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筷子的全部知识(精选8篇)
关于筷子的全部知识篇1
筷子的传说
筷子到底是谁发明的呢?在历史有以下几个说法:
关于姜子牙的传说
据说姜子牙之前只会钓鱼,穷的一贫如洗,有一天他钓鱼回家,看到妻子给他烧了一碗肉,于是就用手去取。这时窗外飞来一只鸟,朝他手上啄了一口,惊的他连忙把手缩了回来。第二天又是如此,第三天还是这样。
姜子牙当下觉得这只鸟一定是只神鸟,于是假装赶鸟,跟着鸟一路进了山里。那只鸟这才停下来对他说:“姜子牙,吃肉怎么能用手呢?要用我脚下的东西哦。”姜子牙这才发现神鸟的脚下是两块竹片,他拿起竹片回家,妻子正好又端出烧好的肉来让他吃,他拿竹片一夹,竹片立即滋滋地冒烟。
姜子牙假装不知道肉里被下毒了,惊奇的问道:“夫人,这肉怎么会冒烟呢?”他的妻子吓的再也不敢对他下毒了。邻里知道有竹片能验毒这件事,也纷纷效仿,于是筷子就流传开来。
关于妲己的传说
据说商纣王荒淫无度,吃东西更是挑剔,常常嫌弃这个菜太烫那个菜太凉,许多厨师都成了刀下冤魂。妲己作为纣王的宠妃,也知道纣王不好对付,伺候饭菜前都会自己先尝一口。
有一次她吃到一碗菜的确是太烫了些,可纣王已经坐下,再换已经不可能了。妲己急中生智,从发饰里取下两支珠钗把菜挑起来,媚态十足的吹了吹喂给纣王吃。纣王被这样的喂饭方式所魅惑,要求妲己天天这样伺候,于是妲己命人打造了两根玉筷,这就是筷子最初的来源。
关于大禹的传说
相传大禹忙于治水,常常在野外抓些野兽来烫一烫吃,可是锅里的肉实在太烫了,于是他就找来两根树枝将肉挑出来,慢慢的就演化成了筷子。
其实不论是哪种传说,其根本都是因为当时的烹饪技术主要是煮,而要把食物从滚烫的汤里舀出来是很困难的,由此才会演化出筷子。
关于筷子的全部知识篇2
筷子–使用国家
世界各国以筷子为日常饮食工具的,有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蒙古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其它国家饮食工具大致分为两种,使用刀叉勺子的西餐体系的欧美和拉丁美洲国家;使用手抓饭的国家,包括非洲、西亚、印度、东南亚除了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以外的所有国家。
中国:在中国,筷子除了用来吃饭,在民间的婚、丧、喜庆等礼俗都有广泛运用。中国筷子的形状多为近似的长方体或圆柱体,或头圆尾方(暗合“天圆地方”),只在头部与尾部略细,
尖头筷子也流行起来。由于竹的生长比较快和广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也有用传统的红木和象牙等名贵材料制作的筷子。由汉人普及使用筷子之后不久也开始传入其他民族,如赫蒙、藏、蒙古、回、满、壮族等,虽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但也常用筷子,并与风俗及宗教仪式常分不开。但中国也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以“手抓饭”著称,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黎族等等。
日本:
日本继承中国的固有制筷工艺,又别出心裁地将其本土化。日本流行尖头的筷子,款式十分繁多,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名称沿用中国古语“箸”(はし、hashi),也有特别为烹调用的巨型长筷,日语称为“菜箸”。
朝鲜半岛:
朝鲜人是最早引入筷子文化的中华境外地区,约有一千多年,他们把餐具的功能分得较细,吃饭用匙、夹菜用筷,视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是不正规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是乞丐讨饭才会做的事),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因为战乱关系,为使筷子更耐用,他们的筷子都是扁平的两片金属制成,称之“???”。语源为汉字“箸”发音“?”(jeo)加上固有语“??”(garak,意为条棒)而成。加上“??”是因为中世朝鲜语时标准语中发生了“?”与“?”的合流。在某些朝鲜语方言中筷子的名称仍然是单音节的“?”。
越南:
越南很早就使用筷子,虽然曾被法国长期殖民统治,受过西方文化的冲击,但依然保持用筷子的传统。对筷子的名称“??a”源自汉语的“箸”(中古音???H,???H),但不是汉越音。
