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医学基础概念范例(12篇)

时间:

医学基础概念范文篇1

医学遗传学教学效果教师素质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它主要研究遗传病的形成机理、传递方式、诊断、治疗、预后、复发风险,尤其是预防措施,以降低人群中遗传病发生率,提高人类健康素质。如今,遗传病日益被人们关注,医学遗传学已成为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医学遗传学内容相对抽象、深奥、知识零散,难以记忆,常常学生感到棘手,加之中专高职护理专业课时较少,该课程在学校又属于考查课,常不为学生所重视,为了培养学生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对遗传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手段,在护理专业中进行医学遗传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很有必要,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

我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医学遗传学教学是安排在医学生物学中讲授的,大约占总课时的一半,这种时间紧,内容多的教学压力易使学生听课处于被动,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兴趣,所以,必须制定严谨的教学计划,对有限的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务必要把重点内容讲的透彻明了。我们用30课时进行理论教学,用其他课时观看电教,进行试验操作,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对医学遗传学有了宏观的认识,增强学生对遗传病知识的了解及临床应用。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随着各个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医学遗传学迅速发展,知识更是日新月异,教学计划主要是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但要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尤其是一些非医学专业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提高,如通过查看文献,了解学科的研究动态及最新成果;通过医院遗传病科进一步了解遗传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了解在临床中对遗传病最先进的检查手段以及开展情况等;除此之外,还应完善自身内、外、妇、儿临床知识及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灵活运用到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公式和定律与临床相结合,讲得新颖、形象、绘声绘色和深入浅出,才能胸有成竹回答学生的各种提问,赢得学生的信赖。

三、医德医风在教学中的灌输

“无德不从医,从医必先修德!”医学生除了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活跃的临床思维,还必需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担负起救死扶伤、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责任。在教学中灌输医德医风教育,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对病人和社会的责任感。相信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学生第一次通过教学录像观察遗传病病人时,一些学生所表现的或是恐惧,或是嘻笑,或是满不在乎,更甚者是厌恶等。此时,教师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生硬的斥责学生的表现,而应耐心告诉学生如何尊重这些病人,如何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另外,在各地的儿童福利院中,有不少遗传病患者。比如,白化病、遗传因素造成的智力低下等,有条件可用带学生去福利院参观慰问,鼓励学生与这些儿童接触,让他们感受到这些因为患遗传病遭父母抛弃的孩子也是一样的天真可爱,更需要社会的关心与爱护,在提高学生对遗传病人的爱心及同情心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身体的健康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及避免与减少遗传病发生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医学遗传学的热情。

四、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初中起点,她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掌握较少,知识面较窄,而医学遗传学中科学概念多,实践性强。

1.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常见遗传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传递方式和特点;了解该领域研究新进展,具备一定实际工作能力,并能初步解决医学实践中的遗传问题。

2.选择适当的记忆方法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科中涉及的概念多,理解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是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基础,概念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图画、理解记忆法、相互比较法、识图法等。如在减数分裂这节教学中,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二阶体、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等概念,我们可以用画图和识图法,让学生看图记忆,并理解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有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情趣中掌握概念。

3.注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

医学遗传学实质上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所以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不仅体现了本门学科的特点,而且趣味浓郁,引人入胜。举例大家熟悉的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其病因是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故也称为21三体综合征。又如,在讲述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时,首先以同学们所熟悉的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例,让学生举出这些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及体征,说出这些病人的治疗方法及在日常生活中所注意的细节等,帮助学生归纳出这些疾病有家族聚集倾向及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方法的手段来改善病情的结论,引出“既受遗传因素控制,又受环境因素影响是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的观点,由于讲授贴近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

医学基础概念范文篇2

中医药学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治病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开发利用的实用价值。但其传统的知识组织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信息获取的需求,阻碍了对中医药学知识与信息的有效利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利用先进的现代科技对中医药知识信息进行重组和利用已得到认同,相关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将计算机领域先进的本体理论与技术引入到中医药知识组织研究中,构建中药本体,实现中药信息的知识化重组,可为中药领域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提供数据基础[1]。

中医药学知识信息对现代生物医学的医疗实践和科研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信息研究工作也随之逐步深入,例如在数据挖掘领域,医学信息数据挖掘是比较活跃的领域之一,同样在中医领域也受到广泛重视。但目前的医学信息组织方式与数据挖掘之间存在着诸多“瓶颈”,尤其是中医领域的数据挖掘研究,仅仅得到诸如“石膏与知母具有配对相关性”、“六味地黄丸可治疗阴虚”等数据挖掘的结果,只是对简单知识的简单认证,而其结果无法解释。究其原因,“数据整理”是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的瓶颈。近年来,领域本体构建技术已逐渐成熟,并迅速在各个领域形成研究热点。构建领域本体(Ontology)可以从数据整理与信息组织方面更好地实现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在客观需求和条件具备的双重推动下,在中医药领域内开展中药本体构建工作切实可行。

1本体的概念及特点

Ontology是一个哲学概念,用于描述客观事物的本质,通常译为本体或本体论(在本文中称为“本体”)。本体论与认识论在哲学上是两个相对的理论,认识论指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而本体论则指客观存在本身。

自20世纪90年代,Ontology引入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后,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迅速形成一个研究热点。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知识工程、系统建模、信息处理、数字图书馆、自然语言理解、语义web等领域之中[2]。研究人员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本体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体理论与技术也随之日趋成熟。

目前得到普遍认同的关于本体的定义是: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3]。这个定义包含了概念模型、形式化、明确、共享4层含义。即本体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概念或术语,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概念及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本体不仅描述概念、术语,而且对概念、术语间的关系描述得更为广泛、细致和全面。即,本体不仅明确了概念,同时也明确了概念间的属性及属性间的关系,它是从“属性”的角度出发去确定一个概念,能够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从而真正达到知识理解的目的。这也是本体作为知识组织方式的最重要的特点。可以看出,与传统的MeSH表相比,本体描述的概念关系是网状、立体的。在本体中可以描述的概念间关系有反义关系、上位关系、下位关系、整体-部分关系、部分-整体关系、转指关系、近义关系、同义关系、动作关系等,而不仅是传统的信息组织工具MeSH中所描述的参照、用代、隶属关系[4]。

在中医药领域中,中药的概念术语相对较明确,选择中药作为突破点,首先构建中药本体,逐步实现中医药医学信息的知识组织与构建。

2构建意义

本体建设的目的是应用,这方面的研究遍布人工智能、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相关的各个领域:①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特别是网络搜索引擎和数字化图书馆。②基于本体的数据集成、机器学习等。③领域本体的应用,比如,在生物信息学中已建成的GeneOntology,尽管只包括了partof等简单的关系,但是对生物信息学界已经有巨大的影响。④语义Web服务。⑤在线元数据管理和自动信息。⑥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5]。

中药本体作为领域本体的一种,通过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全面描述中药的本质,揭示中药本身及中药间复杂的功效与物质关系,澄清中药的知识结构,为中药的知识表达提供数据基础。例如:可以提供基于语义的信息服务,通过语义检索,为用户提供知识层面的语义检索服务;定题服务,进行相关的数据挖掘,帮助人们发现隐含的知识,如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揭示药性、药效、物质基础间的关系,归纳构建基于现代科学语言的中药药性表征理论体系等应用型研究。中药本体既具有专业领域性,亦具有普遍性,可应用于其他信息工程与知识管理等方面。

3中药本体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

3.1构建原则

领域本体的构建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Gruber在1995年提出的5条规则[6]得到较广泛的公认。中药本体的构建同样遵循以下5条原则:①明确性和客观性。Ontology应该用自然语言对术语给出明确、客观的语义定义。②完整性。所给出的定义是完整的,能表达特定术语的含义。③一致性。知识推理产生的结论与术语本身的含义不会产生矛盾。④最大单向可扩展性。向Ontology中添加术语时,通常不需修改已有内容。⑤最少约束。对待建模对象应该尽可能少列出限定约束条件。

3.2构建方法

目前,利用现有的领域内公认的知识以及领域专家的参与,是一致认同的构建领域本体的最优方式[7]。

构建中药本体,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概念关系体系的确立。在注重知识结构关系的原则上,可借助已有的中药分类法。中药分类方法主要有按药物功能、药用部分、有效成分、药材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等。中药本体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采用比较成熟的自然属性分类法(主要参照《中华本草》[8]的现代自然属性分类法),即采用植物学分类法、动物学分类法,能够更好地反映中药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异特征。此外,该分类法还有以下优点:对药物来源、属性、药物部位等一目了然,条理清晰便于查检,便于更新和修改,便于不同专业的人操作中药本体的建设工具。

各个中药类目下设定27个属性,属性设置包括:正名、异名、释名、品种考证、发生发展史、产地、原植(动、矿)物、栽培(养殖)要点、采收加工、贮藏、药材及产销、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炮制、药性、功能与主治、应用与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制剂、现代临床研究、药论、集解、附注、参考文献。中药的属性可以根据需要与新发现进行修改。

通过属性参数,从各个角度尽可能全面地描述中药,更精确、全面地确定概念,并显示概念间的关系。其中,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有助于阐明中药理论的科学实质,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数据挖掘的基础资源,实现中药药性的知识发现与理论创新。

4结语

领域本体的开发和完善是一个反复叠加的过程,没有一种“唯一”的途径或方法,但无论从客观世界具体的角度或者是从逻辑抽象的角度出发,领域本体中概念的设计都应该贴近于研究者要研究的专业领域中客观对象和对象间的关系法则[9]。因此,中药本体构建模式是一种探索,建成之后仍然需要维护和不断进化。据此还可以继续构建中医本体,实现中医药领域内知识信息的知识化组织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刘耀,段慧明,穗志方.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数据基础研究——以中医药古文献语言知识库的构建为例[J].情报杂志,2006,(9):21―26.

