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范例(12篇)

时间: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范文篇1

关键词:陕西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置

中图分类号X79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24-0077-03

StudyontheTreatmentofRuralHouseholdSolidWastesinShaanxiProvince

BaiZhao1etal.

(1Shaanxiprovincial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erStation,Xi'an710054,China)

Abstract:TheruralhouseholdgarbageinShaanxiProvinceismainlybasedonsanitarylandfill,butlandfillleachatedisposalislaggingbehind,whichmaycausegreatpotentialsafetyhazardtothesurroundingsoilandgroundwater.Especiallyintheareaswithabundantrainfallortheareasofdroughtecologicalfragileareas,ifdisposedofimproperly,itmaycauseirreversibleecologicaldamage.Inthispaper,throughtheanalysisofdifferentpollutantsinthedomesticdifferentincinerationfurnace,incinerationfluegastreatmentprocess,andtheactualsituationinruralareas,thebestcontroltechnologysuitableforruralgarbageincinerationwasestablished.

Keywords:ShaanxiProvince;Rural;Householdsolidwastes;Disposal

1前言

近年来,随着陕西省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及处置体系的逐步完善,其城市生活垃圾已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置。2015年陕西省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已达503.15万t,全省现有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7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8.07%[1]。与之相比,农村生活垃圾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及地方监管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收集处置相对滞后。

随着国家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逐步重视,陕西省的农村环境面貌也得以改善。2012―2014年陕西省被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全省43个县区率先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县级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逐步建立,一批生活垃圾填埋场开工建设[2]。2015年陕西省县城生活垃圾清运量为263.3万t,生活垃圾填埋场已达80座,日填埋能力为10023t[1]。

2处置现状

对于农村生活垃圾,在不考虑土地成本及后期维护费用的前提下,其建设成本及运行成本相对较低,且垃圾填埋操作简单,处理对象要求低。所以目前陕西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仍以卫生填埋或简易安全填埋为主。随着县级生活垃圾处理场相继投入运行,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

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以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其中,有机物占到垃圾总量的38.44%,有害垃圾占到垃圾总量的1.73%[3]。由于有机物含水率高,能产生大量的垃圾渗滤液,同时有害物质通过淋洗及化学反应,部分进入了垃圾渗滤液中,导致垃圾渗滤液成分复杂,COD和氨氮含量浓度高、重金属种类多,处理难度大,处理成本高[4]。

陕西南部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年均降水量为839.56mm[5]。大量的降水将大大增加垃圾渗滤液的产生量。陕西北部地区属于干旱性生态脆弱区,地下水及土壤受到污染将严重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目前,由于受到资金及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县级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处置还相对滞后,大量的垃圾渗滤液将对其周边的地下水、土壤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此外,生活垃圾长期在地下厌氧环境中易生成CH4可燃气体和NH3、H2S、等恶臭气体,能造成周边生态污染及火灾。

3工艺比选

与垃圾填埋处置相比,垃圾焚烧处置具有占地少,减量化显著,处置周期短,热能二次利用等优点。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所占的比重较大。其中,日本垃圾焚烧率已达85%;丹麦的城市垃圾焚烧率已达75%[6]。我国的垃圾焚烧起步较晚。由于受到经济因素制约,我国的垃圾焚烧处置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省份。主要是由于(1)生活垃圾成分复杂,垃圾热值不稳地,需要添加辅助燃烧,造成运行成本的增加。(2)焚烧处理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高,废气处置工艺复杂。

对于农村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置,首先需要保证热值稳定。由于农村生活垃圾分散,垃圾产生量不大,且回收利用能产生社会效益。可通过人工初步分拣的方式,将垃圾分为可焚烧、可堆肥、可回用、有害物质4类。这样即可减少垃圾量,又可减少垃圾中的水分及有害物质,为后续尾气处理降低成本。其次,选用合适的焚烧炉及尾气治理系统,可以减少焚烧的运行成本及尾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4污染控制

4.1焚烧炉选型目前,国内技术比较成熟的生活垃圾焚烧炉炉型主要有机械炉排炉、流化床焚烧炉、回转窑焚烧炉、热解焚烧炉4类。由于受到资金及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的炉型选择应区别于传统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工艺。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系统应具有投资及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等特点。

机械炉排炉是最常用、适用性最好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型,它通过垃圾在连续滚动的炉排上进行层状燃烧。但其造价及运行费用高,操作及维护要求较高,主要用于大型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工艺。流化床焚烧炉是将石英砂加热后与破碎成颗粒状的垃圾混合后快速燃烧。它具有燃烧温度较低,燃烧效率高等特点,但其对垃圾的热值及破碎分选均有严格的要求,运行及维护的技术要求较高,且需要加煤助燃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常用于日处理垃圾500t以下的中型垃圾焚烧工艺。回转窑焚烧炉是垃圾通过炉体旋转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断进行搅拌燃烧。该炉型对垃圾适应性强,可进行高温燃烧。但续传动装置复杂,燃料消耗大,运行费用及维修费用较高,主要用于中型垃圾焚烧工艺及危险废物的焚烧处置[7]。

与前3种炉型相比,热解焚烧炉具有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等特点。传统的焚烧工艺使用过剩空气,不仅带来大量的粉尘,而且增加除尘负荷,同时使动力消耗增加。由于焚烧废气中可燃成分极少,二燃室要添加大量的辅助燃料来维持850℃以上的高温状态,同时产生大量的NOx。热解焚烧炉采用缺氧-好氧的处置工艺。垃圾进入热解气化炉,在缺氧的环境中受热裂解,垃圾中可挥发性物质于高温缺氧状态下从固体物中分解挥发出来大量有机气体。这些热解气再进入二燃室,与氧气充分混合后燃烧。在此过程中,由于空气的使用量减少,灰尘产生量降低,使得鼓风机及除尘器的耗电量大大减少。同时,由于热解气中含有大量的CO、CH4等可燃气体,使二燃室只需添加少量的辅助燃料即可维持在850℃以上的高温状态,且废气中NOx含量减少,从而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根据《生活垃圾焚烧控制标准》[8]及《生活垃圾焚烧处置工程技术规范》[9](CJJ90-2009)对焚烧炉的技术要求,热解焚烧炉可通过控制引风量及鼓风量,使整个系统处于一个微负压状态。根据燃烧工况参数调节燃烧供风量,实现热解气化炉和二燃室空气量的自动控制。确保二次燃烧室内温度达到950℃以上,烟气在此温度停留时间2s以上,消除烟气中二f英、焦油等有害物质的生成。此外,热解气化炉中残留下来的可燃性固定碳可在炉床长时间停留,逐步转化成CO或CO2,使残渣具有较低的热灼减率。

4.2尾气处置工艺根据《生活垃圾焚烧控制标准》[8]要求,应采取有效手段控制烟气中的颗粒物、重金属、酸性氧化物、氮氧化物及二f英的排放量。

(1)酸性气体去除―半干法除酸。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气体主要是HCl、HF、NOX及SO2。除酸原理是利用碱性物质作为吸收剂去除烟气中的酸性气态物质。酸性气体净化工艺可分为湿法、干法及半干法3种。湿法除酸法处置效率高,但会产生液态生成物,需要进一步处理。液态生成物的处理工艺复杂,投资及运行费用较高。干法脱酸反应产物为固态,可直接进行最终处理,但其去除效率较低。所以,目前常选用半干法脱酸工艺。该工艺介于湿法及干法脱酸之间,其酸性污染物去除率较高且产生固态产物,可直接去除。但其自动化控制要求较高,需要设备进行二次调试。

(2)颗粒物去除―袋式除尘器。目前,焚烧烟气常使用袋式除尘器或电除尘器进行颗粒物的除去。根据《生活垃圾焚烧处置工程技术规范》[9]要求,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必须设置布袋除尘器。主要是由于(一),生活垃圾中含有Cl元素,在高温焚烧条件下能生成次氯酸或氯酸,它能腐蚀电除尘器的金属元件,而袋式除尘器中的布袋通常使用尼龙原料,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二),与电除尘器相比,布袋除尘器寿命较长、设备占地小、投资及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可有效保证除尘效率。(三),布袋除尘器不受粉尘比电阻影响,不受负荷影响等特点[10]。此外,发达国家在生活垃圾除尘方面也基本采用袋式除尘器。

(3)重金属去除―活性炭吸附+袋式除尘器。焚烧烟气中的重金属以气态或吸附态的形式存在,吸附态及部分气态重金属在烟气降温过程中凝结,可随颗粒物一起被除尘器去除。仍以气态形式存在重金属,需加入活性炭喷射或使用带有活性炭布袋的袋式除尘器

(4)氮氧化物去除―SNCR脱硝。现有烟气中NOx脱除工艺主要有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及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虽然从处置效率来看,SCR优于SNCR。但SCR成本高,需消耗能多能耗,催化剂最终失活以后为危险废物,可能带来二次污染。应选用SNCR处置工艺。目前,SNCR在国内外焚烧烟气NOx脱除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欧盟和美国环保局均推荐垃圾焚烧烟气脱硝工艺采用该技术[11]。

(5)二f英控制―极冷塔+活性炭+袋式除尘器。二f英类化合物是一种强致癌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焚烧烟气重要控制指标。二f英主要以气态及吸附态的形式存在于烟气中。对于小型焚烧炉应减少二f英类在气相中的比例,同时提高飞灰的去除效率是控制二f英排放的重要指标[12]。由于二f英的生成温度在200~600℃,烟气在降温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在该温度区域的停留时间,所以在二燃室出口处需加设极冷塔,以减少二f英二次合成。此外,由于二f英为微量有机化合物,即使在焚烧炉中完全分解,在后期降温过程中仍然有少量的二f英产生。需要在袋式除尘器前加入活性炭喷射工艺对其加以去除。

5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生活垃圾填埋由于受到资金及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县级以下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处置相对滞后,周边土壤及地下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雨量丰富的地区及干旱生态脆弱区,不适合进行垃圾填埋处理。应选用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艺。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系统应具有投资及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等特点,同时应保证烟气排放达标,建议选用以下处置工艺:热解气化炉+二燃室+急冷塔+半干法脱酸(消石灰喷射)+SNCR脱硝+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器+活性炭吸附。

参考文献

[1]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5年陕西省城乡建设统计公报》[Z].2016.

[2]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2014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2012〕78号[Z].2012.

[3]岳波,张志彬,等.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6:129-134.

[4]唐凤喜,曹国凭,等.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置现状及处理技术进展[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1:116-120.

[5]刘闻,曹明明.陕西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周期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3,9:865-874.

[6]孙健.焚烧法处理生活垃圾发展前景探析[J].煤炭工程,2005,7:57-59.

[7]黄荣捷.中小城镇垃圾热解气化处理技术及应用前景探讨[J].工业锅炉,2013,29:33-37.

[8]生活垃圾焚烧控制标准[J].GB18485-2014,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9]生活垃圾焚烧处置工程技术规范[J].CJJ90-2009,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10]王文刚,付晓慧.生活垃圾焚烧烟气污染物控制工艺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2014,24,3:87-91.