东南亚:
近代受到当地华人的影响,筷子在泰国也是习以为常,例如他们享用当地的风味餐时都要备有火锅,少不了要用筷子;马来西亚华人,新加坡占人口77%中的华人仍使用筷子,甚至马来人和一些外族也用它,餐厅酒家都有提供筷子给客人。东南亚各国本土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除了越南以外都是以“手抓饭”著称,包括:菲律宾、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西方:
较早把筷子介绍到欧洲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他的著作《中国札记》一书也有描述到筷子文化和用法。随着华侨不断地移居到欧美国家,西方对筷子也不陌生,很多家庭都备有筷子。法国旅游协会制定了一项“金筷奖”以表彰出色的中餐行业;在德国有一所“筷子博物馆”,里面收藏有上千种不同历史时期的筷子。
中日韩的区别中国:多竹制,稍长,圆头方尾。(中国大桌吃饭,筷子长方便)
日本:多木制,稍短,尖头粗尾。(日本人吃饭一人一份,筷子不用长)
韩国:多金属制,中等,形状扁。(韩国人烧烤多,所以金属,加之有用金属餐具的传统。)
关于筷子的全部知识篇3
用筷子的好处多
筷子利用杠杆原理夹取食物。当用小小的筷子夹菜时,五个手指要同时用力,牵动腕部、肘部和肩部关节,以及上臂多块肌肉一起运动,因此,使用筷子可以锻炼手指的力度和手部精细动作能力,腕、肘、肩部关节的灵活性,以及眼、手、臂、肩的协调性,促进大脑细胞的发育。
正确拿筷子的方法
动作要领:右手五指自然弯曲执筷,大拇指尾部、食指和中指夹住一根筷子,大拇指底部和无名指夹住另外一根筷子,小指自然弯曲。夹菜时,食指和中指向内弯曲,使第一根筷子靠紧第二根筷子,从而将食物夹住。
整个过程中,只有食指和中指才会动,其它手指都是不动的;
对于筷子则是第一根筷子动,第二根筷子静止不动!
关于筷子的全部知识篇4
为什么中国人用筷子代替刀叉?
为什么用筷子代替刀叉?这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结果。不同的饮食导致不同的饮食方式。在以肉为主食的西亚和欧洲大陆,刀一直是他们重要的饮食工具,后来他们发明了叉子。而中国以农产品为主,荤素为辅的饮食结构,奠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肉有限时,将其切成碎片放进汤里,再用蔬菜补充。而用筷子“挟”可以方便地夹取菜肴。商周及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用筷子的是贵族,用筷子吃饭是当时社会地位的象征。之后逐渐在民间普及,取代了刀叉。
筷子和面条的关系
有专家认为,筷子的发明与面条有关。2005年,在青海喇家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距今已有4000年历史的面条,这或许让筷子的出现顺理成章。这一发现将面条的发明交到了中国人的手中。从制作水平来看,面条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食品。但是,用勺子和匕首吃面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早就放弃用手抓的习惯的老祖宗,可能从这个时候开始用骨筷吃面了。面条的出现可能是筷子出现的最大原因。或许正是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面条,才让筷子成为他们的主要饮食工具。
以上就是“关于筷子的全部知识”的全部内容了。综上所述,筷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东亚地区广泛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种类的筷子在形状和材质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基本使用方法是相同的。筷子不仅是一种实用的餐具,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我们应该珍惜并继承好这一传统文化,让筷子这一小小的餐具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传承下去。
关于筷子的全部知识篇5
中国人最早用的是刀叉,不是筷子!
