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范例(12篇)

时间: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范文篇1

而心理弹性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心理学热点,是人们在应对压力和巨大的灾难时的积极能力,以及抵制未来消极事件的特质,同时它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二者的契合点在于关注人类的积极的、主动的力量,而且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了一种宏大的研究取向一积极的心理弹性发展观。

本文试图述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弹性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我国儿童心理弹性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线索与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有助于发挥个体、群体和组织最佳状态或功能的环境和过程的一门科学。这种定义上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WilliamJames发表的有关“健康心理学”的着作(1902);Allport对积极的人类特质的关注(1958);Maslow以健康人取代病人成为研究对象的主张(1968);以及Cowan关于儿童和青少年弹性的研究(2000)。但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领域和心理学思潮的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与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对人类的力量与美德等积极方面进行研究。然而,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对积极生活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淹没在了以心理紊乱和创伤为研究中心的主流心理学背景中。

尽管由“积极心理学”的称谓容易推论出它对应的是消极心理学,但这并不是事实。绝大多数心理学的学术是中立的,不偏向幸福或痛苦中的任何一方。一般认为’积极心理学是从认识临床心理学只研究心理疾病而导致失衡这一弊端发展起来的。认知、发展、社会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者可能不认为这是很失衡的。但是即便是在这些领域,我们也认为有很多研究主题都有两面’而不像很多研究只关注消极方面的研究而将积极方面置之不理。

以我们最为熟悉的两个领域为例,这种失衡确实是存在的。一个是亲密人际关系领域,很多研究都只考察夫妻双方如何应对配偶的困难(如社会支持)或者不良关系行为(如批评和不忠),而忽视了研究如何应对配偶的成功(如体验积极事件)或良好的关系行为(如赞扬和爱的表达,Reis&Gable,2003)。有很多考察夫妻和家庭成员如何解决冲突的研究,但是关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的研究很少。另一个领域是关于道德,公布了几千个关于消极道德情绪、面对他人不良行为时的情绪(生气、鄙夷和厌恶)、自己有不良行为时的情绪(羞愧、尴尬和内疚)的研究。然而,只有少数积极道德情绪(别人做好事时我们的情绪体验,包括感恩、钦佩和道德提升。Haidt,2003)的实证研究。

尽管存在上述的很多不平衡,积极心理学的目标不是否认生活中的痛苦、不满意或消极方面,也不是盲目乐观地努力将生活的苦难过滤掉。那些研究积极心理学主题的人完全承认人类痛苦、自私、家庭体系紊乱和无效组织的存在。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研究生活的另一方面——人们感受快乐、表现利他和建构健康家庭和组织的方法————因此强调人类经历的生命全程。另外,积极心理学主张调查的这些积极主题有它们自身值得人们去研究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作为对抗生活中问题、压力和紊乱的缓冲器(尽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很多积极过程使我们免于消极结果。)

(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

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禁锢了心理学的发展,使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成为“消极(病理或变态)心理学”的代名词。在这种心理学发展模式下,大多数研究者受到的都是消极心理学的训练和熏陶,致力于消极心理学取向的研究,忽视与漠视个人的积极品质、自我实现以及社会的发展,导致心理学的畸形发展。

KennonM.Sheldon和LauraKing在其《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一文中指出“非常遗憾,心理学家对如何促进人类的繁荣与发展知之甚少。一方面是对此关注不够;另一方面,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戴着有色眼镜妨碍了对这个问题的价值的认识。实际上,关注人性积极层面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人性。

正是出于对消极心理学模式种种弊端的不满和反抗作为回应,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有关的论着、个案研究以及实验研究都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研究主题涉及: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快乐、幸福、满意、士气、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绪平衡、兴高采烈、幸福觉察、主观福利、主观不幸福、可感性生活质量等等。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积极心理学不断增长的意识,这个领域开始出现萌芽。特别是1960年的人本主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念基础。

进人新世纪来,以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运动从一开始就迅猛发展。他们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Seligman&Csikszentmihalyi,2000)。

关于积极心理学主题的研究并不新,但是方向正确、组织完善的积极心理学运动正是顺应现在的需要。近些年,很多研究者致力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并享受由此带来的探索新领域和前沿的乐趣。

Sheldon和LauraKing在2001年对积极心理学所下的定义中道出了它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研究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逆境条件先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个人生活。

1998年在爱库玛尔会议上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的三大主要研究内容;

一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集中在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积极情绪体验,以及积极情绪与个体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上。其中主观幸福感是研究中心。

二是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的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

三是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把积极的组织系统分为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如建立使公民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国家法律法规;和积极的小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还研究造就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及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和发挥的环境因素上。

二、心理弹性的兴起与发展

心理弹性是在弹性力学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心理学命题。弹性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术语,出现于Em?myWerner1970年代对一群来自夏威夷Kauai地区、出身贫困的儿童的纵向研究[2]。该研究结果发现,出身贫困的儿童更可能会经受不利于健康成长和其他不良发展结果的过程,其结果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儿童最后成了有严重问题的成年人,不过剩余的三分之一的儿童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些成长在相似环境中的儿童有着极为不同的发展结果。以前,许多研究者都认为,不利处境必定会影响儿童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发展结果,这种发展过程会遵循“高危险一消极结果”的直线发展模式。

随着相关研究的进展,儿童的“高危险一积极结果”的发展模式使研究者逐渐注意到,处境不利的儿童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心理弹性的研究也正是基于对这种儿童发展的思考而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1983年NormanGarmezy和MichaelRutter《儿童期的压力、应对及发展》(《Stress,CopingandDevelopmentinChildhood))一书的出版是心理弹性研究的里程碑。1980年代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母亲为精神分裂患者的儿童研究,心理弹性成为主要的理论研究主题。研究表明’与健康家庭的孩子相比,精神分裂症母亲的孩子得到较少的关怀,其发展也受到影响。但是,其中有一些孩子仍然发展良好,学术成就很高。这样的研究结果使研究者努力去领悟这种对逆境的应对。(Masten,1989)。

关于心理弹性的定义,心理学研究者们莫衷一是,但基本上都是对其概念的定义。桑标等学者将国外研究者关于relisence的定义归为三类:

(1)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如MastenA.S.(2001)认为“心理弹性是即使在严重威胁下,仍能产生适应较好或发展顺利等结果的一类现象”。

(2)能力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如WernerE.E.(1995)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心理弹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

(3)过程性定义: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如APAHelpCenter(2002)提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它意味着从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心理弹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心理弹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

其中,过程性定义实际上涵盖了能力性定义和结果性定义的关键词,因为它也强调个体的良好适应能力和变化过程的结果,同时描述了危险性特征和保护性特征之间的动态性,因而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此后众多的研究资料多次引用这一定义,作为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对弹性(resilience)概念的描述。在研究过程中基本认可以下两个操作定义:个体遭遇逆境和个体成功应对。心理弹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体健康发展理应包含的部分,也是现代心理学理应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弹性研究

前期的心理弹性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生活在有风险的群体或物理环境中的青少年,但是过去的二十多年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成长需求就意味着所有的年轻人都会面临压力。因此,心理弹性的研究得到显着的拓展,除了理论研究,实践应用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现代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换,积极心理学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多心理弹性的研究者认为不应该只关注心理的消极的问题方面’而应该寻求更积极的要素。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进行心理弹性的研究,就是研究人类在面临重大威胁或逆境时,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对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过程产生的影响。

面对已经发生的或可能将发生的灾难、挫折,有的人消极被动、一蹶不振,而有的人能够积极应对、重拾信心。在积极心理学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心理弹性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积极人格特质、能力和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其研究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同时又促进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人。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弹性的理论研究

心理弹性区别于心理学中描述的防御机制和应激反应。防御机制是有机体基于本能基础上的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回避性或自卫性反射;应激反应则是个体之于环境刺激的一种应答唤醒。两者均带有被动色彩,并且存在强度上的适宜性。而心理弹性既存在个体先天生物特质的差异,也受到后天环境、教育和训练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能对上述两种机制主动进行调控。

KarenReivich博士与MartinSeligman教授合着了《乐观的儿童》和《心理弹性要素》两本着作。2005年,她以自信和幸福感为主题开展了一次讲座,讲述了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人,她和合作者发现“有弹性的人拥有保持恢复活力的能力”。他们已经辨别了很多有弹性的人所拥有的能力。Reivich认为其中乐观主义是最为重要的,是人们保持信念和希望的动力。她还特别论述了心理弹性的七种可习得的技能。

(1)情绪觉知或管理:识别当下的情绪以及控制情绪的最重要的能力。

(2)冲动控制:高度恢复力的人能忍受模棱两可而不会急于做决定。他们在采取行动前会放松、会对前因后果深思熟虑。

(3)乐观主义:指乐观的解释风格。重要的是它是切合实际的乐观,而不是天上掉焰饼的盲目乐观。因此用乐观来帮助恢复,需要结合实际。

(4)因果分析:全面考虑所面临的问题的能力。在恢复力因素中得分高的人能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考虑多个因素。

(5)移情:在情绪觉知和自我情绪理解中得分高的人往往在移情上也得高分。移情就是领会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移情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有利于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获得社会支持。

(6)自我效能:自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了解,以及凭借优势应对问题的能力。Reivich强调自我效能区别于自尊。也就是说不仅是关于自己的良好感觉,还包括基于应对观念的基本控制力。

(7)勇于尝试:做好承担一定风险的准备。在恢复力测量中得分高的人更愿意尝试事物并将失败看成生活的一部分。

Reivich强调这七个方面并不是全部,而且具有恢复力的特征也不是在每个方面都要得高分。她认为要增加心理弹性只要找到自己在这些能力中最擅长的那一个,然后尽可能的发挥其功效。移情的重要性不是固定的,而是与人们对弹性的个体的看法有关。Reivich认为虽然个体有对某些行为和态度的自然倾向,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必要的训练或改变项目来增强以上的技能。这七种可学习的技能,主要对应了积极心理学前两大研究内容: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人格特质。如乐观的人格特质。但是其中并没有明显提到积极的组织系统方面的心理弹性的要素或影响因素。这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影响心理弹性形成和发展的个体外部的保护性因素上。

心理弹性的形成涉及到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易受到伤害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或者环境方面的因素。早期心理弹性的研究关注的对象是处于危险情景中的个体以及个体所面临的危险性因素,因此对危险性因素的分析、改善或削减这些因素对儿童的不利影响成为研究的重点。但是,危险因素并不一定导致不良的结果。站在积极心理学的立场上,个体内部和外部的保护性因素在心理弹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中介作用。保护性因素就是指能减轻不利处境中的个体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个体心理弹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它与危险性因素相对立。

Masten和Coatsworth(1998)总结了过去25年研究的成果,他们注意到不同的心理弹性研究中,都提到了类似的保护性因素。这些保护性因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情形中(如战争、和有严重精神疾病的父母一起生活、家庭暴力、贫困、自然灾害等)起作用,具体内容如下表1所示。国内曾守锤等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儿童的保护性因素,并把这些保护性因素定义为弹性变量,也得到了类似结论。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弹性的应用研究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和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实践者和应用研究者的兴趣,使他们从注重寻找、分析危险因素并致力于削减它的不利影响的视角转移到重视人的积极力量、寻找保护性因素的视角上来,开展相关的应用研究。

1.基于心理弹性研究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和心理弹性观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要发掘来访者自身的积极力量,并引导来访者利用自己的有利资源,成功的应对心理问题’获得向上的发展力量。比如在一项促进学生心理弹性发展的学校心理咨询项目IRRP[6](TheInternationalResilienceResearchProject)中,研究者提出可以通过教学生“Ihave、am和Ican”的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弹性发展。

通过这三项策略,可以(1)为学生提供外部的重要支持(Ihave);(2)发展学生的内部力量(Iam);(3)学会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应对技巧(Ican),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弹性发展。在进行家庭治疗时’强调要以优势视角方法(strengthsbasedapproaches)为家庭提供服务。即发现家庭的优势资源、能力,并指导家庭成员用积极的建设性的而不是消极的方式来解释不愉快、痛苦的经历。

