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概括范例(12篇)
生物医学工程概括范文篇1
关键词:概算编制;设计经济指标;成本控制
1工程概况
东莞市某大型综合医院新院建设工程,总用地面积129,975.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7,658平方米,其中地下室22,322平方米(地下室中人防面积7570平方米,战时中心医院面积6184平方米),地上部分95,336平方米。总床位数800床,日门诊量达3500人次。分别有门急诊医技楼、住院楼、后勤楼、学生宿舍、桥梁、平台、走廊及污水处理站等几幢楼。
该医院设计完成后,需编制整个项目的设计总体概算,因此此设计总体概算必须包括建安工程费、专业工程费用、建设工程其他费用、预备费等。而此设计总体概算作为设计、施工造价总控制的重要指标,亦是作为国有综合医院报地方财政局审批的重要文件之一。
2编制大型综合医院概算,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控制
2.1建安专业工程分项方面
综合医院的设计,多分为综合楼、科研楼、垃圾站、太平间,如较大型的综合医院还会有后勤楼、宿舍等。而为了更好地控制概算成本,可以分成二种做法:一种是按单体楼进行指标控制,另一种按专业分进行指标控制。第一种做法的好处就是,按单体楼进行指标控制,可以更好地分析成幢楼的成本造价,有效地、宏观地控制单体楼的造价,在进行固定资产移交时,不需要重新估算单体楼的成本造价。地下室如为连体的,则地下室按一个总体来计算单方的造价,如非连体的,则按每一幢楼计算单方造价。第二种方法有利之处就是,在专业上可以从设计入手,控制成本造价,合理分配各幢楼的各专业的成本指标。虽然在设计时,各专业设计人员在设计前都有设计指标进行限制,但设计人员对材料、人工了解不够深入,因此,作为设计院的造价控制人员,在设计人员做好设计后,正确计算成本造价,能更有效地控制设计指标。
本项目是按专业进行编制概算书的。分别是场地平整工程、基础工程、土建工程、外墙装饰工程、钢结构工程、人防工程、电气安装工程、给排水工程、消防工程、弱电系统、室内装修工程、甲供设备、绿化工程、桥梁工程、污水处理工程、道路标线工程、室外土建工程、室外电气、给排水及消防工程及专业工程等方面分别进行编制。在专业分项中尽可能分细点,以便更好地用概算指标进行前期经济指标控制。
大型综合医院在结构上是按照抗震设防重点设防类(乙类)进行设计,因此在编制概算时,其经济指标要比其它医院类的要高一些。
医院的智能化工程与住宅楼、商住楼又复杂很多,常见的有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安保电视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排队叫号管理系统、医护对讲系统、机房系统、智能化UPS集中供电及防雷接地系统、消防通讯报警系统、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及公共广播系统等。其造价为2800多万,占建安工程费的4.5%,约240元/的造价指标。
该综合医院专业工程,在做建筑、结构设计时,此部分工程是由专业设计/施工单位进行设计的,但在概算中,此部分费用应列出。此部分专业工程分别是:手术室等洁净用房净化工程;放射、核医学装修;高压氧仓装修、医院气体系统;标示系统工程;直饮水点;物流供应及泛光系统等。手术室等洁净用房净化工程包括手术室装修工程、重症监护室ICU、消毒供应等。放射、核医学装修分别有放射科室的装修、防护工程,其包括专业的防辐射门、窗,防护涂料等。医疗气体系统包括气体传输、中心供氧及医用其他气体管道等。此部分造价占建安工程总造价7%,约4500万元,约380元/的造价指标。此部分费用虽然占工程总造价的比例不高,但事实需要发生,因此在做概算时不能漏了此部分内容。
作为可进行甲供或甲购乙供或甲指乙供的大型材料、设备,如电梯设备、空调设备采购、太阳能设备、UPS系统、高低压配电设备、及发电机组等设备、主材,应单独列出。在选择此部分设备、主材的价格时,应根据医院的规模、地方政府对该项目的定位、财政支持等方面综合考虑。在编制概算初稿时应将此部分费用按高标准的要求进行配置,因为作为医院、学校、车站等特殊建筑物,对设备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需要很高的安全性、维修率低、稳定性高等功能要求。而在该医院概算中,此部分设备的采购费用高达9200万,占建安工程造价的15%,约780元/的造价指标。
所有医院的电路要求是双电源配置的,因而在发电机组的配置上,要求更加严格。而对于医院需要安静的特殊要求,所以发电机组的环保工程要求亦相对需要高标准。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对发电机组的环保工程是未有设计的,因而在做概算时要把此部分费用考虑进去。
在编制设计概算时,必须将污水处理工程考虑进概算总价中。作为特殊行业,医院在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而此部分污水不经过处理排出市政管道内,必然会污染环境。污水处理工程必须包含土建工程、装饰工程、电气工程、给排水工程、消防工程及污水处理设备安装工程等。
2.2各专业经济指标方面
根据各专业的需求,结合综合医院可行性计划、设计合同中限价设计的具体要求,在设计前合理分配各专业的造价指标。在本项目中,首先将概算汇总表各专业工程按以往的经验值,先确定单方经济指标,如地下室土建按2000元/,门诊部综合楼土建按1300元/,住院楼土建按1200元/,学生宿舍土建按800元/,后勤楼土建按1000元/,垃圾站、太平间土建800元/等经济指标给专业设计工程师进行设计。设计完成后,进行概算编制工作,实际完成时地下室土建为2029.31元/,门诊部综合楼土建为1204.05元/,住院楼土建为1199.29元/,学生宿舍土建为998.51元/,后勤楼土建为198.42元/,垃圾站、太平间土建为1009.18元,与设计前的控制指标相差甚少,满足可行性计划及设计合同的要求,有效地从设计方面进行成本控制,使整个项目的可行性计划更具目的性、可控性。
2.3建设工程其他费用方面
在此部分概算编制时,需将建设单位相关的费用详列,如白蚁防治费、设计费、测量费、勘测费、可行性研究编制费、顾问公司服务费、监理费、造价咨询费、招标费、环境评估费用、地震安全性评估费、交通评估费、第三方检测费、消防检测费、临水临电报建及工程费、场地使用费、工程保险费、防洪影响评价费、施工图审查费及竣工图编制费等一系列的费用列出,并根据经验值进行评估费用。此部分费用约5000万元,占整个概算费用的7.5%,约430元/的造价指标。此部分费用涉及建设单位相关经济费用支出,在编制概算时如此部分的费用过少,而建安费用指标亦不能压缩的情况下,会导致整个项目的造价指标超出财政预算计划。
因此,在做概算时,须充分考虑此部分的造价,在正常合理的情况下,财政预算的造价控制才是合理的、可采纳的。
生物医学工程概括范文篇2
【关键词】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体格检查操作规范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281-02
1对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
健康体检科的医生几乎都是从临床科室转岗而来,对于以前从事的临床诊治过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对于健康体检来说,则需要对健康体检、健康管理的概念及内涵,重新学习和认识提高以及观念的转变。
随着健康体检概念的逐步深化,健康体检服务与常规医疗服务有着很大的区别。[1]临床医学查体:医师通过视、触、叩、听、嗅等感官检查或借助器械、仪器以及和被检者的语言沟通,对被检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做出准确的描述和判断的过程。健康体检:医师通过视、触、叩、听、嗅等感官检查或借助器械、仪器以及和被检者的语言沟通,对被检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影响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健康干预的过程。
在《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对中国的健康管理及健康体检等概念均有阐述:[2]
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的概念与内涵:健康体检是指用于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评价与疾病风险预测、预警及早期筛查的一种医学行为、方法与过程。健康体检是开展健康管理的前提和基本手段。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健康风险的检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风险因素进行干预与控制的全面过程。通过管理学的方法和手段调动社会每个成员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回报。健康管理学是一门集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科学。
在《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中,健康体检的定义:健康体检是指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的诊疗行为。
专业性健康体检最大的特点之一:将健康管理的观念引入体检结构,更加强调在体检过程中的信息发现和信息积累,针对每一个个体进行资料分析,找出影响身体健康潜在的危险因素,提出科学合理的健康干预措施。
专业性健康体检的特点之二:将健康管理应用于医疗机构的体检服务,如同临床的诊疗常规一样需要把体检的目的、意义、流程、后续服务等规定下来。
2健康体检中体格检查规范的实施要求:
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在我国兴起时间比较短,其健康体检的服务模式、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均不完善和统一。为此,2009年8月卫生部颁布了《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加强健康体检工作的管理,保证健康体检质量,促进健康体检规范有序进行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规定”中,明确了健康体检的概念,执业条件和执业规则。这是从事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必须知晓和严格遵循的。同时制定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讨论稿)》,规范了健康体检的操作规定,明示必须按照“目录”开展健康体检,为提高和确保健康体检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目的和核心是保证健康体检的质量。[3]
2.1健康体检操作规范管理的前提:
健康体检是健康管理的基础。健康体检作为健康管理的第一步,为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体检操作也应该实行科学规范化的实施与管理。在没有“规定”和“目录”出台以前,我们中心通过以下措施来规范我们的工作。
2.1.1制度管理规范制订工作手册和体检操作规范手册[4],严格规范体检中心所有员工各自的岗位职责,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各项工作。
2.1.2体检医务人员规范管理是经过医学教育或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的医务工作者,必须持有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证书;具备相应的职称证书;基本是副高以上专业医师。体检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齐全、技术精湛、操作规范、医德高尚的体检医师专业队伍。各科体检医务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正确掌握各科体格检查的操作规程,体检标准和体检内容。
2.1.3做到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要求的操作规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步骤。体格检查必须按照规定的体检项目依次进行检查,不得随意增减,不得漏项,漏检。
2.2体格检查项目设置及操作要求: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讨论稿)》制定本单位的《健康体检项目目录》并按目录开展健康体检。
卫生部制定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讨论稿)》中设置的“基本项目组合(基本套餐)”是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要求的健康体检所必须和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包括:一般检查,物理检查,仪器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中仪器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由专业医技人员规范操作及出具检查报告。
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及物理检查)是各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及口腔科等)基本而系统的重要检查之一,是各专科医师应用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的感官并借助简便的检查工具的使用(如听诊器、叩诊锤、量尺等)来客观地了解和检查人体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方法,是最基础的检查环节;亦是保证体检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健康体检程序和技能中是十分必要和不容忽视的[5]。是对健康体检医师最基本技能的考验。其方法包括视、触、叩、听、嗅诊。检查过程中,检查者动作要灵活、协调、轻柔;检查手法要按步骤、正确、熟练,不使受检者感到不适,又能获得最满意的结果。要不断学习做一名训练有素的医师,应学会用最简练易懂的语言进行交流,使受检者知道要做什么;应尽可能得到受检者的理解和配合;受检者准确的体检位置和配合决定了体格检查的结果。体检医师应严肃认真、仔细规范地按标准进行操作和记录,并结合收集的信息,客观科学、实事求是地对受检者的情况提出检查意见,为其综合健康状况的评估提供医学依据。体检医师的物理检查的实践活动不可能由先进的医疗技术所取代、淡化,而应该是相互补充。对于可疑问题或检查结果不能完全确定的,用仪器补充和修正,从中不断总结经验。如:乳腺病变,不能以B超或钼靶替代;物理检查对乳腺、直肠、前列腺等检查具有不可替代性。检查项目应统一规范,以避免漏诊和误诊。易漏诊和误诊的学科是外科和妇科。如乳腺的触诊易漏诊结节和增生;妇科检查与超声不符等。要保证体检质量还必须付出必要的时间成本,压缩检查时间带来的质量问题将会在后期显现出来[6]。应该建立对某一岗位、某一项目的最低的检查时间,以确保检查的质量。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任何医疗文书和实际操作不到位,都可能为医疗纠纷埋下医疗隐患,因此,必须规范体格检查操作,以减少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避免体检行业可能面临的诚信危机。[7]同时还要注意体检环境、温度,要让受检者感到舒适;最好是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要注意隐私性,具有单独的检查空间、性别分开。
