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范例(3篇)

时间: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范文篇1

清霜醉枫叶,

淡月隐芦花。

子夜,与书为伴,泛滥着年轮枝桠飘垂的碎碎流年。我,就这样长大。

时值冬日,窗外的雪花晶莹剔透,飞腾缱绻。

夜不能寐,轻捻灯花,柔倾香茗,独守一纸灯楣,浅奏一曲秋歌,邂逅风雅诗词,品味楚楚唐宋。这里有江南烟雨也有大漠孤烟,有画阁高楼也有朔风皑雪,有富贵牡丹也有清水芙蓉,有风花雪月也有金戈铁马,有闺怨离愁也有铁血丹心,有山水田园也有边塞羁旅有英雄美女也有才子佳人,有京都富贾也有秦淮商女······

幕遮窗棂,浅黄微重,玲珑书桌有诗书漫卷。

捻起唐风的古雅幽香,以婉约的曲词,笛音在风月的轻纱流霜里渐行渐远,给心情裁一素霓衣,纤指清舞,穿过斜风疏云,编织缕缕清浅淡薄的情绪。笔端一抹,词章断句徐徐而行,吟诵声声,咏唱数千年,诉不尽的人世苍凉,案前宣纸,在古典文辞的回旋这最后一韵。

雪一刻也没有停歇,冷漠的冬天似乎要将一切吞没,漫天雪花飘洒着,呼啸着······

旋转在书海间,邀我迷醉于唐诗宋词的风韵,放我于案头的薄薄诗卷中,竟沉积有千年的泪水欢乐,古今的丹心碧血,诗中那绮丽风光,凄美景致,笑观人生百态,若非读书人,哪能品得如此意趣?月亮不断的变化着她的姿容,信手描绘出一幅幅泼墨宣纸般千里共婵娟的画卷,皎白的月光氤氲着散出几朵米白色的光晕,天云缭绕间,一轮明月缓缓浮出,宛如西子浣纱,如此的清丽与静谧,荡涤了尘世间所有的浮躁不安。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范文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终身名誉学部委员张炯在北京举行的《晓雪选集》出版座谈会上说:“晓雪同志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涌现出的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也是闻名全国并有世界影响的优秀诗人和散文家,杰出的诗歌理论家和文艺评论家。”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也在1995年晓雪作品研讨会的题辞中说:“他的诗和散文风格独具,富有民族特色,为世所称。他的评论文章立场鲜明,见解新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的确,晓雪先生不仅是我国当代创作活跃、成果丰硕、风格独具的少数民族诗人、散文家,也是文学艺术评论,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评论、诗歌美学研究和新诗评论方面见解独到、颇多建树、影响广泛的著名评论家。

晓雪先生于1935年生,原名杨文翰,白族,云南大理喜洲人。1952年开始发表文章,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57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是晓雪先生第一部系统评论艾青的专著,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现代作家论文集。半个世纪以来,晓雪先生著有诗集、散文集、评论集25部。其中,长诗《大黑天神》、诗集《晓雪诗选》、散文《绵绵不尽的思绪》和诗论集《诗的美学》、《新诗的春天》、《诗美的采撷》先后在全国获奖。有些诗文被翻译成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缅甸、泰国等国文字和维吾尔、哈萨克、朝鲜、蒙古等我国少数民族文字。

1979年3月以来,晓雪先生历任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云南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云南省作协主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云南分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第三和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第六和第七届名誉委员,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理事,国际诗人笔会主席团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南社暨柳亚子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南社研究会会长,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1996年12月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2003年获第五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突出贡献奖,2006年被授予“云南文学艺术成就奖”。2010年获“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副主席,著名的《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张光年(光未然)同志曾于1995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晓雪作品研讨会”上说:“晓雪同志是我们新中国出色的诗人,是白族杰出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结出累累硕果。大西南的苍山洱海、新中国的日月光华,哺育了这位多才的诗人,而晓雪又用他多彩多情的诗句美化了他的故乡、他的祖国,报答了白族人民和各族人民的热烈期望。”

云南著名作家周良沛在《晓雪诗选》的序言中说:“在写新诗的白族诗人中,晓雪同志的笔墨是倾注热情给故乡的苍山洱海最多的一位。”