[11]刘辉、向怡.某垃圾焚烧厂烟气净化工艺选择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4:101-104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垃圾渗滤液;污染控制技术;可生化性;生物处理;物化处理

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2-0040-02

一、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征

(一)影响垃圾渗滤液水质的因素

渗滤液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且无变化规律。渗滤液的水质、水量随着垃圾组分、当地气候、水文地质、填埋时间和填埋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显著不同。由于影响因素多,造成不同填埋场、不同填埋时期的渗滤液水质和水量的变化幅度很大。

(二)垃圾渗滤液的主要水质特性

1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种类多。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又可分为3类,即低分子量的脂肪酸类、中等分子量的富里酸类物质和腐殖质类高分子量碳水化合物。渗滤液中除含有常规的污染物质外,还含有包括某些致癌、促癌和辅促致癌物质。尤其是当生活垃圾与部分工业垃圾混合时,成分更为复杂。郑曼英等对广州大田山垃圾填埋场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从垃圾渗滤液中检出的主要有机污染物77种。其中被列入我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的有5种。

2CODCr和BOD5浓度高。垃圾渗滤液的污染物浓度高,变化范围大,这是其它污水无法比拟的,从而给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和工艺选择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垃圾渗滤液中CODcr最高可达80000mg/L,BOD5最高可达35000mg/L。一般而言,CODCr,BOD5,BOD5/CODcr将随填埋场的年龄增长而降低,碱度含量则逐渐升高。

3金属含量高。垃圾渗滤液含有铜、锌、铁、铅等10多种金属离子,由于国内城市垃圾不像国外那样经过严格筛选,所以国内垃圾渗滤液中金属离子浓度大大高于世界发达国家。渗滤液中铁的浓度可高达2050mg/L,铅的浓度可达12.3mg/L,锌的浓度可达130mg/L,钙的浓度甚至高达4300mg/L。浙江大学沈东升等的研究表明,当废电器拆解垃圾与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时,其渗滤液中的cu、zn、Pb、Ni和Hg等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可分别达到3、11.5、1.7、1.6mg/L和65μg/L。

4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失调,氨氮含量高。在不同年龄的垃圾渗滤液中,碳、氮两种元素的比例(C/N比)有较大的差异,常常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随着堆放年限的增加,垃圾渗滤液中氨氮浓度会逐渐升高。一般来说,对于生物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磷元素总是缺乏的,例如在北美的几个垃圾填埋场的BOD5/TP都大于300,此值与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磷比(100:1)相去甚远。同时,BOD5/CODcr比值变化大,给生化处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5水质变化复杂。垃圾渗滤液的成分和产量随季节、时间等变化情况较复杂。其变化特性为:(1)产生量呈季节性变化,雨季明显大于旱季;(2)污染物组成及其浓度呈季节性变化。平原地区填埋场干冷季节渗滤液中的污染物组成和浓度较低;(3)污染物组成及其浓度随填埋年限的延长而变化。填埋层各部分物化和生物学特征及其活动方式都不同,“年轻”填埋场的渗滤液pH值较低,BOD5、CODCr、VFA、金属离子浓度和BOD5/CODCr较高,“中年老”填埋场的渗滤液pH值中性偏碱,BOD5、CODCr、VFA浓度和BOD5/CODCr较低,金属离子浓度下降,但氨氮浓度较高。

二、垃圾填埋渗滤液的现行污染控制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一)垃圾渗滤液的生物处理

1好氧生物处理。好氧法是常用的废水生物处理方法之一。好氧生物处理中的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等都有用于垃圾填埋渗滤液处理的报道。好氧处理法也可有效地降低BOD、COD和氨氮浓度,还可以去除一些如铁、锰等金属。好氧处理中又以延时曝气法用得最多,还有曝气塘和氧化沟及生物转盘等。

2厌氧生物处理。厌氧处理方法包括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生物滤池(AF),厌氧接触法,混合反应器及厌氧塘等。厌氧处理有许多优点,最主要的是能耗少,操作简单。因此,投资及运行费用低廉,而且由于产生的污泥量小,故所需的营养物质也少。英国P.SBall等对垃圾填埋渗滤液的低耗处理进行了研究,在室温20℃~25℃时,厌氧处理表明,95%以上的可溶性BOD被去除,基本上去除了所有的铁,90%以上的氮被转化为游离态氨。但是,广州市大田山垃圾场渗出液采用该工艺处理时,却几乎没什么效果。有报道,加拿大HahflaxHighway101填埋场浸出液平均COD为12850mg/L,BOD5/CODCr为0.7,pH为5.6。采用厌氧滤池,在pH值调至7.8,负荷为4kgCOD/m3.d时,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并发现如果负荷增加,去除率急剧下降。

3厌氧一好氧联合处理。由于垃圾填埋渗滤液是有毒、有害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单独采用好氧处理或厌氧处理往往难放要求。在现行的渗滤液处理工艺中,大多采用厌氧―好氧组合处理系统。实践证明,采用厌氧一好氧处理工艺既经济合理,处理效率也高,不仅可以较有效地去除COD和BOD,还可较好地去除氮和磷等。生物脱氮除磷常采用这一组合工艺。

4氧化塘处理。氧化塘(又称生物塘或稳定塘)多见于渗滤液的处理中。氧化塘处理具有投资小、运行费用低、操作方便等优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废水处理,在垃圾填埋渗滤液的处理中更常见。与活性污泥法相比,氧化塘体积大,有机负荷一般不高,故多用于渗滤液的最后处理工序,以保证出水水质达标。氧化塘可以是好氧塘,也可以是厌氧塘或兼性塘。

(二)垃圾渗滤液的物化处理法

1混凝沉淀。混凝沉淀可以大幅度去除渗滤液中的SS及色度等,常用的混凝剂包括A12(S04)3、Fe3O4和FeCl3等。对于垃圾渗滤液而言,铁盐的处理效果要比铝盐具有优越性。有研究表明,对于BOD5/COD值较高的“年轻”填埋场的渗滤液而言,混凝对COD和TOC的去除率较低,通常只有10%~25%;而对于BOD5/COD值较低的“老年”填埋场的或者经过生物处理的渗滤液而言,混凝对COD和TOC的去除率则可以达到50%~65%。

2化学沉淀。化学沉淀主要用于去除垃圾渗滤液的色度、重金属离子和浊度等,常用的化学药剂为ca(OH)2,对于垃圾渗滤液而言,其投加量通常控制在1~15g/L之间,对COD可以去除20%~40%,对重金属离子可去除90%~99%,对色度、浊度及SS等可以去除20%~40%。化学沉淀也可用于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生成磷酸铵镁复合肥,但此项研究仍处于小试阶段。

3吸附。吸附可以去除渗滤液中的COD和氨氮,常用的吸附剂有颗粒活性炭和粉末活性炭,此外还有粉煤灰、高岭土、泥炭、焦炭、膨润土、蛭石、伊利石和活性铝等。当采用活性炭用于渗滤液的处理时,对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可以达到50%~70%。

4吹脱。吹脱主要用于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高浓度的氨氮,以保证后续生物处理的正常运行。吹脱出的NH3需经过回收处理,以防对空气造成污染。

5膜分离。膜分离主要用于渗滤液的深度处理,包括微孔膜、超滤膜和反渗透膜等,其对渗滤液中COD和ss的去除率均可以达到95%左右。对于此类工艺来讲,由于费用昂贵,限制了它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使用。

(三)垃圾渗滤液的土地处理法

渗滤液的土地处理主要是通过土壤颗粒的过滤、离子交换、吸附和沉淀等作用去除渗滤液中的悬浮固体颗粒物和溶解成分。通过土壤的微生物作用使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和氨发生转化,通过蒸发作用减少渗滤液的发生量。渗滤液的土地处理包括:慢速渗滤系统、快速渗滤系统、表面漫流、湿地系统、地下渗滤以及人工土地渗滤等多种土地处理系统。土地处理投资省、运行费用低,但受气候条件和地域限制一般只应用于干旱地区。

(四)垃圾渗滤液的其他新处理技术

1回灌一常规处理一膜分离结合的处理技术。这种处理技术将常规处理技术、高新膜分离技术和回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解决了处理出水水质达标的难题,加速了垃圾填埋的稳定化进程。

2超声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技术。超声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技术主要是利用频率在15kHz以上的声波在溶液中以一种球面波的形式传递,超声波在辐照溶液过程中会引起许多化学变化,称为超声空化。超声空化是液体中的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液体中的微小水泡在超声波的作用下被激化,表现为泡核的振荡、生长、收缩及崩溃等一系列动力学过程,能够将废水中有毒的有机物转变为C02、H2O、无机离子或比原有机物毒性弱的有机分子;具有少污染或无污染、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和高效等优点,同时伴有杀菌消毒功效,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水处理新技术。

3充氧气机的立用技术。用于水体治理的新型环保产品一美国爱尔充氧气机,在渗滤液处理中亦可以得到有效的应用。它大大地提高了污水中的曝气效果,使好氧微生物在充足的氧量下,分解其中的有机污染物,增强降解的效果从而提高出水水质。

三、结语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范文篇3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工艺方案比选

AbstractionBasedontheLeachateTreatmentDischargeRequirement,theOptimumExpansionProposalforLTPIsChosenFromSeveralFeasibleOptionsafterComprehensiveConsideration.

KeywordsLandfillLeachate;technology;ProposalSelection

广州市兴丰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广州市中心东北方向约38km的丘陵山地中,占地面积84公顷,填埋库容达2000万m3。是我国第一座在技术和管理上全面与国际接轨的垃圾填埋场,它采用了高标准的建设,并将其营运承包给知名的境外专业公司。该场于2000年11月开始建设,于2002年8月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营运,运行一年多来,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兴丰场原设计的进场垃圾接纳量平均为3000T/d,垃圾渗滤液处理能力为565m3/d,主要工艺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由于广州市规划中的其它垃圾处理设施不能如期建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兴丰场将承担6000T/d的处理任务,因此渗滤液处理设施的扩建势在必行。扩建后渗滤液总处理能力必须达到1200m3/d,场区自北向南流水经谷口排入金坑河,再流至兴丰填埋场东南方向大约900m的总库容达1850万m3的金坑水库。由于下游金坑水库功能环境较为敏感,因此兴丰场渗滤液处理出水必须达到回用水标准。

类别

CODCr

BOD5

SS

NH3-N

TP

进水

20000

12000

2000

2100

60

出水*

50

10

5

10

--

*注:实际处理后水质均达到回用水标准。

1扩建工程渗滤液水量水质标准

1.1渗滤液水量

根据兴丰场运行1年多来渗滤液产生量、广州降雨量和垃圾填埋方式等综合考虑确定垃圾量增加至6000t以上时,渗滤液处理水量将增加650m3/d。

1.2渗滤液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

渗滤液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采用采用表1中的参数。

2扩建工程处理方案选择原则

(1)扩建工程工艺必须达到现有渗滤液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保持最终出水稳定地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

(2)选择工艺尽可能简单、技术可靠、管理方便、运行高效低耗的处理流程,并尽可能降低工程投资。

(3)由于渗滤液水质变化幅度大,选取的工艺必须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操作上的灵活性,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并且能够容易进行改造,以适应水质的变化。

3扩建工程处理工艺方案介绍

3.1方案一:UASB+SBR+CMF+RO处理工艺

3.1.1工艺流程

现渗滤液处理采用的工艺方案为UASB+SBR+CMF+RO,见图1。

3.1.2工艺说明

渗滤液由调节池泵入均衡池,进行水质水量的均衡和pH调节,均衡池出水进入UASB反应池中,在反应池中COD负荷为10~15kgCOD/m3d,BOD降解可达75%,COD降解可达70%。经厌氧后渗滤液进入SBR池,在此利用生物反应进行BOD5、COD以及NH3-N的去除,停留时间为10.5d,反硝率:4.51gNO3/kgVSS.h(20°C)。

SBR反应期的操作以好氧,缺氧交替运作,在好氧情况下,微生物会产生硝化作用;在缺氧情况下,微生物会进行反硝化作用以去除氨氮[3]。

为了防止高氨氮浓度对生化系统可能产生的抑制,SBR系统采用了高污泥龄设计(30d),这较生活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为长,可保证反应器中数量足够且性能隐定的硝化和反硝化菌,使微生物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大于硝化和反硝化菌的最小世代期。高污泥龄设计还可去除较难生化的有机物。

经生化处理后的渗滤液进入连续微滤(CMF)系统,此系统作为反渗透系统的前处理,采用0.2μm中空纤维膜,隔除渗滤液中大于0.2μm的固体、细菌和不溶性的有机物。经生化和微滤处理的渗滤液进入RO反渗透系统,RO系统采用宽幅螺旋卷式复合膜,设计最大工作压力:35Bar,最大回收率为80%,清洗周期为1~2星期,预期膜的工作寿命为1~2年。RO出水可直接进行回用,浓缩液经化学沉淀后形成稳定的絮凝体再运至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

该工艺的技术特点是:

(1)UASB能耗低效率高,与SBR相结合的工艺是既经济又灵活去除有机物及氨氮的有效方式;

(2)高效的SBR处理体系是生物脱氮的关键,它将各种形态的氮最终转化为N2,彻底解决了渗滤液中的氮污染问题;

(3)CMF+RO深度处理系统可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

(4)剩余污泥量小。

3.1.3各阶段的出水水质

水质指标

原水

UASB

SBR

微滤

反渗透

COD(mg/l)

20,000

6,000

40

BOD5(mg/l)

12,000

3,000

8

TSS(mg/l)

2,000

500

1

NH3-N(mg/l)

