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例(12篇)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篇1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训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3)11-009-01
1.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纵观各类英语考试试卷,我们不难看出阅读理解类的题目在众多的考试题目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这就说明了英语的阅读能力决定了英语考试的成败,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而从宏观的意义上讲,英语考试中的任何一个题目说到底都是对于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理解能力是每一个题目都在考察的内容,如果对于具体情境理解不到位就很难做到正确地把握具体的考察特点。所以说要加强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英语成绩的提高。
2.影响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几个关键因素
2.1词汇量的丰富与否
词汇量在英语阅读题目中常有出现,很多的学生在做英语的阅读题目中难以把握正确的句意和中心思想,产生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学生的词汇量少,不理解某些单词的意思就会造成对于文章或者句子的曲解,在具体的情景的分析中很容易将问题想歪,对于文章的意思很难完全地把握到位,完善的词汇量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视野,在进行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更占有优势。
2.2对于英文文化的熟知程度
所谓的英文文化,主要侧重的是对于英语文章具体情境的融入,就是能够很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和本质内涵。很多的阅读理解包括教材上的范文、例文,这些内容大多是讲述外国的历史和文化现象,对于学生们来说只有在充分地了解这些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对于文章具体意思的把握,在具体的阅读理解的训练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把文章的意思理解到位,以实现个人的理解能力的提高。
2.3个人理解能力的强弱
对于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而言,个人理解能力的强弱也是关系到理解能力的一个关键要素。每个人的理解情况不同,就会造成对于文章的理解千差万别,然而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只有一个,或者说阅读理解出题人的出题方向只有一个,要想对于文章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就要增强个人的理解能力的提高。只有加强个人的理解能力训练,才能够在英语阅读理解的训练和练习中得到有效的提高,实现个人的英语能力的飞跃。
3.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分析
3.1努力地提高个人的词汇量
努力地提高个人的英语词汇量,在平时的英语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词汇和相关短语的总结和归纳,关于词汇量和短语的总结要选择那些常用、简洁的词汇,这样可以保证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用得到,对于那些偏僻的词语就可以忽略。简言之,在对于英语词汇的总结中要遵循“实用主义”。dispose、bacteria、suspicion、tender等这些词语在很多的英语短文中都可能遇得到,而对于brassiere、scrotum等词语,由于不常用,所以可以将其忽略。
3.2多进行英语阅读理解的交流和探讨
对于高中的英语学习来说,阅读理解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学英语没有宏观的英语学习环境,在进行专项的英语阅读理解的训练过程中,往往会造成意义理解上的偏差,为了提高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就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找到自己理解的误区所在,这样能够在以后的题目训练的过程中减少类似的错误的发生。英语作为一门以交流为核心的学科,只有积极地探讨和交流才能够有较大的收获。
3.3扩大英文阅读量,融入英语的情景中去
扩大英语的阅读量,不仅仅要多阅读课本上的短文,将平时的试卷上的短文都充分地理解透,丰富自己的视野,同时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例如英文杂志、新概念等等。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要将自己充分地融入到相应的情景之中去,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句子和内容,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句子,要注意从根本上把握它的意思和思想。TheSeniorsweretoldtostopdemonstratingoncampus.这是很有争议的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方法,例如Theseniorsweredemonstratingandwereasked,oncampus,todesist.或者Theseniorsweredemonstratingandwereaskedtodesistoncampus(althoughtheycoulddemonstrateelsewhere).只有站在文章的角度分析才能够把文章理解透。
3.4加大对于英语阅读理解的专项训练
高中的英语学习测评方法还是进行应试教育,即使自认为理解得很好,但是在考试的过程中没有将题目理解到位,也不算完全的理解。因此,进行英语阅读理解的专项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进行大量的阅读能够将学生的思路往做题上靠拢,在不自觉中就能够增强他们的考试技巧的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是促使一个人迈向更高的台阶的关键,对于英语的学习来说,通过这种题海战术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教学,将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学生战胜阅读问题的出现,对于英语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关联理论阅读理解英语教学
一、引言
大学英语阅读课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英语阅读课堂,学习语法知识,增加词汇量,提高英语阅读理解水平,并获取相应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阅读课在高校英语课程中占的比重最大,而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关注的重点。但是在实际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现有的词汇量以及语法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抓住句子的表面信息,却很难理解文章整体蕴含的深层信息。在具体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阅读过程中依赖课后生词释义或字典,导致阅读速度缓慢,各个单词释义的相加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整体句义;2.过分关注单词、单句,无法结合上下出有效的推测,割裂上下文联系;3.对词义生搬硬套,只理解文章的表面内容,无法理解比喻、幽默、反语等修辞格隐含的深层次含义。这些问题不仅反映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的阅读理解,而且学生在英语等级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也受到限制。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的解释
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关联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世纪80年代,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这是一种有关语言交际与话语理解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它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交际,揭示了信息接受者理解和推断信息发出者真实意图的心理认知过程。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本质是推理,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说话者提供关联性最大的信息,明白无误地或含蓄地示意,听话者则挑选关联程度最大的假设作逻辑推理,从而理解说话者意图[1]。任何话语的理解过程都是在上下文当中寻求话语之间的关联性,确定最佳关联的明示――推理的过程。
从本质上来讲,阅读理解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它是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理解的过程是读者在语篇上下文当中寻找最佳关联并进行推理的过程。读者一旦找到了最佳关联,进行逻辑推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真实意图。因此,关联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英语阅读这一特殊的交际活动。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对篇章中明示的话语信息无须太多的努力,便可理解作者意图。但在作者创作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往往会出现信息空缺的现象。对于这些暗含的交际信息,读者往往需要付出努力,根据上下文来获取信息的最佳关联性,进行逻辑推理,从而体会作者的真实意图。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在篇章中获取作者明示的话语信息。在此基础上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即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做出语境假设,并努力选取最佳关联.从而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关联的强弱取决于语境效果与处理努力之间的关系。关联越强,效果越大,关联越弱.努力越大[2]。由此可见,阅读理解就是一个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教师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根据上下文来寻求最佳关联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关联理论与英语阅读理解中词义的理解
在大学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学生过分地依赖词典,不仅造成阅读速度缓慢,而且由于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词义,正确理解文章。英语中的词义对语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必须结合语境才能做出有效推导。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中Unit1Time-consciousAmericans一课中单词为例作说明。
Oncethesandshaverunoutofaperson’shourglass,itcannotbereplaced.Wewanteveryminutetocount.
其中的hourglass和count两词,对学生来说都不是生单词,但是学生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就稍显困难。Hourglass一词本义为“计时用的沙漏”,count一词本意为“数数”,此时,只靠字典的释义就很难解释该句了。根据关联理论,话语交际过程是一个明示暗示以及推理的过程。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向读者提供关联性信息,读者则根据明示或暗含的信息,从话语中寻求最大关联性,对话语做出合理的推测和理解,正确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本篇文章的主题是Time-consciousAmericans――“有时间观念的美国人”。根据之前段落中的信息:“Itisapreciousresource.Manypeoplehavearatheracutesenseoftheshortnessofeachlifetime.”时间是宝贵的资源,人们深感到人生的短暂。根据之前作者提供的关联信息,结合上下文语境,读者不难推测出“runoutofaperson’shourglass”以及“Wewanteveryminutetocount”两部分表达分别指的是人生一去不复返的道理;人们想要每一分钟都过得有价值。
根据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语言知识进行阅读;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知识和上下文语境,从上下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经过推理获取最佳关联,找出最佳的解释。根据字典释义,结合上下文,推测出作者真实表达的信息,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中,多数学生认为只要掌握了生词词义便能理解文章。但是关联理论对英语阅读的解释力更加明确了寻找上下文语境关联性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以后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去寻求最佳关联性,从而得出文章想要传达的真实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二)填补信息空缺,增强有效理解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学习者往往会出现“信息空缺”的现象。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于一些他认为与读者共同拥有的背景文化信息,会自动进行省略。但这对于外语读者来说,缺失的上下文背景文化信息,会增加读者寻求最佳关联性的难度,造成阅读理解的困难。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Unit2CharlieChaplin一课中有一段话。
“HewasborninapoorareaofSouthLondon.Heworehismother’soldredstockingcutdownforanklesocks.Hismotherwastemporarilydeclaredmad.DickensmighthavecreatedCharlieChaplin’schildhood.ButonlyCharlieChaplincouldhavecreatedthegreatcomiccharacterof‘theTramp’,thelittlemaninragswhogavehiscreatorpermanentfame.”
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CharlieChaplin喜剧大师的主要生平事迹。大二下学期的学生能够理解文中关于Chaplin悲惨的童年生活的描述。但对于DickensmighthavecreatedCharlieChaplin’schildhood一句,感觉疑惑不解。其中原因便是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缺乏理解此句的文化信息,找不到最佳关联。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及时填补文化空缺。Dickens著有《雾都孤儿》一书,其中就描述了主人公OliverTwist的悲惨童年。卓别林的童年便和书中主人公的童年一样的悲惨。通过文化信息背景的补充,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也可以找到最佳关联,正确理解文章。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学生将会付出额外的努力来寻求最佳关联性,阅读理解的难度将大大增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有效地填补学生的信息空缺并增强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体会文章。
(三)关联理论对反语、比喻等修辞格的解释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阅读教程》第二册Unit3SectionBRichMeetingHisFutureMother-in-law一课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SowhatdoyouthinkofRich?”Ifinallyasked,holdingmybreath.
Shetossedthegarlicinthehotoilwhichbubbledinaloud,angrysound.“Somanyspotsonhisface.”shesaid.
Icouldfeelthegoosebumpsriseonmyback.“They'refreckles.Frecklesaregoodluck,youknow.”Ifeltcompelledtodefendonhisbehalf,abittooheatedlyasIraisedmyvoiceabovethenoiseofthekitchen.
