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礼赞(6篇)
生命的礼赞篇1
关键词: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对比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
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Levison的“面子论”及Leeeb的“礼貌原则”。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Borwn&Levi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J。但Brown&Levison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politeness)。“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列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如:“Agree,Ihaveal~waysbelieved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politeness)。实施消极面子的方略主要有:最低限度地推测别人的需求和兴趣,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给别人以充分选择的余地。比如向别人建议时,可能会说“I’denjoygoingoutforcofee,butIimagineyouareverybusy.”实施消极面子的所用方略的关键是不强加于人,使对方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独立。在现实生活中,交际行为大都是威胁面子的,有时威胁积极面子,比如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表示反对,抱怨或指责他人工作干得不好,有时说不敬的话或忌讳语电是对积极面子的威胁,这是因为说话者不顾及他人的社会价值。有时一些行为会威胁消极面子,比如命令、请求等,如果对方按照命令或请求去做,就等于他自己的行为自由受到了阻碍,受到了别人的强加。为了避免或减少对面子的威胁,并使正常交际进行下去,说话者要为自己和对方的面子作出一定的努力,这就是礼貌。
2.中国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许多中国学者对礼貌现象也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理论。顾日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礼貌”包含四个基本概念:尊敬、谦虚、热情、文雅(respecftulness,modesty,attitudinal,warmthandrefinement)。尊敬是个人积极肯定别人的面子、社会地位;谦虚可以被看做是贬低自己的另外一种说法;热情是个人对别人表现出友好、关心;文雅是选用雅语,禁用秽语。何兆熊认为与B&L的面子相比,“尊敬”概念相当于尊重列方的积极面子;“谦虚”概念广义上来讲在不同文化里都蕴涵有此含义,但如把它解释为“贬低自己”则只有在中国文化里独具;“热情”概念在Brown&Levison看来侵犯了他人的自由,并威胁他人的消极面子,但在现代汉语里却并不被认为是威胁面子;“文雅”概念代表的是礼貌的规范性,尽管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他们并没有提到“文雅”这一概念。在这四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结合Leech的礼貌原则,顾先生提出了适合于现代汉语的几条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宏观比较
礼貌是“典型人”(Model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这种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它分为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而后者则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英语文化似乎更加偏重于个人主义、独立、隐私,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预自己的生活,而这种文化氛围使英国人或美国人更加在意自己的消极面子。在中国,我们则强调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为了实现合作或团结,称赞对方屡试不爽。因此积极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更为盛行。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较好地解释了语义与语力之间的关系。但Leech认为,这种做法无法说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何要在语言表达中采用间接方式。于是他提出“礼貌原则”(Polite.heSSPrinciple)来拯救“合作原则”。
(1)策略准则(Tact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准则(GenerosityMxa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3)赞扬准则(ApprobationMxa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加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Modesty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准则(Agreement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诚然,Leech的礼貌原则之精神是建立在以英语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之上的,忽视了东方礼貌文化的特殊性。的确,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也十分注重礼貌,但伴随礼貌,中国人特讲究“客气”一番,或贬低自我褒赞他人。西方人,尤以英国人为代表,似乎无暇“客气”。所以中国的礼貌源远流长,颇具有中国特色。顾日国曾经撰文归纳了五个中国式的礼貌原则:
(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
(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
(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
(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
(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三、中西方礼貌的文化差异
1.中西方礼貌内涵的差异
从传统意义上说,中国社会是以差序格局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结构,“礼”的基本精神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不论王公贵族、平民百姓,都必须以“礼”为标准,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礼”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可以说“礼”是维系“上尊下卑”等级秩序和亲疏关系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社会中,作为“礼”的衍生物——礼貌原则,与西方的礼貌原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社会的礼貌原则如同“礼”的基本精神一样,强调“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等级差别的标志。
2.礼貌准则选择侧重上的差异
在Leech的礼貌原则中,策略准则是最重要的,是人们交际时最经常采用的准则,它构成了英语语言文化礼貌原则的核心。在西方社会,个人利益、个人权力、隐私等都被当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人们之间,哪怕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实施“指示性”言语(诸如请示、命令、警告、建议、劝告等)行为时,人们必须遵循策略准则以减少对别人消极面子的威胁,或尽量减少语气的强迫性。
然而,中国的传统来看,人们的行为是受社会期望所制约的。有些人有权力,或适合向别人提出命令、要求、建议、劝告、提醒、威胁、警告等等;而有些人只能处在无条件地接受或完成这些行为的地位。正所谓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譬如,通常只有长者对幼者,上级对下级,教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老板对雇员实施“指示性”言语。反之则不妥,被当成不礼貌的表现。
3.中西方表达礼貌的方式上的差异
(1)恭维与应答。恭维语是一职多能的社会言语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交往的不同社会环境中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调查,英语恭维语除表示欣赏外,其主要的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关系的“一致性”,交际者采用积极礼貌的方略。而汉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
生命的礼赞篇2
刘易斯·托马斯(lewisthomas,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其代表作有《细胞生命的礼赞》(thelivesofacell)、《水母与蜗牛》(themedusaandthesnail)、《最年轻的科学》(theyoungestscience)、《脆弱的物种》(thefragilespecies)等。
《细胞生命的礼赞》是托马斯最著名的代表作,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并荣获了当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该书收文29篇,展示了一位医学家、生物学家对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下文选自该书第一章《细胞生命的礼赞》。
精彩片段
wearetoldthatthetroublewithmodernmanisthathehasbeentryingtodetach1)himselffromnature.hesitsinthetopmosttiers2)ofpolymer3),glass,andsteel,danglinghispulsinglegs,surveyingatadistancethewrithing4)lifeoftheplanet.inthisscenario,mancomesonasastupendous5)lethal6)force,andtheearthispicturedassomethingdelicate,likerisingbubblesatthesurfaceofacountrypond,orflightsoffragilebirds.