2,100

1,890

8

3.2方案二:蒸发+RO处理工艺

3.2.1工艺流程

3.2.2工艺说明

渗滤液由调节池泵入预处理池,通过投加臭氧对氨氮与低分子有机物进行预处理,出水经沉淀后进入热交换器。预处理后渗滤液用泵送入两个热交换器进行预热,交换器同时作为蒸发器浓缩液和冷凝水的冷却器。预热后的渗滤液进入进水池,然后提升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内,渗滤液通过喷头喷洒在高温的管束外表面而蒸发成蒸气,蒸气经收集后通过离心压缩机压缩进入管束,从而产生持续的蒸发循环。同时渗滤液喷洒到管束外表面对管束中的蒸气起到降温作用而使管道内蒸气冷凝。管道中形成的冷凝水收集后进入脱气器中,减少易挥发有机成分,冷凝液用泵从脱气器经过冷凝液冷却器进入暂存池。

经蒸发处理的渗滤液进入RO反渗透系统,RO系统采用宽幅螺旋卷式复合膜,设计最大工作压力为35Bar,最大回收率为80%,清洗周期为1~2星期,预期膜的工作寿命为1~2年。RO出水可直接进行回用。

蒸发器底部所收集的浓缩液及RO浓缩液用循环泵输送入浓缩液冷却器对进水进行预热,冷却后的浓缩液进入焚烧炉焚烧。

该工艺的技术特点是:

(1)全部采用物化工艺处理,进水水质波动对处理效果基本无影响;

(2)剩余污泥量小;

(3)浓缩液可以得到彻底的处置,无须回灌。

3.2.3各阶段的出水水质和处理效率

12000

3.3方案三:MBR+UF+NF处理工艺方案

3.3.1工艺流程

3.3.2工艺说明

渗滤液由调节池泵入生化池,生化池包括硝化池和反硝化池,在硝化池中,通过高活性的好氧微生物作用,降解大部分有机物,并使氨氮和有机氮氧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回流到反硝化池,在缺氧环境中还原成氮气排出,达到脱氮的目的。MBR反应器通过超滤膜分离净化水和菌体,污泥回流可使生化反应器中的污泥浓度达到20g/l,经过不断驯化形成的微生物菌群,对渗滤液中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逐步降解。MBR生化系统COD设计去除率90%,NH3-N设计去除率99%。

采用特殊设计的高效内循环射流曝气系统,氧利用率可高达25%。MBR的剩余污泥量小,每天排泥量按不同运行期(前,中,后)为110~50m3/d左右。MBR出水无菌体和悬浮物,进入纳滤系统进一步深化处理,出水稳定达标排放,浓缩液则回灌至填埋场。

纳滤系统采用特殊纳滤膜和工艺设计,可使盐随净化水排出,不会出现盐富积现象,纳滤净化水回收率可达到85%。纳滤浓缩液量3.7m3/h,为节省投资及运行费用可将浓缩液回灌至填埋场处置。

采用该工艺处理渗滤液,适应性强,能确保不同季节不同水质条件下,出水稳定达标。在国外大量工程实例中发现,即使对于BOD/COD小于0.2的老填埋场渗滤液,经过MBR与纳滤后也能使COD、BOD和NH4-N达标排放。

该工艺主要特点:

(1)反应器体系中生物浓度高,达到20g/L,对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及氨氮的去除效率高;

(2)污泥稳定性强,粘度低,易脱水,不易腐败变质。

(3)出水不存在致病菌污染问题。

3.3.3各阶段的出水水质和处理效率

100

3.4方案四:DT-RO处理工艺

3.4.1工艺流程

3.4.2工艺说明

渗滤液由调节池泵入储罐中进行pH调节,控制pH在6~6.5之间。经pH调节的渗滤液加压泵入砂滤器,砂滤器可根据压差自动进行反冲洗,反冲洗水进入浓缩液储存池。经过砂滤的渗滤液泵入筒式过滤器,经过滤后的渗滤液由柱塞泵输入第一级反渗透(RO)系统。一级RO系统膜通量为12L/m2·h,净水回收率为80%,设计操作压力为60bar。渗出液进入二级RO装置,浓缩液排至浓缩液储存池。二级RO系统回收率为90%,膜通量为34.6L/m2·h,设计操作压力为50bar。渗出液进入脱气装置,浓缩液则排至砂滤器的进水端。膜组的反冲洗在每次系统关闭时进行,清洗由系统自动控制,清洗后的液体排入浓缩液储存池中。

为避免浓缩液回灌时长期将高浓度的氨氮在垃圾填埋场不断积累循环,在浓缩液储存池设置脱氮系统,通过化学沉淀法将渗滤液中的NH3-N转化为MgNH3PO4.6H2O沉淀,沉淀后形成的结晶性状稳定,可以直接随浓缩液回灌到填埋场,也可以分离出来做肥料。

该工艺的技术特点是:

(1)预处理比较简单,且不需设生化处理单元;

(2)DT-RO膜组的结垢较少,膜污染减轻,使反渗透膜的寿命延长;

(3)安装、维修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

(4)DT-RO系统可扩充性强,可根据需要增加一级、二级或高压膜组。

3.4.3各阶段的出水水质和处理效率

BOD(mg/L)

COD(mg/L)

20000

NH3-N(mg/L)

SS(mg/L)

4扩建工程处理工艺方案选择

4.1方案比较

以上四个渗滤液扩建工程处理工艺方案汇总比较详见表6。

项目

方案一

UASB+SBR+CMF+ROEV+RO

一、工艺技术比较

基本工艺流程

原水—PH调节—UASB—SBR—反渗透—生产回用

原水—EV蒸发器—反渗透—生产回用

原水—MBR生物膜反应器—超滤-纳滤—生产回用

原水—砂滤器—二级反渗透—生产回用

生化处理与反渗透相结合

物理处理与反渗透相结合

生化处理与纳滤相结合

采用单纯反渗透工艺

进水水质影响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进水水质对其影响较小,厌氧后出水有机物浓度大幅降低,对SBR池的处理冲击较小。

不依赖于生物处理,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可通过调节蒸气压力适应进水负荷的变化。

环境因素和进水参数变化对生物系统影响较大,可通过调节回流量适应进水负荷的变化。

不依赖于生物处理,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可通过调节反渗透压力适应进水负荷的变化。

浓缩液处理

浓缩液回灌或燃烧处理,较彻底,对环境及填埋场运行影响较小。

浓缩液回灌或燃烧处理,较彻底,对环境及填埋场运行影响较小。

浓缩液回灌或化学沉淀形成稳定的结晶而去除,残留物对环境及填埋场运行有一定的影响。

浓缩液回灌或化学沉淀形成稳定的结晶而去除,残留物对环境及填埋场运行有较大的影响。

工艺运行比较

有较多的工程及运行经验,运行管理较为复杂。

有较多的工程及运行经验,运行管理较为方便。

有较多的工程及运行经验,运行管理比较复杂。

有较多的工程及运行经验,运行管理较为简单。

环境效益

渗滤液在生化阶段会产生一定的有害气体及臭味,对大气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渗滤液在蒸发阶段会产生一定的有害气体及臭味,对大气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渗滤液在生化阶段会产生一定的有害气体及臭味,对大气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二、经济比较

工程总投资

运行费用分析

21.52元/m3

4.2推荐方案

从各方案的工艺特点、对水质波动的适应性、总投资以及单位运行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考虑各方案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经过综合比选后认为方案一为优选推荐方案。其理由如下:

(1)渗滤液先进行生化处理,该工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操作上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处理需要,经生化处理后的渗滤液进入微滤及反渗滤系统进行深度处理,出水达到回用水标准后可在填埋场内作生产性回用水。

(2)采用UASB+SBR工艺,有机负荷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进水水质对其影响较小,厌氧后出水有机物浓度大幅降低,对SBR池的处理冲击较小,充氧设备的能耗较小。

(3)采用生化处理与反渗透相结合,处理后出水可以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在填埋场内作生产性回用,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节省了生产用水的费用,降低了填埋场的直接运行成本。

(4)此工艺已有丰富的工程及运行经验,运行管理、设备配件供应及人员调配都可与现有工程配套进行。

(5)该方案虽然投资较高,但运行稳定,出水有保证,且可根据现有工程的经验通过一定的措施降低造价,此外本方案运行成本较低,在经济指标上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5结论

(1)从广州市兴丰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要求以及环境敏感性、经济技术综合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认为方案一即pH调节+UASB+SBR+CMF+RO工艺技术先进、可操作性强,完全符合扩建工程项目提出的要求,为优选推荐方案。

(2)填埋场建设单位及营运商对本工艺方案有丰富的建设及运行经验,可以提供充足的技术与管理支持。

参考文献

1沈东升生活垃圾填埋生物处理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范文篇4

关键词:西北地区填埋场渗滤液升级改造新标准

中图分类号:X7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c)-0134-03

1项目背景

该文涉及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山谷型填埋场,东、西侧为山体,地势南高北低,在北侧山体出口地势较低处建有垃圾截污坝,坝下向北建有100m3/d渗滤液处理站。该填埋场建于2003年,总占地面积110hm2,总库容3000万m3,设计使用年限30年,日填埋垃圾2000t。

100m3/d渗滤液处理站建于2007年,采用“厌氧+MBR+超滤”的二级膜渗透技术,排放标准执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中的二级标准,即COD≤300mg/L、BOD5≤150mg/L、NH3-N≤25mg/L,处理后出水回喷填埋场。由于对渗滤液产生量估算过于保守,填埋场渗滤液实际产生量远大于处理站设计处理能力,受过量渗滤液的冲击,各处理单元处理效率普遍下降,污水处理效果不稳定,长期超标排放。

2008年4月,国家颁布了新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对渗滤液排放限值大幅提高并新增了TN指标,即COD≤100mg/L、BOD5≤30mg/L、NH3-N≤25mg/L、TN≤40mg/L[1]。原100m3/d渗滤液处理站处理规模过小且出水水质无法达到新标准,受北方天气条件制约,年运行时间仅153d,出水采用回喷工艺,不利于渗滤液的及时处理,迫切需要对渗滤液处理工程进行升级改造并确保冬季运行,加快对场内积存渗滤液的处置。

2工程概况

2.1渗滤液水质特点

该填埋场采用厌氧卫生填埋方式,渗滤液产生量约470~520m3/d,渗滤液水质呈现出成熟期填埋场特点,主要特征为:①填埋场处于产甲烷阶段,COD和BOD浓度均显著下降,但B/C比下降更为明显,可生化性变差,较难处理;②NH3-N浓度上升,C/N比相对不协调,色深,色度在200~4000,恶臭显著;③成分复杂,含有As、Hg等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④渗滤液水质、水量季节性波动较大[2]。渗滤液原水水质及出水标准限值见表1。

2.2渗滤液处理工艺比选

根据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产生量大、有毒有害物质浓度高的特点,对目前国内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包括生物法、物理法、组合处理方法以及深度处理技术等)进行比较,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单纯采用生物法无法确保处理效果。目前国内主流的处理工艺是由生物法和物理法组成膜生物反应器,然后再采用纳滤、反渗透等深度处理技术,确保出水达标。

2.3工程内容

该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改扩建工程新建一座600m3/d处理站,配套建设15000m3地下调节池、7500m3地下均衡池并加盖;原有100m3/d渗滤液处理站的露天曝气池、调节池改造为事故池并加盖,防治恶臭污染;新建一座燃气锅炉房对处理站冬季供暖,延长运行时间至360d/a;配套完善排水管线7.0km,使出水进入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置,不再回喷垃圾场。

3处理工艺

3.1工艺确定

通过工艺比选,确定采用好氧生化(A/O)+物化(超滤)+深度处理(纳滤/反渗透)的渗滤液处理工艺,具体为:均衡池+外置式MBR(二级硝化)+纳滤,见图1。

3.2工艺概述

渗滤液由调节池提升至均衡池,再进入后续MBR系统。为保护后续的膜处理单元,在布水系统前设有过滤级别为400~800mm的袋式过滤器,以防止小颗粒固体物进入后续的处理单元,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由一级反硝化、硝化初级脱氮系统,二级反硝化、硝化深度脱氮系统和外置式超滤单元组成。

通过膜生物反应器(两级脱氮)处理后的超滤出水中BOD、NH3-N、重金属已达到排放标准,NH3-N去除效率超过99%。但是难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形成的COD和色度仍然超标,出水没有悬浮物,满足深度膜处理纳滤膜的进水水质要求,再采用纳滤对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去除难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可以确保出水中COD达标排放。