“Oh?”shesaidinnocently.
“Yes,themorespotsthebetter.Everybodyknowsthat.”
SheconsideredthisamomentandthensmiledandspokeinaChinesedialect:“Maybethisistrue.Whenyouwereyoung,yougotthechickenpox.Somanyspots,youhadtostayhomefortendays.Solucky,youthought.”
该段对话中生词较少,学生能够理解对话的内容。但是对于最后一句“solucky,youthought.”学生在理解上稍显欠缺。如果学生只是根据词典来释义,便不能真正地把握作者的笔调,达不到作者写作的预期效果。根据上下文的关联信息“Ihadseenherexpressionwhensheopenedthedoor,herforcedsmileasshesurveyedhimfromheadtotoe.”“Itriedtoanticipatewhatcriticismsshewouldhave.”这两句话中的“forcedsmile”“criticism”两个表达,不难推测出母亲对于Rich的态度是不满意的。因此,最后一句话为反语。反语就是反话,通常使用与本意相反的句子表达其本意,可以使表达具有讽刺辛辣、幽默风趣的作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运用反语能更加引起注意,加深印象,产生特殊效果。因此,未来中国丈母娘的挑剔与不满情绪跃然纸上。
对于反语、比喻等修辞的理解,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去理解话语的隐含信息。读者要想理解修辞中隐含的信息,就必须付出额外的努力,通过上下文信息来寻求最佳关联。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堂的教学实际向学生传达关联理论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大学英语阅读的课堂,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水平。
四、结束语
阅x是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联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问题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关联理论能够帮助教师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1篇3
摘要:解构主义是对逻辑主义和结构主义等西方哲学思想的反叛,它为当前学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在解构主义视角下观察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可以发现,中国传统语言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优良传统。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必须破除欧洲中心主义思想的束缚,继承我们自己的传统,同时吸收西方语言学的理论优势,以多元的研究方法,从汉语的事实出发,走汉语言文字学自主创新的道路。关键词:解构主义;汉语言文字学;结构主义Abstract:Asacounteractiontosuchwesternphilosophictheoriesaslogicismandconstructivism,deconstructivismoffersanoveltheoreticalperspectivetotheacademicworldincurrentdays.AdeconstructivistviewofChinesegraphologicalstudiesshowthat,sinceChinesetraditionallinguisticshasestablishedasetoffinetraditionsofitsown,ChinesegraphologicalstudymustbreakawayfromtheshacklesofEuropecenteredideologyandsucceedourowntraditions.Meanwhile,weshouldfollowacreativeselfrelianceroadofChinesegraphologytodevelopinnovativetheoriesbasedonexistingfactsofChinesebyapluralistapproachbytakingadvantageofthetheoreticaladvantagesofwesternlinguistics.KeyWords:deconstructivism;Chinesegraphology;constructivism120世纪初期的结构主义曾经以其完整的系统和功能为西方提供了思想资源,为语言、文学、哲学等领域提供了一套封闭的研究方法。自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人们对社会和政治问题认识的深入,逻辑中心主义和结构主义等在人们的政治文化生活中不能发挥有效的功能,西方思想逐渐陷入迷惘、失望和忧愤之中。西方语境也出现了反形而上学传统的后现代思想。作为后现代思想之一的“解构主义”思潮,对政治、哲学、文学、语言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潮开启了西方政治和哲学思潮新的发展方向。解构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尼采哲学。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要求重新评价一切价值,这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叛逆思想对解构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探讨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存在与逻各斯问题。他要研究古代的逻各斯(Logos)是怎样变成近代的逻辑(Logic)的?它又是如何以理性的名义取得西方思想史上的统治地位?海德格尔通过对古希腊哲人巴门尼德残篇的研究发现,逻各斯与存在的原始意义是相通的。而自柏拉图后,西方人开始与存在发生对峙,越来越自信自己拥有支配存在的主体性与知识能力。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加以批评,德里达则直接继承了海氏的理论。再次,解构主义的出现与欧洲的左派批评理论密切相关。1968年,一场激进的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法国的运动被称为“五月风暴”。但革命后随之而来的是激进学者不得不把革命的激情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他们明明知道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撼动,却偏要去瓦解其存在的各种基础,包括语言、信仰、机构、制度和规范等。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德里达以《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的出版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柯、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德里达为了达到反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中心的目的,选择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入手,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消解策略。解构主义内容冗杂,缺乏统一的理论和解释。解构主义者也拒绝为自己的理论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它们主要的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延异(différance)、替补(supplementar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反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形而上学的思想传统发端于柏拉图对古希腊逻各斯的强行曲解,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内在、直接的关系。因此,逻各斯中心论也被称为“语音中心论”,强调言语优于文字,书面文字是第二位的。德里达对此说法进行了解构。他说,书写文字并不见得天生就低劣于语言发音,为了打破传统的“语音中心”偏见,他力图建立一种“文字学”,以便突出并确认书写文字的优越性。这种文字优越性,首先表现在它在符号学意义上的“可重复性”。其次是符号应该在不考虑讲话人意图的情况下,依然能被人们正常地加以理解和接受。符号上述的两个必备特征,即“可重复性”和“不考虑讲话人之意图性”,验证了德里达所说的文字优越。在更大的范围说,文字包括了整个语言学的符号系统,因而它也是狭义上的言语和文字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这便是德里达所谓的“元书写”(arch-writing)。元书写概念一经确立,必然打破逻各斯主义的语音中心说。德里达从言语与文字的关系入手,成功地消解了传统的二元对立的价值观。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思想传统以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识为中心,形成了在二元对立中的等级秩序观念。如在言语/?文字、男人/?女人、灵魂/?肉体、意识/?无意识、开明/?蒙昧、西方/?东方等的区别对立中,逻各斯中心论认为前者优于后者,具有鲜明的等级观念。德里达独辟蹊径,从语言学角度入手,通过对言语和文字的解构,瓦解了二元对立的观念,提出二元之间只有差异,而没有等级秩序区分。不仅如此,“对立”的两项之间还存在大量的相互渗透和包容等。德里达还发明了“延异”概念,即延迟与差异。他直接利用索绪尔的符号任意性观念,打破语言是外在“真理”体现的神话。他说“延异(différance)”既非概念,也非一个单词,本身是一个杜撰的词。在法语中,difference和différance两者的发音相同。若要区分它们,我们必得借助文字拼写上的差异,这本身就是对言语优于文字逻各斯主义论点的一个极好讽刺。解构主义关于“替补”和“互文性”的策略主要为文学批评理论所借鉴,这里不再介绍。通过以上提到的一系列的具体策略,尤其是从言语与文字关系入手,德里达批判了逻各斯中心论,打破了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观,提出了概念之间没有等级和中心而只有差异的思想。解构主义从语言学的角度入手,目的是解构西方的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论,对现存的等级秩序提出挑战。强调通过对旧秩序的打破,建立新秩序,重新塑造新的价值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批判与重建的双重姿态,德里达称为“双重约束”(doublebind)。他说:“事实上,我一直被两种必要性拉扯着,或者说我一直尝试公平对待两种可能看起来相互矛盾或不兼容的必要性:解构哲学,即思考哲学的某种关闭范围,但不放弃哲学。我承认这么做很困难,但无论在写作还是授课中,我重视始终尝试尽可能地同时采取两种姿态。”[1]这一思想产生后在思想和文化界产生重大影响,其影响甚至波及到建筑理论领域。它在政治学上就是对西方中心论的瓦解,重视多元文化价值。而这恰恰是任何一个处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民族和国家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解构主义思想对民族价值和民族文化的重建,对世界多元化格局的确立起到积极作用。当然,解构主义思潮自产生后也受到很多批评。因为其理论本身漏洞很多,而且它所运用的逻辑、方法与理论,大多从形而上学传统中借用而来,这样说来有点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味道。而且解构主义发展下去也陷入了另外一种历史困境,即真理虚妄、意义不确定以及漫无边际的任意解释等。因此我们对这样一种影响巨大的理论思潮也应该抱一种批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解构主义审视我们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最主要的是承认语言多元性,承认每种语言与文字都有各自独立存在的价值与作用,而不可轻易否认自己的语言文字。现代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深受西方语言理论体系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语言学,中国古代谈不上语言研究,进而否定汉语和汉字研究的传统和成就。从汉语言文字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到对汉语和汉字的认识与评价都带上了西方学术思潮的烙印。如汉语的语法研究一直是跟在西方的语法理论后面的,如汉语的语义学研究一直没能好好继承自己的传统,没能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如对汉字的误解导致的汉字落后、汉字要改革等错误观念,如汉语目前的理论体系对很多汉语现象缺乏解释力等等。这都是西方逻辑中心主义的深层观念所导致的结果。兴起于西方的解构主义思潮,是对西方中心主义传统思潮的反思。现在“解构”一词不再属于哪一个领域或地域,而是属于人类自身。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今天研究“解构主义”,吸取其精华,也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国。2解构主义思潮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在中国的影响也日益显示出来。在此视角下,我们反思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既要承认我们的成就,同时也要发现我们的问题。我们应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从汉语言文字的客观事实出发,破除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总结出汉语言文字的规律,开拓新世纪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道路。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形成了很多优良传统。在今天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我们首先应该继承自己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中国传统语言学最值得我们发扬的传统有以下三点。(1)重视实证和归纳。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实证法来自西洋。但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实证法在中国本土有厚实的基础、悠久的历史和持续的传统。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从许慎开始就特别重视实证和归纳。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他考据文字“至于小大”,都“信而有证”,“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叙曰: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2]316仅仅这几个数字就无可争辩地说明了许慎重视实证的态度和做法。许慎之子许冲在《进〈说文解字〉表》里,称其父秉承了“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的问学传统。许慎以实事求是、信而有证的学术精神和态度成就的《说文解字》奠定了汉字学基础。着眼于汉代的这种实证态度,学术史上汉代古文学家的学术成就称为“汉学”。这种实证方法一直延续下来,到清代还有很多追随者。正是由于坚持了这种求实的态度和精神,清代的语言学研究达到了传统语言学的高峰。清代的实证表现为考据法的盛行,梁启超曾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给予考据法以高度评价。