2.基于心理弹性研究的干预和教育实践

与传统的旨在改善危险性因素不同,许多干预工作对个体自身和个体所在环境中那些发展性、保护性的资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澳大利亚曾经开展了一个名为“确保学生心理弹性的全面训练"(TheComprehensiveTrainingtoAssureRe?siliencyinStudents)项目。该项目建议,为支持学生的心理弹性发展,学校应该采取5个策略:(1)通过学校教职员工的努力,为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与抚育者形成重要的人际关系;(2)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学业技能,因此应该为学生提供掌握和成功的机会;(3)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有意义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活动,并在其中肩负有责任的角色;(4)学校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使他们认同、合作和协调的支持性服务;(5)学校不应伤害学生,也就是说,学校必须确保学校各部门、教师的期望、政策和程序不增加学生已经面临的风险。

生活技能训练(LifeSkillsTraining)是一项以学校班级为单位,其目的在于帮助提高青少年的一般生活技能和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训练。干预通过示范、角色扮演、行为家庭作业等活动,以发展与提高个体的自尊、人际交往等有关的认知行为技能以及减少焦虑。

青少年资源工程(TheResourcefulAdolescentPro-gram)是另一种用于提高青少年技能和增加社会资源的项目。也有一些干预工作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家庭方面。如多维度家庭干预计划(MultidimensionalFamilyPreven?tionproject),便是工作人员进人某一家庭中与整个家庭一起确定并发展存在的可利用的资源。也有研究者把这些相关的项目分为以成人为中心(adult-centered)、以儿童为中心(child-centered)和两代人共同参与(two-gener-ationprograms)三类。在理论上,两代人共同参与在发展不利环境中儿童心理弹性方面应更为有效。

此外,Mills(1995)还提出了“实现健康社区赋权”realizationhealthcommunityempowerment)白勺模型,提出要教育并帮助社区中的人们要认识到自己先天就具备的心理弹性,并教授人们实现个人愿望和促进社区活力的知识。

四、心理弹性研究中的问题

随着心理弹性研究的长足进展,在心理弹性的结构要素和应用前景上达成了明显的共识,但心理弹性研究的对象仍然复杂,研究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

一是研究方法上的困难。首先,对正常功能水平的确定方面是有困难的;其次,当在提升心理弹性的因素和心理弹性的结果之间进行区分时存在概念上的问题。比如,高自尊可以看作是提升心理弹性的因素,但它同时也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弹性发展的结果,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分清;再者,在心理弹性研究中进行多方面测量时,要想在多于一个发展领域和能力方面的基础上测定出一个心理弹性的整体性指标是难以实现的。比如,我们把智力、内控点和行为问题作为评价心理弹性的标准,那么个体在这三个维度上分别处于何种位置算是有弹性的,则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范文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Seligeman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090-02

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最早的倡导者为美国心理学家Seligrnan。

1积极心理产生的背景

二战后,由于战争造成的伤害,美国的心理学把重心放在了评估、治疗精神疾病等方面,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并没有带来人们意料之中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相反,人们感到了更多的生活压力和焦虑以及精神上的空虚。大多数心理学家的都在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心理学的两个基本任务之一――使所有的人生活的更好――似乎被遗忘了。积极心理学之父Seligeman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一职后,利用他的影响大力宣传他的积极心理学主张。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Seligman竭力主张将将积极心理学提升到重要的位置上。《美国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杂志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发表了积极心理学专辑。由此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项影响全世界的运动迅速展开。

2研究范围

Seligeman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通过理解和建立积极的情感、满足及意义,而变得更幸福”。他认为幸福就要:愉快的生活、充实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研究就是围绕着幸福的三个方面为目的进行的。积极心理学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积极力量具体包含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积极的组织制度。

2.1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包括了很多方面,主要有主观幸福感、满意和满足、充实与快乐、希望与乐观等等。

主观幸福感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占有首要的位置。美国心理学家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后的一种积极体验。它由三个方面组成:生活满意、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低水平的负性情感。积极心理学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生活的最高目标。

积极心理学认为对待过去如果能做到满意或者满足,即是积极的情绪体验。由于每个人对生活的满意点不同,对待同样的事情产生的态度也不同。满意点越低越容易满足。过去的生活经历对每个人来说都会有坎坷、挫折,也会有开心快乐。面对人生的诸多不幸,我们应该坦然接纳,因为我们无法拒绝。积极心理学把投入的生活(engagedlife)看做是幸福的因素之一,这也是对待现在的一种积极体验。所谓的投入的生活是一种追求愉悦的心理状态。快乐是积极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积极体验的一种。在积极心理学创立之初,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影响快乐的外在因素的小组。研究发现影响快乐基准线的外在因素包括遗传、生活条件和自身所从事的自发性活动。同时积极心理学家们并不否认甚至非常重视内在的修为对快乐的作用。“转向内在,最重要的是不再强求外在世界符合自己所愿”就会得到快乐。希望与乐观是对未来的积极情绪体验。Peterson研究后得出结论高乐观主义的人倾向于拥有更好的情绪和生理健康,更有耐性、更易于成功。刘易斯和克里沃。做过一个调查研究,发现具有高希望并能采取适当应对策略(如主动与人交流,参加娱乐活动等)的孩子明显比其他孩子更少焦虑情绪,并且生活更积极。

2.2积极的人格特征

人格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人格的研究一直受到科学家们的重视。积极的人格特征也引起了很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积极心理学家认为要过幸福的生活需要发挥自身的才能、兴趣和优点。因为对兴趣和才能的研究随处可见,他们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优点和美德上。2004年,塞利格曼和彼得森出版了《优点的分类》一书,旨在制订一本可以检测出人格优点及美德的诊断手册。塞利格曼把人格优点定义为:能表现、执行并培养出某种美德的方式。研究者找到了几乎所有文化里都认同的人类的六大类美德:智慧、勇敢、仁慈、公正、节制与超越。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人不必始终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却可以全身心投入,发挥自己的优点,就能培养出各种卓越的能力,原本的苦差事也就不再叫人那么痛苦。

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一些理论没有被实证研究,还不能被广泛接受和认可。此外,人格理论过分强调外在品质的培养,把人格的发展等同于品德培养,这也受到了许多质疑。

2.3积极的制度(positiveinstitution)

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起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制度。社会制度非常重要,它既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积极体验的直接来源。积极心理学在社会制度方面主要研究了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和学校等。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显示了一个国家人民幸福指数跟经济状况并不成正比。国家的发展不仅仅应该只重视GDP的增长,同时也要把幸福指数作为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在制度的研究上,积极心理学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学校和家庭方面。Seligeman的研究团队曾专门花了近15年的时间在学校追踪研究幸福教育的结果。研究证明在学校开展幸福教育可以成功减少学生的抑郁,提升快乐。积极心理学对家庭的研究主要从增加家庭幸福感方面来进行。它认为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对幸福感体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积极心理学家们在这方面做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更多的理论需要提出和实证。

3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意义

3.1现状

积极心理学从二十世纪末诞生至今已有十余年。世界各国的学者纷纷加入介绍和研究的行列,积极心理学因而也得到了极其迅速的发展与推广。有关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专著也被纷纷推出,这些书总结了他们的发现和所使用的科学方法。宾夕法尼亚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学会,每年召开一次心理学大会,邀请世界各国的研究者们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心理学家们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受到学生的喜欢和热捧。美国心理学家们正在中小学展开实验,教授幸福课,收到了很好的反馈。

在我国国内,也有很多教授学者关注着积极心理学的进展,并不懈的做着相关的翻译和研究。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他们了解积极心理学,并在生活和工作用其理论和成果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但是,在国内,由于对其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做的更多的是介绍和研究其理论意义,很少见其被应用于实践,尤其应用于教育界,更不用说大规模的推广了。

3.2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和受到重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人们日益重视精神健康的时代,积极心理学的促进幸福的主张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它的意义主要表现的以下几方面:

(1)积极心理学是对已有心理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在积极心理学发展之前,多数心理学家把视角放已经产生的问题上,而很少关注如何预防问题的产生,同时,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人性的弱点,从消极的角度解释它们。积极心理学着眼于人性里的优点和积极的东西,利用优点克服困难,这也应了中国成语:扬长避短。克服缺点的过程痛苦而漫长,很多人不得不宣告失败,而发挥优点的过程却是快乐和幸福的。当然积极心理学并不否定病理性心理学的作用,它只是帮助心理学界重新找回被遗忘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德。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发展新研究方向

引言

随着通过生化技术来治疗心理疾病和情感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和心理对抗运动的研究兴趣也逐渐增大。而最早意识到积极心理学作用的是:马丁・赛里格曼博士,它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鼻祖,并且用了40多年的时间致力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却忽视了精神追求,因此负面心理纷至沓来。与此同时,传统的心理学中的诸多理论把人过于机械化,忽略了人内在的潜能和主动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以及研究层面

1.积极心理学简介

在过去10年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其研究以及应用合理的囊括了人类经历的精神层面曾经被视为消极的、不成熟的、甚至是病态的心理现象已经不再为人鄙视,而更多的心理学专家对其表现出了积极地态度。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地品质,它与消极心理学对立而生,相对于消极心理学的负面、低落,积极心理学能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能,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生活更加的幸福安定。积极心理学本身利用了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及发现的问题

单就目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三个层面上来研究其对人产生的影响。

首先由内而外,在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其包括:幸福感和满足感、希望和乐观主义,以及快乐和幸福。而研究表明,人类的各种积极情绪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往往在体验一种积极情绪的同时,也会间接的感受到其他的积极情绪。

单就个人而言,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天赋、智慧等等,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在群体的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公民美德和使公民更具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以及民间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责任的媒体等等。

在对积极心理学产生的条件做相应研究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了诸多矛盾的问题。例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积极的心理学强调获得积极情绪,必须存在快乐、满足、幸福等必要因素,但是中国古人却留下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名言,而一些常识也进一步证明,有些成功,也要面对负面情绪的积累,而长期处于优渥环境下的人,反而丧志,所以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间如何转化?如何塑造更健全的人格?这些也给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这也有待专家们的进一步的探究。

二、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1.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完善心理学理论体系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并不是全新的流派,它是将以前各种专业研究中忽略的积极心理元素整合在一起,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创新,促进心理学分支中人性积极层面的发掘。如今,积极心理学被越来越多的群体所重视,逐渐成为当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所以积极心理学发展的研究,有利于构建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同时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从而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及水平,使之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匹配,由此带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2.积极心理学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的对象是个人,而且其关注的是人的优点和价值,关注正常人人性中的积极的成分,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人心理状况,更有利于展开积极的干预和诱导,以促进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从而更好的建立健全人格。

3.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对于传统研究技术的沿用,促进其更新变革。

从某种角度来说,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消极心理学研究过程中碎片化的整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继续沿用了消极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例如:问卷、访谈、实验等,但是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变革,研究方法更加的标准、醇熟,从而使研究方法更高的服务于心理学研究体系。

三、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遵循当前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访谈,实验等各种方法,同时中间还融合了人本主义思想。积极心理学倡导探讨人的美德、爱、宽恕、感激等各种积极的方面,引导人们不断的发现自身长处,使普通的个体对社会及生活充满积极情绪,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从某种意义上来来说,积极心理学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空档。

但是换言之,积极心理学也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新鲜事物,在以前的心理学研究中,就已经存在了积极心理学的元素,只是它们当初相对的分散,没有被整合成一个整体,虽然西方学者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振奋人心的结论,但是上述研究中发现的矛盾及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参考文献

[1]曹爱红,陈晓芳,宋惠佳.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方向及价值核心.[J].心里科学进展,2008,5(9):30-37

[2]严文斌,宋佳鑫.社会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支持和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5,11(8):56-69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范文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G272.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3.083

AbstractFirstly,thebackgroundandtheconceptofpositivepsychologygeneratedideas,researchcontent,andthepurposeofpositivepsychologyandotherrelatedtheoriesReview;thenusecomparativelawpointoutthepositivepsychologycomparedtoothercommonhumanresourcedevelopmentmethodshumanResourceDevelopmentintheguideisunique;thenintroducedthecurrentsituationofpositivepsychologyinhumanresourc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researchandpointsouttheshortcomingsoftheexistingresearchbyenumerationmethod;Finally,inapplyingthetheoryofpositivepsychologyonthebasisofapositivePsychologyappliedtohumanresourcesdevelopmentstrategy:first,thesubjectiveleveltotrainemployeestoactivelyoptimismexperience;second,theindividuallevelemployeestoshapepositivepersonalitytraits;thirdly,thegroupleveltocreateapositiveworkingenvironmentatmosphere.

