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外科实习医生总结(6篇)
肝胆外科实习医生总结篇1
结果:2010年(措施实施前)和2011年(措施实施后)护理工作投诉的主要原因是医嘱执行不严格,技术操作执行不严格,患者病情观察不到位,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实习生带教不到位(#P[1]。除此之外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一,服务意识薄弱,及环境和医疗器械因素都可导致肝胆外科护理纠纷事故发生,护理工作质量降低。本研究对以往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总结,旨在为提高肝胆外科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护理纠纷事故发生[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2010~2011年我科住院患者对我科服务工作的投诉资料。
1.2方法。统计比较解决措施实施前后护理投诉事件的发生次数及原因。
1.3数据统计。本次观察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P[3]。
4总结
肝胆外科实习医生总结篇2
关键词:肝胆外科、切口感染、多因素分析、对策
切口感染为所有外科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当今社会无菌技术飞速发展及多种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可以降低其发生率,但尽管如此切口感染发病率仍比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要高得多。术后切口感染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对病人的术后康复引起严重的后果,而且还会给病人家庭增加巨大不必要的经济负担[1]。因此为了降低术后切口发病率,笔者通过回顾研究我院623例肝胆外科并发切口感染的病例,通过对比分析法总结其发生的因素及相对应的防范措施,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通过研究我院在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肝胆外科病例623例,其中男性399例,女性224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55岁。623例患者实施的手术类型具体总结如下:肝移植,肝叶切除术,胰腺肿瘤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肿瘤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引流术等。
1.2方法通过回顾分析研究我院在2008至2012年期间的切口感染病例,包括病人的病例,档案记录的查房单,病程单,辅助检查结果,切口分泌物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将其按不同发病原因统一记录于统计调查表中。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623例肝胆外科病人,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病例为123例,发病率为19.7%。通过具体的统计学方法χ2检验,发现能影响患者切口感染的确切因素有6个,分别为白细胞计数,手术时间长短,手术出血量,切口类型,医用碘伏消毒程度,术中广谱抗生素用量及种类。
2.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有无手术部位切口感染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源地、居住所在地、婚姻状况、经济状况、费用类别、居住状况、工作压力、经济压力、体型、手术季节、术前空腹血糖、术前糖化血红蛋白、术前血红蛋白量、术前血钠水平、术前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术前白细胞升高程度、ASA麻醉评分、围术期高血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营养、手术性质(急诊或者择期)、手术方式、手术室各区域布局、切口类型、手术切口长度、切口抗生素冲洗、是否放置引流、术后引流量、术后抗生素使用情况和基础疾病自变量赋值后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手术室各区域布局合理、放置引流和抗生素切口冲洗是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保护因素,高龄、急诊手术、手术时间长、手术切口长和Ⅲ类切口是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有无手术部位切口感染为因变量,选择本研究进入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的8个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结果发现放置引流和抗生素切口冲洗是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保护因素,高龄、急诊手术、手术时间长和Ⅲ类切口是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3、讨论