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大量著作都是通过实证和归纳而成就的。如在《说文解字》研究上,清代乾嘉学派通过实证研究取得卓越成就。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乾嘉和传统实证方法一直处于被否定的地位,这是不尊重传统的表现。对此,王力先生曾强调:“能不能因为乾嘉学派太古老了我们就不要继承了呢?决不能。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乾嘉学派必须继承。特别是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乾嘉学派的著作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段王之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永放光辉。他们发明的科学方法,直到今天还是适用的。”[3]鲁国尧先生也认为,研究汉语史的最佳方法,或者最佳方法之一是“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注:参阅鲁国尧《“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兼论汉语研究中的“犬马-鬼魅法则”》,《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3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可见重视实证是中国语言学的重要特色。(2)重视书面语言及其意义研究。中国传统语言学重视书面文献的研究,重视意义的独立研究价值。中国从先秦时代起就形成了一套汉语的书面语言——文言文,文言文一直是古代中国记录文献的语言,也是知识分子进阶应试所用的语言,故名“雅言”。文言文不仅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上起到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还是形成现代汉语的源头之一。当然,由于书面语和口语的脱节,从隋唐时期开始文言文和口语分离日渐严重。到近代,文言文就成为影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间接因素。白话取代文言,成为汉语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不能就此否认文言文在汉语发展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言文及其在历史上的功用。文言文是汉语的一个传统,一个与汉字的表意性质有关的传统。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性质差异巨大。中国学者把意义作为独立的对象加以研究,形成了以汉字的形、音、义为研究对象的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说文解字》所包含的字在离开语言环境后,还可以见到它的本义,看到其本义如何引申出新的意义。古代学者一直把意义当作可以独立研究的对象看待,而不认为它从属于语法。在训诂学中,意义是可以分析的,它运用“义界”的训释方法,就是在意义内部进行结构分析。传统语言学还特别重视语音在词汇语义系统、词源系统、诗词韵律中的表现,古人很少做纯形式的运作,而是在务实的基础上以音证义,以义证音。这是传统语言学研究的又一特色。(3)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中,一直有很浓厚、很自觉的人文传统,“离经辨志”、“随文释义”、“微言大义”等说法,都表明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追寻语言背后的东西。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乱也。”[2]316他研究文字的根本目的是解经传道。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并且形成了中国古代“小学”与经学融合的现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语言文字学著作即在经部。因此,传统的文字学、训诂学研究历来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如文字构成的理据、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训释,都直接牵涉到文化,或是直接为文化服务。这就是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结合的学术传统。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如张世禄先生在《文字上的古代社会观》中写道:“居今日而欲知茫昧之古代社会,史策既无征考,则惟有求诸古来之余形遗迹,俾可想见其一斑而已。例如考化石而知生物之递嬗,察地层而识地壳之胎成,皆其类也。世界言象形文字者,必推吾国,则此文字者,诚有史以来,先民遗迹之所留,曷借之以窥其政俗之梗概,以补史策所未及者乎。”“世上言上古文化者,或且欲吐弃一切,并文字之不知谓何,吾又乌睹其可哉?”[4]他在这篇论文中从汉字的构造入手来看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物质生产和精神建构,体现了语言文字与文化相互参照研究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初,罗常培先生出版《语言与文化》一书,是自觉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划时代专著。中国现代语言学由于受到西方语言学影响很大,在解释汉语现象时并不能完全适合,甚至常常碰壁。原因在于西方语言本身较重形式,而汉语和汉字则具有较浓厚的人文色彩。为了促进汉语研究,找到一种较为切合汉语实际的解释框架,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兴起了文化语言学。[注:新时期文化语言学的代表性著作有: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2003年版;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汉语中的很多语言现象都可以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结合文化来研究语言一直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一个传统。中国语言学的这三个传统都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尤其是后两个传统恰恰是解构主义所重视和强调的。解构主义着力打破西方中心论的观念,客观而实际地认识其他语言文字的地位。解构主义非常重视书面语,这从德里达的《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等著作名称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德里达正是看到了逻辑中心主义、结构主义等存在的局限性,才利用语言的差异,强调书面语言和文字的重要意义。汉语和汉字重意义的特点和现代语言学的从形式到意义的转向是非常吻合的,这本来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但却被以西方为中心的语言学者认为是落后和缺乏理性的表现。西方逻辑中心主义认为,语音和思想的本质、存在的意义之间有最直接、最接近的关系。从“语音中心主义”出发,言说和口语受到推崇,文字被贬低。而且他们责难对象不包括字母文字,而是针对非语音文字。不少西方哲学家都表达了类似的见解,黑格尔批评汉字说:“他们的文字对于科学的发展,便是一个大障碍。或者,相反地,因为中国人没有一种真正的科学兴趣,所以他们得不到一种较好的工具来表达和灌输思想。大家知道,中国除了一种‘口说的文字’以外,还有一种‘笔写的文字’,后者和我们的文字不同,它并不表示个别的声音——并不把口说的字眼记录下来,却用符号来表示那些观念的本身。”“中国因为语言和文字分了家,所以文字很不完善。”[5]黑格尔的这种见解代表了西方人看待汉字的普遍观念。西方人对汉字的偏见,还进而扩展到对汉语的认识。对汉语和汉字的偏见甚至一度成为西方人不自觉的思维习惯。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力图创立一个具有普遍理性的语言学理论,将语言学变为一门科学。尽管索绪尔在心理上不愿意舍弃语言材料和语言现象的丰富多样性,但是为了建立一个具有整体性、普遍性以及独立性的全新理论体系,事实上他将理性的语言观和人文现象对立起来,舍弃了语言符号的人文性。他对人文现象的舍弃,根源就在西方近代哲学中根深蒂固的逻辑中心主义,他的语音中心论实则是逻辑中心主义的翻版。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逻辑中心主义和理性主义以及二元对抗的思维模式是建立在西方拼音文字基础上的,长期以来被西方学者认为是代表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这种观念与拼音文字血肉相连,互为因果。这严重影响到对人类语言文字的公正认识,导致弱势民族语言被边缘化以致面临失语的困境。解构主义实际上是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反思,它检讨和总结了西方世界因为自己的科技成就和物质丰富而产生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错误思维,以及将文化系统建立在逻辑中心主义之上的缺点。解构主义承认东方非拼音文字和拼音文字所代表的文化一样,具有各自的价值。德里达从融合表音与表意的汉字中发现了在逻辑中心主义外发展出强有力文明的证据。德里达的理论阐释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历史上部分西方学者的汉语言文字观念曾对西方逻辑中心主义造成过威胁,“一次是与科学思想的结合,汉字通过一般语言,通过莱布尼兹使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历史产生了偏离。再一次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东方学家费诺洛萨(ErnestFenollosa)和现代派诗人庞德(EzraPound)那里,这次是与诗学的结盟”[6]。德里达认为,从文学和诗学方面,汉语言文字展现的魅力能打破逻辑中心主义。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无论莱布尼兹,还是费诺洛萨、庞德,乃至德里达本人对汉语言文字的揄扬都是建立在“误读”的基础上,他们都没有彻底了解汉语言文字。无论是相当多的西方学者对汉语和汉字的贬低,还是少数学者的褒扬,他们的观点和认识都没有建立在对汉语言文字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因此,还必须依靠我们自己,从汉语现象出发,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3从解构主义的立场看,汉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应当从汉语现象出发,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中国语言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但是这个传统在中国近代向现代的转折时期遭到质疑,受到冷落。与之同时,西方语法理论却极大地影响了汉语言文字学研究。那么现代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道路应当如何走呢?答案很明确,只能走自主创新之路。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文化的发展更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找适合自己民族的发展道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也不例外。在这方面,前人和现代的语言学者已经导夫先路,提供给我们可资借鉴的探索。马建忠最早借鉴西方的语法理论写出了《马氏文通》。该书并不是完全模仿西方语法写成,而是马建忠用“普世语法观”分析汉语语法的结果。对此许国璋先生的评价颇中肯綮:“(《马氏文通》)不象是模仿学习《拉丁文法》,也不象以法国《普世唯理语法》为范式。此书之成,我以为只是马建忠根据普世语法字别种、句司字的通理,凭个人的哲学自信(conviction),经过十四年的勤求深探,写成这部中国向所未有,在体系上又超过当时西方语法书的力作。”[7]马建忠利用“普世语法观”分析汉语语法现象是有道理的,因为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各种具体语言,必然会有很多共同的特征。《马氏文通》对汉语语法分析贡献很大,但总体上看,其中更多的是总结出汉语语法和西方语法的共同方面。因而汉语本身的特点还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王力先生说:“各种具体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当然具有共同性,因此世界上的各种语言的语法也是具有共同性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就一种具体语言的语法来说,世界语言的共同性是次要的,而特点是主要的,没有这种特点,就会丧失其为独立语言的资格,和另一语言同化了”[8]。可见,对一种具体的语言来说,人类语言的共性固然重要,但各自的特点是更值得关注。王力先生说的世界各种语言的共同性,应更多体现在日常语言中。而对于某种语言来说,日常语言只是这种语言的表层部分,其深层部分应当是文学语言等,文学语言更容易展现一种语言的民族特点。科学语言的民族特点很不明显。自然科学的那些诸多概念、公式、定理与逻辑推理,很难说有什么民族特色。能代表一个民族语言特色的,必然是其文学语言。在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语言学十分重视口语,重视语音中心主义,重视共时描写,其最大的贡献就是促成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独立。但如果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甚至走到语言科学主义,则会导致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如对书面语不重视,就容易使语言研究失去民族特色。我们以往的汉语研究由于过分借用西方语法理论来构建自己的体系,想利用这种体系来解决汉语的所有现象与问题,但结果并不遂人意。合理的做法是从汉语的实际现象出发,扩大汉语的研究领域。我们过去的语言研究只管散文,而不管诗词骈文,只能分析形义相应的词语,不能分析形式压缩、内容积蕴的典故之类,这显示了汉语语言学的贫血现象。试问,如果汉语中去掉了“葛郎玛”(grammar)套不住的一些特点,那我们的汉语还是汉语吗?这些现象包括:第一,汉语中的对偶、平仄和骈文等;第二,汉语句法构造比较特殊,主语、谓语、宾语常有省略;第三,汉语的词难以确定词性等。在这方面,启功先生的《汉语现象论丛》为我们开辟了道路,为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自主创新做出了贡献。启功先生摆脱了从语言理论出发到汉语中寻找汉语规律的模式,坚持从汉语语言现象的实际出发去研究总结汉语自身的结构规律。从对一些具体汉语现象的观察中,分析归纳出若干条汉语规律。如古代诗歌骈文的语法问题,修辞与语法的关系问题,语言环境对语法结构的影响问题,语气、语调跟语义、语法的关系问题等。启先生对“葛郎玛”不能包括的汉语特点都有一定探索和解释。[9]关于汉语词性灵活的问题,19世纪英国汉学家威妥玛曾提出:“汉语词的多功能性(theversatility)——如果可以这样称呼的话,即汉语中对于这么多的词语(尤其是我们倾向于称之为名词和动词的词)有共通性,在有广泛差别的语法功能的可容性方面达到如此程度:任何把语言权威性地划分到像我们语言中词性的范畴里去的努力,都将枉费心机。而且,我们语言中的此类分析当然得有它们相对应的汉语语法,且不管能否对它们做词类分析;在所有的别的语言中用屈折变化生效而产生的大部分结果所需的那些方法,汉语自身也拥有,否则汉语就不成其为一种语言。”[10]对此,王宁先生也有精彩比喻:“象英语、俄语这些种语言,一个词象一根小铁钩,一边有环,一边带钩,这个钩钩进那个环,连成一条就是一句话。钩和环得对合适了,大钩穿不进小环,大环挂不牢小钩,词的自由结合度很小,错了一点就被判为语法错误。可汉语的词象一个多面体,每面抹的都是不干胶,面面都能接,而且用点心都可以接得严丝合缝。比如回文诗,干脆结成一个圈儿,从哪儿都能念。这虽是文字游戏,可难道不启发人去想汉语的特点吗?”[11]39-40以上认识使我们看到,要想真正认识一种语言,就必须不带偏见,承认其独特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学者对于汉语现象的认识都会有更多的一致,都会发现更多的汉语特点,并总结出相应的规则和理论,这也才是汉语言文字学发展的必由之路。