2.3健康体检中体格检查内容规范操作及注意事项:
各学科检查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
2.3.1一般体格检查注意事项:
项目包括:血压、体重、身高、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血压测量:首先要校正血压计,其次要注意受检者是否禁烟及饮茶、咖啡等兴奋性饮品,消除活动或紧张因素等,否则血压就会有误差。测量体重、身高时要提醒受检者注意正确的站立姿式和;空腹、进食、憋尿等亦会影响血压值、体重、腰围的客观准确性。
2.3.2内科检查注意事项:
内科检查还包括病史采集;一般在内科检查时通过问诊收集。有的体检软件将此项归到一般项目内以问卷填表形式收集。包括目前的健康状况、现有疾病和既往病史,生活方式,家族史等,最近三年的健康体检情况。病史采集涉及到个人隐私,无论是采用询问或问卷填表形式均应注意方式、方法,将此项程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向受检者加以说明很有必要,以取得受检者的配合。
内科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心、肺、肝、脾,腹部注意有无异常包块及压痛部位等。体检记录应客观、准确。内科检查经常发现以下问题:如肥胖、高血压、胸廓畸形、肺气肿、心律不齐、心脏杂音、不同性质的腹部压痛及包块等,应引起相应的关注和采取相应的治疗。
2.3.3外科检查注意事项: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皮肤、淋巴结、甲状腺、脊柱、四肢关节,女性要注意的视诊和触诊的操作技巧,如视诊注意其对称性、表观情况、、腋窝变化等;触诊时体检者位置、顺序和内容等。男性要注意外生殖器、前列腺及直肠指检等。直肠指检物理检查本身具有一定缺陷,需要主观判断,准确性完全依赖于医生自身不断积累的经验。
外科体检经常发现以下问题:甲状腺肿大或结节,肿块,包皮过长、疝气、精索静脉曲张、内外痔、前列腺肥大、下肢静脉曲张、直肠疾病等。
2.3.4妇科检查注意事项:
主要检查外阴、阴道和内诊;宫颈涂片或液基涂片取材方式要到位,体检时要防止交叉感染,垫单或纸单须一次性使用。
妇科体检常发现的问题:宫颈糜烂,宫颈炎、阴道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附件炎,对发现妇科恶性肿瘤,特别是早期发现宫颈癌有重要意义,是妊娠后妇女应定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2.3.5眼科检要事项:
器械准备视力表要随机更换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等。
眼科体检常发现以下问题:近视、远视,沙眼、结膜炎、色弱、色盲、白内障及眼底病变等。眼科体检对防治眼疾和预防失明起到积极作用,是中老年人应定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2.4体格检查操作规范的意义:
规范体格检查操作,其目的和核心是保证健康体检的质量;是开展健康管理的前提和基本手段;是准确、客观、全面了解和掌握受检者健康状况的最佳途径和基本方法;是早期发现和诊疗各种疾病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从而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预防的目的;是为下一步健康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的良好方向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减少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避免体检行业可能面临的诚信危机。
参考文献
[1]冉炜,医学模式的演变与健康体检医学的发展[R]2008年健康体检信息评估与后续管理服务高级师资研讨班讲义15~17.
[2]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杂志2009.(3)3.143.
[3]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体检中心主任高峰论坛-―健康体检技术规范与实施[S]2010.5.22.武汉1~10.
[4]常洪,邵庆华主编,王嫱,熊川副主编,健康体检操作规范手册[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9月.
[5]许莹,健康体检中物理检查的规范实施[R]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体检中心主任高峰论坛49~51.
生物医学工程概括范文1篇3
关键词:C++教学;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73-02
一、引言
生物医学工程是工程技术与生物学和医学相结合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旨在运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问题[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其中编程是一项关键技术。C++语言属于面向对象编程方法中的经典语言,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编程工具,可能用于今后的工作或科学研究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和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成像技术以及机械和材料等应用工程学科。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多,涉及的面非常广,与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等传统专业的学生相比,能够花在编程训练上的时间较少。为了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编程水平,需要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C++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1.在C++语言的学习中缺乏对本专业的思考。由于C++语言的学习一般在本科学习的早期阶段,此时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并不充分。虽然一般会提前开设《生物医学工程导论》课,但该课程也只能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因此,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融入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讲解就非常重要。虽然,C++这样的编程课程可以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讲授,但是,如果由属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且有计算机背景的教师来讲授显然更加合适。因为,后者既能教会学生编程,也能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本专业。
2.难以充分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C++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充分理解面向对象思想对于C++的学习至关重要。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将数据及对数据的操作方法封装在一起,作为对象,对同类型对象抽象出其共性,形成类,通过继承与多态性,使程序具有可重用性[2]。通常解决问题时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过程方式来解决,二是将问题抽象为一个对象来解决,面向对象属于第二种考虑事情的方式[3]。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并不困难,难的是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理解类、对象、继承和派生、多态等这些概念及其在编程中的灵活运用。
3.编程水平的提高缓慢。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的过程中编程水平提高缓慢,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怕困难,不愿意编写程序,或者只是简单地将课本上的程序搬到电脑,而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这种情况在初学编程的学生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以外,想办法提高学生对编程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以致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教学方法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引入以下改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以门诊挂号模块的构建来讲解面向对象的思想。为了同时提高学生编程水平和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教师在讲解面向对象中某些概念的时候,可以尽量列举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例。例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同学以后可能会接触到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利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实例来进行讲解课程中的概念,既能强化同学们对概念的认识与了解,又能培养其用面向对象的思维方式解决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医院信息系统可以分成很多模块,门诊挂号模块是其中一个必要模块。在讲解“抽象”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用门诊挂号模块作为实例讲解。抽象,是指对某种目的而言,强调重要的部分,忽略不重要的部分。抽象是具有针对性的,在讲解抽象的针对性时,可以提出以下的例子:在设计门诊挂号模块时,每个病人的姓名、性别、所选号码等信息就是重要内容,而像体重、血型、既往病史这些信息在这里不太重要,就可以被忽略。而对于医院信息系统中的病案管理模块,体重、血型、既往病史这些被忽略的信息可能又是重要的。因此,对于门诊挂号模块来说,使用抽象的方法,就只考虑姓名、性别、所选号码这些我们关心的信息。面向对象是一种考虑事情的方式,在实现门诊挂号这个功能时,可以构建如下对象,病人、医生、挂号和挂号结果等对象协同完成门诊挂号:首先,由病人对象将病人挂号申请发给挂号对象,再由挂号对象请求医生对象提供相应的医生信息,在此基础上,挂号对象对病人挂号申请进行处理和审核,最后将病人挂号结果提交给挂号结果对象,挂号结果对象负责保存病人挂号结果,并提供查询服务。门诊挂号模块中各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引导学生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来考虑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程序设计的学习对部分学生来讲比较枯燥,特别是每当学生遇到不知道如何解决的问题时,挫折感比较强。为了激发学生对编程的兴趣,可以尝试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面向对象编程中的某些概念。面向对象的思想认为,一切事物皆为对象。对象可以是有形的事物,如一本书、一辆汽车;对象也可以是无形的事情,如一项计划。对象可以是简单的个体,比如一个人;也可以是由诸多其他对象组合而成,比如一个公司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又由许多人组成。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现象作为具体的对象来进行分析。比如一辆公共汽车,它有一个表示其唯一性的车牌号,有外观、重量、载客量等静态特征,还有前进、倒车、刹车等动态行为。再比如一个学生,有一个唯一标志(学号),有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静态特征和学习、唱歌、打篮球等动态行为。从这些实例中,可以归纳出,一个对象包括以下的内容:(1)唯一的标志符,用来表示与其他对象不同;(2)静态特征,描述对象的属性;(3)动态行为,描述对象具有的功能。作为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个实例,学生选课系统一般都被学生所熟悉。为了进一步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可以尝试引导学生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来构建学生选课系统。在学生选课系统中,可以建立学生、课程、选课、选课结果这四个对象,学生对象的静态特征包括:学号、姓名、年龄、专业等;课程对象包括: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选课人数等。这四个对象协同完成学生选课功能:首先,由学生对象将选课申请发给选课对象,再由选课对象请求课程对象提供相应的课程信息,如:多少学分、目前已经选这门课的人数、是否可以选,在此基础上,选课对象对学生选课申请进行处理和审核,如:该学生是否有资质选这门课等,最后将学生选课结果提交给选课结果对象,选课结果对象负责保存学生选课结果,并提供查询服务。学生选课系统中各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3.指导学生认清学习目标的主次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教会学生分清学习目标的主次。在C++的学习中,首先重点学习面向对象的思想,将算法的学习放到次要位置。对于编程人员来将,算法的学习十分必要,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对于初学面向对象编程的人员,首先必须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并尽可能建立面向对象的思维方式,即在解决问题时,将问题抽象为对象来解决。还存在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部分初学编程的学生在实验课上效率很低,难以进入编程的状态,时间一长就会去做一些无关的事情。因为计算机既是一个学习的工具,也是一个娱乐的工具,学生有时可能难以控制自己。因此,强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给自己制定规矩,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课前要预习,编程的时候严格要求自己只能编程,其他无关的事情完全不能做。只要学习方法正确并且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应该都能够把C++学好。