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骨刀,在我国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基本上过着茹毛饮血生活。当然,对付肉类最好的工具是刀,所以聪明的古代中国人把刀放在了饮食中。
当时,人们将餐桌上使用的刀具称为“匕”。现代人使用的匕首最初是用来做食物的。它有两个实用功能:一个相当于勺子,一个相当于餐刀。
在我国西北部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骨叉,距今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出土时是在一起的,说明当时是成套使用的。我国一些商代遗址和墓葬中也出土了餐具,可见刀叉是商代人们使用的主要餐具。
洛阳战国墓出土了50多件青铜刀叉,说明战国时期也使用过刀叉。东晋铁餐叉出土于广东,后来还有元代餐叉、餐刀出土以及专门放置刀叉的竹鞘。这说明刀叉的使用一直持续到宋元时期。
关于筷子的全部知识篇6
筷子名称的来历
说到筷子,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关于筷子的名称,各个时代叫法不同。先秦的时候叫“挟”。秦汉时期又叫“箸”。隋唐的时候称“筋”。李白曾有诗句描写道:“停杯投筋不能食”。直到宋代的时候,才有“筷”的称呼。筷子的“筷”字是怎么发展演变过来的呢?它为什么叫做筷子呢,筷子这个词,在汉语里有关的读音就有三个,要说字最少有六个,常见的是箸,一个竹子头加一个或者的“者”,这个字还有个异体字,就是住旁边在加个木字旁,这个字最早在说文解字里就有记载,讲的就是吃饭的工具。明代有一部书里说,说现在吴中也就是现在的江浙一带的土著,这个箸就不叫箸,叫筷子。原因是因为江浙一带的人撑船的多,船户人家撑船有很多讲究,有很多忌会,说这个“箸”跟“停住”的那个“住”字同音,撑船的人总想着一帆风顺,住不走,这不就挺麻烦的吗?就把这个“箸”改成“快”,快快的走,那么词变了,发音变了,字也变了,还是竹子头,不是“者”了,是快慢的“快”,我们现在的筷子的“筷”其实就是一个方言字。
筷子的诞生与发展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经过4000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当然,任何传说总是经过历代人民的取吉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创筷也不例外。它是将数千年百姓逐渐摸索到的制筷过程,集中到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不过,筷子可能起源于禹王时代,经过数百年甚至于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共同使用的餐具。
关于筷子的全部知识篇7
筷子的哲理
李克勤(jixuie)题记:“民以食为天”这是全人类的共识,中国人的“食”有两个含义,一是食物,一是吃。我们中国的吃法,从工具上看,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是我们用的筷子,筷子是中国人首要工具。
筷子的哲理有三个层次,第一,筷子本身以一双呈现,一只筷子或者单数筷子,不成其为筷子,这是名副其实的好事成双的必然要求。
第二,筷子的功能发生作用有赖于一双筷子和人的一只手的协调配合,筷子显现出人的主体性。
第三,一旦人手执筷子,那么筷子和手就融为一体,筷子就是手的延长,筷子就发挥了手的功能,这时候,既不是无手的筷子,也不是无筷子的手,手中的筷子就会在碗里夹菜游刃有余,仿佛是“天人合一”!
这就是筷子文化的文明体现,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奉献给全人类的高超的智慧!
筷子古代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也叫筯,还叫棶,因为箸和住是谐音字,有停住、不吉利的意思,后来就用停住的反义字”快“加个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筷子名称的由来。(清朝赵翼曾引用明朝陆容的《菽园杂记》说:「起於吴中。凡舟行讳住讳翻,故呼箸为快子」)
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吃饭是用手抓的,但是在吃非常热的食物的时候,因为烫手,拿不住食物,所以就必须借助木棍。这样,人们就不知不觉地练出了用棍子夹取食物的本领。大约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就用树枝、竹根、动物骨骼来做成筷子使用了。到了夏商的时候,牙筷和玉筷已经问世。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铜筷和铁筷。到了汉魏六朝,各种规格的漆筷也生产出来了。没过多久,又有了金筷、银筷。现在,美观大方的各种筷子就更多了,其中最珍贵的要数象牙筷、犀角筷和乌木镶金筷以及多种玉筷。但人们最常用的还是竹筷、木筷。