4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汉语现象出发,借鉴解构主义思潮建立适合汉语特点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好下面问题。(1)如何看待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语言学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这些是我们继续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但我们的传统研究也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如传统的语言学有注重实证和归纳的优点,也有不善于演绎和推理的不足。单独的归纳法,难以产生现代意义的语言学。训诂学中字、词不分的问题,还有语音研究上,由于受到音节的模糊性和笼统性限制,而没有细致精确的声音分析的习惯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弱点,反映出我们传统语言学理论的不足。西方语言学在中国语言学走向科学的过程中,曾经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们使用的结构分析和描写方法等,都来自西方。西方语言学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哲学的思辨精神以及逻辑的推理与表述,造就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基本方法。西方语言学的不少流派都对中国语言学研究给予了很多的启示和帮助,我们应当继续学习和关注。此外,西方学者关于汉语传播和研究的著作也很值得我们重视。这些著作的成果有利于我们看到汉语的特点。[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张卫东《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试论近代南方官话的形成及其地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3期;《北京音系何时成为汉语官话标准音》,《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4期;《论十九世纪中外文化交往中的汉语教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等。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等。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等。]当然有些西方学者对汉语言文字的偏见,我们必须加以抛弃。我们不反对学习西方,但反对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甚至重复别人遗弃的东西。西方语言学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果我们盲目追从,把那些本身片面的东西用在汉语上,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2)如何看待书面语言和口语的关系问题。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曾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起到了有益的作用。结构主义以来以语音为中心的重口语和共时的方法对当代语言学的独立具有重要贡献。但这种过分重视口语和语音、轻视书面语的情况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很多汉语现象不是单纯的形式结构所能解释的。如启功先生所说,一个五言诗可以变换十种句式,只有一句不通。比如为什么汉语中那么多四节拍,多于四拍的压成四拍,少于四拍的加成四拍。虽然现代语言学重言轻文,是苦苦挣脱了因文废言的传统语文学发展起来的。但是如果把结构主义强调到极点,就会导致另一个极端,即限制了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影响了语言学研究的丰富性,导致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出现贫血现象。而解构主义则给我们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我们对于口语和书面语都不能偏废。(3)如何看待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关系问题。在目前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对文学语言的研究是不足的。汉语有常用部分和非常用部分,常用部分即实用语言,非常用部分如古代汉语、现代文学语言等。文学语言与实用语言不同,实用语言以明白清楚为目标,因此逻辑、语法重于形象;文学语言则以有意味有情趣为目标,因此形象重于逻辑。“常用部分和非常用部分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把母语比做一颗大树,树干、树枝、树叶、花朵,都属于表层的常用部分,根是深层的非常用部分。”[12]因此对汉语的研究,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是不可偏废的。(4)如何处理好汉语本体与应用研究的关系问题。当前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还有重本体、轻应用的倾向,似乎只有本体研究才是真正的语言学。实际上任何本体研究如果脱离了应用就很难取得真正的成果。启功先生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了很多实际问题,然后考虑理论上如何解决。他在自己的研究中,立足于应用,注意古今汉语、文言白话的等值翻译,注意中文信息处理的“电脑传译”,注意辞书编纂的义项归纳与排列等等。这都给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楷模。正是由于没有很好处理本体和应用的关系,目前语言文字学许多应用领域,如语言的规划和规范问题、汉语的国际传播和对外汉语教学问题、汉字规范和国际通用标准问题、辞书编纂问题等,都存在由于本体研究的滞后或游离而产生的诸多难题,影响了我国社会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阻碍我国向高科技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今后的汉语研究必须重视本体与应用的结合。为了解决好上面的几个问题,我们必须坚持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语言学的方法必须多样化,用一种方法排斥和否定另一种方法是不妥当的。这是因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都比认识自身容易,认识自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某个单一的研究路线能够解决的。”[13]只有我们的汉语言文字学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和西方语言学界进行平等对话,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这就是解构主义给予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启示。[参考文献][1]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4-5.[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7.[3]王力.王力文集:第16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78.[4]张世禄.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1-6.[5]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25.[6]张国刚,等.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78.[7]许国璋.《马氏文通》及其语言哲学[J].中国语文,1991(3).[8]王力.语法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M]∥龙虫并雕斋文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0:493.[9]启功.汉语现象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1997.[10]威妥玛.语言自迩集[M].张卫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9.[11]王宁.汉语现象和汉语语言学[M]∥汉语现象问题讨论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2]何九盈.汉语三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256.[13]王宁.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自主创新[M]∥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3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7-27.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1篇4
【关键词】文化知识语言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29-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熟知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该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也要了解该语言所载有的特色文化,以提高学习者对日常交际用语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文化知识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1.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文化差异对词意的影响
文化上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中,就是有大量多义词的出现,由于不熟悉其文化,就难以理解其内涵和外延,这样就产生了理解的障碍。许多文章就要求学生了解文化内涵与外延,以利于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例如BlackCoffee一词,从字面上看,是“黑咖啡”,其实是“不加牛奶的清咖啡”,这是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的错误理解。教师在讲课时,就有必要作相应的解释,也可扩大类似结构的比较,如“blacksugar”,在汉语中又应理解为“红糖”而不是“黑糖”等等。让学生了解有关背景知识,有助于对充满文化内涵的词的理解,不是局限于它的“字面”意义。
2.文化知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句子
适当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进行心理预测,为进一步理解后文所给信息材料打下基础,扫除理解句子的障碍。如有这样一个句子“Theywerecarryingsandwichesandwineinpaperbags,dreamingofgoldenbeachesandseatidesasthegray,coldspringofNewYorkvanishedbehindthem.”学生只有了解了美国纽约和佛罗里达州的气候及地理位置,才不会对“thegray,coldspringofNewYork”感到困惑,从而体会到他们“dreamingofgoldenbeachesandseaties”时的欢快心情,这就为理解后文作了铺垫。
3.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中讲出得体、恰当的话。然而,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文化知识。交际错误分为两种,一是语言错误,二是文化错误。往往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在与英语本族人交谈时,他们往往对外族人在语言、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对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
二、文化知识内容在外语教学中的导入
文化内容在教学中的导入一般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与语言结构相关的文化;②与背景知识相关的文化;③与交际有关的文化。在导入的过程中,应该对两种文化做些相关的对比,以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其主要表现在:
1.语构文化
指词汇、词组、句子及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即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的构造同民族的心理――思维文化关系最为密切。
2.语义文化
指语义系统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主要包括: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词语、某些层面意义有差别的词语及词语褒贬义不同;含有民族特殊文化传统信息的词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习俗和有特定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等。
3.语用文化
指语言使用的文化规则,即把语言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相联接起来所应当遵循的规则,如: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敬语和谦辞、告别语、褒奖和辞让、忌讳与委婉等。
三、将文化知识的融入贯穿于外语教学中
1.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在教学中,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的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
2.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
如报刊、杂志、电影等,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幻灯、音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利用网络,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
4.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操作者,要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中既要抓语言形式的教学,也不可忽视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外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或文化背景,克服文化上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反映,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勇.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2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1997(2)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篇5