学生编程水平的提高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困难的问题,如何促进学生对编程产生兴趣,让学生觉得编程不仅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而且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这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情况的方法,这样才能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JohnD.Enderle.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M].原书第2版.封洲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郑莉.C++语言程序设计[M].第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生物医学工程概括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医学概论;建设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来,我国众多医学院校都推进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深入开展网络教学以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水平[1-4]。我校根据招收的各个非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这些专业学生专门开设了医学综合课程,以便这些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医学相关知识,为他们以后能在医学院校、卫生行政机关、防疫机构、医院、司法机关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或者研究工作等打下基础。为此,于2009年成立了医学概论教研室。教研室成立之初,承担的是《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而《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内容由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来负责教授。至2013年,这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即现在我们教授的《医学概论》。本教研室自成立以来,积极响应学校的大力开展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的政策,先后在我校教务系统网站上对《基础医学概论》和《医学概论》两门课程进行了构建,并不断的优化和完善。目前,在我校教务系统网站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既有《基础医学概论》,也有《医学概论》,现主要以《医学概论》为例讲述本教研室课程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情况。
我校使用的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具体到每门课程,主要包括了课程管理、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三大版块。
一、课程管理
该部分包括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和课程通知几个方面。
在课程介绍一栏中,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归纳总结出了较统一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内容,再加上课程类型、学时和学分、教学方式以及教材和参考书目等,让学生在一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能够对《医学概论》有一个初步的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我们针对市场营销、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及卫生信息化等每一个非医学专业都制定了相应的符合其专业特点的教学大纲。鉴于我们医学概论课程除了有144学时的理论授课以外,还有60学时的实验课,我们又把教学大纲分为了《医学概论》教学大纲和《医学概论》实验教学大纲。通过从网站上浏览《医学概论》教学大纲,可以使同学们掌握即将要学习到的课程内容的具体到每一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知道哪些知识点是需要记忆的,哪些是需要理解的,这些知识又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而《医学概论》实验教学大纲则把每一次实验课的内容和目的要求进行了明确的概括,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进行操作实践。
另外,在教学日历一栏中,我们把整个学期的授课安排(理论课和实验课都包括)、每一章节所用学时和授课教师等一一列出,使学生轻松掌握《医学概论》课程一个学期的授课进度,并据此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我们每位授课教师都在教师信息一栏里认真填写了个人教学和科研情况等,方便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师答疑或讨论科研问题。而和课程教学有关的一些通知我们都在课程通知一栏中,使学生能及时获知理论授课教室及实验室地点和时间等教学信息。
二、教学资源
《医学概论》课程是把医学相关基础课程及临床课程中的核心知识进行了融合和精简优化后,分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人体的九大系统进行讲授的,授课时也是分教师分系统的,所以在建设教学资源这部分版块时,我们是把每位授课教师负责的那部分的所有多媒体课件和教案收集在一起,按《医学概论》教材上的章节顺序一一上传至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同学们可以很方便的浏览和下载,帮助学生预习或复习课堂讲授的内容。同时,我们还根据每章节的讲授重点和难点,有选择的录制了部分授课视频上传至教学资源版块,使学生可以在课堂授课时间之外方便的听取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尤其是课堂上有没听懂的部分,借助网络可以反复的听讲,增强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
另外,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还有课程共享联盟和资源中心,这些共享的网络资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给同学们的自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三、教学活动
这一版块包括了答疑讨论、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课程问卷和个人资源等环节。
答疑讨论一栏是采用BBS(BulletinBoardSystem,电子布告栏系统)的模式,学生可以把学习《医学概论》课程中不理解的问题采用留言的形式进行提交,然后教师再就此问题进行解答。这一栏目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而且必须是持续的过程,需要授课教师付出极大的心血,但它是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加强师生互动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所以必须坚持。在课程作业一栏里,我们跟随着课堂授课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课后思考题,以此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思维。同时,我们不断地完善试题试卷库里的试题(与期末考试试卷题型一致,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及在线测试里面的测试题,以方便学生巩固课堂学过的知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为进一步了解《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程问卷栏目中设计了调查问卷表,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此外,我们在个人资源一栏中上传了与《医学概论》相关的多部电子版教材和一些网络资源,使学生能够获取《医学概论》教材以外的一些相关医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建设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也收获颇多。一方面促进了教研室老师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协作,并且在相互交流中拓宽了视野,激发了教学灵感,提升了教学水平[5];另一方面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授课老师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学习状况,并据此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6]。但在建设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认识到了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进行完善,从而为提高我校的医学教育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建平,黄素芬.Blackboard平台应用初探[J].计算机教育.2007,(5):59-60.
[2]梁昌镛.利用网络平台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144,146.
[3]邵毅平.关于“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研究[J].科技信息.2011,(35):422-423.
[4]耿学慧,丁穗娟.广西医科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2):180-182.
生物医学工程概括范文篇5
中医药学强调整体功能,用阴阳五行学说描述疾病性质及人体病理;视邪正交争、阴阳失调为主要的疾病观;形神合一为主流的健康观;诊断利用四诊合参;贯穿治病求本、辨证论治、防重于治等理念。而西医则强调局部微观分析,内容涉及解剖、生理、病理、卫生、药物等;主张重视实验、疾病局部定位思想;研究对象为分子、基因、蛋白、亚细胞、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公共卫生等。不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从二者现有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均是走向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思维,故可引入“三论”,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发展[1]。
2从概念比较
中医药信息学是基于动态现象运动规律理论,遵循整体准则和动态准则,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研究中医药学领域信息现象和信息规律,对中医药信息进行表示、管理、分析、模拟和传播,以实现中医药信息的获取、转化与共享,提示中医药信息的实质与内在联系的一门科学[2]。医学信息学是探讨生物学、医学或者更广义健康数据的采集、存储、交互和展现过程的科学,探讨如何利用信息科技来优化这些过程的科学,以及探讨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实现信息和知识层次各种应用的科学[3]。
2.1研究对象不同中医药信息学以中医药信息为研究对象,强调以“人”为中心,包括健康的、疾病的及其相互转换的,并且是在时间、空间维度及背景方面的综合多维信息;医学信息学是以生物学的、医学的或者更广义的健康数据为研究对象,强调以“病”为中心,主要针对实验室疾病数据的防病抗病信息。
2.2研究内容不同中医药信息学以中医药领域信息动态现象运动规律为研究内容;医学信息学是以生物学相关领域的信息采集、存储、交互、展现及优化,实现信息和知识层次的各种应用为研究内容。中医药领域信息强调动态的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说明中医药领域的信息主要反映人与自然、社会、人文及其相互关系的人体整体动态功能变化及其规律,所以中医药信息学与医学信息学研究内容有着根本的不同。
2.3研究方法不同中医药信息学与医学信息学研究对象、内容迥异,必然导致研究方法的不同。医学信息学以信息科学方法论为研究方法,运用信息观点分析和处理信息流程。中医药信息学也模仿和借鉴其研究方法,但中医药强调功能和整体准则,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作为分析和处理人体生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侧重人体解剖结构及其运动形态的改变。所以,在研究方法上需结合自身特点应用医学信息学方法并予以升华。如研究时需要中医药领域专业知识平衡语义关系存在用自然语言描述时的多义性与用形式化语言描述的确定性之间的矛盾;需要领域专家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和内涵外延的精确把握;需要结合时间维度体现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专业知识等。
3从知识框架比较
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框架与医学信息学知识框架可概括如下。两图中从左至右分为四列,左起第一列为中医药信息或医学信息研究的对象,第二列为由基本信息转化专业应用领域的相关学科,第三列为两种信息学均由相关专业学科组成,第四列为两种信息学的知识结构,说明两者都是交叉学科,涉及到一些中间领域学科的知识门类。虽然二者构建模式相通,但研究内容不同,因此其研究领域及方向必然不同。
4研究方向比较