是的,晓雪先生从小生活在苍山洱海的怀抱之中,少年时期,他常常在外祖父家小花园的花台上远眺美丽的苍山洱海,踏着月色在乡间的小路上漫步,到洱海边静听海风飘来的白族民歌。多少次,晓雪和同学到苍山脚下的蝴蝶泉捕捉蝴蝶标本;在万花溪清澈的溪水中捡彩石,到风平浪静的海湾泛舟赏月;与村里的小伙伴在路旁的石头下找蟋蟀;到洱海边的沙滩上放风筝、捡贝壳、踏浪;在草坪上看彩云、玩游戏、放鸽……为此,晓雪先生长大后虽离开苍洱故乡,但不管走到哪里、离故乡有多远、见过多少名山秀水,都念念不忘故乡美丽的苍洱风光和勤劳纯朴的白族人民。

“当我还在母腹里躁动/你就通过脐带/带入我的呼吸/我的生命/我的血管/当我第一次睁开眼睛/我就看见你的浪花/你的沙滩/你碧蓝蓝/一片广阔的胸怀……”(《洱海》)

他从小见过洱海“滔滔的巨浪”、“夜归的渔船”,也见过洱海“月光下的温柔、疾风下的暴烈”,还有每一天“铺满阳光的早晨,金光闪闪的傍晚”。后来离开洱海,走遍五湖四海,但洱海仍是先生“心中真正的海”。所以,先生“每次回到故乡/都要到洱海边/到白花花的沙滩上去/拾几个贝壳/捡回儿时/那一串串/飘散在浪花里的笑声。”(《拾贝》)

晓雪先生是喝洱海水长大的,童年时常常“在洱海的涛声中入眠/蓝蓝的海面上/闪光的白帆/把我的梦/引得很远很远”,但不管他“做了多少次梦”,也不论他的梦“飘得多么遥远”,他的梦“总离不开洱海”。后来,先生“走遍祖国大地/走到千里万里之外/经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见到了多少江河湖海”,但夜梦里“仍响着洱海的涛声”,梦境中“仍带着洱海的色彩”(《梦源》)。

五六十年代,晓雪先生才华横溢、青春焕发,虽然大学毕业后受到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故乡和祖国的诗心诗情仍熊熊燃烧,怀着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先后写下了《洱海之歌》、《苍洱新曲》、《花甸坝诗草》、《苍山洱海》、《苍洱四景》以及《播歌女》、《蝴蝶泉》、《望夫云》、《美人石》、《飞虎山》、《羊龙潭》、《小鹦哥》和《大黑天神》等许多有关大理民族特色的组诗和民间叙事诗。

晓雪先生在《我的诗歌观》中说过:“诗心就是爱心,诗人必须对生活、对人民、对大自然及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有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挚、热烈、深沉而持久的爱。”的确,在现实生活中,爱和美相连相生,美从爱而来,爱因美而生。长期以来,晓雪先生把爱与美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主题,以诗的方式来尽情地表现苍洱故乡的美,抒发对苍洱故乡的爱,所以说他的诗都是苍洱故乡的美和他对故乡真挚的爱而产生的结晶。由于对故乡洱海魂牵梦萦,身处他乡异地,晓雪先生常常想起洱海“皎皎的明月”和“碧波一片”,洱海的每条消息都使他“心情激荡”,洱海的每张图片都使他“浮想联翩”。对于故乡的洱海,先生“想你千百回啊梦你一万遍”。多少次他追忆洱海“绚丽的朝霞”和“高阔的蓝天”,以及“晨雾中渐渐远去的风帆片片”;怀想“沙滩下的水晶宫”,“舍身斩蟒的段赤诚”,“为民除害的杜朝选”,还有“万古长青的玉白菜”;思念“摸泥鳅、斗蟋蟀的好朋友”,“捞螺蛳、捉迷藏的小女伴……”为此,晓雪先生心潮澎湃,写成长达三十四节近四百行的《洱海之歌》,并在其间用复唱的表现手法,三十四次用了“啊,洱海,我的故乡的海!”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