(一)文化导入的内容
汉语言是非常丰富的,其范围非常广,汉语言教授的主要内容有:1.让其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对于留学生来说,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其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2]有许多外国友人之所以会选择学习汉语,是因为他对汉语有浓厚的兴趣或者是其工作与汉语相关,因此,让其对我国的国情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是非常有利的。2.让其学习中国人的心理观念及特征。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汉语的学习过程也是对我国民族文化进行了解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汉语,就一定要了解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心理特点等。
(二)文化导入的原则
因为我国的文化非常广博,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所以,在汉语言的教授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适度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目标以及教学任务,同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汉语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等,综合地制订教学计划,实施中国文化的导入。2.当代与传统文化同时教授的原则。[3]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多来自于电影、书本以及多媒体等,与中国人的真实交往很少,这就导致了他们对我国的文化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因此,要加大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共同推广,使其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与汉语。3.实用性原则。留学生之所以要学习汉语,是因为其在学习工作中切实需要,所以,汉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实用性这一原则。也就是说,要根据教材及教学计划选择性地教授一些实际意义较大的知识,以利于其对汉语的运用和理解。4.尊重文化差异的原则。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文化的差异教授。通过将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学习,更有利于其理解与学习。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问题
尽管文化的导入在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国的一些高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较少地对日常文化以及一些新文化现象
进行实践学习[4]通过了解,当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开设的课程有太极拳、古筝、书法、武术等,这些都是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但是,我国的文化正在不断地发展,而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对于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等较少涉及,出现了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二)文化导入的方向与实际有偏差
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课程开设了中国地理、历史以及民俗等,这些课程可以说是一些单独学科,对语言系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我们追求的导入的文化是一种实用的交际文化,这些文化对其日常交流以及交流过程中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
(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文化的导入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进行单纯的语言教学,给学生讲授的是单调的句法、词汇以及语法等,教学比较机械,对于学生而言,课后也是死记硬背,效果不明显。总之,对文化的导入这一部分在理论上并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
三、文化导入过程中应采用的方法
(一)完整性与分散性相结合
分散性的教学方法就是指将文化因素的教学分散到一些成语中,在讲授的过程中将一些代表性词汇挑出来加以重点讲解,或者是设置一些具体的语境进行讲解。[5]等到学生对汉语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就可以系统、完整地对一些中国文化进行讲解,比如我国的一些风俗习惯、名胜古迹以及饮食文化等等。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开始对汉语言的教授应该视学生的汉语掌握情况而定。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若是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则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讲授的深度,这样循序渐进,不仅可以使学生每天都能学到新知识,而且还可以增加其汉语学习的兴趣,使其汉语言的掌握程度逐渐提高,这样更有利于留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
(三)导入方式要多样化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篇6
摘要:由于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阅读理解在考试中所占分值较大,本文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说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合理性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学建议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阅读教学的过程既是对词汇和语篇进行理解的过程,又是对句子进行分析和解码的过程;既是对语篇提供的信息进行系统归纳和概括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发掘阅读材料内涵和正确使用阅读策略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推理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解所学的阅读材料,而且还要教会学生怎样理解阅读材料,即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技能的训练,从而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二、目前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阅读教学模式单一,拘泥于学生对所读的材料的表层理解。这种仅停留在对阅读材料表层意义的理解,使许多学生不能对所读文章的要点进行有效的推断,也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影响了阅读的准确性。例如,许多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往往采取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方式又仅仅局限于对阅读材料字面的理解,让学生回答的问题大多是教师事先确定的,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阅读教学中对阅读理论、阅读模式、阅读技能等方面讲解不够。英语阅读模式有三种: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读者获取信息是从辨认最基本的语言符号开始,即从字母到单词、短语,然后从短语到句子、段落,最后从段落到篇章、再到对作者意图的把握。阅读的第二种模式自上而下的模式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读者在阅读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断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这一过程不仅要求读者具有必要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对读者的预测机制、认知能力和语篇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三种模式是图式理论,它对阅读理论的研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图式理论强调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阅读技能又可以被分解成许多阅读技巧。例如,猜词、略读、掠读、揣摩、臆造等。教师只有学习并掌握英语阅读理论,了解英语阅读模式及阅读技巧等基本知识,才能从理论高度审视和调整教学方法,进而传授给学生这些经验,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三)阅读教学中回避对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一些教师上课时,特别是上公开课时对涉及复杂的语法结构避而不谈。这就导致了有人所说的,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谈语法色变,未能引导学生借助语法正确理解句子,尤其是缺乏对长句、难句、省略句及意思晦涩句的理解与分析,影响了学生对阅读材料全面、正确的理解,也阻碍了学生获得文章的内涵信息,致使学生理解复杂句、省略句和晦涩句时经常出错。因此,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使学生掌握句子之间的复杂关系,搞清楚文章的表层大意,进而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阅读教学中对生词和歧义词处理不当。如何处理阅读材料中出现的生词和歧义词使许多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往往有些教师片面追求阅读全文的/整体理解,舍弃了对词汇的教学,只是在阅读前将有关词汇的词义给出,而且只是涉及关键词的一般含义,忽视了词汇在语篇中的特定含义。语篇以词汇为基本构成单位,词汇又依托于语篇产生特定的语境意义。有时对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的理解有误就会导致对一个段落甚至对整篇文章理解的偏离。特别是很多关键的多义高频词,如果不向学生阐明各种意思以及出现的语言环境,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的,以至于读新的文章时,遇见新的语言环境,老师教过的词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新词。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根据多年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以及对大量高中英语阅读实验课和公开课的观摩,试图就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讨论。
(一)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读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感知文字并理解语言的过程。由教师确定任务的一问一答模式限制了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阅读中的运用。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去体会和感知文字传递的信息,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实践证明,采用师生平等互动和生生互动的阅读教学方法,更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提高其分析和推理能力。笔者曾指导学生阅读
(二)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应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阅读记叙性文章时,学生可以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个人略读、跳读辅以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理清文章中时间、空间、过程的顺序与关系。同时,教师应适当提示或设置一些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中所暗示的内容,并组织全班进行讨论,深刻了解作者的意图,全面理清文章的脉络,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目的。阅读说理性文章时,找出各段落的主题句是可行的方法。但如果让学生对每个段落提出一个问题,再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式的讨论寻找答案,将更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带着问题进行有效阅读的习惯。
(三)借助语法分析文章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中事与事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正确地理解所读语言材料,获取作者所传递的信息,达成阅读目标的有效方法;反之,脱离句法分析的阅读往往是肤浅的,理解的偏差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在高中英语阅读文章中,不乏结构复杂的复合句、长句和难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长句和难句进行语法分析,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又能增强学生的理解深度。同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通过词法分析掌握词语的字面意义,有效地获取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递的信息。总之,英语阅读不但是训练学生读懂文章的主旨大意,依据语篇情景正确理解句子和词汇的含义,也是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阅读教学既讲授语言基础知识,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双重教学目标。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还要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与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Johnsonlaird,p.n.1983.Mentalmodels:TowardsacognitivescienceOflanguage,inferenceandconsciousness.Cambridge,MA:Harwar-
dUnivesitypress.