[2]曹树金,马利霞.论本体与本体语言及其在信息检索领域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632―637.

[3]StuderR,BenjaminsVR,FenselD.Knowledgeengineering,principlesandmethods[J].Dataandknowledgeengineering,1998,25(1-2):161―197.

[4]牟冬梅,崔艳玲.MeSH、本体论在医学知识组织中的作用[J].情报杂志,2005,(7):120-122.

[5]袁媛.领域本体建设的方法论和工具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PeterDKarp,ThomasRGruber.Agenericknowledge-baseaccessprotocol[A].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jointconferencesonartificialintelligence[C].Montreal,1995.

[7]刘耀,穗志方.领域Ontology概念描述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5):28-33.

医学基础概念范文篇3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创伤骨科,安徽芜湖241001)

【摘要】骨折的理论学习需要学生建立良好的骨骼立体三维空间概念,而在此基础上采用骨折病例治疗前后详细影像学资料并配合临床手术录像的临床教学能够将复杂的骨折治疗形象化、直观化,降低了学习难度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骨折;临床教学;解剖;影像学

骨科骨折涉及四肢、脊柱和骨盆的骨折,内容繁多,而每种骨折又因骨折的部位及移位的不同又细分为多种亚型,要求学习者对骨折要有良好的三维空间立体的概念。因临床医学生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学习解剖学,加之运动系统所占的章节较少,在大学四年级和实习时学习骨折,必须重新复习运动系统的解剖学概念,而仅仅对照书本上抽象的骨骼示意图很难建立起三维立体概念。此时,单纯照本宣科的教学则很难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每种骨折的临床特点、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临床医学理论学习结束后不久,学生将进入临床实习,这期间需要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相结合而发生知识结构的迁移[1],这对新时代的临床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笔者在近几年的临床教学中,采用强化加深运动系统解剖学的学习、结合每种骨折的影像学实例法并配合部分手术录像进行启发式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运动系统解剖学的学习

在讲述不同部位骨折时携带不同的骨骼标本,让同学大体了解不同部位骨骼的空间立体概念,为进一步讲解骨折打下基础;同时每个部位骨折讲解结束前将该部位的正常骨骼从不同角度进行录像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发送给每位同学,让学生能在课后复习时并进一步加深骨骼的立体空间概念,而空间立体概念的建立对理解各型骨折的移位和分型(如骨折的AO分型)有很大帮助。通过解剖标本的实地讲解,让同学充分掌握了如下一些难以理解的解剖概念:肱骨的外科颈和解剖颈:肱骨的外科颈位置较解剖颈低,为易发生骨折的部位;肱骨中段后方的桡神经沟:肱骨体后面中部的一自内上斜向外下走行的浅沟内有桡神经,该部位骨折容易损伤桡神经;前臂尺桡骨的旋前和旋后的概念:桡骨远端绕尺骨下端旋转到尺骨前方为旋前,相反为旋后。此概念在前臂尺桡骨双骨折手法复位时很重要,同时在做桡骨上段背侧骨折时需要将前臂旋后可以将桡神经的深枝远离手术区域而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充分了解上述解剖特点后,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习和工作中,很容产生基础理论知识和手术操作实际的知识迁移,为做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打下基础;股骨颈的前倾角:前倾角即人体某部位轴线与人体冠状面的夹角。股骨颈前倾角就是股骨颈轴线与股骨髁额状面(即人体冠状面)所成的夹角。该概念为一空间立体概念,抽象且难以理解,如无具体骨骼模型很难将此阐述清楚。让同学建立此空间概念同时结合骨盆的标本,模拟人工髋关节置换时的体位,让学生理解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时如何安装股骨柄假体而保证正确的前倾角度,对预防假体脱位很关键;胫骨平台:胫骨与股骨下端接触的面为胫骨平台。胫骨平台是膝关节的重要负荷结构,胫骨平台骨折分为Schatzker六型骨折,掌握平台结构对于理解骨折分型和指导临床骨折的治疗至关重要;骨盆:骨盆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为不规则骨,极难建立立体概念。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和课后复习标本录像让学生掌握骨盆环的大体结构和髋臼的构成以及髋臼的前倾和外展角度,并模拟人工髋关节置换时的体位,掌握正确的髋臼假体置入的空间方向,对于预防假体脱位非常重要;颈椎、胸椎及腰椎骨骼的特点:脊柱颈、胸和腰部位的解剖结构不尽相同。通过大体标本的观察让学生了解脊柱的三柱理论,以及脊柱骨折后三柱损伤和脊髓损伤的关系,并用于指导临床骨折的复位和经椎弓根途径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

通过上面解剖标本的直观学习,学生对上述较难理解的解剖学概念建立了深刻的立体空间形象,教师将这些临床重要的解剖结构和临床骨折及相关手术要点的有机结合,能够增加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为进入临床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相比较单纯PPT讲解立体生动,同时学生的参与度极大的提高。

2骨折的影像学

学生进入骨科临床实习期通常较短,而在实习期间病房所能学习到的临床病例非常有限,同时因目前的临床医疗实际状况,学生直接参与医疗实践活动的比率在不断下降。而临床医学影像资料则是学生学习临床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这些资料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声音、形象和实际操作视频的引导下,增加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2]。骨科影像学资料包括普通X线平片,CT,三维CT重建及MRI。而对于初学者很多骨科专有的空间概念用这些二维的图像很难理解和解释清楚。因此,在学生充分了解和熟悉四肢、骨盆及脊柱的解剖结构后,通过可视化的影像资料来充分掌握临床常见的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动系统运动方向:因多数骨折病人入院时诊断明确,一般不愿意反复接受查体。因此,我们将部分临床实习将结束的的实习医生模拟标准化病人[3],制作如下动作视频: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旋前、旋后;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背伸、跖曲。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上述骨科入门的专科查体方法。(2)由专人收集临床各类骨折的影像资料,并将患者肢体骨折复位前的畸形,复位后的肢体外形照相,让学生有鲜明的直观的第一印象。然后观察骨折前后的X片或CT影像资料。我们经过近十年的临床资料的收集,基本上收集完善了四肢各类骨折的图像,而少数少见骨折通过网络及其他途径进行收集。一般骨干的骨折较为简单,关节内和近关节的骨折通常都有CT三维重建图像。少数复杂的Neer四型肱骨近端骨折、胫骨远端Pilon及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依据三维重建图像体外复制骨折模型供学生直观观察学习,如有类似手术病例则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术中手术者复位和固定的基本原则。(3)骨折治疗的视频资料:目前临床医疗环境环境下,学生能直接上台参与手术的机会越来越少。在尽可能让学生上台参与手术的同时,对一些临床常见病和典型骨折病例由教学干事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摄像供学生观摩和学习,让其对手术有初步的印象以增加学习的兴趣[4]。①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Colles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部分手法复位过程包括手摸心会、折顶、端提按捺等手法,而复位后的小夹板和石膏固定操作方法也在视频中有所体现。②手术视频:股骨粗隆区骨折:患者术前如何安放在牵引床上,消毒和铺巾。如何在牵引床辅助下闭合复位,采用闭合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区骨折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微创手术的内涵:创伤小、患者康复快、骨折愈合率高,接受微创的理念。

总之,我们近年来不断完善骨折的临床X片、CT等影像资料的收集,制作典型病例的手术视频,结合大体骨骼解剖标本的教学,上述方法有机的结合,有序地贯穿整个骨科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建立良好的运动系统骨骼空间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的教学和丰富的骨折X片及CT影像资料和骨折的直观视频及手术资料的观察和讲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为学生以后的临床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敏,刘超,郝勇,等.骨科教学迁移理论应用设想和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1):21-23.

[2]王子明,王爱民.医学影像与创伤骨科教学[J].医学教育探索,2006,5(8):759-760.

[3]鹿先梅,邱满堂,蔡晓冰.医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在骨科教学中的培训[J].医学理论和实践,2012,25(6):728-729.