肝胆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其他外科切口感染有许多共同点也有其特殊之处,主要特点是其感染的危险因素涉及患者本身与外科医生的操作[3],具体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总结如下:
3.1切口类型肝胆外科术后切口感染主要原因是受腹腔内肠源性细菌感染,由统计学资料显示,Ⅲ型切口的感染率高达59.4%,但由于肝胆外科的特殊性,常常需要涉及到胆道切开,上消化道分离,肝小叶切除等Ⅱ,Ⅲ类型切口,且统计学显示这两种类型切口感染率均显著高于Ⅰ型切口,所有增加了其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因此为了降低其感染率,需要外科医生在术前术后要做好无菌操作;仔细消毒切口;关闭腹腔前仔细冲洗腹腔,用碘伏反复消毒切口;术后放置腹腔引流且时刻保持引流管的畅通;选用抗生素需按照患者的引流液细菌实验室检查做相应的改变。
3.2手术切口缝合通过本次研究笔者还发现,切口的缝合好坏直接影响切口是否感染。由主刀医师等经验丰富的医师缝合的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实习医生等非主刀医师的缝合感染率。因此肝胆外科的切口感染与医生的缝合经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外科医生在缝合切口时因注意减少死腔,争取一次性缝合,打结时松紧度适宜,严密缝合皮缘。
3.3切口消毒及冲洗作为所有外科手术,切口消毒都是一种非常简单却行之有效的一种规避切口感染的手段,经过外科长时间的发展,已经被医学界广泛认同,这也是无菌术提高的重要原因。最常用的冲洗液是无菌性生理盐水,用其冲洗切口可以洗净切口的细碎脂肪组织,灰尘,坏死组织的碎片等,可以显著降低切口的带菌量。切口的消毒肝胆外科广泛使用碘伏。碘伏是单质碘与聚乙烯吡咯酮的不定性复合物,医用碘伏浓度较低,其起着光谱杀菌的作用,对大多数细菌有杀灭作用,但其对蛋白质等不起损害作用,所以在医学界被广泛应用。经统计学资料显示,切口经过碘伏消毒可以明显降低其感染发生率。所以将无菌生理盐水与碘伏联合使用,是有效规避切口感染的重要手段。
3.4术中失血量由于肝胆外科手术入路的特殊性,肝脏等器官又是人体主要供血器官,所以术中出血极为多见。由于肝胆外科手术时间均长且操作复杂,所以病人可能会长时间的出去,经过大量输注晶体补充液和人工血液,导致组织器官血供不足,组织缺氧,似的组织发生坏死等,降低切口的愈合力,及免疫力,所以迅速精准的操作,对外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术前仔细检查,做出正确的手术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对肝胆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笔者此次观察发现的几点危险因素,感染的发生除了与患者本身有关,但更多方面是关于外科医生的操作,因此为了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概率,需要外科医生严格实施无菌操作,注意细节,操作熟练迅速,最大程度的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洪锦兰,郝元涛.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5):748-750.
肝胆外科实习医生总结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08)-7-0050-01
【摘要】由于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均与内陆低海拔地区有所不同。高原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加之经济发展较内陆地区滞后,信息闭塞及宗教因素等原因,很多疾病的发病及预后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胆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亦是如此,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饮食习惯等对胆道本身的病理改变和身体的代谢活动也就不同。本文试图通过高原地区胆道结石病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和胆道外科的发展现状,使高原地区胆道结石病的治疗前景更加广阔。
【关键词】高原地区胆道结石胆道外科发展现状
1高原地区胆道疾病的特点