3.3各处理单元作用

3.3.1均衡池

调节池的主要功能为调节水量,该工程建设水质均衡池,使新、老渗滤液在均衡池中进行调配以获得合适的碳氮比,极大地保证了渗滤液系统原水进水水质的稳定性,使进水的可生化性和碳氮比稳定在较好水平,有利于生物脱氮,并减少外加碳源的投加量,从而降低运行成本。

3.3.2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

“反硝化(A)-硝化(O)-超滤(NF)”称为膜生物反应器(MBR)[3]。该工程MBR由一级反硝化、一级硝化、二级反硝化、二级硝化和超滤系统组成。硝化池采用射流鼓风曝气,大部分有机物通过高活性的好氧微生物作用在硝化池内得到降解,同时氨氮在硝化微生物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盐。硝化池至前置反硝化池设有混合液回流(硝氮回流),硝氮回流至反硝化池内在缺氧环境中还原成氮气排出,达到生物脱氮目的。

考虑到出水中TN排放限值为40mg/L,建设二级硝化和二级反硝化,当前置反硝化和一级硝化脱氮不完全时,在二级反硝化和二级硝化反应器中进行深度脱氮反应,通过控制硝化和反硝化反应的完全程度来控制出水中的TN。

硝化系统出水由超滤进水泵分配至超滤环路。超滤膜内表面为高分子有机聚合物的管式错流式超滤膜。超滤每条环路设一台循环泵,在沿膜管内壁形成紊流,产生较大的过滤通量,避免堵塞。

3.3.3纳滤

MBR膜生物反应器出水中NH3-N、总金属离子、SS等指标已达到排放标准,但部分难降解有机物尚不能去除,采用纳滤可以进一步分离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进一步深度处理。

3.3.4污泥处理系统

该工程生化剩余污泥和纳滤浓缩液混合后进入污泥池,由板框压滤机进料泵引入板框压滤机进行脱水,脱水产生的干泥运至填埋场,板框压滤机上清液回入生化池。

4工程运行情况

4.1水质达标情况

经过几个月的调试运行,处理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出水水质良好。环境监测部门对该工程进行环保竣工验收监测给出的监测结果为:处理后出水中COD12~19mg/L,BOD

4.2主要污染物处理效率

根据环境监测部门对该工程进行环保竣工验收监测给出的监测结果,核算该工程对渗滤液主要污染物的处理效率分别为:COD99.7%,BOD≥99.9%,NH3-N≥99.9%,TN99.6%,TP99.9%。

5结语

(1)经过渗滤液处理站改扩建,新建的600m3/d渗滤液处理站采用先进处理工艺使出水能够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标准限值,符合渗滤液无害化处理要求,出水不再回喷,经排水管线输送至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置,符合渗滤液减量化处理要求。

(2)原有100m3/d渗滤液处理站的调节池、曝气池通过加盖减少恶臭污染,同时新建燃气锅炉对处理站各处理单元供暖,确保工程实现全年360d运行,加速处理渗滤液。

(3)针对国内其他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中超滤膜易堵塞问题,该工程采用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通过制造紊流避免污泥堵塞超滤膜,是对目前主流处理工艺的大胆创新,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升级改造项目案例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12):9-10.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范文1篇5

1增城市棠夏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现状

增城市棠厦垃圾填埋场位于增城市荔城街棠厦村,距离市区约12.6km,该场主要填埋增城市下属的六个镇街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于1996年12月投入使用,日进垃圾量约200吨/天,自开始使用到2008年5月止,堆填垃圾达80多万吨,已填的垃圾堆体占地面积达48982m2,占填埋库区面积为58.22%。

填埋场为毫不设防的简易垃圾填埋场,场区内臭味四溢、蚊蝇四处乱窜,垃圾渗沥液通过地表遍布填埋场的空地;场内没有作业道路,作业方式十分简易,采用的是高处向下倾倒、简易压实、简易杂土覆盖作业;填埋场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及安全隐患。

垃圾填埋场平面布置图垃圾填埋场实拍照片

2简易垃圾填埋场的整治方案

毫不设防的棠夏垃圾填埋场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填埋气体的污染与安全隐患、垃圾渗沥液的污染、填埋场的景观问题。针对污染现状,对各种污染源实施了行之有效的整治措施。

2.1填埋气体的整治

填埋的垃圾经微生物分解会产生填埋气体,气体的主要成分为甲烷(30%~40%)和二氧化碳(40%~50%)

现状垃圾堆体高度约40~50m,未设置填埋气体导排系统,填埋气体在填埋场的聚集,当甲烷浓度达到5~15%时,遇到火种会发生爆炸,当浓度达到40%以上时,遇到火种会迅速燃烧。另外,甲烷和二氧化碳都是温室气体。为有效解决填埋气体的环境问题,拟在现状垃圾堆体区域按照间距40m梅花状分布气体导排系统,导排系统实施方案如下:

(1)钻入DN400钢管进入垃圾堆体2/3处;

(2)在DN400钢管中套入Dn150HDPE穿孔管,在两管之间填充16~20mm碎石;

(3)将d400钢管拔出。

现状垃圾堆体的产气量较小,沼气利用价值不大,因此,填埋气体拟采用收集后集中燃烧排放处理方案。

2.2防渗方案

根据工程的现状,对库区防渗进行了多方案的比选与论证,最终确定了经济、合理、可行的工程方案,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1)防渗目的

防渗工程的目的,就是采用天然的或人工的防渗层,切断库区内渗沥液向库外泄漏的通道,彻底杜绝渗沥液的外渗,同时防止地下水向填埋库区的渗入,确保垃圾填埋场安全可靠的运作,减少渗沥液产生量,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因此,防渗工程的设计好坏,是关系到填埋场设计成败的关键。

(2)防渗工艺

填埋场的防渗方式可以分为自然防渗、人工防渗两种:

①自然防渗:如果在填埋场底部和周边有足够数量的高粘性土壤的压实土壤层,且各个部位的土层保持均匀,厚度至少2m,其渗透系数≤10-7cm/s,渗透性不因与渗沥液接触而增加时,可考虑采用自然防渗。

②人工防渗:当填埋场在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达不到自然防渗要求时,必须进行人工防渗。根据场址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人工防渗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a、水平防渗:水平防渗指采用人工衬层将填埋场基底与垃圾堆体完全隔离,以防止渗沥液外渗,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工艺:天然粘土防渗层、钠基膨润土软衬防渗层、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防渗层或者上述几种的复合防渗层。

b、垂直防渗:所谓垂直防渗,系指通过垂直库底方向、沿库底周边敷设于岩土中的防渗幕墙,使幕墙与库底以下的天然隔水层相连,使得库底以下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水系,从而阻止渗沥液外渗。其适应条件是:要求填埋场库底在地下水承压水位2m之上,必须连续存在不透水层。垂直防渗幕墙可以通过帷幕灌浆工艺来实施。通过灌注压入浆液(水泥砂浆+膨润土或其它化学浆液),使浆液填充岩石裂隙,胶结成符合防渗标准要求的地下幕墙。

垂直防渗填埋场的地下水由于防渗帷幕的阻拦,不能按原来的渗流路线排泄,随着水位升高到场底以上和垃圾渗沥液混合,一并排入渗沥液调节池,由此造成清污合流,增加渗沥液处理站的负荷。一般采用场垂直防渗工艺的填埋场,其渗沥液水量是水平防渗的2~3倍。

(3)防渗方案

本填埋场总的面积为124600m2,垃圾填埋库区面积为84127m2,其中未堆填区的面积为35145m2,已堆填区的面积为48982m2。已填埋区堆填的垃圾的高度约40~50m,垃圾量约80多万吨,均为简易堆填,垃圾堆体高且不密实,现场情况非常复杂,针对复杂的现状,提出如下防渗方案:

方案一,库区完全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防渗(已填垃圾转运)

实施方案如下:①将未堆填区清淤平整,按卫生填埋要求在库底设置防渗层、地下水导排系统、HDPE防渗膜、渗沥液导排系统及导气系统;②搬运现有垃圾至未堆填区,并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垃圾摊铺、压实、覆土压实覆土,据初步估算,未堆填区的库容约53万吨,不足以容纳现状80万吨的垃圾,需在填埋场附近找地经简单防渗处理后,作为临时的垃圾堆放点;③现状垃圾搬运完毕后,对腾空的填埋二区库底进行清淤平整,并按卫生填埋要求在库底设置防渗层、地下水导排系统、HDPE防渗膜、渗沥液导排系统及导气系统,然后将剩余的垃圾转运至该区。

方案二,整体垂直防渗

根据地质勘察院的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本填埋场库区不存在断层及断裂带,为独立的水文单元,因此采用防渗幕墙阻隔库内地下水与库外地下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垂直防渗具体方案如下:①在渗沥液调节池下游(现状氧化塘以西)设置一道垂直防渗幕墙隔绝场区地下水与场外地下水的联系;②在填埋场北侧设置一减压井排场区的地下水至地下水处理系统;③设置地下水处理系统:三次钻孔的地下水水质指标表明,地下水虽呈污染加重趋势,但近期地下水仅BOD5、CODcr轻度超标,因此近期仅设置滤池及沉淀池处理地下水,保证地下水达标后排放,远期根据地下水水质的变化,预留场地以备增设地下水处理系统;④为最大程度减小库区内地下水的污染,将储存渗沥液的调节池进行水平及边坡防渗。

(4)方案比较及推荐方案

两方案的优缺点比较如下:

方案一

优点:

①能彻底地防止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及气体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完全满足垃圾无害化处理要求;

②渗沥液处理规模小,日常运行费用低;

③后期运行管理简便。

缺点:

①工程耗时耗工,一次性投资大;

②施工周期较长;

③转运过程会对周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④需在垃圾填埋场找面积6万m3的空地用于现状垃圾转运,难度较大。

方案二

优点:

①工程施工便捷,一次性投资少;

②施工周期短。

缺点:

①根据目前地下水的污染现状,该方案近期内基本能够满足垃圾无害化处理要求,但是该区域地下水污染呈逐渐加重的趋势,随着地下水水质的变化,地下水处理系统需同步更新,此种处理方式不足以保证地下水达标,并给以后的运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不能准确评估后期的运营费用;

②若底部的不透水层的垂直防渗系统不能承受泄压井的水压,最终导致地下水与渗沥液的混流,将使得地下水完全污染,环境污染风险较大。

③地下水监测资料显示,库区的地下水水质已被污染,且污染呈逐渐加重趋势,此种情况表明,该库底的不透水层可能存在如下的其中一种情况:a、不透水层厚度不够,渗沥液已经下渗到不透水层以下的土层;b、不透水层不完整,渗沥液通过漏洞下渗到不透水层以下的土层。库底的不透水层存在上述的任何一种情况,都会导致垂直防渗方案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风险。

④根据江门地质勘察院的地质勘察报告:该区地下水枯、丰水期水位变幅为3.0m左右,可见地下水水量变化较大,地下水处理系统的规模很难确定。

⑤渗沥液处理规模为完全水平防渗的2倍,日常运行费用高。

根据上述,方案一虽然整治后,不存在环境风险,且运行管理方便,但在进行现状垃圾转运时,实施难度大,耗时耗工,投资大;方案二虽实施难度小,但整治后仍然存在环境风险,且运行管理复杂。综合本填埋场的现状特点及两方案的技术优点,本填埋场决定采用水平防渗与垂直防渗相结合的方案:在未堆填区与已堆填区之间设置一道分割坝,未堆填区采用HDPE膜水平防渗,已堆填区采用垂直防渗。

4结论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R124.3

随着我国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垃圾产量不断增加。目前城市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焚烧、堆肥和填埋等。其中卫生填埋由于处理量大、成本低廉、技术成熟等优点而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但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危害极大,它主要来源于降水和垃圾内部的内含水。若处理不当,会严重危害周边环境和污染地下水。因而渗滤液的收集和处理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1滤液的产生

渗滤液是指城市垃圾在填埋和堆放过程中由于垃圾中有机物的分解产生的水和垃圾中的游离水、降水以及入渗的地下水,通过淋溶作用形成的污水。渗滤液主要来源[1]:(1)垃圾自身的水分;(2)垃圾中有机组分在填埋场内经厌氧、好氧分解产生的水分,产生量与垃圾的组成、pH、温度和菌种等因素有关;(3)填埋场内的自然降雨与径流。其中降水是渗滤液的主要来源,这些水分渗过成分复杂的垃圾时,使垃圾发生分解、溶出、发酵等反应,从而使渗滤液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氮、磷和种类繁多的重金属类物质。