医学基础概念范文篇4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内涵

《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被后世称为六经,其含义颇为广泛,并非单纯的经络脏腑所能包容,它是由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古今研讨六经实质,说法三十余种。三阴三阳理论的形成,若自《内经》或自仲景为始,进行断代研究。今所谓三阴三阳,亦即仲景之三阴阳,其形成经过了萌芽期、发展期,以及完善期三个阶段,要弄清《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实质,则必须对此三个时期的三阴三阳理论进行综合研究。

1萌芽期

仲景将医经系统和方药系统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因此,除医书而外先秦诸子理论也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础,因此,书中亦不乏《易》,《老》,河洛之学的思想。阴阳理论的产生,滥觞于《易经》,广布于诸子,如《易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列子天瑞》中说:“天地之道非阴非阳”,《荀子天论》中说:“列星随旋,日月递昭,四时代御,阴阳大化”等,都涉及到阴阳这个矛盾对立的哲学概念,早期的太少承阳说,虽然能够较为具体地分析时间和空间,较为清楚地说明事物对立面之间的转化过程,体现量变和质变的道理,但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对立双方的矛盾运动,其各方面都存在着偏盛偏衰的情况,事物的转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大多是从渐变始,至突变终的。故尔阴阳的少老之间,有一中间过程,从少到老,经历着初生、壮盛、衰老的三个阶段,如此才能全面透映变更的现象[1]。《易经》八卦之中,是老阴生阳,老阳生阴,坤卦下一阳生震,二阳生兑,三阳即乾,由阴至阳,形成少、壮、老三阳;而乾卦下一阴生巽,二阴生艮,三阴即乾,由阳至阴,形成少、壮、老三阴,体现了阴阳之间在时、空、量上的转化过程。八卦相荡,六十卦由是而生,赅尽了事物变化的模式,将每一卦一分为二,初三、五为阳位,二、四、六为阴位,三阴三阳显示了事物运动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规律,采用了一分为二,三分为六的方法,暗寓《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物”的含三为一思想。这里太、少阴阳的理论,已发展成为三阴三阳理论的雏形,而且包含了位(上、中、下),时(初、中、末),量(少、壮、老)等概念,这就是三阴三阳的萌芽时期,它是作为人类认识事物的哲学概念而被应用的,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医家三阴三阳理论的高矢。

2发展期

《内经》的成书,是中医学由神权医向哲学医的过渡,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使中医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内经》和《难经》的作者,将三阴三阳理论移植到医学中来,做为说理工具,保证了原有的认识论概念,将《易经》中宏观宇宙,重共性,多思辨的认识论思想继承过来,并赋予其相对微观的人体形质,使三阴三阳理论,在《易经》哲学概念的基础上,注入了形"的内容,将一个崭新的三阴三阳理论,纳入医学理论的分野中来。《内经》对于《易经》中的知常达变,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推此及彼,究果求因,静意视义等认识论方法有所发挥和完善,并将其运用于对疾病的认识中。如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愿闻阴阳之三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多少即是量的概念,把阴阳分而为三,加强了《易经》中三阴三阳“少、壮、老”的量的概念。而在《难经七难》中,将三阴三阳与时日结合,提出了三阴三阳旺时说,不仅反映了阴阳量的概念,而且又包含了三阴阳与时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医家对三阴阳认识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六节脏象论》、《太阴阳明论》等篇幅中,将三阴三阳与脏腑、经络相结合,又赋予了三阴三阳以脏腑、经络、脉象、病证等概念。《素问热论》外感热病的三阴三阳理论,以感邪发病时日,与脏腑经络、三阴三阳结合起来,既运用了原有的时、空、量概念,又与人体的脏腑形质结合,且指出了热病的传变顺序、隐含病热恒动思想,是医学运用和发展三阴三阳理论的典范。在这一时期中,虽然也提出了三阴三阳气化的概念,其六气客主加临等的描述,仅是把三阴三阳理论与自然气候相联系,尚未升华到与人体功能相结合的高度。这个时期是医家移植和发展三阴三阳理论时期,它也是祖国医学神权医与哲学医的划时代的标志。

3完善期

仲景嵬集东汉以前诸子的三阴三阳理论和医学的三阴三阳理论,继承了其认识中的时空概念及与人体结合的思想体系,并结合自己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临床经验,使三阴三阳理论更加完善起来,仲景之三阴三阳学说,除具有认识论思想,脏腑形质等概念外,又赋予了功能的概念,这个功能概念,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六经六气的标本从化,一是脏腑、经络物质基础之间的相互转化。前者反映了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统一整体观念,是三阴三阳理论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来认识人体六经系统,有着辨证思想和唯物论观点,是对原始的三阴三阳理论中哲学思想的发展和运用。三阴三阳和六气两者标本之间,在疾病发生发展中,仍然是一个渐变至突变的过程,六气和阴阳各有着初生、壮盛、衰弱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正常与否,是六经生理和病理的疆界,标本从化的气化失常,产生了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六经病。后者则反映了人体内部的整体观念,气血津液之间在脏腑功能作用下的相互转化,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把上述两种气化的功能赋予了三阴三阳理论[2]。如三阳重在气津之间的互化,太阳病不化气,出现在经证中就是卫外不固而见恶寒表证,责之于卫气的不畅;出现在腑证中,就是水液的停蓄,责之于津不化气,故治疗则用汗、利,要则调理气津的互化。阳明病气不化津而成燥热,津不化气而成湿热,故治疗生津撤热,或利湿清热;少阳病气津运化失调,故有渴、小便不利等证,故治疗以解郁调气,疏利三焦为主。可见仲景不言气化而不离气化,将功能的概念赋予三阴三阳理论。气化是三阴三阳的气化,三阴三阳又是脏腑经络,时空量的概念,故可认为,这一时期的三阴三阳理论是集认识论概念,脏腑经络概念,气化功能概念于一体的一种系统理论,它是三阴三阳理论至臻于完善的时期。

综上所述,三阴三阳理论,从《易经》的萌芽到《内经》、《难经》的移植发展,又到仲景《伤寒论》的补充完善,其形成经过了不同时期,包含了认识思想中的时、空、量概念,以及脏腑经络形质概念和气化功能概念,是一个多种概念集合起来的复杂概念。因此探讨仲景的三阴三阳理论,就必须从上述几个时期去追踪其内涵,才能得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这也是研究古医籍溯本求源,返朴归真所必须做到的。

参考文献

医学基础概念范文1篇5

首先讨论一下自然哲学与中医学术方向变革的关联性。自然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人的一切对象为对象,是自然对象整体的本源或存在方式。从人类学本体论视角看它绝不是个别现象的描述学。人的存在与自然相关,人的自然化与自然化的人,《论语》讲“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山川河流及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人也需要认知变化,顺应自然而演变及适变,这是美学的论题。而实践美学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哲学,它以外在一内在的自然的人化为根本理论基础,美的根源在于外在自然与人的生存关系的历史性改变,而美感的根源在于内在的自然,即先天生理心理和后天文化教育经验的渗透,也是心理性向社会性融合的过程。联系中医药学的理论是现象理论、非线性理论,是巨系统的复杂理论。它的理论价值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哲学底蕴,体现了华夏民族崇尚“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立命”的道德风范。另一重要方面,自然哲学对中医学人倡导“象思维”的模式,以形象思维为基础,重视观察和体悟,审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状态,将形象、具象、意象的主体认知落实到临床医护诊疗工作中,以维护健康与提高疗效水平。显然“象思维”是动态的整体,是中医学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有望推进整体医学思想与励行多维恒动的关系本体认识论的自觉性。

面对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广大中医药界学人把惠及民生为己任,要提高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公平性和社会可及性,这是中医药学术方向变革的动力。关于中医药学学科总体目标的设定,先荽认清全球科学格局正在变化之中,重要的在于科学概念的更新和宇宙观的深化。21世纪科技界对黑洞的观测与发现,其中有90%的暗物质即那些不发射任何光及电磁辐射的物质,而黑洞的物质运动是不规则的、非线性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对宇宙天体的观测研究,无疑影响着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确切地说中医学不是唯唯物的,而是以唯“象”为主体的,是非线性和不确定的,应强调实体本体与关系本体的整合,注重能量与信息的时空转换,显然中医学现象理论与现代大科学的宇宙观相吻合。

目前,大科学时代是由信息时代逐渐向高概念与大数据技术演变。笔者理解的高概念首先是科学人文的融合,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人文互补互动;二是要研究复杂系统的相关性,要敢于突破原有学科的边界,提倡整合;三是对不同民族、地域的优秀文化中的科学概念进行诠释辐射与创新。大数据是针对复杂系统多学科、多元化研究的海量数据,包括着非线性、不确定性数据的综合集成技术。可见高概念大数据技术将为中医药学科理论框架与临床实践指南的构建更新创造良好的机遇。纵观20世纪医学科学发展的轨迹是以二元论和还原论为中心展开的纯生物性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方向,代价是医学人文的失落,眼中只有“病”而忽略了主体的“人”,过度追逐“科学化”,以生物学的指标作为判别疗效的唯一标准的医学。虽然在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但同时也发现了医学主体的人的复杂性、能动性与非线性、不确定性等特质,如何求解?新的自然哲学观引领下的健康新理念,主要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注重关系本体论的研究设计思路,注重人文关怀、人的道德和人的社会适应性,与医生患者成为道德共同体的培养。