1.1世居高原民族主要以游牧为主,其主食是牛羊肉、乳制品等,极少食用蔬菜,并有大量饮酒的习惯,因此胆固醇含量高,加上高原地区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等因素,体内胆固醇含量增多,过高的胆固醇从胆汁中沉淀析出,积聚成结石,因此青藏高原地区胆道结石的病人以胆囊结石为多见,且多数系胆固醇结石。
1.2因世居高原民族特别是游牧人群因其饮食特性很少种植蔬菜,也没有用粪尿浇灌蔬菜的习惯,同时也很少食用蔬菜,即使是半农半牧的居民也不用新鲜粪便浇灌地,加之高原缺氧,太阳辐射强,气候干燥自然环境不利于细菌、蛔虫卵等微生物的生长,因此胆道蛔虫症等在青藏高原较为罕见,也未见此类报道。
1.3由于结石形成的位置等因素,高原地区发生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较少,因胆管狭窄引起的梗阻也较少。另外因饮食较为单调,情绪上的稳定也是急阻脓性胆管炎少发的因素之一,虽然胆囊结石的病人约有30%可能出现黄疸,甚至因交通不便或其他原因就诊太晚而造成胆囊穿孔等,却很少有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发生。
1.4因高原地区特有的居住特点和交通不便等因素,病人常有病史长,均有反复发作的病史,而且常以胃病为主诉就诊,因此胆囊及胆总管周围和十二指肠韧带多呈炎性、充血、粘连、肥厚及纤维化改变。有部分患者有胆囊管短缩,甚至和胆总管融合等情况,会给手术治疗时造成困难。
2高原地区胆道结石病的治疗及发展现状
2.1传统治疗方法
2.1.1一般来说对病程较长,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或中毒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采用胆囊造口术,引流感染灶,使病人度过危机,胆囊造口术也可应用于胆囊局部炎症重、渗血多、解剖界限不清,并且技术、设备条件不允许作其他手术的患者。
2.1.2绝大多数病人可行胆囊切除术,切除方法有顺行法和逆行法两种。其中顺行法较为常用,采用此法手术时必须了解胆囊管、胆总管和肝总管三者的解剖关系,并且应注意操作时避免误伤肝右动脉。
当因炎症等原因造成解剖关系不清时可采用逆行法切除胆囊。
在行胆囊切除时由于可能同时存在胆总管结石,因在行胆囊切除术的同时行胆总管探查T形管胆总管外引流术。
2.1.3有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可行高位胆管切开取石术。对于肝内多发结石和泥沙样结石的患者由于很难一次手术取尽,应行内吻合引流术,以利于余结石排入肠道,以及通畅胆流控制感染,防止结石新生。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病变局限于一叶并合并有肝萎缩者可切除病变的肝叶;同时行内吻合引流术。
2.2腹腔镜手术的开展及应用
2.2.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LC在内地已经较普及,内地许多县、市级医院均购置了腹腔镜设备,LC是他们开展的主要腹腔镜手术。高原地区因其经济、文化、信息产业等发展均较滞后,未能普及LC,但大部分三级医院和部分市级医院也购置了腹腔设备,并已熟练开展手术。LC的适应症已由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扩大到急性胆囊炎、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萎缩性胆囊炎等,LC已成为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金标准”术式。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症因设备条件、手术者技术的熟练程度和经验而不同。LC术中避免胆道损伤至关重要,因此应做到显露“三管”(胆囊管、肝总管和胆总管),明确三管关系,对于肝总管显著困难时还可行术中胆道造影,发展残留结石,做到万无一失。
2.2.2腹腔镜胆总管手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熟练掌握,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式已由原来的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转变为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或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或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镜取石,或LC术前、术中或术后行ERCP+EST取出胆总管结石,但是对于胆总管结石大于1.5cm行ERCP+EST比较困难。
2.2.3腹腔镜下胆肠吻合术虽然胆管口径小,胆管壁薄,行胆肠吻合比较困难,而且术后发生胆漏的可能性较大,但对于熟练掌握腹腔镜下缝合技术的医师来说,腹腔镜下大口径胆肠吻合术应该是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立波,蔡秀军,魏琪.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不留置T管引流的临床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79-81.