2渗滤液的特点

渗滤液的水质随垃圾的组分、当地气候、水文地质、填埋时间和填埋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显著的不同。其显著特征[2]:

2.1有机物浓度高

渗滤液中的BOD5和COD浓度最高可达几万mg/L,主要是在酸性发酵阶段产生,pH值一般在6.0左右(显弱酸性),BOD5与COD比值在0.5-0.6。

2.2水质变化大

渗滤液的水质取决于填埋场的构造方式和垃圾种类、质量、数量以及填埋年数的长短,其中构造方式是最主要的。

2.3氨氮含量高

城市垃圾渗滤液中氨氮浓度很高,且氨氮浓度在一定时期随时间的延长会有所升高,主要是因为有机氮转化为氨氮造成的。在中晚期填埋场中,氨氮浓度高是垃圾渗滤液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导致处理难度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目前多采用厌氧填埋技术,导致渗滤液中的氨氮浓度在填埋场进入产甲烷阶段后不断上升,达到高峰值后延续很长的时间直至最后封场,甚至当填埋场稳定后仍可达到相当高的浓度。

2.4微生物营养儿素比例失调

对于生物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磷元素总是缺乏的,一般垃圾渗滤液中的BOD/TP都大于300。此值与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磷比(100:1)相差甚远。在不同场龄的垃圾渗滤液中,碳氮比有很大的差异,也会出现比例失调现象。

3圾渗滤液的处理方式

3.1合并处理

合并处理就是将城市垃圾渗滤液就近引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与城市污水合并进行处理的方式。城市污水量较大,可对渗滤液起到稀释作用,但需控制好比例,以避免对城市污水处理厂造成冲击负荷。

3.2土地处理

土地处理是利用土壤的自净作用进行处理的方法。目前应用于垃圾渗滤液土地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人工湿地和回灌处理两种。用人工湿地处理垃圾渗滤液具有费用低、管理方便等优点,但处理效果随季节变化较大,处理有机物的浓度也较低。它适应植物生长期长、生长旺盛的南方地区,不适应北方寒冷地区。回灌处理渗滤液易造成土壤堵塞,氨氮累积,回灌处理后的渗滤液仍有较高的浓度,还需要做进一步处理,因此回灌处理很少单独作为渗滤液的处理工艺。

3.3就地处理合并处理与土地处理比较经济、简单,但受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大部分城市只能在填埋场建立独立的渗滤液处理系统进行就地处理。

4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

4.1生物处理法

生物处理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及两者的结合。当垃圾渗滤液的BOD5/COD>0.3时,渗滤液的可生化性较好,可以采用生物处理法,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及好氧一厌氧结合的方法。

4.2物化处理法

对于老龄渗滤液,必须采用以物化为主的深度处理技术。常见的物理化学方法包括光催化氧化、Fenton法、吸附法、化学沉淀法、膜过滤等。由于物化法处理费用较高,一般用于渗滤液预处理或深度处理。

4.3化学法

和生化法相比,化学法不受水质水量变化的影响,出水水质稳定,尤其是对BOD5/COD值比较低(0.02~0.20),难以生物处理的渗滤液的处理效果较好。但成木较高,所以通常只作为预处理或后续处理。

4.4回灌法

回灌处理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的Pohland最先提出的,我国同济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对垃圾渗滤液进行了研究。渗滤液回灌实质是把填埋场作为一个以垃圾为填料的巨大生物滤床,将渗滤液收集后,再返回到填埋场中,通过自然蒸发减少滤液量,并经过垃圾层和埋土层生物、物理、化学等作用达到处理渗滤液的目的。回灌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期问渗滤液直接回灌至垃圾层、表面喷灌或浇灌至填埋场表面、地表下回灌和内层回灌。

5结语

(1)在选择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时,由于渗滤液水质复杂性,就需要测定渗滤液的成分,因地制宜,选择最为适合的处理方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通过一些模拟试验来取得可靠优化的工艺参数,并进行处理工艺的技术经济评价,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2)城市垃圾渗滤液中氨氮浓度较高,不利于生物处理,因此要开发高效的脱氮技术,其中生物脱氮技术可作深入研究。

(3)根据我国国情,宜发展投资省、效果好的渗滤液处理技术,处理工艺的研究和应用以多种方法的结合为方向,在开发组合工艺时要研究易于管理运行又同时达到处理要求的新型组合工艺。

(4)目前,城市垃圾渗滤液处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处理工艺,建设标准化的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的设计及运行参数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赵由才。生活垃圾卫生填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杨秀环,牛冬杰,陶红。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进展[J]。环境卫生工程,2006,14(1):46-49.

[3]赵宗升,刘鸿亮,李炳伟,等。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的控制技术

[J]。中国给水排水,2000,16(6):20-23.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范文篇7

Abstract:Thispapermainlydiscussesthecurrentsituationofcitysolidwastepollution,solidwastetreatmentmethodisanalyzedindetail,andproposestostrengthenthesolidwastepollutiontreatmentqualitytothefeasibilityoftheproposed.

Keywords:solidwaste;existingproblems;processingmethod;Management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131

前言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8%,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加,预示着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压力逐渐增大。分析、总结所存在的问题是污染防治以及管理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环节,只有认清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与规划。

1、我国固体废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技术问题。我国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水平低、处置能力明显不足,二次污染现象明显增加;低级的垃圾分类、分离技术,导致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20%左右。

1.2来自管理方面的矛盾。管理“异体化”现象凸显,我国对生态环境的管理不是作为一个整体,固体废物作为一个环境生态要素由不同部门分管,行为交叉及政策异同势必会使各部门之间导致趋利性和推责性;综合管理理念薄弱,“哪里污染哪治理”的现象普遍。从现实来看,为“急于求成”而制定更多的标准是不能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污染现象的发生,为了通过检查而“迅速达标”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管理“失重”现象。

1.3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可以通过清洁生产工艺来实现其源头的治理,而人类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单单从政策角度限制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我们提倡了这么多年的环境保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是人们对固体废弃物的随意处置,国人淡薄的环保意识难免不会使我们对环保宣传与环保教育的效果感到忧虑。

2、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的处理方法

2.1生活垃圾污染的处理方法

2.1.1填埋法。①垃圾填埋场的选址。选址时遵循的原则是: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避开上风口和水源地上游;自然地理条件不适宜飘浮扩散和渗漏。②对填埋场需要进行严格的防渗漏处理,以免垃圾中的有害物在雨水或地表径流的冲刷下随水渗漏,污染地下水和相邻土壤。③垃圾场表面覆土和排气管网设置。

2.1.2堆肥法。堆肥生产的主要工艺过程是:生活垃圾-分类-破碎-发酵-烘干-磨粉-配料-造粒-干燥-包装-出厂。如果是生产一般堆肥,则在发酵工艺完成后,即可直接使用;如果生产有机复合肥,则在配料工艺需要添加一定配比的化肥。有机复合肥的有效肥力是一般堆肥的4~5倍。

2.2白色污染处理方法①实行垃圾分类,以利回收利用。清洁的废塑料制品可重复使用、造粒、炼油、制漆、作建材等。而从垃圾场重新分拣废塑料制品,则费时费力,且塑料的利用价值也很低。所以一定要在废塑料制品进入垃圾流之前将其分类回收上来。目前,发达国家大都走回收利用的路子。我国城镇尽快推行垃圾分类弃置已势在必行。②加强立法,强化管理,尽量减少或控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的生活用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生产者、各级销售者和消费者回收利用的义务。

2.3垃圾二次污染的处理方法

2.3.1填埋场场底防渗。为防止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必须在填埋场底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以前垃圾填埋场底部都铺放一层防渗材料,主要有黏土、沥青、塑料膜等合成橡胶等。近几年国外开始采用人工合成防渗层,有的采用双防渗层,效果明显好于前者。垂直防渗可采用帷幕灌浆、不透水布等。各填埋场可根据具体工程和水文地质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

2.3.2渗滤液的收集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包括生物、物化及土地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和厌氧-好氧处理。物化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沉淀、电解氧化、活性炭吸附、密度分离、化学氧化、化学还原、膜渗析、汽提、湿式氧化等多种方法。和生物法相比,物化法受水质水量影响小,出水水质稳定,尤其对BOD/COD较低而难以生物处理的垃圾渗滤液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由于物化法处理费用较高,一般用于渗滤液预处理或深度处理。渗滤液的土地处理包括慢速渗滤系统(SR)、快速渗滤系统(RI)、表面漫流快速渗滤处理系统(ARI)等多种土地处理系统。土地处理主要通过土壤颗粒的过滤,离子交换吸附和沉淀等作用去除渗滤液中悬浮颗粒和溶解成分。通过土壤中微生物作用使渗滤液中有机物和氮发生转化,通过蒸发作用减少渗滤液量。

2.3.3填埋气的处理和回收利用。①填埋气的收集。由于大部分沼气在填埋场填埋过程中就已形成,所以沼气采集应在填埋过程中就开始实施。立式采气系统是在垃圾场的填埋过程逐步建造成的,其方法是在填埋场内均匀分布竖立大口径钢管,在每个钢管外砌筑竖井,当填埋厚度达到2~5米时,将钢管向上抽一部分,并继续砌筑,直到填埋场达到设计高度,然后将钢管移走。②填埋气的净化。溶剂吸收法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沼气净化方法,如采用双塔式溶剂吸收法提纯垃圾沼气,设备简单、成本低、操作简便,净化效果好。

3、加强固体废物污染处理质量的管理对策

3.1进一步重视固体废物管理。固体废物管理的技术和工程方面不可能再真空中实现,决策者必须了解他们的行动所造成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在大力倡导CO2、SO2减排的同时,要加强对固体废物的管理;加强环保、经济、财税、贸易、工商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综合管理力量,改变目前环境监管不到位、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的状况,防范表面上“发展循环经济”、实际上以再次污染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问题发生。

3.2大力发展静脉产业,保障循环物流的顺利实施。最有效的运行机制应该考虑市场激励,这种方法后面的概念非常简单,确定总体目标,然后放手让那些能以最经济有效方法达成目标的人去做这件事。静脉产业贯穿固体废物的排放、收集运输、拆解分类、资源化或最终废弃处置的全过程,它实质上是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循环经济产业,离开静脉产业就无法完成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静脉产业收获最大的是社会效益,本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难以实现,为了促进静脉产业的发展,政府需要采取一定的优惠措施进行扶持,并制定出台相关的保障措施与监督机制;

3.3制定合理的综合管理方案。成功的综合管理系统推动立法工作,而不是被法律所推动,更多的法律不一定促成更多的减排和回收利用。制定一个好的固体废物管理策略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总体来说,这个系统应具有全盘、总体性,它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目的,与其他部分前后配合,就像一台机器中各个制作精密的部件。这也像一台机器一样,除非有一个专门的设计团队,这个团队能理解他们的目标、与供应商和消费者一同工作,否则就不可能设计出高效、全功能的产品来。事实证明,实施综合管理,发展循环经济、搞活静脉产业,提高处理技术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固体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以便形成资源的闭合循环;

3.4保障固体废物综合管理工作的实施。建立科学的、完整的固体废物法规政策体系和法律秩序,以保障综合管理的实施;加强省、市环保主管部门对固体废物管理专职人员的配备及固体废物管理基础性工作的建设,建立起完整、详实的档案和数据库,真实反映实际状况;

3.5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环保意识。人类是固体废物产生的始作俑者,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贯彻“减量化”原则最根本的做法,改变以往单一的宣传教育方式,附加道德及法律约束,不乏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做法。

4、结束语

总之,坚持循环经济理论,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制定合理的综合管理方案,保障管理工作的实施,加强环保意识教育的固体废物管理发展道路,以此来完善我国固体废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陈雯,汪茜.固体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及管理探讨[J].2008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渗滤液混凝SBR法

ResearchontheTreatmentofLandfillLeachateUsingCoagulation-SequencingBatchReactorProcess

Abstract:Thetestaimedatfindingoutoptimumtypeanddosageofcoagulator,pHvalueandbio-treatmenttimeintreatinglandfillleachateusingcoagulation-SBR(sequencingbatchreactor)process.TheresultsshowsthatwithpolyaluminiumchlorideasacoagulantinSBRprocessCODCrofleachateisreducedto200mg/Lfrom5000-14000mg/L,BOD5isreducedtobelow100mg/Lfrom1800-5600mg/L,NH3-Nisreducedtobelow15mg/Lfrom47-374mg/L.