butitisillusiontothinkthatthereisanythingfragileaboutthelifeoftheearth;surelythisisthetoughestmembrane7)imaginableintheuniverse,opaque8)toprobability,impermeable9)todeath.wearethedelicatepart,transientandvulnerableascilia10).norisitanewthingformantoinventanexistencethatheimaginestobeabovetherestoflife;thishasbeenhismostconsistentintellectualexertion11)downthemillennia12).asillusion,ithasneverworkedouttohissatisfactioninthepast,anymorethanitdoestoday.manisembeddedinnature.
thebiologicscienceofrecentyearshasbeenmakingthisamoreurgentfactoflife.thenew,hardproblemwillbetocopewiththedawning,intensifyingrealizationofjusthowinterlockedweare.theold,clung-tonotionsmostofushaveheldaboutourspeciallordshiparebeingdeeplyundermined.
item.agoodcasecanbemadeforournonexistenceasentities.wearenotmadeup,aswehadalwayssupposed,ofsuccessivelyenrichedpacketsofourownparts.weareshared,rented,occupied.attheinteriorofourcells,drivingthem,providingtheoxidative13)energythatsendsusoutfortheimprovementofeachshiningday,arethemitochondria14),andinastrictsensetheyarenotours.theyturnouttobelittleseparatecreatures,thecolonialposterity15)ofmigrantprokaryocytes16),probablyprimitivebacteriathatswamintoancestral17)precursors18)ofoureukaryotic19)cellsandstayedthere.eversince,theyhavemaintainedthemselvesandtheirways,replicatingintheirownfashion,privately,withtheirowndnaandrnaquitedifferentfromours.theyareasmuchsymbionts20)astherhizobial21)bacteriaintherootsofbeans.withoutthem,wewouldnotmoveamuscle,drumafinger,thinkathought.
mitochondriaarestableandresponsiblelodgers,andichoosetotrustthem.butwhatoftheotherlittleanimals,similarlyestablishedinmycells,sortingandba
lancingme,clusteringmetogether?mycentrioles22),basalbodies,andprobablyagoodmanyothermoreobscuretinybeingsatworkinsidemycells,eachwithitsownspecialgenome23),areasforeign,andasessential,asaphidsinanthills24).mycellsarenolongerthepureline25)entitiesiwasraisedwith;theyareecosystemsmorecomplexthanjamaicabay.
iliketothinkthattheyworkinmyinterest,thateachbreaththeydrawforme,butperhapsitistheywhowalkthroughthelocalparkintheearlymorning,sensingmysenses,listeningtomymusic,thinkingmythoughts.
iamconsoled,somewhat,bythethoughtthatthegreenplantsareinthesamefix.theycouldnotbeplants,orgreen,withouttheirchloroplasts26),whichrunthephotosynthetic27)enterpriseandgenerateoxygenfortherestofus.asitturnsout,chloroplastsarealsoseparatecreatureswiththeirowngenomes,speakingtheirownlanguage.
wecarrystoresofdnainournuclei28)thatmayhavecomein,atonetimeoranother,fromthefusionofancestralcellsandthelinkingofancestralorganismsinsymbiosis29).ourgenomesarecataloguesofinstructionsfromallkindsofsourcesinnature,filedforallkindsofcontingencies.asforme,iamgratefulfordifferentiationandspeciation,buticannotfeelasseparateanentityasididafewyearsago,beforeiwastoldthesethings,nor,ishouldthink,cananyoneelse.