肝胆外科实习医生总结篇4
【关键词】胆囊肿瘤;黄疸,阻塞性;外科手术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尤其伴有梗阻性黄疸的病人,预后更差[1?2]。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胆囊癌并出血伴血凝块致梗阻性黄疸的病人,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病人,女,69岁,因上腹饱胀不适1年余,加重伴疼痛、皮肤巩膜黄染10d于2009年11月7日入院。病人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饱胀不适,以右上腹为著,餐后加重,当地医院b超检查示“胆囊息肉”,未予特殊处理。10d前上述症状加重伴疼痛、恶心、皮肤巩膜黄染收住院。既往冠心病病史20年,5年前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一直服用阿司匹林、warfarin(华法林)等药物;高血压史10余年。查体示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肌软,右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2009年11月4日行上腹增强ct扫描,示胆囊颈部一类圆形团块状组织影,大小约3cm×3cm,形态较规则,边界较清,密度较均匀,三期扫描轻度强化,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入院诊断:胆囊占位疑为胆囊癌,冠心病,高血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入院后积极完善术前检查,复查b超示胆囊颈体部腔内见一4.3cm×2.9cm等回声结节,边缘不规则,对应的胆囊壁增厚,结节似向胆囊管方向延伸,并向后突压肝门区结构,cdfi显示其动脉血供较丰富,vs:135.22cm/s,ri:0.78;另于胆囊体前壁见一直径1.7cm等回声结节,基底较宽,局部肝脏未见明显侵犯,肝内胆管未见明显扩张。上述所见考虑胆囊癌。血生化检查示谷丙转氨酶102u/l,谷胺酰转肽酶408u/l,碱性磷酸酶157u/l。于2009年11月13日在全麻下行胆囊癌根治术+胆总管切开探查+“t”形管引流术,术中见胆囊肿大,张力高,与周围粘连,壁充血水肿,厚约0.5cm,胆囊颈部近胆囊床触及一质韧包块,大小约4cm×3cm;胆总管扩张,直径约1.2cm,切开胆总管下端取出血块样物,大小约2cm×1cm;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无淋巴结大。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报告示胆囊高分化腺癌伴出血,未累及胆囊管。遂切除胆囊及楔形切除胆囊床1.5cm宽的肝脏,胆总管再次探查后下端通畅,放置“t”形管一根,手术结束。术中出血约200ml,未输血,术后给予抗生素、抑酸药、营养支持等治疗,于术后3d排气并拔除胃管,术后7d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8d治愈出院。
2讨论
原发性胆囊癌起病隐匿,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在明确诊断时多已属中晚期,失去外科手术的机会,预后很差。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主要是病理分期,因此只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目前常用和敏感的影像学检查手段首推b超,其次为ct,二者各有特点,可相互配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疗法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胆囊癌的最佳选择,关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存在新旧观念的差异,传统观念认为,对nevinⅰ、ⅱ期胆囊癌只需做单纯胆囊切除术,对第ⅲ期者则需加作肝脏楔形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第ⅳ、ⅴ期病人已无手术价值。但是随着对胆囊癌的临床实践和其转移方式的深入研究,手术方式有了新的转变,现在的观念倾向于对局限于胆囊黏膜层者(ⅰ期),可只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对侵及肌层、胆囊壁全层及有胆囊淋巴结转移者(ⅱ~ⅳ期),则行胆囊、部分肝组织(胆囊床3~5cm的无瘤肝组织)楔形切除和局部淋巴结清扫术(即胆囊癌根治术)。局部淋巴结清扫包括清除胆囊三角区、胆总管、十二指肠及胰头后方的淋巴结。对第ⅳ、ⅴ期者可行扩大的根治性切除术。
本病例术前诊断胆囊癌基本明确,术中探查的结果证实了术前的诊断,肿瘤位于胆囊颈部腔内,靠近胆囊床,但未侵透胆囊浆膜层及胆囊床肝组织,未见淋巴结大,属于nevinⅱ期胆囊癌,罕见的是肿瘤破裂出血并流至胆总管下端,形成血凝块造成胆总管梗阻出现黄疸。值得注意的是本病例上腹ct资料与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术中探查结果不相符,上腹ct检查未见明显的肝内外胆管扩张,但病人已出现黄疸,术中发现胆总管扩张达1.2cm,考虑可能是血凝块造成胆总管不完全性梗阻所致。胆囊癌造成梗阻性黄疸的原因有3点:一是胆囊癌侵犯胆管,二是转移淋巴结压迫胆管,三是癌组织脱落形成胆总管癌栓而致梗阻性黄疸。后者较前两者少见,而本病例无疑又提供了第四种可能的原因,希望能引起临床外科医师的关注。
【参考文献】
肝胆外科实习医生总结篇5
――致医生