有一个问题必须讨论,即在科学人文融合的大科学理念引导下,当今的中医学与西医学能以互补互动向趋同方向发展,为构建统一的新医药学奠基吗?有学者认为中西医之间从具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两种医学的基础理论都具有不可通约性。先说具体对象中西医学依自然哲学原理应是“人”,人的存在的一切对象。只是产生于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西医学在一段历史时期将对象侧重在“病人”的病、追求的是生物学的指标,重技术重实证,必须可重复可复制。还原论盛行的20世纪,对人类物质文明的提髙功不可没。笔者作为中医学人对西医学出现的问题不言自明。晚近十数年间亲身观察医学方向在逐渐转变,重视人文关怀由“人的病”到“病的人”的情绪、感情、心理变化,逐步渗透出现叙事医学、发展医学心理学科,有学者明确提出循证医学叙事化。医学科学研究面对复杂系统的临床难治病,从“单疾病、单靶点、单药物”的医疗模式,正经历着多学科、多元化、多层面整合集成探索调控疾病的转变,研究思路上正发生从“还原性研究”转为“系统性研究”、从“描述性研究”转为“预测性研究”,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网络这一整体的视角来认识生命活动与药物治疗机制。尤其是以人类健康为主要研究内容,朝向个体化医学、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参与医学做出调整以适应转化医学与网络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学的研究对象罹三千年的历史始终是人,“以人为本”。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上溯孔孟仁学、老庄“重生”顺其自然的哲学,一贯以儒释道主体的国学为指导,国医国药不断融入外来医药又不断向外辐射传播,从来都是开放的系统。有鉴于本世纪二元论与还原论逐渐被多元的大科学的革新所取代,同时一元论与系统整体论的兴起,将“人”放在天地之间来看人的健康、来看人的疾病,物我一体、知行一体、精气神一体、象意形融通,历来主张科学人文互补互动,是具有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的学科。综合上述,从中西医学研究对象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影响和近代研究发展趋势看,从不同质不通约而朝向整合方向迈进。

回首本世纪初叶,我承担了国家“973”与自然基金委重大科研项目,对中医方剂配伍着手研究组建了多学科的团队,不仅有中西医药专家,还广泛吸收引进了化学、物理学、数学计算、信息与天文学专家的参加与指导。中医方剂有中药配伍组合的物质基础又体现治疗效应,是中医理论的载体。届时,我提出“方剂的潜能蕴藏于整合之中,不同饮片、不同组分、不同化合物的不同配伍具有不同的效应,诠释多组分与多靶点的相关性,针对全息病证,融合对抗、补充、调节于一体,发挥增效减毒与减毒增效的和谐效应”。整合效应包括药效物质与生物效应的整合,药物实体与表征信息的整合,药物功效与人体功能的整合。通过实验认识到“网络”可以看作是整体与系统的构建基础和关键技术。譬如“网络药理学”中的网络,在宏观与微观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表型等不同层次,有基因调控网络、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信息传导网络、代谢网络、表型网络等各种生物网络,“网络”作为复杂系统分析的关键,代表了一种符合中医药整体特色的研究新理念与新方法,我国学者无分中西展开的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与国际基本同步,中医方药研究有望跻身当代科技前沿,为源头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医药学历来以临床医学为核心,在具体的内容上首先朝向个体化医学。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如何基于药物遗传学的发现而发展个体化医学,已受到医药科技界的重视。中医诊疗从整体出发,如治疗同一种病,因遗传背景体质禀赋的差异等,出现“证候”不同而治疗方药与剂量亦不相同。当然,还有医学模式中心理情感与社会、环境等也是个体化医学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显然辨证论治的理念与技术将在个体化医学的发展的时空中发挥主导的作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践行预测医学与预防医学,应将重点放在病前的早期监测。中医治未病与五运六气学说是其代表,积极辨识健康状态及演变趋势,适应各种气候、物候,各种环境的变化,又要调心身怡情养性。

中医作为整体系统医学有明确的内在标准,如“气脉常通”“积精全神”“阴平阳秘”等;具体干预方法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为实践证实有效的身心调摄的理念和方法。至于参与医学,倡导每个人主动参加到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和维护健康的全过程中去。历来重视人的智慧和能力,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所欲、皆得所愿”,以调制承平,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转化医学要作为重点的变革之一,凸显个体化医学的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要参与到全球卫生信息化工作中。中医药学讲转化医学是“以人为本”,从临床实践中凝聚科学问题,再做基础研究与新复方的开发研究,是基础科研成果转向临床应用,进而提高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水平。因此,转化医学研究的模式必须是多学科的联合体的密切合作,医院要向院前转化,成熟技术向产业转化,科研成果向效益转化,面向基层医教研产要向人才培养转化,总之其“模式”具有普适价值。勿需讳言,我们在推动转化医学中体悟到还原论与系统论,与运用网络医学作为调整变革的重点时,面对多因素、多变量、多组织器官复杂性现代难治病诊疗,中医学与西医学基础整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医学基础概念范文

根据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中医护理学基础的课堂授课时,首先应对其背景、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做详细介绍,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并提高其学习兴趣。其次,对中医护理学基础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等要做重点讲解。尤其是基本操作,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操作进行讲解,让学习更加直观,增强感性化认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一些护理操作基本知识。然后,再通过实际操作,把所学知识牢牢掌握。另外,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侧重,避免重复讲授之前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把有限的教学学时用到新知识、新技能教学中去,以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授课质量。最后,教师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根据课堂授课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课时,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随着学科自身的发展,医学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夯实自己的基础,更新自己的知识,多了解、多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真正地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作为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师,应该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知识的同时,系统学习护理学基础知识和常见临床操作技术,为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全面。因此,在备课时,每课时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开始时,要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告诉学生,使他们了解在本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这样学生心中有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有限的时间内可掌握更多的内容[1]。其次,丰富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手段是一名教师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对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然后再对问题的难点、重点进行详细的解答,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明确基本概念。中医护理学基础基本概念多,容易混淆,在课堂授课时可以结合实际病例深入浅出地做好这些基本概念的讲解工作,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这些基本内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一门中医学基础学科,是高等医学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其理论性强、基本概念繁多、内容抽象,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在教学改革中,要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培养出更多合格、优秀的临床护理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突出中医护理的特色。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理论结合实践,教与学并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来。比如说在讲授放血疗法等基本操作方法的时候,可以事先选择好适宜此方法的学生为演示对象,进行现场讲解并演示,把此操作的要点讲明,亦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其次,要以中医护理学基础为支点,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各学科知识,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医学基础知识。另外,要注重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医护理学基础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抽象、枯燥,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如中医护理学的一些基本操作,比如艾灸、拔罐、针刺、刮痧等内容,可采用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方式,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有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中医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在理论联系临床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要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努力,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后期的临床各学科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永亮唐振宇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医学基础概念范文1篇7

2015年1月20日,奥巴马在其国情咨文演讲中表示,这一计划将会“引领一个医学的新时代”。为此,他在随后1月30日白宫举行的“精确医学计划”活动上提出,将在2016财年向该计划投入2.15亿美元。

他说,“精确医学”将为“新的医学突破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新一代拯救生命的医学发现铺平道路,会使“美国更接近于治愈癌症和糖尿病这样的疾病,并有望让我们所有人获得自己及家人更健康所需的个性化信息。”

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科学副主任乔・汉德尔斯曼在电话记者会上说,“精确医学”是“游戏规则的改变者”,有望“使美国乃至最终使全世界对健康的认识发生彻底改变”。

“这反映出美国政府力争在这一领域中保证领先地位的决心。”和记黄埔医药(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振平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精确医学”是什么

“精确医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国家科学院下属的全国研究委员会在2011年首次提出。其总体思路就是要考虑个体化差异,据此制定预防和治疗方案。

奥巴马称,所谓“精确医学”,就是“每次都给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疗法”,把按基因匹配的癌症疗法变得像输血匹配血型那样标准化,把找出恰当的用药剂量变成像测量体温那样简单。

这一概念之所以直到最近才有了广泛应用的可能,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人类基因组测序能力的快速发展,个人基因组测序的价格从10多年前的30亿美元降至今天约1000美元;其次是生物医学分析技术水平的提高,包括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以及新兴的移动监控技术等;最后是可分析大型数据库的计算工具的出现。

“现有的大多数药物都是为‘一般病人’设计的,针对的是大多数人群,这就会出现同一种药物对有些患者有效,而对另一些患者无效的情况。”亚宝药业副总裁北京药物研究院院长王鹏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例如,根据国际上的普遍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抗肿瘤药物只对30%的患者有效。”

但通过“精确医学”,将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人病情的复杂成因,从而更准确地找出最有效的用药方案。