Keywordspositivepsychology;humanresourcesdevelopment;apply

1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自1879年科学心理学产生以来,随着心理学的成熟和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但研究对象仅限于患心理疾病人群。然而二战后,人们生活安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人们迫切希望有门科学告知如何过得更幸福快乐。就像Seligman说的一样,在和平时期,科学研究的目标是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但是在战争时期,人们受饥饿困扰时,抵御和治疗创伤是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主要任务。所以,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将目光转向人的积极层面,特别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学者提倡的人本主义思潮更是引起了心理学家对于人的积极面研究的注意。1997年,Seligman率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由此,积极心理学开始正式登上心理学殿堂。

2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人类积极方面的思潮,主要对人类的力量和美德进行研究。与传统心理学进行比较,传统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仅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是不够的,应对人类的力量和美德进行研究;不仅要治疗损伤修补缺陷,也要开发人类的潜能与力量;不仅要关注疾病和健康,它要关注学习、工作、生活、教育、爱、成长等方面。她倡导人们进行事前预防,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培养人的积极品质,预防或减少个体患心理疾病的几率。

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主要对三个层面进行了研究:主观层面、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它们分别关注积极情绪体验、人格品质和工作环境三个方面。这三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积极的环境和人格特质有利于积极的情绪体验的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又有利于培养出积极的人格特质、发现环境中的积极方面。

3人力资源开发概述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企业或组织团体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以及规划,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能力,最大程度为企业创造价值。常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工作轮换法、角色扮演法、视听技术法等。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开发组织内人力资源的方式,但主要是对个体经验技能方面的提升,忽视了个体的心理素质对于工作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在人力资源中主要应用于挖掘和开发组织团体中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优秀品质,使人们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它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具有以下优势:(1)精准性。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开发无疑更有针对性。(2)深入性。积极心理学在对人的深入把控基础上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措施往往更符合受训者的“口味”,更能入脑入心。此外,积极心理学遵循“事实―理论―对策”的方法学路线,而飞建立在管理学、经济学等的人性假设和理性假设上。(2)主体性。积极心理学方法引导个体作为主体去感悟和体验积极情绪和美德,通过心理的改变引起行为的改变。

4积极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应用研究的现状及不足

当前有许多学者就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研究。罗艳红(2008)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探讨了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原理。李娟(2010)、张建平(2009)肯定了自我效能感、心理资本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作用。陈玉玲(2012)探讨了人格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途径。谢华(2008)提出了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模式,认为员工的心理素质及人生态度、企业的工作氛围对企业和员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观点。叶小楠(2011)提出三点主张:开展心理培训、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缓解工作压力。

现有研究充分肯定了积极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存在的巨大价值,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但是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这些研究存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缺陷。其次,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现有的研究中,很少有研究者将主观层面、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针对研究角度单一、系统性不足的问题。本文将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环境结合起来,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

5积极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应用上的策略

5.1主观层面:培养员工乐观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Fredrick(1998)的拓延―构建(broaden―and―build)理论认为高兴、满足等积极情绪能提高人们的知行能力,充分调动个体的资源、加强个体在体力、智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因而,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要着力培养员工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

5.2个体层面:塑造员工积极的人格品质

研究表明:当个体遇到困难时,如乐观等积极的人格品质会使个体采取更积极的应对策略,更好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所以,企业和个体着重塑造员工乐观、自我决定、幽默等积极人格。

5.3群体层面: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氛围

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并受其影响。有学者对天才的产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天才的家庭通常比较富裕,并且家庭中有智力较好或者具有艺术气息的人。由此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而对于企业的人来说,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就显得格外重要。自然环境要优化工作环境,如合理布局,增加绿化等。本文主要从人文环境进行研究,认为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氛围。

(1)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直接影响员工的态度及效率,企业可以组织团队活动和开展团体辅导,让员工彼此去了解和熟悉对方,进而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2)塑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于无形之中指导着员工的行为。如华为的狼性文化及其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作为企业管理者,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企业文化意识,并通过塑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使得全体员工处于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状态中。

从总体说来,积极的人格特质、体验积极的情绪、创建积极的环境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但要促进三者的提高不仅仅需要企业的努力,还需要个体的配合。具体措施主要有:

(1)认真执行EAP员工援助计划,关注员工及其家属的生活问题。使员工在工作期间能无后顾之忧地尽情投入到工作中。这样不仅仅能保证员工更高效地参与工作,还能使员工充分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还能为企业留住更多的人才。

(2)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奖励和惩罚都是积极心理学的方式,奖励是对好的行为的强化,惩罚是对不好行为的遏制。

(3)组织相应的素质拓展活动。活动有利于个体之间的交流,也是企业文化宣扬的一种方式。通过活动能锻炼人的心理素质,促进员工交流理解,深切体会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4)员工互相分享自己快乐的事,互写感谢信、宽恕信等。不仅有利于塑造积极的人格特征、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发现事物的美好一面,还有利于塑造一个互相关爱的积极的工作环境,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5)在工作中,要形成“先富带后富”的方式。减少新来员工的茫然感,使其感受周围的温暖,尽早地适应工作,增强自我效能感及认同感。

6结论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科学。它的兴起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它丰富了心理学的适用范围和实践价值。根据积极心理学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特点,本文提出积极心理学应用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的策略:主观层面要培养员工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个体层面要塑造并增强员工的积极人格品质;群体层面要给予员工积极的工作氛围,以推进积极心理学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倩,郑勇等.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10.

[2]周簦石国兴等.积极心理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12-15.

[3]况志华,叶浩生.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J].心理学报,2005(5):703-708.

[4]刘永芳.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一条独特途径[J].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Science,2005.28(3):735-737.

[5]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学:实现心理学价值回归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11-30.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范文篇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潜能积极情绪积极品质

一、引言

我们怎样才能幸福、快乐?为什么今天的我们不快乐?怎样才能使我们保持最佳的状态来迎接每一天,迎接每一个挑战?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相信在我的一段介绍后,你一定能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积极心理学就是指对人类行为中积极地、具有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令人情感满足的因素所进行的研究。斯里格曼等人编辑并攥写导言的一组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在2000年美国心理学会所属的《心理学家》杂志上的发表,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的心理学思潮,运用了心理学中较为经典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通过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来使人类更加了解自我和他人,并以此来使人类更加幸福和健康。

二、积极心理学产生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首先,在积极心理学不断发展的这些年里,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学术会议定期举行,出席者非常踊跃。例如,在美国,2004年华盛顿所举办的第三次积极心理学国际高峰年会,就有390多名来自23个国家的心理学家的参加。在中国,2006年5月香港举办了亚洲积极心理学学术讨论会。在欧洲,意大利举办了欧洲积极心理学第二次会议。

其次,积极心理学也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在美国和欧洲有十多所大学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上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包括教育工作者、医疗工作者、人事经理、咨询心理学家等参加的由斯里格曼和本・迪安开设的“真正的快乐训练”的48小时电话课程。2005年9月,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始授予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学位,这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第一个硕士学位。

另外,新闻媒体也相当关注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在2005年1月17日,著名的美国《时代》周刊就用大量篇幅来介绍积极心理学的科研进展和它对人们时常生活所起到的实践作用。

很显然,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关注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让人们相信积极它的未来是美好的。

(二)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现实背景。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开端。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心理学肩负着两个任务。第一,治疗人们的精神方面的疾病。第二,使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更加快乐、幸福,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使自己更加具有创造力。

自1879年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到现在,人类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面对残酷的战争人类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人类需要一种方法来治愈这种伤痛,因此在那时心理学就责无旁贷的肩负起这个重任了,因此心理学家们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从病理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以传统的外科医生医治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的心理疾病。这种心理学也就是现在的主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把这种以矫治社会或人存在的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学称为“病理式”心理学,也称消极心理学)。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需要消极心理学来为我们治愈心灵上的创伤。但如今世界和平社会稳定快速发展,致力于使人类幸福快乐的生活、使人类更加具有创造力的第二个任务便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也就促进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三)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Terman在20世纪30代关于婚姻幸福感和天才的研究和荣格有关生活意义的研究可以说是最早涉及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二战时期这种研究被迫中断,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后期后现代建构主义的提出,其观念对现代心理学的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学家对积极的心理品质的重视。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者及其支持者都非常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之间的深远的关系。另一方面,虽然在积极心理学刚诞生之时斯里格曼否认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的关系。但在2002年以后,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不断地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学者也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态度,也开始承认它们两者之间具有相互的联系。

在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看来,在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和自身能力的开发方面积极心理学和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是一样的。受到维果斯基、皮亚杰等学者的影响,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建构”是指主体从自身出发主动积极地使客观事物与自己头脑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联系的过程。而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中,相比于治疗精神疾病的学者,心理学家更应该被看作是积极建构人类潜能的促进者。并且,积极心理学还从建构主义心理学那里吸取了很多新理念。

三、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快乐的内涵。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具有快乐的能力;快乐不仅是结果,而且是原因;快乐的人在各个领域都将得到相当的好处。因此,积极心理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真正的快乐。

斯理格曼指出,快乐包括积极情绪、专注和意义。或者说,快乐的生活包括愉悦的生活、专注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它们是组成快乐的三个要素,也是通向快乐的三条道路;对这三种生活的研究,构成积极心理学的主旨。

这三条路分别是:

1.增加关于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绪。并且,斯里格曼还指出过去、现在、将来的积极情绪是不用的三种。

2.专注的生活。接近于亚里士多德所称的幸福或好的生活。其关键的特征正是使人们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并感到安适、自在。

3.把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才能与知识、美德、家庭、团体、政治、正义或更高的精神力量等联系起来,并运用其为之服务。

如果一个人能够遵循这三条道路追求快乐,那么,他将得到的便是“快乐、完美的生活”。

(二)积极的体验和品质与消极的体验和品质之间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定就是,积极的体验和品质并非必然地,随着某种消极体验和品质的消失而产生。曾经有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一旦消极的体验和品质消失了,则取而代之的则是积极地体验和品质。但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当我们消除消极的体验和品质时,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不必然随之产生。实际上,在消极情绪消失后,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处于中性的情绪状态。这是因为,仅仅消除―个人的消极情绪并不能自动地创造人格力量、美德和成功等积极情绪。

(三)快乐能够持久的增强。

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让人们长久的获得快乐。大量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实验证明,快乐是能够持久地增加的。积极心理学通过对快乐的构成要素的研究也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生活在自身一定的的快乐范围的内。

(四)人性的优劣。

积极心理学家如斯理格曼、谢尔登和劳拉・金对人性持较为乐观的看法。当然,与斯理格曼一样,谢尔登和劳拉・金也认为人性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并非仅有积极的方面。他们认为,如果心理学家能够既看到人的最好的方面又看到最坏的方面,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获得对人的性质和命运的重要的新的理解。

四、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一)积极的人格特质。

1999年Hillson和Marie对人格特质做出了划分,提出了积极的人格特质和消极的人格特质。并且,他们认为积极地人格特质有两个维度,即正性的利己特征(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当自己需要时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随着对人格特质的划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积极的人格特质产生了兴趣。最新的研究显示,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时,积极的人格能使我们采取更加有效地策略来处理,从而减轻这些情景对我们的影响。