中医药信息学研究范畴可概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基础领域研究,如中医药信息论、中医药知识整合论、中医药信息学原理等;二是技术领域研究,如中医药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及输出等技术;三是应用领域研究,如中医药信息标准化研究包括信息表达标准化、信息交换标准化、信息处理及流程标准化等,中医药知识体系计算机表示与模拟研究包括功能诊断信息系统、整体数据处理系统、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等、医院管理系统、电子病历、图像处理等、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药效评价、中药优化设计与研发、中药知识发现与管理等,中医药数据分析与利用研究包括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关联分析方法、信息计量方法等对中医药研究中获得的数据与信息及科技文献信息进行分析与利用研究等,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研究包括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保护、存储、处理、传播等,中医教育科研研究包括多媒体教育、网上教育、远程教育等[2]。医学信息学研究范畴可概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原始健康数据,如影像、微阵列、生理数据等。涉及到的研究包括数据采集和集成,如实时的生理信号分析、语音识别、传感器采集、条形码扫描等;二是从原始健康数据中分析出来的有组织的综合数据库,如基因分类及其外在表现形态。涉及的研究主要是数据整合及数据处理,如数据仓库、数据模型、语义网络、本体论、数据储存、提取、可视化及图像处理等;三是从数据库中抽象出来的知识库,如词表、术语学、本体库、语义网等。涉及到的研究主要是推理及知识管理,如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抽取、数据挖掘、文本产生、统计处理、自动学习及知识表达、知识模型等;四是从知识库中验证出来的可直接应用的知识结晶和理论,如协议、临床实用手册、概论等,涉及到的研究主要是知识获取及知识应用,如机器学习、文本解释、知识工程、决策理论及诊断、治疗、预防等。综上,中西医在对待临床信息的观念、临床信息的放置位置、采集内容、采集方法,尤其是临床信息模型以及信息分析方法等均有很大区别。目前中医药数据库系统广为应用,用中医电子病历来保存临床中医病案,用数据挖掘技术来整理及查询电子病历等。中医医院已经普遍吸纳了现代医学的诊疗方法,如电子病历在受到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约束之外,也必然兼容有西医学的许多内容,体现着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当然还存在一些有待提升的空间,如中医专家系统进入了低潮期,中医的四诊信息还未达到客观化、规范化,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等。
5总结
生物医学工程概括范文篇6
围产医学和围产期保健的问世只是近十几年的事,这两个概念在使用时还常常出现混淆,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本文主要介绍围产医学和围产期保健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内容,谈谈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围产医学
什么是围产医学?围产医学是研究孕产妇和胎婴儿的生理和病理,以及在孕产期中所患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母亲(也包括父亲)本身的遗传素质,怀孕母亲所处的大环境和母体本身作为小环境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胎儿宫内诊断、宫内治疗及矫正手术;新生儿、早产儿的复苏抢救急救技术的改进等。
围产期是产前、产时、产后一段时期的总称.这期间的母亲和胎儿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孕妇而言,妊娠是一个生理变化过程,变化是全身性的,涉及循环、血液、呼吸、消化以及神经内分泌等各个系统,包括心、肝、肺、肾等多个器宫.变化的时间比较长,其间易受到许多内在的和外来的因素的影响,使生理变化过程超出正常范围进入病理状态,严重时危及母婴安全,导致妊娠失败。从胎儿方面看,其生长发育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双方的遗传素质,有无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家族史及母亲的健康状况。此外,胚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受到病毒感染,接触有毒药物或放射线照射,其正常生长过程将会受到干扰,导致畸形儿的出生。那么,妊娠期母体的全身变化如何进行:从受精到胎儿出生这一复杂过程如何发生:内外因素如何作用于母亲和胎儿,引起什么样的变化,导致何种结果;如何及早发现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如何有效地抢救、治疗。凡此种种,都是围产医学要研究的内容。
由此可见,围产医学研究的范围是很广的,其研究领域不仅包括临床医学的妇产科和儿科,且涉及基础医学中的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生化学、生物物理学、药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和内分泌学等,并借助各种电子、放射、超声、光学仪器,以及动物试验、微量元素测定等现代科技手段。因此可以说,围产医学是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
围产期保健
围产期保健是指围绕分娩前后一定时期内对孕产妇和胎婴儿所进行的保健工作.或者说,是为保证这期间母婴的健康与安全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所谓保健,就是为保护健康而对个人和集体所采取的医疗与卫生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英语的Health一词,除有健康的意思外,还有卫生的含义。而卫生一词的定义是: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个人和社会的措施.由此看来,“围产期保健”的意思可理解为,采取各种医疗预防、个人和社会的综合性措施来保障围产期间母婴的健康。
综合性措施,亦即围产期保健的内容,各国不尽相同.在我国,概括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妇幼保健网各级妇幼保健业务机构以及医院上下密切联系,分工负责,划片包干,互相协作,从组织上保证围产期保健的实施。同时,成立围产保健协作组,其任务一是定期就本地区围产期保健工作的计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讨论,提出解决办法;开展业务讲座活动,培训妇幼保健工作人员以及对保健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和评审。二是组织多学科协作,特别是产科与儿科的协作,使儿科医师与产科医师一道,共同参与对孕产妇和胎婴儿的监护抢救,提高母子统一管理的质量。
(二)定期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及早掌握孕妇,开展孕早期保健指导系统观察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高危因素进行矫治.积极防治孕期并发症,纠正胎位异常,矫治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预防早产和过期产。加强产程观察,减少和正确处理难产。认真及时筛查出高危孕妇,进行高危监护和管理,做好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和抢救.开展产褥保健指导和新生儿保健指导.有条件的地方设立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监护抢救中心,接受一定范围内基层医疗保健机构的转诊,及时推广应用围产医学研究所取得的有关诊断、监护和治疗的最新成果(产前诊断等),以提高围产监护质量.
(三)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向广大群众普及围产医学知识,宣传围产期保健的重要意义,让他们了解影响孕产妇及胎婴儿健康的生物、社会、心理有害因素,教会他们一些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和自我监测方法,使开展围产期保健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开展围产死亡审定工作.孕妇死亡率及围产儿死亡率是反映围产保健质量的敏感指标,而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常常是危害母婴健康的主要原因,应正确掌握,及时调查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围产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不断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完整准确的医疗保健记录是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资料来源,卫生统计为资料的分析处理,保健工作质量邢效果的评价提供必不可少的手段和依据。此外,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探讨生物、社会、心理因素与母婴健康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亦是围产期保健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
围产医学和围产期保健的联系和区别
生物医学工程概括范文篇7
意识一词,在哲学、心理学、医学等不同范畴内,具有不同的含义。“意识”这个词似乎在不同学科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
任何一本哲学教科书中,意识这一概念是最一般的,或者说它是指与物质和存在相对立的东西。它包括了人们所说的精神、思想、感觉、经验等所有主观形式的东西。
在心理学中,情况便有所不同。心理学中所谓的“意识”是特指人类独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即借助语言而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和认知活动。心理学中的意识,是指人类心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质。这就是说,人可以借助语言把自己和环境区分开来,进而认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这样,人类适应环境从而获得生存发展的过程就再不是完全被动的,反映外部世界时总带有目的性或自觉性,这就是意识的反映。
另外,意识的另一特性是它的抽象或概括性,这一点也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语言并不单纯是交往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他不只是思维的外壳,就其根本意义来说,它是人类认识外界的工具,语言所具有的这种认知功能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就构成了意识活动的另一重要特性,即抽象、概括性。正是由于这一特性,意识活动可以探及事物的内在本质方面,能使人借助于意识活动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和各类事物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中所讲的意识有时是相对无意识而言的。一个人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只能察觉一部分。虽然在视野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有效刺激经由视觉通道作用于大脑,但是,对于进入大脑中的刺激,人只能意识到一部分,对于这一部分以外的刺激,只能是无意识的反映。
显然,心理学中关于意识的概念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中的意识概念是不同的,它既不是从抽象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也不是从意识的社会历史性方面研究它。心理学主要是从形式和机理方面着眼看待意识,至于它的内容,则是其它学科譬如说医学所研究的对象。
医学上,意识不是单一的心理过程和反应,而是一种全脑的功能状态,使人能正确而清晰地认识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并做出适当反应。它是各种心理过程或活动的背景,涉及觉醒水平、注意、感知、思维、记忆、定向、行为等许多心理过程,是人们智慧活动、随意动作、意志行为的基础。意识发生障碍,会累及许多心理过程,因此,在研究病理心理的时候,也需要研究意识障碍。如果意识不受损害,而有思维障碍时,医学上则用“意识清楚,思维障碍”这种和哲学概念相抵触的方式来表达。
近代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是维持意识的重要结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不断发放冲动,弥散性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唤醒皮层,维持觉醒状态。脑干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障碍是意识的病理生理基础。因此、脑干的损伤、受压,脑代谢紊乱,包括上行激活系统的神经递质紊乱,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意识障碍。
医学中使用意识这一概念又是侧重另外一种意义,与心理学、哲学等都不相同。我们知道,意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必须具有一个充分和必要条件,这就是大脑皮层必须处在一定的紧张状态,或者叫做具有一定张力。临床上所谓“意识模糊”、“深度昏迷”等等,都是说大脑皮层的张力异常,无法正常地加工外来信息,无法对外界刺激进行反应。深度昏迷的指标之所以取用角膜反射丧失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医学临床上的“意识”,似乎更侧重于生理机制方面。这样看来,在医学中,意识概念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的清醒程度,二是指对自身和环境的理解程度。
意识的含义包括意识内容、清晰度和范围。意识清晰时,外部客观事物和现象呈现明晰的印象,人的各种精神活动能随时为自己所察觉,注意力集中、动作准确、主动,有鲜明的目的性。意识的范围,亦即意识域,指短时间内个体对客观事物所能觉察到的范围。意识范围大小同注意的广度有关,为当前任务的要求所决定。个体能明显察觉到的事物,只限于注意所集中的部分,其他部分则比较模糊。