“为了病人本人的利益,我将采取一切必要的诊断和治疗的措施,同时,我一定要避免两种不正当的倾向:即过度治疗或无作用的治疗……我将牢记尽管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但是医生本人对病人的爱心、同情心及理解有时比外科的手术刀和药物还重要……我要让自己记住,我不是一台看病机器也不是恶性肿瘤本身,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病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家人以及造成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我的责任是要考虑到所有的这些事……对于来求助于我的病人,我一定要拿出我最精湛的医术,当看到他们身体康复的时候我会倍感愉快。”
这段掷地有声的文字就是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现代版,两千年来一直被奉为医生行业的道德典范。无数的人曾经背诵过它,也有无数的人只是背诵了它,然而,对于中日友好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杨志英来说,这决不仅仅是脱口而出的誓言,而是他必须履行的承诺。
用精湛的医术赢得患者的信任
如果你是一名面临选科的实习医生,我一定建议你避开肝胆外科。原因很简单,那里的工作除了困难大很辛苦外,最让人望而却步的是那些随时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
虽然人的本能都是趋吉避凶,可就是有人想不开,非要一脚踏进来,这个人就是杨志英主任。
想当年,杨志英主任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他一毕业就进入了协和医院,师从肝胆外科学界的老前辈钟守先教授和唐伟松教授,耳濡目染之下杨志英主任渐渐地爱上了肝胆外科,一干就是二十年。
二十年来,他每日奋斗在临床工作的第一线,在普通外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肝、胆、胰及甲状腺等普外科疾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面颇有心得,尤其是疑难病例的诊断外科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率先在协和医院开展了完全腔镜肝实体肿瘤切除术;完善了巨大肝血管瘤剥除术,使手术并发症率、死亡率、出血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降低;在协和医院率先开展脾脏良性肿物的部分脾切除术,保留患者脾脏功能等等领先的治疗方式和手段;还发明了新术式治疗复杂及延误诊断的腹膜后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发表在国外医学杂志,为医学界所认可。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他还独立完成了大量的肝、胆、胰疑难手术:包括直径达45cm、重达10kg的肝转移瘤切除等;直径达33cm、重达5.5kg的巨大肝恶性肿瘤切除;半肝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进展期胆囊癌;各种类型的肝脏手术,包括中肝、尾状叶肿瘤切除;肝门胆管癌根治、胆囊癌根治、胆管损伤的修补等胆道外科疑难手术;各种类型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胰岛素瘤切除等胰腺外科疑难手术。
杨志英主任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很多病患不远万里慕名而来。都说大学因师而著名,医院因医生而兴旺。杨志英主任调入中日友好医院一年后,凭借自己熟练的医疗技能和良好的口碑,患者追随而来,使科室的状况有了巨大的改观。之前科室全年的肝胆胰手术不足50台,增加到现在的数百台;代表肝胆外科手术水平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由原来每年不足10台,发展到了30-40台;肝脏手术由原来每年不足20台发展到了100多台。整个学科就这样慢慢发展起来了。
用医者的仁心赢得患者的赞誉
杨志英主任在工作上的努力,让他成为了老师眼中的得意门生,领导麾下的重点人才,但是这些对杨志英主任来说都不过是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真正让他感到骄傲的,是患者对他的信任,是患者口中由衷的一句“好医生”。
“作为医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那就是治病救人,你所做的一切工作,最终目的都应该是为了让患者得到利益,恢复健康。只有多为患者想一点,多为患者做一点,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好医生。”
“多为患者想一点,多为患者做一点,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好医生。”在采访过程中,这句话出现的频率极高,可见这已然成了杨志英主任的一种生活习惯。
曾经有一名病人在常规体检中发现肝部有一个肿瘤,经诊断需要手术切除。在术前检查过程中,杨志英主任发现该患者有甲状腺病史,于是安排他做了甲状腺检查,结果发现甲状腺也需要做手术。两个病灶,两台手术,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这名患者却犯了难。“我当时想,如果手术分两次做,不但费用高而且痛苦大,重要的是我还要休息很长时间耽误工作。”万般无奈之下,他决定跟杨志英主任谈谈,看看能不能两台手术一起做。杨志英主任得知情况后,十分理解患者的担心,虽然,两台手术一起做的话风险大了很多,而这事,杨志英主任是完全可以推辞的,但是,他没有,因为在他的心里,患者的需要是天大的事。最终,在其他大夫的配合下,手术从早上8点多一直做到下午4点,手术十分成功。“杨大夫不仅消除了我的病痛,更化解了我的心结。他是一位替患者着想的好大夫!”