抒情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古人说:文为情而发。在文学创作中,言志抒情是我国自古有之的诗论,创作中当心物感应、情志合一时,主客体瞬间产生相互作用,便达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晓雪先生以为:“诗是充溢于诗人心灵中的爱的倾吐、爱的喷涌、爱的流露。”因此,他的诗中充满了对苍洱故乡真挚热烈的深情。

百里点苍山雄奇秀丽,十八溪流水清澈透亮,十九峰载雪萦云。五台峰升起的白云诱发着晓雪先生的幻想,万花溪的流水洗涤着晓雪先生的灵魂,先生把心交给了家乡,而家乡也时时刻刻装在先生的心中。

晓雪先生的笔下:下关风“吹绿了树林/吹蓝了湖水/吹起了苍山上片片彩云/吹起了洱海上朵朵浪花”(《风》);上关花“在樵夫新砍的柴担上/在渔女刚梳洗的秀发间”(《花》);苍山雪“带来凉爽/带来芬芳/那么洁白/一尘不染”(《雪》);洱海月“皎洁宁静/明亮温馨/妩媚迷人”(《月》)。先生的心中,家乡的歌声最动听,“故乡像一片歌声的湖/我从小游泳在湖中/数不清见过多少歌手/记不得听过多少歌曲/它像秋夜朗朗的月光/它像暑天温柔的凉风/它像洱海晴天的浪花,/它像苍山淙淙的溪流”(《歌》);家乡的云彩最美丽,“像雪花一样洁白/像棉絮一样轻盈/像丝绸一样柔软/像薄纱一样透明”(《云》);家乡的姑娘最漂亮,“笑声甜、歌声更甜/金花美、银花更美/谁见过这么芬芳的花朵/谁见过这么快乐的美人”(《姑娘们》)。他赞美:蝴蝶泉“泉水晶莹/歌声甜美/彩蝶成串”(《蝴蝶泉》);金梭岛“伴着洱海上欢乐的渔歌/更好的织着最新最美的图画/正织着最美最甜的生活”(《织》);清碧溪“碧绿透明/晶莹清澄/纯净深沉”(《清碧溪》)。还有:神奇美妙的大理石,巍峨秀丽的古三塔,鲜花遍地的花甸坝,传奇迷人的望夫云,洱海上打鱼的渔翁,双鹤桥边卖雪的,在先生的笔下都充满着浓郁的画意诗情。

特别是精神枷锁被解除后,晓雪先生心情舒畅,诗情之火更是熊熊燃烧,在繁忙的领导工作之余,先后出版了《苍山洱海》、《梦绕苍山洱海》、《大理情思》等专集,用如苍山云一样的异彩和洱海水一样清丽的语言,尽情讴歌美丽的苍洱故土。“我的思念是云彩/它缠绕在苍山的腰间/它飘落在十九峰的峰巅/我的思念是情网/它翻动着洱海的浪花/它轻掠过海边的田野。”(《梦回苍山洱海·思念》)

曾对云南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冯牧先生说:“晓雪以写作勤奋与涉猎广泛而著称于我国文坛。”是的,晓雪先生的成就来自勤奋、刻苦和毅力。令人羡慕和惊叹不已的是:2008年,晓雪先生煌煌六卷360万字的《晓雪选集》出版。这当然是云南乃至中国现代文坛的盛事,2008年3月,中国诗歌学会、中国现代文学馆、云南省文联、云南省作协和云南出版集团公司在北京举行了《晓雪选集》出版座谈会。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欧阳坚,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丹增,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王蒙,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吉狄马加,以及李瑛、屠岸、邓友梅、张炯、谢冕、雷抒雁、袁鹰、肖复兴、韩作荣等一批在中国文坛上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作家和评论家出席了座谈会。他们在座谈会上高度评价了晓雪先生的文学创作对中国文学所做贡献,认为他的诗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地方色彩、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独到的个性特征,形成了一种朴素、单纯、清新、明丽而又含蓄多样的风格;他的散文写得自由自在、平易亲切而又诗意盎然、耐人寻味,他的评论观点鲜明、坦诚直率。大家称赞晓雪是“文学领域的多面手”,是云南文学艺术界的优秀代表。

《晓雪选集》是晓雪先生半个世纪以来创作心血的成就和总结,不仅是云南文坛的重要收获,也是中国文坛的重要收获。选集无疑足以把晓雪先生推升到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画廊里,载入中国现代文学的册页中,并当之无愧地占据了一席之地,每一个大理人都会引以为骄傲。