Keywords:landfillleachate;coagulation;sequencingbatchreactor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是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之一[1]。但产生的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若不加处理而直接排人环境,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垃圾渗滤液的特点是有机物浓度高,水质水量变化范围大,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失调,而且氨氮和金属含量也较高。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目前尚无十分完善的处理工艺,大多根据不同填埋场的具体情况及其它经济技术要求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和工艺。

根据垃圾渗滤液的特点,采用混凝.SBR法对其进行处理,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1试验方法与材料1.1处理工艺流程

本试验采用以下处理工艺:

垃圾渗滤液化学混凝沉淀SBR生化处理出水1.2试验材料与设备

1.2.1试验材料

试验污水:沈阳市赵家沟固体废弃物处理厂;

pH调节剂:Ca(OH)2悬浊液;

混凝剂:自制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活性污泥:沈阳市北部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

1.2.2试验设备

CODCr速测仪;721分光光度计;SBR反应池;

小型气泵;流量计;测氧仪。2试验结果与讨论2.1试验水样及混凝剂的选择

本试验水样为沈阳市赵家沟垃圾场的渗滤液,其原水水质指标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垃圾渗滤液中的CODCr、NH3-N和SS都较高,而且变化范围较宽。表1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pH

由以上试验结果可以看出,CODCr值随曝气时间增加而降低。对于CODCr值小于1000mg/L的污水(混凝处理后),当曝气时间为4h时,CODCr值小于500mg/L,DO在3.0mg/L以上;当曝气时间达到6h后,CODCr值小于200mg/L,BOD5值小于100mg/L,NH3-N值基本在15mg/L以下。3结论

①利用化学絮凝法先降低渗滤液的CODCr值,然后利用SBR生化法对渗滤液进一步处理,效果良好,各项指标均可达到排放标准。

②调节适当的pH值是絮凝成功的关键。由试验可知,pH值为9左右时是最佳pH值范围。混凝剂加药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渗滤液处理的效果,对于CODCr值范围在5000-12000mg/L的渗滤液,其投加量为渗滤液的1.8%时,效果最好。

③SBR反应器的曝气时间为6h时效果较理想。参考文献:

[1]王琳.垃圾填埋渗滤液的处理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11(1):25-28.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范文篇9

关健词:垃圾填埋场安全建设设计理念渗滤液处理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landfillconstruction,newtechnology,newmaterials,newconceptofcontinuouspromotion,willgreatlyenhancethesafetyperformanceoflandfill.Howtodoagoodjoboflandfillconstructionsafetyinoperation,toensurethenormaloperationoflandfill,preventthetwoenvironmentalpollutionandtheproductionsafetyaccidents,issuspendsinfrontofusanimportantissue.

Keywords:landfillleachatetreatmentsafetyconstructiondesignconcept

中图分类号:R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生活垃圾逐年增大,为保证人民健康生活,如何处理生活垃圾、保证环境和地下水源不受污染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垃圾处理方式分为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垃圾卫生填埋场因为成本低、卫生程度好、近年来在国内被广泛应用。

一、设计内容及设计理念

卫生填埋场工程建设是涉及环境卫生、岩土、材料、土建、水力学等多学科的一类项目,故而在立项、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各专业通力合作,在确保填埋场容积(使用年限)的前提下,主要应完成以下内容的安全设计及分析:①根据建设场地岩土地质报告,合理确定场地边坡,确保主体结构在运行情况下的边坡稳定。②加强生活垃圾成分及物理力学分析,优化垃圾堆体稳定计算。③根据场地土质情况,科学选择水平防渗结构型式,防止渗漏。建设方应组织专业管理人员贯穿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深入理解设计理念,掌握安全运行的基本专业知识,提高项目的建设标准,为卫生填埋场的安全运行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l、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包括库区防渗系统(临时道路、永久道路、截洪沟、锚固沟、地下水导排系统、渗滤液收集系统、导气石笼和防渗膜)、大坝、调节池、渗滤液处理站及地表水导流明渠和配套设施等。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中的渗滤液处理系统和HDPE防渗膜的施工质量是决定垃圾填埋场技术成功的关键,其直接关系到对附近地表水的污染程度。其中保证库区渗滤液不渗入地表污染地下水是整个工程的关健,渗滤液经处理站处理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是目的。

2、按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JJ113-2007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CB16889-2008)的要求,垃圾填埋场一般采用分层覆土填埋对垃圾进行处理,容易降低垃圾的污染。对促进我国的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规定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建有较完备的污水处理设施,渗滤液需经过处理达到标准规定的排放限值后才能直接排放。对填埋场产生的恶臭气体要严格监控,甲烷气体须综合利用或处置,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节能减排和建设循环型社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影响调节池容量确定的主要因素

卫生填埋场中垃圾渗滤液的产生随季节呈现较大的变化,建设者们通常在垃圾坝的下游设置渗滤液调节池,以调节、储存来自垃圾库区的渗滤液,从而有效的防止雨季垃圾渗滤液溢出,污染周围的环境。调节池容量的确定是卫生填埋场设计的难点之一,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较多,准确的设计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1.调节池主要用来调节填埋场中的水力负荷和有机负荷,减轻冲击负荷对渗滤液处理设施的影响,最大限度的降低渗滤液溢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其中渗滤液产量和处理设施的规模影响尤为重要。

2.影响渗滤液产量的因素比较复杂,主要有:降水、地表条件、气候、填埋操作和气候等因素,其中自然降雨量是影响渗滤液产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设计调节池容量时,也常以降雨量为主要的计算依据。降雨量的季节性特征决定了垃圾渗滤液年内分配的不均匀,通常雨季的渗滤液产量较大,占全年的绝大多数,而平常渗滤液产量则很少,甚至没有。这种渗滤液分布不均的状况决定了调节池容纳渗滤液在雨季多而平时少的特性,也使得调节池容量的设计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3.应对措施

1)降雨量与垃圾渗滤液产生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产生垃圾渗滤液的重要因素,因此,以降雨量为基础来计算渗滤液产生量和确定调节池容量是可行的。

2)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中所采用的计算渗滤液调节池容量的方法,计算简单,所需数据少,但该法设计的处理设施规模和调节池容量偏小。

3)《按废弃物最终处置场指南解说》中推荐的计算渗滤液调节池容量的方法,计算科学,推理严密,结果准确,能适应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值得在卫生填埋场设计中推广应用。

随着我国垃圾填埋场建设数量及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加,在积极吸取国内外建设经验的前提下,并结合国内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国家有关部门逐步在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及建设标准的编制和推广。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主要有《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等,涵盖了垃圾填埋场立项、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的各个阶段,有效地提高了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标准,为逐步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的施工

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的工程质量应在建设过程中做好控制,从设计、材料选用、施工、监理等环节严格把关。填埋场建设业主应执行质量监督制、工程监理制等管理制度,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做好施工图审查和施工过程监理等工作,按照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加强对材料质量和工程质量的控制。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防渗材料,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焊缝的质检控制;防渗膜及土工布铺设完成后,排除机械施工造成的防渗层破损;铺设导流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直接接触防渗层造成破损。

四、对防渗系统HDPE防渗膜作全面渗漏无漏点检测

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施工结束后,按照规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JJ113-2007第6.1.9条的规定“防渗系统工程施工完成,在填埋垃圾之前,应对防渗系统进行全面的渗漏检测,并确认合格”。按照住建部正在编制的《垃圾填埋场人工防渗系统渗漏破损检测技术规程》的要求“防渗膜施工完成,在土工膜上覆盖砾石、砂石保护层后,可采用双电极法进行渗漏检测”。双电极法检测过程包括:(1)场地绝缘准备。在检测过程中应制定可靠的方案、程序,并采取可行的措施以保护检测的有效范围内无直接接能电场,无金属和其他导电物体;(2)检测区域覆土湿润。检测前应对膜上500mm厚的碎石层进行现场洒水,达到湿润状态以满足电学检测的要求;(3)埋放电极。根据地形及检测区域情况,确定设备安放地点,埋设电源的正、负极;(4)试验校准。采用“模拟孔洞”和“实际孔洞”,针对现场的场地、土质、地形、湿度、覆盖层厚度等情况对设备和场地的灵敏度进行校准,在标准的基础上,确定检测设备、测量单元和其他检测参数;(5)实际检测,在保证土工膜上的碎石覆盖层处于充分潮湿的状态下,根据获得的相同场地标准参数,对有效检测范围内的单元进行检测、读数、记录、储存及初步现场判断;(6)可能渗漏的分析和定位。根据已记录储存的数据,使用专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应绘制出各区域的等势线图,确定渗漏点的位置;(7)修复和复检。所有检测到的渗漏点经开挖、修补以及碎石层回填恢复后,在渗漏点附近进行复检,直至没有新的潜在渗漏破损点。

五、防渗系统工程验收

HDPE膜施工工序是防渗系统工程最重要的工程之一,规范规定验收资料应包括:HDPE膜的铺设、焊接和检测方面的施工记录,真实记载每片HDPE膜的卷材信息,每条焊缝的施工人员、设备和焊接参数信息,每条焊缝的检测人员、设备、检测结果和不合格处理意见。规定了防渗系统工程施工质量观感检验的要求及防渗系统工程施工质量抽样检测及焊接质量检测方法的要求。但无工程验评定标准,针对目前我国能够对HDPE防渗膜作全面防渗漏无漏点检测的检测机构仅有几家,但都没有检测资质,也就说他们出具的检测报告不具备法律效力前题下,如何对垃圾填埋场工程进行质量认定为合格。

我国目前只有行业标准而没有验收规范,工程施工结束后无法评定该工程是否合格,这是导致我国目前建设的垃圾填埋场普遍存在渗漏并污染水源的根本原因。

结束语;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范文篇10

一、工程概况

(一)渗滤液水质分析

垃圾渗滤液水质浓度高,变化幅度大,其水质的变化情况与填埋场垃圾成份、垃圾处理规模、降雨量、温度、地形地质情况、填埋年限、垃圾降解状况等多因素密切相关。垃圾进场填埋的动态性和降雨的不均匀性,导致渗滤液水质变化幅度极大,随着填埋年限的延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比例逐渐呈现不可逆转的变化。

根据广东现行各填埋场多年实测数据总结,结合此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性质、处理规模以及有关水文气象资料等,确定本工程渗滤液处理系统进水水质如下:

表1渗滤液处理站设计进水指标

(二)渗滤液处理排放要求

本项目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后水质需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排放浓度限值要求,具体执行下表中的指标。

表2本项目污水排放标准

二、工艺路线的比选

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工艺组合有多种选择,目前国内外垃圾渗滤液的主要工艺路线有以下三种:

(1)生化处理工艺为主,结合一定深度处理技术

这是最广泛采用的处理工艺组合。生化处理工艺中,各种厌/好氧和兼氧生化工艺组合可去除绝大多数有机物和氨氮,但由于渗滤液中污染物浓度高以及生化工艺对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的局限性,生化处理渗滤液不能直接处理达标,必须结合相应的深度处理工艺才能满足较高的排放要求。

根据现行垃圾渗滤液处理排放标准,较可靠的深度处理工艺以膜处理工艺为主。可供比选的膜系统有纳滤膜和反渗透膜。根据应用研究和类似工程经验,只有反渗透膜处理能满足新标准中对污水中所有种类污染物的去除要求。

(2)膜处理技术为主,配以物化预处理技术

膜处理技术是水处理领域中最安全可靠的技术之一。

渗滤液难降解有机物浓度高,膜处理技术经较简单的物化预处理后,往往会导致浓缩液比例过高、膜系统压力高、膜寿命短等问题。

(3)蒸发工艺为主,配以其它相应流程

蒸发是使挥发性组分与非挥发性组分分离的物理过程,水从渗滤液中沸出,污染物残留于浓缩液。pH是蒸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能造成蒸发反应器结垢和腐蚀蒸发器金属材料的问题。国内尚无成熟的大规模工程应用实例,也缺乏可靠的工艺设计参数选取和设备选型,而且蒸发工艺设备价格昂贵,采用此工艺可能会导致运营成本高、维护困难等问题。

(4)本项目工艺路线的确定

对于水质成份复杂的渗滤液,不应采用单一处理单元,必须是以一种主体工艺配套相应技术组合。从污染负荷去除的经济角度,综合各工艺路线的优缺点,对本项目工艺流程路线作如下考虑:只有反渗透膜处理能满足对污水中所有种类污染物的去除要求,工艺路线中必须有膜处理工艺。