(二)积极的社会环境。

五、对积极特质心理学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1.测量和评估方面。

相比于早期的心理测量与评估所围绕着的种种我们存在的心理疾病而展开的量表,积极心理学则考虑从相反的方向即人们的积极的品质、积极的力量和积极的潜力为核心而展开。例如作为积极心理学实证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心理健康的源泉”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用来测量个体、集体甚至一个国家全体民众心理健康程度(不作为程度)的量表,它总共有107个条目组成。积极心理学所提出的这个量表相比较与其他量表的优点在于:与传统的量表告诉我们我们所具有哪些消极品质不同,心理健康的源泉量表,它能告诉我们已在幸福的道路上走了有多远,我们已经具有了多少积极品质。

2.在心理或行为干预方面。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或行为干预方面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积极心理治疗上,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用自己所具有的积极力量、积极潜能和优秀品质来解读自己身上所具有的问题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使自己重新成为健康快乐的人。也正因为这点所以积极心理学更能体现出它的人性的意义来。

3.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面。

迭纳作为主观幸福感研究代表人物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认知和情感的评价。通过他的研究他了解到,主观幸福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主观性,即评价所参照的标准是自己;二是稳定性,评价的稳定性很高,很少会受情景情绪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三是不可分割性,即主观幸福感不是关于某一方面的评价而是把各个方面的情况都综合起来考虑的评价,它由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的情感反映评估和认知判断。随着研究的深入,迭纳修正了他的一些观点,似的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更加完善。他认为,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也就是人们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的解释决定了人们的幸福感。

(二)存在的问题。

1.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

相当一部分的观点诸如原始预防、主观幸福感等的研究成果就没有很好地被融入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之中。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显得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单薄,又显得内容不够丰富。

2.缺少良好的理论框架。

由于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时间不长因此出现了研究还不成熟,缺少完整的理论框架,理论不成体系等缺点。与传统的主流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大量的实践研究,说服力与其他主流心理学相比差了点。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

从研究对象的取样方法上来看取样还不够全面,主要是美国社会的成年人,只用横向研究,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的材料,以致科文(Cowen)等人称积极心理学是“纽约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地图”。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

斯里格曼等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一味地宣扬积极心理学的作用,而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指责,忽视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5.积极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困难。

因为东西方在社会、历史、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例如,中国提倡的是集体主义,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感都应该和整个集体、社会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西方,因为人们长久以来的个人主义观念的根深蒂固,所以在他们眼中的快乐、幸福势必和中国的不同。因此这些方面的不同将会是积极心里学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三)积极心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如爱、宽恕、潜能、智慧、控制和乐观等,这可以给其他诸如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以启发,可以通过培养和调动人性中的潜能而使教育、培训等效果更加有效。

六、总结

由于积极心理学产生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所以它出现的不足与缺点也是很正常的,但是随着心理学家们的不断关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它的这些不足将会得到改正。作为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补充,它将传统心理学长期忽视的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使得心理学由原来具有片面性而变得全面、完整。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使心理学的许多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思潮,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精神疾病的片面的认识。我相信积极心理学的未来是美好的,希望通过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来使人类更加了解自我和他人,并以此来使人类更加幸福和健康的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RuarkJ.RedefiningtheGoodLife:ANewFocusintheSocialSciences.APAonlineSee:Http://apa.orgied/goodlife.htm/

[2]FredrickB.L.TheRoleofPositiveEmotionsinPositivePsychology:ThebroadenandbuildtheoryofPositiveEmotions.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8-226.

[3]SeligmanME,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Psycho,2000,55,(1):5-14.

[4]SklarA,GilmoreD.AreYoupositive[J].Interactions,2004,6(3):28-33.

[5]SnyderCR,LopezSJ1HandbookofPositivePsychology1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1:745-750.

[6]ResnickS,WarmothA,SelinIA1T2hehumanisticpsychologyandpositivepsychologyconnection:Implicationsforpsychotherapy1JHumanistPsy2chol,2001,41,(1):73-1011.

[7]HuppertFA,BaylisN1Well2being:towardsanintegrationofpsychology,neurobiologyandsocialscience1Phi2losTransRSocLondBBiolSci,2004,359(1449):1447-14511.

[8]DienerE,SuhEM,LucasRE,etal1Subjectivewell2being:Threedec2adesofprogress1PsycholBull,1999,125(2):276-3021.

[9]宛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及其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学院),1002-6983(2008),05-0006-05.

[10]李金珍,王文忠,施建龙,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同8).

[11]严标宾,郑雪,邱林.自我决定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3):94-99.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范文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等教育;实践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48-02

近几年当代科技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各界对心理学也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对其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和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有了相应的改变。部分心理学界的专家对于心理的研究和应用也做了相应的分析和介绍,1997年积极心理的概念被提出,此后,同时其也是建立在实用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了解实用主义有助于对杜威哲学思想的分析和探讨。当代很多的教育思想都是借鉴杜威的教育哲学理念,其思想不仅仅很多心理学见逐渐向这一方面靠拢,有人将哲学与心理学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将心理学与数学等统计方面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些将心理学与人的行为态度科学联系在一起,还有将心理学与实验研究综合起来,心理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近期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于是便将心理学与当代的高等教育联系在一起,希望通过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技巧和方法,在各个方面科学有效地促进尽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特别在积极心理学方面,利用其思想精髓和心理方法科学地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所需的高等素质能力综合型人才做出相应的贡献,努力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将我国尽快发展成为工业农业各方面发展平衡迅速的国际强国,积极心理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和应用是当代十分重要的事情。本文就当代积极心理学及其在高等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做了相应的探究和介绍。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1.积极心理学对创造力的培养。1905年就开始研究创造力,发散思维是研究创作力的中心内容。当代很多心里教师在课堂上也会讲一些关于发散思维的事情,例如:在大学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说出鞋子所有的用途,利用这个简短的游戏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其摆脱定式思维的束缚,想出新奇的点子,也有些教师以这个小游戏为起点,之后让学生说出对心理学科目方面的研究方向的建议和意见,对于刚刚做完游戏思维正处于发散期,创造力已经被开发出来,提出的建议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有关研究证明,大学生时期的创造力比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更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比博士生的更好,随着接受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加深,对各个领域的心理研究方向的了解也变得更加深入,因此对每个研究都有一个自己的认识,了解的知识增多了,但对于新内容的想象就会受到已有知识的束缚,创造力会受到一定的局限。

2.积极心理学的情绪和体验。在心理学方面情绪的体验是多方面的,有兴奋感,高兴、兴奋等积极情绪,同时也有愤怒、悲伤等情绪。积极心理学近年来主要研究幸福感、兴奋性、高兴等情绪,就像前段时间央视举办的一个节目,在农村和一些小的城镇问一些老人和普通儿童家长等:你们幸福吗?然后再进行统计回答的结果,有多少人回答幸福,多少人回答不幸福以及其所占的比例,用大数据的形式表示出来。部分积极心理学关于情绪体验的研究发现,很多积极情绪像高兴、幸福等情绪的产生常常伴有另外一些积极情绪的发生,在一个情绪发生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个情绪产生,正是由于这种想象进而来拓展人们在生活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发展各个方面的人格特性。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还包括主管幸福感的研究,当代人们的幸福感是指在生活过程中对日常生活以及生活水平的满意程度,有一部分人的幸福感很强,生活中遇到一些小事从中获得满足就会产生极大的幸福感,觉得自己真的很幸福,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陆续展开,现在很多科学家对于其的研究更加感兴趣,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大和改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很多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是关于幸福感和金钱方面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接近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变得更易被人们所接受。

二、积极心理学及其在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1.以积极心理学为依据,改变传统教育观念。高中生在升入大学以前一直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多采用“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学生们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丝毫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在大学里面教师应该改善原本的教育方式,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理念为基础进而构建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课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要改善教学氛围,多增加一些课堂互动环节,教师是学生的指明灯和引路人,在课堂上要带动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还可以在每节课上留出一些活动时间,让他们自己准备一些演讲或ppt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利用这些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方法不仅能引导学生们找寻一些不同寻常的主题还能最大化地发散他们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不能只依靠老师上课讲的知识,在课余时间还要鼓励学生去发掘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去图书馆寻找一些文章和相关研究报道,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找到后可以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以积极心理学为依据,进而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受到灵感的启发,培养创新能力。

2.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发展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积极心理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社会各界以及国家发展所必备的一项能力,高等教育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精髓指导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想要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定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从冯特1879年建立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饿心理学实验室,此后每一个心理学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强大的具体实验做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依旧如此,应该以实践为基础,以积极心理学做指导,在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3.积极心理学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利用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把一些积极的、正面的思想观念传输给学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心理学通过指导高等教育不仅仅把当代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素质、有文化、有能力的人,更要将其培养成为一个符合当展的四好青年,培养其的积极道德人格。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在课堂上运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组织开展一些道德伦理教育。结合实际生活在大学生的判断能力方面给予加强,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面害人之心不能存在,但时时刻刻要有防人之心,相信社会是美好的,同时又有少数恶人存在。利用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培养大学生的义务感,每个人每个公民在社会上都有一定的社会角色,大学生应该认清自身的社会地位,行使自己的社会权利,同时履行自己的义务,防止自身的权利不少到侵犯,还要做自己所被规定的事情。

综上,积极心理学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方面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高等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是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的一部分,更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在高等教育中利用积极心理学指导的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进而提高创新能力,为21世纪提供全能性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实际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俊,张义兵.积极心理学运动及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5,(12).

[2]李怀玉.论心理学新的研究趋势:积极心理学[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3]陈洪霞.积极心理学对心理教学的启示[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4]曹新美,刘翔平,蒋曦宁,王铮芳.积极心理学中流畅感理论评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5]董冬林,范若琳,刘晓燕.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动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范文篇7

1俄罗斯经济心理学发展的背景和现状

二十多年前,除了美国,苏联心理学是世界心理学的又一大中心,苏联是世界上从事心理学研究最积极的国家。苏联解体后,作为独联体主体的俄罗斯心理学在研究人数、研究机构及研究成果等方面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俄罗斯学者在国际学术性期刊上发表心理学论文的数量居世界第6位,而经济学居第9位,政治学则居第10位。由此可见,今天的俄罗斯心理学在世界主流学术研究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苏俄心理学的发展基本遵循着两条路线,即维果茨基所开创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和苏联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体系创立者鲁宾斯坦所引导的主体心理学思想。前者的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列昂捷夫、鲁利亚、加里培林、赞科夫、达维多夫和塔雷金娜等,其主要阵地为苏联(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

主体心理学思想的路线由鲁宾斯坦所开创,其追随者布鲁什林斯基创建了代表着当今俄罗斯心理学发展方向的主体心理学。主体心理学理论广泛地应用于个性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咨询和经济心理学等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中。特别是,随着俄罗斯经济的私有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俄罗斯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成立了以A.几菇拉夫列夫(A.见。}Kypaaaea)、E.B.霄洛霍娃、B.兀。巴孜尼亚科夫(B.n.[IosHSKOB)等为首的经济心理学研究课题组。在主体心理学思想的指导下,他们对在俄罗斯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所有制形式变化情况下的不同社会群体调节自己经济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专门的研究,特别探讨了经济活动主体的各种积极性和心理态度的问题。

1987年基多夫出版的专著《经济心理学》开创了苏联俄罗斯的经济心理学。当今,在俄罗斯科学院内部联合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和法学等各方面力量,以整合经济学和心理学。并成立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如:俄罗斯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社会与经济心理学实验室、国立贝加尔经法大学社会与经济心理学系、圣彼得堡财经大学经济心理学实验室。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联合会议成为了传统。

近几年在伊尔库茨克(2002)、卡卢加(2007)、圣彼得堡(2008)和莫斯科(2012)召开了全俄或者国际性的经济心理学大会。近几年他们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了许多论文和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有:}KypaBneBA.几。分别于2005和2007年出版的《经济心理学:理论问题和经验研究的方向》、《经济自决:理论和经验研究》等。同时,俄罗斯心理学界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经济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出版有相应的本科教材,如,2004年出版的由3.3.