2009年11月,为进一步挖掘晓雪先生作品所蕴藏的价值,促进云南当代文学的发展和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由云南省文联、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主办,云南省作家协会和大理州文联承办的《晓雪选集》研讨会在大理召开。11月8日上午,惠风和畅,龙山国际会议中心二号厅里群贤满座,晓雪先生携其夫人白族歌唱家赵履珠和与会代表济济一堂。会议由州委宣传部部长王以志主持,州委副书记王雪峰致辞,省人大、省政府秘书处,中国文联作协党组和省州文联负责人分别讲话。研讨会规格高、气氛热烈,专家、学者、评论家纷纷争相发言,一致评价晓雪先生人品超群,才华出众。

到了晚年,晓雪先生的苍洱之情更是与日俱增。2012年春节,年近耄耋之年的晓雪先生再次回到故乡大理,虽时值早春,但美丽的大理坝子已是柳丝飘绿、菜花金黄,一派盎然春意。在此期间,先生漫步大理古城,进玉洱公园欣赏茶花,徜徉喜洲古镇,与家乡父老用白族话亲切地打招呼,到严家大院观看白族歌舞、品尝三道茶,登海心亭看洱海,去沙滩上拾贝壳……熟悉的海风多情地拂抚着先生的脸庞,东望碧水如镜的茫茫洱海,西眺古雪神云的巍巍苍山,想到钟灵毓秀的苍洱是自己诗的灵感和爱的源泉,先生思绪万千,不觉轻吟:“你的苍山/给了我坚韧的筋骨/和挺拔的身材/你的洱海/给了我澎湃的激情/和广阔的胸怀。”于是一口气写下《故乡》组诗六首。

半个世纪以来,出于对故乡的热爱,晓雪先生一往深情地用多彩的诗句尽情讴歌山灵水秀的苍洱故乡,赞颂勤劳善良的白族人民。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谢冕说:“晓雪拥有云南的全部丰富和神奇”,“是共和国成立后的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不仅代表他的民族,也代表多民族的新中国。他把白族文化的精髓融入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中,他的书写是鲜明的民族精神和生动丰富的时代精神的融合。晓雪的诗歌清新明丽,纯净澄澈,其风格犹如苍山峰顶拂晓晶莹的雪光。”

著名作家王蒙这样评价:“白族诗人晓雪同志扎根于自己美丽的家乡,以美好明丽、乐观细腻的笔触,十分投入地抒写了对生活、对西南边疆、对于苍山洱海、对于奋发向前的时代的一腔热情。他的作品于温柔诚挚中见风骨,于明白畅晓中见深情。他的诗作是我们祖国多民族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个重要的收获。”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范文

一、读懂诗歌是前提

诗歌内容都看不懂,却谈鉴赏和解题,那是自欺欺人。我觉得,要读懂诗歌,可以向学生强调要具备几个意识:

1.标题意识。除少数诗歌标题(如《无题》)外,绝大多数的诗歌标题在帮助我们读懂诗歌方面能起很大作用。诗歌标题中往往包含有明示信息或暗示信息:①交作对象。如今年高考大纲版全国卷《落叶》、天津卷《野菊》、北京卷《柳堤》、四川卷《子规》等。②交作内容或缘由。如今年高考广东卷《余杭四月》、新课标全国卷《思远人》、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浙江卷《未展芭蕉》、辽宁卷《初见嵩山》、湖南卷《度破讷沙》、湖北卷《送邹明府游灵武》等。③揭示全诗的感情基调。如新课标全国卷《思远人》(思)、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爱)。④暗示写作手法。如《落叶》为借物抒情,《石灰吟》为托物言志。⑤点明诗歌类别。如《送邹明府游灵武》为送别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贬谪诗。⑥交作目的。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⑦各种的词牌名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情感基调,对其来历加以研究,对读懂词有帮助。如《梦江南》、《望江南》之词最早是李德裕(晚唐政治家、文学家)为亡妓谢秋娘所作,之后写《梦江南》的词多含有怀旧思念、情真意切、凄切感人的特点。而在词牌名后还有标题的,对词的理解更有帮助,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总之,标题的内涵极其丰富,对读懂诗歌很有帮助,值得关注。