(a)采用生化处理单元将有机污染物和含氮化合物最大限度去除,降低后续处理单元技术的难度。去除有机物和氨氮,这是第一步,同时,为发挥后续工艺的处理性能留下空间,此为工艺配置之需。

(b)选择经济可靠的反渗透膜处理技术使绝大部分出水达标排放,降低浓缩液产生总量。经过第一步生化处理,渗滤液中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物得以去除,方能发挥膜处理工艺的优势,亦使得膜不易堵塞;另一方面,膜处理工艺弥补了生化处理深度不足的问题,选择经济可靠的反渗透膜处理技术,更能体现处理工艺的性价比。

(c)理论上蒸发技术处理浓缩液是最为彻底的工艺,但国内缺乏较成功的工程实例和运营经验,从投资稳妥的角度考虑,采用浓缩液外运处理可大为降低投资,但长期运行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蒸发工艺不宜直接用于处理渗滤液,因投资巨大,维护非常不便且缺少应用实例。

三、工艺流程路线中相应各处理单元的比选

(一)好氧处理工艺单元选择

随着填埋年限增长,垃圾渗滤液氨氮含量升高,进水可生化性下降,需采用投加碳源等措施,这会使运行成本大增,并且垃圾堆体本身就是厌氧处理室,因此生化处理工艺无需采用厌氧工艺;另一方面,在生化处理工艺中,好氧处理工艺是能使有机污染物降解得最彻底、最经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规模较小而水质复杂多变,因而要求处理工艺必须简单灵活、安全可靠,污泥量少。

目前处理工艺技术成熟的好氧处理构筑物有SBR系统、氧化沟、二段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及MBR工艺等。

1、SBR工艺

适宜于渗滤液的流程应包括厌氧、好氧过程,对反应周期、时间段设置、曝气量、进水配水等均有特殊的要求,必须注意防止NH3-N积累。

1、氧化沟

氧化沟对初期渗滤液的处理有效,只要系统设计合理,管理得当,有机物浓度可控制在渗滤液二~三级标准内。其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果稳定,能适应渗滤液水质的复杂变化。在运行上,尽管对短期的冲击负荷适应性强,但对于长期水质变化,操作上调整有限,处理效率不够稳定。从渗滤液处理的长期性考虑,采用氧化沟非最佳选择。

3、二段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等

二段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等工艺基本原理相同,但后者需增加填料,使得投资加大,同时,对于水质变化的适应性不如SBR工艺。

4、外置式膜生化反应器(MBR)工艺

膜生化反应器(MBR)是80年代末开发的废水处理系统专利技术,在欧洲已有许多同类的渗滤液处理业绩,其应用实例多,工艺成熟,优点突出。

在好氧单元中,MBR处理系统独具优势,其污泥负荷高,占地面积小;而膜技术实现水利停留时间和污泥龄的完全分离使得脱氮效率得到很大提高,故作为本项目的推荐工艺。

(二)深度处理单元选择

本项目出水水质要求高,必须在生化处理后加入深度处理工艺。

渗滤液的深度处理工艺有混凝沉淀、化学氧化、蒸发、膜处理等技术。《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规定2008年7月1日起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常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COD排放值须小于100mg/L。技术上看,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要达到此要求,目前唯一可靠的深度处理只有膜处理技术。

膜处理分为反渗透、超滤、纳滤以及微滤等。微滤及超滤膜分离属于压力推动的精密过滤,其能很好的分离固体物质,但对COD的去除率无法满足深度处理要求;纳滤和反渗透膜属于致密膜范畴,分离机理相近,但纳滤膜对有机物及氨氮的截流能力低,作为深度处理工艺难以满足本项目出水要求,因此,本项目深度处理应选择反渗透膜工艺。这样,当生化系统运行不稳定时,仍能通过反渗透单元保证最终出水全部达标。

目前在国内填埋场运用较多的反渗透膜组件主要有卷式和碟管式,广州兴丰填埋场采用的是卷式膜组件,碟管式膜组件在重庆、上海等地多有运用,北京则两者均有。目前,卷式膜组件价格低于碟管式膜组件,从运行成本来看,碟管式膜组件系统运行压力和运行成本均大于卷式膜。

本设计方案优先选用常压卷式膜组件运用于深度处理单元。

(三)浓缩液回灌布置

反渗透工艺产生20-25%的浓缩液,主要为难降解和大分子有机物,基本无可生化性。目前的处理方法有回灌和蒸发,本项目拟采用回灌填埋场的方式进行处理。

通过浓缩液回灌可有效均衡渗滤液水量及水质,加速垃圾堆体稳定化及填埋气的产生速率。

四、工艺流程分析

根据以上工艺路线与处理单元选择分析,综合考虑到此渗滤液处理规模亦并不太大,本项目采用以下处理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图描述:

渗滤液由收集系统汇入调节库,用潜水泵打入水质均衡系统。均衡池渗滤液经生化进水泵提升,经过滤后进入膜生化反应器MBR系统。

在膜生化反应器MBR系统中,反硝化池、硝化池、后续反硝化池、末端氧化池组成一个完整的好氧生化反应系统。污水进入系统,以内回流方式在反硝化、硝化池之间循环,去除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和总氮。硝化池出水进入后续反硝化池,外加碳源维持系统内微生物活性,最终完成剩余系统总氮去除,反应系统末端设末端氧化池,通过潜水曝气保证出水中各类污染物能满足后续深度处理的要求。

生化池泥水混合液进入外置式超滤系统,通过膜的过滤作用实现泥水分离,污泥回流到生化池以提高池中污泥浓度,部分剩余污泥排入污泥浓缩池。透过液排入超滤清水储罐,进入下一处理流程。

MBR处理后出水进入反渗透系统处理后出水可满足排放标准。

浓缩液回灌至填埋堆体,产生的剩余污泥经浓缩后进入脱水车间,经离心脱水机脱水后,污泥运往填埋场填埋。

结语

随着国家对于污水排放标准控制的日趋严格,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工程的工艺设计应具有以下的针对性: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范文篇11

2.环境卫生工程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特性分析高亮,刘彦博,光,郝永俊,杨恩德,付晨光,GaoLiang,LiuYanbo,ZhangShuguang,HaoYongjun,YangEnde,FuChenguang

3.生活垃圾焚烧厂吨垃圾发电量的研究分析林昌梅,LinChangmei

4.北京市移动火炬车在填埋场的应用刘学建,卜新宇,卢旭飞,郑斌,杜巍,王进安,LiuXuejian,PuXinyu,LuXufei,ZhengBin,DuWei,WangJin'an

5.联合厌氧消化改善渗沥液可生化性实验研究廖筱锋,卢加伟,万惠丹,周志颖,廖利,LiaoXiaofeng,LuJiawei,WanHuidan,ZhouZhiying,LiaoLi

6.溶盐站的优化设计朱秉诚,ZhuBingcheng

7.基于CBERSCCD图像的焦家坡垃圾填埋场动态变化监测刘庆生,刘高焕,LiuQingsheng,LiuGaohuan

8.生活垃圾的可持续填埋王敏,WangMin

9.沼气利用方式的碳足迹分析邓舟,耿欣,张丽颖,张妍,申利娜,王伟,DengZhou,GengXin,ZhangLiying,ZhangYan,ShenLina,WangWei

10.信息动态

11.宁波市鄞州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运营管理夏小洪,毛乾光,高波,张科红,XiaXiaohong,MaoQianguang,GaoBo,ZhangKehong

12.日照市垃圾分类收集的现状与对策李宗文,LiZongwen

13.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农村家庭卫生厕所建造资金状况分析魏海春,付彦芬,李洪兴,孔林汛,田洪春,李秋娟,汪峰峰,杭德荣,黄涛,熊孟韬,WeiHaichun,FuYanfen,LiHongxing,KongLinxun,TianHongchun,LiQiujuan,WangFengfeng,HangDerong,HuangTao,XiongMengtao

14.国内外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研究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吴书超,李新辉,WuShuchao,LiXinhui

15.浅析北京市海淀区环境卫生作业服务市场化李雪,LiXue

16.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垃圾管理生态化研究初探钱洪伟,QianHongwei

17.生活垃圾焚烧厂项目前期投资控制研究马梅芳,刘开成,MaMeifang,LiuKaicheng

18.垃圾处理的本质探讨陈增丰,孙营军,张永芳,张媛,ChenZengfeng,SunYingjun,ZhangYongfang,ZhangYuan

19.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户外广告中的应用单良,ShanLiang

20.内、外置式MBR处理垃圾渗沥液的性能比较王雪霞,黄开明,周宗强,WangXuexia,HuangKaiming,ZhouZongqiang

21.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密度及其随深度分布规律朱水元,刘钊,詹良通,ZhuShuiyuan,LiuZhao,ZhanLiangtong

22.卫生填埋场加高扩建中土工格栅加筋应用分析顾蕾,王勇,张乾飞,GuLei,WangYong,ZhangQianfei

23.济南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垃圾填埋场封场设计王伟利,王明聪,WangWeili,WangMingcong

1.农村生物质废物厌氧消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张妍,邓舟,夏洲,张丽颖,ZhangYan,DengZhou,XiaZhou,ZhangLiying

2.CDM促进浙江省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的潜力研究宓虹明,StefanWinter,张艳梅,卢赛喜,MiHongming,StefanWinter,ZhangYanmei,LaSaixi

3.信息

4.吉安市吉州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建设方案分析李滢珍,LiYingzhen

5.乌鲁木齐市生活垃圾调查及评价邵华伟,徐万里,孔江江,帕提古丽,葛春辉,张云舒,于晶,王伟,ShaoHuawei,XuWanli,KongJiangjiang,Patiguli,GeChunhui,ZhangYunshu,YuJing,WangWei

6.垃圾填埋场的结构设计及渗漏分析黄晓夏,李玉云,王中伟,HuangXiaoxia,LiYuyun,WangZhongwei

7.泔水垃圾单相湿法厌氧发酵技术研究徐家英,许晓晖,于铭,林泉,郭荣波,姜震,XuJiaying,XuXiaohui,YuMing,LinQuan,GuoRongbo,JiangZhen

8.牡蛎壳粉末投加UASB反应器的启动特性熊小京,叶均磊,Xiongxiaojing,YeJunlei

9.天津市大韩庄垃圾填埋场总图与建筑设计乔毅,QiaoYi

10.城市生活垃圾一体化分选处理机的研发行宇,张增强,XingYu,ZhangZengqiang

11.A/O-BAFSE艺处理垃圾渗沥液的试验研究刘剑玉,汪晓军,王开演,LiuJianyu,WangXiaojun,WangKaiyan

12.天津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思考环境卫生工程昝文安,ZanWen'an

13.大港污水污泥兼性厌氧堆肥用于绿地的可行性研究刘庆余,刘晓东,LiuQingyu,LiuXiaodong

14.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生活垃圾中砷和汞李萍,马志峻,王晓云,LiPing,MaZhijun,WangXiaoyun

15.贵阳市城市垃圾现状分析及其利用吕剑明,徐建军,陈安波,张小焱,孙志坚,LüJianming,XuJianjun,ChenAnbo,ZhangXiaoyan,SunZhijian

16.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松嫩平原地下水质量评价中的应用马宏伟,刘强,MaHongwei,LiuQiang

17.武汉城市圈生活垃圾区域化管理模式研究杨立德,喻书凯,孙河川,YangLide,YuShukai,SunHechuan

18.粉煤灰吸附垃圾渗沥液中TP和重金属的试验研究张新,尹锦锋,ZhangXin,YinJinfeng

19.上海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二次污染物性质分析石剑菁,ShiJianjing

20.江苏省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的思考夏明,史东晓,XiaMing,ShiDongxiao

21.温州杨府山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及景观规划孟瑾,齐长青,MengJin,QiChangqing

22.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控制技术王峰,张吉光,许娜,WangFeng,ZhangJiguang,XuNa

2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监管实施方案探讨王敬民,WangJingmin

24.江西吉安市推进道路清扫机械化的实践张毅,ZhangYi

1.厌氧发酵制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陈文花,叶冰玲,ChenWenhua,YeBingling