item.theuniformityoftheearth'slife,moreastonishingthanitsdiversity,isaccountablebythehighprobabilitythatwederived,originally,fromsomesinglecell,fertilizedinaboltoflightningastheearthcooled.itisfromtheprogeny30)ofthisparentcellthatwetakeourlooks;westillsharegenesaround,andtheresemblanceoftheenzymes31)ofgrassestothoseofwhalesisafamilyresemblance.
theviruses,insteadofbeingsingle-mindedagentsofdiseaseanddeath,nowbegintolookmorelikemobilegenes.evolutionisstillaninfinitelylongandtediousbiologicgame,withonlythewinnersstayingatthetable,buttherulesarebeginningtolookmoreflexible.weliveinadancingmatrix32)ofviruses;theydart,ratherlikebees,fromorganismtoorganism,fromplanttoinsecttomammaltomeandbackagain,andintothesea,tuggingalongpiecesofthisgenome,stringsofgenesfromthat,transplantinggrafts33)ofdna,passingaroundheredity34)asthoughatagreatparty.theymaybeamechanismforkeepingnew,mutant35)kindsofdnainthewidestcirculationamongus.ifthisistrue,theoddvirusdisease,onwhichwemustfocussomuchofourattentioninmedicine,maybelookedonasanaccident,somethingdropped.
item.ihavebeentryingtothinkoftheearthasakindoforganism,butitisnogo.icannotthinkofitthisway.itistoobig,toocomplex,withtoomanyworkingpartslackingvisibleconnections.theothernight,drivingthroughahilly,
woodedpartofsouthernnewengland,iwonderedaboutthis.ifnotlikeanorganism,whatisitlike,whatisitmostlike?then,satisfactorilyforthatmoment,itcametome:itismostlikeasinglecell.
有人告诉我们说,现代人的困境在于他一直试图让自己脱离大自然。他高高地坐在由聚合物、玻璃和钢铁构成的层层堆积物的顶端,晃悠着充满活力的双腿,遥看着这个星球上苦苦挣扎的生命。在这种场景下,人类以一种超级力量的姿态出现,掌握生杀大权,而地球则被描绘成某种脆弱的东西,犹如乡村池塘中冒到水面上的气泡,或者像一群群娇弱的飞鸟。
然而,认为地球的生命很脆弱这一想法是一种错误观念。毫无疑问,这是宇宙中你所能想象到的最顽强的细胞膜,它不受随机事件的影响,死亡也对其无可奈何。我们是其中脆弱的一分子,如纤纤绒毛,弱不禁风,倏忽即逝。人类幻想创造一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存在已非一朝一夕,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孜孜以求。但幻想终是幻想,人类过去从未如愿以偿,今天也不会梦想成真。人类是自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最近几年的生物科学一直在使这个观点成为一个越来越紧迫地需要人们正确认识的事实。一个棘手的新问题将是如何面对这一新兴的、人们强烈意识到的观点——我们和自然究竟是如何紧密相连的。大多数人所固守的、认为人类乃万物主宰的传统观念正受到极大的挑战。
实例。一个典型例子是我们所谓的人的实体是不存在的。我们一直认为,我们是由一个个内容丰富的人体部件包依次构建而成,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被分享,被租借,被占用。在我们细胞的内部,有一种叫线粒体的生物,它们驱动着细胞,为我们提供氧化能量,使我们能外出去迎接每一个更加美好的日子。严格说来,线粒体并不属于我们。它们原来是独立的微生物,是迁徙的原核细胞的殖民后代。它们很可能是一种原始细菌,当年游入我们真核细胞最原始的母体中并留在了那里。从此,它们一直保持着自身的样子和生存方式,以它们自己的方式独自繁衍生息,并且有着与我们完全不同的dna和rna。它们就像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一样,是一种共生生物。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活动一块肌肉,弹动一根手指,开动一下脑筋。