2.文本意识。鉴赏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读懂诗歌文本,它是诗歌的核心,也是读懂诗的关键。要读懂文本,我建议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①借助古代诗歌的结构章法来读懂文本。如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按自然段分为梦游缘起、梦游情况、梦醒感慨三部分。近体诗中绝句往往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律诗往往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如杜甫《登高》;有的近体诗讲究起承转合,如李商隐的《锦瑟》。再如词一般分为上片(阕)写景(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次),下片(阕)抒情(主),如柳永《雨霖铃》。

②借助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情景结合”来读懂文本。分为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哀景哀情(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③借助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来读懂文本。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大纲版全国卷鉴赏修睦注的《落叶》“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诗中第一、三联写到了落叶的颜色,写到了落叶“随流水”、“乱暮空”的衰败,从不同角度更富变化地写出叶落之凄惨和无可奈何。尾联将落叶和立松构成鲜明的对比,一飘零四方,一四季常青。景语即情语,这情就是对落叶的感慨和同情,就是对不畏秋风摧残的松的赞叹和向往。抓住了落叶这一意象的特点,也就不难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④借助古代诗歌中的语言来读懂文本。主要包括: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凝练性,指出诗歌语言所蕴涵的具体意义;分析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与效果;分析诗歌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比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沉郁顿挫等)。如江苏卷鉴赏温庭筠的《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千万恨”中最恨是“在天涯”,即远行在外之人,这里的“恨”是“思念不得而怅恨”的意思。“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意思是:山上的明月,一点也不知道我的心事;水面上的轻风,故意把我眼前的花吹落;天边的碧云,恣意地摇曳横斜。自古以来,月亮就是思乡怀人的象征,可是本诗中的月亮却不解人意,水风、落花和碧云也是无情的,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由此可知,这首词塑造的是一个闺中思妇的形象。对这首词中“恨”、“不知”、“空落”、“摇曳”等文字的理解都有益于读懂原词。

3.注释意识。读懂古代诗歌往往离不开知人论世,而注释往往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很大帮助。

例如辽宁卷鉴赏北宋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诗后附[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这首诗如果不看注释,可能只理解为诗人对山的依赖和喜爱,尤其是初见嵩山时的惊喜之情。看了注解以后,就会注意到文字背后的一些内涵。“困尘埃”是由于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多年来辗转流落于风尘之中,空怀抱负,不得施展,因而才把青山作为依赖,对青山特别期待。而结句中的“清瘦”一词写嵩山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诗人用拟人手法突出其峭拔的形象、高洁超脱的姿态,其实正体现了作者清高、不委曲求全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而且,注释中对原诗中一些陌生词句的解释也有助于读懂原诗。

再如广东卷鉴赏元代白珽的《余杭四月》“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后所附[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从“朱樱”起至结尾都体现了一种勃勃生机。有了注释,“生意繁”就不会理解成“生意忙”,而是“生机多、盛”的意思。

二、审清题意是关键

高考将古代诗歌鉴赏作为主观题来命制,涉及的内容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命题时会从中择取几点):①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对诗句内涵的挖掘,如今年安徽卷鉴赏宋代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的第二问、江苏卷鉴赏唐代温庭筠的《梦江南》的第一问;②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特别是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如安徽卷鉴赏宋代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的第一问、江苏卷鉴赏唐代温庭筠的《梦江南》的第二问;③对诗歌风格的判断,对诗歌体裁样式的识别,如湖南卷鉴赏唐代李益的《度破讷沙》(其二);④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判别、鉴赏,如广东卷鉴赏元代白珽的《余杭四月》;⑤对诗歌主旨的把握、理解,如福建卷鉴赏宋代李纲的《望江南》。如果没有看清题意甚至看错题意,那么解答肯定也是有偏颇或完全错误。

