后就越差。这是由于患儿在感染病毒后,自身免疫系统会与病毒进行对抗,导致内环境稳定性被破坏,患儿的神经系统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出现发热、惊厥、意识障碍等。时间越长,说明患儿的神经系统影响越严重,直接影响患儿治疗及预后。
1.2.2护理对策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的长短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对此,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进行干预。对于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家属,护理人员要加强健康教育。比如当患儿出现长时间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必须提高重视,立即带孩子就医。发热护理。如患儿出现发热症状,护理人员首先需要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温度25℃左右,湿度55%左右。保持室内通风,利于患儿降温。为了更好地帮助患儿降温,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物理降温,如盐水冰袋降温、温水擦拭降温等。如患儿高热不退,需要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避免患儿发热时间过长。惊厥护理。为缩短患儿惊厥时间,护理人员需根据患儿惊厥诱因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如患儿惊厥诱因为脑水肿,需及时进行脱水治疗;如惊厥诱因为呼吸道痰梗阻,则需要立即进行吸氧排痰处理。意识障碍护理。当患儿发生意识障碍时,护理人员需要立即给予患儿吸氧护理,并保持患儿口腔、皮肤、眼睛的清洁和湿润。为促进患儿意识恢复,护理人员可以加强对患儿的按摩护理,以此来改善患儿血液循环。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帮助患儿被动活动,以此来促进患儿恢复。
1.3观察指标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观察患儿护理前后运动能力:采用运动能力评定量表(FAM)对患儿肢体运动能力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能力越好,肢体神经损伤越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x±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
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见表1。
2.2观察患儿护理前后运动能力评分
护理后运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情危重,患儿年龄较小,治疗较为复杂,且预后较差。对此,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儿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2]。本次研究发现,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都是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据此,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对策,护理效果良好。护理对策包括家属健康教育、发热护理、惊厥护理、意识障碍护理。其中家属健康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家属对病毒性脑炎的认知度,在患儿发病后能够正确处理,并第一时间带患儿就医;发热护理在于通过各种护理措施缓解发热症状,缩短患儿发热时间;惊厥护理在于通过各种护理措施来缓解患儿惊厥症状,缩短患儿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护理在于通过护理尽快促进患儿恢复意识。当患儿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缩短后,患儿的预后效果自然能够得到提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预后相与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有关。苗蕊[3]在既往研究中也指出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其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患儿护理后运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这是因为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注重分析影响患儿预后相关因素,采取了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对策,以此提高患儿护理效果[4]。护理对策主要为护理人员针对患儿发热、惊厥、意识障碍等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目的在于缩短发病时间,减轻疾病对患儿的影响,进而更有利于患儿预后。综上所述,在分析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预后因素后,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提高患儿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志晓,陈国洪,王媛.影响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4):61-63.
[2]胡文静,杨理明,廖红梅,等.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特点、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8,17(3):241-246.
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篇11
【关键词】手足口病;小儿;护理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A16,CA16)是其最主要的病原体[1]。多发生于婴幼儿,尤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可引起手、足、口腔及臀部的丘疹或皮疹,也会引起发热,少数患儿还可能会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及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2],其中急性肺水肿或肺出血是手足口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3]。我院在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手足口病患儿481例,均实行隔离及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也充分体现出护理的重要性,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81手足口病患儿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临床诊断标准[4]。其中男283例,女198例;年龄4个月至7岁(2.5岁±1.6岁),病程6d~23d(9.4d±4.6d)。
1.2临床表现①发热。327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于病程1-2d出现,体温38.3℃~40.5℃,热型不规则。②皮疹。296例患儿手足皮肤及口腔黏膜均有米粒大小的圆形斑丘疹或疱疹,73例患儿仅口腔内或咽峡部有疱疹和(或)溃疡。③呼吸道症状。335例患儿有鼻塞、流涕、咳嗽等,其中73例X线提示合并支气管肺炎。④胃肠道症状。本组有152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
1.3辅助检查淋巴细胞正常或偏高的患儿328例,153例患儿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偏高;心肌酶谱升高44例,C反应蛋白(CRP)升高71例。
1.4治疗方法以抗病毒治疗为主,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并发支气管肺炎者给予静脉输注抗生素;重症患儿或有重症倾向者给予静脉输注地塞米松或甲强龙,同时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治疗。
2结果481例手足口病患儿均痊愈,,无一例死亡,出现并发症8例,其中并发脑膜脑炎6例,心肌炎2例。住院时间3d-16d(5.7d±3.2d)。
3护理
3.1消毒隔离将患儿安置于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的病房内,医护人员接触每一例患儿后,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每一例患儿使用固定的体温计,使用后的非一次性仪器、物品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5]。因为我们是山区,许多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卫生观念差,所以要认真指导看护人给患儿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3.2健康教育为患儿进行健康教育的最适宜时间是入院后2d-3d[6],入院后护士指导家长做好婴儿卫生保健,做到饭前和便后洗手,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室内保持空气新鲜,还要注意其营养、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采用墙报、讲座、宣传册等多种方式来向家长和患儿宣传防病知识。
3.3心理护理与小儿沟通比较困难,护理患儿时应态度温和,爱护体贴,消除患儿的陌生感、恐惧感,向家长介绍本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预防措施等知识,使患儿及家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以便早日康复。
3.4发热的护理体温升高是手足口病患儿最常见的初始或病情加重的症状[7]。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特征,注意发热过程及伴随症状,根据病情定时测量体温,评价降温的效果,观察降温过程中患儿有无不适出现,及时通知医生。
3.5口腔护理为减轻患儿的疼痛症状,保持口腔内部卫生,进食前后用温开水或0.9%的NaCl溶液漱口,局部涂思密达。对于溃疡严重的患儿,需要在口腔溃疡处喷涂西瓜霜喷剂,以促进口腔内部溃疡快速愈合。
3.6并发症的护理
3.6.1脑膜脑炎的护理本组6例并发脑炎,表现为高热、烦躁、颈部有抵抗感。在护理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并记录。使患儿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发生。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引起脑压增高。抽搐患儿予以止惊及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输注,以降低颅内压。
3.6.2心肌炎的护理本组2例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T波和(或)ST段改变,心肌酶谱明显升高,临床考虑并发心肌炎。予以抗病毒、营养心肌等处理,同时针对本病临床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预后良好。
4讨论
手足口病临床分为4期,第l期为单纯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如无发热,精神状况良好,可行居家隔离治疗;第2期为神经系统受累期,表现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患儿如不及时给予临床干预,病情可迅速恶化,常在2—36h内出现神经源性反应,呼吸循环功能受累,成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转入第3期。第4期为恢复期[8]。由于临床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9],重症病例死亡率高,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因此,临床护理工作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识别重症病例的早期症状和体征,有报道特别是观察发热和外周白细胞水平[10],及早向医生汇报病情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组481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严格执行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制度,重点加强本病的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并发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应当进行密切的病情观察和相应的辅助检查,做到早期诊断,力争在患儿心肺功能衰竭前得到有效干预。对于已进入心肺衰竭阶段的患儿,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干预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吴立青,刚晓光,于俊华.小儿手足口病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杂志,2007,24(9):45-46.
