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教育理论知识(精选8篇)

时间:

教育理论知识篇1

健身基础理论知识

一、健康的定义及健身的要素:

1、健康:一个人不但没有身体上的疾病,还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2、构成健身的几大要素: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与耐力、身体成分、身体柔韧性、与技能相关的要素(如:爆发力、平衡能力、敏捷性等)

二、心肺功能:

1、心肺功能:即有氧运动能力。主要指人体摄入、传输和利用氧气的能力,包括在持续运动中心脏和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并把氧气输送给进行运动肌肉的能力

2、有氧运动:指由于人体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进行的身体活动而使身体对氧气需求量增加的一种状态

特点:持续时间长,低强度

控制有氧运动的强度是目标心率

3、估算目标心率

心率储备的50%――85%,或最大心率的(220-年龄)65%――90%

(1)目标心率(target.HR):最大心率*70%(这种估算方法准确率在85%)

(2)最大心率(220-年龄)

最大心率-安静心率=心率储备(HR)

心率储备*75%

安静心率+心率储备75%=目标心率

安静时的心率指:晨醒、头脑清醒、空腹、没做任何运动

如果客人告之没做安静时的心率测试,那么让其稍做休息,即做心率测量,结果减去8――10次为估算安静心率

4、提高心肺功能的好处

(1)拥有强健的心脏

(2)降低血压

(3)增加高密度脂蛋白

(4)强壮骨骼

(5)提高睡眠质量

(6)降低体脂含量

(7)提高体能

(8)增加每博输出量

(9)增加心率输出

(10)减轻压力

(11)提高免疫力

(12)增加胰岛素的敏感度

(13)提高糖耐力(身体使葡萄糖产生代谢变化的能力(

(14)降低安静心率

(15)提高生活质量

(16)促进和增加热量的消耗

(17)促进新陈代谢

(18)提高耐力、毅力,拥有更充沛的精力

(19)提高机体的脂肪代谢能力

三、有关肌肉的力量与耐力:

1、定义:指某特定肌肉一次所能举起的最大力量;肌肉耐力则指肌肉在举起次强度重物时所能重复的最大次数或能持续的最长时间.

2、如何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通过阻力训练)

插电源后的称电阻力训练

否则为物理阻力训练

带有滑道、自由重物训练等、都称阻力训练

(1)重量和重复次数

增强耐力:最大肌力的40%――60%,重复次数大于12

增强力量:最大肌力的85%――90%,重复2――6次

耐力与力量均衡:最大肌力的70%――80%,重复8――12次

(2)组数:至少做1组,如能多组训练,则效果更好

(3)针对大肌肉群选择8―10个练习

大肌肉群包括:

a)、大腿前、后、斜肌肉群

b)、胸大肌和后三角肌、斜方肌和菱形肌

c)、三角肌和背阔肌

d)、二头肌和三头肌

e)、腹肌和竖脊肌

(4)频度:至少进行2――3次/周,肌肉需休息48小时

(5)速度:稍慢并有所控制。向心过程(收缩过程)2秒,离心过程(伸长过程)3秒

(6)呼吸:用力过程呼气,放松过程吸气

3、进行阻力训练的好处

(1)增进人体机能

(2)提高骨密度,防止骨质疏松

(3)降低人体受损伤风险

(4)使人精力充沛

(5)增强肌肉、肌腱及韧带的力量

(6)提高体内非脂肪组织的含量,而使基础代谢率增加

循环力量训练可带来以下好处:

a)适当提高心肺功能

b)提高糖耐力

c)适当降低血糖

四、有关柔韧性:

1、定义:指关节活动的最大范围,同时也指肌肉可以伸展到的最大长度,以帮助关节最大活动范围

2、如何练习柔韧性

一定要在进行柔韧性练习之前进行充分的热身

(1)频度:保持柔韧性:每周应保证3――5个单元/周的练习

提高柔韧性:每天1――2次的练习

(2)持续时间:10――30秒

(3)呼吸:缓慢、均匀的呼吸

(4)伸展部位:8――10个大肌肉群的训练,特别注意僵硬的部位,在每次训练结束时应进行伸展练习

3、进行身体柔韧性训练的好处:

(1)降低人体受伤的几率与风险

(2)减轻压力

(3)缓解肌肉长时间的紧张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

(5)使身体和思想更好的协调统一

(6)缓解肌肉酸痛

(7)缓解下背部疼痛

(8)使人体精力充沛

(9)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10)使身体能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所需的动作。

五、有关身体含量:

1、定义:指人体内脂肪、水份、肌肉和组织所占的绝对与相对总量。由于过多的体内脂肪会增加人体患各种疾病的风险,因此,身体含量测试主要着眼于脂肪含量的测试。

2、测试方法:

(1)皮脂钳(相对较准)

(2)电子身体成份测试仪(体块指数)

(3)水中称重法(相对准确性较高)

(4)腰臀比测试法

正确的脂肪比例:

男:12%――17%,大于20%为肥胖

女:18%――22%,大于30%为肥胖

3、肥胖的危害

(1)加大患心脏疾病的风险性

(2)易引起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

(3)提高患胆结石、痛风的风险性

(4)提高患食道癌、肝癌及其它几种癌症的风险

(5)增加身体以外受伤的可能性

积存在上半身的多余脂肪比积存在臀部和腰部的多余脂肪对身体的危害更大。身体利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热量转换成身体活动时的能量来源――ATP

有氧运动的能量来源路径与无氧运动能源路径之不同

为什么只有有氧运动能有效消除脂肪?需要对比有氧能源系统和无氧能源系统的异同

定义:与技能相关的’要素主要指为达到某个专业目标所具有的身体条件(如:专业舞蹈或专业运动员),如身体的爆发力、平衡性和敏捷度等。目前有一些常见的技能性运动方法。包括:搏击、武术、芭蕾等。

六、有关营养与体重控制

为什么只有有氧运动能有效消除脂肪?需要对比有氧能源系统和无氧能源系统的异同

定义:与技能相关的要素主要指为达到某个专业目标所具有的身体条件(如:专业舞蹈或专业运动员),如身体的爆发力、平衡性和敏捷度等。目前有一些常见的技能性运动方法。包括:搏击、武术、芭蕾等。

六、有关营养与体重控制

(一)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

(二)人体每日摄入热量的营养构成

55%――60%来自于碳水化合物(其中单糖不超过15%)

10%――12%来自于蛋白质

来自脂肪的不超过30%(饱和脂肪酸不超过10%)

(三)不同营养素中所含的热量

1克脂肪中含9千卡热量

1克碳水化合物中含4千卡热量

1克蛋白质中含热量4千卡

(四)能量平衡与体重控制

热量(Q)热量(Q)

男:>1400千卡女:>1200千卡

(最低摄入量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热量消耗:

1、身体活动

2、基础代谢率(BMR=体重*24女性*0.9)

3、食物的热量消耗

摄入蛋白质的指数:

正常人:0.88*体重

(KG)

耐力训练的人:132*体重(KG)

力量训练的人:1.76*体重(KG)

每周锻炼4次建议:200千卡/次

每周锻炼3次建议:300千卡/次

减重:千卡/周

BMI=体重(KG)/身高2(L)

基础脂肪指数是确定身体是否偏胖、偏重的数值

计算自己的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所需量

1、BMR=56*24*0.9=1209.6

2、蛋白质所需量=1209.6*10%/4=120.96/4=30.25(克)每天需吸收的蛋白质量或=0.88*56=49.28(克)每天需摄入的蛋白质量

3、碳水化合物Q=60%*BMR/4=60%*1209.6/4=725.76/4=181.44(克)

4、脂肪=1209.6*30%=326.88/9=40.32(克)

(五)常见的特殊人群的运动

高血压、糖尿病、腰椎尖盘突出、孕期妇女、产后女性、超重、体质较差或老年人

运动时应注意

高血压:选择较低运动强度,不能靠心率监控运动强度(由于药物作用),要随时细心观察其谈话的语气、脸色、唇色及呼吸

糖尿病:注意低盐的饮食食物,坚持有氧运动,在运动中随时补充少量奶片和糖果之类的食物

腰椎尖盘突出:加强腰肌的练习(在教练的监督下完成)

孕期妇女:在教练和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运动

产后女性:分三个阶段,有针对性的练习:0――6周6――3个月3个月――半年

超重人群:低冲击、低强度,在水中运动或悬垂式运动,减少膝踝损伤体质较差及老年人:安全性,采取低强度、低冲击的运动。

教育理论知识篇2

本世纪教育的展望

第三章

一、人的本质与发展

一)人的本质

马克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主体活动总是受制于社会关系。

◆人的主体活动本质上是社会的。

◆人的现实本质决定于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社会形式,是具体的。

◆具体理解:

第一,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自然性:人在生物进化中形成的特性(天生)

社会性:人作为社会一员进行活动时的特性(后天)

第二,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受动:人发展受制于多种因素

能动:主动适应社会,并创造社会

第三,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共性:具社会成员共同品质(教育成为可能)

个性:具有各自的特性(教育需因材施教)

(二)人的发展

1、作为物种的人的发展,考察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过程。

2、个体的发展,是随时间的推进个体身心所发生的变化。

二、人的身心发展六个理论

三、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对教育的制约

四、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观

1、单因素论

2、二因素论

3、三因素论

4、多因素论与综合因素论

5、二层次三因素论

遗传、教育、环境、主观能动性

教育理论知识篇3

教育学发展的中国道路

1、“教育学”学科的设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教育学的译介与编著(1905—1920)

3、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的传播(1920—1949)

4、教育学的苏化与改造(1949—1965)

5、教育学的“革命化”阶段(1966—1976)

6、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1977—)

当代教育学的新发展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和多层次、多类型

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开始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元教育学。

教育学的价值与学习

1、教育学的价值

(1)认识教育活动,领悟教育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教师、甚至是教育家打下基础。