BaXHTOBa主编的《经济关系主体感知的社会经济特征》、1999年出版的由o.C.且eflHera主编的《经济心理学》、2003年出版的由B.兀。H03HnKOB主编的《经济心理学》和2005年出版的由B.A.Pafia6epr主编的《心理经济学》等。

当前,俄罗斯经济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向有两个。第一个方向研究的是基本经济现象,如金钱、财产和劳动等。第二个方向研究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的社会心理研究的对象,但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研究。作为经济心理学相对独立研究方向传统地研究了不同社会群体对金钱的态度和金钱行为”的特征他们分析了个体和群体意识中的经济价值问题个体的经济自决问题。近几年他们还特别关注了共同经济活动中的工作相互影响的心理特征

2俄罗斯经济心理学的基本特征

2.1俄罗斯经济心理学突出对经济意识的研究

西方的经济心理学以及深受其影响的我国的经济心理学都比较一致地认为,经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特定行为人的经济行为(俞文钊,2004;王光荣,2010;马胜祥,2008)。在俄罗斯心理学界,他们把经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经济积极性(个体与群体主体的经济意识、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经济现象及其与心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B.兀。n03HffKOB,2004)。经济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可以在不同的生命活动水平展开,其主体可以是个体、群体和大群体。与西方传统经济心理学一样,他们认为,经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经济行为,但他们还更加关注经济意识及其与经济行为的相互关系。他们既研究个体和群体主体的消费、投资、储蓄等经济行为,并更为关注经济意识现象的结构和动力等问题。他们认为,经济意识现象的产生不仅有外在的因素,如知识内容的变化、关系情态的变化和行为准备状态表现水平及方向的变化等;而且经济意识的动力产生于其各要素的矛盾中,如过去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成为个体与群体经济意识内涵发生变化的内部机制。经济意识现象最重要的动力点就是时间构成要素,即在主体生命活动中存在的时间连续体:过去一现在一将来。属于主体过去意识经验的要素有:个体和群体所追溯的对过去社会经济变化的记忆、与它们相关的知识及与主体的关联性。属于未来的期待和预测范畴的有:未来主体自身的积极性及其目标和计划等。而属于当前的紧迫的经济意识内涵只是这个时间连续体中的一个点,其变化的可能性取决于外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动力和主体自身的积极性。对于经济行为与经济意识的相互关系,他们认为,是辩证的关系(B.兀。H03HgKOB,2000,2001)。一方面,经济意识现象是在主体生命活动的外在的、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另一方面,其自身决定着经济积极性的方向和水平。这种联系不仅表现为主体经济意识和行为的协调性,也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巨大分歧和矛盾,这些分歧和矛盾成为了主体经济意识的动力要素和主体经济行为的调节器。

2.2他们提出了俄罗斯经济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原则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是经济人假设。然而,人并不是经济学家所想象的理性的经济人。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经济”、非理性”的非正常现象”,正是对经济学完全理性原则的严峻挑战。

因此,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关注到人类行为的非理性一面,研究了不确定条件下的经济决策行为,并因此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以丹尼尔。卡尼曼为代表的经济心理学理论也存在局限。如,单一问题设计的信效度问题、决策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等(李永鑫,黄宏强,2007)。相对来说,俄罗斯经济心理学提出的具体研究原则在一定程度t-.克服了西方经济心理学的这些局限,更加关注经济行为产生文化历史条件、人的主体性等。

2.2.1经济活动文化历史条件性原则

这一原则意味着,经济行为的规律不是绝对万能的、超越历史的;经济行为的心理特性带有文化的烙印,取决于统一的历史发展特征;另一方面,许多对现金消费及其他形式经济行为跨文化研究的结果、对在社会经济紧急变化条件下的社会心理现象动力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原则的经验基础。

2.2.2主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意味着,人伴随经济条件影响和经济作用的消极对象,而是在与其他经济主体交互作用中实现不同经济行为方式的能动主体;基本的主体性特征有:积极性、行为的意识性、目的性和选择性。

2.2.3经济主体行为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原则经济主体的行为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等同的,也就是,经济行为主体及其意识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似性和协调性,而且还有分歧和矛盾。

2.2.4经济现象与社会~心理现象相互联系和影响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在调节主体经济行为和反映不同经济生活方面的心理现象中存在着经济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

2.2.5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意味着,经济心理学理论发展既与包括实验的经验研究,而且与不同范畴经济生活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这也显示出心理学实践者对科学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关注,也显示出根据社会心理生活提出的经验研究任务。

2.3俄罗斯经济心理学关注经济积极性的主体范畴.

由鲁宾斯坦和布鲁斯林斯基开创的主体心理学思想,在俄罗斯心理学中,特别是在俄罗斯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在其经济心理学领域,突出经济积极性的主体范畴是必然的。按照主体心理学的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主体的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们提出并在理论与实践中研究了主体工作积极性概念。这一概念整合了内在(心理)的和外在(表现于现实行为)的主体积极性现象。工作积极性概念在经济活动及其主体的心理研究的概念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首先,它强调了主体积极性的内在心理特性。积极性的心理基础包括目标、动机、期待、意愿以及其他的调节经济活动的主体动机因素。其次,工作积极性概念能够实现的不仅是对主体经济活动质的、而且还有量的分析,与其动力和评价水平相联系。工作积极性的方向表现在经济活动条件的选择上。工作积极性的水平则体现了经济活动的强度及与其存在相联系的能量与资源消耗的总和。他们的研究显示,在主体工作积极性范畴,社会心理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工作积极性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对俄罗斯经济心理学的评价及其对我国经济心理学研究的启示意义

俄罗斯经济心理学以新的方法研究影响工作积极性的社会心理因素问题,其创新之处在于,揭示的因素能够描述主体工作积极性变化的社会心理机制,评判它们的社会心理指标和方法,可以用以分析和预测不同社会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根据社会心理指标在经济活动之前以确定提高或降低去工作积极性。

经济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最终就是为了服务于经济。随着近几年来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扩散和放大,深处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中国也深受影响。当前形势下,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自然而然成为批判的焦点。在我国面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国际金融债务危机的内外双重压力下,如何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已是当务之急。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范文1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素质提升;实证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学生数量日益增多。针对数量众多的学生群体,高校需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然而,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过分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很难照顾到普通同学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解决了这样一个难题。积极心理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人的积极潜能的开发。本研究探讨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新途径,服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新思潮,它利用心理学现有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如美德、幸福等。“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Seli-geman)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通过理解和建立积极的情感、满足及意义,而变得更幸福,而幸福就是要过愉快、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正如马丁•塞利格曼所言,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的视角锁定在幸福的这三个方面进行,倡导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研究每个普通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制度。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积极心理学家将主观幸福感、满意和满足、充实与快乐、希望与乐观等作为研究内容,并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生活的最高目标,把投入的生活(engagedlife)看作是幸福的因素之一,即一种享受愉悦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家认为要过幸福的生活需要发挥自身的才能、兴趣和优点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优点和美德上,即积极人格上。在制度的研究上,积极心理学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学校和家庭方面,因为这不仅是个体形成积极人格的有效支撑,也是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的直接来源。

二、心理素质的基本内涵

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所处环境的熏陶及所受教育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品质,并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爱好等品质上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质,我们称这种心理状态和品质为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由智力素质(包括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情绪素质(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素质(包括个性倾向、性格、气质、自我意识等)三方面构成,在人的综合素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课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以239名自愿选修《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7-20岁之间。男女生分别为141人和98人,工科、理科和文科类学生分别为147人、56人和36人。研究时间为期一学期,研究工具采用西南大学张大均、王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二)研究过程

1.前测。在课程开始前,对研究对象团体实测“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2.实验方案设计。课题组根据95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念,共设计了16次累计32学时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方案。方案采用知识讲解、积极心理训练、角色扮演、团队讨论、训练分享等形式,旨在拓宽学生积极心理知识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及互动中完成自我的适应与成长,养成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心理素质,投入的生活。3.方案实施。从《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开课之日开始,自愿选修本课程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两个学时,1.5小时。4.后测。课程结束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第二次心理测验,并与前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三)研究资料处理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资料处理。定量分析是指对心理测量表的数据分析,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处理方式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定性分析是指对学生课程结束时的自我成长报告进行分析,看学生主观感受对参与训练的评价及自身的改变。

(四)结果

1.“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前后测量结果本研究的目的是验证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效。研究利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对选修《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的学生上课前、后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及因素的变化进行了方差分析(见附表1)。结果显示:参加《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239名同学,课程前后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情绪特征、动力特征、个性特征方面的变化是显著的。即从数据分析上看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特质是起积极作用的。2.学生自我成长报告分析所有参加《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在最后的自我成长报告中均反映出在积极心理学课中获得的收获与蜕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环境适应能力得到积极提升“在积极心理学课上,我由一开始的被动参与到最后的主动参与,再到抢占每一次机会跟大家分享,每一步都渗透着成长的努力。走出积极心理学课,融入大学校园,感觉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不再是刚刚入学时的陌生和迷茫。突然发现,大学是那样的让我陶醉,大学生活是那样的让我期待,我会以积极的心态享受新环境赐予我的挑战和惊喜。”(2)自我认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积极心理学课为我提供了一种认识自我的新途径,从而可以看到更加积极向上的自我。进入大学后,看着身边的小伙伴们一个个多才多艺,而我最引以自豪的学习也不再是优势,我整日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在积极心理学课上,通过活动的参与,尤其是“优势大转盘”活动,让我看到了我所不了解的优势,原来不起眼的我也有这样多的优点。于是,我学着课上老师教的方法,开始每一天的改变,说来也奇怪,我发现自己每一天都在变化。现在的我对自己是那样的充满信心,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得失和自我的成长,我不再把学习作为衡量自己的唯一指标,反而在学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3)情绪调控能力得到积极改善“积极心理学课教会了我很多情绪调节的方法,我认识到情绪是生活的必需品,心情愉快很重要,享受现在的生活并投入到生活中,让自己的青春发光比纠结于坏情绪重要得多。”(4)获取积极沟通的方法“每周一次90分钟的积极心理学课是我与大家沟通交流的好机会,每次我都积极投入到活动分享中,与大家心与心的交流。在交流与沟通中,我们学会了理解与信任,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在团队中,我明白了奉献与付出的重要性,同时理解了大局意识的重要性。这让我在人际交往的路上阳光明媚。”四、讨论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的数据分析和对学生自我成长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积极心理课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维度和发展是起明显作用的。研究结果发现,经过15次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方案的训练,学生最为显著的发展是在个性维度上,重点表现在动力特征、情绪特征和自我特征上。因为积极心理学倡导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一门课程通过知识讲授、角色扮演、素质拓展等方式使学生在课程中能获得积极的情绪和自我发展体验,进而能够在积极的氛围和团体中感受到温暖、信任,发展出敢于自我探索,积极悦纳自我的人格特征,这也与学生课后的自我成长报告相吻合。在认知维度上,训练前后并未出现显著变化,但在反应性和实践性上发生了变化,原因可能是课程设计上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配合并积极行动,这就无形中将学生认知维度上的反映性和实践性调动起来,进而促进其发展变化。大学生的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维度中更容易受成长和发展环境影响的因子。积极心理学课虽然尽可能真实地提供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但还是区别于真实地社会环境,因此学生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建议应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提升训练的长效机制,除了保证课堂内外的活动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应对真实学习生活的环境并在其中历练。此外,有研究指出,文化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反应及其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认为,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除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尽心思考外,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建构,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真正融合到校园文化活动的环境中,探索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玲潇,王川,严子深.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孙熊辉.从“消极”走向“积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4).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学报,2005(28).