临床上有时将意识分为环境意识和自我意识两方面。环境意识指个体对外界事物和环境现状的确认;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当前自身状态的确认。
在精神病学中意识概念,更多的是指对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的理解水平,即所谓定向力。
由于意识的含义如此不同,对病人意识状态和行为的理解常常产生分歧,这就不足为奇了,但是,科学发展到今天,这种局面应该改变,没理由再持续下去了。就像瞎子摸象,再怎么摸,大象还是完整的大象,而不是摸到耳朵就像扇子、摸到大腿就像大树、摸到肚皮就像是一堵墙壁了……
所以,本书灵魂医学soulmedicine将对意识进一步归真。
二、生物体灵魂三定律诞生揭示了意识的实质
正如前述,十月怀胎走完了几亿年的生物进化历程,从物质的夸克、质子、中子、电子到原子、分子,再到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实现了从无生命物质到有生命的物质的质的进化。从细胞到组织、器官形成,从原脑、大脑边沿系统进化到新皮质出现,实现了从生命的无意识到有意识质的飞跃,也就是说从生命的低级灵魂到最高级灵魂——意识的进化,诞生了生物体灵魂三定律,同时也演示了从物质到意识、精神的进化过程。
可见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大脑尤其是大脑新皮质产生的一系列生命现象,是最高层次灵魂,是物质存在的最高级形式,是物质的特殊形态。
这就从理论事实上说明并验证了意识精神与物质同源性和一致性,二者都是客观存在的形式,并且,也揭示了意识是物质存在的最高形式、形态。
这就自然而然地并清楚地解决了和阐明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谁是第一性、谁决定谁的哲学问题,也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区分的原则问题。
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是对一切知识包括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然的话,精神心理以及社会信使导致疾病、气功防病治病等诸多问题无法研究,本书新的医学、人生理论体系也不可能诞生。
可见,意识是物质进化的必然产物,是物质存在的最高形式,是客观存在的。或者说意识同物质一样,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同样,它也不以人的意志存在而存在、转移而转移,只是不能像普通物质一样用肉眼看得见、摸得着罢了。
从上述生物体灵魂三定律可知,由分子原子进化到蛋白质、染色体构成的各种层次的生物,则具有了生命、灵魂意义,发生了质的飞跃,意识又是最高层次的灵魂。可见,再用无生命的、没有灵魂的物质的框框去研究观察认识有生命的、富含各种层次灵魂的生物,尤其具有最高层次灵魂的人类,本身(出发点、思维方式)就是错误的,当然所研究的一切结果也不可能正确。
总之,诞生在生物体灵魂三定律基础上的灵魂医学soulmedicine,对意识认识显然具有有史以来的科学性。
三、意识存在的证据
随着科学进步、认识的提高,灵魂领域里的意识、精神、心理等生命现象并不是一点迹象也摸不到,而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
按照灵魂soul概念,灵魂是由蛋白质、DNA、RNA等生命大分子构成的生物体所产生的各种层次的一切生命现象,它依生命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生物体本身新陈代谢存在而存在。意识又是最高层次的灵魂,所以,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存在形式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罢了。
再从灵魂医学soulmedicine以下章节研究可知,生命活动即灵魂领域的意识活动是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并且不同的意识状态消耗不同的原料,根据物质不灭及能量守衡定律,它势必要转化为其它物质形式或者能量。所以,意识产生也是物质或能量的转化过程。
现在已经间接证实不同意识以不同的化学物质形式存在,就像磁场一样,在宏观世界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客观存在的,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逐渐能被测量到的,这是是迟早的事情。
随着现代脑生理学及检测技术发展,结合气功等一些精神领域自然现象,我们不难发现,我们想问题,想什么,并不是随便想想而已,而是,在大脑内产生相应化学物质,发生相应化学反应,产生相应生物效应。如表现为心情激动,心情舒畅,心情郁闷,心情悲伤、愤怒,还可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跳加快,面色苍白、发红、发青、发紫。有些思维,大脑分泌内啡肽等活性激素,对身体大有好处。与之相反的思维则大脑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铵等物质,可收缩血管,加快心率,引起微循环障碍,导致疾病尤其像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成人疾病。
现代科学技术已发现不同意识状态、不同的思维方式出现不同的脑电波形,产生不同的化学物质,进而发生不同的生物效应:
大脑在清醒时,即人在日常生活、工作精神高度紧张情况下,大脑产生贝塔(β)波;
熟睡时产生点塔(δ)波;
若把大脑活动降低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朦胧状态时,则产生阿尔法(α)波,此时大脑分泌内啡肽等激素物质,它可调节机体内环境稳定,调节免疫功能及心血管功能,增强体质,预防成年病,延年益寿。
下一章中生命信使耗竭学说则更进一步为意识提供了佐证。大脑生命功能(思维)过度活动时,导致了思维所需要的相关化学信使等原料耗竭或不足,提示该思维活动应该进入休息状态,等待体内相关化学物质或信使等原料合成,以达到动态平衡,维持大脑内环境相对稳定,以利大脑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这也是人生三定律中的稳定定律所要求的。
倘若不注意休息,甚至人为地不让睡觉,使大脑一直处于觉醒状态,则大脑将要发生严重功能紊乱,以至精神崩溃,这种现象多见于警察审问犯罪嫌疑人及其它折磨人的行为,应当指出,这本身也是一种犯罪行为,是一种灭绝人性的法西斯行为,是一种病态。
如我们脑力与体力劳动,所动用的脏器组织不同,一是大脑,二是肌肉,所消耗的原料信使除了葡萄糖外其它肯定不同,故二者必须结合,即劳逸结合,才符合生命代谢、活动规律。
即使脑力劳动也存在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式思维,需要不同脑细胞、需要消耗不同的原料信使的区别。故我们今后在用脑思维时,需要进行不同课题、不同思维方式的转换,以利用不同的化学物质或信使等原料,避免相关化学物质或信使等原料的耗竭。
临床上我们还经常碰到有些药物也影响我们意识状态、左右我们思维,除了做手术用的各种中枢性麻药外,作者还发现,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兴奋我们大脑,开阔我们思路,抗组胺药则对大脑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不影响思路,止泻药苯乙呱啶类似鸦片制剂,有欣,等等还有很多很多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这些药物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灵魂领域里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这类药物所发生的生物效应同样遵循生物效应定律。
这类药物首先是使人的心理在感知觉层面上发生改变,加大剂量后严重的则会引起思维、情绪以及行为活动方面的改变。按照其作用的性质不同,这类药物可以分为三类。
(1)镇静剂指一些中枢神经抑制剂,主要包括鸦片、海洛因、吗啡之类。它降低了神经系统及行为的活动性,最后导致睡眠。
(2)兴奋剂指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行为活动性的一类药物,包括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和安非他明等。少量使用兴奋剂可以提神,减轻疲劳,但大量使用则会使人焦躁不安。
镇静剂或兴奋剂适量服用都有积极作用,但长期服用会造成对它的依赖,使人上瘾。对药物上瘾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是生理上的,表现为先是增强对药物的耐受性,即必须加大剂量才能产生同样的效果,然后转变为身体上因缺药而出现剧烈难忍的病痛,急切地渴望得到药物才能使之减轻;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依赖,表现为没有药物各方面就都极端地不适应,思维不能集中,并且心情烦躁,完全不能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由此可见,这些药物虽然最初没有害处,但过度服用以后就有害身心,就会在文化、道德、社会、法律等多方面造成严重的恶劣影响。
(3)迷幻剂是指能使人产生幻觉的物质,主要特点是能够使意识尤其是感知觉发生扭曲。最常见的是LSD(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和墨斯卡灵(mescaline)。迷幻剂使人产生欣,增强感觉的敏感性,并且使时间知觉错乱,也可能产生焦虑、恐怖和妄想症,还能够造成思维和判断的混乱。
这也从另一角度验证了高级灵魂——意识的物质基础。
所以,从物质不灭或能量守恒这一角度讲,意识也是物质的代谢过程,是能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爱因斯坦量子理论已经准确换算出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四、意识物质关系
前已述及,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生命现象,是物质存在的最高级形式,是物质存在的特殊形态。
从另一角度说,物质与意识也都是客观存在的。若没有意识的话,也没有物质存在的可能,也没有物质概念。这一点与传统的物质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概念不同,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前提,物质是意识的反映,不存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问题。况且,意识也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形式,是物质存在的高级形态。在另一层面上说,这有点类似鸡与鸡蛋关系一样,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谁决定谁?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可见,在一定程度上讲,过去有关物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并且将此作为是唯一区分唯心唯物标准准则的说法,是历史在哲学领域给人们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
科学就是这样,更确切地说同其它事物一样,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呈现波浪似的发展、前进。关于这一点,soulmedicine下一章还要阐述其机理。
参考文献
生物医学工程概括范文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
生物信息学融合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的大量方法,已逐渐成为发现生命过程中所蕴涵知识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基本问题主要包括:DNA分析、蛋白质结构分析、分子进化。医学统计学作为医科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长期以来其理论和方法就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各类研究中。随着生物新技术的诞生,在推动生物信息学发展的同时,医学研究对象也由宏观的病人、生物组织拓展到微观的基因领域,所面对的实验数据在性质和结构上也都有所不同,这对医学统计学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医学统计学的很多原理和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这些新研究之中,并在此基础之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改进。如概率分布的知识与序列相似性分析、蛋白质分类等技术密切相关;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方法经改进和结合后在基因表达数据的前期分析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分析这些大家所熟知的统计学方法更是在基因分类和调控网络的建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进行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时加入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应用实例,不仅可以使学员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医学、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新发展,还可以提高学员对于医学统计学理论学习的兴趣,掌握先进的生物实验数据分析方法,提高今后从事医学科研的能力。下面,本文在回顾医学统计学授课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就医学和生物信息学中的可能应用举例如下:
一、概率分布
概率分布(probabilitydistribution)是医学统计学中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授课内容一般包括:二项分布、Possion分布、正态分布、t分布、F分布等。
借助概率分布常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命指标的特征、医学现象的发生规律等等。例如,临床检验中计量实验室指标的参考值范围就是依据正态分布和t分布的原理计算得到;许多医学试验的“阳性”结果服从二项分布,因此它被广泛用于化学毒性的生物鉴定、样本中某疾病阳性率的区间估计等;而一定人群中诸如遗传缺陷、癌症等发病率很低的非传染性疾病患病数或死亡数的分布,单位面积(或容积)内细菌数的分布等都服从Poisson分布,我们就可以借助Poisson分布的原理定量地对上述现象进行研究。
在生物信息学中概率分布也有一定应用。例如,Poisson分布可以用于基因(蛋白质)序列的相似性分析。被研究者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BLAST(BasicLocalAlignmentSearchTool)能迅速将研究者提交的蛋白质(或DNA)数据与公开数据库进行相似性序列比对。对于序列a和b,BLAST发现的高得分匹配区称为HSPs。而HSP得分超过阈值t的概率P(H(a,b)>t)可以依据Poisson分布的性质计算得到。