教育理论知识篇4

体育理论教学体育文化

体育理论教学是传播体育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的很多成果,都运用到了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尽管教材版本很多,但其中的内容在“精”、“新”、“全”等方面大多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和运用价值。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很多学校体育理论课的开设情况都令人失望。

一、体育理论教育现状

(一)体育理论课时较少。

很多学校体育理论课时一般每年只安排有2――4学时,这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起不到指导实践锻炼的作用。体育理论教学成了一种形式,丧失了其在整个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助于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和体育素养的提高。

(二)学生体育文化理念的严重缺乏,是学生不重视体育理论的根本原因。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在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自身也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特有的体育文化和内涵,它与国家、民族、社会的许多方面都紧密联系,对个人的健康、心理、情感、性格等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教育功效。而体育文化,在当今许多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却很淡薄,甚至是空白(这与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和弊端有关)。正是这种“淡薄”和“空白”严重影响着学生对体育教育认识的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从根本上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三)对人体基本解剖知识的匮乏和自身体质状况的盲目乐观,以及自我锻炼意识和锻炼原则、方法的不足,是学生缺乏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直接体现。

存在这种现象的学生为数不少,情况也不容乐观。比如:在基本的人体解剖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对人体的各部位肌肉、骨骼名称的含糊不清,对人体系统功能的了解不全面,对人体基本保健常识的缺乏等等;在自身体质健康状况方面,没有自我评价观念和准则,往往盲目乐观,甚至还存有“不生病就健康”的片面认识;在自我锻炼方面,缺乏自觉积极性和锻炼意识,没有科学的锻炼计划和原则方法,很多都是凭一时兴起而不能做到长期坚持,锻炼手段也较为单一。这些都明显地暴露出目前学生在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严重不足。

二、几点建议

(一)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体育理论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始终。

在学校整个体育教学的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探求多种完善体育理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以促使学生在体育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掌握到更多的知识,使其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例如: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相关理论知识方面的讲解,在对具体动作技术分析过程中,有效引入人体基本解剖知识、运动生物力学、美学、肌肉运动顺序节奏分析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动作技术有一个清晰的理性认识的同时,又学习到一些理论知识。又如:在准备活动和身体素质教学中,可以采取随机抽取学生组织全班同学、教师补充指导的方法进行练习,特别是教会学生掌握一些不受气候、场地、器材限制的徒手练习方法,借以培养学生充实自我锻炼方法、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体质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个人锻炼计划和目标。

很少有学生对自身体质状况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是以简单含糊的“健康”、“良好”等词对自身进行评价。在个人锻炼计划和目标设置方面,更是少见,而且这些学生的锻炼计划中,明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内容和方法也较为单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在客观评价自身体质状况的基础上,学会制订科学合理的自身锻炼计划和目标,这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同时,对于改变目前部分学生课余缺乏锻炼、促进锻炼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

(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于学生体育知识的积累、锻炼习惯的养成、锻炼能力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体育教学部门,除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群体活动和校内外比赛任务外,还应积极与学校团委、学生处以及学生会、校园各体育单项协会组织加强联系,共同做好校园体育文化工作建设,促进良好校园体育氛围的形成。如:充分发挥学生会体育骨干的作用,通过墙报、单项体育协会刊物、举办讲座等形式积极传播各种体育知识,加深学生对体育的全面认识,把看似简单的体育锻炼活动升华为一种文化根植于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这对于学校的体育工作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总之,体育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人的行为受控于人的思想和认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学习将十分被动和困难。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动作技术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和体会,对体育锻炼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应注意从理论知识上充实学生的头脑,在知识的积累中逐渐真正认识和了解体育。有了正确的认识,自然会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也自然会积极主动投身于体育锻炼的行列中,从而促使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希望以上的教育理论知识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教育理论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知识之一。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实践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利益。

教育理论知识篇5

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

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

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5、主要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环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8、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教育理论知识篇6

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代表者:所有的宗教

主要观点: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评价: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二)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

英国沛·西能

主要观点:人类教育活动起源于动物,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它根植于人的生物本性;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形式没有本质差异。

评价: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三)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

(四)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苏联、我国的部

分教育家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而言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教育理论知识篇7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般认为,教育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形态的教育和现代形态的教育三个阶段。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1、教育的非独立性;

2、教育的贫乏性,表现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的简单、粗糙和低水平;

3、教育的同一性。

(二)古代形态的教育

古代形态的教育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学校教育、教师的产生。

2、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和森严等级性。

3、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实际。

4、学校教育形式得到发展,内容逐渐丰富。

5、学校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

(三)现代形态的教育

现代教育是指从现代工业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先后建立,直到当代社会的教育。

1、教育直接为现代科技、生产发展所制约。

2、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

3、教育具有普及性。

4、教育制度日趋完善。

5、教育形式多样化。

6、教育具有科学与发展性。

7、班级授课制为现代学校主要教育模式。

四、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的本质特性(质的规定性)

◆◆培养人的活动或社会活动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经验的活动。

(4)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理论知识篇8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