“这与‘个性化医疗’从笼统的概念上来说差别并不大。”凯杰(苏州)转化医学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亚飞认为,“但是相较于‘个性化医疗’的高成本,‘精确医学’更容易实现。”

部分参与提出“精确医学”概念的美国专家特别指出,“精确医学”并不是“个性化医疗”的另一个说法。它由“个性化医疗”的概念进化而来,内涵更为广泛,例如,它将纳入有关模式生物的海量数据,将来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全都能使用“精确医学”建立的数据平台。2015年1月,奥巴马抛出“精确医学”计划,将在2016财年投入2.15亿美元,“引领一个医学的新时代”。

目前,美国政府的“精确医学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目标。短期目标是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癌症预防和治疗手段,而长期目标是把“精确医学”应用于一切健康问题和疾病。

基因测序是基础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向“精确医学”投入的2.15亿美元中,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将获得1.3亿美元,以建立一个生物样本库,目标是收集100万人的医疗记录、基因和生活方式等数据,旨在研究疾病的源头、机理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案,从而为“精确医学”奠定“坚实、广泛的基础”。

不过,虽然过去几年个人基因测序价格大幅下降,但是成本依然在1000美元左右,百万人意味着费用将达到10亿美元左右,远远超过目前的预算。因此这个生物样本库并非从零建起,而是会整合一些现有的临床研究数据。

此外,还将有7000万美元用于寻找会诱发癌症的基因;1000万美元用于制定相关监管规则;500万美元用于研究如何保护患者隐私和数据安全。

不过,在张亚飞看来,这些还只是实现“精确医学”的第一步。“未来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样本库里的基因数据与疾病联系起来。”张亚飞说,“而在这一方面,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医学基础概念范文篇8

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方法等方面,根据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缺乏学习动机、认同感差、教学课时少等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以期提高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医学;教学方法;西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495-02

近年来,教学改革日益深化,本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考评力度也不断加大,改革旧的中医教学观念和方法,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已是迫在眉睫。为进一步提高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质量,本教研室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中医教学进行了总结,在以前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问题

1.1内容杂章节跨度大学生不易接受现行的教材一本书几乎涵盖了中医专业本科教学的所有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内容;《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和辨证内容;《中药学》中的几十个常用方、基本方,常见病证治疗章节涉及的几十个常见病的中医及针灸疗法;《针灸学》中的刺灸法、100多个常用穴的定位、主治、操作和常见病的针灸治疗学,内容庞大,重点多而分散,章节与章节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中间哪一个环节掌握不好,都会造成对下面知识理解困难。例如学生普遍反映辨证难,特别是遇到病案分析的时候,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这主要还是中医基础掌握不好,所以学生抱怨处处是重点等于没重点,点点想记住,点点记不住。学了后面忘前面,不能融会贯通。

1.2注重理论教学忽略动手能力培养理论和实习分离,实习课时少,学生心理上不重视,中医教学教具少、课时少。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能增加每节课的容量,尽量减少实验课时,学生的实习次数少。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欠缺,动手机会少。例如在进行针灸实习时,很多同学说到如何操作时头头是道,但真正操作起来就是不能突破皮肤扎进去,这主要是缺少练针机会,指力不够造成的。很多学生临床实习时,还是从头学习。

1.3中西医理论体系诸多不同内容晦涩难懂学生无所适从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为我国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中医与我国古代朴素的哲学观念息息相关,如阴阳、五行,同时又是哲学范畴的概念,抽象难懂,摸不着,看不见,没有实验数据支撑。学生觉得新奇好玩,但并不相信,持一种怀疑态度,特别是中西医理论截然相反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对中医学习丧失信心,对中医治病缺乏信任。每一届都有学生在教员讲到脾的运化功能时,提出同样的问题:中医强调饮食物通过吸收后输送到脾,通过脾升清的功能把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可西医却是完全不同,脾并不是一个消化器官,没有此功能。这种用西医的理论来否定中医的事情每届必有,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印象:中医是错的。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多阻碍、很大难度。如何培养学生的中医治病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中医理论抽象,缺乏一些量化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理论,也让学生感觉含混晦涩,从心里排斥中医,学生积极性有很大挫伤。中医难懂难记,干脆不记。传统中医教学很多章节不能通过实验,以直观方式进行论证,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采取对策

2.1提高西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明确目的意义,培养学习兴趣。医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医学的最终目的是预防疾病,解除人们的疾苦,为人类健康服务。今天培养的医学人才,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而且还应具备中西医两套过硬本领,并能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于临床。这对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丰富知识与技能、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弘扬中医特色,激发学习热情。特色,是构成事物有别于其它事物的因素。所谓中医特色,就是中医学有别于其它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的特殊性。任何学科的存在、发展及其生命力都是由这门学科的特色所决定的;任何学科都有它的长处与优势,这也是由特色所决定的。因此,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利的。比如,向学生介绍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潜在优势,边缘或分支学科领域的潜在特点,以及临床医疗效果,中药和方剂的长处与优势,现阶段中医中药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并密切结合临床,列举一些西医治疗较为棘手而中医治疗却疗效显著的疑难重症病例。比如。西医较为棘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不孕症等疾病,用中医中药治疗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使同学们耳目一新,心悦诚服,从而激发起学习中医的兴趣与热情。

2.2转变观念通俗易懂由于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教学模式及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概念,而现在又进入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面对的是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的中国传统医学。如“阴阳”、“五行”等名词。如果学生带着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的概念,去理解祖国医学,将会产生半信半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行中医教学,其授课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是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如何把课讲授好,教师首先要考虑到你的学生不是中医系的学生。他们既没有医古文的基础,又没有与之相应的基础知识,所以在讲课时,首先讲明中医学的特点,说明它与现代医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什么角度才能理解得深刻,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尽快从现代医学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在头脑中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不要拿现代医学的某些观念去生搬硬套祖国医学的理论。反之会直接影响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学习。例如:肾脏,现代医学认为肾脏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排泄代谢废物及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以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肾可产生许多内分泌激素,作用于血管、中枢等组织器官,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还可分泌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骨髓造血,另外肾脏与钙的吸收有关,可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使骨质吸收。而中医学认为,肾主藏精,精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生殖发育之源,主水液代谢,以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主骨生髓以使骨骼健壮,精力充沛。由此可见,在肾的功能上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是大致相同的。再例如脾脏,现代医学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造血,而中医学则认为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脾又具有统血、主肌肉四肢等重要生理功能,故古人称之为“后天之本”,是消化吸收的一个重要器官,从这一点上说,这两种理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这就是它们之间的不同处,也不难看出。中医学的藏象学说,它不仅是一个解剖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的概念。如果不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一个新的理论观点,就无法去接受这种理论。我们的教学工作,既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中医基础知识,又要掌握诊疗疾病的技能。使学生大学毕业后在临床工作中,不仅掌握现代医学诊疗

技能,还能合理地运用中医药理论互补,真正地将中西医结合起来。提高治疗水平,即是我们于西医院校搞好中医授课的真正目的。

在教学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材中引用了很多古典的原文,来说明要阐述的问题,偏偏学生又没有医古文及“四部经典”的学习经历,学生在看书时,理解书中的含义就产生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把“经文”所描述的知识,结合讲课的内容,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出来,借助此精辟的论述,来充实授课的内容。使学生充分地理解,掌握知识,讲解时语言要生动、形象、活泼、富有感染力,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国医学的兴趣。

2.3突出重点形象教学笔者认为现代医学是一门实验性医学,而祖国医学则是一门实践性医学,也就是说它必须将言与手结合起来。所谓言就是讲,怎样去用语言将祖国医学讲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其技巧,是授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授课时间短,而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多,教学任务重,这就需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传授于学生。这种矛盾解决的最佳方法是:老师在授课前要求学生,首先预习老师授课的内容,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标出来,老师在授课时,根据其难点讲透,突出重点,概念明确,形象教学,课后个别学生仍不懂的问题,重点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例如:阴阳五行学说,这种理论比较抽象,难于授课,但是又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因为它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始终贯穿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乃至指导着临床。那么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是摆在授课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这个概念,学生理解不了。就直接影响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内容。怎样去理解阴阳五行学说呢?其实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在祖国医学创立时自然也受到当时这种哲学思想和宇宙观的影响。用来解释和阐述自己认识理论的工具和归纳自己临床经验的一种手段,因此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制,阴阳五行学说也就贯穿于中医学中的各个方面。要学习中医,必须要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医学中的论述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在解释“阴阳”这一名词时,首先要说明它是一哲学概念,是我们古代广大人民用以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以及总结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五行学说,是指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行”就是指五种物质的运行和变化,因此所谓“五行学说”简单地说。也就是指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等五类物质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所谓五行如同阴阳一样,它也不过只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中医学不过是在当时条件下利用它来阐述自己的一些认识而已,没有什么特别微妙的地方。虽然这种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抽象,不容易理解,但必须把它们做为重点内容解释清楚,让学生充分理解其较深刻的含义。