[4]程明莲.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05).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范文篇9

关键词:

积极情绪;人格;幸福感;创造力;心理韧性;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8402

积极心理学现已成为一个呼声渐高的研究领域,自积极心理学问世以来,学者们对积极情绪的研究就投入了极大地热情。积极情绪(positiveemotion)也称为正性情绪,是一种积极的、正性的情绪。Fredrickson在他的“积极情绪的拓展-建设理论”中提出,积极情绪是个人对有意义事情的特有即刻反应,是一种暂时的愉悦。孟昭兰(1989)则指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积极情绪作为一种正性情绪,在健康、人格培养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梳理概括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利于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1积极情绪与健康人格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健康人格必不可少的方面,积极情绪被认为与人格有密切关系。健全人格指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指明了人的成长方向,可作为普通人榜样的人格。积极情绪有助于人格特质的培养,健全个体人格,使个体增强自信、自尊及勇敢面对困境等。Laura发现,积极情绪对生活意义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如果个体的情绪状态不积极,对生活缺乏追求,导致精神不佳,就很难说培养健全人格了。也有研究认为神经质和外向性与积极情绪有关联。Charles等23年的纵向研究考查了外向性与神经质对情绪最初水平和情绪改变模式的影响,高水平的外向性与较高的积极情绪的稳定性有关,高神经质分数使消极情绪随年龄下降的趋势变慢。也有研究认为积极情绪通过积极的归因方式影响人格,具有积极归因的个体,在遇到琐事时更倾向于正确与客观的看待事情,更能得到社会支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积极地行动面对。而积极的行动和积极健康的观念也促进了稳定、持久的人格的形成。

情绪多成分系统使研究者不能仅从一个侧面研究情绪过程,也不能使用一种测量方法就概括情绪的科学规律。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情绪的不同认知也会产生不同结果。因此,对积极情绪与健全人格之间的关系的实证探究还不够丰富,这在以后的研究中是一个重点。

2积极情绪与幸福感

在一种好的心境中感到乐观,对个人的生活感到满意,体验幸福和愉快,这种好的心境,多数情况下是在积极情绪的作用下产生的。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是获得幸福感的可靠途径,积极情绪体验本身就属于幸福感。Stalikas等认为,积极情绪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通过干预促进积极情绪体验,对幸福感、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得分均有显著影响,能改善体现病态心理特征的SCL-90因子症状,促进幸福感的提高和积极应对方式的改善。反复体验积极情绪,有利于增强个体心理弹性和提高社会关系的质量,从而获得更高的主观幸福感。王永在大学生被试的书写表达实验中也发现,持续4周的每日一次书写表达积极情绪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改善压力应对方式,在短期有显著效果,也有5个月以上的长期效果。但强烈的积极情绪对长久的幸福并没有很大作用。体验强烈愉悦情绪的人,同时也较易体验强烈不愉快情绪。事实上,幸福者报告在大多数时间里愉快情感都是中等而适度的,最幸福的人强烈的积极情感状态也不多见。Diener认为,如果个体追求长时间的激越与狂喜,那么在日常生活、工作或恋爱中更容易遭受挫折,更糟是,他们可能不断转换职业、变换人际关系以追求持续不断的强烈的愉快体验。

3积极情绪与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发现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成功完成创造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情绪对创造力存在较大影响,但其影响模式较为复杂,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研究结果。Sehuldberg(2000-2001)发现沮丧症状会降低创造力。也有研究发现适度的沮丧可以提高发散思维测验上的得分并提高创造力。Paul和Nathan(2010)的研究却发现沮丧与创造力之间并无显著相关,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都可以提高创造力,但两者影响模式不相同。但诸多研究证实积极情绪有利于创造力。Madja等发现,对于企业员工来说,积极情绪可以增加员工对创造性工作的支持,提高其工作绩效。Isen等发现,实验干预所诱发的积极情绪能在执行概念分类任务时使被试产生更多的概念类别;个体在积极情绪状态下能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更加全面地进行决策。潘仲君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处于积极的原始情绪状态下,那么持久性、原创性、流畅性、灵活性、积极观点数等方面就有更好的表现。另外,胡卫平发现学生提出创造性科学问题的能力明显地受到高兴等积极情绪的影响。胡卫平认为“正情绪尤其是高兴情绪状态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Isen(2000)认为积极情绪可以使系统的和精细的加工简单化,并使决策更加有效、全面。但关于积极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仍需要以大量的实证研究为支撑。

4积极情绪与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当个体面对逆境、严重压力或创伤性生活事件等危险因素需要克服时才发挥作用的心理特质。积极情绪与心理韧性密切相关。积极情绪是高心理韧性的源泉。有学者提出,心理韧性和积极情绪是心理资本的两个相互独立成分(Avey&Palmer,2010),在逆境或压力条件下,积极情绪在心理韧性对压力适应或幸福感的作用路径中发挥中介效应(崔丽霞,2011)。也有研究指出,积极情绪是心理韧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Ong,Bergeman,&Chow,2010),经常体验积极情绪可以增强心理韧性(王振宏,吕薇,杜娟,王克静,2011),提高个体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王振宏等,2011),同时防止个体面对压力时心理生理恢复的延缓(Ongetal.2006)。崔丽霞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在压力适应中有重要作用,高心理韧性个体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随着积极心理学对心理韧性和积极情绪的研究开展,这一点在过去的研究中也被多次发现。高心理韧性个体的特质之一就是自身能够运用积极情绪面对问题,积极情绪可以帮助高心理韧性的个体建立面对创伤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促进个体适应。

5积极情绪与健康

长期的积极情绪体验会增加个体的情绪和身体健康。现有研究认为积极情绪在一定范围上对身体健康有着促进作用。首先,积极情绪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康复。Ekman(1992)对患有乳腺癌的女性的团体干预发现,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可以减少患者的复发率。阎秀梅发现,对中年冠心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负性情绪,加快疾病的康复速度。其次,积极情绪能降低传染性疾病的感染风险。Marsland等(2006)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得分高的被试存在着更高水平的乙肝病毒抗体反应,即积极情绪得分高的被试更不容易感染乙肝。积极情绪通过增强个体免疫能力进而降低个体易感染性,情绪对生理健康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的免疫系统功能。笑就是一种积极情绪的表达,可使免疫系统功能得到改善,提高对疾病的抵御,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当然,积极情绪对心理健康也有促进作用。积极情绪可以降低个体心理疾病的易感性,更好的应对负性或压力事件。积极情绪对于心理疾病也有调节作用,它对抑郁有保护和缓解的作用。Wichers(2007)研究显示积极情绪有利于缓解遗传的抑郁倾向;积极情绪作为一种心理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可以降低个体心理疾病水平与风险(Taber,2007)。除此之外,积极情绪促进个体更快地适应外部环境,增加个体的人际资源,促进社会交往,有助于个体更好的应对生活事件。

6总结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积极情绪不仅在上述五方面有积极影响作用,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个体产生影响。积极情绪与很多因素的关系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也说明积极心理学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积极情绪可以扩展思考-行动的范围,激发个体的内部动机、增强记忆效果,促进创造力产生,从而培养个体的积极态度,更好的学习生活。积极情绪更多地是发现人性的闪光点,以此来完善人的人格,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为个体的美好生活做贡献。目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对积极情绪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FredricksonBL.Theroleofpositiveemotionsinpositivepsychology:thebroadenandbuildtheoryofpositiveemotions[J].AmPsychol,2001,56(3):218226.

[2]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342.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范文1篇1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运动;人力资源管理;心理资本

发起于上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以其提出的独特而富有价值的新观点,及其在广阔实践领域中体现出的重要应用价值,使其在短短的15年中迅速发展为一场世界性的心理学运动。本文主要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探讨其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运动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的提出

积极心理学是以占人群大多数的普通人为研究对象,要求心理学家用更加开放与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的能力、潜能和动机,利用心理学相对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人性美德等积极层面的心理学思潮[1]。1998年,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塞利格曼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明确指出,目前心理学的研究对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关注不够,积极心理学应该成为心理学未来研究的重点。塞利格曼吹响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号角,自此积极心理学运动在美国拉开帷幕。

(二)积极心理学运动产生的渊源

塞利格曼指出心理学自诞生起就肩负三项重要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的生活更加富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天才[2]。过去的心理学主要关注第一项使命,积极心理学要弥补原有的不足,拓展心理学后两项内容的研究,完成心理学的科学使命。

20世纪三十年代特曼对于天才与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最早的理论渊源[2]。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心理学的主要任务转为了治疗战争创伤和心理精神疾患,心理学对人性积极面的研究被迫中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人性的积极层面,肯定人的积极、主动和创造性,突出人性的积极向上面,重视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人本主义思潮倡导的积极人性观不仅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促进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后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的任何一种建构都是通过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来实现的这一理论也对积极心理学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上世纪末后十年的心理健康运动中,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心理疾病的预防,在对心理疾病预防的研究中发现人类的积极品质:乐观、希望、坚韧、勇气等在心理疾患的抵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为对于人性积极面的研究,探索人性的力量与美德,帮助人类更好的发展是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追求幸福的内在动力驱使心理学应该更多地关注正常人的心理,以提高人类的幸福指数为己任,因此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并很快成为一场世界性的运动。[3]

(三)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

积极心理学自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美国心理学界的广泛兴趣。而塞利格曼凭着自己的声望和在心理学界的地位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优秀的人才。1999年11月,积极心理学在盖洛普基金会的赞助下召开了第一次高峰会议,明确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性的运动。

2000年1月《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刊载了共15篇文章的积极心理学特刊,专门介绍积极心理学,并在2001年3月设立了积极心理学专栏,进一步介绍最新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2002年斯奈德和洛佩兹《积极心理学手册》的出版,正式宣告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独立。随着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泰勒·本—沙哈尔的《幸福的方法》以及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等热门著作的出版,积极心理学运动成为了一场全球研究热潮。2010年8月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吸引了来自10多个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府部门和社会名流的参与,标志着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兴起了研究高潮。

二、积极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部分依赖于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因此积极心理学运动势必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积极心理学认为,要实现人力资源的最高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就必须正确把握人性,从而激发人性中积极的人格品质,如: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恢复力等,从而形成企业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进步也拓展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一)在人员甄选方面的意义

员工招聘与配置中的首要原则就是能位对应,人岗匹配。积极心理学研究显示具有积极品质的个体有更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品质让他们在面对工作压力或困境时能够更好应对。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理解有助于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侧重于应聘者积极品质的考察。相比于只考察学历和经验,当前人员招聘中注重了对于希望、乐观、热情、主观幸福感等心理资本的考察。

(二)在薪酬激励体系建设与工时制度改革中的意义

有效的激励手段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对于员工需要的把握与满足是建立高效薪酬激励体系的内在要求。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发展在于保持乐观的心态与积极的生活理念,投身于满意与高兴的活动中。对于员工高层次精神需要的满足比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注重员工高层次需求的开发与满足。设立挑战性的目标,激发员工的自身潜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

(三)在员工绩效考评中的意义

对员工考评结果的积极反馈包括:引导员工对考评结果进行积极归因,让员工意识到成功是努力的结果,是能力的一种体现,而不是运气或任务本身,失败是因为努力不够,如果继续努力,在未来的任务中是可以成功的[4];让员工采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去面对成功与挫折,及时修正自身状态,真正达到绩效考核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力资源最大能效的目的。强调员工之间,员工与团队间,团队与团队间绩效的协同,注重团结与合作精神的养成。

(四)在员工培训开发中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对于员工积极品质的积极干预和培训,使员工养成良好的品质与积极向上的心理特质[5];注重员工情绪智力的培训与开发,使员工在情绪与工作情境的处理上达到更好的协调;提高员工对自我效能信息的加工,在面对未知的任务和情境时产生积极高效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开发员工恢复力的培训,提高企业的恢复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面对困境时的积极应对能力。

(五)在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中的意义

职业规划要以工作、家庭和社会环境为基础,将员工的成长与企业发展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根据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理想、制定出积极可行的生涯规划,从而帮助员工提升需要的层次,明确人生目标,提高竞争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只有在确认目标之后,人们才会把注意力放在过程本身,因此明确而清晰的职业目标规划对于员工感受工作所带来的愉悦至关重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让员工参与到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中,并给予积极的指导,使员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六)在改善组织领导风格与建设正向企业文化方面的意义

“以人为本,进行情感管理”[6],积极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得到关心、信任、理解、尊重时,他们才可能真正体会到工作创造价值的快乐,从而产生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企业氛围是合作、相互欣赏、充满活力。管理者应为员工建立积极的工时制度与温暖的组织文化;为员工提供足够的支持,充分的授权与信任;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肯定员工的价值;注重员工的心理保健;关心员工的家庭生活与身体健康;强调员工的自主管理与敬业精神;充分发挥企业与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帮助员工优化积极心理素质,倡导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文化氛围,营造健康快乐的工作环境,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在心理学领域还是管理领域,文化与价值观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由于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很多国外适用的研究结论在中国的应用推广还需做进一步的验证分析,而国内致力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人员相对较少,实证研究不足,主要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从国情出发,建构中国特色的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模式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此外在关注积极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正向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伴随的负面效应。例如积极心理学大力倡导的乐观,而盲目乐观对于管理来说是有害的,会导致组织功能发生障碍。此外,尽管积极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依旧没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AmericanPsychologist,2001.