二、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hypothesis)是医学统计学中统计推断部分的重要内容。假设检验根据反证法和小概率原理,首先依据资料性质和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检验假设;在假设该检验假设成立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检验方法,根据样本算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最后,依据概率分布的特点和算得的检验统计量的大小来判断是否支持所建立的检验假设,进而推断总体上该假设是否成立。其基本方法包括:u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ANOVA)和非参数检验方法。
假设检验为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例如,随机抽取某市一定年龄段中100名儿童,将其平均身高(样本均数)与该年龄段儿童应有的标准平均身高(总体均数)做u检验,其检验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该市该年龄段儿童身高是否与标准身高一致,为了解该市该年龄段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提供参考。又如,医学中常常可以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有无差别;用2检验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率是否相同等等。
这些假设检验的方法在生物实验资料的分析前期应用较多,但由于研究目的和资料性质不同,一般会对某些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和结合。
例如,基于基因芯片实验数据寻找差异表达基因的问题。基因芯片(genechip)是近年来实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突破之一,它允许研究者在一次实验中获得成千上万条基因在设定实验条件下的表达数据。为了从这海量的数据中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在对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找到那些在若干实验组中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的基因是比较基础和前期的方法。这些基因常常被称为“差异表达基因”,或者“显著性基因”。如果将不同实验条件下某条基因表达水平的重复测量数据看作一个样本,寻找差异表达基因的问题其实就可以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加以解决。
如果表达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可以采用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比较两样本(或多样本)平均表达水平的差异。
但是,由于表达数据很难满足正态性假定,目前常用的方法基于非参数检验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改进。该方法分为两步:首先,选择一个统计量对基因排秩,用秩代替表达值本身;其次,为排秩统计量选择一个判别值,在其之上的值判定为差异显著。常用的排秩统计量有:任一特定基因在重复序列中表达水平M值的均值;考虑到基因在不同序列上变异程度的统计量,其中,s是M的标准差;以及用经验Bayes方法修正后的t-统计量:,修正值a由M的方差s2的均数和标准差估计得到。
三、一些高级统计方法在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一)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inganalysis)是按照“物以类聚”的原则,根据聚类对象的某些性质与特征,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将聚类对象比较相似或相近的归并为同一类。使得各类内的差异相对较小,类与类间的差异相对较大1。聚类分析作为一种探索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相似性度量方法、系统聚类法(HierarchicalClustering)、K-means聚类法、SOM方法等。
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医学中诸如:人的体型分类,某种疾病从发生、发展到治愈不同阶段的划分,青少年生长发育分期的确定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基因表达谱数据的不断积累,聚类分析已成为发掘基因信息的有效工具。在基因表达研究中,一项主要的任务是从基因表达数据中识别出基因的共同表达模式,由此将基因分成不同的种类,以便更为深入地了解其生物功能及关联性。这种探索完全未知的数据特征的方法就是聚类分析,生物信息学中又称为无监督的分析(UnsupervisedAnalysis)。常用方法是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对基因(样本)进行聚类,将具有相同表达模式的基因(样本)聚为一类,根据聚类结果通过已知基因(样本)的功能去认识那些未知功能的基因。对于基因表达数据而言,系统聚类法易于使用、应用广泛,其结果——系统树图能提供一个可视化的数据结构,直观具体,便于理解。而在几种相似性的计算方法中,平均联接法(AverageLinkageClustering)一般能给出较为合理的聚类结果2。
(二)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discriminantanalysis)是根据观测到的某些指标的数据对所研究的对象建立判别函数,并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与聚类分析都是研究分类问题,所不同的是判别分析是在已知分类的前提下,判定观察对象的归属3。其基本方法包括:Fisher线性判别(FLD)、最邻近分类法(k-NearestNeighborClassifiers)、分类树算法(ClassificationTreeAlgorithm),人工神经网络(ANNs)和支持向量机(SVMs)。
判别分析常用于临床辅助鉴别诊断,计量诊断学就是以判别分析为主要基础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如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诉、体征及检查结果作出诊断;根据各种症状的严重程度预测病人的预后或进行某些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估;以及流行病学中某些疾病的早期预报,环境污染程度的坚定及环保措施、劳保措施的效果评估等。
在生物信息学针对基因的研究工作中,由于借助了精确的生物实验,研究者通常能得到基因(样本)的准确分类,如,基因的功能类、样本归结于疾病(正常)状态等等。当利用了这些分类信息时,就可以采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对基因进行分类,生物信息学中又称为有监督的分析(SupervisedAnalysis)。例如,基因表达数据分析中,对于已经过滤的基因,前三种方法的应用较为简单。而支持向量机(SVMs)和人工神经网络(ANNs)是两种较新,但很有应用前景的方法。
(三)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correlationanalysis)是医学统计学中研究两变量间关系的重要方法。它借助相关系数来衡量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关系的强弱,以及相互影响的方向。其基本内容包括:线性相关系数、秩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检验、典型相关分析等。
我们常常可以借助相关分析判断研究者所感兴趣的两个医学现象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例如,采用秩相关分析我们发现某种食物中黄曲霉毒素相对含量与肝癌死亡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采用线性相关方法发现中年女性体重与血压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等等。
生物信息学中可以利用相关分析建立基因调控网络。如果将两个不同的基因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表达看作是两个变量,相关分析所研究的正是两者之间的调控关系。如采用线性相关系数进行两基因关系的分析时,其大小反应了基因调控关系的强弱,符号则反应了两基因是协同关系(相关系数为正),还是抑制关系(相关系数为负)。
四、意义
生物医学工程概括范文1篇9
【关键词】医院感染;预防;护理管理
作为全球性问题,医院感染与医疗工作相依而存,不仅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其痛苦,还给医院、家庭、社会带来一定负担[1],患者在承受生理折磨的同时,其预后效果及生命健康均受到一定影响,故加强医院护理管理工作极为必要,这要求相关护理人员加深医院感染认识,全面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本文旨在加强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8月我院的120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根据不同管理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已获知情权,并同意纳入本研究。对照组:共有60例,男女比例为38:22,年龄31~67岁,平均(50.28±3.79)岁;其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有18例,高中25例,大学及以上17例。观察组:共有60例,男女比例为37:23,年龄32~66岁,平均(50.04±3.53)岁;其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有16例,高中28例,大学及以上16例。排除:意识不清或精神障碍者;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疾病者;合并严重并发症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而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根据科室特点完成各项护理工作。观察组加强护理管理,包括加强培训、完善制度、清洁消毒、抗生素管理。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感染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观察、分析。患者满意度利用我院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分为十分满意、较为满意、不满意,总满意概率=十分满意率+较为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的医院感染发生概率以及患者总满意概率以软件SPSS21.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百分数(%)表示,以x2检验,两组数据具有高度对比性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院内感染事件对比
结果可知,观察组感染发生概率数据为5.00%,相比对照组的16.67%而言明显更低,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满意情况对比
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总满意概率为96.67%,较对照组而言明显更高,P<0.05,见表2。
3讨论
医院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为病原微生物提供生长环境,病原体可由空气、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染,患者属易感人群,其抵抗力更低[2-3],对病原体侵袭无法耐受,直接引起医院感染事件。常规护理模式对医院感染的控制并无效果,本文观察组通过加强护理管理,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①加强培训,针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暴露防护、手卫生、物品消毒以及废弃物管理等内容进行培训,帮助所有人员详细了解相关知识,重点要求护理人员掌握消毒灭菌方法、手卫生、卫生保健、感染监测以及感染原因、预防要点等条目,并根据医院具体情况,结合相关实例[4],对控制、预防感染的具体措施进行详细讲述,定期组织培训,并予以考核,引导护理人员掌握护理新技术,注意风险意识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感建设,坚决杜绝医院感染。②完善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并落到实处,设定专人监管,督促各项工作认真实施,定期检查科室相关院内感染监测指标,并如实记录合格度,根据检查结果及时整改,完善管理制度,包括手部、消毒液、地面、消毒器械、空气及手术物品等,针对未达标科室予以教育,监督整改进度,并及时复查;严格按制度实施无菌操作,物品应专人专用、用后立即处理、明确标识。③清洁消毒,治疗室以及病房应做到定时通风、定期消毒,地面应用消毒液擦洗,每周进行一次大清扫,每月随机抽取一次无菌物品进行细菌培养检查,并及时记录、存档相关结果,所用拖布或抹布应有明确标识,做到专室专用,杜绝交叉感染;及时更换床上用品,小桌应每天擦拭、清洁,布类物品应浸泡消毒,污染物品应立即更换。④抗生素管理,加强药品管理,避免滥用抗生素药物,护理人员应做到掌握各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药理作用等,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在应用抗生素药物之前为医生作出合理建议,定期抽查处方,了解药物滥用情况,并予以整改。本文结果中,观察组感染发生概率(5%)低于对照组数据(16.67%),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概率为96.67%,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优,P<0.05。
综上所述,医院护理中,加强护理管理工作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院内感染,可帮助患者康复,促进护患关系的改善。
作者:蒋海霞钱稳平单位:泰州市姜堰太宇医院
参考文献
[1]王群,罗湘宁.加强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预防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85-86.