医学基础概念范文篇9

Abstract:ThispaperappliesthetheoryofFormalConceptAnalysis(FCA)tominethemedicationruleofrheumatisminXin’anmedicaldocuments,withthetoolsofconceptlatticeconstructingsoftwareLatticeMinertobuildtheformalcontextsandconceptlattices.Theprescription-type,prescription-symptomsandprescription-medicineconceptlatticeintuitivelyshowthehierarchicalstructureofsyndromes,symptoms,medicinalherbsandthecorrespondingformulasofRheumatismdiseaseandarehelpfultodigthedistributionofsyndrome,symptomsandMedicationRule.Inadditionthroughtheconstructionofthenestedformalcontext,therelationshipamongthesyndromes,symptomsandmedicinebecomesmorestructured.FinallyusingassociationrulesminingmethodbasedontheFCAtominetheassociationrulesaboutsyndromes,symptomsandmedicine.Thisresearchprovidesanewtrainofthoughtinresearchfieldofthedatamining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关键词:形式概念分析;概念格;新安医学;痹病;关联规则

Keywords:FormalConceptAnalysis;conceptlattice;Xin'anmedicine;treatmentofrhemumatism;associationrules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27-04

0引言

形式概念分析理论是由德国教授Wille在1982年提出的[1],它通过形式背景构造概念格,从而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规则的提取。在形式概念分析理论中最核心的数据结构是概念格,它反映了对象和属性之间的联系,表明概念之间的泛化和例化关系,通过Hasse图的建立实现了对数据结构的可视化。随着研究的深入,形式概念分析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数据挖掘、信息检索和知识发现等领域。

由于形式概念分析通过对概念格的构造使得数据能够有机地组织起来,概念格的节点体现了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统一,所以形式概念分析非常适合用来发现规则型知识。通过将概念格的外延和内涵分别于事务数据库中的事物和特征相对应,可以从概念格上产生频繁项集,进而挖掘关联规则。国内外基于概念格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的研究也很多[3-10]。研究表明形式概念分析可以被用作蕴含规则和关联规则发现的形式框架,并且能够提高规则挖掘的响应效率。

新安医学作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群体,在痹病诊疗上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著有大量的医籍。本文在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家治痹资料挖掘计划的基础上,将形式概念分析应用到新安医籍治痹用药规律挖掘,借助概念格构造工具LatticeMiner对治痹数据进行形式背景和概念格的构造,通过构建方剂-证型、方剂-症状以及方剂-药材概念格直观地展示出痹病证型、症状、药材和对应的方剂的层次结构,便于挖掘痹病证型、症状的分布情况以及组方用药情况,并通过嵌入式形式背景和子概念格的构建对证型、症状和药材之间的关系做更加结构化地展示。最后通过基于FCA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对证型-症状、症状-药材以及药材-药材之间的关联规则进行挖掘,为中医方面的数据挖掘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1形式概念分析的基本概念

Wille提出的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借鉴了哲学上把概念理解为由内涵和外延两部分组成的思想,它把概念的外延被理解为属于这个概念的所有对象的集合,内涵则是所有这些对象所共同具有的特征或属性集,所有概念连同他们之间的泛化/例化关系构成了一个概念格。下面给出形式概念分析中的基本概念。

定义1形式背景K是一个三元组K=(G,M,I),其中G是所有对象的集合,M为所有属性的集合,I?哿G×M为G和M元素之间的关系集合。对于g∈G,m∈M,(g,m)∈I表示“对象g具有属性m”。一个简单的形式背景如表1所示,表中行代表对象,列代表属性,当第i个对象具有第j个属性的时候用“×”表示。设K=(G,M,I)为形式背景,对于集合A∈G,记A*={m∈M│(g,m)∈I,?坌g∈A},表示A中全体对象所共有的属性集合。相应的,对于集合B∈M,记B*={g∈G|(g,m)∈I,?坌m∈B},表示所有B中属性的全体对象的集合。

定义2设K=(G,M,I)为形式背景,A∈G,B∈M,称(A,B)为K的一个概念。如果满足A*=B且B*=A,则A称为概念(A,B)的外延,B称为概念(A,B)的内涵。

定义3设K=(G,M,I)为一个形式背景,(A1,B1),(A2,B2)是K中的两个概念,规定:(A1,B1)?燮(A2,B2)?圳A1?哿A2(?圳(B1?勐B2),此时C2=(A2,B2)称为(A1,B1)的超概念,(A1,B1)称为(A2,B2)的子概念。这种超概念-子概念的偏序关系所诱导出的格称为概念格,概念格中的每个结点都是一个形式概念。表1所对应的概念格的Hasse图如图1所示。

定义4对概念C1=(A,B),称C2=(|A|,B)为C1的量化概念,其中|A|是外延A的基数。引入内涵B的支持度Support(B)=|A|/N,其中,N是整个形式背景中的对象总数。如果Support(B)大于支持度阈值,则称C是频繁概念,其中B的基本内涵是基本频繁项目集。对于概念格中的两个概念C1=(A1,B1)和C2=(A2,B2),C2∈sup(C1)(其中

sup(C1)是C1的超概念集),则可以得到关联规则B2?圯B1-B2,其可信度=|A1|/|A2|。其中|A1|,|A2|分别是概念C1,C2的外延基数。

2形式概念分析在新安医学治痹用药规律挖掘中的应用

新安医学是新安地区产生的一个医学群体,历史悠久,在祖国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痹病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者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乘虚侵袭,造成经脉气血不荣,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或累及脏腑为特殊的一类疾病[10]。新安医籍是历代新安医家智慧的结晶,对于新安医学的临床诊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家治痹资料挖掘计划”,借助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对新安医籍治痹用药规律进行了挖掘。

2.1数据源及应用软件本文的数据源为安徽中医学院收集和整理的新安医籍治痹资料表,主要内容包括方剂名、书籍、作者、卷次、规范证型粗、规范证型细、症状、规范症状、药材等。其中规范证型是安徽中医学院根据《中医内科学》整理的,其将痹症证型分为风寒湿痹、风热湿痹、痰瘀痹阻、肝肾两虚证等。同时在症状上也做了规范症状,分为肢体疼痛、肿胀、周身痛、恶寒发热、灼痛等。

实验借助概念格构造软件LatticeMiner1.4进行概念格的构造和基于概念格的关联规则挖掘。该软件由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渥太华分校多媒体研究实验室开发的,其在复杂问题处理、关联规则提取和支持语义网络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11]。

2.2形式背景构建与概念格的形式化表示本文中将方剂名作为对象,将证型、症状、药材分别作为属性构建形式背景,即构建方剂-证型、方剂-症状、方剂-药材三个形式背景。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在此只选了7个方剂构建了3个形式背景,如表2-表4所示。由于LatticeMiner不支持中文,所以在构建形式背景的时候用序号1,2,3代表资料表中对于序号方剂的名字,用拼音大写字母缩写代替证型,用拼音小写字母缩写症状名字,用拼音表示药材。

通过LatticeMiner软件构建方剂-证型概念格和方剂-症状概念格,如图2和图3所示。从方剂-证型概念格中,由于FHSB(风寒湿痹)下有三个子概念,其分别具有的属性均为FHSB(风寒湿痹)和TB(痛痹)、XB(行痹)、ZB(着痹)的组合,所以可以很容易的推断出FHSB(风寒湿痹)下包含的三个子证型即TB(痛痹)、XB(行痹)、ZB(着痹),而TYBZ(痰瘀痹阻)、FRSB(风热湿痹)没有子证型。

为了获得证型、症状和药材之间的关系,这里利用LatticeMiner构造嵌入式背景的功能,将三个形式背景组合成一个嵌入形式背景。由于中医诊断首先根据症状判断证型,然后再根据证型和症状组方配药,所以这里第一层为证型形式背景,第二层是症状形式背景,第三层为药材形式背景,即构成子形式背景关系。根据文献[3]所述,通过嵌入式形式背景构成出的概念格与直接通过合并形式背景中的属性构造出的概念格在结构上是一致的,但是嵌入式形式背景构造出的概念格能更清晰地展示数据的层次结构,从而有利于进行数据分析。该嵌入式形式背景的概念格Hasse图如图4所示,其中每个节点里面都包含一个子格结构。以FSRB(风湿热痹)节点为例,可以看到风湿热痹中可能出现症状有zz(肿胀)、ehfr(恶寒发热)、zttt(肢体疼痛)、zt(胀痛),在zz(肿胀)节点中又包含对应“肿胀”症状的方剂中的药材节点,这里只含有一个节点,即表示对应“肿胀”症状的方剂中含有的药材fangji(防己)、gancao(甘草),huangbai(黄柏)huanglian(黄连)。

2.3基于FCA的关联规则挖掘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结果,本文借助LatticeMiner软件的关联规则功能,对上述嵌入式形式背景进行了关联规则提取,其中支持度设为20%,置信度设为50%,实验结果如表5所示。

通过对构建的方剂-证型、方剂-症状、方剂-药材构建的嵌入式形式背景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可以便于进一步分析新安医家治痹用药组合规律。如从包含风湿热痹证型的关联规则有5条(包含FSRB的关联规则已被用黑色字体标出),根据关联规则可以推断出风湿热痹证且伴有肿胀(zz)症状的情况下,常采用防己、黄柏和黄连进行组方,与上述概念格得出结论一致。

从上述实验中可以看出,概念格的构建对于证型与症状的分布关系、核心处方挖掘、药物加减情况等方面的挖掘提供了良好的分析基础,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对于中医医籍数据挖掘具有一定的意义。

3结束语

本文应用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对新安医学治痹用药规律进行挖掘,通过对方剂-证型、方剂-症状、方剂-药材概念格的构建将数据的层次结构展示出来,从而能够更好地挖掘证型、症状与用药组方上的规律。借助嵌入式形式背景和子概念格构建使得具有多种属性的数据以一种更清晰更层次地方式展示,降低了概念格的复杂程度,更有利于对证型、症状和药材之间关系的挖掘。本文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关联规则挖掘,从而可以进一步定量分析新安医家治痹用药组合规律。总的来说,形式概念分析理论的引入有助于探寻新安历代医家治痹用药规律,为中医方面的数据挖掘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为中医临床诊断用药规律的探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R.Wille.Restructuringlatticetheory:anapproachbasedonhierarchiesofconcepts[J].FormalConceptAnalysis,2009,5548:314-339.