线粒体是稳定的、有责任心的寄宿者,我选择信任它们。但其他那些小生物呢?它们以类似的方式寄居在我的细胞中,把我打理得井井有条、平衡有度,使我成为一个整体。我的那些中心粒、基体,或许还有许多别的更为默默无闻的微小生灵栖息在我的细胞中工作着,它们都有自己特殊的基因组,就像蚁丘中的蚜虫一样,既是外来体,又必不可少。我的细胞不再是伴我成长的那种纯系实体,它们是比牙买加海湾还要复杂的生态系统。
我乐于认为它们是为我而工作,它们的每一个气息都是为我而呼吸,但也可能是它们在清晨漫步在当地的公园里,感受着我的感觉,聆听着我的音乐,思考着我的思想。
一想到绿色植物也和我有着同样的境遇,我就多少有些释怀了。如果没有叶绿体,植物就不可能成为植物,或者说不可能是绿色的。叶绿体经营着光合工厂,为我们生产氧气。事实上,叶绿体也是独立的生物体,有着它们自己的基因组,编织着它们自己的遗传编码。
我们的细胞核里储存着大量的dna,它们可能是在某个时候,通过原始细胞的融合和共生的原始生物体的结合而形成的。我们的基因组是形形色色的自然之源发出的指令的集合,是为应对形形色色的突发状况编码而成。对于我来说,我对于生物分化和物种形成充满感激,但在几年前,在没有人告诉我这些的时候,我还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实体,然而我现在不能再这么认为了,我觉得其他任何人都不应这么认为。
实例。地球生命的同一性远比其多样性更加令人称奇,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最初都是从某一单细胞进化而来,这一单细胞伴随着地球的冷却在闪电中孕育而成。正是由于这一母细胞繁衍的后代,我们才有了现在的样子。我们至今仍与周围的其他物种有着共同的基因,而草类的酶和鲸类的酶之间的相似就是一种种群相似性。
曾几何时,病毒就是疾病和死亡一心一意的人,而现在却开始看起来更像是迁移的基因。物种进化依然是一种极其漫长而单调的生物游戏,只有那些赢家才能留在桌边继续玩下去,但现在游戏规则开始变得更加灵活。我们生活在病毒编织的舞蹈矩阵中,它们就像蜜蜂采蜜一样穿梭奔忙,从一个有机体跳到另一个有机体,从植物跳到昆虫跳到哺乳动物再跳到我身上,然后再跳回去,进入大海,一路上拖着这个基因组的某些片段,拉着那个基因的某些序列,移植着dna的链条,传递着遗传特征,就像在大型聚会上一样忙个不停。它们也许就是一种机制,使这种新型的突变dna在我们当中广泛传播。若果真如此,那么我们在医学上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那种奇怪的病毒性疾病或许就能被看做是一种意外,是传播中出现了某种疏漏。
实例。我一直尝试着把地球看做是某种有机物,但总是行不通。我没办法把它当做有机物。它太大,太复杂,有着太多的运转零部件而又缺乏可见的关联。不久前的一个夜晚,我驾车穿过新英格兰南部一个林木茂密的山地时,又想到了这件事。如果说它不像是一个有机物,那它又像什么呢?它最像什么呢?就在那时,我想到了那一刻令我满意的一个答案:它最像一个单细胞。
1.detach[d??t?t?]vt.使分离(from)
2.tier[t??(r)]n.(阶梯式的)(一)排;(一)层
3.polymer[?p?l?m?(r)]n.【化】聚合物
4.writhe[ra??]vi.感到极度痛苦
5.stupendous[stju??pend?s]adj.大得惊人的,巨大的
6.lethal[?li?θl]adj.致死的
7.membrane[?membre?n]n.【解】【生】细胞膜,是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能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使细胞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8.opaque[???pe?k]adj.迟钝的
9.impermeable[?m?p??mi?bl]adj.不能透过的
10.cilium[?s?l??m]n.(其复数形式为cilia)【植】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见。
11.exertion[?ɡ?z???n]n.努力;费力;运用
12.millennium[m??leni?m]n.(其复数形式为millennia)一千年
13.oxidative[??ks??de?t?v]adj.【化】氧化的;具有
氧化特性的
14.mitochondrion[?ma?t???k?ndri?n]n.(其复数形式为mitochondria)【生】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的细胞器,主要功能为通过呼吸作用将食物分解产物中贮存的能量逐渐释放出来,供应细胞活动的需要。