例如福建卷鉴赏宋代李纲的《望江南》“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第一问是“‘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其重点在“描写”和“赏析”。要分析“描写”的精妙需要想像和还原。可以想像钓鱼翁冒雪独立江边垂钓,凝神定气的形象。“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这两句描写真实、生动,堪称一幅工笔画。而“赏析”主要要抓住“但闻冰散响”和“时振玉花空”分析,前者通过声音衬托钓鱼者的宁静和环境的寂静(“但闻”为“只听见”),后者通过动作衬托钓鱼者的凝定(“时振”为“偶尔振动一下”)。第二问“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重点在“情感”和“联系诗句”。解题思路是先看诗句,再分析情感。“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了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在填写答案时将顺序调整一下即可,先谈情感,再联系诗句解释。应试答题就是问什么就答什么,因而审清题意是关键。

三、掌握术语是诀窍

古诗鉴赏如果能掌握鉴赏术语并准确应用,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而“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也称写作手法、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广义)。它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手法、描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等。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最主要的是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借事(物、人)抒情和用典抒情等。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讲究方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讲究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等同于表达技巧,高考通常在狭义上使用它,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像、象征、衬托、对比、用典等。如果考试时能熟练恰当地运用以上鉴赏术语,并能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作分析,就能做到简练规范,轻松得分。

例如湖北卷鉴赏唐代贾岛的《送邹明府游灵武》“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问(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问题(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考查对形象的鉴赏。通过“马不肥”、“债多”、“风透卧衣”等词语可看出其贫穷,人物身份是县令,所以可以得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问题(2)从炼字角度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边雪藏行径”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极写雪之大;“林风透卧衣”的“透”字既写风之猛,又写衣之单,内涵丰富。“清正廉洁”是鉴赏人物(官员)品质的术语,“拟人”是修辞术语,这是给分的重点。能准确答出鉴赏术语,又能结合诗歌内容阐释,就能得到理想的成绩。

四、积累归纳是根本

应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的根本在于平时做好古代诗歌鉴赏的积累和归纳工作。只有平时多读多看古代诗歌,多练多做古代诗歌鉴赏题,才能为真正提高自身的诗歌素养奠定基础。因为作诗需要想像力,而欣赏诗歌需要联想和还原,同样需要想像力。只有认真做好古代诗歌鉴赏的归类总结(分类别、找规律、找方法)工作,才能真正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例如,古代诗歌从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词、曲;从题材上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思乡怀人诗、山水田园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谈禅说理诗、闲适隐逸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游仙诗、悼亡诗等;从诗人创作风格特点上可分为:飘逸洒脱,沉郁顿挫,雄奇瑰丽、朴素平淡、雄劲幽邃、轩昂奔放、清新疏畅、遒劲峭拔、闲雅婉丽、伤感缠绵、豪放旷达、清丽典雅、瘦硬新奇、清新妩媚、富丽精工、雄放流畅、凄婉清丽、峭拔雅丽、沉郁豪放、沉郁悲壮等;从设题角度可分为:检测意象或意境、检测内容和情感、检测表达技巧、检测语言、对比鉴赏等;其它如前文提到的鉴赏术语归类等。常做古代诗歌鉴赏的归类总结工作,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

如湖南卷鉴赏李益的《度破讷沙①》(其二)“破讷沙头雁正飞,辟鸟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辟鸟鹈泉:泉水名。)(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诗;(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第一问检测内容,可以通过注释和“战初归”看出是边塞诗。第二问检测意境,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导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像空间的整体意象。这首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解答此题,如果不明白意境的内涵,那么肯定不能回答出要点。这两题的解答,均以平常诗歌知识的积累分不开。

五、“读、品、议、写”抓落实

“读”,就是学生在鉴赏一首古诗时,先通过个人自读,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品”,就是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解读,提出个人见解或问题;或是针对诗歌鉴赏题提出自己的答案。“议”,就是通过小组讨论或老师点拨,对前面提出的阅读理解或问题或答案发表看法,形成统一认识;或是将自己的答案与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比对,在思维上与命题人碰撞,找出自己的不足,在思维角度、语言、情感、哲理等方面“悟”到鉴赏诗歌的方法。“写”,就是记下从“读”到“议”过程中自己觉得需要记录的内容,尤其是最后的统一认识。在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时,只要学生能够按要求坚持做,就能够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我们从高一开始就开展“读读、品品、议议、评评、写写”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努力培养自主学习和自主分析作品的能力。进入高三总复习以来,进一步要求他们分文体进行“读、品、议、写”的练习,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