[2]LLakhal,GStumme.EfficientMiningofAssociationRulesBasedonFormalConceptAnalysis[J].FormalConceptAnalysis,2005,3626:180-195.

[3]GStumme,RTaouil,YBastide,etal.ComputingicebergconceptlatticeswithTITANIC[J].Data&KnowledgeEngineering,2002,42:189-222.

[4]YBastide,NPasquier,RTaouil,GStumme.Miningminimalnon-redundantassociationrulesusingfrequentcloseditemsets[J].ComputationalLogic,2000,1861:972-986.

[5]HerethJ,StummeG,WilleR,eta.lConceptualKnowledgeDiscoveryandDataAnalysis[J].ConceptualStructures:Logical,Linguistic,andComputationalIssues,2000,1867:421-437.

[6]GStumme,RTaouil,YBastide,etal.IntelligentStructuringandReducingofAssociationRuleswithFormalConceptAnalysis[J].AdvancesinArtificialIntelligence,2001,2174:335-350.

[7]王德兴,胡学钢,刘晓平,王浩.基于概念格和Apriori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6):699-702.

[8]王菁,陈震.一种基于概念格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28):157-161.

[9]王月行,马桓,胡志宇.基于概念格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22):5062-5064.

[10]薛安荣,王富强,李明.基于Iceberg概念格的最大频繁项集挖掘[J].计算机工程,2011,37(7):35-37.

医学基础概念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医药;知识库;知识工程;中医证候

中医药领域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遗产。如何促进中医药知识资源的深度共享与广泛传播,使全球中医、学者都能充分利用这座知识宝库,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基于万维网构建的知识服务系统,为中医药知识的检索和访问提供了一种便捷的途径[1]。作为领域知识的数字载体,知识库在知识服务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2-3]。近年来,知识工程方法在中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构建知识库、实现知识服务系统的有效手段[4-5]。

中医证候学是开展中医药知识工程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辨证是中医学所独特的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6]。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正确的辨证分型是中医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7]。开发面向证候学领域的知识库和知识服务系统,不仅能够实现证候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和永久保存,而且能为中医临床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本体(Ontology)是近年来知识工程领域中出现的一项新兴技术,它已在复杂知识建模和推理等方面体现出技术优势,为中医证候知识建模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8]。本体是一种用于表示领域知识的计算机模型,它定义了一组表示知识的“原语(primitive)”,如类(class)、属性(property)和关系(relationship)等[9-10]。中医学者已开展了基于本体构建中医药知识库的探索工作[11-12]。例如,车立娟等[13]以Protégé为工具,构建了用于表达“肺阴虚证”病机规则的本体知识库;李新霞[14]以Jena为工具,构建了中医脾胃病领域本体知识库;易钢等[15]基于本体构建了一个包括中医概念、关系及规则等内容的知识库;于彤等[8]提出了基于本体对证候层次结构进行建模的方法。这些工作初步验证了基于本体技术构建中医药知识库的可行性,但构建全面、完整、实用的中医药学本体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本研究选取“中医脾系证候”作为目标领域,探索中医证候领域的知识建模方法,开展中医证候知识库构建的示范研究,演示中医证候知识库的潜在应用,探索知识服务的新颖模式。本研究依据中医文献、病案以及网络上的信息资源,界定“中医脾系证候”的范围,搜集并筛选相关概念,梳理概念的层次结构和语义关系,构建示范性的本体知识库;继而开发了一个面向中医证候学研究的知识服务系统,支持领域专家共享中医证候知识,开展中医证候学研究,具体介绍如下。

1中医证候知识库

本研究基于本体技术构建了一个示范性的“中医脾系证候知识库”(以下简称“Spleen”)系统。Spleen的分类体系如图1(a)所示,其根节点是“事物”,其下定义了“证候”、“疾病”、“症状”、“方剂”、“中药”等类型。在“证候”类型之下,以“八纲辨证”、“精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等多种方式对证候概念进行了分类组织。为了精确描述证候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知识,该本体还定义了相关的症状、疾病、中药和方剂等概念。

本研究提出了“上下位关系”、“现象表达”、“组成”、“治疗”、“证候调整”、“方剂调整”、“症状加(调整)”等一组语义关系,对Spleen中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梳理与规范化表达。如图1(b)所示,Spleen通过这组语义关系将“证候”与其他的语义类型关联起来。中药和方剂主要是用来治疗证候的,因此在“证候”与“中药”、“方剂”之间建立“被治疗”关系。证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症候群”的含义,它可被视为由一组症状“组成”的。因此,在“证候”与“症状”之间建立“由……组成”关系。“疾病”是“证候”所表达出来的某种现象,它们之间是一种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因此,在“证候”与“疾病”之间建立“现象表达”关系。为了记录证候知识的来源,建立“证候”与“文献”之间的“来源于”关系。“来源于”关系也可被用于标注疾病、中药等其他领域实体的出处。

Spleen为概念添加文字属性,来表达概念的相关知识(如方剂的功效、性味、归经,以及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病性等),这丰富了Spleen的知识内容。

上述语义类型、语义关系和文字属性,为证候学知识建模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框架。基于此框架,已录入概念2710个,其中证候有265个,证候加减527个,疾病86个,方剂482个,中药385个,症状959个;添加8926条文字信息以及10471条语义关系(于2014年1月24日统计)。

2中医证候知识服务系统

在Spleen知识库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知识服务系统,以万维网的方式向网络用户提供知识检索与展示、知识浏览与导航以及知识问答等服务,现分别介绍如下。

2.1知识检索与展示该系统实现了基于关键词的知识检索功能。如图2所示,用户可输入关键词――“肝气犯胃证”,系统将会提供“肝气犯胃证”等概念的基本信息,并推荐与“肝气犯胃证”相关的概念的链接。当用户点击这些概念的链接时,系统将引导到这些概念所对应的知识展示页面。系统以概念为单位对中医证候知识进行展示,它在一张页面中综合呈现某一概念的相关知识,并基于概念语义关系实现知识导航功能。例如,系统会针对“脾胃阴虚证”提供一张知识展示页面,展示“脾胃阴虚证”的中文正名、类型、来源等信息,基于“现象表达”关系导航到该证候相关的疾病,并基于“由……组成”关系导航到该证候相关的“症状”。

2.2知识浏览与导航系统实现了中医领域概念的分类导航界面。该界面提供一个类型列表,展示语义类型的名称及其实例数量;当用户选择某一类型时,系统列出该类型的实例。当用户点击某一概念的链接时,系统会导航到该概念的展示界面。

系统还实现了语义关系的导航界面。该界面列出知识库中的语义关系(如“由…组成”、“来源于”、“上位词”、“下位词”等)以供用户选择。如图3所示,当用户选择“由…组成”时,系统会分页显示知识库中所有的“由…组成”关系。用户还可以输入关键词对语义关系进行筛选。如当用户输入“香砂六君子汤”时,系统会列出所有包含“香砂六君子汤”的“由…组成”关系,用户即可了解到“香砂六君子汤”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若用户想了解“哪些药物治疗肝火犯胃证”,可在语义关系列表中选择“治疗”,并在搜索框中输入“肝火犯胃证”,系统则列出与“肝火犯胃证”有“治疗”关系的中药或方剂。