15.posterity[p??ster?ti]n.后裔;后代
16.prokaryocyte[pr?u'k?ri?sa?t]n.【生】原核细胞,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没有明显可见的细胞核,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进化地位较低。
17.ancestral[?n?sestr?l]adj.祖先的,原始的
18.precursor[pri??k??s?(r)]n.(从中产生变化的)产物母体,前身
19.eukaryotic[ju??k?r?'?t?k]adj.真核生物的。真核生物是其细胞具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总称。
20.symbiont[?s?mb???nt]n.(=symbion)【生】共生生物
21.rhizobial[ra?'z?ub??l]adj.根瘤菌的
22.centriole['sentr??ul]n.【生】中心粒,是动物、某些藻类和菌类细胞中的圆筒状细胞器。
23.genome[?d?i?n??m]n.【生】基因组,是指包含在生物dna(部分病毒是rna)中的全部遗传信息。
24.aphidsinanthills:蚁丘中的蚜虫。蚂蚁喜欢食用蚜虫的分泌物,同时又保护蚜虫不受天敌侵害,二者是一种共生关系。aphid[?e?f?d]n.【昆】蚜虫。anthill[??nth?l]n.蚁丘
25.pureline:【生】纯系
26.chloroplast[?kl?r?plɑ?st]n.【生】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种质体。
27.photosynthetic[?f?ut?s?n'θet?k]adj.【生化】光合的;促进光合作用的
28.nucleus[?nju?kli?s]n.(其复数形式为nuclei)【生】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信息储存、复制、转录的主要场所,多为球形或椭圆形。
29.symbiosis[?s?mba????s?s]n.【生】共生(现象),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
30.progeny[?pr?d??ni]n.[用作单或复](人或动、植物等的)后代,后裔
31.enzyme[?enza?m]n.【生化】酶,是生物体的细胞产生的有机胶状物质,能够加快生化反应的速度,但是不改变反应的方向和产物。
32.matrix[?me?tr?ks]n.阵,矩阵
33.graft[ɡrɑ?ft]n.移植物;移植片
34.heredity[h??red?ti]n.遗传
35.mutant[?mju?t?nt]adj.突变的;突变产生的
赏析
提起科学与文学,似乎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将它们划归思维的两极,前者是理性的代表,后者是感性的代言。然而,刘易斯·托马斯却在《细胞生命的礼赞》中将两者巧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文章语言优美恣意,通俗却不失深刻,充满洒脱深邃的哲思,宛若无韵之诗,然又于不动声色之中流露出科学的冷静和严谨。作者致广大而尽精微,言科学而重人文,自然社会之理、天地运行之道无不有得于心。书中的文章单就题目来看似乎略显驳杂松散,但却不乏共同的基调。整本书都是对生命的礼赞,赞颂万物的坚忍,赞颂世界的奇妙:原来,生命如此渺小,却又如此伟大。
生命的礼赞篇3
让我们来看下,古今中外的人们,满口说的礼仪道德是什么吧!镜头倒退到诸子百家的年代。
胶片开始缓慢的转动,孔子正带领着他的弟子们大论他的礼仪道德!一个荒唐的思想,却是从这位孔大圣人的口中而出——男女不可有肌肤之亲”孔子儒家的思想,就好比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就是由于孔子的这个所谓的礼仪”,让中华流出了多少惨淡故事。祝英台女扮男装,为什么的是什么,是去为汲取中华的精髓!为什么她不能穿着女装,就是因为孔子的所谓的礼仪道德”禁锢的她的思想。
对,那是古代,让我们来看一下2009年的今天。胶片继续的转动,救命,救命!”寂静的河边发出的叫喊声!一分钟的时间,一个黑影纵身跳了下去!
但水波很大,紧接着十几位大学生拉着手,坚强的组成了一条人链!一位二位三位……,他们咬紧牙关,站在生与死的交界处”。一个个,如雕像一般,站在那河浪上。那死神的河浪拍打着他们的身躯,冲击着他们坚强但又脆弱的灵魂!为的只是两个幼小的生命。而组成的伟大的人梯精神”。
突然那一条长链被冲垮,死神的降临,三位青春洋溢的大学生死了,对,他们死了,被无情的死神带走,但是人们的惨痛的哭泣声,却换不回死神带走的灵魂。拼命的嘶喊,如暴风的咆哮是那样的脆弱无力!