医生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但就是因为他们是医生,所以他们必须把个人的情绪放在第二位,而患者永远是第一位的。
一天,一位确诊为胆管癌的病人来到医院,杨志英主任仔细询问了病情,认真查看了患者的CT片后当即给他们办理了住院手续,安排了手术日期,按部就班的给患者做了术前排黄及恢复肝功等一系列的术前准备工作。可就在这个档口,杨志英的父亲不幸病逝了。听到这个消息,患者一方面理解杨志英主任的丧父之痛,可另一方面又不免担心,杨大夫会及时回来吗?手术会如期进行吗?就在患者对按期手术已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杨志英主任出现了,看得到他因悲伤而红肿的双眼,也看得到因赶路而沾染的风尘。但是无论怎样,手术如期进行。后来,患者的女儿在网上写到:“杨教授并没有因为失去父亲情绪低落而延迟手术,而是非常成功地做好了肝胆外科最大的一台手术挽救了我母亲的生命,我们由衷地感谢杨教授,我们认为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因为失去父亲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任何人都会影响到情绪、影响工作、影响一切,但是他却不同,他真正尽到了医生的职责: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因为个人情绪而影响工作。杨志英医生是一个真正的好医生,是一个称职的好医生,是医生中的典范我们很庆幸遇到这样一位敬业的好医生。”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现今很多医生的座右铭,在“医疗纠纷猛于虎”的今天,很多医生在工作的一开始就想着如何躲避麻烦,“躲与不躲,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一定会影响医生的工作,我相信,信任是相互的,只要医生真的努力做了,就一定会换来患者的理解。”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杨志英主任从不介意为别的医生“打扫战场”。重做别人失败的手术,所承担的风险可以想象,但是,只要患者需要,杨志英主任就会毫不犹豫。
还记得这样一名患者,2005年确诊胰头病变,首诊医生安排她进行了切除手术,遗憾的是,手术不仅没有结束她的病痛,反而造成了胆管堵塞;2006年,她又在另一家知名医院进行了两次胆肠吻合术,希望可以恢复健康,没想到手术的结果依然不能尽如人意。对生命的渴望让她不停的寻医问药,可是很多医生看了她的病例后,考虑到她经历了三次手术胆管已经太短,且还有严重的腹腔粘连,再次手术的失败率极高,都拒绝了她。最后她找到了杨志英主任,原本只是想试试,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杨志英主任斩钉截铁的说:“放心,虽然困难,我们应该可以治好的!”作为医生,杨志英主任当然知道再次手术自己将面临着什么,但是他却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利益,手术如期进行。患者后来在网上写到“八个小时后,杨志英大夫的高超医术结束了我身体痛苦及治疗无望的生活。”
人们常说,“孩子听老师的,病人听医生的”,的确如此。对于患病者而言,医生的一句鼓励与宽慰远比其他人的千句万句来的实在,遗憾的是,很多医生往往专注于疾病本身,却忽略了这一点,而杨志英主任,却把鼓励与宽慰当成了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在肝胆外科,很多病人接受的是大型手术,手术过后,病人和病人家属都是心里没底,为了安抚病息和家属的情绪,给他们吃颗定心丸,同时也为了对患者负责,观察病情,杨志英主任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术后的重症监护室,这种习惯他保持了二十年。有时病人手术后心情不好,烦躁不安,甚至大发脾气,杨志英主任都会用自己博大的爱心为他们做心理辅导,安慰并鼓励他们,增加他们活着的信心。
凭着这份医者的大爱之心,在肝胆外科摸爬滚打了二十余年的杨志英主任从未被人投诉,反而赢得了赞誉。这样的记录堪称行内的奇迹。然而这不是奇迹,是杨志英主任真心为患者想、为患者做出辛勤付出后广大患者予以的真诚回报。
做到这些,就是好医生
别看杨志英主任安慰患者时妙语如珠,在采访时却是个极不善言谈的人。可以高居好大夫网站肝胆外科患者推荐率第一的好医生,自然会有自己的心得,采访后,我们冒昧的帮他做了总结:
作为一名好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我国自古就有“学医先学德”的古话,这是一个好医生最基本的素质。每个病人来看病,都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交付给了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只是因为这个人是医生。所以,一名好医生不会辜负患者的信任,对能够救治的病人,他会尽全力救治,对不能够救治的病人,他会让他安详地、有尊严地度过余下的生命。
作为一名好医生,精湛的医术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尽最大的努力救病人于水火,是做一名好医生的基本要求,而只有具备了高超的医疗技术,才能完成这一目标。这就要求为医者应该从临床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解决患者实际问题为目的,在工作中不断的积累、学习、思考和总结,力求使自己的医术精益求精。