[2]Firth,J.Papersinlinguistics[M].Oxford.OxfordUniversity.Pess.1957.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图式理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三本院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听力教学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目前,听力考试内容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已经占到35%的比重,与此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也有了更高要求。但是,目前三本院校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还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这对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极为不利,因此,三本院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师必须尽快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强化听力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摆脱“聋子英语”的困扰,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他们英语听力水平的需求。本文探讨如何把图式理论应用于三本院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从而提高三本院校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质量。
二、三本院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1.三本院校作为新兴的大学,现代化的语音教室、多媒体等硬设施都比较齐全,但是大部分英语教师在听力课上的教学方法相对还是比较单一,遵循的往往是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教师播放录音,核对答案,再次播放录音,讲解生词和难理解的句子,在整个听力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除了在核对答案时回答ABCD之外,基本很少有机会参与课堂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听力效果较差。
2.学生基础薄弱,语音、词汇、语法知识都很欠缺,理解听力材料难度很大。
3.学生在听力课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感,一旦听不懂,起初是课堂焦虑,逐渐就会演变为失去学习兴趣。
三、图式及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Kant提出来的(黄子栋,1998)。英国心理学家F.C.Barlett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它是学习者利用记忆中已有的信息来处理新信息的过程,即把新信息充实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Barlett201)。Cook指出图式是人们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李慧敏,2006)。
与听者听力理解有密切关系的图式主要有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是听力理解的基础,主要指听者先前的语言知识,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语音主要包括失去爆破、连读、重读、弱读和通化等;词汇主要包括单词拼写、语音、语义、用法等;语法则包括时态、语态、词句衔接等。对这些基础的语言知识,如果不能灵活掌握,则听者在理解对话、短文等复杂的内容时,势必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内容图式也叫主题图式,是指听者对语言材料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语用知识和专业知识。裴光刚(2002)指出一种语言并不是语言、语法和词汇的简单组合,它还在各个层面上体现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由于所在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宗教传统、文化习俗等存在不同,对同一事物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图式。如果听者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掌握得不够充分,就无法很好地在语言符号和所指之间建立正确联系,从而产生误解。相反,听者的背景知识越丰富,听力理解效果就越好。
四、利用图式理论指导三本院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1.在听力教学初期阶段,注重语言知识的掌握,丰富学生的语言图式。
鉴于大部分三本院校的学生英语语言基础薄弱,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初期阶段,要丰富学生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教师要在日常的听力课堂中补充语音知识,帮助学生纠正突出的发音错误;让学生边听边跟读,每节课结束后,对本次课中学到的常用词汇进行总结,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再次遇到相同及近义的词汇时,要有意识地进行重复归纳,让学生理解英语听力理解中经常出现的同义替换的现象;教师要充分备课,提前带领学生温习听力材料中出现的典型语法现象,以降低听力理解的难度,听完之后要进行总结,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语法在听力理解中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针对听力材料中常出现的虚拟语气、倒装、双重否定、反义疑问句等语法现象进行专题讲解,并在听力教学中反复强调,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师生在语音、词汇及语法方面的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建立丰富的语言图式。
2.在听力教学中,拓宽知识面,帮助学生激活并充实内容图式。
学生对英语听力材料的理解过程就是理解英语为母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听力教学中帮助学生充实内容图式,具体地讲,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人文风俗、文化背景知识。如在典型的西方节日,给学生介绍相关节日的起源,对该国人民的意义,也可以在中国传统节日时,通过比较中西方节日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的传统节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遇到一些比较生僻的听力材料理解时,教师可以提前介绍相关背景知识,有意识地激活潜藏在学生脑海中的图式。比如在讲解新视野大学英语听力第一册第六单元“ConsiderCollarColorsCarefully!”的听力材料之前,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工作种类的图片及一些常见的职业的英文表达,让学生明白工作无贵贱之分,每个劳动者都是值得尊敬的,学生有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再理解后面的听力材料就会容易很多。当然,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教师并不能把所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下查阅资料、观看英文电影、英语电视节目等充实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识,建立丰富的内容图式,逐渐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理解水平。
3.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改善听力课堂氛围。
教师作为听力课堂的引导者,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课堂的主体,即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被动地听听力材料。听力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英文电影配音,学唱英文歌曲,表演英语小话剧,悄悄话传递等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对教材中的材料进行适当改编,改编成学生容易接受的题型,降低听力理解难度。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焦虑,培养听力理解的自信心。课下,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当面谈心、网络聊天、发邮件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及时掌握他们在听力课上的困惑,适时对他们进行开导,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听力理解技巧,降低课堂焦虑感。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三本院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及与英语听力教学有密切关系的图式理论中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的内涵,提出了三本院校的师生应该如何利用图式理论提高听力教学水平,对三本院校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子东.话题熟悉程度、语言水平和问题类型对EFL听力理解的影响:一项基于图示理论和关联理论的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1998.
[2]李慧敏.从图式理论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6(8).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篇8
关键词:文化;阅读理解;僵化
一、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阅读理解的关系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Sapir,192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用自己固有的方式去理解别人所写的东西,不熟悉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会给英语阅读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碍。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文化背景因素。要读懂一门语言,必须了解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扫除文章中的阅读障碍不仅仅是需要大量的词汇,而是应该在文字的层次上提升到更加深层次的理解。高层次的理解则需要有较好的文化背景作为铺垫,这样才能使在阅读过程中更加得通顺和流利,从而更好地做好阅读理解。
二、僵化现象及其外因
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尤其是大学一年级学生)英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初级阶段那样稳步前进,而是处于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这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难以理解而又期待解决的难题。这一现象也称为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僵化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尤为明显,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到大学英语不再进步现象的大学生高达83%(调查对象是武汉理工大学1200余名2000级和2001级学生)。
影响英语阅读的语言外因素包括阅读者的智力水平、阅读技巧、知识水平、涉及心理学的内容。知识水平最重要的内容是知识面,尤其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了解最为重要。
Schumann(1976)从社会文化差异以及由其造成的心理距离等方面提出了语言僵化的外因说。阎贤明(2001)评价了关于僵化现象形成的两种理论(文化迁移理论和生物论)之后指出,“从社会文化差异以及由造成的心理距离来解释语言习得中的问题具有普遍而重要的意义。
僵化现象外因说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学习心理的影响。外因说的代表性理论是文化迁移模式(acculturationmodels)其主要思想是如果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与所学语言的文化差异很大,学习者就会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在语言处理过程中,记忆和输入的操作过程就会受到限制。
三、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对阅读僵化的作用
阅读理解不仅是一个人对语言文字和语篇的处理过程,而且是一个人对已有背景知识的应用和处理过程。所以,学生总会在学习英语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感到停滞不前。尤其在阅读理解方面,虽然对词汇、语法、句子结构、语言的连贯和衔接都没有障碍,但对英语文章的理解始终有些障碍。这就存在阅读僵化的现象。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在讲课前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大量的研究实例表明,即使了解了上下文的语言结构,如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便无法理解语篇,正如语言学家Anderson所说的“有时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大于语言知识”。
四、文化背景知识渗透是一种解决阅读僵化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调查,37.5%的学生认为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外国文学、文化知识、博学多才、并拥有良好的人文修养。这说明学生非常渴望拥有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综合文化知识的大学英语教师。他们希望教师在传授其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传授其相关的文化知识。
如《新世纪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一课《美国梦》涉及到美国文化第五课《不同的视角》涉及到很多背景知识。如果教师从背景知识入手讲解课文,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知识就会被很大程度的削弱。
第一课《美国梦》本文讨论人们是否相信美国梦的话题,如果学生不知道美国梦的真正文化内涵,他们就不会理解作者讨论此话题的意义。
1.Thestudy,togetherwithgeneralanti-AmericansentimentwhichhasbecomemoreprevalentsincetheIraqwar,raisedformeaquestionabouttheAmericandream―theideathattheUnitedStatesisaplacewhereanythingispossible.
美国梦是指在美国居住的人们不管社会阶层和出生地通过他们的努力、勇气、创造力和决心能够获得成功和财富的一种信念。
2.TheStarbuckslogoofthecaféstruckmeasalittleold-fashioneduntilsomeonementionedthatthiswasthefirstStarbuckseveropenedanywhereintheworld.
StarbuckLogo是星巴克咖啡店的(广告等用的)标识。星巴克得名于美国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鲨》,书中贸易船上非常钟爱咖啡的大副就是Starbuck,公司创始人在后面加了一个“S”,也是希望人们可以像这位大副一样喜爱咖啡。他的特色商标就是由船上大副的名字和木板面上的美人鱼所构成,寓意着用贸易船运送的是顶级咖啡。
第五课《不同的视角》
1.Personally,Isouredonbig-namestuffbackinBarcelonain1992,aftertheDreamTeam’sMichaelJordan,whoearnedmillionsendorsingNikerefusedtogetonthemedalstandifhehadtowearaReebokswearsuit.
学生在阅读此段文章时会对梦之队不太了解更不知道为什么乔丹拒绝登上领奖台。所以教师很有必要对此内容进行了解并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渗透。
DreamTeam是指美国国家男子篮球队是代表美国参加各种国际篮球赛事的球队,现有的昵称是梦之队(DreamTeam)。狭义的“梦之队”是人们对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上夺得金牌的美国男子篮球队的称呼。这支球队因为囊括了当时NBA几乎所有的顶尖篮球员而被人们看作是历史上最强大的篮球队。而广义上的“梦之队”则是指1994年以后,历届由美国全国篮球协会职业联赛(NationalBasketballAssociation,NBA)职业球员为骨干所组成的美国男子篮球代表队,依成军先后顺序,冠以“梦二队”“梦三队”……之称。
为什么1992年乔丹拒绝穿着锐步运动装上台领奖?
1992年奥运会,“梦之队”轻松赢得冠军,按照规定,所有的运动员都必须换上绣有美国国旗和锐步商标的领奖外套,但“梦之队”的成员中包括乔丹、皮蓬等一半球员都与耐克签约,他们拒绝穿锐步外套上台领奖。耐克的老板耐特不得不出面协调此事,最后形成了一个“梦之队”队员穿着锐步外衣,外面再披上美国国旗上台领奖的局面,目的是让国旗遮住锐步的商标。
2.HowaboutrunnerMaryDeckerSlaney,whomissedthe1976Gamesduetoinjury,the1980Gamesduetoboycott.