[2]陈桂英.关于加强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预防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6,29(12):164-165.
生物医学工程概括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大学教学
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学新课改已在全国相继开展,这不仅要求中学教师要适应课改,同时也要求高校培养出胜任中学课改教学的教师。但是,目前高校的教育与中学的教学常存在脱节现象,为适应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必须对大学的生物学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加适应中学教学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高中生物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必修部分体现了生物学的核心基础,又反映了生物学迅速发展的领域。选修部分是在修完必修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选修的[1-2]。选修部分包括“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其中“生物科学与社会”涉猎的范围最广,并且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共包括4个专题:生物科学与健康、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2]。大学教学内容与其适应方面出现的问题也较多,它对大学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1生物科学与健康
生物科学与健康专题中,新课标要求是:简述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举例说明器官移植;简述避孕的原理和方法;举例说明人工受精、试管婴儿等生殖技术;简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这一章的内容属于医学领域,它贴近生活,直接关系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殖问题,内容涉及大学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课程,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将有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首先,在大学的基因工程和现代分子生物学这两门课程里,详细阐述基因诊断、基因芯片技术在诊断中的应用。从总的内容来看,大学的课程基本涵盖了中学的内容,并且介绍得更为深入。第二,在大学的细胞工程课程中,基于干细胞培养的技术与原理阐述了组织工程方法,组织工程化皮肤、骨骼、血管等组织工程器官。组织工程是传统器官移植治疗方式的革命。但是,大学的课程只涉及器官移植的未来发展方向,而对人体的器官移植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却没涉及。第三,在大学的细胞工程课程中,还详细阐述了动物的体外受精的概念、历史和技术。但对人类的试管婴儿并未独立列出和阐述。所以人体的器官移植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试管婴儿的内容应该在适当课程中增补。
上述中学课标还要求简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简述避孕的原理和方法。但这些医学卫生知识在大学的课程里却显得相当匮乏,几乎没有一个课程(包括人体解剖生理)涉及这些问题,所以在大学的教学里应积极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2生物科学与农业
在生物科学与健康专题中,新课标要求是:概述农业生产中的繁殖控制技术;列举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简述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关注动物疫病的控制;描述绿色食品的生产;举例说明设施农业。
这一章的内容在大学里涉及了动物、植物的遗传育种,动物医学,植物生产学等的基本知识。首先,就大学的遗传与育种教学来说,主要偏重于遗传学基础知识,其中只介绍少部分的常规育种技术,而对非常规育种介绍得非常少。中学课本涉及农业生产的繁殖技术(包括植物微型繁殖技术,人工受精技术,胚胎分割技术,克隆哺乳动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包括转基因技术育种、细胞杂交育种、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传统的遗传与育种课程已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但细胞工程这门课程包括上述内容,可以满足我们未来教师的需要。第二,就植物生产或相关课程来说,虽然包括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但缺少病虫害预测的常用方法、性信息素的作用,同时也没有强调转基因技术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因此需加强以上内容阐述,把病虫害的防治当作课程的重点。不过大学的生态学相关课程,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里对阐述性信息激素概念和作用也做了阐述。另外,在现在的植物生产类的相关教材,关于智能农业的内容这一方面还相当弱,也应该给予强化。其它关于绿色食品的生产和设施农业的内容可以完全满足需要。第三,就动物养殖的相关课程来说,同植物生产的相关课程类似,应加强或补充动物疫病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动物疫病的类型与防治。总之,无论对动物或植物来说相关的病害或虫害都是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这一点。
3生物科学与工业
在“生物科学与工业”专题中,新课标要求是:举例说出发酵与食品生产;举例说明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说明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和疫苗的生产原理。
在大学的课程里这一章内容涉及微生物与发酵,酶工程、生物制药三门课程。首先,就大学的微生物与发酵课程来说,中学课本提到的发酵工程发展历史和发酵的生产过程是其基本的内容,不需要强化或补充。但关于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在生产中的应用方面的信息及发酵过程的一些细节问题还比较匮乏。对于这些不足,在大学的酶工程这一门的课程能够等到补充和完善。因为在酶工程中,关于酶发酵生产的工艺控制对上述内容讲解是非常详尽的。另外,酶工程对酶在食品、轻工业等方面的应用介绍也非常详尽,能够完成培养生物教师的任务。第二,对生物制药这门课来说,主要介绍用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等制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经过这些方面的学习,学生对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就比较全面了,但关于生物技术疫苗内容比较薄弱,这些内容只在教材中附带的被提出来,没有被当作一个专门问题来阐述,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给予强化或补充,或者增加免疫学课程。
4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在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专题中,新课标要求是:识别生物性污染;概述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认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列举生物资源面临的危机及原因;倡导绿色消费。
这一章的内容属于基础生态学方面的内容。基础生态学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但比较偏重于基本原理。中学课本里关于生物污染与预防、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属于基本原理内容,在大学的课程被当作重点内容详细阐述,所以并不需要强化与补充。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列举生物资源面临的危机及原因,绿色消费属于应用生态学方面的内容。从中学课标看出,生态学基本原理和应用生态知识拥有同样的重要地位,在中学教材各占一半篇幅。现代生态学研究已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中学课本很好地把握了这一趋势。但大学基础生态学课程里,应用生态学内容比较少,信息量少,比较笼统,就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里的生物资源危机来说,缺乏具体事例和数据,也没有具体阐述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办法,同时也没有提到绿色消费的相关内容。这些应用生态方面的知识在大学生态学教学中应着力补充。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物科学与社会这册书包括的范围广,介绍了生物科学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涉及大学的众多课程,包括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生物技术与制药、微生物与发酵、遗传与育种、生态学、植物生产、动物养殖、医药卫生。尤其医药卫生相关课程最为薄弱。所以大学的课程建设应关注这个问题,积极建立一门介绍基本医药卫生知识的课程或者把相关知识融入到相近课程,让我们的未来教师把更多的医疗保健知识传播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另外,对于一些课程内容并不需要探究太深,其中的一些课程可以整合成一门课程。比如植物生产和动物养殖整合为一门课程,既节省学时,又使学生对农业有所了解。
面对高中课程改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大学专业课课程设置的调整,同时要强调讲授内容要与现代生活的应用方面相联系,要反映生物学发展的前沿。只有这样,我们的毕业生才能适应高中生物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生物医学工程概括范文篇11
近年来有关并存疾病(comorbidity)的报道在国外各种精神病学期刊中层出不穷,而有关它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国内却很少有人提及,因而对此进行评述。
一、并存疾病的概念
并存疾病的概念首先由Feinstein提出,是指一个正在研究中的索引病例在其治疗过程中出现另外一种不同的疾病[1]。以后逐渐演变为既包括同时(simultaneously)发病,所谓横向联系(cross-sectional),也包括先后发病(insuccession),所谓纵向联系(longitudinal)。目前并存疾病有代表性的定义有4种:(1)Campbell[2]精神病学词典:在同一病人同时存在或患有一种以上的疾病。(2)Burker:同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内患一种以上的特定的障碍[1]。(3)美国精神病学词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疾患同时存在,例如,精神分裂症和物质滥用,或酒依赖和抑郁症同时发生。这种联系可能反映一种障碍与另一种障碍之间的偶然联系,或者对两种障碍都有潜在的易感性,也可能这些疾患的临床表现与任何常见的病因或易感性无关[3]。(4)医学术语、俚语和专用语词典:在同一病人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理状况或疾病,这种情况可能使住院治疗复杂化,在美国卫生保健工作中,在作出相关的一组诊断后,在合理地决定住院期限的长短时,并存疾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4]。
以上关于并存疾病的定义虽然不尽相同,但却反映了对并存疾病的认识:狭义概念强调两种疾病的同时存在,适用于临床工作;而广义概念强调并存疾病的前后联系,适用于流行病学研究。与并存疾病含义相近并经常使用的英文词还有coexistence和concurrent,这两个词都强调并存疾病必须是同时存在或同时发生。
二、研究并存疾病的意义
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3版(DSM-III)和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制定过程中,人们对并存疾病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尽管使用了排除性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但在现场测试中却发现同一个患者存在一种以上的疾病。正因为如此,并存疾病的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并存疾病有以下几点意义:(1)如果并存疾病普遍存在,那么排除性的诊断标准的正确性将受到挑战,可能引起诊断标准的改变;(2)几种相互独立的疾病如果能够经常同时存在,可能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对研究发病机制有指导意义;(3)某些疾病治疗困难,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其原因可能是有并存疾病存在;(4)并存疾病的概念引起了治疗原则的改变,即多种疾病需同时治疗;(5)并存疾病的研究,对判断疾病的预后有重要参考作用;(6)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可能是某些研究尽管方法相同而结果却不同的合理解释。
下面我们从并存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发病机制