死神是这么的无情,但是有些人连死神都不如,比死神还无情。死神带走的是死者的灵魂,那些人,带走的却是生者最美好的生命。但有人却说:他们不是不救,而是没有办法救。”……这样的流言已使我耳不忍闻,这样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
英雄赞,英雄叹——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生而何欢,死而何俱?人虽已死,但是他们的名,却扬满天下。平凡却早已冰冷的骸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泯灭的
赞歌!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三个伟大的灵魂,却会带给我们璀璨的荣光,让我们用真心陪伴他们,他们并不孤单,寂寞。
而在这样的一个惨淡的世界,一个没有一点光明的世界,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
生命的礼赞篇4
1、引言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语言中的礼貌现象就开始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然而,首先研究礼貌现象的并不是语言学家。五十年代初,e.goffman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提出了面子”这一概念,这一研究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在1978年,p.brownands.levinson发表了《语言中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在这篇论文中,他们讨论了毫不相关的几种文化中的礼貌现象,他们发现,这些文化虽然不相关,然而,这些文化中的礼貌现象却是非常地相似,此外,lakoff等众多的学者也对礼貌现象进行了研究,对于不同的学者来说,礼貌原则的定义是很宽泛的,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准绳,也是十分重要的语用原则。
1983年,geoffreyleech在他的《语用原则》一书中详细产生了礼貌原则的内容,在他看来,礼貌原则不仅仅是对合作原则的重要补充和补救措施,更有意义的是,它解释了人们有时为什么会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正如他在书中写道:farfrombeingasuperficialmatterof‘beingcivil‘,politenessisanimportantmissinglinkbetweenthecpandtheproblemofhowtorelatesensetoforce.”[1](leech:1983:104)
当人们进行交流的时候,特别是我们在发出一些类似指令类、赞扬类的言语行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一种保全面子的方式,也就是遵循我们的礼貌原则,以取悦”于听话者从而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举不胜举,然而,当我们将礼貌原则的研究重点放在我们的日常语言的同时,我们则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礼貌原则也同样存在在电影语言中。对于我们而言,电影语言也许不能真正算作是真实的语言”,因为我们往往认为所谓的电影语言,可能夹杂了镜头、技巧等一系列的非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语言”因素。然而,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如果将一般语言的研究方法用于研究电影语言,那将会大有裨益。下面,我们将以礼貌原则为例,分析其在周星驰喜剧电影中的运用。
2、礼貌原则在周星驰电影中的运用
2.1礼貌原则的内容
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我们总是用一种礼貌的方式,而不是不礼貌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意思,这样的现象使得利奇将语言中的礼貌现象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
a.在交流中将自己的礼貌的意愿最大化
b.在交流中将自己的不礼貌的医院最小化
在这两大交流需要的指引下,利奇细分了礼貌原则的六大原则:(ⅰ)策略原则:a.将他人的损失最小化。b.将他人的利益最大化。(ⅱ)慷慨原则:a.将自己的利益最小化。b.将自己的损失最大化。(ⅲ)赞扬原则:a.将对他人的贬损最小化。b.将对他人的赞扬最大化。(ⅳ)谦虚原则:a.将对自己的赞扬最小化b.将对他人的贬损最小化(ⅴ)一致原则:a.将自身和他人的不一致最小化。b.将自身和他人的一致最大化。(ⅵ)同情原则:a.将对他人的不同情最小化。b.将自身对他人的同情最大化。[2]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来仔细看一看在周星驰的喜剧电影中,礼貌原则中的前四条原则是如何运用的。
2.2礼貌原则在周星驰喜剧电影中的应用
2.2.1策略原则和慷慨原则
策略原则和慷慨原则前者讲的是如何对待他人,适用于请求或命令他人做某事的言语行为,后者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适用于答应帮助他人做某事的言语行为,因为该行为涉及行为双方,所以他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成对的一对原则。
当我们在实施承诺、建议、请求等一系列的言外行为时,我们往往运用这一对原则以显示在此言语行为中,说话人作出了最大的牺牲。
在周星驰的喜剧电影中,这一对原则往往在一种相对夸张的方式中表现出来,而这是为了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让我们下面来看看周星驰90年代的经典作品《食神》中的片段。在这部电影当中,由于纷争,周星驰饰演的食神马上就要遭受灭顶之灾,而这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女主角,火鸡挺身而出,这样的行为感动额在场所有的人:
刀山去,地狱去,有何憾;为知心,牺牲有何憾,为娇娃,甘心剖寸心,好兄弟,血泪为情流,一死岂有恨。”
在电影中,火鸡是一个将兄弟情义置于生命至上的厨师,为了塑造这一人物形象,除了演员本身精彩的演技,这一符合慷慨原则的对白是为了让周星驰所饰演的食神感觉到:为了他,火鸡能够作出最大的牺牲,甚至是付出自己的生命。
同样,在《大话西游》中,唐僧本来被视为一个???锣掠痔吧?滤赖娜耍??彼镂蚩眨ㄖ苄浅凼危赶铝嗣痔齑笞镏?保??四芄痪人???蹦芄桓谢???粕?幌б磺写?巯蚬垡羝腥?肭螅
唐僧:求观音姐姐放它一?l生路吧!