Boycott(抵制)联合抵制1980年夏季奥运会。通常称之为“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是美国发动的抗议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活动的一部分,是迄今为止奥运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抵制活动,4年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报复性地抵制了洛杉矶奥运会,但与抵制1980年夏季奥运会的规模相比没有那么热烈。
这些背景知识的讲解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提高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因此,英语教学不能脱离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只有了解了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后,才能确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只有了解了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后,才能确切无误地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1]AndersonJR.Language,Memory,andThought[M].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1976.117.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篇9
关键词:图式理论阅读教学指导作用
1.图式理论
语言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实际上是信息的存储和提取使用的过程。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存储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和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以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存储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图式中每个组成成分构成一个空档(slot),当图式的空档被学习者所接受的具体信息填充,图式便实现了。英语学习者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对他们吸收新知识的方式和运用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这些图式随着学习者视野的开阔、经验的积累而得到扩展和修正,并不断给学习者提供一种参考,使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联想、制约和理解。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activating)学生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结构,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并融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产生新图式,丰富头脑中图式的内容,从而能正确理解和记忆所听的内容。
根据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
1.1语言图式。
语言图式是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基础。语言图式的建立对于外语学习至关重要,因为语言是学生掌握外语最薄弱的环节,而语言又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没有相应的语言图式,就不能识别文章中的字、词、句,也就无法利用文章中提供的信息和线索去调用大脑中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因而也就谈不上对文章的理解。
1.2内容图式。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尽管读懂了文章中的每一词句,却无法理解全文的意义。图式理论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学生或者未具备有关的内容图式,或者缺乏调动内容图式的能力,因而无法将文章中的信息和大脑中的知识联系起来,于是出现了读后不知所云的现象。图式理论认为文章的内容也是构成文章难度的一大要素。
在外语阅读中,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是内容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并不等于语音+词汇+语法,它还渗透着该民族的文化。缺乏对该民族文化的了解往往是造成阅读困难的一大要素。学生有时之所以无法理解某些文章的意思是由于文化差异而未能具备相应的内容图式,因而在阅读中无从调用,阻碍了对文章的理解。
1.3结构图式。
阅读理解不仅受到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的影响,还要受到文章结构的影响。特定的内容往往需要特定的结构才能被有效地表达,例如,政论文章通常是比较型的,科技文章通常是问题解决型的,历史文章通常是时间型的,这些结构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框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调用了相应的形式图式,就能够提纲挈领地理解文章的大意及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2.阅读理解及过程
2.1阅读理解现代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是读者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筛选、验证、加工和组合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认知行为。阅读理解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读懂语篇的语法结构(即语音、词汇及语法信号系统所组成的句子),这种理解仅限于理解句子的字面意义;二是从语言的功用来理解,即除理解字面意思外,还得理解语篇的交际功能。归纳起来“阅读就是理解一段一气呵成的话语意义的过程;它涉及到广泛的知识,远不止把已理解的字词的意义串连在一起”(朱曼殊,1990)。阅读理解涉及三个主要成分:读者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文章的结构组织。
2.2阅读理解过程传统的阅读理论,即“自下而上”(bottom-up)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被动解码过程(decodingwrittensymbols),即由词及句,由句及段,再到篇章进行理解。这种阅读模式导致了学习者阅读水平提高缓慢,因此挫伤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这种理论受到了“自上而下”(top-down)学派的批评。该学派认为,人们的阅读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过程,是一种心理语言的揣摩(psycholinguisticguessinggame),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相互交流的过程”(张维友,1995)。是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及他们的语言知识(systematicknowledge)和图式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张维友,1995)。当今的认知理论更强调“自上而下”。把阅读理解过程作为信息处理的过程看待。因此,阅读理解过程决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而是一种解码过程与意义再构建的结合。我们无意肯定“自上而下”而全盘否定“自下而上”。因为研究发现,在阅读过程中,两种策略经常交替使用(王初明,Winser,1996:24)。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熟悉到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在阅读过程中,词汇、句法、语义的知识及背景知识都在发挥作用,并制约着读者对阅读材料的理解,颇具影响的现代图式理论便是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
通过对图式理论主要内容的了解,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外语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可以运用图式知识对所学语言文字材料进行主动解码;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理解的多少与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身知识水平与范围。我认为借鉴图式理论改进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3.1充实学生的图式结构,扩大学生的背景知识。
图式理论强调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高效率的理解要求读者具有将语言与他的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的能力。读者对读物的内容及形式结构具有的知识越多,那么理解的程度就越深。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输入信息,获得多方面知识,使学生建立丰富的图式网络系统。对学英语的人来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因此,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尽可能地介绍一些文化和历史背景知识,以促进他们的联想,便于对文章的理解和吸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加快阅读理解速度,最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率。例如《大学英语》第1册第5单元“AMiserable,MerryChristmas”,许多学生都知道12月25日是圣诞节,也会给亲友寄圣诞卡,但是它的来由,《圣经》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国外如何庆祝,时至今日,圣诞节成了商业大节,这些学生并不能全部了解。把这些告诉学生,他们就会对文章的内容有更加具体充分的了解。
3.2激活学生已有的内容图式知识。
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图式理论知识后,作为教师,应该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课堂讨论、笔头回答问题、预先测试等有效方式去激活学生已有的内容图式知识,使学生在已经掌握和需要掌握的知识中建立起桥梁,以提高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1册第4单元“TurningoffTV:AQuietHour”一文,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首先让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
(1)DoyoulikewatchingTV?HowoftendoyouwatchTV?
(2)WhatdoyouthinkareworthwhileTVprograms?
(3)Whatare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V?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学生对以上问题都有直接体会,讨论起来自然感兴趣,学生就会通过追忆个人经历或自由联想,头脑中被激活的知识与输入的新信息产生了呼应,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另外,关键词(keyword)是指与文章主题思想紧密相关的词语。介绍关键词不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省时省力,方便实用。关键词可由教师课前有意识地挑选,注意要少而精,再在上课时进行介绍;也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读文章,引导学生讨论,找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并因势利导,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把他们的思维引至文章的脉络上。
3.3着眼于阅读中的结构图式。
在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尤其强调对词、句的基础讲解,忽略了语篇结构的理解。形式图式在外语教学中的反映便是很多人倡导的“篇章语言教学”(Discourse-OrientedLanguageTeaching)。形式图式要求读者对文章体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同的文章有各自的特点和框架。从结构图式上看,教师有必要在导入阶段介绍目标语篇的体裁和结构框架,教会学生分析不同体裁文章的组织结构并运用文章结构信息去捕捉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训练学生自上而下的处理技能,养成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关键部位提取信息:第一,文章首尾找主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是点明中心思想、点明论点、显示说明对象特征的地方,要教会学生从中寻找主要信息。第二,各段首尾找大意。文章各段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常常是这一段内容的提要和总括。阅读时注意这些句子,就能了解此段的大意。第三,指示语中找顺序。组成段落的句子都是围绕其中心思想、按照一定的意义联系和结构形式展开的,句子中常常使用一些表明层次和逻辑关系的词语,如“首先”、“然后”、“第一”、“第二”等,找到这些词语,就能疏通思路,把握重点。
4.结语
总之,图式理论揭示了人们的先知识结构如何影响人们的后知识结构的规律,为人们学习语言、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与背景知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设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努力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分析和概括能力,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思清.从图式论来看阅读的心理过程.桂诗春主编.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李绍山.影响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主要因素.桂诗春主编.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李维.学习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林崇德,辛涛.智力的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5]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篇10
【论文摘要】文化背景知识的渗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开阔学生对英语国家的视野,同时,异国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惯、道德标准、伦理观念、政治体制以及社会风尚对学生的短文听力、篇章理解都有妙不可言的帮助。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与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扩大知识面,而且通过学生日积月累的积累,也会使其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更强,更加透彻,使其英语水平有相应提高,具有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入,是指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听力、阅读等课堂讲解,对短文、对话、篇章中词语、句子的分析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增进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帮助其语篇分析与篇章理解。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1]文化背景知识具有语言的社会文化能力,对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具有较强的提升作用和辅助作用。因此,学生合理恰当的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其英语水平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从教经验,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渗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一、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语言与文化的衔接
在大学英语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对段落篇章的词汇、语法、句型进行讲解,忽略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养成了英语语法、词汇、句型与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相结合的学习与思考方式,习惯于用中国人的思维去记忆单词,理解语句,分析课文,犯了英语学习的大忌,这也是许多学生英语无法得到较大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文化背景知识很好的起到语言与文化的衔接作用。
语言的学习不可能是孤立的学习过程,需要语境与文化的熏染。民族语言的形成离不开民族的文化,每种语言必定蕴含着其文化内涵,单词、短语、句子、篇章无不透露着民族文化的气息。著名语言学家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2]弗里斯也强调:“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绝不仅仅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分,不是与教学总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时间有无或方便与否而决定取舍。它是语言学习各个阶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3]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渗入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中国学生无法在英语语境下学习的困难,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也为英语语言与其文化架起了桥梁,使学生更能通明达意,用英语国家的文化、思维来理解英语语言,从而更好的学习。