2.3简单的知识问答问答系统是知识库系统的一般交互方式,也是展示推理能力的一种常用方式。本项目构建了一个中医问答系统的雏形,它提供类似于搜索的界面,但“更加智能”:它不是提供成千上万的搜索结果,而是提供问题的答案和准确的知识。该系统实现了根据症状辨别证候以及推荐处方等常见的问答形式。如图4所示,当用户输入证候“脾胃虚寒证”之后,系统会向用户推荐“小建中汤(来源于教材《方剂学》)”、“丁萸理中汤(来源于教材《中医儿科学》)”等方剂。系统还基于简单的间接关系推理来找出推荐方剂。例如,系统可根据“小建中汤加党参白术治疗腹痛”和“脾胃虚寒证现象表达腹痛”,推测出“小建中汤加党参白术”治疗“脾胃虚寒证”,并将“小建中汤加党参白术”作为推荐方剂提供给用户。用户点击“小建中汤加党参白术”信息右侧的“推理依据”,即可查看系统推荐意见背后的推理依据。

目前,中医问答原型系统目前实现了3种用户场景,具体如下。

2.3.1中医辨证场景用户可输入一组症状(如口干、唇干、干呕、呃逆、面色潮红、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系统从知识库中找出与这些症状最为匹配的证候(如脾胃阴虚证),并列出相关证候的简要信息。

2.3.2中医证候信息问答场景用户输入证候(如“肝气犯胃证”),系统根据知识库向用户推荐合适的方剂。在方剂推荐中,系统可根据知识库处理“肝气犯胃证兼有胃痛”等各种证候加减变化的情况。系统还根据知识库向用户推荐与该证候相关的疾病。

2.3.3中医疾病信息问答场景用户可输入疾病名称(如痰饮),系统基于知识库向用户推荐方剂(如苓桂术甘汤),并列出相关证候的简要信息。

3结语

中医证候学的知识体系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基于知识库的知识服务系统,为中医证候学研究提供了新颖的信息技术手段。本研究采用本体技术初步建立了一个“中医证候知识库”,对中医证候的古今概念进行准确描述,并理顺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在该知识库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万维网的知识服务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了如下3方面的功能:(1)知识检索与展示:支持用户通过检索词检索知识库中关于某个概念的知识;(2)知识浏览与导航:支持分类导航、语义关系导航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导航;(3)知识问答:支持辨证问答、证候信息问答和疾病信息问答,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该系统初步验证了基于中医证候本体实现知识服务系统的可行性,对于在中医证候学领域推广知识服务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博,崔蒙,杨硕,等.基于数据的中医药知识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9):5-9.

[2]张鸣.知识服务方式之――构建学科专题知识库[J].图书馆学刊,2006,28(3):108-110.

[3]李伟,赵卫利,刘冠群.知识库和知识发现技术在知识服务方面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9,29(7):180-182.

[4]袁国铭,李洪奇,樊波.关于知识工程的发展综述[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1,30(1):138-143.

[5]马利,刘保延,谢琪,等.我国中医知识库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数字医学,2014,9(1):11-14.

[6]李洪成,李新平,李新晔.中医证候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1-6.

[7]孙卫卫,张恩,霍艳红,等.慢性肾功能衰竭CKD3、4、5期中医证候学的临床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2008.

[8]于彤,崔蒙,杨硕,等.基于web本体语言的中医证候知识建模初探[J].中国数字医学,2013,8(8):41-44.

[9]GruberTR.Atranslationapproachtoportableontologyspecifications[J].KnowledgeAcquisition,1993,5(2):199-220.

[10]GruberTR.Ontology.Entryintheencyclopediaofdatabasesystems,LingLiuandM.Tamer?zsu(Eds.)[M].Berlin:Springer-Verlag,2008:1-6.

[11]李兵,裘俭,张华敏.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3):100-101,106.

[12]于彤,崔蒙,李敬华,等.中医药本体工程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7):110-112.

[13]车立娟,王瑾德,,等.基于“肺阴虚证”本体的中医证候知识库构建方法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4):18-20.

[14]李新霞.基于本体的中医学脾胃病知识库的构建[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医学基础概念范文篇11

【关键词】医学概论;学生为中心;布鲁姆目标分类法;正确引导

医学概论课程是为我校非医学但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考试(部分专业考查)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非医学专业学生可以形成对医学知识体系整体性的、简明扼要的认识,为将来的本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定医学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医学知识的博大深奥以及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本文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探讨医学概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两个问题,希望能为医学概论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开一扇窗户。

1.医学概论不同于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新课程,在我校本科教学活动中占重要地位

医学概论是在基础医学概论基础上整合临床医学概论而形成的,其概要介绍了物质代谢、机体结构功能、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融会贯通了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各个学科、廓清了医学整体脉络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坚持以“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为主线[1],从正常功能到病理生理机制再到临床表现及常规治疗等方面重组,融合了基础医学课程及外科学、内科学、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的内容;医学知识相互渗透,体系高度融合,但同时具有知识量博大、重点难点众多的特点。

目前,国内各大医学类院校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广泛开展了基础医学概论的授课,例如西安医学院、潍坊医学院、贵阳医学院、牡丹江医学院等;针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1]构建与实践以及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探讨持续进行[2];我校也曾对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过探讨和总结[1],作为资深教授,他们普遍认为在整合优化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专业针对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走出基础医学概论教学难点的有效途径;但是融合临床医学概论后,这些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随着临床医学知识量的增多原有问题矛盾更加突出。

2.问题一:知识层面不对等,课堂交流“障碍”重重;基于“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应用“布鲁姆目标分类法”的教学模式效果较好

医学概论在我校的开课学期是大一下学期及大二的上学期,针对的是刚升入大学的不久的高中生。学生对医学知识甚至是医学常识的了解太少,教学过程经常是用学生不明白的词汇在讲解另外一个专业词汇,而学生的反应甚微,课堂提问经常面面相觑。长期以往学生的兴趣降低、听课主动性下降,课堂上缺乏有效的交流,而学生的课堂反应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面对兴趣低下的学生,教师的授课积极性继而下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晦涩的知识、应付考试、背离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初衷。调查报告和座谈均发现大部分学生开课伊始是抱着极大的兴趣走进课堂,调查分析报告结果显示44.6%的学生对本门课程有兴趣,其中卫生信息化专业的学生对本门课程感兴趣的比例超过65%;但随着课程的深入、知识量的加大,兴趣逐渐下降,而不懂的知识越多,兴趣越低,甚至有的学生在听课一段时间之后拒绝听讲。这说明学生对医学并不缺乏兴趣,而是对众多不懂的词汇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布鲁姆分类法”[3],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调查问卷显示半数以上的同学认可以“布鲁姆分类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改革。例如,炎症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一章节是非常枯燥的,以往学生主要是依靠死记硬背;根据布鲁姆的分类法,将应用提到重要的位置,在授课的时候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我们给大家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每个人都曾经在胳膊或腿上碰伤出乌青,提示大家回想有碰伤的颜色变化,先乌青再青黄最后消失,变黄色说明快要恢复了,为什么呢?这就是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之后,将红细胞代谢产生的含铁血黄素,含铁血黄色呈现黄色,说明这个阶段就是组织创伤的后期,待黄色消失说明淤血被清除,创伤恢复。同时,诱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人创伤之后恢复较快,有的人创伤之后恢复的慢。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甚至直点头表示认同;既认知了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又理解了人体的免疫系统的作用,还将知识应用到解释日常生活实践中。

3.问题二:学生背景复杂、对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方法不得当;授课伊始的正确引导很重要

我校非医学专业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有的理科学生认为医学就是高中生物,没有再次学习的必要;有的文科同学认为医学比政治都难背,学习医学概论还不如学习马哲。学生对医学概论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错误观点源于学生对本课程的性质不了解,在医学的定位上存在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在初次授课的时候将医学概论与高中生物以及文史哲课程进行充分的比较,在开学伊始就给学生一个准确的定位,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哪些知识是要点、考试如何进行等等。除此之外,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目的了解的不透彻,调查分析报告结果显示将近30%的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了解。学校开设医学概论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前能认知、理解医学知识,在就业后能应用相关知识,成为具有医药卫生知识背景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是简单的应付考试,凑学分,这同样要求教师在上课初始将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充分展示给学生。学生对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的错误把握导致学习方法不得当,掌握知识时要么死板教条、死记硬背、过分注意某些小知识点的记忆,忽略整体把握,要么对某些重要知识点含混不清。例如W生在学习CPR的操作要点的时候过分忽略细节,知识仅停留在嘴对嘴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按压上,而具体何时进行CPR、具体怎样实施却缺乏正确的记忆,无法独立完成;课堂询问学生是否会CPR,半数学生表示可以完成;抽查发现学生不知道按压位置、手型错误、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按压次数记不清等等问题。如果教师在开课伊始将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分析明白,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学习目标,在知识的掌握上就更有侧重点。

总之,由于医学概论授课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全面在掌握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授课思维,将生活实践充分融入课堂,即将应用作为最终培养目标,做好学生的正确引导工作,才能准确抓住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胃口”,从而达到满意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昌洙,刘卫东.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6C77.

医学基础概念范文

中药学专科课程主要分为三类:中药学、化学、中医学。

具体课程有: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英语、形态学概论、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学概论、医学生物学、药理学、无机化学、定量分析、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物的波谱分析、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分析和药事管理学等。

补充资料: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等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