观音菩萨:我不消灭它无法向玉皇大帝交代。
唐僧:?观音姐姐跟玉皇大帝说一声,贫僧愿意一命赔一命。
唐僧:正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这样做,无非是想感化劣徒,悟空,希望你有一天能?蛄煳虻侥??父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
唐僧的这一番话感动了孙悟空,也使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节得到了戏剧性的逆转:唐僧再也不是那个畏首畏尾的示范,而在这后孙悟空也改过自新,没有辜负唐僧的期望,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是与这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台词,也是策略原则和慷慨原则的运用带来的。
同样在电影《大话西游》中,孙悟空的台词也用一种相对比较夸张的方式表现出来:
我一定要拿回那个月光宝盒带你一起回去,跟她们?清楚,我不管?e人怎么说我,我也不怕后世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对我唾骂,我一??人承担下来。”
事实上,孙悟空不会承受唾骂,也不会跟紫霞回去,而一段话的目的在于,孙悟空想要劝说紫霞将宝盒还给他,事实上,孙悟空在实施一种承诺的言外行为,他的言语行为的目的在于要紫霞意识到自己愿意付出一切。
不难看出,以上这些台词的共同点其严格地遵循了策略和慷慨原则:说话者让听话者感觉到其为听话者做出了最大的牺牲以达到其实施该言语行为的目的,虽然像流血”死”地狱”等词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说比较夸张,但这不失为一个慷慨”最大化得表现,对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2.2.2赞扬原则和谦虚原则
同样,赞扬原则和谦虚原则也是成对的原则,前者着重说明的是对他人的赞扬,另一方面后者着重说明的是对自身的贬损
这一对原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电影中此原则的语用能够收到出乎意料的交际效果。
在《唐伯虎点秋香》中,男主人公(周星驰饰)爱上了女主人公秋香(巩俐饰),为了能够赢得秋香的芳心,唐伯虎使出浑身解数,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秋香说一些赞美之词:
你的观察力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如果唐伯虎能够有你这位红颜知己,真是死而无憾呀!”
秋香姐果然冰雪聪明,小弟佩服。”
众所周知,唐伯虎是以其智慧和才情著名的,毫无疑问,他的智慧一定在秋香之上,十分明显,他对秋香的这一番赞美似乎有点不切实际,然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秋香对自己产生好感。
在《国产凌凌漆》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你以为躲在这里就找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不你吗?没用的,像你这么出色的男人无论在哪,都像黑夜里的萤火虫,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你那忧郁的眼神,稀嘘的胡渣子,神乎其神的刀法,还有那杯drymartine,都深深的出卖了你。”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受到如此高评价的不是名门望族也不是江湖侠客,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屠夫,从出色”、神乎其神”、出众”等一系列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词语虽然有些夸张,但它完全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原则,而对自己则造成了一些贬损,而这也恰好帮助电影塑造出了人物形象,同时也增添了幽默气氛,让人捧腹大笑。
生命的礼赞篇5
自然孕育了万物。万物在自然的怀抱中栖息繁衍、生生不息。三十五亿年来,历经沧海桑田的巨变,地球上的生命在无数次的沉浮涤荡中,得以艰难地延续,不断地进化和发展。地球这一有生命的星球,渐渐成了生命蓬勃发展的乐园。从高山之巅到深海之渊,从极地到赤道,从沙漠到雨林,地球的每一个地方无不呈现出生命的缤纷和灿烂……即使是在超过生命存在的极限条件下,在温度高至100℃以上的地方,在温度低于零下100℃的地方;在高盐度的地方;在没有一线光亮、温度极低、压力极高的深海海底……在各种各样极端的环境下,生命以超乎人们想象的状态生存着、发展着,构成了地球极端环境下的独特风景!这样的生命面前,除了感叹奇特和不可思议,人们是否用心感到了生命的顽强和超越常俗的坚守?是否在看到这些极端环境下的生命,而产生一种对生命本元的精妙感悟?
当看到南极荒原气温低至零下100℃、几乎没有液态水存在的岩石上的名为隐生苔的苔藓群落,看到非洲极度干旱地区一种黄细心属的小植物,在偶尔的一场小雨下,仅用八天时间就能完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而后新一批繁衍生命的种子继续耐心等待……我们的内心是否应该为这些极端环境下生命的坚持,生命的顽强,生命的热爱作一次放下和敞开?生命在自然的怀抱中本无贵贱、本无分别。通常看来,这些生命和其他生命是不一样的,即“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荀子·王制》)。极端环境下的生命,也许有生而无知也无义,但如果人们愿意放弃高傲、放下自我,用心倾听无声的生命,用心感悟这样生命中的内在,就能体悟到这些生命有知且有义。它们知道珍贵,知道珍惜,因为相比于给人类的,天地自然给它们的太少太少;它们有对生命的更多的向往更大的爱;它们以一种生命坚持和不屈不挠,来报答天地,来启迪万物和人,它们有知且有义!