作为一名好医生,应当是一个沟通高手。作为医生,会时刻面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病人,这就要求医生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与病人沟通,而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病人信任医生,配合医生的各种治疗。
作为一名好医生,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虽然医生也是凡人,但是医生却不能乱发脾气,不可以悲观。对很多病人来说,医生是上帝伸向这个世界“唯一的手”,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病人,医生都要对每一位病人充满爱,给他们带来希望和安慰。
好医生是寂寞的,因为他要淡漠名利,只有这样的才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救治;好医生是辛劳的,因为他要时刻准备着,只要患者需要就随时出现在他们面前……
这是对杨志英主任作为一名患者心中好医生的总结,但是这样的文字却远远不够,我陷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担忧,也许我永远无法正确的表达杨志英主任在患者心中的形象。那么,就让患者自己说吧:
“我今年35岁,经历过一些事情,遇到过一些人。有些人聪明、有些人善良、有些人身怀绝技、有些人心怀仁慈……这些人会让我很羡慕、但不会敬仰。而杨主任就像神一样,对他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尊崇与敬重。”
专家简介:
杨志英,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及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硕士生导师。
现任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普通外科・肝胆外科主任,担任《癌症进展》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专家。
学习工作经历:199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医学临床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工作;1993年-1996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外科学硕士学位;1996年-2011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及肝胆外科工作,多年来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在普外科及肝胆胰外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011年5月调到卫生部直属中日友好医院担任肝胆外科主任。
肝胆外科实习医生总结篇6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损伤;原因以及预防
腹腔镜胆囊切术是现代外科中的经典微创手术方式,现在已经成为治疗胆囊疾患的最佳选择,但是在手术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胆道损伤成为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据国内文献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致胆道损伤的发生率为0.32%。由于胆囊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以及腹腔镜手术的逐渐在基层医院的普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所致的胆道损伤越来越多。
2012年7月以来在我院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120例,发生胆道损伤的5例,发生率约为4.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7月以来在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120例,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其20~70岁,平均年龄45岁。其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69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患者21例,胆囊息肉患者27例,Mirizz综合征3例。全部病例均为胆囊良性病变。
1.2治疗方法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以压力12~14mmHg经脐中建立气腹。采用三孔法,观察孔设在脐部,主孔设在剑突下约2~3cm的位置,将辅助孔设在右肋下缘。
首先认清肝门的位置以及十二指肠的大致走向,初步了解胆总管、肝总管及胆囊管之间的三管关系。通过观察,大致了解手术的难易程度,对于胆囊水肿粘连严重者,一般将肝门横沟以上作为手术操作区域,肝门以下严禁操作,以免过深的手术操作损伤肝门结构;分离点选择在胆囊壶腹由粗变细处。向右侧打开哈氏袋下方及后三角浆膜,使后三角充分分离,然后将胆囊前三角充分分离,使前后三角在胆囊壶腹后汇合。这样胆囊动脉与胆囊管充分显露出来,缓慢分离二者,即可显露胆囊管的汇入处。从各个角度确认Calot三角内无其他管道进人胆囊或肝脏,认清胆管结构后夹闭并切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顺行切除胆囊。