2.垃圾填埋场转动破坏研究进展方玲,林从谋,刘春,胡美莉,FangLing,LinCongmou,LiuChun,HuMeili

3.信息

4.城市生活垃圾"三化"评估指标体系初探王震,邵立明,WangZhen,ShaoLiming

5.中山市岐江石歧区段水质调查杨阳,陈晓珊,黄灿鑫,李文俊,陈寅儒,YangYang,ChenXiaoshan,HuangCanxin,LiWenjun,ChenYinru

6.老垃圾填埋场对周边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杨韬,YangTao

7.桂林市垃圾堆肥处理现状及改进对策梁凌,成官文,朱宗强,梁斌,罗介均,魏荣荣,LiangLing,ChengGuanwen,ZhuZongqiang,LiangBin,LuoJiejun,WeiRongrong

8.垃圾处理场室内空气卫生质量分析及卫生安全防护对策孙海平,SunHaiping

9.有机固体废物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研究进展陆伟东,周少奇,LuWeidong,ZhouShaoqi

10.郑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现状及治理对策高原,齐长青,GaoYuan,QiChangqing

11.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产业化研究与市场竞争分析杨芸,邵军,YangYun,ShaoJun

12.聊城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对策燕华,张菊,林逢春,YanHua,ZhangJu,LinFengchun

13.清洁发展机制及其在垃圾填埋气体项目的发展赵腾震,马晓燕,ZhaoTengzhen,MaXiaoyan

14.高浓度酸醇树脂废水处理中试研究黄志雄,游卫强,杨燮明,HuangZhixiong,YouWeiqiang,YangXieming

15.山谷型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水量计算黄志中,郭萍,HuangZhizhong,GuoPing

16.垃圾填埋场工程可行性研究相关基础资料的要求齐长青,QiChangqing

17.城市垃圾处理项目中BOT融资模式的应用郝萍,朱明东,HaoPing,ZhuMingdong

18.污泥掺烧技术研究高亮,邵德洲,光,张国立,刘汉桥,GaoLiang,ShaoDezhou,ZhangShuguang,ZhangGuoli,LiuHanqiao

19.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和综合处理模式的LCA比较龚大国,孙冬,谢明,母晓东,丁炜鹏,GongDaguo,SunDong,XieMing,MuXiaodong,DingWeipeng

20.北方地区平原式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分层导排系统工程研究姜绍森,徐子严,刘亚淘,JiangShaosen,XuZiyan,LiuYataohHTTp://

21.改进一阶降解模型在填埋气体CDM项目中的应用龚少鹏,李斌,GongShaopeng,LiBin

22.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产生量的控制李瑞成,王亮,邹磊,LiRuicheng,WangLiang,ZouLei

1.造纸污泥交替好氧厌氧堆肥中氮素的形态转变研究林云琴,周少奇,李端,LinYunqin,ZhouShaoqi,LiDuan

2.生活污泥高温-中温两相厌氧消化中试装置的设计李科,赵君科,任岷,LiKe,ZhaoJunke,RenMin

3.粪便污水预处理厂臭气处理系统的优化徐易白,XuYibai

4.EM菌在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的应用熊小京,曹晓婷,XiongXiaojing,CaoXiaoting

5.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固化处理的工程实践卢欢亮,黄晓文,LuHuanliang,HuangXiaowen

6.应用UBAF法深度处理垃圾渗沥液的试验研究张春晖,朱书全,陈玥,齐春对,张勇,季营,ZhangChunhui,ZhuShuquan,ChenYue,QiChundui,ZhangYong,JiYing

7.昆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系统动力学仿真侯燕,王华,毕贵红,HouYan,WangHua,BiGuiHong

8.膜分离腐殖酸前后晚期渗沥液的活性炭吸附特性研究诸毅,岳东北,许玉东,聂永丰,ZhuYi,YueDongbei,XuYudong,NieYongfeng

9.食物垃圾固态发酵生产微生物蛋白饲料的菌种筛选试验付婉霞,刘英杰,李海俊,FuWanxia,LiuYingjie,LiHaijun

10.重庆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方式的选择与应用王起,刘淑玲,王琦,曾理,WangQi,LiuShuling,WangQi,ZengLi

11.环境卫生工程应用高效三效蒸发技术处理高浓度废水杨家村,YangJiacun

12.渗沥液MBR出水分离浓缩腐殖酸的超滤实验研究苗豪梅,岳东北,许玉东,聂永丰,MiaoHaomei,YueDongbei,XuYudong,NieYongfeng

13.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厂工艺设计王吉宁,李瑞成,WangJining,LiRuicheng

14.餐饮垃圾饲料化处理的影响因素董传杰,DongChuanjie

15.简谈热解气化焚烧工艺处理医疗废物邹庆军,ZouQingjun

16.简析垃圾卫生填埋场恶臭治理童金义,任绍娟,温志玄,TongJinyi,RenShaojuan,WenZhixuan

17.信息

18.高校校园枯落物处理现状与对策——以成都理工大学和贵州大学南区为例彭云,PengYun

19.沈阳市二三环内生活垃圾现状调查及管理对策赵蔚蔚,隋儒楠,闫永强,ZhaoWeiwei,SuiRunan,YanYongqiang

20.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模式初探宋军,SongJun

21.纳米铁的制备及其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唐次来,张增强,张永涛,TangCilai,ZhangZengqiang,ZhangYongtao

1.生物质气化灰渣的利用李俊飞,王德汉,项钱彬,刘承昊,LiJunfei,WangDehan,XiangQianbin,LiuChenghao

2.酸化污泥中重金属在电动力作用下的去除率研究袁华山,刘云国,李欣,叶菲,陈朝猛,张碧波,YuanHuashan,LiuYunguo,LiXin,YeFei,ChenZhaomeng,ZhangBibo

3.垃圾渗滤液出水生态处理可行性分析惠二青,黄钰铃,刘德富,HuiErqing,HuangYuling,LiuDefu

4.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二(噁口英)的生成及控制孙宏,SunHong

5.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处理垃圾渗沥液杜昱,刘淑玲,DuYu,LiuShuling

6.武汉市城市垃圾处理与利用的战略思考赵高圣,ZhaoGaosheng

7.渗滤液中氨氮在土壤和地下水中迁移转化实验李波,杨欣,LiBo,YangXin

8.北京市海淀区生活垃圾系统辨识与对策建议吴娜娜,杜鹏飞,李王锋,佟庆远,王斯亮,WuNana,DuPengfei,LiWangfeng,TongQingyuan,WangSiliang

9.成都市生活垃圾现状与处理对策张发闯,ZhangFachuang

10.北京市海淀区环卫基础设施规划的思考张志宏,ZhangZhihong

11.人工湿地系统在我国中小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刘豪,刘贵毅,关卫省,LiuHao,LiuGuiyi,GuanWeisheng

12.生活垃圾填埋场灭蝇技术探讨石剑菁,苏冬云,ShiJianqing,SuDongyun

13.信息

14.垃圾填埋场渗沥液调节池的设计思路梁智飞,卢欢亮,LiangZhifei,LuHuanliang

15.辽宁省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问题探讨陈军,ChenJun

16.高温好氧发酵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陈文威,ChenWenwei

17.大面积堆场逐级增高下软土地基变形特性宛子瑞,WanZirui

18.浅谈CAO控气型垃圾焚烧炉技术改造张树亭,黄濂清,麦启洲,ZhangShuting,HuangLianqing,MaiQizhou

19.沈阳市典型农村生活垃圾调查及污染防治对策吉崇喆,张云,隋儒楠,JiChongzhe,ZhangYun,SuiRunan

20.提高攀枝花市生活垃圾堆肥质量的研究张冰,许晓波,曾明,严成贤,ZhangBing,XuXiaobo,ZengMing,YanChengxian

21.小型医疗垃圾焚烧炉温度的实时控制吴瑞平,WuRuiping

22.韶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投资估算林小华,LinXiaohua

23.填埋场矿化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进展钱小青,牛东杰,楼紫阳,赵由才,QianXiaoqing,NiuDongjie,LouZiyang,ZhaoYoucai

1.沈阳市源分类有机生活垃圾堆肥研究环境卫生工程冯磊,BernhardRaninger,李润东,李延吉,姚伟,FengLei,BernhardRaninger,LiRundong,LiYanji,YaoWei

2.河北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产业化分析马建立,郭斌,周保华,周江亚,MaJanli,GuoBin,ZhouBaohua,ZhouJiangya

3.填埋场封场绿化工程设计与应用王辉,黄建东,郑尧,WangHui,HuangJian-dong,ZhengYao

4.新加坡对固体废弃物管理的实践和面临的挑战施惠生,施慧聪,ShiHuisheng,ShiHuicong

5.污泥衍生活性炭技术研究宋薇,聂永丰,金宜英,SongWei,NieYongfeng,JinYiying

6.公厕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以广州市公厕规划为例尧文元,江斯,潘志坤,钟观福,YaoWenyuan,JiangSi,PanZhikun,ZhongGuanfu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范文1篇12

一、明确目标任务,开好局

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要点和《县城市管理局2014年工作要点》文件精神,制定了《县环卫所2014年工作绩效考评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要求,并对各项工作实行百分制考核,细化了考核内容及考核评分标准,以制度管人管事,使全局人员人人身上有责任、压力、动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大环卫设施投入,增强环卫发展后劲

1、垃圾中转站建设稳步推进。总投资170余万元的石圳中转站上半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机械设备运转正常。总投资500万元日处理能力300吨的大型垃圾中转站建设在稳步推进,4月初已确定选址并完成地勘施工,项目的立项和图纸设计等前期工作已全部落实,目前已进入图审和报建程序,大型垃圾中转站建成后,可实现垃圾封闭化、大运量运输,减少运输垃圾车流量,提高运输经济性,显著改善垃圾运输的环保性,对保护东江源有重要意义,同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2、垃圾填埋场设备不断完善。按年初工作计划,垃圾填埋场285标高路面防渗材料铺设已基本完工,总造价55.80万元,施工质量达标。垃圾渗滤液处理站更换了价值39.58万元的MBR膜和反渗膜,确保雨季来临前的污水处理能力达到设计标准(100吨/日),原存在缺陷的污泥脱水系统—板框压滤机,经专家的指导,拟采用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代替有缺陷的板框压滤机,目前离心机的采购合同已签,等到货安装调试完毕后,可解决污泥池内污泥的排放难题,保证垃圾渗滤液处理站的正常运转。

三、延伸清扫保洁范围,增大公共服务辐射面积

在去年对县城建成区小街小巷全覆盖纳入垃圾收集、清扫保洁范围后,今年又将县城四个出口路纳入了清扫保洁范围,新增清扫保洁面积10万㎡,其中城南出口路2.4万㎡城东出口路1.2万㎡城北出口路4万㎡马蹄岗至养老院1.8万㎡、进三中村道0.6万㎡,目前主、次街道清扫面积已达118.89万㎡,小街小巷清扫面积28.46万㎡,县城居民基本都能享受到卫生清扫保洁的公共服务。

四、积极探索市场化模式,调动员工积极性

在充分论证老城区的清扫保洁承包给瑞金美怡保洁公司的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将黄岗山公园和综合大市场内的清扫保洁以公开竞标的方式决定清扫保洁承包人,另将城北一路至三路原环卫所直管路段以管理权发包的方式承包给本单位有管理经验的退休干部,营运成本低、卫生质量高、效果明显。

五、强化日常监管,清扫保洁质量稳步上升

1、出台多项切实可行规章制度、向以制度管人的规范化管理转变。上半年,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新出台《聘用人员管理规定》、《垃圾压缩站操作人员职责及管理制度》、《垃圾收集车作业管理制度》、《勾臂车作业管理制度》等四项专业制度,充实完善了《考勤制度》、《清扫保洁制度》、《车辆管理制度》、《驾驶员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等四项管理制度,基本上把整个环卫运转环节都纳入了制度管理的范畴,有效保证环卫体系正常运转。

2、实行轮流带班制,监管出工、出力及质量状况。实行班子成员轮流带班督查制(5个班子成员周一至周五每人带班一天),对全城各清扫段,各承包区的人员出勤、出力及工作状况进行督查,随时掌握一线情况。

3实行错时上下班制,有效提高监管效果。目前环卫监管队伍实行了灵活应用的六班制作息方式:即上午三班(行政班8:30-12:00,早班6:30-10:00,中班10:00-13:30),下午三班(行政班14:30——18:00,中午班13:30-17:00,小晚班17:00-22:00),带班班长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灵活选择六班当中的任何两班,并在相应签到表中签字备查(必要时会进行反查)有针对性地对当天的出勤情况进行有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