[2]SeligmanME.Mihaly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3]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心理学探新,2003.

[4]李晏墅,李晋.基于员工积极心理的快乐管理研究[J].经济管理,2007.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范文篇1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综述;心理健康教育

PositivePsychology――ANewPerspectiveOf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ChenHong,SongYinghui,GuFan.CenterofMentalHealth,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Shanxi710055,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thenecessityofthecombinationofpositivepsychologyandmentalhealtheducation.MethodsOnthebasisofliteraturereviewthisarticleanalyzedthemistakesof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andtheadvancesofpositivepsychology.ResultsTherewereempiricalnecessityandtheoreticalprobabilityforthecombinationofpositivepsychologyandmentalhealtheducation.ConclusionPositivepsychologyisanewperspectiveofcollegementalhealtheducationandpromising.

【Keywords】PositivePsychology;NegativePsychology;Review;MentalHealthEducation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重视,发展较快,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健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并未实现。然而,关注人类积极力量,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却表现出独特的潜力,它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结合,势必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或思潮,主要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相似的倡导,具体内容包括人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满意度、快乐等;个体水平上的积极人格品质,如爱的能力、激情,潜能等;群体或组织水平上的积极的社会制度,如利他行为,礼貌等[1]。它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而转向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类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在这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的各种因素[2]。

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一个新的心理学科,而是将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以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在这一点上,与以往关注问题为中心,以修复会消除人类心理问题而达到健康为己任的消极心理学是相对立的,积极心理学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继承[3]。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既有理论上的可能性,还有现实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

2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

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缘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境。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Seligman说过:“现在的心理学家们已经能够精确地测量和定义我们以前曾经很模糊的概念,如消沉、精神分裂症和酒精成瘾等,我们也了解了这些问题是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活过程以及引起它们的内在基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它们的心理学过程。不仅如此,我们也学会了怎样去克服这些问题……。但这种进步也让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我们似乎只学会了把人类从不幸或痛苦中拯救出来而不知道怎样帮助人类在良好的条件下过上幸福的生活。”

2.1现实的必要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受到消极心理学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学生心理问题为焦点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了一系列的误区。

2.1.1从教育目标上看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不平衡。实践中更多的高校注重心理问题的防治,而忽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2.1.2从教育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广大学生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近70%~80%的学生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他们也更加需要提高自己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知道被动预防心理问题的方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即可,而是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才。

2.1.3从教育机构的作用来看高校心理教育机构更多的时候被视为“救火队”。恶性事件例如自杀一定与心理教育机构相联系,但是大多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表现却很少与心理教育机构有关,导致心理教育机构的功能出现偏移,工作内容缩小,方式单一。

2.1.4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来看消极的价值取向以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中心,重点在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价值取向的引领,缺少从根本的角度考虑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2.1.5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近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而大幅度减少,反而恶性事件频发,心理障碍的比率逐年上升。

以纠正或消除心理问题为己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带来了教育发展的困境,难以更好地发挥本应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些误区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在于忽视对广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就从实际上削弱了学生预防心理问题的基础。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状态的关注视角却极大的改变了这一取向,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2.2理论上的可能性――积极心理学进展和成果

2.2.1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回归,平衡了教育目标,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所有人的潜力发挥和生活幸福,不是把人的优点仅当作克服心理问题的工具,而是超越这一层面,将培育人类的积极品质作为根本目标,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回归最终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培养积极的归属感、责任感,成为有社会能力和良好心理状态的积极的人。

2.2.2积极心理学对每个人积极力量研究的强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要集中在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等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人,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而使人真正成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这完全符合个体的发展需求。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在3个层面上有关积极力量的研究即积极情感、积极人格和积极组织的研究。这些内容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也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更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

2.2.3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地解释,并使个体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这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目标有较大的影响与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一致,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使自己生活更美好的改变,积极分析自己的行为和观点、问题。教育的干预目标也因此成为宽容理性的面对问题和失败,并且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更加确信自己而不断的进步。

积极心理学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继承为心理健康教育摆脱困境带来了希望,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各要素和目标的整合提供了途径。

3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的实现

积极心理学由于其工作目标与人性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它能使人与社会和睦相处,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会因为其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和培养而使校园更加和谐。那么,积极心理学该如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与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的结合,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到德育教育体系之中,但是以往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并没有实现其良好的育人目标,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合,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和干预目标的积极改变为手段,修改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价值取向,达到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

3.2与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的结合,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培养积极情感和塑造积极人格为主要内容,营造促使学生积极本性发展的环境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性内容为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组织系统。认为尽管先天的生理因素不可缺少,但人格的形成主要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因此,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后天的积极体验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主要途径,特别强调研究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的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4]。从这一点出发,建议在目前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和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三级教育模式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6大积极品质,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福乐体验、自我决定性、乐观、自尊、自信、宽容、同情、慷慨、责任、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5],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更多地结合积极心理学的观念进行宣传,营造促使学生积极本性发展的环境,促进更多地人参加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来,通过社会、家庭、校园、院系、班级、宿舍的氛围和组织来影响每一个学生,深入广泛、生动切实有效地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心理辅导和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加强积极心理学观点的引导,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例如将咨询中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积极心理学的原则相结合共同作用[6],或以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或者朋辈积极教育为主要手段,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使其在快乐和成功中体验积极辅导的魅力。

总之,在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继承而非完全否定的基础之上,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主要从主观层面,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3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现实的乐观态度和积极的人格特质。它营造一种能够促使学生的积极本性生长发育的环境,同时也是为其寻找一种为自己心灵中积极种子浇水施肥的方法和途径。

4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3

[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3(4):106-111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4]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华中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4(4):120-126

[5]Siang-YangTan,Appliedpositivepsychology:puttingpositivepsychologyintopractice.JournalofpsychologyandChristianity,2006,25(1):68-73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历史渊源;现代架构;未来蓝图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1-0007-05

当代西方心理学界先后出现了积极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三种新的研究取向。三种取向在对现代主义心理学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构建着各自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视野,对现代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积极心理学关注拓展或是优化个体、团体和机构的条件和过程。SheldonandKing(2001)把积极心理学定义为“对普通人的力量与美德的科学研究”,“再度关注普通人”。按这样定义积极心理学的话,那积极心理学已经有一段很长的历史了,时间可以追溯到WilliamJames的“健康意识”的文章、Allport1958年在“积极人格特征”的兴趣、Maslow1968年主张研究健康人群而非不健康人群以及Cowan的儿童及青年精神弹性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反转了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性的消极面和弱点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时代的到来,不仅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一个新的里程碑。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试图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不仅在心理学领域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已经渗透进了心理治疗、教育、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社会领域,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之一。

一、积极心理学:历史渊源

(一)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战争带给人类心灵和身体以巨大创伤,于是心理学将研究重心转向对那些饱受战火摧残的心灵的修复与重建,治疗精神疾病成了它的第一要务。心理学因此研究了太多关于压抑、恐惧、暴力、妄想以及不幸的成长经历,而对积极情绪关心甚少,塞里格曼将这样的心理学称为“消极心理学”。但是社会要改善和发展的是所有的人,而不仅只是帮助那些有问题的、只占一小部分的社会成员。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健康的社会成员也需要指导,和其他人一样,他们也需要心理学的帮助来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完美而不是更普通。生活不是苦难和创伤的组合,心理学不能仅仅盯住人类的各种问题和不幸,心理学还应该为人类的幸福和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还应该为正常人过上有爱的生活提供技术支持。

在人类社会步入新世纪以来,一方面,人类经过多年的和平建设,科技和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而国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却有待提升,抑郁症状、离婚、青少年犯罪等问题有增无减,人类不再满足于现状,开始研究在现代化生活条件下如何将自己的幸福最大化;另一方面,民主运动的发展和人类自我意识的提高使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帮助普通民众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成为当今社会的新课题,而人们却无法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中寻找到适合的答案。因此,出于对消极心理学过多关注消极面的这种心理学研究的不平衡状态的认识,以及对于研究那些被忽略了的领域的渴望,心理学家们开始反思心理学的消极取向,将注意力从关注防御和修复损伤转向提升生活的品质。心理学开始孕育积极的种子。

(二)理论渊源

19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先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确立临床和行为方法的全新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这在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独特性、主体性和整体性,认为心理学应该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研究人的主观体验,研究人的价值、尊严,再次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拉回到人本身,恢复了人的尊严,体现着深远的研究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有一种内在的或先天的自我实现的趋向,而这种积极的人性正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原因,并在这种积极的人性观的引导下构建特有的、积极的人的成长模式。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积极体验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积极体验与自我实现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通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倡导的积极人性观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积极”的关注,不仅对于现代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心理学研究积极方面以及对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研究发展

1.心理健康运动的推动。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界出现了以初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和增进幸福(wellnessenhancement)为理念的心理健康运动。为了推动这场心理健康运动,美国心理健康联合委员会编订了一套心理健康系列丛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贾霍达(Marie.Jahoda)的《积极心理健康的当解》(CurrentConceptsofPositiveMentalHealth)是这套丛书中的第一本。艾沃特(Ewalt)在这本书的前言里写道:“假如我们把兴趣放在心理的健康方面,我们就会有一个新的更宽阔的视野。心理的健康方面作为一种积极力量,它在被我们理解的同时也正在发挥着实际的作用。”在书中,贾霍达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积极心理健康”,并认为积极的心理健康要从六个方面来加以定义其性质:(1)积极的自我态度;(2)全面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3)整合性――种集中统合的心理功能;(4)自主发挥功能的能力;(5)对现实的准确认知;(6)能掌控自己周围的环境。

心理学家霍力斯特(Hollister)一直反对心理学过分关注消极面,他认为英语中有一个专门用来描述身体或心理感受到消极打击时的单词――trauma,但却没有一个专门用来描述身体和心理感受到积极体验时的单词,他于是创造了一个新的英语单词――stren(stren其实是strength的变形词),并以此来表示人的积极体验。从目前来看,stren及stren的形成过程几乎就成了积极心理的研究核心。同样,心理学家安东诺维斯基(Antonovsky)在1979年也指出,心理学研究中有关于描述病人“致病机理”的专门术语――pathogenesis,但却不存在描述健康人“健康机理”的专门术语,为此他也仿照霍力斯特的做法,在他的著作《健康、压力和应对》(Health,StressandCoping)中创造了健康机理――salutogenesis一词。从某种程度上说,stren和salutogenesis概念的出现可以被看作是今天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产生的最直接先驱。

2.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支持。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心理学还将当代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同人本主义的现象学、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参照美国精神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DSM)建立了自己的幸福的诊断和统计标准,成为积极心理学家献给新世纪的厚礼,这使得积极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让心理学界看到了一张熟悉而又亲切的脸。