并存疾病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并存疾病种类繁多,原因也并非一致。目前认为并存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有4种:(1)一个人可因甲病引起乙病,接着又引起丙病,例如长期的焦虑引起抑郁,而后又产生物质依赖;(2)两种疾病可互为因果,如焦虑可引起抑郁,抑郁反过来也可引起焦虑;(3)一种关键的先决因素对不同的疾病有其特殊性,如某种人格障碍对形成多种精神障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关键先决因素都起作用。我们以惊恐障碍为例阐述并存疾病的发生模式:产生惊恐发作的先决条件有生物学的易感性、认知的易感性、分离性焦虑障碍、目前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境遇性的危险因素;并存疾病的产生过程可分为6个期:第1期产生惊恐发作;第2期产生生物学和认知行为的改变;第3期产生惊恐障碍;第4期由回避行为导致群聚恐怖;第5期情绪低落达到抑郁程度;第6期由于不适当的寻求帮助方式而导致物质滥用或依赖[1]。以上是从理论上对并存疾病假设的病因机制,也是今后研究的要点。
二、诊断
由于研究的方法不同,并存疾病的概念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这些研究方法在诊断概念、诊断范围、时间跨度、评价方法和设计分析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目前,单独的诊断概念至少有5种:(1)认为并存疾病是特定时间内不同的描述性诊断间的联系;(2)强调并发(concurrence)即不同症状或综合征之间的横向联系;(3)选用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样本;(4)选用不符合诊断标准的亚临床或阈下症状为病例样本;(5)选用ICD-10和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中提供的不同等级的诊断。在诊断范围方面也不尽一致,有的包括各种精神障碍和特定障碍内的亚型,也有的包括人格障碍或躯体障碍,还有的包括以上各种障碍所致的社会心理伤害和残疾程度。在时间选择上更是差别显著,以横向联系为主的研究,其时间多为2周、4周、6个月,而以纵向为主的研究,时间多选择1年、2年、3年,甚至终生。诊断工具的选择,也关系到并存疾病诊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经常使用的诊断工具有5种:(1)非定式的诊断标准;(2)松散的定式诊断标准;(3)定式的诊断会谈方法,如神经精神病学评定表(SCAN),用于DSM-III修订本的定式临床检查(SCID);(4)标准化的诊断会谈方法,诊断会谈量表(DIS),复合式国际诊断会谈(CIDI);(5)特殊并存疾病的调查工具。
目前,并存疾病最权威的研究是美国并存疾病的调查,他们对14种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和一年患病率的并存疾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52%的被调查者从来没有罹患过任何一种精神障碍,21%患有1种精神障碍,13%患有2种,14%患有3种以上。在精神障碍患者中,只有21%的患者终生只有1种精神障碍,而且始终没有并存疾病发生,79%的患者有并存疾病[5]。这项研究使得Burker关于并存疾病的定义被广泛接受,表明并存疾病的研究既要包括横向联系也要包括纵向联系。例如研究焦虑和抑郁的关系就是横向联系,而研究焦虑和抑郁导致自杀的发生率就是纵向联系。横向研究的时间跨度在12个月以内,而纵向研究则从3年到终生。根据研究目的诊断标准可以不同,最宽的范围应包括各种阈下症状和亚临床的诊断,以及社会功能障碍。检查工具越规范化越好,尽量使用SCAN、CIDI、DIS和SCID等,对研究各种障碍间的联系,包括诊断,鉴别诊断,寻找病因和预后评估,以及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三、治疗
并存疾病的概念已经带来了治疗的变革。临床医生不再以单一的诊断指导治疗,而是针对存在的多种症状进行诊断治疗,即以并存疾病指导治疗。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功能性精神药理学,要求对一个患者同时使用不同的精神药物。医生将开始实践一种多元的精神病理学的治疗方法,即针对具体目标及功能障碍的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当遇到任何难治性病例,首先要考虑有没有并存疾病存在。例如对难治性强迫症的治疗,首先要考虑是否因为同时患有情感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物质滥用及人格障碍而使治疗复杂化。如果存在并存疾病,联合用药的策略将事在必行。氯硝安定、抗精神病药、丁螺环酮、曲拉唑酮、锂盐、L-色氨酸和可乐宁等,在与抗强迫药物的联合应用中,均取得令人可喜的疗效,说明在并存疾病存在的情况下,针对多种症状的治疗是明智的选择[6]。
对并存疾病的研究可能导致诊断概念的变化,比如临床医生在同时治疗焦虑和抑郁时,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分清二者的概念,即焦虑和抑郁还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这就不能不对诊断系统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使治疗发生明显的改变。
四、预后
研究证明具有并存疾病的患者,其社会功能的损害程度明显高于只患一种疾病的患者;而患同类并存疾病的患者,其社会功能的损害程度则是相同的。因而,可以通过研究并存疾病的预后,预测某类并存疾病所致的社会功能损害程度。这对决定住院时间的长短、提供多少医疗费用,以及再就业的可能性有重要的参考意义。Fawcett调查200个诊断为心境障碍的患者,发现至少42%~72%有中度的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29%的患者有惊恐发作。焦虑评分高的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使用多种药物(包括锂盐)的机会增加,在患病第1年自杀的机会也增加,且有频繁发作的抑郁病史。焦虑症状不仅与抑郁有关,而且,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焦虑是抑郁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7]。Dinwiddie等[8]做了一项静脉药物滥用者的并存疾病与自杀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静脉滥用何种药物,与反社会人格、酒中毒及单相抑郁的并存疾病率均增加,且自杀未遂的发生率高于无静脉药物滥用者8.27倍。Nutt[9]认为至少5%的美国人患心境障碍,其中大多数是重症抑郁和心境恶劣;焦虑障碍就更加普遍,大约累及9%的人口;约95%的抑郁患者至少有一种焦虑症状,20%~65%的焦虑患者变成了抑郁患者;焦虑和抑郁并存的患者需要更多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对医疗保健系统增加了负担,不仅增加了30%~60%的医疗费用,同时自杀率也明显增加,最后他得出结论:在抑郁患者,焦虑的存在是病情严重、预后不良、治疗反应差和自杀危险性升高的标志。上述研究表明,某些精神障碍导致另一种精神障碍是有一定规律的,为预测精神疾病的预后提供了线索,亦为如何进一步采取预防措施指出了方向。
总之,并存疾病为一新的课题,使同道们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且对原有精神疾病的分类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对并存疾病的治疗明显提高了疗效,这将是今后精神药物治疗的方向。并存疾病的研究将进一步提高对各种精神疾病预后评估的准确性,尤其是在以往使用同一科研方法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时,并存疾病可能是合理的解释,它将为临床研究开辟新的途径。随着对并存疾病不断地深入研究,必将引起一系列的变革,促使精神病学又发生一次飞跃。因此,加强并存疾病的研究将是今后精神病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参考文献
1WittchenHU.CriticalissuesintheevaluationofcomorbidityofpsychiatricDisorders.BriJPsychiatry,1996,168(Suppl30):9-16.
2CampbellR.PsychiatricDictionary.6thed.NewJersey: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138.
3EdgertonJ.AmericanPsychiatricGlossary.7thed.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iatricPress,1994.44.
4SegenJ.CurrentMedTalkADictionaryofMedicalTerms,Slang&Jargon.USA:Appleton&Lange,1995.176.
5KesslerRC,McGonagleKA,ZhaoS,etal.Lifetimeand12-monthprevalenceofDSM-III-RpsychiatricdisordersintheUnitedStates:resultfromtheNationalComorbiditySurvey.ArchGenPsychiatry,1994,51:8-19.
6陶林.难治性强迫障碍的治疗对策(综述).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6,23:30-34.
7FawcettJ.Thedetectionandconsequencesofanxietyinclinicaldepression.JCliPsy-chiatry.1997,58(Suppl8):35-40.
生物医学工程概括范文篇12
1药学心理学的概念
所谓药学心理学,即是以药理学和心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把心理学和药学有机结合起来的,通过借助药品自身以外的信息刺激,以达到与所使用药物类似或加强的疗效的一门新兴学科,国外称之为phal~naceuticalpsychology。1979年,为有效解决现实药学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一些具有心理学研究背景的药学家试图把心理学和药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药学心理学正是基于此种背景下诞生的。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药学心理学逐渐转变为一门独立学科。药学心理学在药学保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到目前为止,已逐渐发展至心理药效学和心理药学两个分支学科。
2心理药效学的概念及其在药学保健中的应用
最近几年,临床药学中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心理药效学。所谓心理药效学,即指当使用同种药物时,不同心理诱导的存在导致了相异的药理效应出现的关于心理学、医学和药理学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其目的旨在通过借助药学服务人员的优秀心理诱导能力,以充分唤起病人抵御疾病的内在源动力从而达到最佳药物疗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心理药效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当关注心理因素,因为病人是心理药效学起作用的内因基础,通过主导动力因素(包括药师、医师和护理人员等)的心理诱导作用,从而发挥最佳的药物临床效果。实践证明,“安慰剂效应”是心理药效的最直接表现,而性格不同的病人对相同药物将出现不同的药效反应。一般来说,热情、积极和乐观的患者使用安慰剂之后大多会产生较明显的心理效应;与之相比,急躁、消极和悲观的患者的治疗效果却并不明显。总的说来:充分调整、调动患者的心理,用热情、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同时药学保健服务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帮助,使其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重建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而促进其早日心身康复,最终获得最优的治疗效果。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性格千差万别,为发挥最佳的心理药效作用,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治疗工作:①将治疗方案明确告知患者,借助心理药效,可达到较好疗效。该方式适用于被动求医类型患者的家属或主动求医类型的患者,对其说明所患疾病的类型、病因及所需治疗方法,并指导其如何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和将来如何预防疾病等相关知识。②暗示疗法。该方法适用于那些患有癔症性缺失或感觉缺乏的患者。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大多利用该方法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而利用安慰剂效应来进行辅助疾病的治疗工作,能获得更佳的疗效。③不定期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并赢得他们的信任。利用机会与患者及其家属搞好思想交流工作,这有利于深人了解患者病因。医务人员应努力加深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治疗的认识,争取更佳的治疗效果。
3心理药学的概念及其在药学保健中的应用
心理药学同心理药效学一样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又被称为精神药学。狭义上的心理药学是-V]研究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过程(主要包括患者用药过程中药物选择及用量等药物信息)的一门学科。而宏观上的心理药学则有更大范围的研究对象。患者情况的不同加上治疗环境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了精神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理药学的应用范围不同。具体来说,心理药学的应用范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药物治疗的教育,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②结合精神疾病治疗相关的精神病学方面的专业文献和报告来指导患者健康及监控等工作,并积极推荐使用疗效更佳的治疗方法;③结合精神药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相关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根据病人的临床诊断结果,以制定有效、合理和全面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