2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80min,其中5例发生胆道损伤,其余病例全部治愈,无其他并发症。
3讨论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胆囊手术中的广泛开展,胆道损伤等并发症也在术中不断显现。有资料统计显示,传统开放式胆囊切除术中约有0.1%~0.5%的患者发生胆道损伤,而LC手术胆道损伤的发生率可高达10%。虽然笔者所在医院LC术中胆道损伤的发生率与上述统计结果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不容忽视,所以针对LC胆道损伤开展积极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3.1强化手术医师的整体素质培养胆囊切除手术是腹部外科手术中最为常见且最危险的术式之一,因此临床手术医师应具备丰富的胆道外科手术经验。
笔者所在医院对临床手术医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工作,以此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强化操作能力。此外,成立LC手术小组,组员由外科两名主治医师及两名高龄资住院医师组成,目的是使他们可以互相加深对胆道系统的变异、解剖、病理变化的掌握程度,提高术中操作水平。同时还定期对术者进行培训,使其对LC的危险性和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充分的认识,正视腹腔镜技术和术者技能的局限性,当病情程度过于复杂或超出术者自身技术驾驭的能力时应及时选择开腹或中转开腹手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胆道损伤等并发症的出现。
3.2深入学习胆道二维结构知识LC属于一种新型的外科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①远距离操作;②二维结构;③无触觉操作,无法精细解剖Calot三角结构,若手术医师操作不当,极易损伤内脏、血管,引发胆道损伤等并发症,甚至死亡。针对以上缺陷,临床医师应加强对二维解剖结构的学习,全面掌握相关解剖结构。此外,首次进行LC的医师在操作时应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在场。
3.3重视术前检查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多数外科医师习惯以正常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为图标,进而寻找和显露胆囊管,常常忽略了副肝管、迷走胆管等异常解剖结构的存在。腹腔镜术者虽有较为丰富的操作经验,但若术前未行系统的影像学检查和评估,对异常解剖结构形成的"陷阱"仍难以避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往往会出现经验丰富、对胆管损伤风险甚是熟悉的医生发生胆道损伤的可能性。因此,应重视术前的影像检查和评估,当发现明显的胆管解剖结构异常时,术者可对此形成良好的意识,对术中存在的困难形成正确的认识,必要时可选择经验更为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3.4LC术中胆道损伤的处理及预防措施本研究通过对LC术中胆道损伤者的诱发原因进行分析,发现Calot解剖变异、胆道解剖变异、胆囊结石嵌顿及出血等情况均是LC术中诱发胆道损伤的常见因素。笔者认为,当术中出现上述情况时,应选用吸引器钝性负压刮吸分离,不可应用锐性器械或电凝钩分离;在进行胆囊管样组织的分离时,首先辩明管状结构是否进入胆囊,确认进入胆囊后方可结扎,但在确认前尽量不要离断,若需离断不可用电凝或电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胆总管的进一步损伤,同时也为发现及处理胆道损伤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外,LC术中操作时若发生出血情况,不可盲目止血,应冲洗干净后吸净血水,并以钳夹止血,以此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胆管损伤的发生对医生和患者而言都是一较大的难关,因其一旦发生便会出现胆汁性腹膜炎或梗阻性黄疸,患者需经历再次手术的修复,因此,需积极地重视胆道损伤的发生[1-4]。本次研究显示,Calot解剖变异、胆道解剖变异、胆囊结石嵌顿及出血等情况均能增加胆道损伤的发生率,主张从强化手术医师的整体素质培养、深入学习胆道二维结构知识、重视术前检查等几方面进行干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胆道损伤的发生率,尽可能地保证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金奇兵.腹腔镜胆囊切除术712例临床观察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7):140-141.
[2]吕富欣,邰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外科治疗与预防的新进展[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45(3):29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