在研究成果方面,塞里格曼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在动物实验中,若给狗重复施加其无法躲避的电击,狗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行为,它会对本可以避开的电击不再躲避。在人类中同样也会出现由于对环境事件的“习得性无助”而产生抑郁的现象。在后来的研究中,塞里格曼又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进而提出“习得性乐观”主义,认为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根据归因风格理论,塞里格曼编制了测量乐观的问卷,归因风格(ASQ)问卷和儿童归因风格问卷(CASQ),测量人的乐观程度,预测人在面临不幸和压力时患抑郁症的风险程度。乐观产生健康、康复、精神,而悲观却导致相反的结果。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已经形成了自动化的反应,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动化反应的意识,然后形成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去解释生活的事件。他将归因风格理论融入到ABCDE认知疗法中,认为学会乐观最根本的就是了解你的ABC。即识别和评估不幸(A)、信念(B)和结果(C)是与你的归因方式有关的,是由你解释问题和挫折的方式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决定的。通过与你的悲观思想争辩(D),能激发(E)成功的动力和行为。用ABCDE能针对性地治愈悲观的思想,并且通过管理自我对话,控制自己的态度转向乐观。塞里格曼对乐观及其作用的研究持续了20年,涉及到教育、身心健康、癌症康复、保险销售、体育比赛、政届选举等广泛的社会领域。

这些相关研究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消极心理学时代关于人的消极情绪的价值和作用远远高于积极情绪的论断,引导人们将研究视野开始到能真正改变人类生活状态、提升人类生存价值的人类的积极面。如果说哲学思潮是从外部促进了心理学的转变,那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则是真正地从心理学内部开始了研究领域的变革,也为积极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研究基础。

二、积极心理学:现代架构

在塞里格曼的倡导与推动下,积极心理学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入世人的目光中,并开始建立自己的研究体系,拓展研究领域,扩大应用趋势。他利用自身广泛的探索能力和领导才能,将心理学引向探索和促进人类性格力量发展和美德完善的轨道,反转了上世纪中后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性的消极面和弱点的消极研究取向,树立起积极心理学的大旗,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积极心理学,这是他所有贡献中最有影响力的。

(一)确立学科地位

1.标志性事件。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的年度大会上,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塞里格曼明确提出了21世纪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点是建立并推动积极心理学运动。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在正式的场合使用积极心理学一词。

2000年1月,塞里格曼和奇克森米海(Csikszentmihalyi)联名在世界著名的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上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正式宣告积极心理学的诞生。

2000年1月、3月,《美国心理学家》两年连续发表积极心理学专辑;2001年的冬天,《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发表积极心理学专辑。这三期专刊使积极心理学由美国走向了世界,积极心理学也因而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运动。

2.学术会议。2002年,第一届国际心理学学术会议在美国举行。2003年,欧洲第一次积极心理学会议举行。2004年7月,积极心理学的欧洲分会在意大利举行了第二届研讨会,共有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出席。2004年10月,来自23个国家的390名积极心理学家出席了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积极心理学峰会。2005、2006、2007年的5月15日至6月30日的年会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与会的科学家和学者们集中研讨了五项计划:(1)快乐对生产率和健康的影响功能;(2)国民幸福指数;(3)精神性与成功的年龄;(4)心理资产;(5)建立汉语、西班牙语以及其他主要语种的积极心理学网站。每年一次的国际积极心理学年会和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国际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向世界展示着积极心理学的魅力。

3.研究机构。目前积极心理学协会已建立了50多个研究小组,共有来自世界各地著名大学的150多位科学家加入。第一个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也业已建立。在美国和欧洲的十几所大学已开设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塞里格曼和本・迪恩(BenDean)还开设了48个小时的电话课程式,进行积极心理学中“真实的快乐”的讲授、训练、测试以及干预措施训练。宾西法尼亚大学从2005年9月开始颁发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硕士学位。目前已有200多人获此学位。

塞里格曼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了积极心理学中心,近五年来,每年召开积极心理学大会,设立了积极心理学研究基金,资助全世界的年轻心理学家参加积极心理学年会,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共同研究社会的五个主题:(1)生产力和健康作为幸福的功能;(2)国家的幸福指数;(3)精神和成功的老年人;(4)心理资本;(5)在积极心理学网站上增加汉语和西班牙语,使大多数语言群体能阅读。现在每天在积极心理学和幸福网站上登录和测试的人达到上百万人,积极心理学的影响正迅速推向全世界。

4.研究基金。Annenberg基金会、Mayerson基金会、Templeton基金会、Hovey基金会、Gallup基金会、美国教育部以及其他机构为积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结论的推广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5.学术专著。除了《美国心理学家》杂志的特刊和专栏外,如今大量有关积极心理学的文章见诸于各种学术刊物和流行读物中:如斯奈德和洛佩兹(Snyder&Lopez)的《积极心理学手册》(TheHandbookofPositivePsychology)、塞里格曼(Seligman)的《真实的幸福》(AuthenticHappiness)、阿斯宾沃和斯道金格(Aspinwall&Staudinger)的《人类积极力量心理学》(APsychologyofHumanStrebgths)、凯斯和海德特(Keyes&Haidt)的《欣欣向荣:积极心理学与生活美满》(Flourishing:PositivePsychologyandtheLifeWell-lived)等。这些书籍的出版使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不再停留在实验室或是头脑中,使得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始系统化,积极心理学家们开始构建积极心理学研究体系。

(二)建立理论体系

塞里格曼曾在上世纪末邀请众多心理学家参加“艾库玛尔(Akumal)会议”,共商积极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方法和基本结构等问题,最终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并分别指定了相应的负责人。会议确定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第一大支柱是积极体验,负责人是狄纳(E.Diener);第二大支柱是积极人格,负责人是奇克森特米海(Csikszentmihalyi);第三大支柱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负责人是贾米森(K.H.Jamieson)。另外,诺扎克(R.Nozick)负责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研究。从目前来看,积极心理学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即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的研究,而且已基本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

积极心理学体系框架图

1.幸福感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中心地位,是目前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主题,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命题。幸福本身是一种精神状态和主观情感体验,是生命力的表现之一,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幸福感指标包括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主要包括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well-being,PWB)。其中,SWB侧重于快乐的体验,评价指标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总体生活满意度。PWB侧重于人的潜能的实现,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功能的体现,评价标准有Ryff的6因素(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人际关系、环境控制、独立自主)、McGregor和Little提出的幸福和意义感以及Ryan和Deci提出的自我实现和生命活力等。社会幸福感(SocialWell-being)源自社会学理论中个体和社会的统一思想,关注个体在社会领域面临的种种挑战。社会幸福感是指个体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关系和质量的自我评估。它把人还原为根植于社会环境里的人,试图从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里去探索人的良好存在状态。幸福感的研究超越了个人的体验和自我实现,放置于处于历史变动中的社会实践之中。它为个体提供了社会功能健康的评估,从而为人类心理健康进行最为全面的评估。

2.作为积极心理学三大支柱之一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重点。它包括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对现在的愉悦和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对于积极情绪,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B.L.Fredrick)提出积极情感拓建理论。还有学者从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展开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相应地提高免疫系统的活动,而消极情绪则相反。实验研究也证实了实验操纵的情绪状态对于免疫系统调节功能的影响。

3.作为支柱之二的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其理论假设是人类可以自我管理、自我导向,是具有适应性的整体。学者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在积极人格研究中最大的成果是人类美德与性格力量的分类目录――《人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CharacterStrengthsandVir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n,CSV)。这一分类将成为继续未来研究和创造新的干预机制的理论框架。

4.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支柱之三是积极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是与环境、社会背景分不开的,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当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以及影响青少年发展、天赋得以体现、发挥的环境条件的探讨上。但相对于其他研究,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还是相对不足。

三、积极心理学:未来蓝图

积极心理学不是一门新的学科和流派,只是吸纳了众多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成果,沿用了心理学已有的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根植于广泛的社会运用领域,以实证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和预测人类走向幸福和完善的路径。正如塞里格曼在美国心理学会21世纪千年献礼的致辞上所讲的:“21世纪将会看到一种科学和职业,就是了解和建立使个体、团体和社会繁荣昌盛的因素,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使命。”

(一)积极心理学引发了心理学领域中的“幸福革命”

社会进化史可以用三个主题词来概括,农业化的主题词是“温饱”,工业化的主题词是“富强”,而信息化时代的主题词是“幸福”。积极心理学的崛起打破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关注“失败、问题、障碍”的消极模式,致力于研究“如何获得幸福”,以发展潜力、提升幸福感为目标,倡导了一场“幸福革命”。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们要求的不仅仅是“结束痛苦”,而是“更幸福”。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它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幸福的追求史,获取幸福需要智慧和能力,而人的认知特性制约着主观幸福感的水平,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为人类追求幸福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策略。积极心理学兴起不到10年,得到空前关注,由此引发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已经广为人知。许多相关书籍及手册业已出版,众多的讨论会将研究者们从世界各地聚集到一起。大量的特许促进了年轻的研究者们的研究以及促进不同国家的研究者们的合作。在许多大学和高中,积极心理学课程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积极心理学这列火车的飞速行进使我们这些投身积极心理学的人也常常惊讶。

(二)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心理学应用领域

积极心理学不是书斋学问,而是一门应用科学,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超前于其理论的形成,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其实很早就被用于许多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如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它们都是在积极心理学范式中,并将注意力转向对人性积极方面的研究。

首先,积极心理学导引着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转折性变革,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积极心理教育”,就是指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心理要素的教育活动。现代心理健康从过于强调负性情绪的诊断转向积极情绪的诊断;从治疗疾病转向积极预防;以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要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关注人的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培养积极健康的人。

其次,积极心理学激发了管理理念与技术创新。现代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OrganizationalBehavior,POB)就是基于积极心理学构建的新型管理模式,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把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韧性等概念有效地应用到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显著地提高了工作绩效。

再次,积极心理学促使和谐社会构建新的架构。和谐社会构建必须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能够愉快地接纳自我,承认现实,欣赏美好的事物,而且能够大度平静地生活和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社会公众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心态的调适。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当一个社会处于稳定和繁荣的时期时,这个社会就会特别关注良好品德、幸福、创造性和高质量的生活等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而对积极品质的关注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繁荣富强,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因果。

(三)积极心理学促进了人类的科学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崛起,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且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广泛的人类福祉,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心理学应该理解人是什么以及人可以成为什么,心理学不是静态的、封闭的研究体系,从本质上所说,它必须肩负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已经超越了学科发展的范畴,而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洪流中。积极心理学的崛起,使得心理学家能够采取更加开放的姿态,并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的潜能、动机、能力、幸福、希望等积极品质上来。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级关怀。

积极心理学虽然年轻但富有活力,那么,未来积极心理学将何去何从?我们以Ryff(2003)的理论作为回应,即:积极心理学必须恰当地描绘出能使人类发挥最佳功能的蓝图。其未来的任务是:理解能够增强力量的因素,描绘出弹性区间的大致轮廓,确定积极经验所扮演的角色,详述与他人的正面关系的作用。积极心理学需要理解所有这些因素对精神健康的作用。个体的幸福,群体的机能,机构的繁荣,最终积极心理学要利用有效的干预去提高和加强这些作用。积极心理学最近的动向是向完整地了解人类境况的方向在努力,清楚地认识人类的力量和弱点并且详述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平衡、经验为基础再加上对于人类体验的丰富理论,积极心理学一定可以完成这个领域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况志华,叶浩生.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J].心理学报,2005,37(5):702~709.

[2]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

[3]梁宁建.当代心理学理论与重要实验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6~212.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47.

[5]曹新美,刘翔平.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562~566.

[6]严标宾,郑雪.幸福感研究对娱乐治疗法的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25~28.

[7]苗元江,龚继峰.超越主观幸福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5~50.

[8]苗元江,陈浩彬,朱晓红.探索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2008,(5):3~6.

[9]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10]陈虹.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200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