古代的时候,当官的人家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炫耀门第高贵,请人吃饭的时候常用典雅的牙筷和金筷。古籍《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不久丧母守孝时,所有的高贵的筷子都不用,而用白竹筷子,以表示孝敬母亲。此外,帝王之家一般都用银筷,目的在于好检验食物中有没有毒。此外,民间嫁女的时候,嫁妆里必定少不了筷子,因为有“快生贵子”的意思。古时人死后,冥器里也必定少不了筷子,说是供亡灵在阴间用。此外,古时的筷子还起着军事上的许多其他物品无法代替的作用:张良用筷子对刘邦作形象的示意,帮他制定了消灭项羽的策略。刘备还在宴会中故意丢失筷子,在曹操面前表明自己是无能胆小之辈。唐玄宗曾将筷子赐给宰相宋憬,赞扬他的品格像筷子一样耿直。永福公主在自己的婚姻上不服从父皇之命,以折筷表示自己决心已下,宁愿折断也不弯曲。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筷子诗、筷子谜语、筷子歌舞杂技等。
关于筷子的名称,各个时代叫法不同。先秦的时候叫“挟”。秦汉时期又叫“箸”。隋唐的时候称“筋”。李白曾有诗句描写道:“停杯投筋不能食”。直到宋代的时候,才有“筷”的称呼。
筷子使用轻巧方便,在1000多年前先传到了我们的邻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明清以后传入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别小看使用筷子这件小事,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也称得上是一个值得推崇的科学发明哩!到了现代社会,科技工作者曾做专门测验,证明使用筷子可以牵动人体的30多个关节和几十条肌肉。而这些关节和肌肉中的神经,又和大脑相通。所以,用筷子有益于益智,使用筷子会助你心灵手巧。
值得一提的是筷子的改进。到了明代,箸的发展特别明显的一点,首方足圆。所谓“首方”,即是上部为方形;“足圆”,即箸的下半部为圆形。明代以前无论是银、铜、竹、木、牙箸等,大多为圆柱体,也有六棱形,但四方形极少,可是明代箸却以首方足圆为特征。由前代的首粗足圆柱形箸改为首方足圆体,看起来变化并不大,但这一小小的改革有三大好处:
l、首先圆柱体筷箸容易滚动,而民间称之为四楞箸的首方足圆箸,不会滚动,设宴待客放在桌上很稳重。
2、四楞箸比圆形箸更稳当的橾纵,如吃拔丝类菜,方头筷握在手中用力拨菜也不易打滑,吃面条更得心应手。
3、四楞方箸为能工巧匠在箸上题诗刻字雕花提供了艺术发展良好条件。圆柱体筷箸难以表现绘画刻字,方箸不但可以两筷相应拼组成画幅,也可十双筷箸排列组成更大的画面。
当年尼克松访华时专门练习过筷子夹菜,中国筷子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英国最新出版一本名为《筷子瘦身法》的书中说,使用筷子进食是东方人保持身材苗条的原因之一。书中建议西方读者使用筷子进食,达到减肥目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厨师君子·巴伯。她在书中写道:“使用筷子吃饭能减缓进食速度,因此你的饭量会随之减少。”由于人的大脑需要大约20分钟才能获得饱腹感,狼吞虎咽容易导致过度进食。
英国《每日电讯报》饮食专栏作者赞茜·克莱今年1月16日撰文讲述自己实际验证这一理论的经过。
克莱发现,用筷子把食物从盘子成功运送到口中需小心行事,因此让人更集中精力,放慢进食速度。这种方法还有助于养成小口吃饭的习惯,因为使用筷子夹大块食物总有摇摇欲坠之感。此外,用筷子夹起食物还能避免沾上过多高热量酱汁。
克莱说,尽管使用筷子进食有诸多优势,但自己眼下仍不打算抛弃刀叉。
筷子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哲理,那就是筷子的长度,我们现在用的筷子一般在20CM到25CM,不长不短,正好。这也是先人不断总结出来的结果。筷子短了,不好夹菜,特别是吃火锅还容易烫手。筷子太长,虽然相当于把手伸得更远,但是却无法把你夹的菜送到嘴里。
所以,当我们进餐时拿起筷子时,既不要忘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也不要忘了不要把手伸得太远,一切皆有度啊!
这是我们先人的谆谆教诲啊!
这是先人给我们的恒久的精神食粮啊!
我们理所当然要拜祖啦!
关于筷子的全部知识篇8
筷子–概述
筷子是一种食具,用于夹起食物并把它们送往口里。英文名:chopstick(单根筷子),chopsticks(一双筷子)。起源中国,古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也叫筯,还叫棶,因为箸和住是谐音字,有停住、不吉利的意思,后来就用停住的反义字”快“加个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筷子名称的由来。筷子从古代就流传至邻近国家,当今已成为东南亚多个民族常用的饮食工具。筷子多为竹制,亦有金属、象牙与塑料等。
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中国的筷子分为五大类。他们是竹木筷,金属筷,牙骨筷,玉石筷,化学筷。
现在世界上人类进食的工具主要分为3类:欧洲和北美用刀、叉、匙,一餐饭三器并用;中国、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用筷;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以手指抓食。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
筷子品牌
双枪,三月三,天竺,三友,石泰,兴财,峰晖,味老大,周字,鑫光等