作为“万物之灵”和“天下最贵”的人,有知亦且有义,是否应该对天地、自然给人类如此优越的生存环境,以及如此的厚爱和善待充满感激?是否应该对天地、对自然满怀敬和爱?是否应该对天地自然有一种源于内心并坚守于行的善待?是否应该对一切生命给予发自内心的尊重?是否应该摒弃人心性中存在的自我、自大和贪婪?
在如此顽强的生命面前,人难道还不能摆脱内心的软弱和恐惧等这些人性中的脆弱吗?极端环境下的生命,不低不贱,不卑不微,美好无限,让人知道了人性中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性的可贵。极端环境下的生命神奇、坚毅和生命之爱,以历尽艰辛和苦难后对生命的诠释,启迪人们感恩天地,爱护自然,尊重万物生命,放下自我,从自私和贪婪中走出,投入生命的无限美好中……
生命的礼赞篇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大自然用极其残酷的方式,对鲜活的生命进行无情地摧残。顷刻之间,7万余朵生命之花凋谢了,数方血肉之躯压在废墟之下,数十万平方公里的生命家园受损,1000多万民众无家可归。这是一场空前惨烈的生命浩劫。
“一切为了生命。”从这一刻始,我们万众一心,向生命施爱,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
举全国之力,14余万铁军,数十万人员,不惜一切代价,展开绝地“生死大营救”。8万余生命从死种中夺回。我们创造了在特大自然灾害中抢救生命的奇迹。
政府主导,多策并举,夜以继日,百日攻坚,抢通保通,治理悬湖,控制疫情,保障生活,维护稳定,从安居工程到“暖冬行动”,展开史无前例的灾区群众安置工作。没有瘟疫,没有流民,没有饥荒,没有次生灾害。板房里书声朗朗,厂房里机器轰鸣,春回灾区大地。我们创造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大规模安置灾区群众的奇迹。
科学规划,整体部署,对口援建。灾区人民“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从生活到生产,从家庭到家园,从企业到产业,从设施到服务从农村到城镇,从环境到生态,从物质到精神,展开有坚强领导、有高度组织、有群众热忱参与的恢复重建。三年的任务,将在两年中完成。我们正在创造特大自然灾害之后,短期内重建家园的奇迹。
一年时间,三个阶段,三大奇迹,是生命的奇迹,生命的创造,生命的礼赞。它彰显着生命的价值,昭示着生命的意义。
抗震救灾是一部关于生命的珍贵教科书。在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的艰难日子里,死亡与生存的考验来得那么突然,毁灭与新生的转换来得那么艰难,冷漠与奉献的选择来得那么直李毛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一次次“心灵的地震”。真所谓“刻骨铭心”,“大彻大悟。”在今天,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鲜活,更为生动,更为深刻。
生命竟然是那么脆弱,脆弱得不堪一击。然而,生命又是那么顽强,顽强得感天动地。在废墟下,生命的顽强让死神却步;在轮椅上,生命的顽强让伤残退也“不抛弃,不放弃,不泄气’:坚韧不拔,与命运抗争。多少人走出失去亲人家庭破碎的伤痛;多少人克服失去一生心血、家园毁坏的困难,坚定不移地迈向新生之路。
我们礼赞生命的顽强!
生命竟然是那么渺小,渺小得令人叹息。然而,生命又是那么伟大,伟大得顶天立地。“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成为群众的主心骨;“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群众的智慧和创造精神空前激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大爱无疆,社会各界勇于奉献和牺牲。从汶川、北川,到音川,从萝卜寨、宝山札到东汽集团,生命的信心、力量、智慧、创造与奉献,正在充分展现。
我们礼赞生命的伟大!
生命竟然是那么短暂,短暂得可能用“瞬间”来形容。然而生命又是那么永恒,永恒得天长地久。当灾害突然袭来时,教师张开双臂,“为了自己的学生,成就了自己的永恒”;稚气未脱的孩子,为了救助老师和同学,冲入余震不断的险境,走向了不朽;部队年轻战士,累倒在救灾现场,永远活在了灾区人民的心里。大地震中的数万罹难者,活在了举国哀悼的民族记忆里,活在了重建家园的事业中。
我们礼赞生命的永恒!
……
当我们回望一年抗震救灾的历程,感叹生命创造的奇迹,礼赞生命的顽强、伟大与永恒的时候,我们的认识在飞跃中,理念在升华中,凝结为四个闪光的大字――“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