[2]王巧娟.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要点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2).117-118.
[3]ChongCY,ChanKP,ShahVA,etal.Hand,footandmouthdiseaseinSingapore:Acomparisonoffatalandnonfatalcase[J].ActaPediatrics,2003,92:1163-1169.
[4]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1.
[5]吴辞梁,小儿内科学[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239.
[6]辛少芳,李顺燕,黄爱英.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100例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375376.
[7]OoiMH,SolomonT,PodinY,etal.Evaluationofdifferentclinicalsampletypesindiagnosisofhumanenterovirus71-associatehandfootandmouthdisease[J].JClinMicrobiol,2007,45:1858-1866.
[8]陈霞,魏艳,熊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干预.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2,31(6):504-505.
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1篇12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小儿;系统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80-02
引言
流行性腺腮炎属于一种传染性疾病,以儿童为高发人群。若患儿病情较严重或年龄较小,通常需要在医院接受治疗。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为了寻找有效的护理方法,我院对部分流行性腮腺患儿给予了系统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具体报告。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3例。试验组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范围1.5~11岁,平均年龄6.2±1.1岁;病程1~11d,平均病程4.5±1.1d。参照组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范围1.2~12岁,平均年龄6.1±1.0岁;病程1.3~10d,平均病程4.2±1.2d。全部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腮腺肿大、体温升高、明显触痛感等症状,白细胞计数升高。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参照组: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常规给药、降温处理、观察病情、健康指导等护理干预。
1.2.2试验组:该组患儿给予系统护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2.2.1建立一个由护士长、责任护士与基础护士组成的护理工作组。各个病房均委派一位责任护士和几名基础护士,并要求责任护士每天提前半个小时到岗,保持对患儿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密切观察;加强巡视,发现异常时第一时间报告医生。
1.2.2.2做好隔离与消毒工作。护理人员应指导患儿家长配合隔离,与健康儿童隔离开,并建立流行性腮腺炎特殊病区,预防交叉感染;及时消毒患儿使用过的毛巾、餐具等用品,注意保持病房通风透气。
1.2.2.3积极与患儿及家属交流与沟通,主动为其讲解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及疗效,及时解答患儿及家长疑问,缓解其不良情绪;还可在病房摆放一些儿童玩具、书籍等,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1.2.2.4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护理。护理人员要给患儿头部冷敷,用温热水擦浴,并遵医给予降温药。加强对患儿的口腔护理,用淡盐水漱口,确保口腔无食物残渣,预防细菌感染。
1.2.2.5给予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应为患儿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尽量进食一些低盐、营养价值高、易消化的食物,禁止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建议患儿多喝水,以利于毒素的及时排出。
1.3观察项目
对全部患儿的退烧时间、消肿时间进行记录,并观察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比较两组的效果[1]。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检验,P
2结果
试验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
表1两组的护理效果对比
3讨论
小儿流行性腺腮炎在儿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具有发病率高、传染性强等特点,及时进行治疗对患儿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疗的同时,有效的护理干预也非常重要。系统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融入了人性化、人性化的护理,系统性较强,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取得良好效果[3]。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试验组给予了系统护理。通过观察表1可发现,试验组的退热时间仅为(1.25±0.05)d,消肿时间则为(3.20±0.18)d,均明显高于参照组。试验组无病例发生并发症,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这说明系统护理应用于小儿流行性腮腺炎,能够快速退热,有利于消肿,且预后好,无严重并发症。曾有文献[4]指出,对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给予系统护理,退热时间仅需(2.2±0.2)d,消肿时间也仅需(3.5±0.22)d,且并发症发生率为0.0%。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观点基本无异,甚至略优于文献结果,这可能与本次选取病例较少有关,还需在今后增加病例研究才可验证。综合来看,系统护理应用于小儿流行性腮腺炎,退热快、消肿效果好。
综上所述,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危害性较大,对其进行积极的治疗与护理是康复的关键。系统护理应用于小儿流行性腮腺炎,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症状,退热与消肿效果好,无并发症,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广亭.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与护理[J].健康向导.2010,16(06):28-29.
[2]余佳芳.中医护理在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运用体会[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10(0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