二、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篇章分析与理解
大学英语教材《大学英语》精读的课文选材,富含了地道、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其单词、短语、句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因此,教学中渗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将极大的帮助学生对篇章的分析与理解。例如,“Whenyou’redown,youarenotnecessarilyout.”。笔者在文章分析课上,发现学生对此句迷惑不解,便即时告知学生们这是一句来源于西方的拳击术语,指的是拳击比赛中,当裁判数到10,击倒的一方还未站起来便被判输,10个数以内站起来可以继续比赛,并有反败为胜的机会;所以,本句的延伸义不难理解为,挫折不可怕,只要战胜挫折,就会有成功的机会。学生们马上理解其意,从而找出正确的选项。
教师对具有文化色彩、反映西方文化内涵的词句进行详细的讲解,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而且更是其学习课文的钥匙。比如,教材第三册中第三课,“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是一句与《圣经》有关的语句,恰到好处的说明了文化背景知识对篇章分析理解的作用。这句话来自《圣经》中上帝用泥土造人的寓言故事,课文形象的将教师的功用比作上帝的能力,把教师培养教育人才的工作比喻成上帝对人的伟大创造,从而更加深刻的说明教师工作是神圣而庄严的,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试想,学生如果不知道《圣经》的故事典故,很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更不会懂得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更谈不上对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由此看来,文化背景知识的确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篇11
[关键词]英语阅读;“心译”;非母语阅读
语言和思维之间保持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学生在阅读英语材料过程中,对英语单词、短语与句子使用汉语的方式进行心智在处理,这就是“心译”的过程。中国大学生母语是汉语,作为英语学习者,学习中难免将英文翻译为中文,再去理解眼前的内容,将“心译”的理念用于其中,加强对学生阅读练习的指导,为今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英语阅读中“心译”观念的概述
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不同,心译也被称为内在语言,就是人们对自己说的内心独白。“心译”观念表示语言与思维之间不可分割,二者相交于某点,这是面对英语阅读的一种认知策略。戴金桦在《大学生英语阅读中“心译”的观念及使用研究》中表示:“心译”不是公开式口头表达,也不是书面作品,而是通过自己的母语去理解英语的心理过程。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大学生会求助于汉语,希望利用汉语帮助自己解决英语问题,学生和教师都承认“心译”观念有着客观性,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无法避免。路亚娟在《基础英语阅读能力提升策略》中提出了相关观念,探讨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心译”的客观性,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需要加强对观念的引导,在倡导外语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逐渐从“心译”上升到“直译”,慢慢地摆脱自身对非母语阅读的恐惧,拉近与英语的距离。
二、大学生英语阅读中“心译”观念的有效应用
(一)保证心译在英语阅读中的客观性
1.强化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需要被强化,这一问题涉及多个领域,柏拉图认为思维是无声的语言,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就是对认知过程的表达,认知是意识活动的一部分。人们普遍认为语言和思维之间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大学生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表现为内在言语,这是一种潜意识活动,学生在阅读英语材料时,出于对英语文字的陌生感,学生会不由自主地选择潜意识语言转化的方式,去理解英语阅读中的内容。大学生学习英语学科时,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母语思维能力,由于有了初中和高中的英语学习基础,在学习英语时并不是从头开始,学生不能学习自己应保持怎样的思维能力。相反,学生依然会不自觉地依靠母语去理解英语问题。这时,“心译”就成为一种语言信息处理过程,汉语作为新知识与旧知识连接的中介,学生用汉语存储英语知识点,减轻短时记忆带来的思维符合,增加记忆容量,并保持思维连贯性。因此,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大学英语初学者,教师应鼓励其依靠“心译”阅读方式,借助汉语去学习英语。学生在大学期间首先需要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由于考试时间有限,英语阅读理解不可能逐字逐句的翻译,这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增加阅读难度。建议学生学会“skip”快速阅读,将其与“心译”观念相融合,注重平日里的练习积累,并按照以下要点展开阅读训练:(1)学会通过前后句来猜词。遇到不认识的词不要慌,通过上下句仔细推敲,这个要不断练习才会有显著的效果。(2)加强阅读,不要拿笔点着读,用眼睛一句一句的读,练习的时候主要是看一遍句子,通过第一印象翻译句子的意思,然后在仔细读,看两次之间有多少差异。(3)加强词汇量积累。英语阅读习惯在初中与高中阶段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但学生必须要放下手中的笔,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英语阅读并不是必须读懂每一个词或每一个句子,而是要宏观把握文章结构和大致意思,根据阅读理解的时间限制确定学习节奏,明确文章每一段的主要含义和结构作用。2.尊重目的语和非目的语学习环境的差异学生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拥有相对自然和真实环境支持,这是未来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需要。英语的学习需要得到语言环境的支持,使学生沉浸在英语环境中,这样的阅读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但实际上,大学生平日里常用汉语交流,各科学习与英语关系不大,英语知识多门科目的其中之一,学生来到英语课堂已经潜移默化的使用汉语思维。因此,要求英语阅读教学尊重目的语和非目的语的环境差异性,引导学生将英语作为外语,学习时重视对思维意识的引导,通过有意识的思考,分析汉语和英语之间的不同,总结现有的语言知识,从而更好地驾驭英语。建议学生从字面语境出发,树立文章内容,感知语言。学生在梳理文本信息的同时,也会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通过展示型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文本拥有初步的理解。因此,为学生创设字面语境,需要开展以下学习活动:学生通读整篇文章,大致了解文章内容;按照文本内容推681出的问题,表达相应看法;带着问题再次阅读全文,试着回应问题;结合文章框架与标题,具体了解文本内容。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让学生依托文本表层信息去理解文章,比如某篇文章中,作者用了“Whyisthisparadoxofchoice?”作为主题句和过渡句,学生就要对该句加以重视,围绕这句话展开文章的分析。
(二)掌握中国式英语教学方法
部分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心理默默地将英文翻译为汉语,却难以理解文章。也有学生表示,自己采用“心译”的阅读学习方式,可以积累英文单词与短语,缓解学习压力,并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对此,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尊重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心译”观念出发,对学生展开中国式英语教学方法。应用语法翻译法,重视翻译与语法的教学活动,先对学生介绍语法使用规则,引导学生展开词汇学习和翻译练习。大学阶段英语教师拥有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他们可以说出流利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全英文教学,这是帮助学生逐渐熟悉英语语言环境的有效方式。建议教师采用自下而上型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先将整个阅读过程描述出来,让学生从看到文字那一刻起,重视对文字意义的了解。这样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符合阅读“心译”需求,有利于大学生通过对字词的理解,上升到文章大意的理解,整个信息建构的过程是从底部最小文本单元到顶部最大文本单元的过程。但该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学生熟悉英语语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三)英语阅读要从心译升华到直译
学生在考研过程中需要系统化学习英语,阅读理解又是考研英语的重点得分项目。从思维和逻辑角度看,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学生需要正确把握做题方法,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从“心译”观念出发,眼观文章,做到“心中有数”。阅读练习时要注意做题的准确率,同时把控好时间,综合分析原文词语和结构,在心译的过程中做好对词语与结构的分析。建议学生综合词汇、语法和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理解原文。在练习过程中,由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就能慢慢进入英语思维的模式,可以直接理解原文,这样对做题会有很大的帮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做题效率。如果学生能试着从心译过渡到直译,他们就能提升英语阅读效率同时也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应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阅读做题经验,可以直接观看英文文章,并直接将文章内容翻译为中文含义。这一过程由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思维理解也进入到英语思维模式,即直接理解英语原文。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不按照一定顺序去学习,也不需要给自己划定学习的时间段,在尝试“心译”学习方式时,学生无法对文章中每个句子都“心译”一遍,或者在理解文章内容时只是进行少量的心译。只有这样练习,学生才会逐渐摆脱“心译”观念的束缚,慢慢挣脱对母语思维方式的依赖,在提升英语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英语阅读直译需要忠于原文内容、忠于原文形式要求,保证在原文内容不做改动的前提下,使文章翻译和原文在句子、句法结构方面趋同。同时,还应尊重原文风格特点,按照作者的创作心态进行英语阅读,这样才会在解题时事半功倍,节省答题时间。英语阅读从心译到直译的过程较为漫长,学生应明确,直译并不是死译,不代表逐字逐句按顺序翻译。比如“Speechissilver,andsilenceisgolden.”这句话在原文阅读中应翻译为“雄辩是银,沉默是金”。建议学生增加英语阅读量,通过日常积累,为英语阅读心译到直译的成功过渡奠定基础。
总结
总而言之,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中文作为学生的母语,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一定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但是,在阅读能力训练过程中,适当辅以“心译”形式的母语参与,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不仅不会阻碍英语阅读教学,还会帮助学生存储文章信息,整合内容,检验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钟亮.英语语素意识对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22(9):163-166.
[2]刘娟,宋晓焕,刘彩莉.大学生英语新闻阅读现状调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9(7):52-53.
[3]戴金桦.大学生英语阅读中“心译”的观念及使用研究[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18.
[4]戴金桦,秦学锋.大学生对英语阅读中“心译”的观点实证调查[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3):71-72,76.
[5]戴金桦,宋相颐.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不同文体中英语阅读“心译”的观念调查[J].中外企业家,2017(15):198.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篇12
关键词词语解读三维空间品词析句切入点着力点训练点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正逐步回到以人为本的常态,漫无边际的拓展少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正在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词句作为组成文章的基本元素,正日益受到重视。课堂上随处可见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情形。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词语解读,常常成为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借助这些关键词句,打开了与文本对话的一扇扇窗口。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由浅入深地理解词语,努力打造词语解读的“三维空间”,构建立体化的解读模式。
一、找准理解词语的“切入点”
课文是由一个个词句连贯而成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学习课文的基础。因此,我把理解词语的意思作为解读词语基本要求、学习课文的第一步。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寻找理解词语的切入点:
第一层面,我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平时,我要求学生书包里必须放一本字典或词典。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必须通过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意思。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随时查阅工具书,逐步养成随时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第二层面,学会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理解词句的语境意思。词语的字面意思是理解词语的起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出发,学会理解词句的语境意思。在理解语境意思的过程中,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在理解“排空而至”一词时,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句子中的“排空而至”应该是指许多灰椋鸟整群整群地从空中迅速飞落下来。在理解语境意思的过程中,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来理解。在理解“回味”一词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游玩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这里的“回味”就是对经历或接触过的事情重新体味的意思。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做到了对词语的准确解读,为后面深入解读词语打下了基础。
二、找准感悟词语的“着力点”
从语言文字的微观分析,语言文字是有感情、有内涵的,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体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文字的“温度”。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我们知道,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反复挑选的,要么荡漾着情感的涟漪,要么绽放着人性的光辉,要么凝聚着精神的力量。引导学生解读这些文章,当然必须让他们对作品流露的情感因素、高举的人性大旗、彰显的精神伟力有具体而深刻的感受。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应该透过这些表象,找准感悟词语的“着力点”,去感悟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感受语言的温度。
近日,听了我校一位教师上《水》一课。“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学习这一句时,教者抓住三个“滑过”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受背后蕴含着的伟大的母爱。“这里的三个‘滑过’可以换成哪些字词?”“仔细读读这三个‘滑过’,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把“滑”和“流”“淌”进行比较,从水量、速度和感觉三个方面读懂了“滑过”的深刻内涵。通过三个“滑过”,学生感觉到就像母亲温柔的手在轻轻地抚摸着,温暖在心头。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读出了词语背后蕴含着的浓浓亲情,让情感在语言文字间流淌,让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三、找准揣摩词语的“训练点”
阅读教学中大量地品词析句,朗读训练扎实了,但揣摩表达却有所淡化。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理解能力的退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知意思、悟情感,更要学会揣摩表达: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在刨根问底式的探究中,体会用词的准确、巧妙,逐步学会表达运用,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跃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